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重点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就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得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得著作得汇编。

《尧典》就是我国古代文论得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她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得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得具体情况。

“诗”就是“乐”得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就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得,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与谐得节奏与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就是一个很好得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得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得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得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得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得“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得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就是忽视反映现实,而就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得真情实感得前提下以抒情得笔触,反映激动过她得现实。

2、《论语》《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得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她提出“正名”、“复礼”得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得学说。

孔子得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得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得全部作品,说明她重视内容,并把“仁”瞧成“礼”与“乐”得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她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她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得高度。

二、文艺得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与乐可以培养人们得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她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得目得;“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就是孔子从她得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高分必备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导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导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3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神话的性质特征: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①中国神话的特征一.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第二章《诗经》1《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以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缘于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的流传《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诗经》的流传秦火后遭焚,靠学者记诵保全.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①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a.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b.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如《鄘风.相鼠》.②反映繁重徭役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a.如《邶风.击鼓》、《王风. 君子于役》,徭役使夫妻生离.b.如《魏风.涉岵》,繁重徭役造成不人道结局.c.如《豳风.东山》,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③对剥削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①从自身的体会入笔,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②《小雅》、《大雅》中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正月》;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①《桧风.隰有苌楚》比衬隐托出人有知有识所以多有生存的苦闷.②《魏风.园有桃》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抒发了不被理解的苦恼.③《王风.黍离》,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这诗的家国哀思,对后代文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4.称颂执政者的诗: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第三节情爱诗1.歌咏美丽的爱情.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①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②表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2.抒写婚姻生活.如《周南.桃夭》写女子的出嫁,《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妇间缠绵的情爱,《郑风.风雨》写夫妇久别重逢.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①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如《郑风.将仲子》女畏人言.②关于弃妇的问题.如《卫风.氓》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第四节史诗及其他1.史诗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2.《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3.《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4.《芣苢》的艺术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二.《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③.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①.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②.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三.《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①.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③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或“六义”.后人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方式.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直接叙事的,如: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又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第三章先秦散文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前知识点复习资料

考前复习资料代码:00814科目: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目录1、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1)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1)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 (1)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怎样的文学批评标准? (1)5、墨子文学思想的重点是什么?他对立言、著文提出了怎么样的原则和标准?26、孟子对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7、历来对孟子“以意逆志”说有哪些不同解释? (2)8、庄子文学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它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有何影响? (2)9、两汉文学理理论批评概况 (3)10、为什么说《毛诗序》的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发展? (3)11、为什么说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是贯穿《毛诗序》全文的中心思想? (3)12、司马迁的文学主张集中表现在哪此方面?有何进步意义? (3)13、汉代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争情况 (3)14、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有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415、为什么说《论衡.超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作家论”的滥觞? (4)16、王充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和战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4)17、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4)18、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其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5)19、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进入自觉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5)20、陆机的《文赋》是一篇什么专论?主要阐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5)21、陆机“诗情缘而绮磨”这一说法的理解 (5)22、刘勰认为“神思”的特征、功能及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5)23、《文心雕龙.情采》着重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主要内容如何? (6)24、刘勰文学观的主要内容 (6)25、《诗品序》全文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6)26、什么说“吟咏情性”是钟嵘讨论的核心? (6)27、陈子昂为什么要倡导诗歌革新运动? (6)28、陈子昂所说的“风雅”传统具体指什么? (7)29、陈子昂为什么要求学习汉魏诗歌? (7)30、陈子昂认为晋宋以来诗歌创作的弊病何在? (7)31、陈子昂提出“兴寄”和“风骨”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

江苏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重点内容(精)1、简述了诗的特征与诗与现实的关系。

《毛诗序》认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对传统言之说的补充,《礼记、乐记》进一步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何休深刻地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2关于诗歌社会作用认识的深化。

把诗的作用概括为上化下与下刺上,但重点在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对于以风刺上,则以“主文而规谏”加以规范3关于诗歌与政治存在密切联系的论述。

《毛诗序》认为情与志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而反映政治盛衰的。

4《毛诗序》对诗三百做了分类,并初步阐述了诗歌创作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赋、比、兴、风、雅、颂。

2、试述陆机文赋的内容特点:陆机文赋是总结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而论作文厉害之所由的1、提出诗缘情而绮丽,意与辞并重即内容与形式并重。

诗缘情而发,因此要求其形式华美,2、缘情文学的发张,吟咏情性而吟咏情性正是《文赋》的出发点和归宿。

3、以艺术想象构思为中心问题,精鹜八级,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是只运用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于是进入写作过程,这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

4、提出通过精巧艺术构思来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物意言之间的矛盾,是文赋力图解决的问题。

陆机提出虽离方而遁圆,期空形而尽相的主张。

指文章自有法度,但有时也不妨离方而遁圆,轶出规矩,不过总须穷形尽相,完成表达任务。

5、陆机主张创新,强调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朝华、夕秀之一种新的境界、新的技巧。

3、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深思之谓也即神思说: 1、刘勰的《神思》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形在江海上,心存魏阙之下,深思之谓也,说明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自然观局限的想象活动,2、艺术构思把想象活动置于现实基础上3、构思活动总是充满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典论.论文 [魏]曹丕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5、掌握“文体论”:答: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6、掌握“文气说”答: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答: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第二节文赋 [晋]陆机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答: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答: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4、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答: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5、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答: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三节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1、《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2、理解“神思”是什么: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答: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4、掌握想象的作用和过程:答:①想象的定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文中的“神思”②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想象活动的过程,志气和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进行的.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5、了解意象的提练: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6、了解“虚静”说: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答:“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2、掌握想象的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答案上面笔记中有.第四节诗品序 [梁]钟嵘1、《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2、理解“滋味说”:答: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才是“诗之至也”.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3、掌握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答: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4、掌握作者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答: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5、掌握作者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答: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一、《诗品序》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答:对南朝诗风的批评①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②反对作诗用典,钟嵘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南朝诗坛的雾气,有廓清作用.③钏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④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这章我看的不是很懂,希望大家还是多读几遍课本,弄懂文章的含意!)第三章唐宋文论第一节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1、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2、了解作者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答:“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3、理解作者正确评价初唐四杰的观点:答:作者认为四杰的作品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初唐作家受到六朝绮丽铺张文风的影响,这很正常.王勃、杨炯等的作品都突破了旧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作者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他说,尽管四杰的创作不能像汉魏时创作那样接近于风骚,但他们才能超群,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技艺,能够驾驭瑰丽的辞采,创作上的成就,讥笑之人永远望尘莫及.4、掌握作者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答:作者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5、掌握作者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为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一、《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答:第一首是杜甫对六朝庾信的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4)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4)◆韩愈在《答李朔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 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 发愤著书”说—脉相承的。

◆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

◆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0814适用河北江苏湖北贵州陕西)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尚书》。

答:《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古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

考点2:简述《诗经》。

答:成书于春秋时期,编入了周初-春秋中叶共305篇诗歌,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使用了赋、比、兴艺术手法;在长期的古代社会里,诗以讽为主,这是社会生活的必然反映。

考点3:简述《论语》。

答:(1)《论语》是用语录体写的最早一部儒家“经典”。

书中记录孔子和他周围人物的言论和行动。

撰写的不止一人,成书可能在曾参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后。

《论语》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

现存《鲁论》二十篇。

(2)孔子经常讲到的“文”,是指包括文章在内的文化学术的总称。

他讲的“诗”,是指《诗三百》,是文学作品。

考点4:简述兴观群怨。

答:兴观群怨: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这就是兴。

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

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

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

“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

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

考点5:简述“非乐说”。

答:非乐说:这是墨子从“尚用”、“尚质”的观点出发提出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的音乐享受是从剥夺民财民力而来,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是有害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政教”,道家则重视“审美”,而墨家则提出了“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的理论。

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这段话概括了诗歌表达情感和意义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提出了诗歌教育的要求和理论。

这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之作”,对古代抒情诗的繁荣和叙事诗的不足发展产生了影响。

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___的文学思想___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他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即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

2、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

3、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提出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

三、___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句话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以自己的意愿来推测诗人的志向,另一种是以诗人的意愿来推测诗人的志向,还有一种是以整篇作品的意境来推测诗人的志向。

这个理论说明了___对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和读者主体能动作用的认识。

此外,___还提出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两个理论,前者是指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后者是指了解言辞背后所隐藏的实质,以及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四、______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将言语分为“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和“小人之言”。

他的文学思想基本内容包括“明道”、“征圣”和“宗经”,其中“明道”是核心。

此外,___还肯定了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重视乐教。

五、______的基本精神是“尚用”、“尚质”,他提出了“非乐”和“言有三表”的理论。

前者否定和反对音乐,而后者则强调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简述先秦文学理论概况。

答:首先,先秦文学理论还处于萌芽状态。

从远古至秦末期诗歌还没有完全从与音乐舞蹈的原始综合体中独立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人们对文学本身的性质、特征、还缺乏自觉认识。

其次,先秦早期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而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

当时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各阶级都企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寻找理论依据,整个思想文化领导出现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生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

再次,在先秦诸子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会儒、道两家学派。

他们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学理论批评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2、《尚书·舜典》关于“诗言志”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哪些问题?在文学史上有何意义?答:主要阐述问题:第一,用“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第二,提出了读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阐述了诗歌内容、形式、和作用三方面的要求,认为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美,实现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中和”之美的理想人格。

文学史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论“开山的纲领”,说明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3、孔子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什么?答:主要内容:第一,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学读有多方面的功用,核心的东西就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第二,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和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第三,主张“中和之美”。

孔子在哲学上主张“中庸”,认为“过犹不及”,反映在审美追求上便是“致中和”。

第四,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具体地说是“善”与“美”两个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复习《古代文论选读》重点(大纲中需要掌握的知识)【1.1】《尚书》(上古文献汇编)(掌握)诗言志的基本观点.诗言志的观点:“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的是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1.1】《尚书》(上古文献汇编)诗、乐、舞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附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当时,除了诗以外,乐也起着教育的作用,乐与诗到后来才发展成两种独立的文艺形式,即以声音为媒介的音乐和以语言为媒介的诗歌.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理解)“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思想内容方面,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所说的无邪一般解作“诚正”.所谓诚正,当然有他具体的阶级标准.但我们从《诗经》本身的题材和内容的广泛、风格和感情的多样等这些特点来分析,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理解)“文质彬彬”:孔子主张文质并重,辞意兼顾《论语庸也》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孔子以后质文并重便成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并为后世学者所丰富和发展.这是强调文质不可偏废,内容和形式并重的思想.在《论语卫灵公》中,”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强调文学既要有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的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掌握)“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的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什么叫做“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从兴的提法来看,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什么叫做“观”诗歌是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从观的提法来看,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什么叫做“群”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的作用.什么叫做“怨”?就是说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了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和“怨”体现了孔子的礼治思想.总体来说,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做了全面的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1.2】《论语》(孔子极其门人)(掌握)“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他欣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按孔安国的解释,即言其和也.孔子表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因为郑声淫,所以主张放郑声,而极力推崇雅乐.在孔子看来,雅乐是中和的,而郑声诗淫声,与中和背道而驰.孔子对诗和乐的这种看法,对后世传播温柔敦厚的诗教曾发生一定影响.但孔子删诗,却保留了《卫风》《郑风》中许多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这说明后世后世封建卫道者所强调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说教,并不一定合乎孔子的原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在他的礼制批评中,中和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1.3】《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总结)(掌握)“言志抒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诗大序》大相径庭.【1.3】《毛诗序》(先秦儒家诗论总结)(掌握)“感人教化”:“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1.4】《史记》(司马迁)(理解)“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世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1.4】《史记》(司马迁)(掌握)“发愤著书”说: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这是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了创作的根本动力.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淡,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如问主要内容则有(一.对春秋笔法的概括.二.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三.总结发愤著书说).【1.5】《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王逸的这篇文章是直接针对班固的《离骚序》而发的,班固在《离骚序》中,对屈原其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对屈原及其作品所作的崇高的评价;而他所依据的则是,《五经》经义.在这段文章里,作者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方法,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作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有一个政治道德标准,而最高的标准就应当像孔子在《论语》中所主张的那样,要讲谋国之忠,人臣之义,要赞美杀身成仁之勇,而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之可耻可鄙.这就准确击中了论敌的要害,有力地辨明了论证的实质,在发出了上述堂堂正正的论述之后,紧接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热情,鸣钟击鼓般的节奏,对屈原发出高声赞美,对于像屈原这样的忠正高洁之士,班固竟然批评说他是“露才扬已,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这完全是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伯夷叔齐的故事,有力地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使读者感到有理有据,义正词严,铿锵有力,痛快淋漓.【1.5】《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掌握)“对屈原的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历史上很多人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这些不同评价,构成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论证.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做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班固等曾非议屈赋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在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汉代,立言必须依据五经,王逸为屈原辩护,他引经据典肯定《离骚》也是依经立义的,他甚至把离骚中的许多浪漫主义的想象,也用儒家经义一一对照,互相比附,他这样做的用意诗可以理解的,但许多比附牵强附会,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2016年4月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2.1】《典论论文》(曹丕)(理解)“文以致用”: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文以致用的观点.曹丕所谓文章的概念与前人有所不同,前人所谓言辞、著作、文章,一般是指道德政治和学术而言;这里曹丕所说的文章,除了上述所涉及的范围以外,还包括诗赋章表等文学作品.曹丕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以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出现的新的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这对促进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2.1】《典论论文》(曹丕)(掌握)“文气说”: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曹丕在评述具体作家时也指出: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公干有逸气.这就是他文气说的具体运用,曹丕的文气说的合理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这种看法的不足之处是,它过分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杀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所起的重大影响.这显然是片面的,这种学说尽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但他对后代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却起着先导作用,这也是不容忽视的.【2.1】《典论论文》(曹丕)(掌握)“文体论”: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并对各种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本,曹丕虽然没有做具体说明,应当是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的根本的原则和规律.至于“末”,应当是指各类各类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同时作者还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的四种特点即四课八类,做了综合的分析(1)即”奏、议用于朝廷公事,重“雅”(2)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3)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4)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故宜“丽”.这些说明虽然还是比较粗略的,但却扼要而适当,而且在文体分类和风格分析的历史发展中是首出的,它使文体论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开始占有一定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值得注意.【2.2】《文赋》(西晋陆机)(掌握)“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以及对灵感问题的探求.”:①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狂热以吸取间接经验,以提高写作技巧.至于怀抱高洁的心情,即所谓怀霜之心,临云之志在创作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了这三方面的准备,要进入到创作过程,还必须到现世生活中去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有了创作的要求接着要运用艺术的想象:“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得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于是进入写作过程,在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作者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用诗一般语言,生动而具体地描绘出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从诗人感物生情到穷情写物.自始至终是在具体的形象而不是在抽象的概念中进行的.尽管陆机没有用形象思维这个词,却通过对构思的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神思”:神思是什么呢?本篇开宗明义就对想象下了明确的定义.刘勰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句古语,说明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事实上,这也就是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模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而且要创作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也必须运用想象,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艺术创造.【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它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一旦脱离了现实,想象活动也就脱离了依据.另一方面,神与物游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实质上就是形象思维.@【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理解)“虚静”(“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陆机叹息他不知文思“开塞之所由“,刘勰提出了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如何打开思路呢他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想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张要在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注意进行四种基本训练.“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广博的知识;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2.3】《文心雕龙神思》(南朝齐梁刘勰)(掌握)“想像的作用和过程.”:对于想象活动的过程,刘勰论述了志气和辞令的重要作用,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把志气和辞令视为对想象活动起决定作用的两个因素.在这里,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而进行的.作家临篇缀虑,需要神定气足,只有思想坚实深刻,感情真是充沛,才能使想象活跃起来,从而优游适会,抒怀命笔.否则就会“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形成思想僵化、感情枯竭、想象壅塞的枯窘状态.至于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任何思维活动都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进行的,艺术想象也是同样.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指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穷尽物色,曲写纤毫.”【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理解)“滋味说”:钟嵘既然重视诗歌的群、怨,就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要求,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诗的滋味是什么呢?钟嵘认为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玩味,而感染力也强,这才是诗之至也.永嘉以后的玄言诗之所以“淡乎寡味”就是由于“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而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正是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似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司空图、宋代杨万里、清代王士祯均得益于此.2016年4月江苏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考点【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批评片面追求声律”:《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钟嵘时代正值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钟嵘对此进行了有力达的抨击.,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反对的是那种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而对诗歌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批评大量用典”:第二是反对作诗用典.他认为作诗是用来“吟咏性情”的,“亦何贵于用事?”他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甚广.还幽默地讽刺那些掉书袋的诗人卖弄学问.当然,写作时援古证今,有时也需要,钟嵘对引经据典也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奏”等倒是适用于用典的,至于作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2.4】《诗品序》(南朝梁钟嵘)(掌握)“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诗品序》不仅有属于破的,而且还有属于立的,这就是关于写作动机如何被激发的问题.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继四侯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他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读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此观点出现在齐梁时代是有他重大的进步意义的.【3.1】《戏为六绝句》(杜甫)(理解)“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唐高宗到武则天统治期间,文坛上出现了齐名天下的四杰.由于受历史条件本身的限制和生活本本身的限制,他们的诗作没有完全拜托齐梁时期浮华的风气.但在当时,他们都以唐诗开创为己任,努力拜托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领域,探求诗的格律和创作形式,创作了很多有风骨的诗歌,诗歌内容从宫廷走向了市井,从台阁走向了江山和边塞,思想内容扩大,形式有了唐诗的稳定性,可以说唐诗的真正面貌是从他们开始的,因此杜甫评价“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认为初唐四杰的诗作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当时唐朝刚从六朝的习俗中走出来,不免仍遗有六朝绮丽铺张的文风,作家也不可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这很正常.可是后人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非常轻薄帝嘲笑四杰在创作上的不足.杜甫非常蔑视这种轻薄评论的态度,指出,尽管这些轻薄为文之人讥笑不已,可是当他们的身与名同时消失的时候,四杰的文章却会像江河一样永远流传下去.杜甫认为四杰的诗作都突破了旧有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进而杜甫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关于如何对待评价古今诗歌的问题杜甫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后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3.1】《戏为六绝句》(杜甫)(掌握)“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关于如何对待古今文学遗产的问题,“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取,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该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多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3.2】《与元九书》(白居易)(掌握)“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白居易坚持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认为诗歌应该是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政治斗争,干预生活,因而提出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疾苦;“为时”就是要反映时代,揭露政教的弊端,以补救时弊.“事”与“时”都是指现实人生.白居易要求为现实人生而写作.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推崇他的诗文,原因是他的思想深刻,其中贯穿着古人六艺的精神,圣人的书籍中说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成为了白居易推崇的对象.白居易说听到古人唱的歌,就能从中听出那个时代的兴衰,因为它太贴近生活了.·这也是白居易阐述他的观点的原因.可是到了汉代以后,诗歌开始脱离生活,六艺的精神开始减少,白居易分三个时期论述六艺的衰退.首先战国到汉魏,屈原宋玉的骚辞、苏武李陵的五言诗虽然也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离《诗》不远,还保留着大体的风貌,有可取的地方,但仅能得到国风的十之二三,六艺已不全了.其次,到了晋宋两代,诗歌得到六艺的要旨就更少了,有些大家如谢灵运陶渊明,他们有些好诗,但多不过是沉溺于山水,放逐于田园,真正反映政治生活,人民疾苦的内容基本没有.第三,到了梁陈期间,诗歌只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形式非常艳丽,内容却十分空洞,没有讽刺现实,不对现实生活国计民生抱以责任感,这时的诗歌六艺已经荡然无存了.就是到了李白杜甫时,虽然诗歌进入鼎盛时期,但他们的好诗也不多.白居易所谓的好诗,是指能揭露批判黑暗现实、反映老百姓疾苦的诗.白居易推崇“六艺”对诗歌的重要性,旨在说明诗歌为政治服务的必要性.他从工作经验中体会到想“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必须干预社会生活.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出发,把自己的情志通过诗歌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帮组皇帝治理天下.白居易把他当作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也是他兼济天下的愿望的表现.白居易认为,诗歌不单纯写个人的情志,借以言志,也是促进社会改革的工具.故他的讽喻诗表现了积极的斗争精神.白居易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兼济天下”.他关注客观现实,力图忠实地反映现实,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评价,这一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体现着白居易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可贵精神.阴齿他不但提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还将之付诸实践.【3.3】《答李翊(yi去声)书》(韩愈)(掌握)“古文写作的风格.”:韩愈强调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又从古文创作的特殊规律出发,提出了养气说,实际上是阐述了气、言、声的关系.他继承并发挥了孟子的“养气”说,把气与言、声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达到了孟子所说的配义与道、至大至刚的境界,它是作者深厚道德修养的结果,言指孟子所谓的知言,主要之文章写作,这个观点是从韩愈文以载道为基础而发的.他认为,学习写文章,必须以儒家的古训为旨归,文章不能言之无物,内容要有思想性,思想内容空洞、不纯正,必然写不出好文章.他认为作者只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胸怀、真是充沛的思想感情,其文章创作的形式技巧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所以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气势,而且达到旺盛,写起文章来文从字顺,语言流畅,声律和谐,即气势与语言非常和谐.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作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韩愈谈气与言、声的关系,主要是从个人的修养锻炼来谈的,因此可以说个人的修养锻炼如何也与写好文章有密切关系,所以他抓住了水和浮物二者的关系来比喻气与言、生的盛衰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修养锻炼对形成文章气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愈强调人的精神,他从教化的目的出发,希望作者培养出一种浩然之气,所以他在文中阐述到,这种浩然之气可以使作者意志坚定,不为时事所动,树立独立的人格,形成独特的创造风格.敢于另辟蹊径,不因袭前人,不人云亦云.他还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养浩然之气的作用.他说,多数人把文章当作一种工具,用与不用,权利仍然被别人操纵.而。

文论重点

文论重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十大问题复习重点一、先秦:《论语》选录1.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2.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论语》选录")3.论雅乐与正声,提出“尽善尽美”孔子论诗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尧典》是我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的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具体情况。

“诗”是“乐”的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的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笔触,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2、《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的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复礼”的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孔子的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全部作品,说明他重视内容,并把“仁”看成“礼”和“乐”的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他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他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二、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和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他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的目的;“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是孔子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