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三篇)目录: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品的溶解二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品的滚动三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一、活动题目物体间的空隙二、活动目标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大班四、活动所需资源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
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
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
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精彩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精彩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空隙”。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探索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认识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的空隙,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铅笔、玻璃杯、水、沙子、海绵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积木,引导幼儿观察积木之间是否有空隙。
邀请幼儿分享观察结果,讨论积木之间是否存在空隙。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铅笔、玻璃杯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些物品之间是否有空隙。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展示物体间空隙的存在,让幼儿直观感受。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观察,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物体间空隙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交流所发现的物体间空隙现象。
5. 课堂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找空隙”游戏,让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室里的物体间空隙。
游戏结束后,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物体间的空隙2. 板书内容:物体之间有空隙观察到的例子:积木、铅笔、玻璃杯等空隙的特点和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物体间空隙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到至少三个物体间的空隙。
描述这些空隙的特点和规律。
2. 答案:例如:沙发垫子之间的空隙、书本之间的空隙、鞋子之间的空隙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物体间的空隙。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大班《物体间的空隙》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物体间的空隙》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物体间的空隙》是一项旨在帮助幼儿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和空隙概念的科学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将有机会探索物体之间的空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物体之间的空隙概念。
2.帮助幼儿观察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间的空隙现象。
3.促进幼儿发展观察、探索和想象能力。
三、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并组织成对或小组。
2.教师准备幼儿使用的放大镜。
3.教师准备活动指导和记录表格。
四、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讨论物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有关空隙的问题。
2.实地观察–小组或对子观察不同物体间的空隙,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老师引导幼儿记录他们的发现,如空隙的大小、形状等。
3.讨论和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想法。
–引导幼儿总结物体间的空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4.展示成果–鼓励幼儿展示他们记录的关于物体间空隙的成果,可以通过图片、贴画等方式展示。
五、活动评估1.通过观察记录表格和幼儿的发言,评估幼儿是否理解了物体间的空隙概念。
2.评估幼儿对物体间空隙的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延伸活动1.让幼儿自行选择物体,探索它们之间的空隙,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2.利用积木或其他材料让幼儿设计并建造有趣的构造物,让他们体验空隙对构建的重要性。
七、活动总结通过《物体间的空隙》科学活动,幼儿有机会通过观察和探索,认识物体之间的空隙概念,并且能够应用这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
这个活动旨在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班科学活动教案《大班科学:物体间的空隙》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观察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物体间空隙的大小不同,以及空隙与物体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1.物品准备: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物体,如积木、塑料杯、沙子、石头等。
2.环境准备:布置一个充满趣味、安全的实验环境。
四、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物体间有空隙的现象呢?谁能举个例子?生1:我在玩积木时,发现积木之间有空隙。
生2:我在沙滩上玩沙子时,发现沙子之间有空隙。
师:很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物体间的空隙。
2.探索环节(1)观察物体间空隙师:请小朋友们分成小组,每组挑选几种物体,观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空隙,并记录下来。
(2)讨论空隙的大小师:请各组汇报观察结果,并讨论空隙的大小。
生1:我们组的积木之间空隙很大。
生2:我们组的沙子之间空隙很小。
师:那你们觉得空隙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生1:可能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3)实验验证①挑选两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空隙。
②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观察空隙的变化。
(4)分享实验结果生1:我们发现,物体越大,空隙越小。
生2:我们还发现,物体形状不同,空隙大小也不同。
师: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间存在空隙,空隙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有关。
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
五、活动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物体间空隙的例子,并拍照分享到班级群。
2.邀请家长来园参与亲子科学活动,共同探讨物体间的空隙。
六、活动反思重难点补充:重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四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四篇)
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甜甜的河水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甜蜜世界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生蛋和熟蛋四
- 1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一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
2、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3、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托盘,一个空广口玻璃瓶,石头、小石子沙子、水若干,一把小勺、一根筷子,记录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
1、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2、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二、探究的问题
1、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试一试。
2、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2 / 2。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案精选5篇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案精选5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空隙教案 1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感知物体间的空隙。
2、感受科学探索活动的快乐。
3、迁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摆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材料幼儿每人一份大记录表小卡片演示文稿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今天,杨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东西?(在一个透明的杯子里装满核桃、花生豆、小米)这三样东西大小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幼儿观察后说一说。
二、自由猜想操作验证请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到在盘子里。
1、刚才小朋友把杯子里的东西全倒出来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们都装进去呢?先来猜想一下先放什么?再放什么?最后放什么?(幼儿自由猜想,个别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做记录。
2、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呢?现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来试一试,好吗?(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一种东西放完后再放另一种东西;操作时要轻拿轻放)3、说一说自己是按哪种顺序放的?引导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把全部放进去,有的已经放不进去了?4、xxx、xxx、xxx把东西都放进去了,他们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放的呢?我们都来试一试吧!(教师引导幼儿分步边操作边观察,得出结论:几个物体放在同一个容器中,物体越大,空隙越大,物体越小,空隙越小。
先放大的物体后放小的物体,就会节省空间,放的东西会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这看!(引导幼儿观看演示文稿,强化认识)三、迁移生活解决问题刚才小朋友发现放东西时先放大的后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东西。
那我们就把这种好方法带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解决一些小问题。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理玩具、厨房里的盆)四、巩固认识结束活动小朋友快来看!这有这么多的玩具,想玩吗?(引导幼儿观察篮子里的物品是整齐摆放的,然后进行分组活动。
)时间不早了,我们把东西收拾一下吧!(引导幼儿将打乱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摆放。
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科学教案
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物体间的空隙是什么;2.学生能够识别物体间的空隙;3.学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物体间空隙。
教学重点•物体间空隙的概念;•物体间空隙的形成原因;•物体间空隙的应用。
教学准备•工作簿和铅笔;•不透明的容器;•针眼、透明胶带等小工具。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环节1.教师把两个不同大小的球分别放在透明的容器里。
2.询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两个球在容器里有没有空隙?是什么让两个球之间出现了空隙?3.引导学生引出物体间的空隙是什么。
操作环节1.每个学生都拿到一张工作簿和一个铅笔。
2.用不透明物品将工作簿的一部分遮盖,让学生观察不同厚度的遮盖物下,两个物体之间是否会出现空隙。
3.学生尝试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在工作簿上解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4.针对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引导探究,并去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的方法。
5.在工作簿上使用针眼创造物体间空隙。
总结环节1.整体上课,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解释物体间的空隙及其形成的原因;2.学生分享他们如何在工作簿上创造物体间空隙的经历;3.指导学生思考物体间空隙的实际应用。
讲评与引导问题•为什么两个球之间会出现空隙?•物体间的空隙有哪些形成原因?•如何制造物体间的空隙?•物体间的空隙有哪些实际应用?总结在物体间的空隙课程中,我们从实验和创造中发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事情,例如:如何创造物体间空隙,什么因素会影响空隙的形成,物体间空隙的实际应用等。
有趣的实验以及与同学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更加热情。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之物体间的空隙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之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现象》,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空隙”。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幼儿了解物体之间存在着空隙,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物体间的空隙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物体之间有空隙,并学会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空隙的存在,并能够观察和描述。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拼图、石子、沙子、漏斗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积木、拼图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空隙,并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这些物品之间有什么现象吗?”2. 例题讲解:教师以石子、沙子为例,讲解物体间空隙的现象,让幼儿了解空隙的存在。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探索,用漏斗、沙子等物品观察空隙现象,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六、板书设计1. 空隙现象物品:积木、拼图、石子、沙子等现象:物体间有空隙2. 观察方法:用放大镜、记录本等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至少三个存在空隙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衣服:布料之间的空隙沙发:沙发垫与沙发框架之间的空隙鞋子:鞋面与鞋底之间的空隙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关注幼儿对空隙现象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空隙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家具要留出空隙、为什么衣物要有一定的松紧度等,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中的观察方法4.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题目及答案示例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应用思考一、实践情景引入1. 确保物品间存在明显的空隙,便于幼儿观察。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之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之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物体间的空隙》。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物体间的空隙现象,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特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物体间的空隙现象。
2. 培养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探究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特性。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如积木、石头、沙子等),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实验材料(如小石子、沙子、瓶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间的空隙现象,如沙子中可以插入小石子,积木之间有空隙等。
2. 例题讲解以沙子和小石子为例,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沙子中插入小石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特性。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用瓶子、小石子和沙子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物体间的空隙现象。
5. 课堂小结强调物体间空隙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空隙2. 内容: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例题讲解:沙子中插入小石子随堂练习:分组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间空隙现象,记录下来并画出来。
答案示例:家里的沙发缝隙、门缝、窗缝等。
2. 作业要求:认真观察,用画笔记录,与家长分享观察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共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操作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概念。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设计: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物体间的空隙》。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和发现物体之间的空隙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发现物体之间的空隙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和发现物体之间的空隙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物体之间空隙的产生和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的空隙模型、实体物品、图片等。
学具:的空隙模型、实体物品、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体物品,如盒子、瓶子、筷子等,让幼儿观察这些物品之间是否存在空隙。
引导幼儿发现,有些物品之间有空隙,有些则没有。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物体之间空隙的产生和变化,示范如何使用教具和学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发现物体之间的空隙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空隙现象,并用画笔将其画下来,明天分享给同学们。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体间的空隙1. 实体物品2. 观察空隙3. 实验操作4. 分享发现七、作业设计1. 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空隙现象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物体之间的空隙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较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物体之间的空隙产生和变化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答。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继续观察和实验,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空隙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可以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点,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等,进行综合教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第二节《物体间的空隙》。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了解空隙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知物体间空隙的存在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 培养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积木、拼图、小石子、沙子、瓶子、漏斗等。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拼图、小石子、沙子、瓶子、漏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空隙”游戏,让幼儿在教室内寻找物体间的空隙,引导幼儿关注空隙现象。
2.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积木、拼图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它们之间的空隙,引导幼儿理解空隙的概念。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小石子、沙子填充瓶子,观察瓶子内空隙的变化。
4. 合作交流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交流物体间空隙的特点和变化。
教师对幼儿的操作和交流进行评价,强调物体间空隙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空隙2. 内容:空隙的概念观察物体间空隙的方法实践操作:填充瓶子,观察空隙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家里有哪些物体之间存在空隙?2. 答案:家具、玩具、电器等物体之间都存在空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空隙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空隙”游戏,引导幼儿关注空隙现象。
3.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物品并讲解空隙概念,帮助幼儿理解。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材第四章《物体的特性》,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空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知道空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物体、探索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物体间空隙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海绵、积木、沙子、水、石块等。
2. 学具:放大镜、实验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海绵、积木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大家看,这些物品之间有没有空隙?”邀请幼儿上台触摸并描述物品的空隙。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幼儿了解物体间空隙的现象。
以沙子、水、石块为例,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如何让沙子、水、石块占据更小的空间。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实验材料,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物体间的空隙。
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物体间空隙的例子。
5. 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组织幼儿进行小游戏,如“找出空隙在哪里”,检验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空隙2. 内容: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实验物品:海绵、积木、沙子、水、石块等实验结果:物体间存在空隙生活中的应用:建筑、沙漏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至少3个存在空隙的例子,并说明空隙的作用。
设计一个利用物体间空隙的小发明。
2. 答案:例子1:枕头里的空气,可以让我们躺在上面更舒适。
例子2:鞋底的空隙,可以让我们走路时减少滑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空间》,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空隙。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空隙。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铅笔、绳子、纸张、透明胶带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铅笔、绳子、纸张、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装满积木的盒子,请一位幼儿上台尝试将盒子里的积木取出来。
(2)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积木之间会有空隙?如何利用这些空隙将积木取出来?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讲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
(2)教师出示铅笔、绳子、纸张等物品,请幼儿尝试利用这些物品之间的空隙进行游戏。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之间存在空隙?(2)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
4. 动手操作(10分钟)(1)教师出示教具,讲解操作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每组选一个代表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空隙2. 生活中的实例3. 操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物体间的空隙,并尝试利用这些空隙进行游戏。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理解了物体间空隙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拓展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更多物体间的空隙,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024年关于科学活动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2024年关于科学活动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间的空隙,理解空隙的概念。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间空隙的大小和形状。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大小不同的石头、沙子、水、筛子、放大镜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不同。
(2)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
2.观察与实验(1)教师将沙子倒入筛子中,让学生观察沙子之间的空隙。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大小石头的空隙。
3.探讨与应用(1)教师提出问题:物体间的空隙有什么作用?(2)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物体间空隙的实际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讨论中的收获。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物品之间的空隙,并记录下来。
2.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体间的空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物体间的空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七、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了解建筑材料的空隙对建筑物的影响。
2.开展科学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物体间空隙的奥秘。
本节课以物体间的空隙为主题,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物体间空隙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展示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两块石头有什么不同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两块石头之间是否存在空隙。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空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探索物体间空隙的形成原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知道空隙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掌握空隙的形成原因。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探索,发现并理解物体间的空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石子、沙子、水、量杯等)、多媒体设备、黑板。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石子、沙子、水、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杯子装满石子,问幼儿:“这个杯子还能装下其他东西吗?”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解释空隙的形成原因。
3. 实验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石子、沙子、水等放入量杯,观察并记录空隙的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运用实验结果回答。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每组幼儿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讨论物体间空隙的形成原因。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空隙》2. 内容:物体间存在空隙的现象空隙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存在空隙的例子,并说明空隙的形成原因。
2. 答案示例:沙发靠垫之间存在空隙,原因是靠垫的填充物不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物体间空隙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物体间空隙的奥秘。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物体间的空隙》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课教案《物体间的空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物体》,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空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物体内部和物体之间都存在空隙,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间有空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空隙的物体。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实验,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品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存在空隙的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有空隙的物体(如海绵、泡沫、气球等)、实验器材(漏斗、沙子、水、容器等)。
2. 学具:放大镜、小铁锤、沙子、水、容器、有空隙的玩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有空隙的物体,让幼儿观察、触摸,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间的空隙。
(2)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能被压缩?它们内部有什么?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物体间的空隙。
(2)讲解:物体内部和物体之间都存在空隙,这些空隙使得物体可以被压缩。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观察物体间的空隙。
(2)分享实验成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之间存在空隙?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物体间的空隙》2. 板书内容:(1)物体内部有空隙(2)物体之间存在空隙(3)实验:观察物体间的空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有空隙的物体2. 答案:海绵、泡沫、气球、漏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幼儿了解了物体间的空隙,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观察物体间的空隙。
(2)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有空隙的物体,与家长分享所学知识。
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科学教案
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间的空隙是什么。
2.了解物体间的空隙有哪些种类。
3.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白board或黑板•粉笔或白板笔•幼儿园制作好的玩具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本节教学主题为:物体间的空隙,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它们。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以下导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导幼儿对物体间的空隙有初步的印象。
1.教师可让幼儿学习数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空间概念。
2.将幼儿分成两类,让其中一方站出,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某个地方。
3.看看其他孩子是如何绕过阻挡的学生。
4.请幼儿想想这是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空间。
5.挑选幼儿作为教师,激发他们猜想这个空间。
因为幼儿无法深入理解物体间的空隙,这是一个初步的了解过程。
了解后,幼儿将对空间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获取信息现在,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物体间的空隙:教师会挑选玩具或其他物品,并询问幼儿看看它是否有空隙。
当幼儿们告诉教师他们没有获得任何的答案时,我们会邀请他们来看看一些“隐藏在” 玩具中的空隙。
幼儿可以自由地剖析玩具,并尝试揭示一些隐藏空隙。
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将能够学到物体间的空隙类型。
我们可以部分靠自己的判断寻找空隙,然后通过以往学习的知识,比如层叠,识别附属、结构简化,同样能够获得信息。
空隙的类型:•突出空隙:可以独立存在的突起;•比例空隙:通过对比大小而产生的空隙,比如小石头的缝隙;•物理空隙:由于物体的缺陷而形成的空隙;•视觉空隙:由于空间的阻碍而产生的感觉。
3. 拓展练习通过导入活动和获取信息,幼儿已经能够基本了解物体间的空隙。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知识来玩一个游戏。
游戏1:展示两个玩具,问幼儿中间有什么空隙。
在他们回答之后,我们会将两个玩具举起,幼儿们看看,你看到的是杯子和勺子之间的空隙。
现在,请幼儿们自行设计如何填补这个空隙。
游戏2:让幼儿自行选择玩具,并告诉大家这些玩具是怎么来的,它们之间是否有空隙。
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科学教案
物体间的空隙-幼儿园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间存在空隙。
2.了解物体间的空隙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的。
3.初步了解物体间的空隙对于生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物体间的空隙。
2.观察和实验方式。
3. 适用对象幼儿园小班,4-5岁的孩子。
4. 教学材料1.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
2.透明纸。
3.放大镜。
4.一份手工制作的工具盒,包括透明胶带、薄塑料板、卡纸等。
5. 教学过程a. 导入教师拿起一块黑板擦或其他较小的物品将其放在桌子上,问学生这些物品之间是否有空隙。
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性认识物体间的空隙。
b. 观察实验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积木之间是否存在空隙?”请学生逐一观察,找出这些空隙,你们观察到有哪些空隙?接下来,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透明纸和一支笔,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透明纸,将积木之间的空隙勾勒出来,然后比较抽象的空隙勾勒成实际状态,比如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切割贴到模型中的空隙里,张贴完成后展示给大家看。
c. 实验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并请他们尝试插入不同长度的木筷,学生可以先猜测哪个木筷能插进去,然后试着插入。
教师帮助他们发现,如果木筷粗一些则无法插入玻璃杯,如果细一些则能轻松插入。
这是因为,相同容积的空间中,粗的木筷需要更大的空间,而细的木筷需要更少的空间。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练习感性理解物体间的空隙。
d. 性质及应用通过前面的实验,学生可以理解物体间的空隙有一个特性,即空隙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形状、容积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实际应用场景,如医院放射科引入了减少辐射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在被照对象和照射设备间留出更多的空隙,减少辐射,并提高成像质量。
e.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需要再多加观察和实验。
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了解物体间空隙的简单实际应用,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6. 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程的成果将由以下几点加以评估:1.学生是否准确理解了物体间的空隙概念。
物体间的空隙科学教案
物体间的空隙科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间空隙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物体间空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物体间空隙的定义。
2. 物体间空隙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物体间有空隙的例子。
2. 讨论物体间空隙的概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章:物体间的空隙类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体间空隙。
2. 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空隙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间隙空隙:物体之间的微小间隙。
2. 孔洞空隙:物体上的孔洞或洞穴。
3. 空间空隙:物体之间的空间间隔。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空隙,并分类为间隙空隙、孔洞空隙和空间空隙。
2.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空隙的特点和例子,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三章:物体间空隙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间空隙形成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对物体间空隙形成原因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因素: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物体间的空隙形成。
2. 人为因素:制造过程中的人为操作或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导致物体间的空隙形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物体间空隙的形成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原因对物体间空隙的影响,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四章:物体间空隙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体间空隙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物体间空隙应用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过滤:利用物体间的空隙进行物质的分离和过滤。
2. 通风:利用物体间的空隙进行空气的流通和通风。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间空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制作,展示物体间空隙的应用实例。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体间空隙的概念、类型、形成原因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物体间空隙现象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物体间空隙的概念、类型、形成原因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间的空隙
一、活动题目: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
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
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
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