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外科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及目录(13个病种)
吴家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外科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及目录一、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二、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三、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四、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五、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六、湿疮(湿疹)诊疗方案七、瘾疹(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八、肺风粉刺中医诊疗方案九、白疕中医诊疗方案十、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十一、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症)中医诊疗方案十二、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十三、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疖病(多发性疖肿)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表现:(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可发于全身各处,以头面部、发际、臀部等处为多。
(3)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4)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临床表现:1.好发于夏季。
2.好发于头面,颈项,背及臀部等。
3.皮损为发生在毛囊或毛囊周围的炎性丘疹或结节,鲜红色,圆锥状,中心有脓疮。
4.局部常伴疼痛或压痛,临近淋巴结可肿大疼痛。
5.如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数目多,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常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二、辨证论治(一).内治1.暑湿蕴结证证候:疖肿多发于夏秋季节,数目多,全身伴有发热、口渴、胸闷、便秘、溲赤等症状。
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散结。
方药: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清暑热;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车前、滑石、泽泻清暑利湿,使暑热从下而解;花粉、赤芍清热消肿散结。
诸药合用,则成清暑利湿、解毒消肿之功。
若热毒炽盛者,可加黄连、黄芩、生栀子等;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2.湿热内蕴,外感风热(多发性疖病)证候:疖肿多发于人体上部,数目较多,且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全身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第十六章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3.暑湿袭表:解暑祛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剂:参苏饮加减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减。
生葳蕤、淡豆豉、红枣、生葱白、炙甘草、桔梗、薄荷、白薇(二)辨证使用中成药1.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双黄连等注射液: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2.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
最新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学心悟》 ) 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 芥、陈皮、甘草。 (2) 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
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 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 ( 《伤寒论》 ) 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 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 呛咳、 喉痒、咽干痛。 无痰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 或痰中带血,
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敬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组成:黛蛤散 ( 验方 ) 青黛、海蛤壳。 泻白散 ( 《伤寒论》 ) 桑白皮、地骨皮、
粳米、甘草 (4) 肺阴亏虚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带血,声嘶,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午后颧红,
盗汗神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 《温病条辨》 ) 加减。 组成: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桑叶、生甘草、生扁豆。 【协议处方】 复方支气管炎片 【疗效评价】
1.临床痊愈:主次症状基本消失 2.显效:主症明显好转,次症基本消失 3.有效:主次症状均好转 4.无效:主次症状均无明显好转
【附注】 1. 参照西医相关病种的诊断,检查,治疗常规。 2.参照西医相关病种的疗效判断标准。
二、眩 晕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 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 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包括西医的耳源性眩晕(美尼尔氏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 , 位置性眩晕(眩晕病) ,脑性眩晕(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等疾病。
(完整)中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外科第一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治疗3.1 手术治疗将胆囊连同结石一并切除。
在并发腹膜炎、病人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较大的手术时,只宜行胆囊造口术,取出结石,留置胆囊引流管,待病情好转后再择期施行胆囊切除术。
经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个别患者有特殊要求的也可行胆囊切开取石术。
3.2 药物治疗3。
2。
1 中药内服治疗3。
2.1。
1 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 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院内制剂:胆病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
3。
2.1。
2 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枳实12g,木香6g,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金钱草30g,大黄9g,芒硝15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
2。
1。
3 肝胆瘀滞证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3.2.1。
4 肝胆脓毒证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3。
2。
2 西药内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者应根据病情轻重,酌情禁食、营养支持,选用广谱抗生素,如西力欣、甲硝唑等,若感染严重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舒普深等。
常见病和重点病种、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
重点专科肾脏科常见病和重点病种、优势病种中医诊疗规范慢性肾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多见于成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长期持续性尿检异常,有蛋白尿、血尿,可有高血压,程度轻重不一,浮肿,有的患者可呈缓慢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最终发生终末期肾衰。
可见于腰痛、水肿等病。
1 诊断依据1.1 起病缓慢,或有急性肾炎史,病情迁延反复。
1.2 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病久常有肾功能减退。
1.3 病程中可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呈类似急性肾炎表现。
1.4 肾穿刺病理学检查可证实各种类型慢性肾炎。
2 辨证施治2.1 肺肾气虚,水湿内停证:面浮肢肿,少气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
舌淡边有齿痕,舌苔滑润,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化湿利水,方如玉屏风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防风10g 黄芪60g 白术10g 防己10g 甘草6g。
2.2 气血两虚,瘀血内阻证: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少气乏力。
咽干燥,大便干结。
舌紫暗,舌苔薄而干,脉细数或细涩。
治宜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如参芪地黄汤合泽兰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50g 生地10g 丹皮丹参泽泻泽兰益母草怀牛膝各10g。
2.3 肝肾阴虚,湿热留恋证:眩晕,耳鸣,目干涩或视物模糊,口干咽燥,腰脊酸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细带数。
治宜滋补肝肾,清利湿热,方如知柏地黄丸合三妙丸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各10g 苡仁30g 怀牛膝15g。
2.4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畏寒肢冷,浮肿明显,纳呆,便溏,腰酸腿软。
舌淡胖,脉沉细。
治宜益肾健脾,温阳利水,方如济生肾气丸加减。
制附子肉桂各6g 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茯苓各10g。
又如肾炎灵合剂(高邮市中医医院协定处方):红参10g 冬虫夏草3g 黄芪10g 白术12g 生熟地各12g 怀山药15g 山萸肉12g 枸杞12g 菟丝子10g 仙灵脾10g 丹参10g等。
3 其他疗法3.2.1 中成药: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可选用温阳利水类中成药。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案中医内科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案⼀、喘病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上逆,肃降⽆权.出现⽓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肿、肺原性⼼脏病、⼼肺功能不全等。
.诊断依据1、以⽓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张⼝抬肩,⿐翼煽动,不能平卧,⼝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诱发。
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浊⾳界缩⼩或捎失,肝浊⾳界下移。
肺呼吸⾳减低.可闻及⼲、湿性罗⾳或哮鸣⾳。
或肝肿⼤、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
必要时查⾎钾、钠、⼆氧化碳结合⼒及x线胸部摄⽚,⼼电图,⼼、肺功能测定,⾎⽓分析等。
证候分类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苔薄⽩,脉浮紧。
2、风热犯肺:喘促⽓粗.咳嗽痰黄⽽稠粘.⼼胸烦闷.⼝⼲⽽渴,可有发热恶风。
⾆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腻,脘痞腹胀。
⾆质淡,⾆苔⽩腻,脉弦滑。
4、⽔⽓凌⼼:⽓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悸怔忡,尿少肢冷。
⾆苔⽩滑,脉弦细致。
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语声低微,⾃汗⼼悸,⾯⾊晄⽩,神疲乏⼒,⾷少便溏,⾆淡苔少,脉弱。
或⼝⼲咽燥,⾆红,脉细。
6、肺肾两虚:喘促⽇久.⼼悸怔忡,动则喘咳.⽓不接续。
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粘,或⼼烦不寐,唇甲紫绀。
⾆质紫或⾆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辩证施治风寒束肺:宣肺散寒、平喘⽌咳,射⼲⿇黄汤。
风热犯肺:清热泻肺、化痰⽌咳,⽅⽤⿇杏⽯⽢汤。
痰湿蕴肺:化痰⾏湿、⽌咳肃肺,⽅⽤三⼦养亲汤。
⽔⽓凌⼼:温阳利⽔、益⽓宁⼼,真武汤合五⽪饮。
肺脾两虚:补肺益⽓、健脾温阳,⽣脉散合六君⼦汤加减。
肺肾两虚:滋补肺肾、百合固⾦汤,⼆冬⼆母汤。
疗效评定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
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2。
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8。
推行中医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负责中医、中药人员考试、登记、注册工作.9. 负责全院中医药统计和信息工作,协调管理全院中医专项补助经费计划。
中医科治疗肺痈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肺痈诊疗常规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
西医学中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以及肺坏疽、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等伴发化脓性感染者出现肺痈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2 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气味腥臭。
3 肺部叩诊局部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4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 痰培养有致病菌。
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6 本病应注意与风温及肺脏其他疾患表现之痰热蕴肺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初期症状:发热微恶寒,咳嗽,咯黄稠痰,痰量由少渐多,咳时尤甚,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肺散邪。
例方:银翘散。
2 成痈期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例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症状: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排脓解毒。
例方:加味枯梗汤。
4 恢复期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转变为清稀,精神渐振,食欲改善,或见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例方: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其他疗法]1 中药针剂1.1 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1.2 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见于中年人,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某些地区成人发病率约38%-52%。
1948年Brain等提出了颈椎病为一独立疾病,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医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1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患者的症状或征候群特点,结合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临近部位何种组织受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五型。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痉症”,“痿症”,“眩晕”等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 .颈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部酸胀痛及不适感。
②.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颈痛突然加剧。
(2)体征③.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
④.颈部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患侧棘突间可有轻度压痛。
(3)辅助检查:X线片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者消失,有部分病例呈轻度的楔形变。
2 .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枕部或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②.沿受累颈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有酸胀痛或烧灼样或刀割样痛,或有触电样或针刺样串麻感。
③.病史中常有先颈肩痛而逐渐反复发作和逐渐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也有是一次外伤而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制。
④.咳嗽或解大便时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加重。
⑤.上肢感到发沉及无力等现象。
(2)体征①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
③受损害的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减退。
④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受损害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无力或肌萎缩。
(3)辅助检查①.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盘间隙狭窄或增生,屈伸动态颈椎侧位片上显示病变节段不稳,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
②.有条件者可选择性做CT、MR1等检查。
3、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①自觉颈部无不适,四肢麻木无力,手变得笨拙,步态蹒跚,如踩棉花感,易跌倒,双腿发紧,跨越障碍物困难。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在许多病种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中医科作为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具备了治疗许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优势。
本文将就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加以阐述。
一、肝胆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为患者进行病史及身体状况详细询问,综合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诊断:通过对患者的抽血检查、肝功能检测等检查,来诊断肝胆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程度。
(3)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方法来治疗疾病,并辅以西医药物。
(4)观察: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如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随访,倾听患者宣泄情绪,纠正生活习惯,做好肝胆疾病的预防工作。
2、诊疗方案(1)肝炎:治疗方案根据实证、表里、振奋解毒规律,选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填精补气等治疗方法。
(2)脂肪肝:选用明目、解毒、加强新陈代谢和抗氧化的治疗方案,辅之以适度的瘦身及运动,对脂肪肝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二、心血管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及病史详细询问,采集病例信息。
(2)辅助检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综合分析病情。
(3)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医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辅之以西医药物治疗。
(4)随访:治疗完成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与锻炼。
2、诊疗方案(1)高血压:选用扶正固本、清热祛瘀、通络行血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2)冠心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疗法进行防治,寻找治疗久远、安全有效的方法。
(3)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针对个体化选用中药、针灸、调理饮食等治疗方法。
三、呼吸疾病1、临床路径(1)初诊:对患者进行病史详细询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病毒性心肌炎
DD擞 I远O SLF 1YC AC IA 'T C程 EN I O
第 l总2 2 0下刊 08第期 99 半 1期 1 1 ・月 卷月 2 年・ 第
中医 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 医疾病 部分 ) 西
病毒性心肌炎※
中华 中医药学会
关 键 词:病 毒性 心肌 炎 ;诊 疗标 准
d i 1. 68i n17—792 1. . 1 o: 0 99 .s. 22 7.011 0 3 s 6 89
文 章编 号 :17 —79 (0 I 1-180 6 227 2 1 )-804 —3
心肌炎 ( o a is my cr t )是指 心肌 中有局 限性或弥漫 di 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 。 病毒性心肌 炎 (i l vr a m oad i)是 指 由嗜心性病 毒感染 引起 的, 以心肌非 y cris t 特异性 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 的心肌 炎。各种病 毒都可 引起心肌炎 ,其 中以引起肠道和上 呼吸道感 染的病毒最 多见 。发病机制主要有病毒直接作用和 免疫反应 两种 。 目前认 为病毒性心肌 炎发病 早期以病毒直 接作用 为主,
※基金项 目: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标准化专题项 目
【 :Z 、 6 —2 0 】 No Yr xH 6 0 8
随访 活检 心肌 炎进 行中 心肌 炎恢 复 中 与前 次相 比,炎症细 胞浸 润未 减轻 ,甚至 加重 ,伴 和
肌酸磷酸激酶 ( K. C MB)的定量测定最有特异性 。 1 . 病毒学检查 临床中常用咽拭子或粪便或心肌组 .2 2 织分离病毒,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病毒抗体滴度,心肌活检 标本免疫荧光法找到特异抗原或在电镜下发现病毒颗粒 , 聚合酶链反应从粪便 、血清、心肌组织 中检测病毒 R A。 N 1 - 心电图 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 ,急性期心 电 -3 2 图改变几乎可 以出现所有类型的异常心 电图 ,最常见 的 有 s_ TT改变、异位心律和传 导阻滞 。 慢性心肌炎除上述 心 电图改变外 ,多数有房室扩大或肥厚心 电图表现 ,部 分有心包炎、心包积液 的相应心 电图表现 。 1 . 超声心动 图 超声心动 图改变在轻重病例 间差异 .4 2 很大 ,轻者可完全正常 ,而重者则有 明显 的形态和功 能 上 的异常改变 。主要表现 为:心肌收缩功能异 常;心 室 充盈异常 ;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心脏扩大 ,以左室扩 大常见 ,多数属轻度扩大 。对此类心脏扩大超 声心动较 x 线检查更为敏感。病毒性心肌炎心脏扩大经治疗后, 多数 逐渐恢 复正常,因此 ,进行 动态 的超 声心 动随诊观 察对病毒性心肌炎病程变化的了解 具有 一定价值 。 1 . 心 内膜心肌活检 ( MB) 这是一种有创性的检 .5 2 E 查方 法 。由于心肌 炎的灶性分布造成误差及形态学诊断 依据 的长期不 统一 ,其可靠 性约 为 5 %左 右 , 目前 用 0 E MB标本检测病毒 R A 已视为一种重要手段 ,但 由于 N 设备、技术、社会传统等因素 的影响 ,E MB尚未广泛开 展 。活动性心肌 炎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 Da a 诊 断要 点 ls l ( 1 。在急性病毒性心肌 炎存活者 ,组织学上可表现 表 ) 为痊愈或演进成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的病理特征 。虽然 心 内膜活检 资料并不一定会改变 治疗方案 ,但可 以明确 诊断 ,提供详细的预后信 息。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中医诊疗常规
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范围中医——感冒(伤风);时行感冒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与时行感冒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伤风近似)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床特征:卫表及鼻咽症状——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咽痛、肢体痛楚等。
夹暑、夹湿、夹燥等兼症。
2.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症状类似,病情较普通感冒为重: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常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3.病程一般为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时行感冒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1.感冒与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三)、相关检查WBC+DC:WBC ↑ N↑。
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
1.分清风寒寒、风热、暑湿风寒——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浊涕,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2.明晰体虚感冒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二、治疗原则基本原则——解表达邪、宣肺和营、照顾兼证(一).解表达邪——解除表证、祛除表邪。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中医科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篇中医科疾病第—章外感病证第—节感冒【概述】感冒是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邪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显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脉浮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和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病症为主,脉浮。
.〔二〕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一样较一般感冒为重。
.〔三〕病程一样3-7日,一般感冒一样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四〕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五〕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六〕本病应注意和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病症: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证病症: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
〔三〕暑湿证病症: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喝加减。
〔四〕表寒里热证病症: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加减。
外医治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第二节急性发热【概述】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各种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科诊疗常规一、运用中医中药的一般要求:1)各种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积极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发扬和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2)运用中医结合,必须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3)现阶级在临床诊疗中,可以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践。
4)运用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草药应科学观察疗效,明确适应症、禁忌症,并加以发扬提高。
5)按照各科常规应用中医中药。
二、中医处方1)能掌握辨证论治的医师,应予中医处方权。
2)中医处方书写方法:A:处方内容及书写要求同西医处方的有关部分相同。
B:药名横写,每行3味至4味,须排列整齐,以便查对。
C:中药名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
D: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克。
E:每次处方一般为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为2剂,毒药为1剂。
三、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除病历外,各项医护记录可参考西医的格式,并在相应部分记录中医辨证和应用中医中药情况。
1)门诊病历:简要记录望、闻、问、切内容,辨证分析,初步诊断及治法,并由医师签名。
2)住院病历:A:问诊:包括主症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B:望诊:神色形态方面,注意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
各部位望诊,包括头面、毛发五官、咽、颈、胸腹、腰背、肌肤、关节、爪甲等。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律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小儿指纹,包括三关定位、色泽形态、浮沉。
排泄物,包括呕吐物、痰涎、血液、二便及各种异常分泌物。
C、闻诊:闻声息,包括语立、呼吸、咳喘、呕恶、太息等。
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
D、切诊:肌肤,包括湿度、温度及体征等,各部位切诊,包括头面、胸腹、四肢、俞穴,按压包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
脉象,主要记录寸、关尺脉象。
四诊摘要,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全面扼要归纳,为辨证提供依据。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2020年4月19日1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中医科工作制度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进修人员。
2020年4月19日2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一、中医科主任(一)管理职责: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
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催促落实。
3.当真贯彻落实病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搜检催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职员的业务训练和手艺考核,对本科职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32020年4月19日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接洽改正。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
统一安排XXX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手艺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职员提高医疗手艺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适用于风寒证。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4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
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 肺阴亏耗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 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
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 针灸疗法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第三节眩晕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 应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可做CT、MRI检查。
3 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痫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火上炎症状: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例方:龙胆泻肝汤。
2 风阳上扰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例方:天麻钩藤饮。
3 痰浊上蒙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 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光,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例方:归脾汤。
5 肝肾阴虚症状:眩晕日久,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例方:左归丸。
6 瘀血阻窍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或生田七片,•每次4片,每日3次。
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2 中药针剂黄芪注射液30ml或生脉注射注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瘀血阻窍者,可酌情选用川芎嗪、血栓通、蝮蛇抗酸酶、丹参注射液治疗。
3 针灸疗法可选内关、列缺、太冲为主穴,酌配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等穴,每日针1~2次。
4 西医疗法高血压病者可选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贫血者可适当输血,补充铁剂等治疗。
眩晕症状明显者,可选用镇静剂对症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2 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变。
第四节胃痛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胃脘部疼痛,伴有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
2 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 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 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可发现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病变。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6 本病应注意与真心痛、胃痞、胁痛、腹痛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胃气滞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喜长叹息,遇烦脑郁怒则痛作或痛甚。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寒邪犯胃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例方:良附丸。
3 肝胃郁热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例方:丹栀逍遥散。
4 食滞胃肠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例方:保和丸。
5 瘀阻胃络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例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症状: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例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胃苏冲剂、虚寒胃痛冲剂、胃乃安、三九胃泰、气滞胃痛冲剂等。
2 针灸疗法可选足三里、中脘等穴针刺、艾灸或穴位注射。
3 西医疗法-受体阻断剂,解痉药等药物治疗。
可根据不同疾病选用助消化药,制酸药,H2[疗效标准]1 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好转。
3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无改变。
第五节黄疸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之气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病证。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常并见于其它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西医学中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黄为主。
2 初起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呈灰白色,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某些化学制品、药物等病史。
4 肝脏,或脾脏,或胆囊肿大,伴有压痛或触痛。
5 血清胆红素(直接或间接),尿三胆试验,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谷胺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以及B超,胆囊造影,X线胃肠造影等有助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