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
【自主学习】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
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
【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单圈环流
【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
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
A.a B. b C.c D.d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
三.季风环流
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
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
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七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小结】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的一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大气层、热力环流等基础知识。
但是在新学考课标指导下,在第一次的学习中,没有继续深入。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时隔几个月之后,对大气的再一次接触。
学生虽已经初步形成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思维。
但是由于时间较久,有些遗忘。
并且本节课空间尺度较大,原理、规律又较多,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有较大难度。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 热带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成因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采用逐步假设的思路,讲解绘图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效果分析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进,学生不再觉得气压带、风带那么难学了。
通过把复杂知识点分解,做知识的铺垫,再从细处入手,层层递进,各个击破,学生逐渐理解学习过程,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乐趣,效果不错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材分析
教材依次介绍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季风环流。
该目知识均为本节的重点,其中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理解西南季风的成因是难点。
教材首先说明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并利用图2-2-11“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分布示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三圈环流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影响、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前提下形成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表现形式,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图2-2-1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表示了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出现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实际的气压带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教材结合图2-2-13“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图2-2-14“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说明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北半球表现的尤为明显,形成了冬夏季节交替控制北半球的几个气压中心。
《气压带和风带》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2018·福州模拟)如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动力上升
B.②为高空西风
C.③为热力下沉
D.④为东南信风
2.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西南部高温干燥
B.潘帕斯草原绿草如茵
C.理论上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下列四幅图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3~4题。
3.以上四幅图表示的日期属于同一天的是()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4.受以上四幅图中的气压带的影响,最不可能出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如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6.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如图为陆地(用110° E代表)与海洋(用160° 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
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
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冬夏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洋流性质的变化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D.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8.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冬季风风力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B.50 °N附近
C.中纬度地区D.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9.图乙与图甲相比较,其变化对我国气候产生的影响是()
A.冬季风减弱,夏季台风偏多
B.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
C.冬季寒潮增多,夏季北旱南涝
D.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北涝南旱
(2018·山东潍坊一模)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
环流的强弱程度。
如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1880~2000年的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值曲线。
据此完成10~11题。
10.1960~1970年期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东北地区冻土厚度偏薄B.华北地区植物发芽较晚
C.西北地区天山雪线偏高D.南方冻雨频次偏低
11.下列年份,我国江淮地区伏旱期不明显的是()
A.1890年B.1920年C.1940年D.1960年
二、综合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地气候形成与气压带、风带无直接关系的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是________,请说出其气候类型
与形成原因。
(6分)
(3)四地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都有关系的为________,请说出其形成原因与气候特征。
(6分)
(4)当③地草木枯黄时,④地的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
(5)在下面画出1月份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要求用
表示高压带,
表示低压带,箭头表示风向。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
从知识结构上看,它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2.1热力环流的延伸和应用,又为2.3继续学习天气系统做了铺垫,在各类考试中都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查。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后要准确的绘制出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授中,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和移动等知识点的讲解是以“逐步假设——层层递进——接近现实”。
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活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风带气压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的气压中心”,在一个一个假设条件递推的活动中,使学生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移动、以及在地球上北半球的气压真实状况有了真实完整的印象性信息。
假设一:(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无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始终照射在赤道上;(3)地球不自转:即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一:太阳始终照射在赤道上,在赤道和两极地区形成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形成赤道地区空气膨胀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的单圈环流。
假设二:(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无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始终照射在赤道上。
(3)地球自转,于是在气流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二:形成三圈环流,产生气压带和风带。
假设三:(1)地球表面均质,没有海陆之分;(2)地球公转时有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3)地球自转,于是气流在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三: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夏至日向北移,冬至日向南移。
假设四:(1)地球表面并非均质,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2)地球公转时有黄赤交角: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3)地球自转,于是在气流做水平运动的时候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结论四:北半球真实状况并不是形成带状的气压带,而是高低气压中心相间分布。
(季风环流)
提示学生每次假设都在前一个结论的基础上逐渐修正(假设二是在假设一的基础上修改了第3个条件;假设三是在假设二的条件上进一步修改了第2个条件;假设四完全接近真实情况,在假设三的基础上再修改了条件1)最后得到地球的大气运动真实的情况。
得到第四个结论,又为学习“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做了铺垫。
通过自己动手去画“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寻找其中的规律;随着假设的递进,逐步得到:“单圈环流产生→三圈环流,形成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的冬季、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在完成四步假设后,理解课本设置知识的前后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步假设没有完成。
因此,这也是对课堂时间控制方面的不足。
在今后中,更应该化繁为简,有效突破重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季节作周期性南北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