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
成、分布、移动
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
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
读图、绘图和动
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
合思维习惯;树
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
界观;陶冶爱国
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
目标、学
习思路是
有效学习
的基础
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
[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
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
图,一位同学上黑
板展示。
及时回顾,
做好铺垫
【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
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
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
(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
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
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
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
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
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
学生自主探究:
冷热不均会
形成热力环流,考
虑赤道和极地之间
冷热不均,会形成
怎样的环流呢?
学生在学案上绘制
出单圈环流的运动
箭头,一位同学上
黑板展示。
学生动手
绘图,加
深理解记
忆。
(承转: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能
否维持?考虑地转偏向力,大气运动如
何呢?)
探究二: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
偏向力
3、播放微课视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下高空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方向。
学生观看微课视
频,理解受地偏力
影响下的大气环流
状况。
利用视频回
顾,加深理
解,为全球
大气环流的
形成做好铺
【综合思维】(承转:通过微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考
虑地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高空和近
地面大气运动方向会偏转,下面我们一
起利用长方体模型来了解全球大气环
流的形成)
4、展示长方体模型,以北半球为例,
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5、给出学生南北半球立体空间模型和
南北半球平面图,课件给出学生要求:
立体模型小组
(1)在立体模型中标上上升气流、下
沉气流;
标上近地面气压带;标出近地面各风带
的风向。
(2)说说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
压带成因上的不同;
学生自主探究:
在地球侧视平面图
上1、标上①②③④
四个气压带的名
称;
2、画出A、B、C三
个风带的风向,标
上名称。
小组合作:
完成气压带和风带
的标注;归纳气压
带成因和风带性质
的不同;
垫。
学生动手
绘图,加
深对三圈环
流的形成过
程的理解,
加深记忆基
本知识。
调动学生
的积极
性,激发
学生的表
现欲。
平面图小组
(1)在平面图中标上近地面气压带,画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
(2)说说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不同;根据本组完成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其中两个小组利用模型到讲台展示。
学生总结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且相间分布。
1分钟记忆。
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掌握全球
气压带、
风带的位
置和风向。
(承转:我们学习的地理理论,可以应用到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来解释一些现象,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做出正确的指导,下面我们来看问题)
【综合思维】学以致用:
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漂洋过海到达亚马
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尘是怎么“飘
向”亚马孙地区的?看图分析原因
提高学生知
识的迁移运
用能力;增
强学生的环
保意识和区
域合作意
识。
【综合思维】(承转: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公转运动,
地球的公转会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那随着太阳直射
点的南北移动,全球的气压带风
带又会怎样移动?)
(师生共同交流:当太阳直射点北移,
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以北,
上升气流最旺盛的地区就在赤道以北,
学生和老师共同交
流气压带风带移动
的原因;
学生观察投影,总
赤道低气压带便出现在赤道以北,其他的气压带风带也会做相应的移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动画
探究三: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自转和地球公转
多媒体演示具体过程: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
结气压带和风带的
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
一年内随太阳直
射点的南北移动
而作周期性的季节
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
大致夏季偏北,
冬季偏南。
1 分钟记忆
提高学生自
主观察的能
力
提高学生总
结归纳的能
力
【综合思维】
(承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产
生什么影响呢?)
学以致用:
古代航海家们发现直布罗陀海峡(36°
N)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夏半年风平浪
静,冬半年却是风高浪急,这是为什么
呢?
看图分析原因
提高学生知
识的迁移运
用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梳理
知识。
整体把握
本节内
容,知识
系统化;学会分析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后探究】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
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
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互联网查询)
2、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
科考站——黄河站(78°55′N,11°
56′E)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
奥尔松落成。
你认为科考队分析营地的
房屋时应向哪个方向开门?
3、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不仅
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有变化,其强弱也
会发生季节变化。
英吉利海峡终年盛吹
什么风?试分析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
这三个现象产生的
原因
提高学生分
析实际问题
的能力;学
习有用的地
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板书设计】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学情分析
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
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我校高一学生在不同的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预习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困难较大。
效果分析
1、视频导入,激起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效果较好。
2、采用微课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做好铺垫,课后小结时联系到对气候的影响,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教学效果好;
3、设计立体模型和平面图,加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抽象的地理问题,直观理解全球大气运动形式,教学效果好;
4、采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合作意识,效果较好。
不足:由于在录播室里,学生在比较陌生的环境,比较拘谨,一时很难区别方向(东、南、西、北),在画风向时反应较慢;如果课前事先辨别好方向,效果会更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基础知识的延伸、综合理解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思维的要求较高。
评测练习
1、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下题。
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2、右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图
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3、下图为某季节.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阴影代表气压带,空白部分代表风带。
读图完成下题
此时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
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南北纬30°附近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D.南北纬80°附近
教学反思
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多媒体软件、微课、立体模型和平面模型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成功感,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
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通过还原法、控制变量法及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使问题由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生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实现了真正的转变。
3、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在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从简单的热力环流入手,到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回顾地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通过建立立体模型直观的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学生在自主填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观察讨论、对比总结,教师引导、补充,完成立体模型和平面模型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总结出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更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了本节基本知识,并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加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还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4、注重读图、用图能力培养,体现学科特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培养学生在示意图中认识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课标分析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本节课第1课时主要参照“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这一部分课标。
本条“标准”所指的示意图就是能正确示意地球各纬度空间的平面图和立体图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课标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示意图建立空间概念,降低理解的难度,认识全球大气的运动规律,以及在不同空间上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