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和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第一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一、考纲对该节的要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对考纲的解读识记: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季风的形成应用:运用气压带、风带、季风等知识解释气候的形成、分布及特点三、对课时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优点:①课时设计突出了本节的三大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②讲解中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③运用规律巧计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利用示意图解释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④本节讲解中指导学生判读等温线,复习了等值线的特征和等值线判读技巧,同时也讲解了等温线与其它等值线的区别。

⑤教学素材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讲解中拓宽了教学内容,大量收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丰富。

不足:①课时设计重点在知识的传授。

②在深入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降水特征分析上,虽重视探究,循序渐进,但感觉不够干脆,较为啰嗦和重复。

③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本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置了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任务。

但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还有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篇: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说明)————袁记飞作业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解读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1.叙述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和反思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和反思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局部内容做好根底铺垫。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根底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那么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根底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根底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五、教学方法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阅读太阳直射点与气压带风带移动变化规律图,让
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学生学习能
在高一阶段,部分学生的学习比初中明显抓得较
力分析 紧,学习自觉性也有很大加强,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少, 这些问题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 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关地球的圈层的相关内 容,初步了解了大气圈有关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当时 知识储备的不足及综合分析能力有限,对气压带等知识 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许多问题没有展开和深入。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该部分内容是大气环境的第二课时,有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既是对前部分热力环流和风知识的具体应用和 教材分析
迁移,也是学习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并对理
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领悟式指导法 在教师提示、启导下,让学生自悟学法。关键在于 教师要能启发、引导学生按教学思路去领悟、发现新的 学法,给学生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以达到更好的教 学效果。 教学策略选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 择与设计 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 学习中,掌握分析比较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 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1、本节课通过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将 课例研究综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直观 述
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化
解了知识难点。 2、本节课在教法设计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演示,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案例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能运用地理原理进行解读的能力3.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能敏锐的捕捉到现实世界中与地理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二、学情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是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的的具体应用,在学生已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后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但自然景观的差异往往是宏观角度上的,学生很难亲眼看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因此为使学生理解和对比景观的差异,特搜集了众多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掌握。

三、重点难点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降水的影响2.学会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进行解读,掌握其成因,特点3.给出自然景观图,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其形成的影响没有风……船上的马匹会因缺乏饲料和淡水而死亡……疑惑3:马纬度气候成因一位横穿北纬10°驴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植被茂密,沟谷狭窄,蚊虫肆虐,降水量大,对游玩造成极大影响......索马里半岛,所见之处大部分地区都是荒漠,最常见的动物是骆驼,天气炎热干燥......疑惑4:沿北纬10°,非洲东西两岸气候差异明显的原因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看学习目标,关注红色字体标注的关键词。

了解学习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课前必备知识迅速回顾【课前必备知识】,掌握记忆(2分钟)温故而知新自主探究1.完成【自主探究】的三个题目,注意在材料里标注关键词,答题的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规范化(5分钟)2.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学生先批分后改正,做好整理(3分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案例一分析一、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疑惑1: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为何多于北部?一位导游在介绍纳瓦里诺岛时说道: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
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
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
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
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
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
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0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 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2. 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提高绘图能力。

3.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4. 把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

【相关的高考题考查】【自主学习】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和分布,影响各地的和。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温故知新】(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依据下图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完成热力环流图,并标明高气压和低气压。

热冷【思考一】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单圈环流【思考二】假设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那么地球上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总结】全球气压带分布规律,全球风带分布规律。

【练习】据图判断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风带俯视图?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练习】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正确的是A.a B. b C.c D.d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冬季,大陆降温,空气冷却收缩,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高压中心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大陆升温,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压,海洋则是压。

从纬度位置看,低压中心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七月一月三.季风环流一月,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切断了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低压。

一月,亚洲的东部吹 风,亚洲的南部吹 风。

七月,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切断了 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中,太平洋上形成 高压。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3. 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掌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让学生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地域性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地球仪,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3. 利用地球仪,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地域性变化。

4. 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课堂实录】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四课时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记住高低压中心名称。

3、通过图示分析季风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

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

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在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分析后,对季风环流的知识讲解做铺垫使学生容易接受。

三、学情分析该节内容是对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综合应用,由于对简单的大气环流有初步认识所以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最终形成能理解,但是形成过程太复杂,学生有困难。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转化学生也会困惑。

西南季风成因也会是难点,所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原理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1.运用观察、对比、讨论方法,理解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的七气压带、六个风带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 运用视频图观察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规律。

3. 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 观察图像“亚洲季风”图,对比分析分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难点: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西南季风成因。

六、设计思路因为大气环流是个复杂过程,所以先从简单的入手就是让地球理想化,假设三个条件,然后一步步向现实靠拢,充分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能力。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3.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如何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

3.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以及主要风带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特定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2.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种影响对环境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分布图和风带分布图。

2. 相关气象数据和案例研究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九、教学安全1.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遵守纪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应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常见气候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诠释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地图、教学PPT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地理数据、图表、案例等。

3. 准备学生材料:预习作业、相关资料等。

4. 准备教学环境:确保教室设备齐全,环境舒适,适合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然后,让学生简要描述举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赤道低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地中海气候,让学生分析该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中海地区的雨季和干季,并诠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5. 实践活动:安置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了解某个具体地区的气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降水的影响,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1)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2)在回顾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出理想状态(地球不自转)下,地球的大气环流状况,并发现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

(3)在回顾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以及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4)在学生不断发现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在教师设计的巩固反馈中,学生掌握并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5)结合大气气温与水汽容量的关系,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学生自主发现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的地区,其降水情况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

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及时回顾,做好铺垫【综合思维】2、(承转:地球上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很多,我们从简单入手,把热力环流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全球)(师生共同交流: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是两极地区,赤道和两极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的冷热不均将产生怎样的大气运动呢?)探究一: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学生自主探究:冷热不均会形成热力环流,考虑赤道和极地之间冷热不均,会形成怎样的环流呢?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出单圈环流的运动箭头,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学生动手绘图,加深理解记忆。

(承转: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能否维持?考虑地转偏向力,大气运动如何呢?)探究二: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3、播放微课视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高空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方向。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理解受地偏力影响下的大气环流状况。

利用视频回顾,加深理解,为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做好铺【综合思维】(承转:通过微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考虑地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高空和近地面大气运动方向会偏转,下面我们一起利用长方体模型来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4、展示长方体模型,以北半球为例,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5、给出学生南北半球立体空间模型和南北半球平面图,课件给出学生要求:立体模型小组(1)在立体模型中标上上升气流、下沉气流;标上近地面气压带;标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

(2)说说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成因上的不同;学生自主探究:在地球侧视平面图上1、标上①②③④四个气压带的名称;2、画出A、B、C三个风带的风向,标上名称。

小组合作:完成气压带和风带的标注;归纳气压带成因和风带性质的不同;垫。

学生动手绘图,加深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加深记忆基本知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平面图小组(1)在平面图中标上近地面气压带,画出近地面各风带的风向。

(2)说说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不同;根据本组完成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其中两个小组利用模型到讲台展示。

学生总结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且相间分布。

1分钟记忆。

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风向。

(承转:我们学习的地理理论,可以应用到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来解释一些现象,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做出正确的指导,下面我们来看问题)【综合思维】学以致用: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漂洋过海到达亚马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尘是怎么“飘向”亚马孙地区的?看图分析原因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区域合作意识。

【综合思维】(承转: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会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移动?)(师生共同交流:当太阳直射点北移,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以北,上升气流最旺盛的地区就在赤道以北,学生和老师共同交流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学生观察投影,总赤道低气压带便出现在赤道以北,其他的气压带风带也会做相应的移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动画探究三: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转自转和地球公转多媒体演示具体过程: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冬至—春分。

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 分钟记忆提高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思维】(承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以致用:古代航海家们发现直布罗陀海峡(36°N)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夏半年风平浪静,冬半年却是风高浪急,这是为什么呢?看图分析原因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梳理知识。

整体把握本节内容,知识系统化;学会分析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

【课后探究】1、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互联网查询)2、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78°55′N,11°56′E)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

你认为科考队分析营地的房屋时应向哪个方向开门?3、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不仅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有变化,其强弱也会发生季节变化。

英吉利海峡终年盛吹什么风?试分析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学情分析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加之我校高一学生在不同的个体、性别上地理学习能力差别较大,预习部分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困难较大。

效果分析1、视频导入,激起学生思考、学习的兴趣,效果较好。

2、采用微课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做好铺垫,课后小结时联系到对气候的影响,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教学效果好;3、设计立体模型和平面图,加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抽象的地理问题,直观理解全球大气运动形式,教学效果好;4、采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合作意识,效果较好。

不足:由于在录播室里,学生在比较陌生的环境,比较拘谨,一时很难区别方向(东、南、西、北),在画风向时反应较慢;如果课前事先辨别好方向,效果会更好。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基础知识的延伸、综合理解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思维的要求较高。

评测练习1、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下题。

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2、右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3、下图为某季节.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阴影代表气压带,空白部分代表风带。

读图完成下题此时北半球正处于()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

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A.南北纬30°附近B.南北纬40°附近C.南北纬60°附近D.南北纬80°附近教学反思1、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课件、多媒体软件、微课、立体模型和平面模型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成功感,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通过还原法、控制变量法及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使问题由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生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到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实现了真正的转变。

3、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在解决这些重点难点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从简单的热力环流入手,到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微课回顾地偏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通过建立立体模型直观的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学生在自主填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观察讨论、对比总结,教师引导、补充,完成立体模型和平面模型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总结出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

通过实例分析,更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了本节基本知识,并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加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还结合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明确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4、注重读图、用图能力培养,体现学科特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并通过图像系统的判读,培养学生在示意图中认识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课标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本节课第1课时主要参照“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这一部分课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