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了哪些方面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了哪些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的草案公布后,人们纷纷关心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最新被修改的内容有哪些。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的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解读一、贿赂“第三方”的曲线途径明确违法现行法及《暂行规定》仅将商业贿赂的认定范围指向“对方单位或个人”,而《修订草案》则不仅包括“交易对方”,即传统意义上的受贿主体,也纳入了“可能影响交易的第三方”,例如交易对方的上级或亲属,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的管理人员,对交易活动有相关决策权的公务人员等等。
在实践中,一些利诱影响交易第三方的行为已由工商总局和最高院先后以答复等形式,明确定性为商业贿赂,此次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
例如:医院通过给付“介绍费”、“处方费”等诱使其他医院的医生介绍病人到本院做CT检查的行为;商场为吸引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组织旅行团到商场购物,以“人头费”、“停车费”等名义给付旅行社和导游一定财物的行为;啤酒公司以给付现金等方式向酒店服务员回收啤酒瓶盖,诱使服务员向顾客推销其产品的行为;保险公司向学校支付保险“代办手续费”并诱使学校向学生推销保险的行为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要具有这种“可能影响交易”的因素存在即可,经济利益实现与否在所不论。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认定和打击商业贿赂的范围,赋予了执法机构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二、“员工行为”不再是抗辩理由在执法实践中,很多被处罚对象往往会以相关行为系员工个人行为为由进行抗辩,试图据此规避公司的商业贿赂责任。
《修订草案》采用了类似于民事责任追究中过错推定原则的逻辑,规定员工利用商业贿赂为经营者争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的,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若有证据证明员工违背其利益收受贿赂的,经营者则无需为员工的受贿行为承担责任。
而如何通过“证据证明”员工行为违背其利益,则对公司的内部合规制度建设和要求,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三、“承诺给付”也是商业贿赂现行法规定实际给予、收受商业贿赂的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对承诺、提议给予商业贿赂的行为未作出规定。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作者:张伟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反不正当竞争法》自从实施以来已经有20多年了,为了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整新出现的各种矛盾。
2017年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新修订的内容进行阐述,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尤其是对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法律规制,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新《反不正当竞争法》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但是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的自身调节能力,不能过度干预。
关键词: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行为;虚假宣传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第一条中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的重點内容:第一: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重新定义。
传统反不正当竞争法仅保护经营者(竞争者)而不涉及消费者,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将经营者、消费者和公共利益均纳入考量范围。
也即将消费者纳入保护对象和以特殊的方式保护消费者,乃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现代化的表现。
首先,这是市场竞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经营者和消费者已经是市场主体,经营者之间则相互竞争,但最终都是为了争夺消费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作用对象,界定不正当竞争如果避开消费者,则失之偏颇,也不符合市场竞争的实际。
其次,消费者在竞争行为中的显性程度不尽相同。
在一些不正当竞争的构成中,消费者元素十分突出,如仿冒行为、虚假宣传行为等,消费者元素尤其突出和直接;有些行为的构成中,如商业贿赂、商业诋毁、商业秘密保护等,损害经营者的利益更为直接和突出。
将消费者元素纳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对于体现消费者元素直接和突出的行为,更有意义。
第二、首次增加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条款。
由于现行法没有关于互联网竞争的规定,有的互联网公司甚至质疑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互联网领域的适用。
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作的修改
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自2017年2月起历经三次审议,即2017年2月一审稿、2017年8月二审稿、2017年10月三审稿,于11月4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这是我国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时隔24年的首修。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新《反法》”)针对当前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相关规定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知识产权提供补充与兜底保护,新《反法》对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如混淆行为、虚假宣传、商业秘密和商业诋毁这四大部分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内容,都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主要有以下修改1. 立法目的: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 修改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3. 修改了经营者的定义;4. 修改了商业秘密的定义;5. 赋予国务院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的职能;6. 增加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的要求,以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预防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方面的作用;7. 相比于旧法,新法在第二章将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化,共分为:混淆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或误导性商业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编造、传播虚假或误导性信息行为、利用技术手段妨碍其他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8. 将获取商业秘密的对象扩大明确化: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9. 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直接按照《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处罚;10. 增加遏制电子商务领域虚假宣传的条款;11. 删掉公用企业、政府部门从事不正当竞争的限制性规定;12. 删掉给予回扣按行贿论处、收受回扣按受贿论处的规定;13. 删掉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限制性规定;14. 删掉经营者搭售的限制性规定;15. 经营者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不属于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6. 删掉招投标过程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限制性规定;17. 将第三章标题从“监督检查”改为“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18. 增加并细化了监督检查部门调查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职权;19. 增加监督检查人员对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20. 规定了财产执行民事责任优先的原则;21.可以查询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者的银行账户;22. 增加公民的监督、举报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监督检查部门对举报人的保密及通知义务;23. 对行政决定不服的,无需行政前置,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24. 提高经营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成本。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
中国当前法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
至此,中国在经历了两千年的人治之后,终于抛转航舵,朝着法治的目标迈进。
然而,回顾建国以来中国法制建设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仅仅只是个良好的开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法治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在中国,现代法治思想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各国法治化道路的成功经验,总结我国法制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逐渐确立、发展起来的,其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制初建时期(1949.10—1956.9)这一时期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首先表现在立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制定和颁布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宪法,国家先后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的五个组织法等基本法律。
在法制原则和制度建设上,确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等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和公开审判、陪审、回避、辩护、上诉、审判监督、死刑复核等法律制度。
总之,这一时期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方向正确,步子快,成效显著。
第二阶段:法制停顿时期(1956.10—1960.5)这一时期法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立法停顿,现有的法律制度得不到执行和遵守。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下列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1、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2、虚假标识行为。
即经营者采用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使用与其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的;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3、滥用优势地位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行为。
4、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在账外暗中给对方单位、个人以回扣等其他人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的行为。
5、强行搭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销售商品的行为。
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包括三类,即欺骗性有奖销售、借机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最高奖金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7、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3种: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得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者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8、滥用行政权利行为,是指对市场经营活动有影响力的行政主体,出于地方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违反法律或公认的市场规则故意对市场进行干预,妨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也指来自经营主体外的直接或间接行政权利作用下的强买强卖的行为。
9、亏本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解读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解读引言近期,我国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对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出台对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会对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做出解读,分析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修订内容1. 行政处罚力度加大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力度。
其中,对于发布虚假广告、销售侵权商品、实施价格欺诈等行为,将会面临更加严厉的处罚。
这一举措有助于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市场秩序。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将给予严厉处罚。
这一举措有助于保护创新成果,促进良性竞争,推动创新发展。
3. 规范市场秩序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了市场秩序,明确了禁止竞争行为的范围和标准,对于恶意炒作、串通投标、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了限制。
这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影响分析1. 促进公平竞争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出台有助于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2. 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净化市场环境,提升消费者信心。
3. 推动产业创新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推动产业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结语新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将有力推动市场秩序的规范化,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产业创新。
各界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墨以上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解读,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愿我们的市场生态更加健康,竞争更加公平!。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范的关键立法。
该法于1993年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和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以下是该法的主要内容和规定。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广义和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广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虚假宣传、误导性商业贿赂、恶意抢先行为等。
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侵犯商业秘密、对他人经营活动实施不正当限制、恶意诋毁他人商业信誉等。
该法还通过举例列举了具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明确禁止的行为范围。
二、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措施:该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违法行为人施加了行政监管和民事惩罚措施。
其中,行政监管措施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而民事惩罚措施包括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商业信誉等。
三、监管机构和执法权力: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其地方分支机构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机构,具有执法权力。
监管机构有权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展开调查,并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四、法律责任:该法明确规定了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违反该法规定的行为,将依法承担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法律责任。
对于严重的恶意不正当竞争行为,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五、保护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
未经合法许可,获取、披露、使用商业秘密,将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该法对于商业秘密所涉及到的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对于保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以及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而不正当竞争无疑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和扭曲。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范,可以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序健康、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和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继往开来:变迁中的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继往开来:变迁中的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作者:鲍君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9期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竞争不断的来刺激市场的活跃性,推动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市场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令通过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竞争行为,制定规范不正当市场竞争的法律条例来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制约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变迁反不正当竞争法宪法法律引言我国最初的市场经济由于不正确的经济政策引导,引发了市场发展迟缓及停滞的状态。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开始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在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逐渐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从1993年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自此,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在中国开始了它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一、回首过去: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诞生进入新中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在不断的探索中发展着,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我国从1949年建国到1992年之前,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的经济是由政府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统一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的调配都必须由政府计划决定。
在这种管理形式之下,市场缺乏一定的活力,因此发展速度较慢。
从1956年以后,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体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随着这一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开始不断的暴露出弊端。
关于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相关条款的历史沿革
关于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相关条款的历史沿革作者:田子强来源:《中国防伪报道》2015年第07期在全球进入激烈竞争时代,企业为了维持一定竞争力,唯一正当的方式,是提高研发、供、销能力,换言之,必须采用提高自身实力,同时,加强维护知识产权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加强对贩卖仿制品、走私品等有伤害知名品牌价值的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维护正当健康竞争环境;对涉及到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时,律师不仅要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在承办知识产权案件时,一定按法律程序办事,以下为新修订的条款内容。
一、严厉打击冒用知名品牌表示的假冒商品将冒用知名品牌商品进行进出口贸易行为者,给予刑事处罚民事规定未变更第2条第1项第2号将自家商品的商标、设计等相关说明,与知名品牌商品的表示类同,甚至直接使用,并将其进行进出口贸易、贩卖、展销等,或通过电信网络系统进行提供,则均属违反该条款行为。
刑事规定(增加)第21条第1项第3号利用他人知名品牌商品或名声,获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知名品牌商品的名声;这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者属于第2条第1项第2号的规定。
凡属于上述者,则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罚款500万日元(以下)罚金,并对其法人处以3亿日元以下的罚金。
二、禁止贩卖复制品加大对贩卖仿制品、复制品的处罚力度第2条第1项第3号仿造他人商品款式并将其进行进出口贸易及展览、销售等行为。
所谓商品款式——是指外形、色彩、质感基本与他人商品相同。
所谓仿制——依据他人商品模样和款式,复制出和他人商品一样的商品。
刑事处罚(增加)第21条第2项凡属以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得利益者,如第2条第1项第3号列举的行为,均属于不正当竞争者,均处予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00万日元,并追究其法人的法律责任,处与罚金1亿日元。
三、《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中仿制商品的概念根据现有的他人商品款式,制造出与其完全相同的商品四、增加对非关税物品的处罚力度从海关入手,阻止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品输入六、增加对企业法人处罚条款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并公开使用或兜售者,将追究其法人的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审议亮点解读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审议亮点解读《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制定以来,20多年从未进行过修订。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业态、商业模式不断出现,现行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法律人对其进行过无数次批判。
2016年2月,《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经过一审、二审、三审,终于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修订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笔者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律师,欣喜不已,拟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出发对修订稿进行解读。
一、修订情况本次修订篇章不可谓不大,共计修订100余处,其中:增加12条、删除12条、大幅修订12条、增加2处、文字性替换修订60多处。
本次修订内容亦作了大量的调整,主要内容有:一是准确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理顺了与商标法等法律的衔接处理,三是明确界定商业贿赂主体,四是明确不得虚假交易并不得对商品“用户评价”等作虚假宣传,五是对商业秘密予以了明确界定并详尽列举了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六是增加了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七是明确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的原则,八是加大了行政处罚力度,九是增加了违法行为人的信用惩戒。
二、亮点分析1、引人误认的混淆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版第5条列举了四种不正当竞争手段行为,修订稿引入了《商标法》中的“混淆理论”,对其进行了如下修订:将“不正当手段”修订为“引人误认的混淆行为”;将对“注册商标,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扩大到“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包括未注册的驰名商标;将对“企业名称、姓名”的保护扩大到“企业名称、社会组织名称、姓名”,并要求其必须具有“一定影响”,同时明确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将“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明确纳入保护范围;最后增设一个兜底条款。
解读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的8个重点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利用软件等技术手段在互联网领域干扰、限制、影响其他经营者及用户的行为作了规定,增加了对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不正当竞争的规制。
这也是本次修订最大的亮点之一。
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以148票赞成、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的一部重要法律,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交易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妨碍公平竞争的新现象、新问题相继出现。
此次修订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后时隔24年的首修。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针对当前市场竞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相关规定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次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为了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从多个方面加强和完善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
这些规定将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修订完善仿冒混淆行为规定当前,市场上有很多产品似曾相识,不同产品的商标、字号或企业名称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消费者会认为是同一家公司的产品或出自同一个生产者。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这种利用不同类别的商业标识制造市场混淆的“傍名牌”“搭便车”行为作出规定,加大了对合法经营行为的保护力度。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进一步明确了混淆行为的概念。
新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解读
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解读展开全文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的背景和过程前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有20多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前反法的相关规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前反法施行后,我国又陆续制定了反垄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前反法相关规定与这些法律存在交叉重叠甚至不一致的内容,需要修改以保持法律之间的协调一致。
2015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反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2016年11月,国务院第15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017年2月、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反法修订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
2017年11月4日,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新反法共分成5章32条。
第一章是总则,明确了立法目的、原则、定义和查处部门;第二章明确了七大类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章规定了调查措施、程序和规则等;第四章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五章是附则,明确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修改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反垄断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相衔接;二是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三是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四是完善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和法律责任的规定。
(一)法律衔接90年代初,我国规范市场的法律不多,一些应该由其他法律规范的内容,也在前反法中作了规定。
后来,反垄断法、招标投标法等各专项法律相继颁布实施,为保证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统一,这次修订反法,删除了一些其他法律已作专门规范的条款。
主要包括:一是与反垄断法相衔接,删除旧法中关于禁止公用企事业单位排除竞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倾销和搭售的规定。
反垄断法已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是与招标投资法相衔接,删除旧法中关于禁止串通投标的规定。
招标投标法对于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人、投标人等主体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已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新反法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反法第二条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作了规定,1、不正当竞争的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干货!建议收藏】新旧《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比表
【干货!建议收藏】新旧《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比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2016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一条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第二条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或者参与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二条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二条第二款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了界定。
根据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意见,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将这一款修改为: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年修改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修改(一)将第九条修改为:“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四)教唆、引诱、帮助他人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经营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实施前款所列违法行为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实施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二)将第十七条修改为:“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损害的经营者的赔偿数额,按照其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经营者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
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经营者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六条、第九条规定,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权利人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三)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经营者以及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违反本法第九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新旧对照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新旧对照本文档旨在对比中国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最新版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1. 法律范围1.1 旧版法律范围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于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商业贿赂、虚假宣传、商业诽谤等。
1.2 新版法律范围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扩大了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还适用于跨境经营活动中的竞争行为。
2. 违法行为定义2.1 旧版违法行为定义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如商业诽谤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虚假宣传必须存在一定的虚假事实等。
2.2 新版违法行为定义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具体,为不同类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更详细的规定,将更有利于司法实践的适用和裁判。
3. 处罚力度3.1 旧版处罚力度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低,罚金金额较小,不足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3.2 新版处罚力度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罚金金额,并增加了其他形式的行政处罚措施,以更好地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4. 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4.1 旧版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进行了规定,但具体的赔偿计算方法和救济程序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4.2 新版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了侵权责任和救济措施,对赔偿计算方法和救济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以加强对受害方权益保护的力度。
5. 市场监管机构5.1 旧版市场监管机构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划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机构指导和监督。
5.2 新版市场监管机构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市场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并加强了对市场监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以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效果。
以上是对中国旧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最新版修订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主要对照和变化进行的简要介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版法律的意图和目的。
《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十大亮点
《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十大亮点199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现行法),在20多年后迎来了大修。
2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草案送审稿),修改内容涉及现行法33条中的30条,其中删除7条,新增9条,共35条。
亮点一:修改“经营者”的界定根据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草案送审稿则将“经营者”概念修订为“从事或者参与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扩大了调整范围,与《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基本一致。
亮点二:统一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系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草案送审稿第三条部分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管辖权,同时规定了相关部门也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监督检查。
此规定解决了对不同行业的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处罚尺度存在不尽相同等问题。
亮点三:明确了“傍名牌”的四种情形草案送审稿明确了“傍名牌”的四种情形,规定经营者利用商业标识实施市场混淆行为的,最高或罚款一百万元。
草案送审稿第五条规定,利用商业标识实施市场混淆的行为有四种情形:擅自使用他人知名的商业标识,或者使用与他人知名商业标识近似的商业标识的;突出使用自己的商业标识,与他人知名的商业标识相同或者近似的;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的;将与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名称中的字号或其简称,作为商标中的文字标识或者域名主体部分等使用的。
亮点四:相对优势地位经营者不公平交易受规制在草案送审稿中,对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在交易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经营者的不公平交易行为进行了规范。
什么是相对优势?草案送审稿明确,相对优势地位是指在具体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在资金、技术、市场准入、销售渠道、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交易相对方对该经营者具有依赖性,难以转向其他经营者。
《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工商总局已完成修订稿
《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工商总局已完成修订稿《反不正当竞争法》大修工商总局已完成修订稿《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实施22年之后,即将迎来首次大修。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工商总局已完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稿以下简称“修订稿”,并待时机成熟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
据参加此次修订工作的专家透露,本次修订是一次大修,在原有的框架内该法内容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除了增加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还会涉及到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明确执法主体等问题。
其中,罚款最高限额或将从过去的20万元变为400万元,而工商部门则进一步被明确为执法主体。
范围扩大规范电商竞争一位参与制定修订稿的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此次《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可以说是一次大修。
除了增加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还会涉及到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明确执法主体等问题。
自1993年颁布至今22年间,《反不正当竞争法》从未进行过修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该法的立法理念和某些规定已陈旧,无法应对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
工商总局自2003年开始该法的修改工作,2010年初步完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稿,此后一直在修改完善。
2014年,工商总局汇集来自学术界与竞争执法一线的精英骨干,将修订课题分成8个子课题,分别委托一个学术机构和一个省级工商局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研究。
经过近一年的理论论证与实务调研,形成了8份课题报告。
记者了解到,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所高校和中国律师协会参与了此次课题报告调研。
2015年1月底,8份课题报告完成后,其中部分意见被采纳写入修订稿。
一位参与制定修订稿的专家向记者透露,修订稿中重大变化之一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界定范围扩大。
这位专家透露,修订稿中对不正当竞争的界定,增加了“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这一兜底条款。
而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的界定是:“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十大重点条款的历史与现在2017年11月4日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该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新的业态、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实践中出现一些关于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此次通过的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很好地回应了这些变化,进一步完善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规则。
从法律条文的变动情况看,原《反不正当竞争法》共33条,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共计32条,其中保留原条款3条,删除12条,修改19条,新增10条,变动不小。
从法律条文的修订内容看,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所谓“辞旧”主要指删除了旧法中关于规制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条款,将包括公用事业单位排除竞争、行政垄断、企业以排挤竞争者为目的的低价倾销、捆绑销售以及串通投标等行为交由反垄断法或招标投标法等法律规制,同时为了与新的广告法、新的商标法等法律衔接,对虚假宣传、混淆行为等的规定也进行了处理,其他法律已经做了规定,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不再做规定了。
这有助于理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避免法律之间的交叉重叠甚至不一致,保持了法律规定的协调一致,同时为企业的合规提高了确定性。
所谓“迎新”主要指新增了若干有亮点的条款,如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的互联网专条,以概括加列举的形式对互联网相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制,由于考虑到互联网技术及商业模式发展迅速,还增加了兜底条款以适应实践发展之需。
还有第六条第三项和第八条分别关于混淆和虚假宣传的条款都增加了涉及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新内容,具有鲜明新经济的时代特征。
再如第二十五条关于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减免条款,其鼓励违法的经营者主动纠错,并对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进行豁免处罚,该条款充分体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非为了处罚企业。
一、修法过程中出现较大争议的若干条款回顾▲(一)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未采纳修法过程中有多个条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一条是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新增了规制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条款,该条款禁止经营者利用相对优势地位实施包括限定交易、滥收费用以及附加其他不合理交易条件的不公平交易行为,虽然该条款对相对优势地位进行了定义,但是判断标准比较模糊。
该条款争议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条款本身容易被滥用。
由于相对优势地位的判断标准模糊,合同中的任何一方均在某种程度上有相对于另一方的优势地位。
而且,交易当事方可能借用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为其背弃合同、违反诚信提供借口,如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后,违约方可能为了逃避违约责任,以对方滥用了相对优势地位为理由。
其次,《反垄断法》中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容易被架空。
如果将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规定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就不需要界定相关市场,不需要考虑市场份额与市场结构,也不需要评估竞争效果,可能导致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的过度适用。
近年来,韩国竞争执法机构在执法过程就出现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向滥用相对优势地位“逃逸”的问题。
再次,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当干扰。
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概念模糊、判断困难,容易导致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难以预见其行为的合法性。
最后,充分运用现有法律可以解决可能存在的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问题。
现代民法对于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重视,对于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显失公平、情势变更等制度的规定,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一方利用其优势地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提供了救济的可能。
考虑到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条款的争议较大,立法机构多次调研和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学者和企业的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将该条款删除,这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立法机构对有争议的法律条款采取审慎对待的态度。
▲(二)搭售条款最终未被保留在修法过程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新增了之前被删除的搭售条款,这引起了很大争议。
如果加入此条款,可能产生如下问题:首先,该条款会与《反垄断法》中规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进行搭售的条款相冲突。
两部法律都对搭售进行规制,将引起法律适用的混乱,增加企业合规的不确定性。
而且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搭售有规定,其已经保障了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该条款规定的“购买者意愿”判断标准不合理,与《反垄断法》的规定不衔接、不一致。
依据《反垄断法》,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后,实施搭售行为排除、限制了竞争,才违法,而且搭售很多时候是有效率的,因而需要综合考虑其可能的负面效果和正面效果,不宜从形式上进行简单判断,该条款仅从“违背购买者意愿”为标准来认定搭售是否违法,适用门槛过低,合理性不足。
最后,可能干预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
从经营者的经营权利来讲,对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应该允许其自主设置交易条件,购买者如果不愿意接受该条件,可以选择与其他经营者进行交易,对这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法律不宜过多干预。
立法机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严谨细致的分析,最终删除了搭售条款。
▲(三)行政机关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条款得以删除在修法过程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新增规定“对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二条规定,且本法第二章第六条至第十四条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未作明确规定,严重破坏竞争秩序、确需查处的市场交易行为,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应当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意见,报国务院决定。
”该条款引起了较大争议,主要存在对行政权力扩张的担忧,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不宜授权行政机关对未明确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认定[1],删除该条款充分体现了对行政执法采取严格的职权法定原则。
二、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点条款解析▲(一)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的条款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规定了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
《反垄断法》第九条规定了“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由于反垄断执法由三家机构执行,为了更好地协调执法工作,《反垄断法》规定了协调机制,相关重大问题可以通过反垄断委员会进行沟通协调解决。
特别是在发布不久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中规定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相关工作,这种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有助于解决涉及多部委工作职责的事项。
可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协调机制。
不过,目前暂未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相关协调规则有待细化,这都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推动。
▲(二)行业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的条款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新增规定“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规范会员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此规定强调了行业协会应在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反垄断法》第十一条也规定了“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而且第四十六条还规定了针对行业协会的惩罚机制,即规定行业协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被撤销登记。
在反垄断执法中,有不少行业协会非但没有发挥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竞争的作用,反而在企业从事违法垄断行为时起到组织带头的作用。
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了大量涉及行业协会的垄断协议行为,有些行业协会甚至屡次违法,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浙江省物价局查处的杭州市富阳区造纸协会组织17家造纸企业实施价格垄断案,富阳区造纸协会曾从事类似违法行为被处罚过,因此次再犯被依法撤销登记。
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保护的具体法益有所差异,但都强调行业协会应在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起相反的作用。
不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规定类似的处罚机制。
▲(三)混淆条款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进一步明确了混淆行为的概念,将“引人误认”作为核心的判断标准。
对于擅自使用他人的标识做出了相应地限定,即要求该标识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该法律条文对混淆的对象规定得细致,以括号内注释的方式解释了企业名称、姓名的具体含义,如企业名称包括了简称和字号等,姓名包括了笔名、译名、艺名等。
除了具体的列举外,还增加了兜底性的条款,使得禁止混淆行为的规定在实践中涵盖的范围更广泛。
▲(四)商业贿赂条款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以列举的形式对商业贿赂对象作了进一步明确,包括交易相对方的工作人员以及受交易相对方委托的单位和个人,还有利用职权和影响力影响交易的单位和个人。
另外,还规定了经营者的工作人员进行贿赂的,应当视为经营者的行为,除非能够证明工作人员的贿赂行为与为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者竞争优势无关。
▲(五)虚假宣传条款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主要规定了两种虚假宣传的行为,且都与电子商务领域密切相关,具体包括:其一,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其二,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根据该细化规定,帮助他人进行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虚假荣誉等行为将受到查处,比如“网络水军”这种不法经营者也会受到规制,此类针对性的规定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有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
▲(六)互联网专条修订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专门规定了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成为此次修法的一大亮点。
该条款以概括加列举的形式作出规制,并增加兜底条款,这主要考虑到互联网行业快速变动发展,处于动态竞争之中,商业模式变化快、跨界竞争频繁,法律条文难以将可能出现的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一一列举穷尽。
互联网专条规定得内容细致,结构严谨,不过,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恶意不兼容条款,该规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不兼容”实际上乃市场自由竞争之常态,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应享有自主经营权,在未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无“兼容”其他竞争者产品或者服务的义务。
2、“不兼容”和“恶意”概念不清,造成判断困难。
“不兼容”和“恶意”存在概念不清晰之处,易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
“恶意”是一个主观判断标准,难以给出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界定标准,这会导致在个案处理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