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合集下载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比较文学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在领域内有着许多理论体系,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便是其中一种。

形象学是一种以艺术为基础的文化研究方法,其核心理论是形象,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则是对形象进行跨文化比较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学术价值以及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实践应用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一个非常新颖而有意义的学科,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形象学是指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探究以及对形象语言和思维等多个方面的比较,力求达到跨文化的理解和理论推进。

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则是基于形象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它是将传统的比较文学方法与形式主义的论述相结合,通过对比较文学对象中体裁、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以及基于对比较文学对象中形象的分析,来探究各种文化中形象的异同和交叉,从而得出跨文化和跨地区的研究结论。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旨在寻找并解释各文化间的异同、共性、变化和对比,是一个针对比较文学对象中形象进行跨文化探究的若干理论准则的总称。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在解释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方面特别出色,它巧妙而全面地揭示了文学形象作为某种文化价值体系的文学意义,侧重于将文学形象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的破解进而分析文化的多元意义,展示出文学形象的深层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

所以,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对于研究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等角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体系之一。

二、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学术价值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术研究领域,它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为特征。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的学术价值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是尝试将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和形式主义方法结合在一起,它不仅是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文学形象,同时也注重了文学形象本身的格式和艺术价值,丰富了文学研究的维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1. 引言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并深入探究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本文将介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探讨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文学研究、比较文化研究和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它不仅关注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还关注背后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象,我们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而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对比法、搭配法、对照法和穿插法等。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征、使用方式和象征意义等来发现异同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另外,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例如,可以结合社会学理论来分析不同形象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人们对于不同形象的情感和认知方式等。

4.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价值比较文学形象学在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下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特定形象的理解和想象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比较文学形象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主题。

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比较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解读作品中的隐含意义。

最后,比较文学形象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性和普遍性。

尽管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能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和主题,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

小议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理论一、整体总论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形象学突破了原有的文学阵地,从文学形象转向文化形象的研究,异国形象的文化问题也因此备受关注。

如吴鸿志、蔡艳明的《异国形象的文化误读》、姜智芹的《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姜源的《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杜平的《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等文章探寻了异国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认同、误读、过滤等现象,揭示了这些现象形成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动机,阐释了不同文化中异国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需要指出的是,形象是对文化现实的一种描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成分,形象学的文化转向和异国形象的文化研究只是一种文学的文化审视,二者都不能脱离“文学性”这个根本。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决定着学科的定位。

具体来说,国内的形象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出三种形态:一是基本沿袭欧洲形象学理论。

这是国内早期形象学研究的常见形态,并被大部分比较文学教科书所采纳。

二是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一些观点的确为形象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如周宁的《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

也有一些观点表面上充实了形象学理论,但缺乏坚实的个案研究,经不起深入推敲。

三是在形象学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如孟华等著的《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这种个案研究对形象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代形象学对传统理论进行革新,从对形象真伪的辨析转向形象建构者的讨论,从实证主义“是什么”的关系考证转向审美批评“为什么”的本质探求,从注重求同的个体研究转向注重差异的总体研究,这需要我们坚持经验和批判并重的立场,在一种宏观的视域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形象学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二、基本问题探究理论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学科基本问题的探究。

形象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形象学的定义、研究内容、范畴、方法、意义功能、学科归属等问题。

形象学的界定是形象学理论的首要问题,而形象学定义的核心在于对“形象”的理解。

比较文学形象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形象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形象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形象学是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或文化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变形和评价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异国形象、文化形象、形象变形、形象评价等,这些对象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形象学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注重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研究,同时还要考虑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学科特点在于其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它涉及文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需要研究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素养。

同时,比较文学形象学还关注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协商。

总之,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学科,旨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学形象和文化形象,以及这些形象的变化和评价等问题。

第4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4章--形象学、接受学与变异学--(《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研 究
4、外国作家、文学和理论思潮的中国接受研究
5、翻译研究
(一)接受学的历史与现状
接受美学的国内情况
我国较早接纳“接受美学”的 比较文学著述
《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
主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乐黛云主编】
要 《比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著 述
《比较文学教程新编》【张铁夫等主编】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主编】
卡雷
(影响研究)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而 且经常是靠不住的。在这种研究中,人们往 往试图将一些不可称量的因素加以称量。相 比之下,更为可靠的则是由作品的成就、某 位作家的境遇、某位大人物的命运、不同民 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旅游和见闻等等所构 成的历史……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卡雷的贡献
新的研究 空间
各民族间通过文学作品、旅游日记所表 现出来的“想象性的相互诠释”
研究力作
《法国游客与作家在埃及》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想》 形象学拓荒力作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基亚
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 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 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这就是近五十年来 法国的一种远景变化,它使比较文学产生了真 正的更新,给它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0世纪九十年代 初,代表学者: 莫哈、巴柔 形象学成为比较 文学学科的一种 专门研究类型。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萌蘖与生发
学术背景 19世界末20世纪初
比较文学研 究取向趋异
受进化论影响 重视归纳与综合
强调文献实证, 排斥理论综合和
美学评价
难以操作 “影响研究”
(一)形象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01
第三,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的关系。
02
是真实再现?还是有所美化或丑化?
03
以西方世界中的中国形象为例。《马可·波罗游记》或许是欧洲最早描述中国的作品,记录了大 汗攻城略地的武功,也记载了各地的风俗、生产、技术和市井生活。
04
此后,马洛的《帖木儿》、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布莱希特的《四川一好人》、卡内蒂 的《迷惘》、卡尔·迈的《孔丘·诺言》、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卡尔维诺描写马 可·波罗与忽必烈对话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1972),都描绘了中国形象。
例:东晋谢灵运深通佛学, 与高僧慧远交往甚密,擅 长将山水与佛理结合起来 造境。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 鲜”(《登江中孤屿》)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 规”(《游南亭》)
意境:明丽澄净、迷茫朦 胧、空灵清幽 ,蕴涵着诸 法性空的佛理
马克吐温对遭受白人侮辱的中国人表示深切同情,对白人的种族歧视表示愤 慨。
○ 1863年后吐温在旧金山亲眼目睹白人对华人的侮辱后,激发了人道主义同情 心。
○ 1870年的报道《对一个孩子的可耻迫害》用讽刺手法模仿一上层白人的愤激 口吻,要求无罪释放一个因砸伤华人而遭受拘捕的白人孩子,抗议警察对白 人孩子的迫害行为,真实意图则是谴责白人孩子的做法,并沉思这种行为是 社会和父母观念潜移默化的结果。
世界文学关系的模式
04
03
02
(抗衡以及融合)
01
本民族文化 异
文化
产物:变异体文学
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目连救母—《大目乾
5
连冥间救母变文》
唐代・变文体文学
4
1
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
富: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详细描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也呈 现出多元化趋势。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形象的传播与接受进行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THANKS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描绘文化交流与互动,以及这些交 流对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影响。研究内容包括文化误解、文化碰撞以及文化融合等现象。
文学与跨文化传播
总结词
研究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文学如何影响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包 括文学作品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以及文学如何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研究还涉及文 学作品的跨文化改编和翻译等方面。
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它综合运用文学、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目的是揭示不同文 化背景下异国形象的塑造规律,探究 其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研究意义
详细描述
文本分析法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象征等方面,探究文学形象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和深层含义,揭 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实证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探究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VS
详细描述
实证研究法采用调查、访谈、数据统计等 方法,收集关于文学形象在读者中的认知 、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文学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文学创 作和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总结词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塑造和 呈现特定文化群体的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国文学在西方受到了一定的关 注和认可,尤其是一些经典作品。
03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中国文学在西方传播过程中面临 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意识形态 冲突等挑战。
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形象塑造与传播
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传播
文学形象的传播受到媒介、翻译和文化过滤等因素 的影响,需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和误解。
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形象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塑造、文化误读与文学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前研究现状与趋势

现状
当前形象学研究已经超越了早期以欧洲 为中心的局限,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和文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的主 题更加多样。
VS
趋势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推进, 形象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在全球 化语境下的传播与接受。同时,随着数字 技术和新媒体的兴起,形象学研究也将探 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机制。
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拓展形象 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为文化交流、国际关系、跨 文化传播等领域提供理论支
持和实践指导。
跨学科融合需要注意学科间 的差异和界限,避免研究的 泛化和滥用,确保研究的严 谨性和专业性。
06 总结与展望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贡献与局限
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比较文学形象学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揭示了文学的多样性和跨文化交 流的可能性。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东方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神秘、异国情调、落后 或野蛮。
批判与反思
东方主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批判和反 思,以促进更平等、客观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学在西方的影响与接受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流与融合。
添加标题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文学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表现和意义。
添加标题
形象学与其他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联系:形象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其他研究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探讨文学 作品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意义和影响。例如,比较诗学、比较文化研究等。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学研究:探讨文学形象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形象与现实的关系:分析文学形象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 形象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形象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比较中的作用 形象与语言的关系:研究文学语言在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和特点
形象学研究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形 象塑造特点
探讨形象如何反 映文化价值观和 意识形态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形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在形象学研究中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对形象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形象学在后现代 文化中的重要性
形象学如何应对 后现代主义的挑 战
形象学对后现代 文化的反思与批 判
形象学在后现代 文化中的发展前 景
汇报人:abc
分析形象如何影 响跨文化交流与 理解
探究形象塑造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 意义与价值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之一是跨文化形象 传播与接受,旨在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 下文学作品中的形 象塑造与读者接受 之间的关系。
形象学关注不同 文化间的交流与 碰撞,以及这些 交流如何影响人 们对异域文化的 认知和接受。
跨文化形象传播 与接受研究有助 于深入理解不同 文化间的差异与 共性,促进文化 交流与理解。
深化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文学形 象的理解和认识
形象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形象学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形象学在文化产业中的实践应用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形象学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示意义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一、概述形象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不同文化、文学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意义。

在比较文学的视角下,形象学不仅关注单个文本中的形象塑造,更着眼于不同文化间如何通过形象进行交流、互动和影响。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揭示了不同文化对彼此的认知和想象,也促进了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研究,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它揭示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交融。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文学领域,形象学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人物形象、社会形象等。

这些形象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文化观念、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同时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同一主题或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在比较文学的框架内,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独特性。

它强调对比和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揭示出不同文化在形象塑造上的共性和差异。

同时,形象学也注重历史语境的考量,认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进行形象学研究时,我们需要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互动与交融。

通过形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加深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

1. 简要介绍比较文学与形象学的概念在探索文学研究的广阔领域中,比较文学与形象学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以各自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深入剖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与跨文化交流中的复杂现象。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研究视域的文学研究,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不同文学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学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学科。

形象是指通过文字描写所创造出来的具体形象,可以是人物、动物、物体或抽象概念。

以下是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特点:
1. 意象化: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通过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

形象化的特点使得读者能够通过感官刺激来感受到形象的真实存在。

2. 多样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物形象、动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等。

这些形象的多样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作品。

3. 象征性:形象在文学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通过特定的描写和细节,形象可以代表某种具体的或抽象的概念,从而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4. 功能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和个性塑造,而且还可以担任其他功能。

例如,形象可以用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加强作品的表达力,以及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5. 可塑性:形象是一个灵活可变的概念,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不同的作家可以通过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描写手法来打造出具有个性化和独特魅力的形象。

总之,文学形象学的形象具有意象化、多样性、象征性、功能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它们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文学形象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景物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和功能的学科。

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细致而具体的描写,为作品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审美内涵。

以下是文学形象学中形象的几个特点:1.真实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必须有真实感,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代入感。

真实性是指形象的描写必须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律,能够使读者认识和了解形象的内心世界。

例如,一个形象可以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或者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物。

2.立体性: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该是立体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面的特点。

它们不仅有显而易见的外在特征,还有深层的心理、情感和思想状态。

通过形象的立体性,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和作品所传达的主题。

3.象征性:文学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特定的思想、价值观或主题。

形象的象征性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表达,如隐喻、暗示、象征性描述等。

这种象征性的使用使形象的意义更加深刻而富有神秘感,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哲学性。

4.传神性:文学形象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和形象的印象。

传神性是文学形象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可以通过使用具体的细节和形象化的语言来实现。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形象所具有的特点和情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普遍性:文学形象从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形象能够具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特性,使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够理解和感受形象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6.可变性:文学形象是可以变化的,它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形象的可变性表现在其角色的不同定位、性格的差异以及作品背景的变化等多个方面。

这种可变性使形象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作品的需求。

总之,文学形象具有真实性、立体性、象征性、传神性、普遍性以及可变性等多个特点。

这些特点使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也是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的桥梁,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特点
文学形象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 研究对象广泛: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文学作品中的人
物形象、物象、情感形象等各种形象类型,涵盖了文学创作中的各个
方面。

2. 研究思路多样:文学形象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既可以从心
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形象在读者心理中的作用机制,也可以从
美学和符号学的角度探讨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 相关学科交叉:文学形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文学理论、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借助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形象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 个性化阐释:文学形象学注重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个性化阐释,试图揭示作品中形象的独特性和独立意义,通过对形象的解读和
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5. 深入人心:文学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深入
人心的力量。

文学形象学研究旨在通过对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揭示作
品所蕴含的情感、人性和意义,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总之,文学形象学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各类形象为主要目标,兼
具多学科交叉和个性化阐释的特点,旨在深入探索文学作品中形象的
意义和艺术效果。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
文学形象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过深入分析形象的特点,揭示其意义和功能。

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对文学形象学的形象的特点进行详细的比较。

首先,形象是一种具体的形式。

形象通过文字描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形象地描绘为一个瘦弱、苍白的女子,这样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她的脆弱和忧伤。

形象的具体性使读者更容易将其形象化并记忆。

另外,形象是一种象征的表达。

形象常常用来代表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符号。

比如在《1984》中,作家利用形象来象征政治专制的恐怖和人性的扭曲,通过“大哥”、“双重思想”等形象的创造,加深了作品的象征意义。

形象的象征性使读者更能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总之,文学形象学的形象具有具体性、感知性、象征性、审美性和多义性等独特的特点。

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通过认识和理解这些形象的特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开展更深入的文学研究。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8、比较文学 形象学

8、比较文学 形象学

但无论在那一个层面上,被制作出
的“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 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 及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 “我”出于种种原因言说“他者”, 但在言说的同时,“我”却有意无 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 从而言说了自我。
C、形象在套话中 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第八讲形象学一何谓形象学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第七讲形象学一何谓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形象
第八讲 形象学
一、何谓形象学 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 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 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
对这种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
我们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 想象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 意识形态等)而产生了什么样的偏离。这 是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
形象是一个社会可用来言说和思维的象征
语言之一。它表述出了在被描写的“他者” 与形象制作者间实际存在着的一种互动关 系: 形象的制作者可以是个体(作家)、集体 (社团、民族)或半集体(思想流派、观 点)。
巴柔对形象所下的定义是:“在文学化,
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 识的总和”。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 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 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对两 处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 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达。” 综合巴柔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他对形象的定义, 并由此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巴柔的《比较文学形象学》

巴柔的《比较文学形象学》

巴柔的《比较文学形象学》巴柔的《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本对比文学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旨在研究各种文化之间的想象结构,并从中发现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与此同时,本书还深入解析了文学中的形象语言,这无疑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以及文学形象与文化意义的关系。

作者指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文化想象的表达,通过对这些想象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和价值的不同。

同时,本篇还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介绍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第二篇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作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形象语言的各个要素,包括形象的在场性、符号和象征、元型和命题等。

同时,也通过多种语境和文化中的形象比较,说明了文学形象中的文化意义差异与丰富性。

这些比较不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本书的理论框架,也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指导意义。

第三篇主要探讨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对文学研究和文化沟通的促进作用。

作者认为,比较文学形象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化,也可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愈发重要,本书也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体而言,巴柔的《比较文学形象学》是一本开创性的著作,包含有关文学形象和文化意义的颠覆性思想。

阅读本书需要对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化的基本了解,但它所提供的文化视角和思考框架,将有力促进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交流和跨文化互通。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形象学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分支,强调文学作品中图像、符号、意象等非语言因素的作用,深入探究其呈现方式和内容,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对于深度解读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形象学在文学意义上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形象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形象学强调作品中形象的作用,强调读者与作品中的资料、人物、场景和情绪的联系与共鸣。

形象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元素,传达出作品的情感、意义和主题,而且形象是文学艺术中最能打动人心和决定作品价值的元素。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真实再现了人类复杂的内心和行为,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表、动态行为、语言与心态等维度,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变幻莫测。

这种刻画方式不仅丰富了剧情,更具有生动表达作者对角色内心情感和复杂性的意义。

彼得·布鲁克斯认为,文学的核心就是描写生命,描写生命的直接方式就是通过创造良好的人物形象。

形象学强调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每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且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需要正确地刻画人物,让读者从中汲取生命的真髓,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

因此,形象学一直强调的是让人物在作品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与生活最为贴合的答案,并且对自己和生命都有了更好地认识。

而这就需要通过形象描绘方式的正确运用,强调生命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二、形象学对文学批评的应用形象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能够为文学批评赋予更多维度和高度。

当我们用形象学的思想去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符号,就会发现文学形象是意义和表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构建器。

例如,茨威格的《焦点》中的一些形象渲染,如只有少年能够看得见的号角,和海伯哲的敏感骆驼,都传达出特别强烈的语言美感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而且,形象学的应用也突显文学的魅力性、意义性和思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1951年,卡雷的弟子基亚出版《比较文学》,该书虽未运用“形象学”一词,但以“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为题设专章讨论。

基亚一方面坚持实证研究,主张以大量鲜活的文学事实为基础,同时又主张“不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的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①。

基亚在谈及个人、集体、民族这些名词时,实际上已将异国形象的研究由“事实联系”延伸到“文学、文化”,表明形象研究必须在文化背景下展开。

20世纪60年代,巴柔、让一马克.莫哈等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了更为深人的探索,巴柔提出,“所有的形象都源自一种自我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多么微不足道),它是对一个与他者相比的我,一个与彼处相比的此在的意识。

形象因而是一种文学的或非文学的表述,它表达了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现实间能够说明符指关系的差距’一。

他认为异国形象不是个人或单一文化的考究,而是两种文化互动的产物,应该放在“社会集体想象”层面上深入研究。

这些论述已经论及形象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法国学者对于异国形象的跨界研究引起了部分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的担忧。

韦勒克曾指出,“卡雷和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包括对民族幻象、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的看法的区别的研究,但这种做法很难使人信服”。

他批评卡雷和基亚的研究更接近历史、思想研究而非文学研究。

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强调异国形象研究的“文学性”,反对过分挖掘文学以外的历史或政治证据,以此来保证形象学的文学性,其初衷可嘉,但在实践中却未能贯彻下去。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欧文·奥尔德里奇在韦恩州立大学出版社的《龙与鹰——美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形象》(1993)(The Dragon and theEagle:The Presence o,China i,l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就是从本国政治和历史文化视野研究中国形象的,并揭示出美国创造这一异国形象背后的社会政治意义。

因此,美国学界的异国形象研究同样是一种跨学科、跨国别、跨文化的文化研究,并且更具实用性特点,有些美国学者的研究甚至直接服务于美国政治需要。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特别是后殖民批评的异军突起推动了形象学的发展。

形象学从各种后学理论中获取了思想资源,从而在不同层面上开展对异国异族形象的研究。

“东方主义”、“异国情调”、“中心与边缘”、“族群认同”等概念进入形象学的话语体系。

一些批评家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学经典中异国形象的描绘,如后殖民批评家对莎士比亚作品中描写异域或野蛮人时所流露的文化优越感的分析和批判,从理论和实践上扩展了形象学研究。

二、形象学在中国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出使国外和留学人员的出现,西方人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日记、游记和介绍中。

其中饶有意味的当属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1876年郭嵩焘作为清朝政府的第一任驻伦敦公使,后来还兼驻巴黎公使,他将从上海到伦敦的五十天日记整理后抄寄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的书名刻板印行。

在书中,郭嵩焘认为西洋技术发达,七万里一瞬而至;特别是他认为西洋的政教(英国的巴力门parliament,国会)优于中国,设买阿尔(mayor,民选市长)治民顺从民意,优于中国,这就打破了“天朝上国”政教优于狄夷的神话。

郭嵩焘的这些言论激起轩然大波,引得满朝大夫公愤,闹到奉旨毁板①。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衰败又使得一部分中国人对欧洲文化思想产生怀疑,1919年梁启超出版的《欧游心影录》,着笔点尽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破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

他通过周游欧洲和描述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应,展示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推崇②。

1929年,有感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和丑化,郑振铎在《西方人所见的东方》一文中发出感慨:“东方,实在离开他们太远了,东方实在是被他们裹在一层自己制造的浓雾之中了!”③钱钟书的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1937)可视为一篇典型的形象学论文。

钱钟书在文中重点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的各式文献中对“中国”的特定解读与想象性塑造,包括法国的中国研究对英国的影响,英国早期文献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面貌,中国风格在英国的流行与争议以及英国文学对中国故事的曲解与改写等。

可见,有关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文章在中国出现较早,但这一研究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没有深入下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乐黛云、孟华等人的大力译介下,出版了《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1999)、《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等一批形象学的论著和译文。

这些著述介绍了形象学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并较详细地探讨了形象学的研究史和方法论,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不断升温,形象学逐渐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开始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新的独特而重要的分支。

第二节形象学的基本概念形象学的相关概念是理解形象学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下面分别对“形象”、“社会整体想象物”、“套话”和“他者’’四个关键词加以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与文学理论中界定的“形象”相比,形象学中的“形象”有其自身特点:一是其涵盖面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窄,它并不针对所有层面的“文学形象”,只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二是这种形象体现了一种跨种族、跨文化的性质。

异国形象的创造有别于美学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塑造,而是某种文化表征,也就是说,“它表达了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现实问能够说明符指关系的差距”,展示了不同民族间的互相注视。

形象学中的“形象”自身又可以分为三层,如法国学者让一马克.莫哈所言:“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①这里,我们反过来说,首先,这个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

不过,这个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这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一个作家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或者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来自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由此进入第三个层面,即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国形象。

二、社会整体想象物所谓“社会整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作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这种阐释一般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相关。

亨利.巴柔把这种来自其所属社会对另一社会的想象自勺.影响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他解释说,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②,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

作家在创作异国形象时,往往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包括异国情调、对异国的亲善或憎恶等文化语境和文化心理。

、某一特定社会文化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因此“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而是按群体来分的。

它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关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

例如,有些作家站在本国统治阶级立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也有些作家则通过异域文明来批判本国的现状。

“社会整体想象物”又是一个建构性的存在,它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迁。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关于“异’’的研究》是一本关于异国形象研究的专著,顾彬在此书中逐一分析了德国文学史中六个阶段的中国形象,并整理出这一形象得以形成、演变的观念史,以此探寻德国作家在想象中国这一“他者”时的心理动机与价值取向。

顾彬秉承中德两种血统与文化,这一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关于“异”的研究更具有切身体会。

“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变迁也与异国形象的创作者有关。

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既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又可以是新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建构者。

例如,有些游记作品就以一种解构的姿态颠覆原有的“先人之见”。

三、套话形象学中的夸话是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在话语交往中有特定的所指,标志着对他者的固定看法。

犹太人在欧洲被称为“鹰钩鼻”,西方人在中国被称为“老毛子”、“洋鬼子”,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印度巡捕被叫做“红头阿三”,都属于套话。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

作为一种想象物,套话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多是出于自身需要对异国形象的虚构。

例如,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的套话“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并不是中国的全部和真实情景,而是特定时期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对中国形象的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