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训练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教师版)
2019版语文第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微专题一 含答案
微专题一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专题微语]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
它也受到江苏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师陀的《邮差先生》、沈从文的《会明》、阿城的《溜索》这类散文化小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2017年高考卷选的是一篇外国小说,也是一篇散文味相当浓的小说。
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又应该如何解答这种文本的试题呢?本专题试图解决上面的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的一种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些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期)小说阅读专项练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期)小说阅读专项练习知识回顾一、分析小说的形象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它们的作用的考查,往往设计成分析作品结构、赏析作品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题目。
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用和手法。
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特点(1)整体与局部。
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
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人物的一段对话、一些细节,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有时可以是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分析,如分析人物的外貌或心理特征。
(2)直接与间接。
所谓直接,就是题干直接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多以这种形式出现。
所谓间接,就是借助文中其他事物,或借助对情节的分析等来考查人物形象。
(3)全方位和有重点。
所谓全方位,即考查人物形象的三维层面:思想性格、情感世界和典型意义。
有时会对这三个层面作全面考查。
所谓有重点,就是从上述三维层面中任选一个层面作重点考查。
二、常见的设问形式(1)小说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概括)。
(2)小说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3)画线句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心理、精神状态)三、方法指导(1)借助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要分析的人物形象的评价语句来分析。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除正面的、直接的描写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人或景来进侧面描写。
(3)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体会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4)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能力训练04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专题能力训练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有声电影老舍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
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
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
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
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
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
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
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
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
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
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
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
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
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
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
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
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
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
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
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
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学生版+教师版)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学生版)放鸭莫言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
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湖西王庄。
”“老王呢?”“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
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
”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
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
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
高三语文暑期微训练 文学类文本 小说阅读(含解析)
2015届高三语文暑期微训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爱的墓园丛维熙冬天,被冷风吹得端肩缩脖、疙疙瘩瘩的藤条,就像是僵死的老人一条条外露的青筋。
夏天,这枯树又活了过来,捧出一串串翡翠色叶片;这些叶片编织成一把大绿伞:就像姑娘的长长筒裙,一直快拂到了地面。
这棵伞树究竟有多大的树龄了?这无关紧要!但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有一天,制革厂的孟老师傅下中班时,赶上了一场雷暴。
他忙不迭地跑进这棵伞槐里去躲雨,可他“呀”地惊叫了一声,又立刻钻了出来。
借着雷暴闪光的一霎,他看见一张漂亮秀气的脸蛋,他究竟在哪部电视剧里见过她,孟老师傅记不清了,反正她是个不无名气的女演员;至于那个男人,当时正好背对着他,孟老师傅没看清他的面孔。
他冒雨往家里跑,边跑边骂自己是“老糊涂”了。
虽说是人老珠黄,孟老师傅凡心并没褪尽。
他每次下中班经过这棵伞槐时,都情不自禁地向伞槐下扫视两眼。
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有收获:那姑娘总穿着那双白皮凉鞋,出自于他们制革厂,他不觉得惊奇;那男人穿着的皮鞋,每次都更换款式,棕色的,米色的,黑色的,带盖儿的、带漏眼儿的、三接头的……他娘的,这小子是鞋店经理的儿子吧!不然怎么会不断更换鞋子穿呢!?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才有两百多双皇后鞋,孟老师傅已经在伞槐下发现过十八双不同式样的男人皮鞋了;虽说这数字远不及“夫人”鞋数的十分之一,在中国已经是非常可观了。
孟老师傅觉得这是偷艺的最好契机,便常常坐在伞槐对面的长椅上,偷偷画下这些皮鞋的式样,以便带回厂子去,增强厂内皮鞋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可是他画了几张鞋样之后,发现了一个奇迹:这个男人穿的皮鞋型号有大有小,鞋帮有宽有窄,鞋底有肥有瘦。
他娘的,难道这鞋店经理的崽子,多肥多瘦,多宽多窄,多长多短的皮鞋他都能穿?三问之后,他失去了对皮鞋描样的兴致,开始琢磨躲在伞槐下露出的白皮凉鞋。
她是个什么电视剧里的演员?她名儿叫什么来着?孟老师傅暗骂自己记忆力衰竭得太早,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她叫啥样的一个名儿。
专题03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师卷) -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通用)
专题0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年份卷别试题简析题材考点2024新高考Ⅱ卷革命小说概括筛选信息、鉴赏艺术特色、理解分析重要语句2023全国乙卷乡土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分析人物描写手法2022新高考Ⅰ卷历史小说鉴赏文学形象、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全国甲卷革命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分析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浙江卷革命小说分析人物描写手法、鉴赏文学形象、鉴赏情节作用、鉴赏艺术效果2021新高考Ⅰ卷革命小说理解分析文本、鉴赏写作手法、鉴赏文学形象全国乙卷当代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情节作用、梳理人物心理变化浙江卷乡土小说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2020新课标Ⅰ卷外国小说鉴赏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心理、鉴赏情节作用新课标Ⅲ卷现代小说鉴赏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筛选概括信息新高考Ⅱ卷现代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重要物象、理解重要语句含义江苏卷乡土小说鉴赏艺术特色、鉴赏文学形象、探究作者情感态度浙江卷外国小说理解重要语句含义、鉴赏文学形象、鉴赏情节作用命题趋势在理解文本内容、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考查点进一步细化,着眼于对个别语句、某种艺术手法的具体考查,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充分把握文本情节,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一、(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孙甘露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
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
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11 小说阅读(教师版)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专题11 小说阅读(2024·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雪域高原乔正芳①那天下午,天气好得出奇。
夹杂着黑丝的绯红色云朵,似乎要把西天点燃。
看得久了,便感觉目迷神摇。
②连长站在山坡上。
马上就要转业了,这雪原、边界、哨卡,他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
战士小洪默默地站在他身边。
③连长注视着前方,似自言自语:“我来和老班长告个别。
”小洪知道老班长是连长心里永远的痛。
那是连长刚来雪原不久,一次和老班长巡逻,不慎摔下悬崖,又恰逢雪崩,老班长为了救他被永远地埋在了雪原……④小洪想起他刚来雪原时,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
那天,连长偷偷塞给他一个苹果,要知道,在零下三十摄氏度的雪原上,一个新鲜的苹果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小洪吃完,顿觉神清气爽,病似好了大半。
这时,听到门外巍巍的哭声:“我的苹果呢?谁偷了我的苹果?”原来,连长家嫂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巍巍来雪原探亲,嫂子历经千辛万苦带来一袋苹果,给见到的战士每人一个,最后一个留给了巍巍。
⑤连长看起来有些低落。
小洪抬起头,忽见大团的红云已变成灰云,滚动着汹汹而来。
眨眼功夫,狂风裹挟着暴雪似千万条巨鞭狠狠抽来。
连长一把搂住小洪,猛一侧身,靠在了一块巨石上。
只觉耳边山呼海啸、地动天摇,世界正被一只看不见的巨手疯狂撕扯、摇撼……⑥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睁开眼睛,茫茫雪海中,二人渺小如蚁。
⑦“连长,我们还能回去吗?”小洪快哭了。
⑧“能!当然能!”连长笑着说,“我当兵二十三年了,什么危险没见过!等天亮了,部队一定会来救我们的。
”⑨看着连长胸有成竹的样子,小洪点点头。
⑩时间在慢慢熬着,也不知几点几分了。
⑪棉大衣被冷气穿透了,裹在身上像层铁皮。
小洪手脚麻木,茫然四望,看着因长期在高原生活而心脏早已出问题的连长,心一点点沉下去……⑫连长掏出一支烟,哆嗦着手点燃,递给小洪。
平时,连长是不允许他们抽烟的。
过了会儿,连长又掏出一颗糖,想塞到小洪嘴里。
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双文本比较异同
小说专题训练-------双文本比较异同一、阅读文段(一)(二),完成下面小题。
(一)套袖铁凝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
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
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
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
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
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
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
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
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
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
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
很快就如释重负。
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
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
那天很冷,还刮着风。
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
”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
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
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
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
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
(语文)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里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
祥子一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
一会儿,西边的云裂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
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
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
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
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蜓,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雨后的晴天。
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1)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
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载体。
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2)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
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解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
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打小旗”的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衷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
一部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武松》,竟让武松同潘金莲谈起了恋爱,荒唐到这等程度,却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
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3)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勇于突破经典。
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
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
“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
微训练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模版与训练(教师版)
微训练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模版与例析(文字版)一、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读者】1.小说第一段【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环境上: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情节上:引起下文,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3)人物上:暗示了人物……命运、性格、特点(4)主题上:与下文……相照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5)读者上: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第六段【中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人物上:塑造(烘托)了人物……心情、性格、特点(3)主题上:揭示了小说……主题(4)情节上:承接上文……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3.小说结尾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环境上:描写了……景象,渲染……气氛。
(2)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特点(3)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4)情节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5)读者上: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1)指出手法(2)简析运用(3)分析作用知识补充(描写手法)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绘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声色结合;手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白描、细描、点面结合、对比映衬、简笔勾勒、精笔细描视角: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二、情节【情节+人物+主题+读者】1.小说第一段【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2)情节上: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3)人物上:塑造了人物……形象特点。
高二语文小说专项强化练习教师版
高二语文小说专项强化练习教师版一、(2021·福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对饮非鱼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显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
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内心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老大确实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
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放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
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
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老大差不多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
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领你死里面!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老大,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确实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老大,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因此,那天下午,老大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如此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只是,老大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
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老大抡过去。
我有时候真怕他把老大打死了,因为老大在别处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
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老大,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为必生他。
老大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期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老大的脾气越来越急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
小说类阅读训练题_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小说类阅读训练题_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题六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一)笨拙的土豆(王晓莉)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
他当时在翻的一本《梵高画册》吸引了我。
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
我说我喜欢的是梵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那么,梵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
“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
”他还没说出是哪一张,就又遗憾又充满肯定地说。
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有点微微卷起的《梵高画册》送给了我。
正是在这画册里的中间某页,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
②那些我忽视惯了的、生活中无以计数的、我眼中无比笨拙的土豆,就这样经由一幅百多年前的画作的引领,重新进入我一直睁开却始终有盲点的视线。
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画中任意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却又坚韧不拔。
③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使整个画都带着深褐色的凝重。
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腾腾热气的一大盘土豆。
热气袅袅地上升到他们的头顶。
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个的土豆递给那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赞赏地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筛着茶,她的粗眉有些皱起,可能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了,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可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
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也许是个矿工,手指叫煤炭染得发黑也懒得去洗洗。
他凝望着老婆,好像要跟她商量什么事情。
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
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身形要娇小些,背对着我们。
他们的手关节都出奇地大,骨突着。
你知道,那样的手是可以把食物或茶壶抓得很牢的,也可以把生活抓得很牢。
他们的鼻翼也很宽,鼻孔粗大,他们的呼吸一定是粗重的。
劳动,改造一切,包括人的呼吸。
④五个人非常均匀地分布在这幅画中,毫无疑问,人人都会说,他们是画家梵高所关注的主题。
可是,在我看来,桌上仅有的那一大盘土豆,也是梵高眼里的主角。
这个五口之家,土豆是他们的餐桌主题,日复一日的主题。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狗皮帽子阿成1944年,终于被黑龙江的酷寒冻“明白”了的日本关东军,开始在东北征用狗皮了。
当然,也可以征用狐皮、紫貂皮和熊皮。
但这些东西配给普通士兵不合适,再者也无法与关东军的总数成正比。
狗皮好。
狗皮做成帽子,特别暖和。
开始的时候,日本士兵是抢中国人的狗皮帽子戴。
但是堂堂关东军,到处抢中国老百姓的狗皮帽子戴,怎么说,也显得有点不成熟,有点露怯,另外太滑稽。
于是,关东军最高司令长官下令:在东北全境,征用狗皮。
我当时关押在日本关东军的监狱里。
(我是思想犯,思想犯的囚服上缝着一块白布。
)下达了征用狗皮的命令后,监狱的日本人就安排我们这些犯人,到郊区的乱尸岗子去打野狗。
当时,我们听了这个“命令”,都特别高兴。
不管怎么说,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了。
天天呆在监狱里都呆傻了。
日本看守总是老一套:大清早起来,让全体犯人面朝墙下跪,或者全部光那样跪着,跪成一圈儿。
然后,再两人一组,互打嘴巴,或者三人一组,交叉着打,或者,十几个人一组,轮流打。
这种打嘴巴的“功课”,超过一百下,犯人们就打糊涂了。
井上和齐滕就找出包括我在内的三个打错了的人,齐滕把我们三人用大雪埋起来。
他顽皮地说,让你们清醒清醒。
几个被埋在雪里的人直想笑,而且根本无法控制。
井上和齐滕是有知识有经验的看守。
他们听到我们在雪里的笑声,知道下一步就是死亡了,立刻把我们出来,弄回牢房去井上还用他的照相机抓拍我们的局部特写。
打狗的日子到了。
井上对我们说:每人必须打三条野狗,否则,就地枪崩。
接着,齐滕发给每人一根硬木棒子,作为打狗的用具。
拉尸体的牛车从雪地上嘎吱嘎吱地过来了。
井上命令我们五十个犯人跟在牛车后面走。
我走在最前面,几乎与牛车老板并齐前进。
赶牛车的老板说,小子,别慌神儿,稳住,先挑公狗打。
牛车嘎嘎吱吱地赶到乱尸岗子的腹地了。
赶牛车的老板跳下车来,自己一具一具尸体地往下搬,扔到雪地上,按着井上的命令,把尸体扔得尽量散开些,便于做饵打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训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训练(教师版)放鸭莫言青草湖边的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
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
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
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湖西王庄。
”“老王呢?”“老了,退休了。
”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
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
”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
“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
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
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
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
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
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
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
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
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
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
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
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
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
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
“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
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
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
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
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
”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
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有删减)阅读训练1、客观题: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是()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本文语言诙谐幽默,选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场景,犀利地反映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变,具有典型的莫言风格。
“犀利地反映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变”表述不正确,于文无据。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
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理解不完美,原文是“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李老壮在暴雨过后,看到了有十几只鸭子,自己非常喜欢,就把这些鸭子顺手赶进了自己的鸭群。
“自己非常喜欢,就把这些鸭子顺手赶进了自己的鸭群”表述不正确,原文前提是“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
F.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民放开了曾被束缚的手脚,发展个体经济的热情高涨。
G.李老壮是湖东李村一个有血性、重名声的老实人,精神上遭受的屈辱,曾让他差点轻生,也成为他心头无法抹去的伤痛。
H.当放鸭姑娘的说法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后,李老壮请放鸭姑娘捎话给苇林,让他带几只回来,体现了他对儿子工作的支持。
李老壮的表态,体现的是他对良种鸭的认可与喜爱、对儿子与放鸭姑娘恋爱关系的默认态度。
I.放鸭姑娘对李老壮的态度始终热情、友好,但李老壮对放鸭姑娘的态度却在放鸭姑娘无意间提起他的伤疤后发生了变化。
J.小说开头对青草湖及湖边村庄生活状况的介绍,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且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K.小说插叙李老壮因“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意在与后文他的主动还鸭形成对照,以消解放鸭姑娘对其品行的疑问。
“对照”一说,不恰当;插叙的目的亦非为消解放鸭姑娘对李老壮品行的疑问。
L.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M.小说笔调清新质朴,景物描写虽然着墨不多,却展现了青草湖清丽、明净的自然风物,从侧面烘托了人性的美好。
主观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画面明净,景色清新给人以美的感受,烘托了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
②暴雨冲散了鸭群,为后文李老壮见到十几只白鸭,与姑娘找鸭的情节做铺垫。
③照应文章开头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3.放鸭姑娘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①开朗、识礼、有教养:见面打招呼,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
②尊重道德规范: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关注其家风和社会评价。
③知恩图报: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
④同情他人、反省自己: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
⑤有眼力有主见:相信自己的接触了解,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谢。
4.有人说莫言的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①故事发生时,四人帮已经垮台,李老壮不仅可以养鸭,而且成为了养鸭专业户。
②李苇林在农技站做技术员,还可以从北京引进良种鸭,这些都表明改革开放已在农村展开。
创作意图①小说展现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
他们曾经经受过打击,甚至迫害,但他们善良顽强的品质仍在。
②对美好时代美好生活的讴歌。
李苇林做为技术员从北京引进良种鸭表明新技术已入人心;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可看出主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
③反思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过的弯路,令人警醒。
5.李老壮对放鸭姑娘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试作简析。
①好感:李老壮像其他养鸭人一样,容易与人相处;对会唱歌、热情开朗的养鸭姑娘自然产生好感。
②反感:李老壮的陈年伤疤被养鸭姑娘触及,很丢面子,因而对其产生反感。
③满意:得知养鸭姑娘“揭伤疤”事出有因、是无心之失,对真诚识礼的养鸭姑娘重建好感,对她与其子的关系感到满意。
6.文中李老壮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①快乐。
开头写李老壮看到的景色是美好的,看到的姑娘是俊美的,都反映了他内心的快乐。
②气愤。
姑娘戳到了他的痛处,他生气了,开始对姑娘反感,看到姑娘就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③轻松愉快。
小说最后写李老壮知道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关系还不一般,消除了自己对姑娘的反感情绪。
最后轻松愉快。
7.李老壮说养鸭姑娘“人品也好”,其实这也是作者的态度。
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养鸭姑娘“人品好”有哪些表现。
①见面打招呼,对长辈称呼合乎礼节,可见开朗、识礼、有教养。
②打探意中人的家庭情况关注其家风和社会评价,可见其对道德规范的尊重。
③收回冲散的鸭子后认真问明施助人的姓名,可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④得知对方就是李老壮时,为自己曾经的冒失唐突感到难堪,可见是个会同情他人、反省自己的人。
⑤相信自己的接触了解,消除偏见成见,向李老壮道谢,可见是个有眼力有主见的人。
8.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语言描写,表现出放鸭姑娘当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开始不自觉下意识地直呼“苇林”,可看出她对他的喜爱,两人关系的不一般;后来改称“李技术员”,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这位老人是苇林爹后的不知所措慌忙掩饰的心理。
(2)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
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细节描写,反映了姑娘得知自己面对的就是李老壮时的吃惊和羞愧。
她吃惊是因为面对着的就是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羞愧是因为自己曾经认为他手脚不干净,偷过鸭子游过街,揭过大家的伤疤。
9.简析文中“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①暗示了放鸭姑娘和李老壮儿子之间自由恋爱的关系。
②“呀”,反映了放鸭姑娘在得知眼前老人就是自己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后的惊讶与尴尬。
③称呼的变化,折射出放鸭姑娘急于掩饰自己与苇林关系的慌乱心理。
(若将原参考答案中的第一点答成“爱慕”“暗恋”,不得分。
第二点,“惊讶”、“尴尬”,分别赋分;若将“尴尬”答成“窘迫”、“羞愧”“歉意”之类的,可照常赋分;若将“慌乱”答成“紧张”之类的,可照常赋分。
)10.对小说的主人公,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李老壮,有人认为是姑娘,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主人公是李老壮。
①李老壮贯穿了全文,是主要描写对象。
②李老壮性格鲜明,形象突出。
③李老壮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人物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轨迹。
主人公是姑娘。
①姑娘贯穿了全文,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姑娘的身影。
②姑娘性格开朗,形象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姑娘有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的人物代表,更是新时期的致富代表,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