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导学案9(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2地球的公转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教师版)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1
20232024学年度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二节地球的公转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 教师版)【学习目标】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知识清单】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 . 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 )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 2 ) 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①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 2 )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赤道以南地区达到全年最小值;③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赤道以北地区达到全年最小值。
【课上检测】3 月21 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 时测得太阳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 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该地这天3 月21 日)最大太阳高度为( )A.30° B. 50° C. 60° D. 90°2 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A. 30°N,105°EB. 40°N,105°EC. 30°N,135°ED. 40°N,135°E 下图中M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角,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此日浙江省金华市(约29°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是()A.27°B.80°C.58°D.66°34′4.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N~90°N°S~90°SC.0°°N之间D.0°°S之间图1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9)昼夜长短(学生版)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填空(学生专用)专题9 昼夜长短【学习目标】1. 理解昼夜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 理解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昼夜长短分布的有关规律。
4. 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重点和难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
3. 昼夜长短的有关规律。
4.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独立思考,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昼夜和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也的巨大球体。
2)地球上的光线来自。
任何时候,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另一半背着太阳,对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背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
如不考虑大气对阳光的和作用,则昼、夜半球平分。
2.昼夜交替的形成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地表各地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周期:1日(=1=小时)。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地表进行运动(即: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2.意义反映各地时间的长短(即接受的时间长短)。
【区别】昼夜、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及原因。
三者都是地球上固有的自然现象,都涉及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是针对同一时间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而言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即昼夜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巨大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被照亮的部分为昼半球,没被照亮的部分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是针对地球上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昼夜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结果。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以1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是指地球上除赤道外各纬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除赤道以外的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即昼夜长短)产生周期为1回归年的变化。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 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 “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 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3. “同线相等”:同一纬线上,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4. “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 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 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 地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规律?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 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思考: 太阳直射点位于什么 地方?正午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夏至日 二分日 冬至日
B
2.该地所在地理纬度是( )
B
A.18°N B.28°N C.32°N D.52°N
3.次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确定 A
★★【我要挑战】
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
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
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
12.22
N
S
北回归线
0°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冬至日时影子最 长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当堂训练
在地球上,一年中正午物体的
影子始终朝南的是 ( D )
A.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B. 北回归线以北 C. 南回归线之南 D.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h L=
tanH
h
HL
(5)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学案9-正午太阳高度-问题驱动式导学案之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通用版)
地理课时学案(9)正午太阳高度【学习目标】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变化规律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基础知识·过关测】1、结合上图,解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并思考“正午”的含义。
2、四季更替与五带:(1)四季更替。
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了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将全球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
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变化【高频考点·互动研】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是:H=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近大远小”)①随纬度的变化: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随季节的变化:直射点距离某地越近,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问题驱动·合作共赢】1、当太阳直射海口(20°N)时,计算出40°N、35°S、70°N、90°、70°S的正午太阳高度。
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两分两至时,图中四点,哪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2)四点一年中最大和最小太阳高度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各有几次?(3)四点一年中最大和最小昼长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考点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高频考点·互动研】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正午太阳高度角专题分析
90 ° N
23°26′ N P 0°
23°26 ′ S
达到全年最大 达到全年最小
90° S
③南回归线至赤道之间地区
l ﹤l (max)
冬至 夏至
影子朝南多于朝北
l 直射日 (min)
90 ° N
23°26′ N
达到全年最小
0° P 23°26 ′ S
达到全年最大
90° S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正午太阳高度角专 题分析
⑴空间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
----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春秋分日
北半球夏至
北半球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对称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对称递减。
长短状况是 昼夜等长
。
(2)M处的树位于旗杆的 正东 方向,其精确的纬度 是 23°26′N 。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正午太阳高度角专 题分析
P M
O
高考一轮地理复习正午太阳高度角专 题分析
• 案例8:位于73°E附近的某港口城市广场B处有一旗杆(图2),BC、 AB分别为其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影子方向及长度,读图2完成:
(1)当该地盛行东北风时 ( )
A.蒙古高压势力强盛
B.旧金山天气炎热干燥
C.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
D.澳大利亚北部吹东南风
(2)该城市输出的大量商品可能是( )
A.棉纺织品 B.毛纺织品 C.小麦制品 D.钻石
(3)与该城市纬度差异最小的海峡是图3中的( )
(4)该海峡所在地区的地理现象,不可信的是(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至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m></m> ( <m></m> 为当地纬度)
年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23°26′。
方法技巧: 突破正午太阳高度的三大判断技巧
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左图)。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右图),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据此完成3-4题。
该广场位于110°E,当北京时间12点10时,当地地方时为11点30分,太阳位于南偏东,影子朝北偏西方向,指向标为图中的②,B正确,A、C、D错。
3. 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
(2)在北半球,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日出日落位置越偏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小。
(1)在北半球,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日出日落的位置越偏北,太阳视运动的弧度越大;
(1)影长的变化。根据太阳高度的大小判断影长。日出、日落时影长最长,日出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直射点上无影子。(2)影子方位的变化。影子位于太阳相反方位,根据太阳方位即可推知影子方位。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例,分析如下:
B
A
该地每年有两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则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该地应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在AB区间内太阳直射点从23°26′N南移至该地,北半球一直是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时,时间靠近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6月22日的太阳高度并不是一年中最小值,其最小值应在12月22日,则可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选项只有10°N符合,应选B。
高一地理导学案9---地球公转的意义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超实用2016最新
课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目标: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总结、跟踪检测。
自主学习:一.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1.太阳高度角:阅读教材P23第二自然段内容,独立思考完成。
(1)太阳高度,也叫太阳高度角,指 的高度角。
(2)画出下图中A 点处的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常用h 表示,读图完成(在横线上填> < =)。
A 点的太阳高度:h 0B 点的太阳高度:h 0C 点的太阳高度:h 0D 点的太阳高度:h 0 总结规律:昼半球(白昼) h 0 夜半球(黑夜) h 0 晨昏线(日出日落) h 02.正午太阳高度角某地地方时 时的时候,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天中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一)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1.读教材P22图1-16、图1-17、图1-18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图,完成。
地面AA总结规律:由 所在的纬线向________递减;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___,越远越____。
(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根据下图提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完成表格。
地点 位置 达到最大值时间达到最小值时间A 北回归线以北B 北回归线C 赤道与 北回归线之间D 赤道与 南回归线之间 E南回归线以南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节气 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大小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春秋分 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_______向______递减。
夏至日 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_______向______递减。
冬至日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_______向______递减。
H=90°-∣所在地纬度+或-直射点纬度∣。
当所在地与直射点同为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时,用-号,当所在地与直射点一个在南半球,一个在北半球时,用+号。
简单记为:H=90°—两地纬度差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举例1、确定经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纬度相差1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差1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一轮复习地球公转(导学案)
专题三《地球的运动——公转》导学案编号:003 编制:王凡凡审核:宫景林使用时间: 2014-5-19 【考纲要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纲解读】:1、识记: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
3、应用: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构建知识网络】:【高考命题趋势探究】:【主干知识过关】考点一:地球公转公转特征:(识记其方向、轨道、周期、速度)(1)在右图中标出公转、自转的方向及二分二至日和近日点(E)、远日点(F)(2)描述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考点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画出地球公转轨道图,说明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区别?(提示:时间和轨道位置)2、试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运动的移动路径3、总结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的关键看:)4、据图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的关键看:)5、据图说明与黄赤交角有关的数据关系(1)与回归线、极圈的关系:(2)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范围的关系:(3)与五带范围的关系:(4)与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的关系:6、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上五带将随之怎样变化?12《针对训练》:高考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 .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 .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球环境无区域差异2、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读下图回答3-4题3、荣成某中学30周年校庆日(9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区域并向哪个方向移动:( ) A .直射点位于①-②之间,并向北移动 B .直射点位于②-③之间,并向南移动 C .直射点位于③-④之间,并向南移动 D .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并向南移动4、当太阳直射点由①向②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校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变小 B .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C .北京白昼时间由长变短 D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高考考点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我国沿海某省一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答1-2题: 1、该地的经度约为( )A 、120°EB 、125°EC 、115°ED 、110°E2、该日可能在( )A 、11月B 、9月C 、7月D 、5月3、若 AB 弧表示夜弧,则 C 点的日出时刻是( )A .21 时 30 分B .2 时 30 分C .8 时 00 分D .3 时 30 分4、甲地(50ºE ,30ºN )白昼长16小时,那么乙地(50ºE,30ºS )日出的地方时是:( )A 5时B 6时C 4时D 8时下表中所列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5—7题: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6.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 .甲乙丙丁B .甲乙丁丙C .丙丁乙甲D .丁丙乙甲 7.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的自转 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高考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1、图3-8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 、B 、C 、D 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 ) ①A.23°26′N B.46°52′N C.66°34′N D.90°N ②A.90°N B.66°34′N C.23°26′N D.0°③A.0° B.23°26′N C.90°N D.66°34′N ④A.23°26′N B.46°52′N C.90°N D.66°34′N 右图表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月降水量的变化。
2021届高三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2章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课标展示核心素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综合思维:联系光照图或地球公转示意图,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2.地理实践力:结合材料或实例分析光照、热量等方面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基础梳理]一、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特别提示】1.正午时日影朝向(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子、或朝南。
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 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 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 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南北两极点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含参考答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单选题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问题。
1.该地位于()A.南半球温带地区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A.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C.太阳直射赤道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一些广告创意与地理知识有关。
下面3张照片拍摄于芝加哥(42°N,88°W)某麦当劳店一天中的3个时刻。
该店房顶水平放着一个叉子,房盖上绘有6种不同的食品,从左向右依次表示6、7、8、9、10、11点。
每天当地时间6点到11点,根据叉子影子的位置告诉顾客,什么时间可以吃什么麦当劳食品。
下图为该店侧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麦当劳店广告中叉子影子的移动,主要是由()A.地球公转引起的B.地球自转引起的C.太阳直射点的四季变化引起的D.黄赤交角引起的4.当中央电视台春晚迎新钟声敲响时,此时最接近于3张照片中的()A.最左边一张B.中间一张C.最右边一张D.不好确定太阳高度在正午时达到一天的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某地正午太阳高度A.总有某一时刻能达到90°B.任何时候都不能达到90°C.若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就能达到90°D.无法判断是否能达到90°6.北半球某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与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之和为90°,则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A.47°B.43°C.23°26′D.21°34′7.春分日,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哈尔滨B.北京C.合肥D.广州不考虑地形等因素,同一地点,关于地方时12点对称的两个时间的太阳高度角相等。
某地理爱好者于冬至日测得P地部分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题。
8.P地的地理坐标最可能是A.(33°N,110°E)B.(33°N,120°E)C.(36.5°N,110°E)D.(36.5°N,120°E)9.关于P地此日可见的现象比较可信的是A.渔民出海捕捞带鱼B.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C.皑皑白雪的黄土高原D.常绿阔叶林分布广泛下图为浙江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复习 导学案
专题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思维导图】【互动导学】导学1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4)轨道与速度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例题1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三题。
导学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
(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34′交角。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26′交角。
2.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例题2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14′,最小时为22°6′,变动周期约4万年。
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黄赤交角为24°14′时()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2)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最小纬度为22°6′导学3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计算技巧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导学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学习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能准确识读、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掌握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重点难点】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学习方法】绘图法.读图归纳法【知识衔接】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影子长短的变化.下面我们来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案导学】一.什么叫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画图表示)。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90°-两地的纬度差(纬度差为所求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练一练】当夏至日时,荆州的正午太阳高度是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读课本P19图:1.23,分析A.B.C三幅图中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A级)2.画出两分两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图,并总结规律。
(B级)3.依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图,总结其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B级)(1)赤道地区:由图可以看出,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H2)达最大值90°,二至日正午太阳度(H1和H3)达最小值。
以春分日为起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2)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由图可以看出,H4大于H1和H2又小于H3,在夏至日前后P地各有一次直射,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H4),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H3)。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3)北回归线地区:由图可以看出,H1>H2>H3。
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4)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由图可以看出,H1>H2>H3。
夏至日达最大值(H1),冬至日达最小值(H3)。
从夏至日到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变为最小。
(5)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即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在冬至日前后各一次,最小值在夏至日出现(如图所示)。
高考一轮复习资料 地球的公转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春分日和秋分日 •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均为12时。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昼夜平分
N
昼渐长、夜渐短 直射点北移
春分日
昼渐长、夜渐短 直射点北移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内极夜
夏至日
冬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昼
昼渐短、夜渐长
趁热打铁-典题练习
6.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赤交 角的存在导致南北两极产生极光
B.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不同年份变化很大C.黄赤交 角的度数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一致
D.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66°34' (2)假如黄赤交角变为20°,那么( )A.出现极 昼极夜的范围将增大
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
趁热打铁-典题练习
13.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 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 圈。下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位于( )A.东北平原B.华 北平原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
2、地球公转周期
①回归年:以太阳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②恒星年: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3、地球公转轨道与公转速度
规律总结: 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公转特征 思考
1.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 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分析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多处7天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概念
(1)太阳高度角: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夹角。
空间分布规律:由向递减至为零。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的_______出现在正午。
2.变化原因:由于的存在,导致的南北移动。
3.变化规律:
(1)随纬度的变化:由 所在纬度向 递减。
(同一纬线正午太阳高度)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
(2)随季节的变化:离 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日达到最大值, 日达到最小值。
4、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度— 纬距 通过计算可得出,(已知直射点的纬度为a )
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且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等于正午太阳高度。
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
不同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为;回归线之间为;回归线至极点为。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
2、确定房屋朝向及采光面积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门窗朝向 ;一般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房间采光面积越。
3、计算楼高和楼间距 楼高为H ,楼间距为L ,α为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例)三者
间的关系是:。
4、计算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
5、计算当地纬度α=(已知直射点的纬度β和当地正午太阳高度H )
深入
探
究
1、读“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示意图”,分析四地由南向北排列是。
2、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外出考察,如上右图,在a 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用测角器测当地的地理纬度,此时学生手表指针为18时20分(北京时间),a 的地理位置坐标为( ) 圣泉中学宏志班一轮复习导学案9(地理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