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字词,掌握“譬喻、韵味、鸿沟、美轮美奂”等词语。

2.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

(二)能力目标1. 体会本文精当的议论分析,把握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

2. 品味本文典雅优美的行文风格。

3. 理解本文的“无言之美”的审美观念。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深入理解并准确判断论题,作精当的议论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本文的深层含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2. 讨论辨析法3. 圈点批注法教学课时: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无言的和谐与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但是美是需要我们去欣赏的,那么怎样去欣赏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如何欣赏美的文章《无言之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朱光潜,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

此文写于朱光潜的晚年,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新旧文化的冲突,作者用平和冲淡的语调,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修养和审美经验,阐述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流露出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

这在朱光潜一生的美学著述中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1. 展示本文的论点:无言之美。

并板书。

2. 理清本文的思路。

(1)总——分——总”结构形式。

从“言”与“无言”的两面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言”与“无言”所体现出的美感为例加以说明。

(2)多媒体显示各部分小标题。

并请学生简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①言尽一切,意在言外。

美感与逻辑思维的区别在于,美感是直感,逻辑是分析。

美感经验是一种轻松的愉快,而逻辑思维则是一种紧张的分析判断活动。

在文学艺术中,必须借助无言才能得到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②“立象以尽意”的实例分析。

③“立象”的美感作用。

举例说明“象外有无穷之意”所带来的美感。

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无言之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言之美》一课的内容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中的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美的景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分析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美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微之美中汲取灵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无言之美》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景象?(3) 举一个你认为特别美的细节,并解释它为什么美。

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或全班讨论第二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总结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

4. 修辞手法学习:(1) 请学生重读文章,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2) 教师解释和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5. 模仿创作:(1) 让学生以《无言之美》为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细节,运用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6.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四、作业1. 请学生完成《无言之美》的阅读理解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物,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它的美丽之处,并尽量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本第十五课,主要讲述了“无言之美”的主题。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自然界中的“无言之美”,比如山川、海洋和星空等来强调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无言之美”这个概念,通过课文了解自然之美的构成,并了解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共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运用归纳法、归纳分类法等思维工具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从“无言之美”中汲取人生启示。

从而增强同情心、责任感等情感素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无言之美”的内涵和外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与生活和人生有关的寓意与启示。

四、教学策略1.问答式探究:老师先利用一些图片或画面的呈现,以问题的形式递进地引领学生探究“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怎样看待自然界的美”,以及“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问题。

2.学以启示: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些视频素材、图片等让学生从生命的包容、顺应与珍惜等角度体会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之美。

3.互动授课:老师通过课内讨论、同桌互动、游戏等形式来达到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1.展示一些美丽幽静的图片或画面,依次呈现,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否有过在这些场景中沉思,沉浸的心情。

比如:朦胧的雨林、雄伟壮丽的大自然、静谧迷人的高原等。

2.通过思考、讨论,确立“无言之美”的概念本身,到底什么是“无言之美”?Step 2.阅读1.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抓住文章的重点,仔细读取并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

2.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分角色完成课堂展示。

Step 3.思考1.学生思考如何描述一棵树、一条溪流、一朵花等形态美,而每一个形态之间都有一种寓意,这种寓意浸润了在整个自然界的美中,带有某种更深层次的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得内涵。

2、学习灵活选择正确、合理得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得鉴赏能力。

【重难点突破】重点: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得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得语言美、情感美与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得作用。

难点: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抉择得睿智、豁达胸襟与爱国情怀,陶冶学生得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界,不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朱光潜笔下得《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意蕴.(yùn)附.丽(fù)心旷神怡.(yí)姑且.(qiě)蛾.眉(é)信手拈.来(niān)缥.缈(piāo)顷.刻(qǐnɡ)目不忍睹.(dǔ)譬.如(pì)谚.语(yàn)栩.栩如生(xǔ)寂寥.(liáo)含蓄.(xù)独怆.(chuànɡ)词语: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得眉毛,泛指貌美得女子。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得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得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得一样。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闲情逸致:指悠闲得心情与安逸得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瞧,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瞬息万变:在极短得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无言之美”的内涵,提倡人们要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阐述“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但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可能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无言之美”的魅力,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掌握“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无言之美”的定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无言之美”。

5.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并分享心得。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体现:……•发现:观察、体验、欣赏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无言之美”。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作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并倡导人们去发现、去感受这种美。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也有对艺术价值的思考,对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古代诗词、书画、雕刻等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课文中的“无言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掌握“无言之美”的含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直观展示课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入本课的主题“无言之美”。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古代艺术作品,体会“无言之美”的含义。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美术和文学两方面来论述“无言之美”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材通过对“无言之美”的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但同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为主要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2.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材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画作或一段文学作品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无言之美”的概念。

2.讲解“无言之美”: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体会作者对“无言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3.分析文学作品: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5.总结提升: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无言之美”在文学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一)学科和年级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二)教材分析《无言之美》为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晦涩难懂,相对抽象,文章主题“无言之美”属于美学与文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是一种美感的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指不通过直接表露“美”,而是让人们通过想象、体验等方式,领悟作品中美的意境。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之后通过摄影、美术、文学、音乐作品中关于美的表达的相关论述,引出作者对于“无言之美”的观点,即“预期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文章,但是由于本课的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对美学领域和文艺创作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知文章的内涵。

(四)目标预设1.理解课文中所表述的“无言之美”,包括其涵义和特点。

2.了解美学在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3.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美学概念中的“无言之美”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无言之美”展开文学创作。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实际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涵义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你认为美学是什么?它与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写了美丽的落霞和飞翔的孤鹜一同出现在秋水之上,与苍穹一色相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那么你觉得这种描写,与“秋天的景色真美,夕阳下的霞光、孤独的鹜鸟一同出现在被染成橘红色的湖面上,与天空呈现一片相同的颜色,这景象壮丽而和谐,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8.教学评价,反思改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反思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以下具体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无言之美”相关的例子,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无言之美》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如“无言”、“意境”、“寓意”等,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手法阐述观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3.学生完成写作后,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学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无言之美”的内涵、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2.强调“无言之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抽象的哲理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3.学生在表达和写作方面,可能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挥自身特点。
4.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美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设计创意写作、口头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案PPT)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教案PPT)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 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吸收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他一直 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 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主要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 拾穗集》等。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 别列举了绘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塑这些艺术形式中具体的实例, 然后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 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 “无言”的论述。第 9 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 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 述。在第 10 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的诗句和《希腊花瓶歌》的原 文,进行有力证明,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6)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 同活的一样。 (7)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8)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 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
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整体 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从四种艺术形式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 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 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 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 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言之美”这一概念的含义。

2.通过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无言之美”。

3.通过找寻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实际找到“无言之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讲授案例法、读写互动法。

2.板书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时间内容活动方式第一课时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课堂讲解法、板书法第二课时通过实例感受“无言之美”讲授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第三课时思考与分享:自己身边的“无言之美”读写互动法、示范法五、教学过程及重点难点突破方式1. 第一课时1.1 导入通过引出一张“极简主义插画”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幅画的风格、创作方法以及想象中的画家等等,旨在引起学生对美的探索与思考。

1.2 正文讲解“无言之美”的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同时引入实例,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实例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敏锐观察的能力。

1.3 小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并且总结本节课内容。

2. 第二课时2.1 导入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性的诗歌或是充满艺术感的图片,从经验、情感、文学和艺术多维度感受“无言之美”。

2.2 正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身边的“无言之美”,从中寻找与美相连的点。

2.3 小结我会根据学生成果的反馈情况,形成一份小结,在班上共同讨论,收集和整理各位学子的观点,形成一份带有感性色彩的总结,直观表达出“无言之美”能带给我们美好情感、和心灵体验。

3. 第三课时3.1 导入让学生在主题墙前落实自己思考的成果,由学生逐一分享自己的“无言之美”发现,并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发现这些美的方式和方法有何不同。

3.2 正文让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以团组形式,展示自己的“无言之美”作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亦或是美术、雕塑等作品,它们的魅力通常不仅在其肉眼可见的呈现中,作品的“言外之意”往往更加深沉更加丰富。

在美学中,朱光潜先生称这“言外之意”为“无言之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何为“无言之美”,如何欣赏“无言之美”。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主要译著有:《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原理》、G.维柯的《新科学》,逝世后出版《朱光潜全集》20卷。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朱光潜吸收克罗齐的直觉说、T.利普斯的移情说、E.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建构了一个具有审美现代性特征的美学体系,主张审美经验不涉及概念、实用,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朱光潜吸收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朱光潜◇ 教材剖析◇本文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真实意义上的美学论文 ,其深沉的意蕴 ,优美的文笔 ,曾博得一致的赏识。

朱光潜用中西艺术名作进行阐述 ,既平常又精练 ,逻辑性很强 ,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灵 ,言之有据 ,娓娓道来 ,论证了“无言之美”是艺术的理想境地。

◇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阅读文章 ,掌握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育优秀的审美修养。

【过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方式 ,认识课文的说明次序 ,推测文章充满诗意的描绘和略带说明的文字。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审美情味和艺术修养。

◇ 教课重难点◇1.要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 学习举例论证的阐述方法。

2.难点 :懂得感觉作品的“无言之美”,培育优秀的审美修养。

◇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语句:A. 大漠孤烟直 ,长河夕阳圆。

B. 沙漠中一缕炊烟升起 ,因为没有风 ,所以它显得特别直 ;远方横着一条大河 ,夕阳仿佛自河面上涨起 ,看起来分外的圆。

比较 A 与 B 两个句子 ,你感觉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感动你 ?明确 :A 句。

固然 B 句描绘得十分详细 ,也包含了 A 句中的所有光景 ,可是 ,它却没法像 A 句同样体现出凄凉、雄浑的境界。

明显 B 句描绘得更为详细 ,为什么还达不到 A 句的成效呢 ?莫非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或许 ,今日的课文内容 ,能解答这个疑问。

二、预习检测(一 )疏导字词1.读准字音意蕴.(yùn)谚语 (yàn) .,记准字形。

寥寂 (li o)á.抽象 (l ǒ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附丽 :附着 ,依赖。

尽致 :详细仔细 ,达到极点。

铢两悉称 (zhū):形容双方面轻重相当或好坏相等。

铢两,比喻细小之处。

.神清气爽 : 心情愉快 ,精神快乐。

轻描淡写 : 着力不多地描绘或表达。

引申为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201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5 无言之美

2018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5 无言之美
1.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 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 “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以图达意
2.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 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 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 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 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写法探究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 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 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 点。
(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 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 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 服务的。
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 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 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 余音缭绕。
3.赏析李白的《怨情》。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 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 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 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 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 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透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 的洞察力。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 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 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无言之美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重难点突破】
重点: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的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抉择的睿智、豁达胸襟和爱国情怀,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境导入】
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界,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1.生字:
意蕴.(yùn)附.丽(fù)心旷神怡.(yí)
姑且.(qiě)蛾.眉(é)信手拈.来(niān)
缥.缈(piāo)顷.刻(qǐnɡ)目不忍睹.(dǔ)
譬.如(pì)谚.语(yàn)栩.栩如生(xǔ)
寂寥.(liáo)含蓄.(xù)独怆.(chuànɡ)
词语: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2.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

第二部分(4—12):从不同的方面,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论证了“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归纳总结,得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明确: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接着,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请概括说明第3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明确: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散碎的、有限的。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是多变的、无踪迹的、混整的、无限的。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概述其大概。

3.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明确:同意,美术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实的,若美术作品说谎,就脱离了现实生活,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

4.第9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明确: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无限的情绪意旨。

②“无
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读者获得美的体验。

6.文中运用了很多古诗句作为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请举两例。

明确:《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蕴含了“无言之美”。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本文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品读课文,在书上标出并批注。

示例:1.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明确: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绝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应留有想象的空间,增强文学的艺术性,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2.为什么“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明确:详细地描述仍不能尽意,笼统地描述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达到了余味无穷的效果。

3.如何理解“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

四、拓展延伸
请说出至少两句能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

示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而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