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练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51篇(一)观月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②尽却:全部退去。

③童隶:书童仆役。

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宜:__________(2)其具是.四美者与是:__________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二)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③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④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一)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①培养兴趣。

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②读好文言文。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③读懂文言文。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

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日:“鞭乎?”王日:“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安期作东郡太守:(2)释之: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B.置之不理C.君子何之D.井底之蛙3.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猫斗黑白二猫,斗于四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黑猫奋起逐之。

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斗:打斗。

②于:在。

③呜:叫。

④久之:许久。

⑤逐:追。

⑥走:逃跑。

1.根据小古文内容填空。

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

它们在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不相上下。

结果败,胜。

2.两只猫相斗的场面,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3.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黑猫比白猫厉害些。

B.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学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ll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9.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惩.山北之塞B.聚室而谋.曰惩.前毖后不谋.而合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河曲智叟亡.以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亡.羊补牢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⑴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9.B(商量。

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10.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为/在有所益B. 肃/遂拜/蒙母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①研究。

②因为。

(2)D。

(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4)①结友。

②有恒(勤朴)。

(5)【参考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文言文翻译专练

文言文翻译专练

夫文言文者,古之遗言,载道之书也。

其辞简而意深,其句奇而意赜,非精通者不能窥其奥妙。

是以学者欲窥文言文之妙,必先练习翻译,以通其义,达其情。

今为之专练,以俾学者有所依循。

一、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言:“学之而又时习之,岂不快哉?有友自远方来,岂不乐哉?人不知我,我不愠,岂非君子之行哉?”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曰:“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之师。

择其善者而效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言:“得道则众助之,失道则众弃之。

众弃之极,亲戚亦叛之;众助之极,天下皆顺之。

”四、原文:《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翻译:《庄子·逍遥游》中言:“蝉与学鸠笑之,曰:‘我跃起而飞,触于榆枋,有时不至而堕于地而已,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南行呢?’”五、原文:《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不可求,而求之者,其道愈远。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翻译:《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不可求,而求之者,其道愈远。

道不远于人之心,而人自远之。

”夫翻译文言文,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反复练习。

学者当以原文为本,以白话文为辅,细心揣摩,逐字逐句,方能使文言文之妙,跃然纸上。

吾辈当勉之,以期精通文言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一)滥竽充数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通“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

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

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1)齐宣王使.人吹竽:(2)好.一一听之: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2分)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2分)(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①牖(yǒu):窗户。

②施(yì):延伸,同“拖”。

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于.堂于:(2)弃而还走.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三)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四)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

初二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一、通假字积累- “便要还家”中“要”通“邀”,邀请。

- “日光下澈”中“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词-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例如“阡陌交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今义:男子的配偶。

- 小生- 古义:年轻人。

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三、一词多义1. 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代桃花林的美景)- 具答之(代词,指代桃花源中人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 乃记之而去(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色)- 心乐之(代词,指代水声)-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之(往,到)2.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全石以为底(当作)-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四、重点实词解释- 缘溪行(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欲穷其林(尽,走到尽头)-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篁竹(竹林)- 水尤清冽(格外;清凉)- 全石以为底(整块)- 卷石底以出(弯曲)五、特殊句式1. 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省略主语和宾语)- (我)以其境过清,(我)不可久居。

(省略主语)2.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六、重点句子翻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翻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专项训练附答案(精选1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专项训练附答案(精选1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题专项训练附答案(精选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C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二)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

“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实用文档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综合检测编稿:陈为华责编:王军霞能力检测一、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找出选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②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或以钱币乞之3.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___________。

(只填序号)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二、阅读《孙权劝学》选文,完成后面小题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红字。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卿今者才略2.指出文中“博士”一词的古义与今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语句。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指下面加红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8.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吕蒙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9.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口技》,回答问题(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1)其夫呓语()(2)絮絮不止()2.解释下列加红字在不同语句中的意思。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2)众妙毕备以为妙绝3.解释下列加红字词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4.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的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有的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有的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请把这些时间性的词语分别填在横线上。

(1)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请问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8.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曳屋许许声③几欲先走2.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3.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狼》,回答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红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红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止增笑耳止有剩骨4.下列加红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B.一狼仍从:跟从。

C.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D.眈眈相向:紧张的样子。

5.解释加红字。

(1)洞其中(2)目似瞑(3)屠暴起(4)狼亦黠矣6.概括每段内容。

屠户遇狼→________→________→屠户杀狼7.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王冕僧寺夜读》,回答问题冕者,诸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