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2019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复习(原卷版)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例析赏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附练习与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技巧点拨】答题思路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必将“情语”直接拿来就用,还要结合原文语境作准确的理解。

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古诗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对于考试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间接抒情,因为它表达的情感含蓄、隐晦,给情感的把握带来不小的难度。

在解题过程中须区分具体的间接方式,对症下药。

1.借景抒情:抓景语悟情语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的抒情方式,从景物描写中挖掘出思想情感是每一个考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主要途径是通过细读,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色调是什么(指冷色调与暖色调),它们又与情感有着怎样的正关联或负关联。

2.托物言志:抓物语悟情志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
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 人如人“蓬瀛”。 考情微观:2023年新高考Ⅰ卷考言志类题,其他三个卷区都是考查诗人的感情,而且都是感情、景物、手法之间 的三者联动,其实考查的是诗歌最基本的“借景抒情”。
18.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
2.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3.烟尘:代指战争。
19.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
4.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
第二部分 知识点梳理
书愤
(一)原文再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重点课注
1.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2.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3.“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4.“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 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7.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8.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9.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古代诗歌鉴赏(二)——鉴赏诗歌的意境与思想感情(高三)

古代诗歌鉴赏(二)——鉴赏诗歌的意境与思想感情(高三)

一.意境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一首诗所有意象共同构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整合性,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写出了景象的什么特点?2.答题步骤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

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华美壮丽、清新自然等3.意境特点的分类(1)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2)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3)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4)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雄浑壮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悲壮苍凉“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幽美恬静“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缠绵凄切4.情景方式①以意取胜: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②意与境浑:情景交融a触景生情:面对某种特定的景物产生某种特定的感情。

如《春夜洛城闻笛》b缘情布景:先有了某种情感,再想象一些与这种情感相一致的景物来渲染。

如《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c寓情于景:描绘一种景象,感情寄寓在写景文字里。

如《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待春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③以境胜:以景为主,较少。

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二.品味方法①知人论世:“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

②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专题04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含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4 评价诗歌的思想与情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高考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要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不能主观臆断。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诗歌评价题型一评价诗歌的思想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解题策略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表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

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

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

“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

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典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4羁旅思乡诗含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4羁旅思乡诗含解析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4 羁旅思乡诗羁旅就是漂泊之意。

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是客观没条件回家。

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了,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人的。

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一、诗歌特点1、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柳中庸《征人怨》。

二、表达方式对于羁旅诗词,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1、情景结合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

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却抒发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单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内容与情感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单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内容与情感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单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内容与情感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2.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3.真正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能独立归纳,恰当表达教学难点:真正读懂诗歌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内容要点一、考查方向1.对诗歌内容主题的把握与评价2.对诗歌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与评价二、解题思路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及感情基调1.看作者。

知人论世。

2.抓诗题。

有的古诗的题目就是古诗的诗眼或中心事件。

比如李白《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是惜别之情。

3.抓关键词句。

比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4.抓诗歌题材类型。

(分析见下)5.抓典型意象。

常规意象的情感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月”――思乡;“柳”――离别等。

6.抓形象(意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等)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等)两类。

相应景的往往表现相应的情。

不过,“乐景衬哀情”除外。

7.抓注释。

三、鉴赏指导(诗歌题材类型)第一课时㈠边塞诗⑴概念解释: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⑵概念延伸:①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

②宋代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③边塞诗常见意象:参见优化方案P126⑶例题指引:【例1】(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

题型一评价思想内容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

(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1.忧国伤时具体内容举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2.建功报国具体内容举例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具体内容举例羁旅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具体内容举例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5.别离愁绪具体内容举例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贬谪失意具体内容举例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屈原《离骚》之地的矛盾心理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专题04 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专题04 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四、范例剖析
请找出下列诗句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 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 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 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 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 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 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诗人才卸征鞍,又上孤舟,一“卸”一“上”,虽然 用语平淡,却写尽羁旅行役之苦。 B.颔联写景视听结合,“烟笼古木”“月印平沙”写出了夜色之美, 猿声、雁鸣突出了夜的静谧。 C.远处传来捣衣的砧杵声,使飘零的游子不由伤感落泪;鼙鼓之声 才响起,就惹起了诗人无尽的愁思。 D.尾联照应诗题,都是写当年易水送别的场景:二人击筑悲歌时, 慷慨诀别的气氛使寒波也为之凝滞。
五、典例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陈师道
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 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B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一“荒”字,有 咏怀古迹之意。 B.颔联抒情,与唐代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 感慨截然相反。 C.颈联写诗人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到 时节相催。 D.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全诗沉郁顿挫, 内蕴深刻。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类别 送别类 愁苦类 思乡类 抒怀类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辨析和观点评价(精品备考资料)

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辨析和观点评价(精品备考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辨析和观点评价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知识梳理古代诗歌内容主旨情感归类(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表解(二)、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表解[第一组(按题材分类)](1)咏史诗(2)边塞诗(3)山水田园诗(4)离别诗[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1)忧国忧民(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送别之情二.题型分类热点1——概括内容主旨(1)、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2)、结合时代特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

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

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再如,同样是离别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3)、利用暗示信息,聚焦诗歌创作的微环境,探寻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态度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

①暗示信息的范围:别人的评价、诗歌的标题、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释。

②暗示信息的作用: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这些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解读诗歌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Word版含解析

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基础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一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一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所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

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来说,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真实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诉等。

重难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歌,其观点与态度不容易把握,只能从诗作本身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考法综述 ]从高考命题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评价”题很少出现,其设题点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题目大多要求考生回答“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等。

命题法 1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典例 1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今新疆吉木萨[注 ]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尔北 )。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二问考查尾联对抒发情感的作用。

对于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来说,第一问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第二问,指向不是很明确,可能会引起考生误读。

通常情况下,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本诗尾联又是以议论作结,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外乎升华情感之类,解答本题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习过程一、分析考试大纲:①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在高考中,这几乎是必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切入点古诗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

三、熟悉提问方式:1、整体问感情或态度,须结合全诗来回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X?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就其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几句问感情或态度。

需结合具体诗句来答。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浮某某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doc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doc

学习目标:1.熟悉古诗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2.了解赏析诗词思想内容的常见手段和步骤,准确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内容:一、考点阐释: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阅读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思想感情题常见的设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句(联、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

4.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三、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三、把握诗歌情感的“四看”: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同“磷”)依萤聚土塍②。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①筇(qióng):此指代竹杖。

②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

本诗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通过“夜归”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以归客的身份匆忙深夜归家,不顾行路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迫切思念之情。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此句表现了作者在人生暮年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春日忆李白(2011江苏)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精品

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精品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 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 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 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 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 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 感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 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 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 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 感。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 乡。 感时生情:除夕;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 春悲秋;日暮思归;夜深难寐。 因地生情:津、浦、渡、高楼、深院、空闺。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 明。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 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寓情于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 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 景象。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表现出作 者钟情山水、悠然闲适的心情。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 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 心境。

高中语文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分析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分析思想情感
8
解题技巧
一、注意七个要点
1.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 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 “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 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 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揭示得清清楚楚。
5
常见情感类型
类型 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
表现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报国无门的悲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举例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白居易《卖炭翁》 杜甫《登高》 杜甫《兵车行》 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屈原《涉江》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 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 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 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 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思想情感
1
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 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 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情 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完整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完整

第一篇:古诗词常识一.知识梳理1、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和近体诗。

2、词3、曲二、平仄、押韵、对仗古诗词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一、古诗词语言风格1、清新语言浅显易懂而富有诗意。

比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2、明快语言明白通畅,不晦涩不呆板。

如刘禹锡的诗《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散,便引诗情到碧霄。

”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3、凝练语言简洁而含义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含义丰富。

4、含蓄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含蓄地表达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5、华丽辞藻富丽,文采绚丽,情思奇幻。

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通过华丽的辞藻,描绘了薄雾弥漫、愁云惨淡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6、质朴选用简单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当然,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文字明白如话,情真意切。

7、晦涩指冷僻、难懂。

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历来各家见解不一。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考情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评价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

【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要分析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了解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1.咏物言志诗这种诗往往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以此来寄寓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渝的品质。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之地,或游历名山大川。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而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专题06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2019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解析

专题06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2019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之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含解析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标题。

标题一般蕴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标题既点明了事件(送友人),又交代了友人所去之地的偏远(蜀地),还暗示了整首诗所蕴含的惜别之情。

2.看作者。

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时代及作者本身性格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写作特点,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李白的诗大多激昂豪迈、想象奇特,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而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表现的是社会疮痍,民生疾苦。

3.看意象。

考生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意义和作用,就能真正地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4.看诗眼。

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5.看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会有注释,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其隐含的有效信息。

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1)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2)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3)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4)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古典诗词常见的主题①送别诗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精准复习
5 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学生版)
考点精解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大致有:欢乐、恬淡、闲适、仰慕、迷恋、激愤、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坚守节操、登高览胜、蔑视权贵、忠于爱情、归隐田园以及寂寞、伤感、忧愁、惆怅、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迟暮、羁旅乡愁、忆友怀旧、离愁别恨、相思相知、怀古伤今、愤世嫉俗等。

解题精要
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标题。

标题一般蕴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标题既点明了事件(送友人),又交代了友人所去之地的偏远(蜀地),还暗示了整首诗所蕴含的惜别之情。

2.看作者。

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时代及作者本身性格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写作特点,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李白的诗大多激昂豪迈、想象奇特,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而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表现的是社会疮痍,民生疾苦。

3.看意象。

考生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意义和作用,就能真正地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4.看诗眼。

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5.看注释。

有的诗歌后面会有注释,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其隐含的有效信息。

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1)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2)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3)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4)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典例精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答案】柳树体态轻盈,随风起舞,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重情惜别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题内客。

由题目“赠柳”可知,本诗其实是咏柳诗。

細读此诗,文似写柳,又似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淑女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

咏柳即是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是对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

鉴赏此诗一定要顾及这一点,才能正确作答。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惠山烹小龙团
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①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①孙登:三国时期魏国隐士。

【问题】从两首诗的内容看,在古代文人眼里,“茶”已经不仅仅是饮品,还有更多的寄托。

这种寄托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苏诗中作者借品“茶”表达寄情自然山水的个性和洒脱飘逸的情怀;杜诗以茶待友,既寓君子之交淡而有韵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在清寒之中清高自守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考生首先应弄懂诗中“茶”的特点,“茶”具有清新有韵的个性,再联系全诗内容及作者想要从中表达的旨趣来分析,就可以得出作者寄情山水,在清寒之中清高
自守的情怀。

精讲精练
一、(2018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

首联诗句婉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

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

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

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

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E.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

”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2.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二、(2018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客游”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

C.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E.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三、(2018届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淮阴作
朱敦儒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

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

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

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

长揖飞鸿旧月。

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

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年”点明起首两句是对往昔的追忆,这两句点染了奢华豪纵的气氛,为上片定下了基调。

B.“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用笔简省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风景的秀丽及游人的神情。

C.上片最后一句突现了词人醉卧的形象:开怀豪饮,酒酣耳热。

可见词人愁绪至极,以酒解愁。

D.本词下片前三句是过片。

双调词中过片往往居于上下阕交替的位置,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E.下片结句亦景亦情,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

2.本词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