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_吴威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9 2019官方WORD版 附规划图word精品文档4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9 2019官方WORD版 附规划图word精品文档49页](https://img.taocdn.com/s3/m/34f242f002d276a201292e37.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二○一〇年五月目录前言 (3)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4)(一)优势条件 (4)(二)机遇和挑战 (5)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6)(三)发展目标 (7)三、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8)(一)优化总体布局 (8)(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0)四、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一)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 (10)(二)优化城镇人口布局 (14)(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4)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15)(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5)(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16)(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19)(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20)六、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1)(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21)(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2)(三)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3)七、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24)(一)完善交通通道建设 (24)(二)加快综合枢纽建设 (26)(三)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28)(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 (29)八、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31)(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31)(二)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九、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35)(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5)(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6)(三)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十、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39)(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9)(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 (40)(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41)(四)开展重大改革试验 (42)(五)加强法制环境建设 (43)十一、对外开放与合作 (43)(一)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3)(二)加强国内外区域合作 (45)十二、规划组织实施 (46)前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
![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4b61f88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8.png)
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条件如何?一、水运交通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下游,交通发达,水运交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贯穿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并连接了内河和海洋运输系统,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
1. 高水位期间,长江河道航运能力强大。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航道长度达数百公里,能够容纳大型船只,方便货物的运输。
2.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
上海港,位于长江河口,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该港口有优秀的物流设施和服务,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便捷的海上运输通道。
二、公路交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公路交通网络发达,为该地区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1. 高速公路连接便捷。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之间有大量的高速公路相连,例如沪宁高速、沪杭高速、杭甬高速等,使得人们能够快速便捷地到达目的地。
2. 公交系统完善。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内设有密集的公交线路,覆盖了市区和周边地区,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选择。
三、铁路交通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交通也十分发达,为人员和货物运输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1. 高铁网络覆盖广泛。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多条高铁线路穿越,例如北京上海高铁、杭州南京高铁等,使得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2. 地铁系统完善。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都建有地铁系统,例如上海地铁、南京地铁等,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
四、航空交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航空交通也发展迅速,为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各地修建了多个现代化的机场。
1.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
该机场是亚洲最大的货运机场,年客流量和货运量均居中国第一。
2.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机场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方便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
五、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还在积极推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1. 沪苏浙皖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项目之一。
该项目将高铁、地铁、公路、水运等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27
![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27](https://img.taocdn.com/s3/m/f24fbcf6d5bbfd0a795673bb.png)
上海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27(总分:29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常识判断(总题数:31,分数:62.00)1.常识判断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其中提到的“四个格局”是公报的一个亮点,而“自然岸线格局”也是一个较新提法。
下列关于“自然岸线格局”理解错误的是( )。
(分数:2.00)A.自然岸线格局把江河湖海做了全方位覆盖B.对岸线进行固化,有利于鱼类产卵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C.构建自然岸线格局意味着要更多地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原始形态,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D.构建自然岸线格局应设定自然岸线保护红线总量指标,并实行区域开发控制和交易制度解析:解析:自然岸线指的是天然水体的岸线,除了海洋的岸线,也包括江河湖泊的岸线。
构建自然岸线格局,则意味着要更多地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原始形态,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
A、C两项说法正确。
由于我国自然岸线占大陆岸线长度的比例已低于50%,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应像18亿亩土地红线那样作为一项长期而非阶段性的红线,设定自然岸线保护红线总量指标,并实行区域开发控制和交易制度。
D项说法正确。
一直以来,为给人类提供方便,如防止堤岸坍塌、利于航道稳定等对岸线进行固化,其自然属性遭到人为干预和破坏,随之一些鱼类产卵场被破坏,水质净化功能丧失,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B 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525209f78a6529647d53ae.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2010年5月24日,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区域简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将开展一系列重大改革试验,包括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赋予立法权;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开展环境税试点,探索开征物业税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1]。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_陈洁
![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_陈洁](https://img.taocdn.com/s3/m/603b49390b4c2e3f57276331.png)
第26卷第5期2007年9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ol.26,No.5Sept.,2007收稿日期:2007-06;修订日期:2007-07.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6AA12Z2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项目(CXIOG-D04-02)。
作者简介:陈洁(1982-),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E-mail:chenj@lreis.ac.cn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陈洁,陆锋,程昌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可达性一直是地理学、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已有的各种可达性度量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网络与城镇发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价、选址分析、园林景观规划、社会文化等多个研究领域。
随着应用需求的持续加大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达性度量方法也在快速发展,其度量体系正在形成。
本文首先从两个层面对可达性的涵义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网络特性的角度对拓扑法、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值线法、重力模型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等目前常用的可达性度量方法进行系统分类,并且从可达性影响因素入手对各种度量方法进行综合比较与评述;然后,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各种度量方法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与剖析;最后,对可达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讨论与展望。
关键词:可达性;度量;进展;评价1引言可达性是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地球信息科学、交通运输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可达性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典区位论,旨在对空间上某一要素实体(点、线或区域)的位置优劣程度进行度量。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细化,可达性的研究范围及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与地理空间分布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可达性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发展影响研究:将区域的演化与交通网络的发展看作一种空间互动过程,通过可达性指标有效度量交通网络结构(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等)进而评价区域获取发展的机会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7b11c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6.png)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 单选题:5 分]A 江苏无锡B 上海临港C 浙江嘉兴D 安徽池州答案:B2()将“长三角一体化”的学术概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决策。
[ 单选题:5 分]A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B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C 20大报告D 以上均不是答案:B3()年,国家批复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
[ 单选题:5 分]A 2002B 2018C 2019D 2022答案:D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基础设施投资的是()。
[ 单选题:5 分]A 环保B 教育C 国防基础设施D 服务业答案:B5《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
[ 单选题:5 分]A 1.1:1B 1.2∶1C 2.1:1D 2.2:1答案:B6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 单选题:5 分]A 22.5B 33.6C 35.8D 47.5答案:C7()年5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单选题:5 分]A 2019B 2020C 2021D 2022答案:B8()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单选题:5 分]A 2008B 2012C 2015D 2019答案:D9《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 单选题:5 分]A 3%B 18%C 65%D 70%答案:B10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3年高考一轮多维练小题-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
![2023年高考一轮多维练小题-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a4fa0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6.png)
专题19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同时也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
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的主导因素是()A.矿产资源B.城市面积C.交通条件D.地理位置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A.上海市服务范围最广B.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多C.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D.二级中心城市之间均表现为较强联系【答案】1.D 2.A【分析】1.上海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附近,可联系南北,同时上海又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经济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一级中心城市,D正确;上海矿产资源短缺,A错;城市面积与南京等城市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城市面积的大小并不是决定上海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级最高的城市),B错;相比于地理位置而言,交通条件并不是主导因素(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交通均较为便利),排除C。
故选D。
2.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中,上海为一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A正确;一级中心城市数量最少,B错;三级中心城市之间多表现为较弱联系,C错。
南京市和杭州市为二级中心城市,图中显示两城市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D错。
故选A。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
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
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A.安庆—池州B.合肥—巢湖C.亳州—阜阳D.芜湖—铜陵4.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答案】3.B 4.C【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公路客流量大,反映城市间联系紧密,有利于推进同城化。
铁路提速对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以兰新铁路沿线区域为例
![铁路提速对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以兰新铁路沿线区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1633fd1ce2f0066f533226f.png)
目前西北地区以公路和铁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
铁路在其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随着铁路 通 达 性 空 间格 局 的影 响 , 金凤 君 等 对 2 0世 纪我 国铁路 初步形成 , 提 速及 客 运 分线 的不 断 深 入 , 路 运 输 的优 势 将 会 进 一 铁
张 晓 州 ,白永 平 ,张胜 武
(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 与环境科 学学院 , 兰州 7 07 ) 3 0 0 摘要 :选取 兰新 沿线 为研 究区域 ,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 时间为指数模 型, 量分析 了铁路提 速对 沿线节点城 市可 定 达性的影响。结果表 明: 铁路提 速极大地压缩 了时空距 离 , 可达性 大幅提 高, 小了沿线地 区的交通 区位 差异 , 不 缩 但
标 。简 言 之 , 达 性是 指 利用 特 定 的 交 通 系统 从 某 一 区 可
n n
位到达指定 活动区位的便捷程度 , 这一概念 已广 泛应用
A ( × )∑ 。 = /
=1 =1
() 1
A 为 节点在交通网络 中的可达性值 ; 为节点 i 于交 通 地 理 学 相 关 研 究 中。 随 着 可 达 性 研 究 的不 断 深 式 中: i 的 采 入, 其计算方法亦 日益丰富 , 目前 , 常用 的可达性 度量方 到节 点 最短 距 离 , 用 时 间衡 量 ; 为节 点 的质 量 , / 的人 口或地区生产总值 。 城市的经济规模影 法 主要 包 括 : 离 法 、 距 累积 机 会法 、 值线 法 、 力模 型 可以是节点. 等 重 响着人们 的移动意愿进而影 响到城市的可达性 , 因此 , 本 法、 概率法、 频率法 、 平衡系数法 、 时空法 、 效用法 、 基于矩 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 阵的拓扑法 、 基于空问结构的拓扑法等等 。其中, 国外学 研究采用地 区生产总值为权重 , 从铁路提速演化 人手 , 探讨 19 94年 以来 兰新 铁路 者 H ne 次提 出 了通达 性 的含 义 , as n首 将其 定 义 为 交 通 网 指标 , 并初 步分 析可 络中各节点相互作 用的机会大小 , ris a Bunm 对通 达性 沿线主要城市可达性 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 的衡 量 方法 进 行 了归 纳 和 总 结 , uaa a 讨 了铁 路 达 性 对城 市 发 展 的影 响 。 Mr m 探 y 对 日本城市体 系通达性 的影响 ,ai 等对欧洲铁 路 Jv r e第3 1卷 5期 21 0 2年 1 0月
2024职称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11:学习贯彻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024职称继续教育公需课答案11:学习贯彻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https://img.taocdn.com/s3/m/0cbb564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b.png)
学习贯彻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支持(D)在长三角设立服务基地,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
2、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A)。
3、在(B)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鼓励长三角地区高成长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
4、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要严防脱实向虚,要把(C)的根基要强化住。
5、目前我国国家自然保护区,大约占国土面积的(B)左右。
6、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要加快(D)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外贸业务流程改造和各环节数据共享,促进贸易监管数字化转型、便利化发展。
7、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从(D)年开始实施。
8、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占比基本都在(B)以上。
A、0.29、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要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联合加强(A)贸易平台建设。
A、数字化B、信息化10、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第1梯队,占中国经济体量的(C)多。
A、0.611、推动(A)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
A、虹桥地区B、昆山地区二、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加强政策协同,在(ABC)、投融资、财税分享、(DE)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根据达成一致的意见形成协同方案,由各级政府依据协同方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2、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要协力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ABCDE)的世界1流博览会。
3、共同保护重要生态系统,要强化省际统筹,加强(ABD)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4、长三角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是(ABCDE)。
5、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要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开展新一代(ABCDE)、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gaoxiao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2023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题及答案
![2023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9413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6.png)
2023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题及答案2023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试题及答案1、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实施,应坚持"四个意识I其中不包括()。
A、政治意识B、大局意识C、核心意识D、主观意识【正确答案】D2、我国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到()年,长三角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A、2025B、2026C、2028D、2030【正确答案】A3、O实施吴淞江整治、太浦河疏浚等治理工程。
A、淮河流域B、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D、太湖流域【正确答案】D4、O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A、新疆B、长三角地区C、西藏【正确答案】B5、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实施,应坚持"四个自信”,其中不包括()。
A、道路自信B、理论自信C、宗教自信D、制度自信【正确答案】C6、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目标:到O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A、2030B、2035C、2040D、2045【正确答案】B7、以下不属于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责任主体的省份是。
A、江苏省B、浙江省C、四川省D、安徽省【正确答案】C8、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的措施不包括()。
A、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垃圾污水分散处理B、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C、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D、区域交通通达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正确答案】A9、为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O应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场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B、甘肃C、上海D、青海【正确答案】C10、打造"诚信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措施不包括。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9f85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2.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一、研究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为繁忙的地区之一,其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规划研究至关重要。
二、交通运输现状1.公路交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公路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公路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车辆数量增多、道路承载能力不足等原因,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交通状况堪忧。
2.铁路交通: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干线较为发达。
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尚未完全连通,对于区域内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广告性的发展还有一定限制。
3.水路交通:中国最长的江河——长江以及其上的一些重要港口均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路交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船只数量和交通工具规模的限制,长江水路交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交通运输规划研究交通运输规划研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运输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技术路线、投资和建设等综合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体系更为发达、智能、环保、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和规划。
四、交通运输规划建议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下提出以下建议:1. 多快道公路建设:建立高速公路、快速公路等多快道公路体系,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2. 火车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全面建设、发展城际铁路、高速铁路。
增加城际列车数、车速,满足市民快速出行的需求。
3. 提高交通设施服务水平:加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设施的质量提升和服务水平,提高旅客运输质量、速度和安全。
4.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改造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港口和机场,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既满足交通运输需要,也提高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区域协调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区域协调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fe11b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b.png)
苏州发展苏州党校以区域协调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徐枫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
全会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性1.国际经贸环境动荡与国内经济增长动能转化影响叠加,长三角地区亟待摆脱对外贸、外资高度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
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延续相对稳定的增长势头,但遇到的风险和困难逐步增多,主要经济体分化明显,全球贸易投资环境更趋复杂,传统产业和中高端制造业的全球转移加快,使得长三角地区以往较多依赖国际资本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一方面,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诸多跨国企业不得不调整其生产布局,将产能与订单转移至不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加之受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拖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减少,长三角地区外资投资呈明显放缓趋势。
另一方面,伴随我国传统劳动力优势的减弱,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紧迫性凸显,过去对经济增长带动明显的房地产、外贸等领域重要性下降,新兴产业仍处于成长期。
同时,受环保高标准、金融严监管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局。
2.水平分工模式和日益紧密的同城化趋势改变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地缘关系,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中城市的地缘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原先由上海单方面向周边省市进行辐射,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区域垂直分工模式,逐步转变为城市水平协同分工模式,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使得长三角各城市间同城化趋势日益显现,城市间要素流动更为便利,市场联系更为紧密。
长三角城市间一体化发展的意愿和诉求也与以往不同。
一方面,由于城市间产业梯度和政策梯度的缩小,产业链的水平分工格局已经形成,部分城市在特定产业领域超越上海,因而,通过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专业化的分工协同来加强长三角区域内产业链协同水平,日益成为长三角各省市间共同的现实需求与可行思路。
长三角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长三角一体化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23b25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e.png)
长三角一体化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什么?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C. 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D.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答案:A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下列哪个城市不是核心城市?A. 上海B. 南京C. 杭州D. 武汉答案:D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下列哪个省份不在范围内?A. 江苏省B. 浙江省C. 安徽省D. 福建省答案:D4.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时间是?A. 2010年B. 2015年C. 2018年D. 2020年答案:C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下列哪项措施不是重点推进的内容?A. 产业协同发展B.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C. 生态环境保护D. 人口控制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以下哪些措施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A.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B.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C.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D.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答案:ABCD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下列哪些是区域内的国家级新区?A. 上海浦东新区B.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C. 江苏江北新区D. 安徽省皖江新区答案:ABC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以下哪些是区域内的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A.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B.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C. 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D. 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答案:AB9.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下列哪些是区域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A. 苏州高新区B. 杭州高新区C. 合肥高新区D. 南京高新区答案:ABCD1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以下哪些是区域内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A. 苏州工业园区B.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C.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D.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1.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旨在推动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一体化发展。
(对)答案:对1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应承担相同的发展任务。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f2282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6.png)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战略研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主要的城市群之一,它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15个城市,总人口约1.15亿。
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5.8%,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人口的集聚和交通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对于城市间交通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战略研究的重要性、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措施。
交通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城市间交通作为城市经济的支撑,对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受到城市形态、道路建设和机动车辆等因素的影响,交通问题凸显。
据最新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深刻瓶颈。
随着城市群不断扩张,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通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交通战略研究,明确长三角交通发展的方向,加强城市间交通规划的衔接度和协调性,有利于缓解城市群内部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和质量。
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的协调和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城市群之一,交通问题是这个城市群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市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受交通建设的滞后、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城市群化发展的加速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现有的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交通建设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和物流需求。
首先,地铁或公交出行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随着城市群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交通高峰期形成,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呈现爆发式增长,短程、近期通勤需求因成本低廉、便捷快速,需求强大。
另一方面,地铁、公交线路分布不均,城市间公交线路不畅通、信息不共享、票价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城市间公交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在交通需求相对繁琐、服务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城市间的交通只能大面积地依靠私家车或者出租车来解决,而这又会进一步加重交通问题的恶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dcab214a2e3f5727a5e962a6.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研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该地区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已经建立了雄厚的发展基础。
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2%,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一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本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外向型经济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
跨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面临着全球产业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长江三角洲将进一步发挥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成长、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前提条件。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统筹规划、完善服务,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目标,以区域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为主线,突出强调跨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规划的实施将加速推动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进一步改进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本规划纲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期为2004至2020年。
一、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现状(一)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
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
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
![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6e7dd74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1.png)
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交通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的互动。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该区域的交通可达性不仅有助于理解其空间格局,更能够为政策制定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under open condition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densel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s economy, its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reg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studying the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of the region not only helps to understand its spatial pattern, but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本文首先界定了交通可达性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省会城市的交通通达性研究(热带地貌)
![中国省会城市的交通通达性研究(热带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3842b6d8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a.png)
0=ij l 当j i = 时ij ij l l = 当城市当城市 i 与 j 为相邻节点时,0ij l 为两城市间的运输距离。
为两城市间的运输距离。
其余的其余的 ij l 用最短路径方法获得用最短路径方法获得}all ),min{(k l llkjikij+=),,1(n k ×××= (2) 式中:ij l 表示从表示从 i 城市到城市到 j 城市的最短交通运输距离,单位为城市的最短交通运输距离,单位为 m 。
1.3 特征指标本研究以两个城市之间的国家主要铁路和国家干线公路网络的连接关系为基础,选择了距离指标作为通达性指标,即一个给定的节点到其他各节点的最短距离之和。
此距离越短,表示它在国家交通网络中的中心位置越好,即通达性越好。
表示它在国家交通网络中的中心位置越好,即通达性越好。
根据L 矩阵,将节点矩阵,将节点 i 的通达度定义为:的通达度定义为:å=ij il D ),,1(n j ×××= (3)1.4 通达性系数通达性系数指节点的总运输距离(i D )与系统内节点总运输距离平均值的比。
)与系统内节点总运输距离平均值的比。
即:即: å=)//(n D D A ii di ),,1(n n ×××= (4)通达性系数可用来说明整个研究的交通网格中各城市相对通达性水平的高低。
通达性系数越小,通达性状况越好。
通达性系数大于1,说明该城市的通达性状况低于全国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通达性系数小于1,说明该城市的通达性状况高于全国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
通达性系数最小的城市,即为网络的交通中心。
通达性系数最小的城市,即为网络的交通中心。
2 单一交通的通达性利用arcview 的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t)功能模块,利用最短路径功能,分别测算出基于铁路网和干线公路网的各省会城市之间的最短距离,并计算出省会城市的通达度i D 和通达性系数di A , 其排序见表1和表2所示。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86a810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3.png)
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12月1日本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更高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领先。
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等重大战略部署,勇挑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重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相对均衡,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优势明显。
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区域创新能力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高效。
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协同开放水平较高。
拥有开放口岸46个,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分别占全国的37%、39%和29%,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形成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
统一市场体系联建共享,“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成为全国品牌,营商环境位居前列。
中国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研究关注点与方法评述
![中国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研究关注点与方法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d917050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78.png)
中国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研究关注点与方法评述顾秋丽;李亚飞【摘要】随着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研究受到学界和规划界的广泛关注.在研究综合交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单一交通可达性着手,梳理近20年国内外区域交通可达性的研究进展,进而扩展到陆路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铁联运以及包含公路、铁路、港口和航空的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研究,并判断未来国内相关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时空演变仍是现在乃至未来的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区域交通可达性研究正向综合性和微观尺度发展,区域可达性评价方法和指标逐渐完善,GIS成为区域交通可达性的主要研究工具.考虑实际交通调控以及从需求角度来研究区域可达性将成为可达性新的研究热点.【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6(028)004【总页数】9页(P22-30)【关键词】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可达性;交通基础设施【作者】顾秋丽;李亚飞【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300300;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天津30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22可达性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因此也称通达性。
可达性的概念最早是由Hansen[1]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机会的大小。
目前,有关地理空间的可达性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发展影响;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价;选址分析与区位评价研究;园林与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研究。
从研究地域尺度划分,可达性研究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区域交通可达性。
本研究从区域交通可达性的角度出发,重点对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研究进行评述。
20世纪中国交通运输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下,运输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21世纪后,各种运输方式进一步加快完善网络布局、提升网络层次结构。
努力开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的新局面
![努力开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的新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10be2e7d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3.png)
努力开创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的新局面
冯国勤
【期刊名称】《交通与运输》
【年(卷),期】2008(024)001
【摘要】享改革开放之“天时”,据江海交汇之“地利”,得和谐建设之“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独有的区位优势、悠久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综合实力、强劲的辐射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并跻身世界大城市群行列,而且日益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区域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联动发展,不断开创长三角地区合作的新局面.努力使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是摆在我们沪苏浙一市二省面前的一项共同任务。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冯国勤
【作者单位】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努力开创图书馆亊业建设新局靣满怀信心奋发努力开创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新局面
2.强基固本抓落实内外兼修上水平努力开创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安全保卫工作新局
面努力开创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安全保卫工作新局面3.努力开创物业管理依法运行新局面依法运行新局面——谢家瑾在深圳物业管理周高峰论坛上的讲话4.发挥上海中心城市的作用开创缝纫机工业新局面——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调查一得5.习近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李克强主持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2期2007年3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V o l 126,N o 12M ar 1,2007收稿日期:2006-05-20;修订日期:2006-11-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30)作者简介:吴威(1976-),男,安徽歙县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运输地理。
E -mail:w udp1976@1631com*通讯作者:曹有挥(1959-),男,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运输地理和区域城市研究。
E -mail:yhcao@niglas 1ac 1cn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吴 威1,2,曹有挥1,*,曹卫东1,2,梁双波1,2(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本文基于区域经济系统的开放性,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单方式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格局:公路交通可达性大致呈环状格局,铁路交通大部分节点可达性较好,台州市域南部节点和舟山可达性差,水运形成了弧状条带分布格局,航空可达性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综合交通可达性以上海及周边节点为中心向外围呈不规则环状逐渐降低,可达性较好区域大致构成/Z 0字形。
通过可达性系数分析,公路交通可达性分布较为均衡,综合交通和航空次之,水运较差,铁路最不均衡。
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区域交通可达性及其均衡性提高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可达性;空间格局;交通方式;综合交通;均衡性;长江三角洲区域文章编号:1000-0585(2007)02-0391-121 前言可达性(accessibility)亦称通达性,是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可达性概念表述尚未尽一致,其内涵十分丰富,M e-i Po Lw an 等[1]认为地理可达性可分为区位(地方)可达性和个人可达性。
简言之,区位可达性指的是利用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区位到达指定活动区位的便捷程度[1~3]。
交通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上常用可达性作为评价交通网络和交通区位的综合性指标。
欧洲学者Javier Guti Ürr ez 等[4~7]采用多项定量指标,针对不同尺度、不同交通系统建设所引起的区域可达性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Gabriel Dupuy 等[8]对欧洲城市公路可达性及其等级体系进行了分析。
国内学者李思明等、罗鹏飞等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进行了预测[9,10];更多的学者对交通网络及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探究[11~14]。
起点、终点和交通系统是可达性研究中的三个基本要素[2]。
目的地节点的选择对结果影响很大,仅以研究区内经济活动中心作为目的地节点,其结果揭示的是区域内部联系的便捷程度;但节点的运输联系既包括区域内部节点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区域外节点的联系。
采用国家铁路行政区域间货物交流数据,我们计算了1999~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范围内部货物交流量占其总货物交流量的比重,借以反映区际运输联系变化趋392地理研究26卷势,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区内货物交流量比重持续下降,从1999年的27113%降为2003年的23159%,也即5年间区际联系比重上升了3154%[15]。
区际联系比重逐渐增大,反映区域经济空间在不断开放[1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对外联系愈显重要且复杂化,既包括与国内其他区域的联系,也包括国际联系,2004年,上海、宁波和舟山港货物吞吐量中外贸吞吐量达42%[17]。
由于对外联系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确定联系目的地节点较为困难,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内部联系的可达性,仅见罗鹏飞等[10]的研究考虑了区外重要节点作为联系的目的地。
但仅对区内联系进行的研究基于的是封闭的区域系统,这与现实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相去甚远;开放条件下,节点的可达性应为区内联系可达性和区外联系可达性的综合[18]。
在区域综合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综合交通体系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就使区域交通网络综合可达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单一交通方式进行的,部分学者所做的综合研究也仅限于陆路交通的综合。
Javier GutiÜrr ez等[5,7]在研究马德里)巴塞罗那)法国边界高速铁路线及欧洲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可达性的影响时考虑了公路交通的集疏运,曹小曙等[11]在研究东莞陆路交通可达性演化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公、铁两种交通方式。
本文试图基于综合交通网络,同时考虑节点的区内、区外联系,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作一较为详尽的剖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目前已形成了客运以公路、铁路,货运以水运、公路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综合交通体系[15]。
客货运输中,航空运输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其绝对量已不可忽视,2004年该区域航空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990万人次和222万吨①,在快速输送客流及货物的及时运输(just in time)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本文所指的综合交通包括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四种方式。
2研究方法211资料选取以2004年底行政区划为基准,选取长江三角洲区域16市及所辖各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②,将各研究单元行政中心所在地抽象为73个空间节点。
公路交通网络以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交通营运里程图集》为基础图件,过江通道更新到2005年5月润扬大桥通车;铁路网络根据铁道部铁路营运线路图(2003)并根据近几年长江三角洲区域新建通车铁路线更新;水运港口根据交通部规模以上港口旅客、货物吞吐量统计数据确定;航空机场根据民航总局《2004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确定。
212研究方法随着可达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量算方法日益丰富[1~3],目前常用的指标包括最短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能及日常可达性等。
不同指标反映了学者对可达性概念理解上的差异,但大部分指标都考虑了节点间的旅行成本及目的地节点的吸引力[5]。
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w eighted average travel times)计算各节点单方式交通可达性,并通过加权求和分析节点综合交通可达性。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可表达为[4~7]:①②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划发展财务司《2004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整理。
16市为:上海、南京、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
为方便起见,本研究将崇明县纳入上海市,岱山县、嵊泗县纳入舟山市,不再单独设为研究单元。
2期吴威等:开放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393A i=E nj=1(T ij@M j)Ej=1M j(1)式中,A i为i节点在交通网络中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即节点i到选定目的地节点最短旅行时间的加权平均值,表征可达性的优劣,其值越低可达性越好;T ij为节点i到节点j的最短旅行时间,反映了节点间的旅行成本;M j为节点j的质量,比如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或设定的权重等,反映了节点j的吸引力。
综合交通可达性由综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表征,由公式(2)求得。
IA i=E x A ix@w x(2)I A i为节点i的综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A ix为i节点x交通方式(x取值为1~4,分别代表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w x为x交通方式在综合交通网络中的权重。
四种运输方式中公路交通有其特殊性,不仅独立承担着区内外一部分运输联系的任务,同时又承担着其他三种非普适性运输方式的集疏运功能,是其他各运输方式高效运营的基础。
公路短途运输优势明显,而铁路、水运、航空的长途运输功能相对突出。
基于此,尽管公路交通事实上既承担着区内联系功能,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区外联系的任务,我们认为,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日益完善,区外联系的功能主要由高速公路承担,与高速公路互通口的接近程度对各节点区外联系便捷程度的影响较之各节点的相对位置更明显。
在高速公路逐渐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普适性交通方式的背景下,绝大部分节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互通口,节点间的差异不会很明显,因此,本文对此不再做专门研究,公路交通仅考虑各节点到区内主要节点城市的可达性。
计算方法如下:设定高速公路平均行车速度100km/h,国道和省道70km/h,其他道路40km/h;选取研究区域16个中心节点城市为目的地,利用ARCVIEW的网络分析功能,计算各节点到中心节点的最短旅行时间;为表现经济规模对中心节点吸引力的影响,以各中心节点地区生产总值(GDP)为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可达性指标,结果体现了区内联系的便捷程度。
一方面由于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的非普适性,另一方面这三种运输方式主要承担着长途区际运输功能,各节点区位引致的距离差异相对于区际长途运输距离影响不大,故可以认为各节点在这些运输方式上的可达性主要应该表现在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接近程度。
考虑到这三种运输方式站场等级对服务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在计算了各节点到不同等级站场的最短旅行时间后采用站场等级为赋权因子计算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可达性指标,结果能较好地反映节点区外联系的便捷程度。
首先对研究区域内的火车站点、港口、机场进行分级。
本文对铁路交通可达性的研究仅考虑县级以上铁路站点,因此将铁路站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地市级及以上行政中心节点火车站点,第二层次为县市级节点火车站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港口密布,本文仅考虑长江及沿海主要港口,根据港口吞吐量并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将港口分为三个等级:上海港、宁波-舟山港①为全国性枢纽港口;南京港、南①人民网杭州2005年12月20日电(http://politics1people1com1cn/GB/14562/39581911html):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0。
394 地 理 研 究26卷通港、镇江港、苏州港为区域性枢纽港口;台州港、江阴港、扬州港、嘉兴港、泰州港、常州港为地方性枢纽港口。
航空运输体系主要体现在机场布局和航线分布上,长江三角洲区域目前民航机场共有9个(本研究将上海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合为上海机场),是我国机场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上海机场是我国最高一级的航空枢纽[19],杭州、南京和宁波均为国际机场,因此将机场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枢纽机场)))上海;区域性枢纽机场)))杭州、南京、宁波;地方性机场)))常州、无锡、舟山、台州、南通。
站场分级后分别量算各节点到各等级站场的最短旅行时间,如果到高等级站场最短旅行时间低于到低等级站场最短旅行时间,则认为本应由此低等级站场提供的服务由高等级站场提供,舍去与低等级站场的联系,并将权重计入上一级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