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及其优化整合分析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d2065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7.png)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经济区域。
随着国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视,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探讨其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区: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中心区,负责全国的政治决策、文化传播以及国际交流。
2. 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北京、天津等地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3. 产业集聚区:以石家庄、天津等城市为依托,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区。
4. 生态保护区:通过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三、协同发展的路径和策略1. 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资源、要素、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 交通先行:完善交通网络,打造以高铁、公路、航空等为主的多式联运交通体系,促进区域内的交通互联互通。
3. 产业协同:加强产业协同,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衔接,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4. 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
5.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具体措施1. 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京津冀三地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2. 优化人才流动: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合理流动。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区域内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
4. 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 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京津冀城市群。
五、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e1cab876529647d27285221.png)
以及旅游 总收入均 已超 过北京 。 如 何在旅游 发展现状 的基础上 , 优化 空 间结构 ,促进京津 冀地 区 旅游 经济 的总体发展 ,是很多学
者 一直 在 探 讨 的 问题 。
图1 京津冀旅游外汇收入年际变化
2 京津冀 区域旅游 空间结构
2 . 1京津冀 区域的旅游节点
研 究京津 冀 区域 内各 城市 节 点旅游经济 的规模和实力, 对城市
进 行等 级划 分 ,可 以为 区域 城 市旅 游 经济 差异 研 究奠 定基 础 。北京和
图 2 京津冀 国内旅游 收入年 际变化 天 津 作 为 本 区域 的 发 展 节 点 已达 到 共识 ,所 以如何 确定 河北 的发展 注:图 1 和图2 数据由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天津统计年鉴整理与计算
状况。
和 “ 长三 角 ”和 “ 珠三 角 ” 相 比,京津冀 区域 的旅游 发展速 度 和旅游一体化 程度还 存在很大 差距 ,存在旅游合 作不够 深入 、 内部旅游经济 发展严重 失衡 的问 题 , 出现 了一枝 独秀 的局面 。随 着 “ 长三角 ”的区域旅游 合作 的
董
静 ,等 京津冀区域旅游 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的旅游收入增长趋势也很明显;河北的入境旅游 收入处于徘徊状态,增长缓慢 ,其国内旅游收入在 2 0 0 8 年 以后上涨趋势 明显 。事实上,河北省的国家级旅游 资源 比北京和天津还要丰富,但其旅游经 济和北京、天津差距很大却远远落后于北京和天津,尤其对 国际游客的吸引效果不 明显,出现 了旅 游 资源 禀赋和旅游 发展 不一致 的
北京的双核联动模式【 4 J ,也就是对 区域 内三省市旅游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已达成共识。对于空间经济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9e1f8eaa0242a8956bece483.png)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路径选择作者:高素英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城市群作为复杂的地域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群的发展。
本文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本质内涵及特征,分要素层面剖析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采用熵值法及引力模型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规模及城际空间联系。
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格局,城市间差距逐渐拉大,空间发展不均衡态势凸显。
在城际空间联系方面,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强度呈向心性,尚未形成网络化格局,并基于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整合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引力模型空间规模结构城际空间联系引言及文献综述当前阶段,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城市群作为地域主体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群是一系列主次分明、分布密集的城市以空间相互作用为主要力量,通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联接构成的城市-区域性系统(郑少峰等,2015)。
世界级的城市群应具有规模等级序列完整、产业体系分工明晰、各城市协同发展等典型特征。
目前,我国已陆续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第三大城市群,将成为支撑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然而,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发展、城市进化、生态建设等方面,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相比有显著差距,城市群竞争能力与一体化水平明显落后(薄文广等,2015)。
导致这种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群空间结构(鲁继通,2014)。
因此,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系统性的测度与优化将带动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赵渺希等,2014)。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相关的研究最先兴起于国外。
Zipf(1942)首创性的引入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展开分析。
随后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蓬勃兴起,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J.Friedmann(1966)基于“核心-边缘”理论模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与过程。
京津冀优化方案
![京津冀优化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e224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c.png)
京津冀优化方案1. 介绍京津冀地区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组成,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面临诸多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一个综合的京津冀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些能够改善京津冀地区交通、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问题的优化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帮助京津冀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 交通优化方案2.1 改善公共交通网络首先,应该加大对公共交通网络的投资力度,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效率。
可以增加地铁和轻轨线路的建设,加强公交车队的更新换代,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电动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2.2 建设交通枢纽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交通枢纽,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这些交通枢纽可以连接地铁、轻轨、公交、火车、高速公路等各个交通方式,实现多式联运。
此外,还可以建设停车场和停车楼,便于居民停车。
2.3 制定交通拥堵管制措施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可以采取交通拥堵管制措施。
比如,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动。
另外,还可以限制某些道路的通行时间和车辆类型,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3. 环境优化方案3.1 减少污染排放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严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运营。
此外,应该大力推广环保技术和产品,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
3.2 推动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可以鼓励企业进行废物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同时,还可以推广节能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是培养人们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环保习惯的关键措施。
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组织环境保护知识宣讲和环保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c6fed0ce009581b6ad9eb0a.png)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论文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布局;优化;对策论文摘要:产业布局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文首先概括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最后提出了产业错位布局,培育大滨海地区,实施“点―轴―网络”开发战略,实现产业布局战略东移等对策建议。
京津冀地区是一个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京津二市被河北省环抱怀中;拥有6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
因此,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是一个区域内产业协调、海陆产业协调布局的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致力于一体化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呈现优化发展态势,表现在:(一)四大临港经济区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目前,津冀沿海四大临港经济区已初具规模,临港产业加速集聚。
天津滨海新区被国家“十一五”规划纳入了全国总体发展战略,2006年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成为继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
曹妃甸临港工业区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工业区各项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依托大港口、大钢铁、大电力、大油田,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2007年7月,沧州渤海新区正式成立,以港城、黄骅――中捷、南排河――南大港、海兴等四个城市组团为基础,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和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导,正在全力构建沧州渤海新区临港产业群。
2008年4月,黄金海岸保护建设管理区成立,黄金海岸新区将以黄金海岸西部滨海新城为核心,南戴河旅游区、七里海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等产业为支撑,努力构建由滨海至内陆的滨海休闲带、近海生活带和内陆产业带。
(二)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成为优势产业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如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生产基地、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基地等;天津的中海油能源生产基地、航天产业基地、临港化工产业基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河北省软件产业基地、动慢产业生产基地、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唐山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陶瓷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保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这些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形成,成为地区优势产业的载体,使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6a801d1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9.png)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与战略构想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和意义二、发展前景及机遇分析三、战略构想: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人才培养四、挑战与应对:绿色发展、资源制约、产业转型五、区域协同创新及合作的持续推进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和意义2020年,北京城市总人口达到2150万人,位列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第二,仅次于长沙。
与此同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得天津和河北省三大城市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全国重点的经济发展区域,京津冀三地更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中国政府已经将“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写进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国家文件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围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构想来进行论述。
二、发展前景及机遇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互补发展、转型升级。
首先,实现了交通、设施、环保等方面的整合,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区域的整体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三地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发展方向、人口耗能水平、绿色经济水平等都呈现巨大的差异,通过区域一体化,能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化效应。
同时,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建设也会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惠及多个相关行业,扩大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
因此,通过区域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京津冀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三、战略构想:政策支持、产业协同、人才培养为了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建设工作,政府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空地交通综合体和智慧城市,以加快区域内的信息化和产业集聚。
其次,稳步推进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鼓励并优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新型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394dde30524de518974b7d6f.png)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空间布局经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一核”即指北京。
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
口聚集。
同时,立足于三省市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085e7ad80eb6294dc886c13.png)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研究作者:丁波阎东彬司秋利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1期[摘要]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角度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分布特征,整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呈现双星极化分布态势、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和城市规模比例失衡等特征,根据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群内部合作、完善城市群规模等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优化调整[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城市经济、信息、交通等要素空间集聚的结果,城市群以相对发达的核心城市作为中心,辐射影响周边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以地理空间为依托,可以高效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共同体。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已趋于优化状态,而尚在成长中的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着城市发展不均衡、环京津贫困带、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本文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和协调发展提供指导。
1; ; 京津冀城市群概况京津冀城市群包含2个直辖市(北京、天津)、1个副省级城市(石家庄)、10个地级城市(唐山、秦皇岛、邯郸、廊坊、邢台、保定、沧州、衡水、张家口和承德),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面積21.6万km2,占全国面积的2.3%,人口1.1亿,占全国人口的7.2%。
京津冀城市群县级以上城市达到35个,大中城市占比25.7%,城镇比较密集。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中国城市群共计18个,综合考量经济、人口、信息等要素,能够支撑未来中国发展的城市群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对华北、华东和东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提出打造京津冀城市群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52b56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65.png)
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1. 引言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然而,目前该地区的产业布局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与优化。
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浅谈,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2. 产业布局分析2.1 主要产业京津冀地区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制造业在该地区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尤其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等行业。
服务业也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包括金融、旅游、物流和商贸等。
农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2 产业结构不平衡目前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首都北京以政府机关、金融和科技创新等为主导,产业结构偏重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比重较低。
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但仍然存在对重工业的过度依赖。
河北省在制造业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3 区域协同不足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缺乏良好的区域协同机制。
各个城市间的产业重叠和竞争现象较为明显,相互间缺乏合作和协调。
这导致资源分散和效益降低,对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不利。
3. 优化建议为了优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以下是几点建议:3.1 加强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调机制,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制定共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链的建设,支持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
3.2 调整产业结构对于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北京可以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创新。
天津可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河北省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3.3 加大投资力度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需要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147271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d.png)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的多个城市,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然而,要实现该区域的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各城市的定位,并推动协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策略。
二、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1.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扮演着领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其功能定位应继续强化其首都地位,发挥其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减轻人口压力。
2. 天津: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其功能定位应是在保持其港口经济、制造业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强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3. 河北城市:河北的城市应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
同时,也应积极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三、协同发展的策略1. 交通协同:建立完善的交通网络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基础。
应加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间的快速联通。
2. 产业协同: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
北京可依托其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天津可发展港口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河北则可发展制造业、现代农业等。
同时,各城市间应加强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 政策协同: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政策,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4. 人才协同:人才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推动交通、产业、政策和人才的协同,是实现该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d85e91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f.png)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东部,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是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群已经形成,但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二、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分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体系结构不均衡。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沿海城市规模和辐射范围较大,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城市综合能力较强,其它的城市则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体系整合。
2、城乡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和沿海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
在城市中心城区,城乡发展一体化、人口集聚、文化生活丰富,而城市的外围地区则仍处于农村化、“城市病”等现象,需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空间布局不均衡。
京津冀地区发达城市和新兴城市的空间布局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远郊地区城镇化进程,催生出了一些高端服务、文化科技、创意产业等产业。
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中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缺乏前瞻性思维和有效突破,需要探讨新的空间发展模式。
三、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京津冀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在全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已经开始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通过城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城市和农村间的差距缩小,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2、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京津冀地区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文气息。
这一方面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区位因素。
京津冀地区处于中国的发展前沿,比较接近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及优化策略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及优化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e3b88dfd5bbfd0a7856731c.png)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及优化策略作者:张静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6期[提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对三地意义重大。
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和形成新的增长极的有效抓手。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是北京,而关键则在河北。
因为京津冀城市群综合实力的提高是京津冀地区实现共同发展的前提。
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城市空间格局现状基础上,对河北省城市空间优化提出对策。
关键词:河北;京津冀;城市群;空间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河北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编号:2015TW10)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6年1月11日一、京津冀城市群现状京津冀城市群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
其范围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张家口、秦皇岛、唐山、石家庄、廊坊、邢台、邯郸、衡水、沧州、承德共13个城市,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7.23%。
总体来说,京津冀城市群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城市群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
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如表1所示。
(表1)按照最新的城市划分标准,京津冀城市群的等级规模较之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表2所示。
(表2)由此可见,京津冀城市群中,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为北京和天津,而其他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和20个县级市的规模等级则集中在大中小城市,城市群中缺乏人口规模在500万~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
城市群存在断层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河北。
二、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省城市空间格局上存在的问题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反映在空间上,就是拥有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腹地”。
10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肖金成
![10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肖金成](https://img.taocdn.com/s3/m/cc9034cfad51f01dc381f108.png)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肖金成引言我的报告题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这个题目是源于2014年2月26号,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的。
2014年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突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在之前我们一直在谈京津冀的合作、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如何促进首都经济圈的发展的概念,那么协同发展我认为更准确的表达了京津冀区域的情况。
因为京津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行动的分割,要推进只有协同发展。
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国家战略,提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吹响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的号角。
京津冀的范围是包括了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全域,土地面积为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45%。
2011年常住人口为10615万人。
占全国的7.8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75亿元,占全国的11.01%。
从这个数据来看,京津冀土地面积并不大,但是人口超过了1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5万亿,说明这个区域在全国的地位还是非常重要。
从北京、天津、河北来看,北京市土地面积是16411平方公里,2011年常住人口是2019万,地区生产总值是16252亿;天津市土地面积是119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是1355万,地区生产总值是11307亿,河北省土地面积是1876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41万,地区生产总值是24516亿元。
所以从结构来看,北京市的土地面积不大,但是人口也比较多,地区生产总值比河北省少了8千多亿。
京津冀空间规划
![京津冀空间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93c6251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3.png)
第三,落实“京津冀空间一张蓝图”,通过规划指引推动三地分工协同发展。首先,按照控制增量、疏解存 量、疏堵结合的原则,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其次,积极调整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空间品质。引导北京郊区新城 向区域新城升级,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中心城区严格控制新增开发建设;利用存量空间创造混合功能发展 与创新空间,保留创新人群创业的低成本空间。第三,继续加强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修复与建设环北京三道绿 化隔离带,建设六条绿楔,并保护城市通风廊道,实现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空间规划体系
规划三条主线。一是以综合承载力分析为基础,科学分析区域的人口、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实现生态文明 建设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以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为原则,建立区域一体的功能体系与和谐宜居、 结构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实现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高;三是以提高区域空间品质为目标,在体制机制上创新, 实现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现代化。即底线思维理本底,战略思维谋发展,创新思维促管控。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 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规划实施管理
第一,强化三类重点管控,确保可持续发展底线,并强化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与监督检查机制。首先,确定 城镇发展禁限建区。在生态红线基础上,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对开发建设行为实施分级管控。其次, 重点管控跨界冲突地区。重点对环首都地区(通州-北三县、北京新机场周边地区)、渤海湾区、天津境内的北京 及河北所属农场规划建设实施统筹管理。第三,梳理政策扶持地区:集中扶贫连片区、张承生态涵养区、县镇治 理试点地区。区域管控的重点是跨界冲突地区,如北京新机场周边地区、北京通州与廊坊北三县地区,这类地区 需要由中央政府出面编制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联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共建环首都“生态绿环”,推动跨 界重大交通设施贯通;围绕规划管理要完善包含中央、省市政府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a1972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2.png)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就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首要功能定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要求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北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引领作用。
2. 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天津和部分河北城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因此,京津冀城市群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
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该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协同发展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应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功能定位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等。
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设想和优化方案
![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设想和优化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ed5bfa7375a417876f8fb6.png)
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的政策设想和优化方案作者:阎东彬赵苒琳王立斌来源:《北方经济》 2017年第2期摘要:从全球范围看,许多国家以综合性首都为龙头,通过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功能协作形成都市圈或城市群,以保障首都功能实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特点与空间整合布局相结合,对京津冀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方案设计,提出政府引导下促进京津冀区域空间要素整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京津冀空间布局承载力要素整合空间布局是涉及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
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
在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展初期,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中,把空间开发利用的着力点从以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转为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
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的特征(一)京津冀各城市间联系加强,但经济联系量差距明显利用引力模型的方法,测算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势能。
2000—2012 年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较大程度提高。
例如2000 年河北省的廊坊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最高为281.08,同年天津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207.74 ;2012 年天津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增长到1989.46,增幅近10 倍,河北省的廊坊与北京经济势能联系为2069.3,仍排名第一。
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势能均有所增加,最高增幅近10 倍,但也有城市经济联系势能变化不大,如承德、张家口、秦皇岛,这些地区变化幅度不大而且相对较低,例如张家口和秦皇岛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只有0.36,而2012年只增长到1.87。
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量在各城市之间分布很不均衡,而且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呈阶梯状分布且梯度较大河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京、津两地。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850b7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b.png)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资源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地之间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为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3. 市场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系统优化京津冀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
![系统优化京津冀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869479e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8.png)
系统优化京津冀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作者:于倩尹德挺来源:《前线》2022年第09期[摘要] 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走过百年历程,形成了成熟的城镇体系,其人口、产业变迁和空间演化轨迹对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北京、天津、石家庄都市圈,推动高端产业持续集中聚集,确立产业梯次空间布局。
深化纵向分工,避免臃肿的产业体系,塑造细分行业竞争优势,打造各都市圈协作分工新格局,促进生产要素集聚的同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关键词] 世界级城市群; 都市圈; 产业和人口; 优化布局[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9-0064-04城市群是人口集聚的核心承载空间,人口集聚本质上是产业的集聚。
世界级城市群被认为是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发达、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城市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高度一体化的巨型城市区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彰显国家实力的主要依托。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十四五”时期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仍面临人口、产业布局不适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等诸多挑战。
因此,应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人口、产业布局规划和优化调整方向,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大聚小散,加快都市圈化发展步伐城市规模体系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下,呈现自组织演化特征。
向心力是指产业集聚产生的前后向联系,离心力则是由地租等生产成本上涨和市场挤出效应造成。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镇的规模等级表现为一种阶层结构,人口规模最小等级的城镇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齐普夫“等级—规模”理论认为,规模等级排在前面的城市往往集聚着国家更多的人口,而且城市规模第二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多为第一大的1/2,第三大的为第一大的1/3,依此类推。
城市群大聚小散是指推动要素、产业和公共产品等向中心城市大尺度聚集,同时向中心城市周围小尺度扩散,形成都市圈化发展的空间格局,这有助于提高区域能级、扩大区域总量、增强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富裕。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3a0e79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a.png)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1. 经济发展情况目前,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京津冀三地的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0%以上,区域总GDP超过14万亿元,同时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链。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较强,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相信其经济发展会更加快速地推进。
2. 城市规划建设京津冀三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比如,雄安新区计划被列为国家战略,将成为未来的新一线城市。
同时,北京建设CBD、高端产业园区等也已初见成效。
冀南地区则在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探索发展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3. 产业合作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对三地的产业合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市场空间,加速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产业层面,三地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如北京的综合国力较高、天津的港口集聚优势明显、雄安新区迎来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谓是“东风劲吹”。
比如,京港澳高速、京台高速等高速路已贯穿整个区域,实行不停车收费,极大地方便了人民出行。
同时,京津冀高速铁路也在建设中,如京津高速铁路已于2010年开通,并相继引入天津、邢台和石家庄等城市。
5. 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三地共同启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生态区域化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一,未来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1. 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要在现行的各种政策基础上,以“大中小”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共同盘活经济活力。
2. 发展新兴产业三地均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比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津的航运物流产业、石家庄的钢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 小城 镇 分 布 以 京广 、 九 、 哈 铁 路 等 为 依 托 , 中 京 京 呈现 以 北京 为 中心 的 强 向 心 分 布 ; 镇 带 分 布 大 体 可 划 分 为 京 广 线 、 城 朔黄
和 石 德 线 、 九 线 、 津 、 哈 和 京 山线 、 承 六 个 片 区 ; 济发 展 呈 现 空 间均 衡 的 分 散 化 趋 势 ; 域 内部 交 通 基 础 设 施 比较 京 京一 京 张一 经 区
运用 地 理 科 学 技 术 或 方 法 , 析 区 域 的交 通 可 达 分 性 。代 表 性 的 文 献 如 李 国 平 等 , 国平 、 秀 李 陈
欣 , 涛 方 、 志 强 , 军 , 翠 兰 , 涛 于 吴 陆 孙 于
目的正是 通 过 区 域 空 间 结 构 优 化 统 筹 区 域 经 济 。
发 达 , 着 经济 发 展 的 空 间重 心 变化 , 随 区域 内部 各地 区 对 外 交 通 需 求 建 设 的 空 间 分 布 也 有 所 改 变 。 最 后 , 合 考 虑 京 津 冀 区 综
域 人 口 、 济 、 镇 和 交 通体 系发 展 的 现状 与 未 来 的 地 区发 展 定位 , 为 “ 轴 、 区 、 中心 、 经 城 认 三 四 多 网络 化 ” 京 津 冀 区域 的 空 间 整 是
11人 才 工 程 ” 年 博 士 发 展 基 金 ( BG 2 10 ) 助 。 2 青 Q JL004 资
探讨 。通 过文献 梳 理 可 知 , 对 不 合 理 的 区域 空 间 相
深入 分析 京 津 冀 区域 的空 间 格 局 与 空 间整 合 方 向 对提 升 区域 经济 实 力 , 强我 国整 体 竞争 力 具 有 重 增
要 的理论 和实践 意义 。 关 于 区域 空 间 结构 的研 究 始 于 2 0世 纪 2 、 0 0 3 年代 , 主要 是 从 区域 发展 的 角 度 , 讨 城 镇 发 展 的 探 空 间集 聚与空 间扩 散 的 过程 与 模 式 , 镇 之 间相 互 城
结 构一 直是制 约京 津 冀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 因素 , 相 关 的理论 研 究 为科 学 认 识 京 津 冀 区 域 的空 间格
局 现状 和发展 趋势 奠定 了基础 。进 入 2 世 纪 以来 , l 随着产业 转移 和核 心 城 市 的扩 散 效 应 显现 , 京津 冀 区域 的经 济发 展和 区域 格局 出现 了较 大变 化 , 文 本 拟从点 、 、 线 网络 和域 面 四个基 本 空 间 要 素人 手 , 研 究京 津 冀 区域 的 空 间 结 构 特 征 与 未 来 空 间 整 合
构 的集聚特 征 , 二 是 通过 地 区之 间 的经 济 联 系分 其
间映射 , 同时也直 接 影 响 区域 经 济 发展 的水 平 和效
率 。近年来 , 国陆 续 出 台 了 多 项 区 域 规 划 方 案 , 我
析 区域经 济 中心 特 征 和整 体 区 域结 构 形 态 , 三是 其
与环境 学院 , 北京 ,0 8 1 10 7 )
【 摘要 】 本文 以京 津冀 区域 空间结构为研 究对 象, 点、 网络和域 面四个基本 空间要素入手 , 究提 升 区域竞 争力的空 间整 从 线、 研
合规 律 。研 究认 为 , 津 冀 区域人 口和城 镇 体 系的 空 间分 布 不 均 衡 , 方 面 , 自然 条 件 为 基 础 , 现 东 南集 中 特 征 , 一 方 京 一 以 呈 另
2 区 域 空 间 格 局 现 状 分 析
2 1 人 口和 城 镇 分 布 格 局 .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O d 0 2) 教 育 部 人 1z& 2 ,
京津 冀 区域 人 口分布 整 体 呈 现 以北 京 、 津 为 天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青 年 基 金 项 目(0 J7 0 2 ) 中 央 财 经 大 学 “中财 1YC900 ,
趋势 。
作用 的条 件 与模 式 , 镇 规模 的扩 大 和 城镇 等 级 规 城 模 的形成 及 其 空 间 分 布 等 一 般 规 律 。 国外 关 于 空 间结构 的基础 理论 较 为 成熟 , 主要 有 空 间 相互 作 用 理 论 、 间扩 散 理 论 、 空 中心 地 理 论 、 长 极 理 论 、 增 点 轴 发展理 论 以及 弗 里德 曼 的 中心一 外 围理 论 等 。 对 京津冀 区域 空 间格 局 的研 究一 直 是 国 内 区域 规
毒袁 鞋潜
【 章 】 0—8 ( 1) 一0 一6 文 编号 16 3 22 11 0 4 o 0 6 0 l 7
京 津 冀 区域 空 间格 局及 其优 化 整 合分 析
陈红 霞 李 国平 张 丹
( .中央财经 大学 政府 管理学 院 , 京 ,0 0 1 2 1 北 10 8 ; .北京 大学 政府管 理学 院 , 京 ,0 8 1 3 北 10 7 ; .北 京 大学 城市
合发展的可行方向。
【 关键词 】京津冀 ;空间结构 ;空间整合
【 中图分类 号】F9 . 2 11
【 文献标识码】 A
1 前 言
区域 空 间 结 构 是 地 区 之 间 经 济 发 展 关 系 的 空
划与 区域经 济学领 域 研 究 的 热点 , 究 角 度 大致 分 研 为三个 , 其一 是通 过 人 口统 计 数 据描 述 区域 空 间结
京津 冀 区域 是我 国 经 济发 展 的 重 心之 一 , 我 国区 在 域经 济发 展 格 局 中处 于 北 方 经 济 中 心 地 位 , 此洁 和 陆 锋 , 焱 和 刘 利 邵 周 陈 刘 东 等 , 从不 同角 度对 京津 冀 区域 空 间格 局 进 行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