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一、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从最近的相关卫星及夜景图不难看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主城区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数据来自美国空军美国国防气象卫星。

相关信息:国防气象卫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但从相关卫星夜景图中可以看出,徐州的主城区近十年来扩展太慢,与苏南地市比速度差距大,就是与邻近的临沂比,也让人汗颜。也有些人认为徐州已经很大了,其实个人早就感觉到徐州城区面积扩展偏慢(只是近年高铁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才稍有起色)。作为区域中心,徐州城市核心规模上偏小致使无法达到较大的辐射力影响力。

近期(5-10年)主城区的规模至少要达到两个高速环线内的面积(接近较大规模的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具体而言西面和南面要到省界、北至微山湖沿岸、东北至贾汪、东至大许一带,这样规模的区域核心才能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徐州城市群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培育还有待时日

其实主城区大不大真的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孕育徐州地区的中小城市!

远景来看,简单的设想是,发展至稳态水平的中国经济,农村必然是大农业,以徐州的面积,农村撑破天需要壹佰万人口(劳动力要小于人口,农村劳动力需求估计不足五十万),那么其余的七百万人怎么办?这就有选择了,是全部住进主城区?还是完善各县城等中小城

市?抑或是重点发展各镇的城区?

七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的确不适合居住;而散居在各镇区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各县城以及一些拥有较大建成区的镇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05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为86.0%,城市化水平为44.1%,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3811.0公顷,增幅为44.6%,土地利用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总量增长占主导,成长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

2、土地垦殖率高,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3.7%,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的比重占68%,耕地质量建设任务重。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难度与成本上升,耕地补充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3、工矿用地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2:68,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煤炭、能源、通用设备等占地面积大的产业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

4、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全市2274个行政村,9881个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12074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

5、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存在的问题:1规划实施中出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实际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难度加大;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局部地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较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规划调整与修改程序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需加强。

2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美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为86.0%,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扩张期。规划期内徐州市力争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B、城市化加速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城市化将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955万人,城市化水平

达到50%;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58%。C、工业化转型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战略实施,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徐州市将从传统的农业大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成为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到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9:52:39;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4:51:45

三未来规划

A, 基本状况: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广袤,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B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贾汪区、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总面积11142.33平方公里。C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转变土地资源保护观,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保护与质量建设并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挥农用地多重功能。2、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引导和用途管制,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目标责任和经济激励机制,引导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3、统筹区域

和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安排区域与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4、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加强采煤塌陷地和采矿废弃地复垦,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D1、城镇用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徐连城镇聚合轴(徐州段),沿徐丰、徐沛、徐睢城镇联系通道,集中有序布局各级城镇用地,形成“K”字形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区:促进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三核”用地有机融合,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形成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用地格局。贾汪区城区:集中布局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和加工业用地,形

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组团,各项建设严格控制在大洞山自然保

护区以西地区。丰县城区:按照“东进北拓”的思路,扩展城镇用地,形成“一城两区双轴”

的城市发展格局,建成苏鲁豫皖边界新兴城市。沛县城区:定位于苏鲁两省五县交界处的区域

物资集散地,形成主城区、副城区和新城区“一城三片”集中式城镇用地格局。铜山县城区:

按照“拓展空间,积极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思路,优先满足生活居住、公共服务、高新技术和

现代制造业、旅游服务与休闲度假用地需求,建设都市区南部综合性城区和特色副中心。睢宁

县城区:按照“北扩西延”思路,适度拓展城镇用地,形成“五区一体”的单中心紧凑型用地

格局。邳州市区:定位于陇海线重要的水陆转运枢纽和商贸城市,发挥京杭大运河和东陇海铁

路交汇城市优势,采取东进北延、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策略,形成“一个中心、五个片区”用

地格局。

新沂市区:按照“东进北拓”思路扩展建设用地,形成“一城两区双轴”集中式城镇用地格局,为建设苏鲁接壤地区新兴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江苏省新兴工业城市提供用地支撑。适度

扩大华山、龙固、王庄、高流、铁富、碾庄、古邳、凌城、欢口、敬安十个重点发展城镇用地

规模,接纳更多农村转移人口。稳步推进村镇合并,全市集中建设55个一般镇,严格执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2、工矿用地与城镇用地布局相协调,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原则,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为重点,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用地布局由中心集聚向轴带延伸和区域集

群演变,逐步形成“一区、一带、两轴”产业用地布局框架。产业中心集聚区:老城区土地主导功能为商贸旅游,适度提高生活服务用地比重。新城区土地主导功能为商务政务,重点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