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以徐州为例

的轴线 , 红色 和红 橙 色为集成 度值最 高 的轴 线 , 是集 成 核 。通 过对句 法 集成 轴 线 图研 究 , 现 全局 集成 发 核 主要 由复兴路 、 海 路 、 国东 路 、 岗路 等 轴线 淮 建 煤
组成 。局 部集 成 核则 由淮海 路 、 中山路 、 国路 、 建 北
优 化方案 与对 策。
关键 词 : 空间句 法 ; 集成 轴线 ; 引子; 市空 间结 构 ; 吸 城 徐州
中图分 类号 :17 文献 标志码 : F 2 A 文 章 编 号 :6 43 7 ( 0 10 —0 00 1 7 ~5 1 2 1 ) 20 2 -4
城 市 中 心 性 ( e tai ) 究 是 城 市 地 理 学 、 C nrl y 研 t 城
第 2 卷 第 2期 6
Vol 6 o. |2 N 2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 Xu h u n tt t f o r a o z o I s iu e o Te h o o y ( o il ce c s c n lg S ca S in e Ed t n ii ) o
店所 在 地 。对 2 0 0 9年徐 州 全局 和局 部 集成 轴研 究
发现 , 同时具 备全 局 和局 部集 成 核 功 能 的轴线 并 不 多, 只有淮海 路 、 复兴 路 、 国东 路 等 几条 主 要 干道 建 轴线 。通过进 一步 对 空 间智 能 度散 点 图分析 , 现 发 20 0 9年徐 州城市 空 间智 能度 只有 0 3 , . 5 即全局 和局
一
全局集成 度高 、 局部 集成 度 不 高 的轴 线 一般 是 车 辆 繁忙 的快 速通 道 ; 果 仅在 局 部 尺度 上 具 有较 高 的 如
徐州市高铁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部分现状资料分析总汇第一章土地利用及人口分布现状一、位置与范围二、自然条件三、土地利用现状四、行政归属与人口分布第二章各类用地现状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现状三、工业、仓储用地现状四、特殊用地现状五、水域和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第三章城市道路系统现状第四章市政公用设施现状一、供水二、雨水三、污水四、供电五、电信六、燃气七、供热八、消防第二部分规划说明第一章项目概况第二章规划依据、规划依据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第三章用地策划一、开发潜力分析二、功能定位三、规划布局四、道路交通规划第四章绿地与景观规划一、绿地系统规划二、景观规划三、高度分区第五章分期建设第六章工程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污水工程规划三、雨水工程规划四、供电工程规划五、电信工程规划六、燃气工程规划七、供热工程规划八、环卫工程规划九、综合防灾规划十、综合管线规划第一部分现状资料分析总汇第一章土地利用及人口分布现状一、位置与范围高铁客站地块位于徐州市主城区东部,距离正在规划建设的徐州新区仅3公里,距离徐州市老城区仅6公里,距离城东新区2.5公里,距离金山桥开发区1.5公里。
徐州市高速客站地块规划范围南起郭庄路延长线,北至城东大道,西至规划中的金山桥至徐州新区快速路,东至京沪高速铁路,总用地面积约为8.7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徐州市高速客站地区属于平原多山地区,呈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
规划区内部有4座山体,分别为长山、翠屏山、珠山、凤凰山。
其中长山、翠屏山海拔高程分别为91米和79米,珠山和凤凰山海拔高程分别为89.5米和103.49米,其它平原地区海拔高程为29-40米之间。
规划区内有房亭河由北向西南流过,向西接三八河;西南部有道中河由南向北流过,接三八河。
三、土地利用现状(一)、基本特征徐州市高速客站地块地处坝山组团的东侧,还未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属于典型的大城市周围地区的农村地区。
目前本地区除村镇建设用地、军事用地和山体外,大部为农田。
2019-2020年整理徐州市城市总体计划汇编 (1)

v1.0 可编辑可修改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一、规划编制的背景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
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
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概貌位置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京沪高铁联系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地貌徐州市地貌,根据成因和区域特征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丰、沛黄泛冲击平原,铜、邳、睢低山剥蚀平原,沂、沭河洪冲积平原三个地貌。
地形由平原和山丘岗地两部分组成,以平原为主,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0%,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20~50米之间,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系黄河、淮河的支流长期合力冲积而成。
丘陵岗地约占10%,为鲁中南低山丘陵向南延续部分,海拔高度大都在100~300米之前,多属顶平坡缓的侵蚀残丘。
水系徐州位于淮河流域,分属三个水系,废黄河水系、沂沭泗水系、濉安河水系。
废黄河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自成独立水系,是沂沭泗水系和濉安河水系的分水岭,徐州境内长196公里,流域面积885平方公里。
废黄河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境内面积8479平方公里,流域内主要骨干河道有沂河、沭河、中运河及邳苍分洪道,并有南四湖及骆马湖两座湖泊调蓄洪水。
废黄河以南为濉安河水系,境内面积2020平方公里,分为安河和濉河,均直接排入洪泽湖。
主要支流有龙河、潼河、徐沙河、闸河、奎河、灌沟河、琅河、阎河、看溪河、运料河等。
徐州境内有两座湖泊,五座中型水库及六十九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亿立方米。
各水系河网密布,河、湖、库相互沟通,已初步形成具有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等功能水利工程体系。
徐州市青山公园规划

徐州市青山公园规划青山公园位于铜山区汉王镇,为徐州市重点工程项目。
该项目位于徐州市中心城区西北方向及彭祖山脚下的丘陵地区,是徐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区。
随着徐州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新建公园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本次规划范围为:东至徐州市大润发,南至沿淮铁路,西至汉王镇与铜山区交界处的青山,北至淮海经济区首府徐州市区南侧边界。
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381.44公顷。
本次规划方案包括一期工程:青山公园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等。
其中,青山公园一期工程包括公园主入口区域及周边区域规划控制与生态修复区域。
二期工程包括生态修复区及建设工程。
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青山公园一期工程建设用地。
总用地面积为381.4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7.94公顷,园地面积250.03公顷。
本次设计范围内为原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所在地,现状已进行整体规划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本次规划为青山公园一期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延续。
根据规划方案可以看出:规划总体定位为徐州市民休闲首选的生态公园;结合现有农田环境,将区域内建设成生态修复保护示范工程;对现有公园进行生态化改造后将建设成为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对于原有农田区域进行绿化补植提质;对原有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对于现状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对于现状水域进行生态修复及保护;对于现有绿地进行生态修复提升……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381.44公顷。
其中:基本建成面积为192.43公顷、建设总投资为91.98亿元。
二、整体功能定位与城市滨水公园功能定位相一致,青山公园的功能定位是为市民提供休闲、游乐、文化交流的场所。
其功能定位包括景观带,休闲广场,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项目。
景观带功能主要为山体绿化和山体景观带的建设,如绿化林带和景观带的构建。
体育项目主要是篮球和羽毛球等项目的建设。
休闲广场功能主要是建设游客中心及观景平台,其将为游客提供亲水、健身等活动空间;还将设置儿童活动中心及儿童游乐中心;沿铁路两侧的休闲广场主要是提供休憩场所;此外,还设有儿童活动中心和儿童游乐塔以供儿童游玩玩耍。
徐州市情概况

徐州市情简介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古称彭城,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江苏的“北大门”。
现辖2市3县5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4万,其中市区面积3037平方公里、人口337万,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发展中的成长型城市。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
徐州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享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的美誉。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基石。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徐州自古为交通要冲,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现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交通体系,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到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武汉等城市高铁车程均为3个小时左右。
观音机场开通20多条境内外航线。
产业繁荣、充满活力。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规模和实力最强的城市,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3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6位。
现已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电能源、煤盐化工、绿色冶金、建筑建材六大超千亿元的优势主导产业,并享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文脉深长、人杰地灵。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彭祖文化、两汉文化、书画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闻名中外,素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
徐州还孕育了刘向、李可染、马可等文化巨匠,可谓“龙吟虎啸帝王州、人文荟萃古彭城”。
徐州科教人文优势突出,拥有各类高校14所、科研机构 31所,高校在校生接近20万人。
山清水秀、生态宜居。
徐州是北方少有的山水城市,环城72座山峦、9条河流、7个湖泊,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1%、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建成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
我的家乡徐州1概要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秦末刘邦 项羽二人起义时至楚怀王死亡时,楚怀王熊心建都彭城。 楚汉时,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 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 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 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5县(市)。
汶川大地震,江苏地震台网最早捕捉和测量出四川地震信息的就是该市邳州地震观测点。
资源特产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拥有煤炭、井 盐、铁、钛、大理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储量大、品位高。煤炭已 探明储量达39亿吨以上,预测储量69亿吨,年产量2500多万吨;井盐储 量为220亿吨、且品位很高,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钾矿探明储量22亿吨,约占国内探明储量的1/5;石膏年开采能力500万 吨,为华东地区之首。境内有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所属的国有大型企 业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地质构造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 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 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 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 较深。再看构造运动。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 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 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 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 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徐州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地理徐州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徐州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徐州市辖7个行政区,其中鼓楼区是市中心区域。
以下将从地理的角度,介绍徐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等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徐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118.17°,北纬33.37°~35.14°。
徐州市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与全国主要城市距离都很近,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
2. 地貌徐州位处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域,地形平坦,海拔不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100米之间。
徐州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
地处于黄海、长江和淮河交汇处的徐州,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3. 水系徐州的水系主要有,淮河、秦淮河、何家湖、蒙山湖等。
其中淮河是徐州市的重要水路运输干线,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系之一。
二、人文地理1. 历史人文徐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春秋时期。
徐州是一个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徐州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云龙湖、大观园、狮子山等。
徐州也是一座革命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徐州曾经发生了沉重的战斗。
2. 经济地理徐州是江苏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机械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煤炭等。
徐州煤炭资源丰富,位居全国前茅。
三、旅游资源1. 自然景观徐州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如云龙湖、狮子山、蒙山等。
云龙湖是徐州市的一个著名景点,湖水碧绿,湖畔长滩,是游人避暑胜地。
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壮丽的山岳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2. 文化古迹徐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魏武挥麾广场、云龙山古墓群、徐州古城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大观园”了。
介绍徐州100字

介绍徐州100字篇1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
现辖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四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九里区五区。
这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和丘陵地相间,沂河、沭河、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境而过,骆马湖、微山湖分布在南北两缘。
徐州号称“百里煤海”,煤炭探明储量36亿吨、预测储量69亿吨,还有铁矿石、石灰石、石英岩(预测储量8.3亿吨)、石膏(探明储量3.2亿吨、预测储量44.4亿吨)、岩盐(探明储量5.53亿吨、预测储量21亿吨)、钾长石、大理石等30余种矿产资源。
景观:彭城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每年10月初,徐州还举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而以云龙山水、泉山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是苏北著名的风景胜地。
篇2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争之地"之誉。
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
公路四通八达,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州拥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城市。
中国第一个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出生地和发迹地,数百年的两汉盛世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
徐州的.两汉文化遗存,以"汉代三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为代表。
除此之外,汉皇祖陵、项羽戏马台、楚汉鏖战的九里山古战争遗址、霸王别姬处、虞姬墓、以及刘邦荣归故里吟唱千古名句《大风歌》的歌风台等。
徐州其他的文化遗存还有彭祖井、彭祖祠、放鹤亭、黄楼、东坡石床、快哉亭、唐代摩崖石刻、关盼盼的燕子楼、北魏大石佛、苏北第一寺-兴化寺、以明清民居为特色的民俗博物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等。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11.8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9年三次产业结构图
43.10% 14.30%
42.6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2年:以工业为主导 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99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2.1亿元较 1979年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增加值序列 为28.9:43.3:27.8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上升为 首位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4.2个百分点表现 为二、一、三结构特征
三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重点
1、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集中优质发展资源调优调高产业结 构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着力打造装备制造 业、食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和商贸物流 旅游业等四个集聚效应明显、竞争力较 强的千亿元产业
1充分发挥徐工集团的龙头作用做大做强装备 制造业
积极推进大型施工机械装备等主机产品及发 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中重 型卡车和工程机械专用车等汽车产业;加强与 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提高煤矿机械研发制造水平 壮大锻压机械、建材机械产业实力经过3-5年 努力力争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产值 达到1200亿元以上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 造业基地
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想
Excellent handout training template
目录
一、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规划导向 三、徐州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迅速发展 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79亿元与1978年相 比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 11.5:52.5:36.0二、三产业比重提高了32.5个百 分点;财政总收入220.7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 GDP达到1922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529美元经 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 段
徐州新城区丁庄社区规划

徐州新城区丁庄社区规划
在徐州最大的安置社区云龙区大龙湖街道惠民花园小区内的丁庄社区,随着一栋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惠民商业楼建设,居民们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
惠民花园小区由周边7个涉农社区集中搬迁安置形成,现有居民3.8万人。
其中,丁庄社区5627人。
面对涉农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丁庄社区多次召开党员群众大会,讨论集体经济发展方案,最终决定建设惠民商业楼并对外招租,预计年收入可达300余万元,能让集体收入翻10倍,同时还将极大方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2月,商业楼建设已接近完工,大型商超、教育培训、银行网点等便民配套项目将入驻商业楼,补齐惠民花园小区生活设施不足的短板,为小区居民打造“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我们致力于打造富裕和谐稳定的幸福社区。
”丁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孟明良告诉记者。
社区热情关注每一件民生小事,有居民反映单元楼前的路灯不亮了,干部迅速安装新路灯;下水道堵塞了,网格员立刻前去疏通。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有崭新的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等。
社区一角,供居民休闲娱乐的长廊正在建设一个居有所乐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正在形成。
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比较分析

基 金 项 目 :00年 江 苏 省 高 等 学 校 大 学生 实 践 创 新 iI 计 划项 目(0 06 21 J练 i 2 1—)
作 者 简 介 : 广超 (9 9 , , 苏 盐 城人 , 迁 学 院 外 语 系 学 生 , 王 18 一) 男 江 宿 主要 从 事 城 乡规 划 研 究 ,Ema ) g 12 @ 1 3 cm。 ( — i w c5 3 6 .o l
mod l se l r t r pa ild t na y i ,s a ilme rc e s a xp o a o y s ta a a a l s s p ta t is,po n a t r n l i n os a i— i t p te n a a yss a d ge t ts
me fSu h s ma ke o c c nt a i n wih s l s a e On t h r ha nto z ou i r d by l w on e r to t ma l c l . he ot e nd,t e r a h ur l
之一 , 乡村 聚落 分 布密 集 。 由于 江 苏 省 内 自然 环 境 的过 渡性 与 区域 经 济 文化 的差异 性 明显 , 而形 成 从 了多样化 的乡 村聚落 空 间格 局 。特别是 苏南 与苏北 地区, 其差 异性 更 加显 著 。本 文 选 取 苏州 和 徐州 两 个典 型 区域 , 过 GI 间 分 析 方 法 , 二者 乡村 通 S空 对 聚落空 间格局 进行 比较分 析 , 以期 揭 示不 同机制 下
徐州地貌

徐州地区地理环境分析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
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
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丘陵海拔一般在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铜山县东北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
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地区位于黄淮平原,地区形成受黄河冲击影响明显。
该地区地形基本以微山湖东西分界,东部多为山地丘陵地区,西面则是大面积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下游泥沙冲积而成。
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河、安河水系。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复兴河、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是以波状剥夷平原和剥蚀残丘为主要地貌类型,局部沿沂水、沭河、泗水河谷发育倾斜冲积平原。
1128年以来,黄河夺淮带来巨厚沉积,使原泗水下游河段地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徐州大部原来由沂、沭、泗等河流塑造的冲积倾斜平原与波状剥夷平原被黄河泛滥冲积物所淹没,进而在徐州西部、南部留下大面积的黄河河成地貌形态,主要包括黄河故道沿线的高滩地、黄河决口扇、黄泛倾斜冲积平原、黄泛洼地等地貌类型。
原来的由沂、沭、泗诸河所塑造的地貌单元仅保留于东北角的邳州与新沂,特别是沭河段。
徐州市行政区划

徐州市行政区划概况徐州市邮编:221003 代码:320300徐州市总面积11259平方千米。
总人口973万人(2010年)。
辖5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即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新沂市、邳州市、丰县、沛县、睢宁县。
市政府驻云龙区大龙湖街道昆仑大道1号。
2010年9月28日起,徐州九里区行政管辖权和司法管辖责任全部移交给铜山区、鼓楼区和泉山区。
撤销九里区和铜山县,同时设立徐州铜山区。
其中,原九里区所辖10多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并入铜山、鼓楼和泉山3区。
调整后,徐州管辖的6县(市)5区将变为5县(市)5区。
市区面积从1159.9平方公里增至3037.3平方公里,居中国第8位,市区人口从184.3万增为306.4万。
2013年8月9日,经省政府批准,徐州撤销11个镇、调整6个镇的区域,共设置17个街道办事处。
调整涉及面积1426平方公里,156.4万人口。
2016年末,徐州常住人口为871万人。
2016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GDP)5808.52亿元。
区划名称人口(万人)政府驻地邮政编码街道镇乡居委会村委会徐州市973 云龙区221003 54 102 545 2186云龙区30黄山街道221009 8 53 18 (含徐州新城区)鼓楼区36牌楼街道221007 9 73 16 贾汪区50老矿街道221011 4 5 75 127 泉山区62金山街道221006 14 94 15 铜山区137铜山街道221100 11 18 28 317 邳州市180东湖街道221300 4 21 24 478 新沂市91新安街道221400 4 13 34 216 睢宁县134睢城镇221200 16 80 337 沛县127沛城街道221600 15 76 302 丰县118凤城街道221700 14 8 360一、鼓楼区邮编:221005 代码:320302鼓楼区总面积68平方千米。
总人口48万人(20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一、 徐州区域空间布局 从最近的相关卫星及夜景图不难看出,徐州作为区域中心主城区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 数据来自美国空军美国国防气象卫星。 相关信息:国防气象卫星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但从相关卫星夜景图中可以看出,徐州的主城区近十年来扩展太慢,与苏南地市比速度差距大,就是与邻近的临沂比,也让人汗颜。也有些人认为徐州已经很大了,其实个人早就感觉到徐州城区面积扩展偏慢(只是近年高铁区和新城区的发展才稍有起色)。作为区域中心,徐州城市核心规模上偏小致使无法达到较大的辐射力影响力。 近期(5-10年)主城区的规模至少要达到两个高速环线内的面积(接近较大规模的省会或计划单列城市),具体而言西面和南面要到省界、北至微山湖沿岸、东北至贾汪、东至大许一带,这样规模的区域核心才能具备比较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另外,徐州城市群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培育还有待时日 其实主城区大不大真的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孕育徐州地区的中小城市! 远景来看,简单的设想是,发展至稳态水平的中国经济,农村必然是大农业,以徐州的面积,农村撑破天需要壹佰万人口(劳动力要小于人口,农村劳动力需求估计不足五十万),那么其余的七百万人怎么办?这就有选择了,是全部住进主城区?还是完善各县城等中小城市?抑或是重点发展各镇的城区? 七百万人口的主城区,的确不适合居住;而散居在各镇区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因此,需要重点发展各县城以及一些拥有较大建成区的镇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迅速。2005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为86.0%,城市化水平为44.1%,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1996-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3811.0公顷,增幅为44.6%,土地利用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并行,总量增长占主导,成长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2、土地垦殖率高,耕地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徐州市平原广袤,丘陵、岗地、高滩呈点状、带状分布,地处暖温带南缘,雨热同步,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规模经营。2005年全市土地垦殖率53.7%,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中低产田的比重占68%,耕地质量建设任务重。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难度与成本上升,耕地补充与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3、工矿用地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低。徐州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重工业化程度高,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2:68,独立工矿用地总量大,煤炭、能源、通用设备等占地面积大的产业比重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较为困难。4、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多、布局散,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潜力较大。全市2274个行政村,9881个自然村,农村居民点用地120745.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57.7%,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较大。5、资源开发型土地利用特征明显,局部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用地总量大,水资源相对不足,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
存在的问题:1规划实施中出现以下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实际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实现难度加大;土地利用布局方案缺乏必要的弹性,难以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局部地区土地破坏与环境污染较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屡禁不止,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高,社会监督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规划调整与修改程序有待进一步严格和规范,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需加强。
2 a、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美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
为86.0%,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城市扩张期。规划期内徐州市力争成为苏北和淮海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区,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3亿元,年均增长13.5%;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亿元。B、城市化加速发展。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集聚,城市化将成为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955万人,城市化水平 达到50%;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58%。C、工业化转型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战略实施,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徐州市将从传统的农业大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成为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到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9:52:39;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4:51:45
三 未来规划 A, 基本状况: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介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广袤,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 B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徐州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泉山区、云龙区、鼓楼区、九里区、
贾汪区、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总面积11142.33平方公里。 C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转变
土地资源保护观,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保护与质量建设并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挥农用地多重功能。2、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引导和用途管制,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目标责任和经济激励机制,引导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3、统筹区域 和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安排区域与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4、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加强采煤塌陷地和采矿废弃地复垦,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D 1、城镇用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徐连城镇聚合轴(徐州段),沿徐丰、徐沛、徐睢城镇联
系通道,集中有序布局各级城镇用地,形成“K”字形城镇用地空间格局,增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区:促进老城区、新城区、徐州经济开发区“三核”用地有机融合,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形成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用地格局。贾汪区城区:集中布局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和加工业用地,形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组团,各项建设严格控制在大洞山自然保护区以西地区。丰县城区:按照“东进北拓”的思路,扩展城镇用地,形成“一城两区双轴”的城市发展格局,建成苏鲁豫皖边界新兴城市。沛县城区:定位于苏鲁两省五县交界处的区域物资集散地,形成主城区、副城区和新城区“一城三片”集中式城镇用地格局。铜山县城区:按照“拓展空间,积极融入中心城区”发展思路,优先满足生活居住、公共服务、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旅游服务与休闲度假用地需求,建设都市区南部综合性城区和特色副中心。睢宁县城区:按照“北扩西延”思路,适度拓展城镇用地,形成“五区一体”的单中心紧凑型用地格局。邳州市区:定位于陇海线重要的水陆转运枢纽和商贸城市,发挥京杭大运河和东陇海铁路交汇城市优势,采取东进北延、集约紧凑的土地利用策略,形成“一个中心、五个片区”用地格局。
新沂市区:按照“东进北拓”思路扩展建设用地,形成“一城两区双轴”集中式城镇用地格局,为建设苏鲁接壤地区新兴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中心、江苏省新兴工业城市提供用地支撑。适度扩大华山、龙固、王庄、高流、铁富、碾庄、古邳、凌城、欢口、敬安十个重点发展城镇用地规模,接纳更多农村转移人口。稳步推进村镇合并,全市集中建设55个一般镇,严格执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2、工矿用地与城镇用地布局相协调,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原则,以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为重点,以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用地布局由中心集聚向轴带延伸和区域集群演变,逐步形成“一区、一带、两轴”产业用地布局框架。产业中心集聚区:老城区土地主导功能为商贸旅游,适度提高生活服务用地比重。新城区土地主导功能为商务政务,重点增加 生产性服务用地。徐州经济开发区与铜山经济开发区土地主导功能为产业创新,是全市主要经济增长点,集中布局工程机械、钢铁和物流等产业用地。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依托沿线节点城市和重点中心镇,推动产业用地规模化、集群化,构建江苏新兴的制造业密集带。贾汪区近期用地以能源、建材等资源型工业为主,远期用地以加工业为主。新沂经济开发区集中供应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硅资源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用地;邳州经济开发区土地供应主要满足林木加工、石膏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和商贸物流业发展用地。徐丰、徐沛、徐睢产业发展轴:依托沿轴经济开发区和重要节点城镇,保障特色产业发展用地,引导产业集中集聚,促进产业发展轴快速成长;徐丰、徐沛产业发展轴重点保障丰县、沛县经济开发区和沿线华山、敬安、张庄、龙固等重点工业镇发展用地,形成煤化工、盐化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用地带;徐睢产业发展轴重点保障睢宁经济开发区和沿线张集、双沟、王集等重点工业镇发展用地,促进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1、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主城区建设用地以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北发展,严格限制向西南发展。对应图:15发展方向概念图.psd 2、功能结构 主城区采取以老城区和新城区为“双心”,分别承担城市商业中心和城市行政、商务中心的职能;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林地等绿色空间和铁路为自然边界,布局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翟山片区、九里山片区、城东新区等五个片区。 老城区是全市的商业、金融和旅游中心区。 新城区是徐州市的行政、商务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