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2010642232805000013

合集下载

语言与文化1

语言与文化1

语言与文化一、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通过语言,人们传承着文化的精髓,沟通着彼此的情感,建立着共同的认同感。

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的关系。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也塑造文化。

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语言会随着文化的演变而产生变化,反之,语言也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语言多样性对文化的贡献正因为语言的多样性,世界上才有了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它们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和思考角度。

语言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助力于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四、语言传承与文化保护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传承对于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的语言正在逐渐消失,这其中蕴含着对文化遗产的严重损失。

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需要积极推动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使得丰富多元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五、语言与文化的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语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各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携手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只有保护好语言,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人类文明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日益重要,我们应当意识到其之间的密切联系,珍惜和保护各种语言文化,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多元、丰富和和谐的世界。

以上内容希望能带给您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感谢您的阅读!。

语言与文化 论文

语言与文化 论文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的书面规范具体化。

包括读写、行为、生活、运动、做工等一切文明化的事物。

语言的出现必定会引起文化的交流,而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能说会道的人如此的普通可见,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很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透切的东西。

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而这些语言学家在探讨的过程中不得不先研究当时的文化,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文化的交流程度)是分不开的,因此语言学家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这样才能把语言研究得更加深刻。

而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也诱发了文化学的出现和兴起,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就引发了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语言的改进也就促进了文化的进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财富。

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和语言都是人们后天学习所得的。

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种另类产物。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揭示该民族文化底蕴。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古代人对男家长称爹,而现代人称爸,这就说明生活的时代不同了。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精神文化是思维的直接产物,物质文化是思维的间接产物)。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是一本旨在探讨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书籍。

它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并阐明了它们在互相影响和作用下的发展和演化。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感受颇多。

首先,这本书通过许多案例分析,说明了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作者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以及词汇、语法的运用都有所不同,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英语中,有许多与天气有关的习语。

这是因为英国气候多变,人们需要用不同的词汇和习惯表达,从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而在汉语中,也有大量象征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五福临门”、“一帆风顺”等,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这种研究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对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其次,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

作者指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语言和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这种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交流的广泛性。

例如,在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它背后蕴含的文化特点也被人们所重视。

很多国家在传统文化之外,开始加强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文化和语言的融合和适应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

这些交流和融合的背后,也是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加强多元文化交流的现实背景。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形式,它是在人类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规范、价值观念、习俗和信仰体系,是人们在享受生活与文明智慧的同时构建思维和交流的基础。

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理解世界,融入到人类的集体生活中去。

本书还说明了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只有在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文化和语言的通用和融合才可能更广泛和深入,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2010年6月【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他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

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性质。

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应,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

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

语言如果要超越时空,就需要借助于文字。

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当着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负载功能,是靠它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的。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

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

语音和语法是超时代的。

有人主张汉语语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论证。

语言又对文化有巨大反作用力。

文化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在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于是经常误把语言和其所指混同。

于是语言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影响。

最突出的例子如语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汉语的双音节词汇对对称美的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如宗教语言进入全民语言后,语言本身对人产生影响等【二】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会带来语言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应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 语言和文化本质上是同一种现象。

语言文化就是指以文字表达的方
式来传播文化,文化习俗等等,而文化本身也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来传
播的。

对于社会来说,语言和文化是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的。

2. 语言和文化具有紧密的表象性关系,它们在客观上是各自独立的社
会现象,但是也不断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对方。

对于一个民族的语言
而言,语言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文化上的变化,而文化的变化也会直接
或间接地影响语言发展。

3. 语言和文化彼此作用,共同形成特定民族性格和个性。

文化是具体
实践,语言是理论性阐释,二者之间相互增强,相得益彰。

二、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
1. 语言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分享信息,把思想传递给他人的重要
媒介。

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掌握一种语言能够让我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了解和理解别人的言行。

2. 此外,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能得知别人的思维方式,从中也可以了
解及掌握别人的文化习俗,从而更容易地建立沟通桥梁。

同时,我们
也可以利用语言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从而了解和体会他国文化。

3. 因此,语言是无处不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介绍文化的载体,更是把文化传给别人的工具,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语言及其文化视
角的客观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无疑能够对大家的沟通有质的提升。

语言和文化1

语言和文化1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密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的精神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经验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可以窥探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都反映了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比如,一些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称谓方式可以展现出这个民族对尊重和尊严的重视程度;而某些语言中的动词时态和语气的使用则可以反映出其对时间观念和沟通风格的影响。

语言也承载着文化的历史积淀。

许多词汇和成语都源于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等,通过分析语言中的这些词汇,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轨迹。

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语言的口头传统和书面记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得以代代相传。

文化影响语言与此同时,文化也会对语言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会导致语言的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的差异。

比如,一些汉字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方式构成的,这种文字体系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符号意义和象征象征性的重视;而西方语言中的字母拼写法则更强调语音表达和语言规范化。

另外,不同文化对语言的使用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些文化注重言辞的华丽和修饰,喜欢使用比喻、譬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表达;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加注重语言的直白和简洁,崇尚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语言和文化的互动作用语言和文化之间并非一方面的影响,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言在传播和沟通过程中不仅承载了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和影响文化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交流的深化,语言也会随之发展和演变,虽然有时会保留传统的特色,但也会吸收外来语言的影响,产生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化的发展同样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也带来了语言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語言與文化人類先有思想,才發展了溝通的行為,為了溝通方便,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於是有了語言。

然而,隨著語言使用頻率的增加,它不再只是一種沒有生氣的工具,隨著文化的發展,語言有了生命,不只可以用來溝通,更可以描述具體的事物,表達抽象的感情,增加生活的樂趣。

語言能左右人們的思想,而人們又利用語言來組織自己的思想。

因此,語言是人類社會裡最珍貴的資產,是一個民族自有文明以來不斷累積的文化成果,也因為如此,從一種語言的使用情形,往往可以判斷出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程度、類型與豐富性。

人們可以借由語言來了解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民族性,窺探這個文化圈裡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考方式,甚至可以借著語言來認識該民族的歷史與生活環境。

語言在使用久了之後,自然會衍生出各種美化的表達方式,如歌謠、詩詞、諺語、謎語、歇後語等等。

其中,歇後語是最靈活,最有趣的一種。

台灣閩南語的歇後語,更是表現了台灣人的活潑、趣味和生命力。

歇後語與其他各種民間文學是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共同的文化寶藏,是文化的結晶,是先民的智慧,也是歷史的回憶,希望大家一起來珍惜它。

台灣歇後語的種類與主題五花八門,不但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且上達天文,下至地理,往前可追溯歷史故事,往後可見證文化交流。

不過,以歇後語的數量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與地形或地名有關的「地理類」;二、與外來的語言文化有關的「外來文化類」;三、與台灣農業社會生活有關的「生活類」;四、與民間軼聞、歷史故事或宗教信仰有關的「典故類」。

(一)影射地名在台灣閩南語歇後語裡面有很多是有關地名或形容地理現象的,這種歇後語是不具有功能性的,也就是完全在玩弄語言,不使用於敘述事件上。

這種例子有很多,如:「九塊碗十個人──加人(雞籠)」「土公仔洗手──埋完(台灣)」「六月天蓋棉被──大甲」「千金小姐卜出嫁──大妝(大庄:今彰化縣大村鄉舊名)」「囡仔放尿──小港」「薄情郎──高雄(哥狠)」「藥仔是百百款──萬丹」「一間貨賣了了──通銷(通宵)」除了地名與地形,有些歇後語會用來描述人們的聚集地,如:「跤(腳)底抹粉──庄跤」「肚臍抹粉──中庄」,以及「褲底抹粉──內庄」。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中文是中国人民应用最普遍和最重要的语言。

尽管中国有很多不同的方言,但中文仍然是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

中文是昭示这个文化背景的象征,它有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和独特的思想。

中文源自以简化符号系统表达思想的汉字,并发展成了一种能够自由表达概念的语言。

汉字的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便是秦朝统一汉字的准则,使得各地
方言汉字的形式和字体有了类似的特点。

比如说汉字方框的引出和设计都是在秦朝时代,
而此时此刻上海话、广东话和官话都可以被正确理解和使用,因此中文已经很清晰地告诉
我们其中的文化象征。

中文也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

汉语语言进入朝鲜半岛、日本和印度后,都
逐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比如,朝鲜语的语法和日语的语法大多是采
取了汉语构词法的原理,而中文也影响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发展,使印度尼西亚文化也受
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文作为“中华文明”之基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保存者和传承者。

在今天,随着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外国人也越来越关注中文,他们逐步发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于自身的形式和精髓,而这些精髓的形成则和中文
密不可分。

所以,中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是
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方式。

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论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语言在人类思维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则是由一群相似的人所共有的共同认知和行为模式。

语言和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的集合体,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文化内涵。

人们用语言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和推动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例如,中文中的“家”、“国”等词汇,价值观和文化内涵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同样,在英文中,“freedom”、“equality”等词汇则与西方政治文化有着广泛的关联。

语言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词汇、逻辑等方面都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从而被视为文化的一种载体。

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语言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人重视社交礼仪,用语中常用敬语,同样在日本文化中也会有类似的表现。

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等方面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是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共同的世界观和认知方式。

语言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即时的隔阂,但是语言的共性也能够让人们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

例如,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因为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理解和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普遍。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令人触发的事情。

总之,语言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

在不断深入的交流和融合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跨越文化的隔阂,互相分享和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摘要: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言记录着文化,它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

语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相互作用一.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

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克莱德·克拉克洪在1950 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个文化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奥格本、亨根斯以及维莱等人, 修正了泰勒的定义, 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 把泰勒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复杂体, 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由此可见, 文化的辐射范围甚广,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总和。

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文化现象; 大到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 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 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二.语言: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每一个符号单位都由音义结合组成。

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正是这种任意性, 才使得人们能够用有限数量的音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 来表达和反映人类环境以及他们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感情。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随机变化。

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通过语言,人们得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传承文化。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文化体系的载体,反过来也能影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语言的力量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不同的语言背后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传统。

比如,日语中的「礼貌语」反映了日本文化中重视尊重他人和维护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而在汉语中,很多词汇与象形文字有着紧密联系,这反映了古代汉字的发展历程,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语言也可以塑造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更是在接受一种特定文化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语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同。

语言背后的文化一种语言往往凝结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

比如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母语,它蕴含着犹太人几千年的历史和信仰。

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背后也承载着英国历史的沉淀和殖民历史的痕迹。

不同的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比如在中文中,「猫」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猫常常被视为不祥之物。

这些文化符号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与文化的互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语言不仅承载着文化,也可以影响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会不断地借鉴外来词汇、创造新的词汇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变迁。

另一方面,文化的变迁也会反过来影响语言,比如某些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可能导致某些词汇的淡出或兴起。

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带来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使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结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

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建着一个多元而丰富的世界。

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尊重他人,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大多学者认同,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具体的以实例去展示文化现象对与我们的理解会大有好处,物质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纱丽,尼泊尔喜欢手抓饭,日本人喜食生鱼片,中国人见面爱握手,毛利人见面碰鼻子,韩国人习惯盘腿习地,这都是各个民族物质文化的表现。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最简单的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3、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

4、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虽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语言的特点1、指向性:语言具备指向性,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含义描述可以指向对应的事、物。

如:树、人、上等。

语言的指向性受人为认可的事实。

2、描述性:语言的描述性是语言含义的体现,语言具备描述性是语言能够交流的重要体现。

语言的描述性受语言的指向性变化。

3、逻辑性:语言是一种有结构、有规则的指令系统。

语言的逻辑受语言的指向描述而变化。

4、交际性: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交流需要建立一定的联系,无论其是否相关。

而两个非相关的物质要建立联系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论文——对语言文化的认识什么是语言?在以前对于的语言的认识紧紧是限于语言就是说的话语!这是何等的肤浅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德国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施来赫尔说:“语言是耳朵所能接受的一个物质综合体活动的表现形式。

这个物质综合体是由大脑(包括神经、骨骼、肌肉等在内)和言语器官构成的!”德国语言学家穆勒:“语言是自然现象,语言的变化不是历史的发展,而是自然的生长。

”俄国喀山派代表人物博杜恩:“语言不论是整体还是他的个体部分,只有当它为人们的相互交际的目的服务时,才有价值。

”再有亚里士多德说过:“语言是具有意义的声音。

”语言其实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程度是天天能听到人们表达的言语,陌生是语言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我真的无法表达出来。

在以前,我一度傻傻地天真认为我国除了粤语和普通话外就没有其他语言了。

记得在读高一的最初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除粤语、普通话外的语言,第一次听到了一种语言叫“涯话”。

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简直是懵了,天啊!这是什么鸟语啊,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有接触过这语言,听朋友们在将“涯话”时,真有种想奔溃的感觉。

后来,通过慢慢的了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国有五十多个民族,使用八十种左右的语言,说它"左右"是因为有的是语言还是方言不好界定,还有的语言可能还未发现。

我国境内的语言非常丰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据统计,中国的语言正在使用的就有80多种,已经消亡的古代语言更是不计其数。

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

就是因为这原因,我觉得语言太有趣了,每种语言都有一种特色,都蕴含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从这时,我才算真正的去认真了解什么是语言,语言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有多深。

上这次的语言文化课,我更加地清楚知道这方面的知识,感谢老师!其实多了解下语言方面的知识,不仅仅是认识了一种语言,更是该语言说反应的文化特色。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

语言与文化读后感《语言与文化》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让我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的结构、语言与思维、语言的功能、语言与社会等等。

这本书的第一章从一个宏观的角度介绍了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提到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人类进化过程中。

作者利用大量的研究证据和实例,扩展了我们对语言起源的认识。

我之前对语言的起源只是停留在人类需要交流的基本需求上,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语言的起源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与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语言的基本结构和认知过程。

通过对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语言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我对这些方面的了解原本非常有限,通过这本书,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语言是由各种语音和符号组成的系统,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作者讨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作者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

我之前从未考虑过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我明白了,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并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接下来几章作者讨论了语言的功能和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者提到语言不仅用于交流,还用于表达情感、表达身份和建立社会关系。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比如社会语言的差异和语言的规范化。

通过这些章节,我了解到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它紧密地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

在最后几个章节,作者引入了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教育的问题。

作者强调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跨文化交际。

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些建议和方法非常有价值。

语言与文化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历史。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我们需要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

例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和“freedom”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的重视。

而中文中的“和谐”和“孝顺”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因此,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传递了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上。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这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中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这可能导致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期望有所不同。

另外,一些语言中有丰富的颜色词汇,这可能使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分类更加精细。

因此,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思维的方式。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语言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上。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例如,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礼貌用语和称呼方式,这反映了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

另外,语言还用于表达情感和态度,这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

因此,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和历史。

同时,语言对思维和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与文化论文语言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共同遗产,它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和传统等。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它通过口头传统、文学、历史记录等方式传递文化知识和智慧。

例如,民间故事、诗歌和歌曲等口头传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它们通过语言传递了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

语言与文化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在不同学科领域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或人群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它们对彼此的影响。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都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观念。

例如,英语中的一些特定词汇反映了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价值观。

同样,中文中的一些成语和谚语传递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了解并尊重它的背景和习俗。

其次,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通过语言,一代人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统的延续。

例如,口头传统故事、神话和传说等文化遗产通过语言代代相传。

在某些地区,方言和口音也被视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当地人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因此,保护和传承语言也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

此外,语言也可以塑造和改变文化。

语言是社交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通过语言使用的方式和习惯,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文化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社交行为。

例如,某些文化偏重于尊重长辈和保持社交距离,因此在他们的语言中存在相应的敬语和礼貌用语。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加倾向于直接和坦率的交流方式,因此他们的语言会更加直接和坦率。

语言的习惯方式也会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一个有趣的角度是,语言可以反映出文化的演变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文化会经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迁。

这些变迁会对文化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反映在语言中。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传统的文化元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改变。

这种文化融合的现象也会反映在语言中,例如新词汇和短语的出现,以及外来语词汇的渗入。

因此,语言可以作为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指示器。

最后,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通识课——语言与文化

通识课——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差异又影响到语言,就像两个相隔200米的村子,也有着不同的文化、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发音等。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而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构成要素。

语言又是文化的流传媒介。

一个悠久优秀的文化必然有着不可捉摸的抽象语言。

而优秀文化本身又会不断发展语言。

以上是我在网上查的资料,所理解后,得出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而老师,您上课一开始就直接说语言,有多少种方言,然后又说文化,什么饮食文化、穿着文化等。

而这门课又叫“语言与文化”,所以学生的第一意识就是这门课在讲述的是什么,这两个词的关系又是什么。

不过挺可惜的事,不知道是不是我一开始精神恍惚,没听到您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还是您忘了说。

所以学生我觉得,您应该一开始应该讲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的关系,让语言与文化无法分割。

先让学生们对“语言与文化”有个总的认识,再细分讲语言、文化会更好。

老师您在讲文化,特别是说饮食文化时,用美食的图片来讲述,诱惑着我们,又十分激动的引用自身的列子,来给我们介绍一项美食。

我个人觉得这很好,充分的调动了我们的兴趣,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起来。

老师您在讲述各地方言后说词语时,从词语的发音,讲述了古人对于词语的读法,让我增长了见识,原来古人是这样读词语的,我一直误以为古人读词语是用后来才成立的拼音读法。

不过我觉得你讲述词语的时,应该适当的提一下,这个词语的由来,究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有着怎么的文化。

如果可以,就找一些有趣的词语,这样不会那么枯燥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门课的收获和建议,如果有语言用得不是很恰当的,请老师宽谅啦。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范文首先,语言在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图。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特定社群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中重视尊重他人,他们的语言通常会有相应的礼貌用语和表达方式;一些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他们的语言可能会有更多与家庭相关的词汇。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特征的载体。

其次,语言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还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例如,一些语言中存在更多的时态和语气变化,这反映了这些文化对时间和情绪的不同关注。

因此,通过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因素会塑造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涌现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不断变化的需求。

因此,文化的变迁会直接影响到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互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者。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传承和保留自己文化的传统、故事和价值观。

同时,文化也通过语言来塑造和传递自己的认知和价值体系。

因此,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启发的关系。

总之,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特征的载体。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还对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和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考人()——700门自考课程永久免费、完整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语言与文化试题课程代码:10058Ⅰ. 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tatements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s. Read each statement and the four alternatives carefully and decide which one of the four alternativ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20%).1. The medium of verbal interaction is _____. ( )A. thoughtB. languageC. cultureD. communication2. Such interjections as “aha”, “my God”, “oh”, “dear”are chiefly used to convey _____ meaning. ( )A. affectiveB. reflectedC. socialD. conceptual3. The Chinese name “党生”is related to _____. ( )A. the date of birthB. the place of birthC. historical eventsD. natural phenomena4. The Chinese counterpart for “Busman’s holiday”is _____. ( )A. 公共汽车驾驶员的假日B. 公共汽车乘务员的假日C. 消磨于与日常工作类似之活动的假日D. 公交车日5.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differ in what can be advertised. In English _____ cannot be advertised. ( )A. sexual serviceB. domestic serviceC. medicinesD. cigarettes6. “I’m full”is signified in English culture by _____. ( )A. moving quickly his open hand, palm down, across his throatB. a raised open hand, palm forwardC. one or both open hands lightly patting one’s own stomachD. an open hand, palm down, raised to one’s throat7. Cowboy can represent the _____ aspects of culture. ( )A. geographicalB. politicalC. ChristianD. historical8. When you received a gift from your friend on your birthday, normally your response is _____.( )第 1 页A. “It’s very beautiful, but I already have one.”B. “You may give it to Jane. She will love it.”C. “It’s so nice, I love it. Thank you.”D. “No, thank you. For it costs you too much.”9. “to kick the bucket”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_____. ( )A. to get into a temperB. to dieC. to have bad luckD. to go to bed10. “That idea went out of style years ago”illustrates the metaphor that ideas are _____.( ) A. people B. productsC. commoditiesD. fashion11. “Show no surprise or concern about something unusual that happens”is synonymous to _____. ( )A. cast your eye overB. keep an eye out forC. turn a blind eyeD. not to bat an eyelid12. “White room”corresponds to _____. ( )A. 白色的房间B. 病房C. 空房D. 绝尘室13. A Don Quixote represents _____. ( )A. a captivating man known as a great lover or seducer of womenB. an idealistic and impractical personC. a meek person who submits to indignities and sufferings without any thought of act of rebellingD. a handsome young man, passionate, dashing, who has a way with woman14. “The weather cleared just as the party approached the summit. Until then they had seen nothing of the panorama aroundthem.”demonstrates _____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sentences. ( )A. a temporalB. a causalC. an adversativeD. an additive15. “She drives me out of my mind”is 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about love is _____.( ) A. a physical force B. madnessC. magicD. patient16.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English texts develop _____. ( )A. in a spiral wayB. in a linear fashionC. in a flowery styleD. in a way of much uses of hyperboles第 2 页17. “A black day”is a day _____. ( )A. when something sad or disastrous happensB. when something remarkable and usually pleasurable happensC. when something should be rememberedD. when there is no moon or sun18. The word in American English for “staff”is _____. ( )A. stuffB. facultyC. teacherD. employee19. _____ relations refer to constructions whose components are linked in meaning through juxtaposition and punctuation/intonation and not through the use of conjunctions. ( )A. logicalB. hypotacticC. paratacticD. hypocritical20. The distance zone ranging from touching to 18 inches is referred to as the _____ zone.( ) A. intimate B. casual-personalC. socio-consultativeD. publicⅡ. 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tatements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s. Read each statement and the four alternatives carefully and decide which alternative can complete the statement. There might be more than one correct answer. (10%)1. Culture is a _____ phenomenon. ( )A. systematicB. socialC. nationalD. historical2. _____ are facilities where people get served without having to leave their cars. ( )A. Drive insB. MotelsC. HotelsD. Diners3. Possibl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Have they never invited you home?”could be _____.( ) A. Yes, they have never. B. No, they have never.C. Yes, they have.D. No, they have.4. Michael Stone is a professor, so it is quite common for his students to call him _____.( ) A. Michael B. Professor StoneC. Michael StoneD. Professor Michael第 3 页5. In English culture “pink”can be associated with _____. ( )A. something bestB. something unpleasantC. womenD. dismal6. Words pejorative in meaning in English but positive or neutral in Chinese are _____.( ) A. propaganda B. dragonC. comradeD. peasant7. V ocatives normally include _____, epithets, etc. ( )A. greetingsB. standard appellativesC. terms for occupationsD. names8. “To throw in the sponge”_____. ( )A. derives from baseballB. means “abandon a struggle or contest”C. derives from boxingD. means “acknowledge defeat”9. When people are introduced to others, they often say to each other, “_____”. ( )A. How are you?B. How do you do?C. How have you been?D. Nice to meet / know you.10. If someone says, “What a big house you’ve got”, the complimented might respond, “_____”. ( )A. Thank you. It’s quite big.B. Thank you, I was lucky to be able to get it.C. Thank you, but I think it’s not as big as yours.D. Oh, you really think so?Ⅲ.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has an underlined space. Fill in each underlined space with a proper expression.(24%)1. ___________ is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books comprising the Old Testament and New Testament.2. The British English equivalent for “check”is ___________.3. English pronouns are marked for four cases: ___________, objective, genitive determinative and genitive independent.4. “保持一身清白”corresponds to “___________”in English.5. ___________ is a book with the telephone numbers of different shops, restaurants, business, organizations, etc.6. “Homer sometimes nods.”can be translated into “___________”in Chinese.7. In its broad sense culture is the attributes of man, and it is also called “large C culture”or “___________ culture”.8. The English equivalent for “黄道吉日”is ___________.9. Beautician is an euphemism, referring to ___________.10.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at the sentential level ___________ relations are observed far more frequently in English第 4 页than in Chinese.11. The Chinese equivalent for “Wester”is ___________.12. Through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time, thre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s have emerged: the past, ___________, and future.Ⅳ. Translation (16%)A.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Chinese. (8%)1. Niagara Falls2.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3. totem4. Excuse me, w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post-office?B.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8%)1. 敬请光临2. 趁热打铁3. 五月结婚,悔恨终身4. 红白事Ⅴ.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10%)1. language2. the present-oriented society3. similes and metaphors4. taboos5. text structuresⅥ. Discuss the following topics. (20%)1. Are “please”in English and “请”in Chinese used in the same way in communication? If they are not, what differences can you find between them?2. What cross-cultural contrast can you fin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hen naming their children?中国自考人()——改写昨日遗憾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第 5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