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3课 《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5.3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5.3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名词,孤儿 )
孤不度德量力( 名词,古代侯王自称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形容词,年龄大 )
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动词,养育 )
( 3 )长
祭十二郎文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KETANG HEZUO TANJIU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艺术。 3.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所谓天者诚难测( 副词,确实、实在 ) ( 8 )省 不省所怙( 动词,知道 )
吾往河阳省坟墓( 动词,探望 ) ( 9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动词,趋、赴 )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动词,就职上任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课前预习导学
KEQIAN YUXI DAOXUE
课堂合作探究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长官、首领 )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形容词,排行第一的 )
孰与君少长( 形容词,年长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形容词,永远、长久 )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连词,表示转折 )
( 4 )而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连词,表示承接 )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连词,表修饰 )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连词,表示转折 )
( 6 )明.年.,丞相薨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6.特殊句式 ( 1 )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句 ) ( 2 )何为而在吾侧也( 宾语前置句 ) ( 3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状语后置句 ) ( 4 )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句 ) ( 5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状语后置句 ) ( 6 )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状语后置句 ) ( 7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状语后置句 )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课件
学习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 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 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作者简介:(见导学案114页)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 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 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 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 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 展道路。
• 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 嫂归葬(于)河阳。 •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我和你都 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 葬在河阳。 (中年:在中年,名作状)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 相离也。 不久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虽然零丁孤 苦,但不曾有一天离开你。
•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 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 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我, 两代都是只有一人,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 •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嫂嫂曾经一手抚摸你、一手指着我说:“韩家两 代人,只有你们这两个人罢了!” •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 其言之悲也。 • 你当时还小,应当不再记得了;我当时虽能记得, 但也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题解(导学案114页)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
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 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 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 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 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 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共46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共46张PPT)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 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 来的。今天我们 要学习的《祭十二 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 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 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 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于韩介, 季子韩愈。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过继给 韩会为子。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和十 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 起,“零 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 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使他悲痛 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 父 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 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 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 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 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 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 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 因而写成此文.
明确: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
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 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 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 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

翻译课文5—8段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 苍苍,而齿牙动摇。 •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捎信给你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 可是视力模糊不清,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 (视:视力,动作名 动摇:古义——牙齿松动 今义——不稳固, 不坚定) •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 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 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命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 我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穷的忧伤啊! •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保全了 呢?(强者:古义——强健的人 今义——强有力的人 全:保全,形作动)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

《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

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

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

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

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

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

这话不假。

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

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

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

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1
点名学生回答,评价,教师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1、明确: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
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一部分:2、3两自然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一课时)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10周星期二
单元(章节)课题
第5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三维目标
1、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反复诵读,背诵部分段落。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3、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本节课题
《祭十二郎文》韩愈
本节课目标
1、介绍文体及作者情况。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2、结合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新新学案》音频PPT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第二部分:4至9自然段,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布置作业
1、仔细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的感人力量,并且反复阅读抒情段落。
2、完成《新新学案》精学精练A
预习任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通译
5、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
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
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
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
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
四、写法小结
1.想象奇特,大胆夸张
2.构思新巧,叙议结合
3.句式灵活,直抒胸臆
五、作业布置
全品学练考
总评或
反思
备注
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内容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时间
节次
3
主备人
复备人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2.初步体会诗歌自由奔放的特点。
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难点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诗歌梦境。
课堂模式
内容提要
时间
设计意图
方法、策略
个人备课
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
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
③新授
④课内练习(及检测)
⑤课堂
小结
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
探究
(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答: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 “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2)诗人梦醒后的心情怎样的,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来?
答:“长嗟”、“惟”、“失”反映了诗人从梦中惊醒后面对着现实时的痛苦惆怅.
三、主题探究
(1)诗人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
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答: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
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 单元《 祭十二 郎文》 课件(3 2张PPT )
第三段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课件(32张PPT)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 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 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 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 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 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 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 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 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 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 录》中的一段话:“ 读诸葛孔 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 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 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 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 动祭文。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 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 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 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 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 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 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 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 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 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 “ 唐宋八大 家 ” 之首,作品收在《 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 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 自幼相守,历经患难 “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 ” ,感情深厚, 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韩愈(经典实用)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韩愈(经典实用)

去年,孟东野前往, 我托他带给你的信中说: “我还未到四十岁,却 视力模糊,头发花白, 牙齿松动。想到诸位叔 伯父和各位兄长,都是 在健康强壮时便过早去 世,像我这样衰弱的身 体,难道能够活得长久 吗?
书:写信,名词作动词
其:难道。表反问的语气副词。
吾不可去①,汝 不肯来,恐旦暮 死,而汝抱无涯 之戚也。”孰谓 少者殁而长者存, 强者夭而病者全 ②乎!
①离开职守 ②保全
我不能离开职守,你 又不肯来。只怕我早 晚死了,而你将会怀 着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 而年长的却反活着; 强健的夭折早死了, 而病弱的却反保全了 生命?
“少者殁而长者存”,陈诉自己抱憾不已的心 情
该死的没死, 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
为什么该死? 为什么不该死?
身体虚弱 (怎么虚弱?)
题解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
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 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 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 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 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 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祭文(悼词)
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 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 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对噩耗的疑惑

怀 疑
Hale Waihona Puke 梦真如果是信
为什么兄……? 为什么你……? 为什么我……?
如果是梦
不是信
传言不是真的
东野的书信 耿兰的丧报
是信
.“我”不久于人世
原因
头发全白 牙齿脱落 身体虚弱 精神衰落
有知觉
永不分离
死后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之部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散文之部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含解析

祭十二郎文本课话题——感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为侄儿的死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这也是感恩于兄嫂对自己的抚养。

开头至“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极点.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儿子陈斌强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盈盈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羊有跪乳之恩,牛马有反哺之义。

——谚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省.所怙.(xǐnɡ)(hù)兄殁.南方(mò)汴.州(Biàn )曷.(hé)归取其孥.(nú)斗斛.之禄(hú)辍.汝而就(chuò) 窆.不临其穴(biǎn)丞相薨.(hōnɡ)遽.去(jù)(zuǒ)(rónɡ)万乘.(shènɡ)佐戎..夭.其嗣.(yāo)(sì)殒.其生(yǔn)奴婢.(bì) 颍.水(yǐnɡ)尚飨.(xiǎnɡ)闻汝丧.之七日(sà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致错误!(2)幸错误!(3)省错误!(4)始错误!(5)诚错误!(6)其错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客居)(2)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 (4)吾少孤.(名词用作动词,幼年丧父)(5)吾书.与汝曰(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寄信)(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7)恐旦暮..(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9)而视.茫茫(动词用作名词,视力)(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 (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张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张PPT精品课件

4、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 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 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 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 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 者全乎!
点拨: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 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 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 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 “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 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 种怀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祭十二 郎文》 课件48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祭十二 郎文》 课件48张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
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
颂、赞、书、序Βιβλιοθήκη 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
卓越的成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祭十二 郎文》 课件48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 祭十二 郎文》 课件48张
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 介的儿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 抚养成长。韩愈和十二郎为 叔侄,情同兄弟,从小生活 在一 起,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 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 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 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 的噩耗。十二郎的死,使他 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 回忆。作者情不能已,写成 此文 。
回忆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聚少离多,抱憾终生
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回忆与十二郎离别 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 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 为此抱恨终身。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 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

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祭妹文》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

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

),致孤危托落。

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课件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祭十二郎文》课件
祭十二郎文
韩愈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县 人,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 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 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 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 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 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 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郎的灵前: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 明祭奠的时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首告闻 丧以志哀。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 感基调。
表哀悼之情
2、 呜呼!吾少孤,
呜呼!我幼年丧父,
及长,不省所怙,惟 等到长大,不知道依靠
兄嫂是依。中年兄殁 的父亲(模样),只有
(于)南方,吾与汝 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来京城。其后四年 , 到京城。此后四年,才回
而归视汝。又四年 , 家看望你。又过了四年,
吾往河阳省坟墓 ,遇 我去河阳凭吊祖坟,遇到
汝从嫂丧(sāng)来
葬。又二年 ,吾佐董 丞相于汴州 ,汝来省 吾;止一岁 ,请归取 其孥。明年 ,丞相薨 ,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是年 ,吾佐戎徐州 , 使取汝者始行 ,吾又 罢去 ,汝又不果来。
遽(jù)去吾而殁
乎!吾与汝俱少年 , 以为虽暂相别 ,终 当久相与处 ,故舍 汝而旅食京师 ,以
求斗斛之禄;诚知 其如此 ,虽万乘之 公相 ,吾不以一日 辍汝而就也!
我想,你跟随我到东边, 东边也是异乡客地,不能 久住;从长远打算,不如 西归河阳老家,将家安顿 好再接你来。唉!谁料到 你竟骤然去世离开了我啊! 当初,我与你都还年轻, 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 会长久与你在一起的,所 以才离开你到京师谋食, 为了求得微薄的俸禄。倘 使早知如此,即使是做王 公宰相,我也不愿意一天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3课 《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doc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3课 《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doc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一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文章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一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3、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1.梳理字句.(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出示投影: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A.及长(cháng)长者存(zhǎng)尚飨(xiǎng)B.不省所怙(shěng)省坟墓(xǐng)窆不临其穴(biǎn)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g)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万剩之公相 B. 零叮孤苦 C. 衔哀致诚 D. 如耽兰之报参考答案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其又何尤:怨恨.(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2.指导诵读(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五、课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1.教师范背.2.学生集体背诵.3.抽查学生背诵.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黄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三、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还要不要亲情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参考内容: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五、课文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段)1.生离之情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段)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段)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段)融情于事 2. 死别之情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段)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段)病因死期,萦廻于心(8、9段)吊慰、改葬、事事不忘3.祭奠之情(10段)抚孤成立,馀年之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