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 3 白杨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白杨∣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白杨∣人教新课标

《白杨》教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一、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知识与技能: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3白杨》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3白杨》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3白杨》教案第二课时一.过渡导语,承上启下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二。

阅读链接,解答疑问1.师生合读第14、15段。

理清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

2.孩子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于1963年发表,离现在整整45年了。

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说不定你就明白这些问题了。

(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

(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

交流一: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边疆。

随机朗读第四节。

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交流二:新疆是个荒凉的地方。

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

朗读1、2两节。

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抓住“爱”体会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感情朗读4、5两节。

(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三.理解心愿,领会思想1.再读爸爸的话。

2.讨论:现在你们知道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思了吗?(不畏艰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3.爸爸的心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呢?读16自然段。

重点理解:“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白杨正迎正风沙成长起来。

”引导:“小白杨”在文中指谁?体会“迎着风沙成长”的含义。

你读懂爸爸的心愿了吗?(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感情朗读第16自然段5.老师小结:现在我们真正理解了爸爸的心,爸爸的心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思,当他向孩子们深情介绍白杨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扎根边疆;爸爸的心还是一个殷切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白杨树所代表的优秀品质和象征意义。然后,我会进行点评,强调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作业小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如:“挺拔、矫健、傲立、风华”等。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总结等方式,提炼课文主旨和关键信息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涵。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白杨树具有哪些优秀品质?”“白杨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课文。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我会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语,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讲解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所象征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白杨树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白杨》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白杨》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白杨》【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准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相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复习相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爸爸仅仅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个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实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相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相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很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3白杨》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3白杨》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白杨》教课方案教材剖析《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怀散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睁开议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

热忱颂扬了边境建设者听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境、建设边境的远大理想和奉献精神。

文章是依据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征——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次序组织文路的。

教课目标1.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诵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要点语句,联系上下文,领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愿望。

4. 领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课要点:经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质量。

教课难点:领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质量之间的相通、相像之处。

第一课时一、揭露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2.课题是《白杨》,全文只是就是写白杨吗?二、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虑题,学生自学①查词典或依据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沙漠、茫茫、清楚、浑黄一体、高大挺拔、辩解、介绍、抚摸、表白、深思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③大沙漠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④爸爸是如何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⑤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成效。

四、学生怀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 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拔()2.写反义词:清楚()摇动()脆弱()消逝()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认识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游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愿望。

那么这位游客的愿望是什么呢?她是如何借白杨表白自己愿望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要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1.此刻设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沙漠,大沙漠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沙漠的挂图,教师描绘: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狂风一同飞沙走石,铺天盖地,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3)从字面上看。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三篇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三篇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理解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主题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白杨的顽强生命力,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会面对困境,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白杨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白杨的生长环境。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白杨信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教师提问: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在哪里?4.群学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白杨的象征意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拓展延伸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白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白杨的故事。

6.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写一篇关于白杨的观察日记。

搜集有关白杨的诗歌、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白杨的顽强生命力。

2.学生在讨论白杨的象征意义时,能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白杨的象征意义的认识。

3.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白杨生长的环境,如沙漠、盐碱地,提问:“这样的环境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么白杨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的呢?我们一起来找找课文中的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这篇经典散文的作者以及散文的主题和思想。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文章整体结构和情感内涵。

3.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记忆,唤起对家乡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尊重生命,珍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闻一多先生的诗文思想表达;2.《白杨》的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3.学生对于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感受表达。

三、教学过程1.引入师生互动,介绍养老院的经历,悄悄告诉学生今天要讲白杨这篇文章,看看学生知道不知道这颗白杨树。

2.导入让学生先欣赏这首由黄元御作词,叶挺作曲的歌曲《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山寺梦魂惊,桥边日色斜。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霜。

3.阅读教师读一遍课文《白杨》,让学生跟读。

然后放音乐《小城故事》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叙事中。

4.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首先按照文中情节讲述顺序,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新学校与旧学校的对比介绍,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部分,白杨树成为当地的象征,让全村有了紧密的联系。

•第三部分,当白杨树倒下时,引起了全村的哀悼和警觉,激起对白杨树的深刻感悟。

2.闻一多先生的诗文思想表达交由同学来阅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然后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诗文思想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这篇文章。

3.生词解读向学生解释生词“敦”,“语惊四座”,促进学生掌握汉语词语的正确用法。

4.情感表达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谈谈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一些特殊地方。

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达对自己家乡、乡土和家庭的感情与热爱;同时也让学生对自然风光现象及自然风景的变化,提高自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总结1.让学生自己试着串连文章,模仿创作一段文章。

2.让学生读《山海经》的山海经简介,理解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3.教师提问:如果这颗白杨树是今天的珊瑚树,我们要怎么保护珊瑚树呢?四、板书设计《白杨》•结构•闻一多先生的诗文思想表达•生词解读•情感表达五、作业1.复习课文《白杨》,整理答题卡。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白杨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白杨人教新课标

第三课《白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书写6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小白杨》(播放视频)师:在我国西部茫茫地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

2. 板书课题《白杨》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袁鹰。

(图片文字介绍)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师:白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析——晰、无——抚。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伞”为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要写在“人”字的里面。

“绍”为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上是刀,右下是口。

“疆”为左右结构,注意左小右大。

整个字共19画。

“陷”为左右结构,注意左小右大。

右边是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3.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xī sǎn fǔ shào jiāng xiàn gē清晰雨伞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戈壁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抚摸:用手轻轻摩挲。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2.课堂引导: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描绘白杨树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搜集与白杨树相关的诗歌、故事等,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2.逐步引导,深入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பைடு நூலகம்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一系列问题,如“课文中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
3.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白杨》这一课是(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挺拔、顽强、执着、信念”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2.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炼文章关键信息,但在深入挖掘文章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3.思维能力:五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直观感受,缺乏理性分析能力。
4.情感态度:学生对大自然、生命等方面的话题较感兴趣,容易产生共鸣,但在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引导方面,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从白杨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认识到在困难面前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1.3白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1.3白杨》教学设计
a.课文中的白杨树具有哪些特点?
b.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c.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四)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述白杨树的文字。
2.教师挑选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1.3白杨》的深层含义,领悟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重点。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8.创设展示平台,激发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举办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如高大、挺拔、叶子细长等,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1.3白杨》。
4.观察实践:请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具有特点的植物,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并分享给家人或同学。
5.情感交流:学生与家长或朋友分享学习《1.3白杨》的感悟,讨论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在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向白杨树学习,面对困难和挑战。
6.预习作业: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提前了解课文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反思: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反思,内容包括对白杨树精神品质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方面。

小学语文教案《白杨》

小学语文教案《白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3白杨》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3 白杨【备课资料包】生平简介: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

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

1947年毕业与之江大学。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

文学成就: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年轻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我也要戴红领巾》;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诗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1.新疆建设兵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于1950年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

部队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满足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2.歌词欣赏。

一颗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卫着北江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喽喂太阳照的绿叶闪银光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上它亲人嘱托记心上喽喂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本内容选自金星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小学教材全解》五年下3课【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因为父亲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因为听到孩子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同时他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三次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3.分角色朗读全文。
思考:诗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他们与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地质队员们与边疆建设者们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有许许多多像文中爸爸那样的人,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为祖国甘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全班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
指名回答
有感情地朗读板书出的词、句。
1.默读课文
交流讨论,
朗读出示的句子。
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默读全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的句子。
吗j分角色朗读全文
作业
课后同学们可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全文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全文人物的描写也非常传神。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描写。请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是描写谁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师:从父亲神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心情的变化。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高大的白杨”指什么?“迎着风沙成长的小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②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的,实际上是借白杨来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无私奉献,不怕困难,顽强的边疆工作者们。这种表达方法就是(板书: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预习要求
自学生字,熟读课文,提出质疑。
学法指导
读、议.相结合,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法指导
引导学生读、|议.
教具准备
白杨的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新课导入
1.祖国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白杨去了解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1.默读课文
2.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备注
一、复习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么白杨究竟有什么特点?爸爸又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感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用“——”画出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那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呆会提出来大家讨论。
2.交流讨论,并朗读相关段落。
讨论问句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感悟体会:闪过的白杨树说明列车在飞驰。
理解词语: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讨论问句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出示白杨图片,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高大笔直。
讨论问句3: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词语:表白,解释说明。
感悟体会:这是一个设问句。
师:爸爸不仅仅在介绍白杨,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心呢?下节课继续讨论。
齐读课题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回答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中的三个问句。
2.齐读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保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白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请找出书中的句子来回答。
理解句子: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①仔细读这段话,说你体会到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特点一:直、粗壮(板书:高大挺秀);
特点二: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板书:无私奉献);
特点三: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与洪水(板书:生命力强)。
②师: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可是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吗?
不,他还在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那就是像白杨一样无私奉献、坚强、不怕困难的人。
师: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人?(板书:边疆工作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父亲其实是在通过介绍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父亲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呢?(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3.对于父亲的表白孩子们能理解吗?(不理解)他们只知道些什么?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那他们不知道什么?(学生自由阐述)
课题
3.白杨
教学内容
第十页——第十三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6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引读课文。他们只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只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只知道——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
师: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父亲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吗?为什么父亲要把我们接到新疆去念书?(希望我们能适应边疆的生活,长大能为建设边疆出力。)
师: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