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乐处

合集下载

“寻孔颜乐处”与宋词中的“和乐”境界

“寻孔颜乐处”与宋词中的“和乐”境界

“ 孔颜乐处” 宋人的人格追求和人生境界 :
理学是一种道德本体论 , 即宣扬道德至上 , 因此 理学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一种信仰 。然而与佛道
利、 道充身安的“ 圣贤气象” 作 为一种人生理想 , ; 则 是“ 浑然与物 同体 ” 和乐境 界 ” 的“ 。所 谓 “ 和乐” ,
张载云: 和乐 , “ 道之端乎。和则 可大, 乐则可久 , 天 生” 西天” 或“ 等彼岸世界的许诺 。因此如何建立起 地之性 久 大而 已矣。 [( 这 一 境界 不 同于 孟 子 ”2附 1 人们对道德的发 自内心的信仰 , 如何 使道德追求从 “ 养浩然之气” 的刚直勇猛 , 它具有以下三个 方面的 他律成为 自 律就成为宋代理学家必须 面对 的问题 , 特点 : ’ 这也是儒家与佛道相抗 衡 的关键 所在。而周敦颐 首先这是一种超然境界 , 周敦颐 曾云 : 君子 以 “ “ 寻孔颜乐处 ” 的意义就在 于打开 了如何将道德履 道充为贵 , 身安为富, 故常泰无不足 , 而铢视轩冕 , 尘 践与个体的人生追求和情感体验相结合 的法 门。 视金玉, 重 无 加 焉 尔。 [ ’ 学 家 们 宣 扬 的 其 ”’ 理 所谓“ 孔颜乐处”语 出于《 , 论语》 :
为宋代士大夫文人共同的人格追求和人生理想。 比 如苏轼的密友 鲜于子骏 曾就“ L 孑 颜所乐何事 ” 问道
于程颐, 这说 明 , 寻孔颜乐处” “ 的人生命题 已不再
局限于少数道学 中人 , 进而成为宋代文人普遍关 注
的问题 。宋人多有对此理此境的描述 , : 如
足 下知 道之 明者 , 能 迭 于进 退 穷通 之 理 。 能 故
作者简介 : 王晓骊( 90一 ) 女 。 17 。 江苏苏州人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 士 , 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7 3

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题的超越

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题的超越
其原 因 。


以“ 为 本质 特 征 的 心 学建构 乐”
白沙 自称其学 问 为“ 自然” 学 。在其 心学 理论 中. 自然 ” 之 “ 是体 道 的境界 , 带有 “ ” 乐 的特征 。从 最终 目的看 , 自然 ” “ ” 自身 的契 合 + 自己在“ 落” 是 道 与 使 洒 中实现 我与 道的融会 。 一境 界 , 最喜 此 他 欢说 成 是 鸢飞鱼跃 ” 有 时也用“ 颜 乐处 ” “ . 孔 、 曾点 气象 ” 来表 达 :
摘 要 : 白 沙 的 思 想 上承 周 敦 颐 、 颢 、 雍 , 与程 颐 、 熹 不 同。 十 不 同 主要 表 现 在 对 成 圣境 界 陈 程 部 而 朱 这
— —
“ 赢 乐处 ” 解 的 差 异 上 白 沙糅 告 儒 、 、 三 家 思 想 , 此 基 础 上 对 上 述 命 题 进 秆 丁超 越 性 _ 孔 理 庄 禅 在 阐
真 乐 何 从 生 , 于 氤 氲 问 。 氰 氲 不 在 酒 , 在 心 之 玄 。 行 如 云 在 天 , 如 水 在 渊 ; 者 识 其 生 乃 止 静 端 , 生 当乾 乾 [] 32 此 1 11 白燕 之 乐 , 真 乐 也 。 宇 宙 问 复 有 何 事 ?[ ( 13 乃 1 p 9) ] 1
色 色 信 他 本 来 , 用 尔 脚 来 手 攘 ?舞 雩 三 三 两 两 , 在 勿 忘 勿 助 之 间 曾 点 些 几 活 计 , 孟 何 正 被
子 一 口打 并 出来 . 都是 鸢飞 鱼跃。[ l 1) 便 1 p27 ( 按 这 种说法 , 道 的境 界是 无须安 排 而 与道 相契 , 体 没有 人 为 的迹象 . 我 各 自相得 , 物 天地一 体 . 浑 沦无 问。就物 来说 , 有纯朴 本然 的存在状 态 ; 保 就人 来说 , 充 塞于 天地之 间 , 到精 神上 的安详 则 得 愉 悦 。 天 自信天 . 自信地 , 自信吾 ; “ 地 吾 自动 自静 . 自阙 自龋 , 自舒 自卷 ; 甲不 问 乙供 , 乙不待 甲赐 ; 牛 自为牛 , 自为 马”1( 4)万 事万 物各得 其所 , 受来 自外 部的 约束 , 亦保持 自己心灵 的真实 , 马 [] 22, 不 人 不 为外 在 的事物 所干 扰 。此处 的 自然侧重 于 消除道 与器 、 与 物 、 与欲 的隔膜 , 之在更 高 的层 心 理 使

论孔颜之乐

论孔颜之乐
次 ,这种修养 的境地必然 吸引力不足者为之倾心 。
这里 , 孔子就把仁 、乐与礼紧密地联系起来 ,阐述 了仁德 的重要性 。“ 仁”乃是人与人之 间沟通 的真 情 厚意的表达 ,失去了 “ 仁” ,一切外在 的各 种东 西 都不具有任何 意义 。这里 的 “ 仁”已然成为 内在
规定 , 直指人的内心世界 , 以人文关怀 的方式得到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 ”( 《 论语・ 八佾篇 》 )
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 的重要方式 , 在古代 , 它亦 是礼 的一部分 ,但礼乐之学习必须 以仁德为基础 。

德 性 之 乐
孑 L 子认为 :“ 德不孤 ,必有邻 。 ”( 《 论语 ・ 里仁 篇》 ) 。 有德之人纵然处 于乱世之 中 , 亦是悠然 自得 , 并不孤立 。 因为其道德修养之境界依然达至一 个层
孔子所特别提倡 的科 目之 一。《 论 语 》中则主要涉 及 “ 仁 、礼 、诗 、乐 ”四部分 的内容 。 孔子好仁 , 好具有仁爱 品性之人 , 好仁 德之性 情。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 之者 不如乐 之者” ( 《 论 语・ 雍也》 ) 孔子 以兴趣 为最好 的导师 , 仅仅知道或 了解其 中一方面的 内容 ,未必能发 自内心喜好之 , 真心喜欢 ,未必可得 , 但体 味其可乐可喜之处 , 则 自能将学 问做深做远 , 孔子教学亦是如此 , 利用循 循善诱之法 , 将学 习与修道浑然一体 , 则乐处亦在 此处 。因此 , 孔 颜乐处 离不开 “ 仁” 。孑 L 子的 “ 仁”
第பைடு நூலகம் 2 卷
第1 1 期
牡 丹江 大学 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孔颜乐处孔曾思孟1

孔颜乐处孔曾思孟1

以心形跌水代表心学的发展文脉,跌水的流势代表 着心学的传承,起伏跌宕,不断源远流长。
在心形跌水周围有秩序地排列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人物雕像,代表着心学的发展脉 络,同时在雕塑周围辅以石作小景,可供游客欣赏,停留,思考。
跌水意向
2.3 平面设计
1 2 3
5M 10M
15M
4 5 6 8
1 庭园入口 2 假山跌水 3 孔子雕像小景 4 曾参 雕像小景 5 6 7 8
子思子雕像小景 “心”形跌水 乡土石小径 孟子雕像小景
7
2.4 模型分析
草亭 石作小景 乡土石小径 孔子雕塑
1
1.4 模型分析
2 . 孔曾思孟——一以贯之
2.1 背景介绍
所谓孔曾思孟指的是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四 位儒学圣贤,他们代表了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故而称为一以贯之。 在儒家学派中,孔曾思孟四人分别被尊为至圣、宗 圣、述圣和亚圣。
孔颜乐处 孔曾思孟
——庭园景观设计
总 平 面 图

1 2

3

8

4 图例 7 5 6 1 2 3 4 5 9 6 7 8 9 10 西园 展览馆 太虚广场 儒学正脉牌坊 孔颜乐处 孔曾思孟 守仁广场 游客服务中心 衡南云轩
1. 孔颜乐处
1.1 背景介绍
孔颜乐处出自《论语》。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乐感文化。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颜乐处是《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 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乐趣。用不义的 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论 语·雍也》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学生颜回 的赞扬,说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 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 也就是说,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 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 孔子 颜回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若有人知乐居处,愿远赴异乡伊处,远观近随,与伊同住。孔子颜回师徒,日日温良恭谨,贫不失礼,穷不失志,群居能全节,独坐能守心,始终保持愉悦之乐。难道孔子颜回所处陋室,或有奇物佳景妙事值得大乐?这是方向大谬。
仁者之乐,与民同,与国俱,本质上是家国天下情怀的外现,是儒家任重道远、君子自强不息理想在心中的绽放。《方山子传》中陈慥在光州黄州找到了隐者之乐,苏东坡在赤壁找到了达观者之乐,陶渊明在田园找到逸者之乐,曹操找到了入世奋斗者“天下归心”之乐。他们的乐,与孔子颜回之乐是有区别的。陈慥独乐,苏东坡与友乐,陶渊明与田园乐,皆不及仁者之乐。家国面前、大义面前,生命亦可弃;礼乐面前,必正襟危坐神色肃然。个人纵有得失,岂足戚戚称道?岂足沾沾自喜?
怀仁爱者,必修仁术;具仁术者,还要敢于用生命去担当。仁者志在家国天下,任重而道远,寻乐的青年,必须准备好一生的行装,磨练远行的意志。
“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不是某一天吃了农家乐的绿色食品、或者饮了天然矿泉凉水,颜回之乐,是一生如此,如四季常青的松柏,经岁寒而不凋。颜回之乐,不在身外,是由心而发,不是漫山遍野“寻”来的,是用“仁心大爱”“仁术良能”铸炼的。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至,乐必随之,天空大地了无痕迹。作为今天的新青年,仁心仁术、幸福快乐都得靠自我去点滴铸炼生成。
3.那么,如何才能乐而忘忧,走向幸福?这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深思。我觉得,从孔颜二圣,从程颐、程颢两位大师身上,去探寻“孔颜之乐”,会更容易明白幸福是什么。首先是青年不失向学之心。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周敦颐好学善思,创《太极图》;程颐一生钻研《周易》,阐释易学要旨。可见,不乐学,不解惑,不安身,不幸福。新时代的青年,不孜孜以求,乐学善思,无以安身立命,自然不能得到幸福。其次,注重精神提升,追求精神幸福。箪食瓢饮,只为一缕花香。放下物欲,只为一朵水仙。青年人少重视名利,多追求初心,才能精神自由,创造更多可能。广东小伙黄枫杰潜心学技术,24岁便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用工匠精神走出一条幸福人生路。青年人坚守初心,追求精神自由,才能获得幸福人生。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周敦颐的著作《通书》对后世在培养健康心理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学者对此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对此书作出深入、全面的解读与诠释。

本文认为:《通书》主要是说“立人极”。

它包括:何谓之圣人,圣人如何作。

如何成圣。

然而,“孔颜乐处”则是圣人境界的标志。

如何成圣的问题在本质上便是如何达到圣人境界的问题。

孔颜所乐何事的问题正是周敦颐最为关切的问题。

“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诚如黄百家所言:周敦颐生平之寤寐惟“学以志裕”也。

周敦颐也正是以“寻孔颜所乐何事”来开示二程,所以,从“孔颜乐处”这个问题上人手进行解读与诠释才是真正地抓住了《通书》的精神实质之所在。

一、所乐何事周敦颐在《颜子第二十三》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颜子生活如此之贫但又不求一般人所爱所求的富贵。

且还一直如此之乐,在颜子的心中是因何事而乐呢?如朱熹所说:如果没有任何原因恁地空乐,那也没有意思,颜子心乐是有原因的。

周敦颐认为:颜子不关心常人所爱所求的富贵,轩冕、金玉都可以视作铢、尘之小,乃是颜子自有“至富至贵、可爱可求”之“大”者在心中。

因为颜子挂怀“大”者,而把“小”者忘了,故心里安宁、通畅。

可见,周敦颐认为这种安畅之心是由于“大”者而得。

与小者无关。

所以“小”者是有还是无,都不会影响这种安畅。

故无论生活是富贵还是贫贱,“见大”者都可以一样处。

由此,周敦颐认为颜子乐的原因是“见其大而忘其小”。

那么“至富至贵”的“大”又何所指?周敦颐说: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疆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

其重无加焉尔。

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孔颜乐处”观

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孔颜乐处”观

2019年1冃第17卷第1期Vol.17No.1Jan.2019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doi:l0.3969/j.issn.l672-626x.2019.01.015范仲淹诗歌创作中的“孔颜乐处”观张杰(重庆邮电大学索质教育教研部,重庆400065)摘要:“孔颜乐处”是范仲淹矢志持守的人生准则,并在此影响下暴霜露,斩荆棘,戮力上国相较程颐、程颖之“孔颜乐处”观,范氏说虽亦有心性修养之味,却更加贴近实际作为一代诗雄,范仲淹更将“孔颜乐处”深深地内化入自己的诗歌创作当中正因如此,范仲淹的政治咏怀诗和塞上咏怀诗才会显得富丽中见峥嫌,闲散后存血性关键词:范仲淹;孔颜乐处;诗歌创作中图分类号:B244;1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19)01-0119-07一、范仲淹之“孔颜乐处”观范仲淹一直以来都是历代士大夫称颂和学习的榜样,甚至被视为宋代士风、学风开山之人。

欧阳修为其撰墓碑曰:“公少右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叽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彳来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岀八映《宋元学案•高平学案》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HI吕中曰:“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史•范仲淹传》曾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王夫之曰:“(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附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我对“颜回之乐”的美好境界十分好奇和向往,愿与大家一起探寻颜回快乐的奥秘。我辈新时代青年,处繁华盛世,无物乏之虞,足不出户观天下,无闭塞之苦,为什么亚健康者日益增多、自杀率居高不下?
首先我们应该打准寻找人生快乐的方向,历代追寻者不绝如缕。周敦颐要求程颐、程颢“寻颜回乐处”,是启发弟子悟儒家之道。寻者,搜求也。向何处搜求幸福快乐?既是时代痛点,也是社会大课题。
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
5、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
范文展示
爱心仁行,所处皆乐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交流会我发言的题目是“爱心仁行,所处皆乐”。
写作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话题的背景叙述。材料先给出《论语》中两句经典名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两句都体现了儒家“孔颜乐处”的思想。紧接着,材料还记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孔颜之乐”。这一句看似无用,实则揭示了“孔颜乐处”思想的文化传承性及普世价值。
2.《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意思就是保持意念诚实,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使身心舒坦,达到“幸福”的状态。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在朋友圈喜欢“制造人设”,戴着面具生活。更有甚者试图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名媛”的方式,接触到精英圈子,实现阶层跃升。但这种仅仅在物质表面作文章的方式,不仅释放了“焦虑”,而且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同学们,孔颜之所以能“乐处”,是因为做到“心诚”。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孔颜之乐”,固然不是跟物质条件对立,而是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无论独处,还是与朋友交往。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读论语——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除了从小学就开始诵读的“学而”篇外,《论语》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语句便是关于“孔颜乐处”的描述。

年幼的时候,除了感觉孔子所处环境实在恶劣和留下一个“孔颜为什么会快乐”的疑问外,读不出更深的含义。

上大学之后,重新拾起这些篇章,才突然间发现“哦~,原来是这样子”,也发现了包含在字里行间的、需要用人生阅历去读的大智慧。

一、孔颜一体孔子“述而不作”,对被后世奉为经典“六经”也只是进行了编辑整理,所以无法从著作中直接窥探孔子的思想。

幸而有《论语》传世,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成为研究孔子唯一可靠的依据。

为了能够对圣人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我觉得有必要借助颜回的帮助。

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72贤人。

《论语》对他们的言行多有描述,“先进篇”中亦有一章专门讲到孔子对几位门徒的评价: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在这段话中,孔子把“德行”排在第一位,而颜回又是“有德之人”中的首位,表现出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极大肯定。

颜回亦是《论语》中记载的、受到孔子赞扬最多的一位学生。

所以不难看出,颜回的言行是最合夫子之意的,也必然是与夫子言行最为接近的,就像颜回自己说的“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

单从《论语》的记载来看,颜回与孔子的共通之处可以归纳为:好学和安贫乐道。

鲁哀公和季康子都问过孔子同一个问题,“在您众多的学生中,有谁好学呢”,两次的回答都是“有颜回者好学”,而且仅仅提到颜回一人。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3000门徒中只有颜回可以称得上“好学”吧。

对于自己,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是德行高深的圣人,没有自以为“忠信”无人能及,但却自信地说,自己是最好学的那一个,可见孔子对“好学”的孜孜追求和赞美之意。

孔子还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的“发愤”自然是用功学习的意思,而“乐以忘忧”则又引出了孔颜的另一个共通之处——安贫乐道。

国学经典解读 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

国学经典解读 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

国学经典解读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从“孔颜乐处”到自适任情——陈白沙对理学重要命题的超越雍繁星内容提要:陈献章的思想上承周敦颐、程颢、邵雍,而与程颐、朱熹不同。

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圣境界——“孔颜乐处”理解的差异上。

白沙糅合儒、庄、禅三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命题进行了超越性阐释,这就是以自适任情取代“孔颜乐处”的道德伦理内涵。

这也表现在他的生活实践方面。

另外,白沙心学的超越性也体现出宋明理学本身的矛盾,揭示出理学到心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理路。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要命题,很多理学家对此问题作过解释。

对此命题的阐释涉及对理学“成圣”之目标的理解,并凸现出不同理学家各异的思想倾向。

陈献章对“孔颜乐处”的解释表现出对“乐”的境界之追求。

但他对“乐”的理解与正统的理学家有很大距离。

他实际上是把各种不同来源的思想糅合在一起而开心学之先河。

本文拟以此问题为中心,分析陈献章心学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并探讨其成因。

一、以“乐”为本质特征的心学建构陈献章自称其学问为“自然”之学。

在其心学理论中,“自然”是体道的境界,带有“乐”的特征。

从最终目的看,“自然”是“道”与自身的契合,使自己在“洒落”中实现我与道的融会。

此一境界,陈献章最喜欢说成是“鸢飞鱼跃”,有时也用“孔颜乐处”、“曾点气象”来表达:天命流行,真机活泼。

水到渠成,鸢飞鱼跃。

得山莫杖,临济莫渴(当为喝)。

万化自然,太虚何说?绣罗一方,金针谁掇?(《示湛雨》)鸢飞鱼跃,乃见真机。

(《拨闷》)色色信他本来,何用尔脚来手攘?舞雩三三两两,正在勿忘勿助之间。

曾点些儿活计,被孟子一口打并出来,便都是鸢飞鱼跃。

(《与林郡博·七》)到得物我两忘,浑然天地气象,方始是成就处。

(《与贺克恭黄门·十》)按照这些说法,体道的境界是无须安排而与道相契,没有人为的迹象,物我各自相得,天地一体,浑沦无间。

就物来说,保有纯朴本然的存在状态;就人来说,则充塞于天地之间,得到精神上的安详愉悦。

_孔颜乐处_的内圣意境

_孔颜乐处_的内圣意境

・哲学研究・“孔颜乐处”的内圣意境陈东霞(济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济南250022)摘 要:“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宋明理学家将“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作为其道德的追求。

孔颜所追求的“乐”是精神人格的自我体验,其内圣境界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修养,认为在道德价值之上还有更高的“道”,表达出在世俗得失、毁誉、是非的超脱中对自由、自在、自得、自乐的向往。

关键词:孔颜乐处;内圣;心性;意境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9)0420039204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范仲淹首先在宋儒中提出了孔颜乐处的问题,周敦颐让其学生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此之后,宋明理学家都将“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作为其道德的追求,并用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发展和深化了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

本文拟对“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所求何道及其超越功名“富贵非我望”的内圣境界问题做一分析。

一、所乐何事:忧其所忧,乐其所乐的忧乐观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岁,在孔门“四科”中,被列在“德行”科的首位,唐贞观二年诏称“先师”,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改封“兖国公”,元至顺元年封“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称“复圣”。

他一生注重修养,仁爱诚信,虚心好学,德行出众。

“孔颜乐处”的基本内容在《论语》中有较多的反映。

孔子在51岁出仕前,一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孔子畏于匡、颜回居陋巷却能在贫困中保持身心内外的快乐。

儒家将忧分为两类:一为外感的,因困难挫折而遭致的忧,亦即物欲或难满足之忧;一为内发的,欲实现理想而生起的忧,亦即善性力图扩张之忧。

儒家的内忧有人称为自寻烦恼,“这类内忧,觉之则有,迷之则无,是良心善性之见于感情者,也是为学修身之结果,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情感所在”。

“前者是物质的忧,起于欲,后者是精神的忧,生于性;前者是外感的忧,非我所致,后者是内发的忧,乃我所求。

“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

“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

“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作者:刘亚奎来源:《牡丹》2019年第11期“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经过先秦儒家的发展,儒家形成了高尚的精神情操、崇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孔颜乐处”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夸赞,孔子见其弟子颜回虽居陋室,喝粗茶,吃淡饭,但是每天仍然过得很欢乐,于是他称赞颜回“乐而忘忧”。

而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孔颜乐处”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对其精神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的多重阐释。

一、高尚的精神情操儒家学派是对我国历史影响最深的学派,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这是一个周礼不存的时代,同时也是需要周礼复兴的时代。

孔子站了出来,他看到周礼盛行时西周的国泰民安与现在社会的混乱不堪,对比鲜明,故而孔子对周礼产生向往之情,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

孔子认识到恢复周礼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情操,从修身养性开始。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厉,在生活贫苦、无法温饱的时候,却不担忧自己的生活,反而乐在其中。

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坚持自己的原则。

孔子认为,勤苦和教育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

对于弟子颜回,孔子对其非常肯定,夸赞颜用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粗烂的木瓢饮水,住在破旧的老巷,这种贫苦一般人都无法接受,颜回却自得其乐。

对于孔子和颜回来说,幸福不是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情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颜乐处”是一种没有物质欲望困扰的主体的内在乐趣。

它可以被理解为人在贫苦的环境中可以保持高尚的精神情操。

《孟子》中也有“万物皆有备于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等精神超越精神。

儒家的代表人物都将“道”看得特别重要,正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所反映的是追求“道”的一种精神力量,养心中的浩然之气。

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

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个人行为都是 由这个“理”所决定的。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使得封建专制统治得以在理论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正当性。
二、程朱理学的诗性品格
尽管程朱理学具有强烈的哲学性和理论性,但其本身也具有显著的诗性品格。 这种诗性品格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天理”的描述和解释上。
其次,“孔颜乐处”思想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个社会的发 展应该是全面的、可持续的,既包括经济的增长,也包括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提升。 只有当社会整体上重视道德和精神追求,才能真正实现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孔颜乐处”思想对于时代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这个 时代,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而“孔颜乐处”思想正是我们在困境中寻求 出路的重要指引。我们应该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忘初心,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 质的塑造,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文化上,两宋时期文化繁荣发展,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这种文化环境为理 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学术氛围。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诗歌、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两宋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其中,“孔颜乐处”话语成为了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三、 “孔颜乐处”话语在诗学中 的体现
4、反对纵欲主义。孔子和颜回认为,纵欲主义会导致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 堕落,因此他们反对纵欲主义,强调自我约束和道德自律。
二、两宋理学的发展背景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两宋社会对于道德、伦 理、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
一、 “孔颜乐处”话语的内涵

“孔颜之乐”作文讲评(高二)-高中语文同步作文写作讲评课件(统编版)

“孔颜之乐”作文讲评(高二)-高中语文同步作文写作讲评课件(统编版)
。孔颜之乐在时光中赓续绵延,历久弥新。今日我们齐 聚于此,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先贤至理,于新时代百尺竿 头,更进一步。在我看来,孔颜之乐,在乎坚守心中道 义,不惧清贫艰苦。
2孔子曾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亦以“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流芳百世。其中所饱 含的对道义的热忱,对清贫艰苦的不惧,不正是其灵魂振翮, 超脱尘见,达至清明的最佳注脚吗?
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 腌菜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
• …… • ……
事实论证
• 广大乡村支教教师为支援乡村教育无私奉献 • 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者 • …… • ……
升格作文及点评:
持孔颜之烛,照时代之镜(45分)
——“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1大家好!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时间长河奔流不息
•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才能幸福? • 除了奋斗好学之外,还必须拥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脚踏实
地,忠于内心,正义乐观,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实现人生价值。
举例论证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自叙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学习的经历,刻苦勤奋不畏艰难困苦。
• 范仲淹划粥断齑 • 范仲淹幼年贫寒,在寺庙中刻苦读书。每晚他用糙米煮
• 前句说孔子疏水曲肱,后段说颜回箪食瓢饮在陋巷,他们 所乐何在?他们能明白自己的处境和真实所需,不因物 欲杂念所左右,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沉得住气,静 得下心,来感悟人生的乐趣。
• 从阅读材料到写作材料,需要写作者思想的深化,思维的 细化。这也正见出写作水平的梯度和表达素养的层次。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孔颜乐处——儒家道德修养境界

孔颜乐处——儒家道德修养境界

孔颜乐处——儒家道德修养境界
张晓琼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 关于孔子和颜渊的故事最典型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一个是孔子赞美弟子颜回的行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显然,"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总页数】2页(P61,60)
【作者】张晓琼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孔颜乐处和逍遥之境:儒道两种人生境界 [J], 孙改明
2."孔颜乐处"的真善美境界 [J], 王南萍
3."寻孔颜乐处"与宋词中的"和乐"境界 [J], 王晓骊
4.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论儒家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J], 曹旻
5.极高明而道中庸——从"孔颜乐处"看冯友兰天地境界 [J], 张红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秀作文: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优秀作文: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孔颜之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灏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干800字。

爝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我能走上讲台,围绕“孔颜之乐”,跟各位同学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分享的主题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

追求幸福与快乐,是每一个生命本能性的行为模式。

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幸福在哪里?孔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睡觉,其中也蕴含着快乐。

千百年来,孔子的“幸福观”一直启迪着无数国人探寻人生真谛。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自豪,朱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趣,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苏东坡“陈酒趁年华”的豁达,成为了儒家“幸福观”的生动注脚。

原生态儒家之所以“爝火不息”,是因为其心之所往的快乐并不是物质丰富的“华丽殿堂”,而是内心丰盈的“精神彼岸”。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精神丰盈,我认为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心诚”,二是“使命感”。

《大学》有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意思就是保持意念诚实,做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使身心舒坦,达到“幸福”的状态。

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在朋友圈喜欢“制造人设”,戴着面具生活。

更有甚者试图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名媛”的方式,接触到精英圈子,实现阶层跃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颜乐处
关于孔子和颜渊的故事最典型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个,一个是孔子自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一个是孔子赞美弟子颜回的行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显然,“孔颜乐处”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就是孔子的道德人格,其乐是将自身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快乐体验。

当孔子和颜回或“曲肱”、“饮水”或“箪食”、“瓢饮”,处于别人无法忍受的困境时仍自得其乐,这种快乐绝不是名利面前刻意表现出的清高,也不是在贫困窘境下消极的自我安慰,而是经历了深层次的价值抉择与长期的自我磨砺,超越了个人的苦乐与得失,因此,无
论身处逆境或顺境都同样怡然自得。

“孔颜乐处”所“乐”并不是一个关乎生活质量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乐,超越世俗的乐,是一种理想道德境界。

后儒将孔颜的这种生活方式或道德境界概括为四个字:安贫乐道。

对于“安贫乐道”的经典解释,以《礼记?中庸》中的几句话最为妥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说,人生境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或遭遇何种状况,君子都能“乐道”且“自德”之。

“孔颜乐处”作为一个理学命题是由宋儒周敦颐提出的。

他非常赞叹孔子、颜回的道德修养功夫和境界,常常教导学生去体悟“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使之成为理学家的一个重要话题。

“孔颜乐处”“所乐”的究竟是什么呢?周敦颐在《通书》中作了部分的回答。

《通书》
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世俗的富贵)。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齐贫富贵贱),故颜子亚圣。

”(《通书?颜子》)就是说人们对世俗的富贵孜孜以求,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就是能够见到大道而忘记世俗的富贵,面对富贵贫贱能够处之若一。

程颐早年写过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文中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这句话揭示出了“孔颜乐处”的精义。

孔子还对常人所说的快乐作了分类:“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乐,乐晏乐,损矣。

”(《论语?季氏》)其中“乐节礼”、“乐道人之善”直接表现为善,“多贤友”是为了借助朋友增进自己的善,所以,“益者三乐”皆
归于善。

而“骄乐”、“佚乐”、“晏乐”都有损于善,都是违背道义的,不是真正的快乐。

可见,孔颜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治国平天下奉献社会为乐,以丧失道义为苦,以道德事业无成为忧。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孔子揭示了知、好、乐三个达到仁者乐境的功夫进阶。

“知”代表仁、爱、忠、信等个人价值观;“好”代表对道德修养完善而产生的好学不厌的进取精神;“乐”则代表孔子在知、好的基础上对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的境界。

在孔子看来,仁者之乐首先是由“内省不疚”而带来的无忧无惧;其次是由“学而时习之”所产生的喜悦感;内在喜悦经由忠恕之道而外推,便产生了乐,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
语?学而》)明朝王艮作《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为私欲缚。

私欲净尽时,人心还自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对学所带来的乐进行了发挥,强调“学是学此乐”,这似乎与颜回所学的就是求乐之道有一定偏离。

《孔子家语?在厄》篇中,孔子自觉于时不遇,感叹说:“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对孔子表示了深刻的理解,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

”《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也说:“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
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笑日:“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孔颜所说的“乐”也并不完全是独善其身
的个人之乐,而是兼济天下的人生大乐,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论语?为政》)
“孔颜乐处”这一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即使
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追求,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境界。

儒家的道德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同际遇,既能安于贫贱,也能安于富贵,不以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追求,穷亦乐,达亦乐,使苦乐超越穷达。

人生在世,有许多难以预料的艰难困苦甚至厄运,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可以激励我们奋发进取,不畏艰难险阻,形成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即使遭遇
困厄,身处逆境,也会乐观向上,笑对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