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第一篇: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课题: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对生活中的体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换算方面可能会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发展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测量工具、课件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体积物品(如饮料瓶、水杯等)、笔记本、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体积情境,如饮料瓶、水杯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让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体积物品,初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1升等于1000毫升。

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带来的体积物品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升与毫升的认识和换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单元。

本课时是该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并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计量单位的知识,但对于升和毫升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本节课的单位换算提供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并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观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2.难点: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体验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计量观念。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升和毫升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单位换算。

4.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包装,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是怎样选择包装大小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的重要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对于新的计量单位,他们愿意去探索、去尝试。

但同时,学生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难点: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升和毫升的换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杯、水桶等,用于展示体积单位的大小。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如加水、倒水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体积单位是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际物品,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使学生对升和毫升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用水杯、水桶等进行倒水、加水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1单元《升与毫升》教学目标1.理解升与毫升的概念,并能够相互转换。

2.掌握升与毫升的分别计量方法,实现口算和笔算,在应用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升与毫升的概念和相互转换。

•升与毫升的计量方法。

教学难点•升与毫升的相互转换。

•对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活动一:认识升和毫升在单元开始,先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概念,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瓶子上的标识来引入升和毫升的概念,并询问学生这些标识的意义以及他们有什么区别。

活动二:升与毫升的转换1. 写出100毫升等于多少升?先让学生明确100毫升是毫升的基本单位,那么需要将其转换成升。

引导学生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由此对100毫升进行换算。

100毫升等于0.1升,提醒学生:在需要将毫升转换成升时,需要将其除以1000。

2. 写出400毫升等于多少升多少毫升?此时需要将400毫升先转换成升,再将余数转换成毫升。

同样引导学生先思考1升等于多少毫升,然后将400毫升除以1000得到0.4升,那么剩下的0.4升-0.4=0毫升。

3. 日常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日常中使用到的升和毫升,如饮料的包装、沐浴露的使用量等,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转换,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三:口算和笔算练习让学生在口算和笔算的练习中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加强他们的计算能力。

活动四:综合运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如:小明想要搬运一桶水,桶的容量为5升,但他只有一个容量为1升的水杯,问小明最少需要用多少杯水才能将桶装满?实施步骤1.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练习口算和笔算。

3.活动四中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综合运用。

4.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了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了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同时,本单元还加强了学生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升和毫升的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不如千克、克等单位那么常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增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如水杯、饮料瓶等,标明它们的容量。

2.准备一些关于升和毫升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饮料瓶、水杯等容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容量标识,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

苏教版扬州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扬州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扬州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扬州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主要介绍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有所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来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探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难点:运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对升和毫升的理解;3.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表格等;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如饮料瓶、水壶等,引导学生关注容器的体积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容器是多少升或毫升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实物模型和换算表格,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瓶饮料是多少升,或者将一定量的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观察体积的变化。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介绍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掌握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对于体积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表格、PPT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升和毫升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水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容量单位是什么。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

同时,讲解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实际的容器来测量液体,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份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升和毫升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建立1升、1毫升的体积观念。

2.使学生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建立1升、1毫升的体积观念。

2.教学难点: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以及换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过长度单位,也学过质量单位,那么,你们知道体积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升和毫升。

2.认识升(1)观察实物,感知1升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1升的容器,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谁能上来演示一下1升有多大?生1:这个容器是一个立方体,边长为1分米。

生2:我可以用手比划一下,1升大概有这么大。

(2)建立1升的体积观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水杯,看看它装满水后,体积是不是1升?生:不是,我的水杯装满水后,体积比1升小。

师: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升呢?生: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下物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体积。

(3)练习判断师:下面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升?(出示课件:1升的立方体、1升的圆柱体、1升的长方体)3.认识毫升(1)观察实物,感知1毫升师: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毫升。

请同学们观察这个1毫升的容器,看看它有什么特点?谁能上来演示一下1毫升有多大?生1:这个容器很小,像一颗药片。

生2:我可以用手指甲比划一下,1毫升大概有这么大。

(2)建立1毫升的体积观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水杯,看看它装满水后,体积是不是1毫升?生:不是,我的水杯装满水后,体积比1毫升大。

师: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毫升呢?生:我们可以用尺子量一下物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体积。

(3)练习判断师:下面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不是1毫升?(出示课件:1毫升的立方体、1毫升的圆柱体、1毫升的长方体)4.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升和毫升,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生:1升等于1000毫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体积单位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够应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升和毫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体积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地进行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3.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量杯,以及一些实际物品进行测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如饮料瓶、水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的容量大小。

然后,教师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对体积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升和毫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升和毫升的形状和特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但对于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建立。

此外,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提高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PPT等。

学生作业本、练习题、实物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体积单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如1升=1000毫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升和毫升的容器进行液体转移,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巩固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体积单位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讨论解决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一、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二、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法、学法:教(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介绍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大小。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应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但是对于容积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和应用。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教具、换算表、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瓶水、一个杯子、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瓶水,提问学生:“这瓶水有多少升?有多少毫升?”引发学生对容积单位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二次备课教案(4个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二次备课教案(4个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二次备课教案(4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升和毫升的使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单位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了解可能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的使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升和毫升的使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表格、练习题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以及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饮料瓶、水桶等,让学生猜测这些物体的容量单位是什么。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讲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实物模型和换算表格,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大小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实物模型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2.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3. 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关系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容积的计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容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换算关系: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容积的计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4. 情境教学:观察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它们的差异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但是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并在实践中掌握它们的换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差异,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模型,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概念。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或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体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和毫升的概念。

同时,介绍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或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

例如,计算某种饮料的容量,或者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容量。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3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3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升和毫升》(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升和毫升》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容积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容积单位知识,对立方厘米、毫升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对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使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容积单位的认识,提高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升和毫升的使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容积换算表、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超市购买饮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知道购买的饮料是多少升或毫升?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算和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复习》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复习》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复习》主要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以及应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换算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掌握不熟练,对实际情境中升和毫升的应用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方法以及实际情境的应用。

2.准备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3.准备实物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展示升和毫升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例如:“谁能告诉我1升等于多少毫升?1毫升又等于多少升?”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以及实际情境的应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课时教案
那究竟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内容——认识升。(板书课题)
2.情境感悟。
(1)初步体验。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说明像这样能盛水的杯子、水壶、瓶子、锅等都是容器。(板书:容器)让学生说两遍:容器。
比较哪个能盛的水多。说说你的想法。能盛的水多就是什么大?
老师说明:大杯子能盛的水多,大杯子的容量就比较大;小杯子能盛的水少,小杯子的容量就小。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和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感受容量的含义和认识容量单位升。
难点
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升的空间感受
教学具实验
开水杯、马克杯,保温杯,以前的六年级上册数学书、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量杯、以升为单位计量的各类瓶子。
教 学 过 程
教学随笔
一、创设情境,感悟容量。
2.认识单位“升”。
(1)实验感知,形成观念。
引导:你对升这个单位有哪些想要了解的?
说明:一升有多少呢?我们来观察这个量杯。量杯是计量容量的工具,量杯上的刻度表示倒入的液体有多少。
实验观察:老师现在量杯里盛1升水,告诉学生,这些水是一升。再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并指出三条棱的长度说明是1分米。问学生,1升水和这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一猜。
说明:图里的“升”或“L”是表示每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能盛多少液体。像这个“1升”就表示容器里盛了1升酱油,这个“5升”就表示容器里成了5升油。所以,这个“升”就是一个容量单位。(板书:升)计量像水、油、饮料这样的液体是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板书:L)这里3L、19L的意思分别是3升、19升。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发现。每条边都是1分米的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体积单位,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但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升和毫升的换算过程。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体积单位。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包装,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升和毫升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

如展示一个1升的瓶子和一个250毫升的瓶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大小。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

如:“如果有一个350毫升的杯子,它相当于多少升?”让学生动手计算,加深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

如:“妈妈买了2升牛奶,家里有一个500毫升的杯子,妈妈需要几个这样的杯子才能装满牛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容量。
6.感受需要统一单位。
谈话:容器的容量有大有小,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这个水壶的容量有几个杯子大。
教师做实验,将冷水杯中的水倒入小杯子中。再将同样的水倒入大小不同的另一种规格的小杯子中,观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水壶,两次得出的表示容量的杯数不同呢?那怎么可以让每次测得的容量同样多吗?
(2)“练一练“第2题。
引导:请每个小组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碗、杯这些小容器,每个容器都用量筒量50毫升水倒进去。(学生操作)
请大家观察,里面50毫升的水面各在哪里。
看到50毫升是多少了吗?那在小组里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个容器器的容量大约多少毫升,比如像这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杯子的容量大约是多少,互相说一说。
那究竟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内容——认识升。(板书课题)
2.情境感悟。
(1)初步体验。
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说明像这样能盛水的杯子、水壶、瓶子、锅等都是容器。(板书:容器)让学生说两遍:容器。
比较哪个能盛的水多。说说你的想法。能盛的水多就是什么大?
老师说明:大杯子能盛的水多,大杯子的容量就比较大;小杯子能盛的水少,小杯子的容量就小。
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发现的根据是什么?
指出:左边杯子盛液体多,容量就大;右边两个杯子盛的液体相同,它们的容量就相等。
1.练习一2
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结论和想法。
1.练习一3
引导:根据1升的空间观念,说说每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回顾,交流体会。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回顾认识升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说明:图中容器的容量单位用“毫升”和“mL”表示。(板书:毫升mL)
这就是容量的一个比较小的单位。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容量单位——(毫升)。(板书课题)
2.感知单位毫升。
提问:对于毫升你想知道什么?先猜猜看,你认为1毫升大约有多少?
实验:请同学们拿出这个有橡皮头的细小玻璃管,这叫作滴管。玻璃管上有刻度,看到了吗?这里的“1”,表示从下面吸进的水上升到这里的“1”就有1毫升。
7.估计体验容量。
(1)学生“试一试”。
操作:请每个小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看,你们小组的1瓶矿泉水有多少毫升,告诉全班同学。
再拿出准备好的相同的纸杯,用瓶里的矿泉水把纸杯一个一个地倒满,数数可以倒满几个纸杯。(学生操作、数杯数)
请每个小组估计一下,这样的一纸杯水大约多少毫升。
交流:这样的纸杯,容量大约是多少毫升?
强调纸杯容量,使学生都明确这样的纸杯容量大约多少毫升。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再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发展估计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里容量单位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中主动思考的意识。
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难点
教学具实验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量杯,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塑料瓶(如饮料瓶),长条白纸一张,1件大约2~3升的容器。
说明:图里的“升”或“L”是表示每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能盛多少液体。像这个“1升”就表示容器里盛了1升酱油,这个“5升”就表示容器里成了5升油。所以,这个“升”就是一个容量单位。(板书:升)计量像水、油、饮料这样的液体是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板书:L)这里3L、19L的意思分别是3升、19升。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课题
认识升本单元第1课时
目的
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比较重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学会用升为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观察、比较容量的多少和感受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1升大小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四、学习小结——回顾交流收获
这节课你对容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增长了哪些本领?
回顾一下认识毫升知识的过程.你有哪些新的体会和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板书
设计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课题
升和毫升练习本单元第课时
目的
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选择、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进率,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能制作1升的量器,并用来测量容器容量。
2.认识单位“升”。
(1)实验感知,形成观念。
引导:你对升这个单位有哪些想要了解的?
说明:一升有多少呢?我们来观察这个量杯。量杯是计量容量的工具,量杯上的刻度表示倒入的液体有多少。
实验观察:老师现在量杯里盛1升水,告诉学生,这些水是一升。再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并指出三条棱的长度说明是1分米。问学生,1升水和这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猜一猜。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联系实际观察、思考和认识有关毫升的知识,进一步体会容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及升和毫升间的进率。
难点
建立容量单位毫升的观念。
教学具实验
教师准备一个小瓶(如眼药水瓶)或纸杯,500毫升量杯和1升量杯各一个,测量毫升的量筒一个,矿泉水瓶和若干纸杯。
请每个小组观察大量杯里的水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
说明并板书:1升=1000毫升。
6.主动探索换算。
让学生做“练一练”第3题,独立换算、填空,有困难的和同桌商量。
交流结果并呈现,选择两道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有错的改正。
指出:单位换算要根据单位间的进率想:I升等于1000毫升,几升就是几个1000毫升,就等于几千毫升;几千毫升里有几个1000毫升,就等于几升。
1.问题引入。
引导:暑假很快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校园。暑假天气真热,同学们每天都要喝很多水,你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呢?大家来说说。
想一想,喝水的杯数多一定就多喝水吗?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指出:杯子有大有小,盛的水就有多有少。大杯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小杯盛的水少,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
引导:你发现老师刚才用了一个什么词儿?(板书:容量)让学生一起说两遍:容量。
2.情境引人。
出示准备的小瓶或纸杯,提问:这样的1瓶水(或1杯水)有1升吗?
不满1升时就要用新的单位,那是会什么单位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新问题。请注意下面看到的一些容器。
二、实验感知——认识单位毫升
1.引入单位毫升。
出示例3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有些什么,说说从图中看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发现。
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提问:看了这1毫升水,你有什么感受要和大家交流的?
指出:像这样很少的一点点水就是1毫升,只有十几滴。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和1升比可小多了。
3.观察几十毫升。
出示量筒,引导学生观察相应刻度表示的10毫升、20毫升……。
要求学生在量筒里倒进10毫升水,看看有多少,在小组里说说10毫升的感觉;再倒到20毫升,看看有多少,想想又有什么感觉。
提问:10毫升有多少,能说一说吗?
看了这20毫升水,又有什么要说的?
说明:10毫升水很少,20毫升水也是很少的,它说明1毫升这个单位真小。平时哪些容器装这么少的液体呢,你能想到吗?
4.深入体验毫升。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看图分别说一说什么容器里装有多少毫升药水。
说明:这些小的容器里的液体,都是用毫升作单位的。
3.使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容量和升,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感受容量的含义和认识容量单位升。
难点
容量含义和容量单位升的空间感受
教学具实验
开水杯、马克杯,保温杯,以前的六年级上册数学书、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量杯、以升为单位计量的各类瓶子。
教 学 过 程
教学随笔
一、创设情境,感悟容量。
板书
设计
认识升
容量容器所装液体的多少
升L
1升(每条边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图,略)
小学数学课时教学计划总第课时
课题
认识毫升本单元第课时
目的
要求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操作感受、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1=1000毫升,能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初步学会用毫升作单位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
2.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观察中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提高观察、比较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并培养估计容量的初步意识和简单能力。
(2)比较感悟。
出示两个直观上大小差不多,容量有大小的冷水杯。
引导:同学们看一看,你认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学生交流想法。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结合交流出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A.把两个冷水壶装满水,倒在同样大的杯子里,比较哪个冷水壶里倒出的水杯数多。
B.把其中一个冷水壶倒满,再倒入另一个冷水壶,根据结果比较出哪个容量大一些。
把1升水倒入纸杯,观察能倒几杯。
问:大约几杯水相当于1升?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观察,再说说图中各个容器分别盛水多少升,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说明一个容器的容量大小,可以用能盛液体多少升来表示。
二、观察思考,深化认识。
1.做练习一1
观察,想想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互相说说。
现在各个小组来一个人做实验,怎样做呢?先看老师做:把滴管插进水里吸入1毫升。(演示)看看这里面的水就是1毫升。
水吸到滴管的哪里是1毫升?在自己的滴管上看看1毫升的位置。
再把1毫升水滴在手掌里,数一数大约有几滴。(演示)能这样做吗?
现在请每个小组里一人负责做这个实验,其余同学看做得对不对。吸满1毫升时,大家看看1毫升有多少,互相说一说。然后把这1毫升水滴在手掌里,数数大约有多少滴。能行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