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3.2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教案设计
7年级浙教版(新)3.2 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 初一科学导学案 主备人: 班级: 姓名: ( )学 使用日期:§ 3.2力的存在(1)【学习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 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下面是四幅表现力存在的图片,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物体1 物体2 在科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现象都叫做力的作用。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力的现象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体1,另一个是物体2 ,物体1对物体2有力的作用,叫施力物体,物体2受到物体1的作用力叫做受力物体。
(a )图中运动员对杠铃向上举。
所以,运动员是用了力,是施力物体,杠铃受到了力,所以杠铃是受力物体。
(b )图中 对 向下压,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c )图中 对 向上拉,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d )图中 对 向前推,所以, 用了力, 是施力物体。
受到了力, 是受力物体。
总结:科学当中的力是 对 的作用。
2、 用手挤压气球时,可以看到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时,发现矿泉水瓶的形状也发生了改变。
在上述两个动作当中,手对气球和矿泉水瓶用了力,同时使两者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以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举几个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吧。
我的例子是: 3、 体育课上,老师将篮球放在球场上,小星把球从地上捡起来后捧在手里。
在这个过程中,小星对篮球施加了力,使篮球从静止到运动,又静止在了手中。
即篮球的速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则说在力的作用下篮球的运动状态此时发生了改变。
小星将篮球传给小华,小华用双拳又将篮球给顶了回去,此时小华对篮球也施加了力,使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么在科学中我们则也说在力的作用下篮球的运动状态此时发生了改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3.2力的存在(第1课时)

任务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利用两个气球,下面这些挤压方式能够产 生什么效果呢? 请通过实验来说明。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观察:两球形变是同时吗?形变程度如何? 两个力的方向如何?
【解释游】泳时人转身后如何变快?
人转身后,人的脚给泳池壁 一个作用力。
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中可能不存பைடு நூலகம்力作用的是( D )
A、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B、从树上掉下越落越快的苹果; C、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 D、在水平地面上,互相接触的两张课桌。
2、神舟十号于2013年6月11日17时, 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想一 想,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升空的?
火箭给燃气向下的一个作用力,由于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燃气给火箭一个 向上的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选做: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原理解释水火箭升空。
观察图片并分析产生力的条件
人 推 轮椅 压路机 压 马路 磁铁 吸引 铁钉
•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会产生哪些效果?
任务二: 洞察力
你看见力了吗?通过什么现象来判断力的存在?
风对树有力的 人对球有力的作 车对柱子有力的 作用,树的形 用,球的运动状 作用,柱子对车 状发生改变。 态发生改变。 也有一个作用力。
A对B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泳池壁也给人的脚一 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从而 使人运动加快。
B对A
力作用A的效果
【阅读材料】 请解释鱿鱼是如何运动的?
A对B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对A
力作用A的效果
有些同学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 球” 。你赞同吗?
任务四: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教案教材分析:《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二册。
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磁铁、钢球、铁钉、气球、毛细管、玻璃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喷雾器、细线、小车、铁夹2只、小镜两面、弹簧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1、比一比:哪位同学能将拉力器拉开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那你能展现你的力量吗?但我们能看到力吗?通过这组图片能判断力的存在吗?我们应怎样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存在。
(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替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说明它的存在。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浙教版七下3.2力的存在教案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课题
力的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2)弹簧秤的构造
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牛顿。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学会从试验中结合学知识。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是:
最小刻度值为:
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
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
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
让学生感受力大小。
实验,客观地表达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力的存在第1课时(33张PPT)

参考答案: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向前的力论3:地空导弹的向前推力来自哪里?
参考答案:导弹内的燃料燃烧时, 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这时导弹 对燃气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根 据力的相互性可知,燃气也会对 导弹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
课堂练习
2. 如图所示,手对桌子作用一个力F1,桌子也对手作用一个力F2,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F1的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桌子 B.F2的施力物体是手,受力物体是桌子 C.F1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桌子 D.F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手
课堂练习
3.下列举例中,哪一个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 D) A.人推车子,使车子前进 B.磁铁吸附了铁钉 C.用力拉弹簧,使弹簧伸长 D.用桨划水,使船前进
改变速度大小 改变运动方向
板书设计
一、认识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产生力的条件 (1)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2)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注意①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②力的作用与是否接触无关
板书设计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课堂练习
5.奥运会的许多比赛项目都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 有关,假如“力的作用不是相互的”,在①篮球;②跳水;③跳 远;④皮划艇这些项目中,将无法进行的是( D)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都是
课堂总结
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
力
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
作用效果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第2节 力的存在教案1 浙教版

第2节力的存在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能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
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学情分析1、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不过学生可以通过力产生的效果来感受到力的存在。
2、学生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在学习时会遇到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
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3.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理解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任务一:力的概念创设情境【教师活动】教师用力捏一个塑料瓶【提问】为什么瓶子会变扁【讲解】刚刚同学说的很好,这个瓶子会变扁是因为受到老师手的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力的存在。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感受力的存在?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力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很常见。
【思考】图中的力涉及哪几个物体【总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板书)【提问】刚才的例子两物体都是接触的,那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呢?请位同学来展示看看【总结】我们看到当磁铁刚要吸铁片时两者不接触但产生了力,所以力的产生不以接触为条件那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吗?举例:两个接触的物体,没有挤压就不会有力【小结】1. 产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则为受力物体2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3、作用分为接触与不接触【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七年级科学下册 3.2《力的存在》(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

《3.2力的存在》【学习目标】:1、 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 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培养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通过对力的存在的认识,让自己认识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学习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理解力的存在;3、理解力是相互作用的。
【学习难点】:力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一、 力的作用效果风吹草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可以根据风力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风的存在。
同理,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力,但可以根据力对其他物体的____________来判断力的存在。
任务:你能给一块海绵施力吗?有哪些方法?海绵受到了力,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图1:P51图2-28、2-29、2-30思考: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图2:课本P51图2-31、2-32、2-33思考: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力使标枪的速度____________改变在科学上,物体___________的改变和_________的改变统称为__________的改变。
可见,力还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力使足球的速度____________改变力使排球的速度____________改变4、下列情况中存在着力的作用吗?请说明理由。
1、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足球;2.从树上下落的苹果;3.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32力的存在

《力的存在》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三章第2节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感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举例法、合作交流五、教学准备课件、2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橡皮筋、磁铁、铁球、小车、直尺、橡皮、溜冰鞋、气球火箭。
六、教学设想本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进而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
初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能力,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学生对于力的学习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例如:学生认为有些力能产生作用效果,有些力不能产生作用效果:学生可能认为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这些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细微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通过充分的实验操作和举例,让学生感知力,体验力,认识力,利用力,解释力。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压气球活动中感受、体验、关注科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 课件(共16张PPT)

三、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各情境中力的作 图2、图4中力
使受力物体的由静
图1、图3中力 使受力物体的形状
变动。
用效果发生了改变。
二、新知讲解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 使物体的运动 状态发生改变
变静为动 变动为静 快慢改变 方向改变
三、典题剖析
例2 站在滑板上的甲、乙两位同学相对而立,如图所示, 甲同学用力推乙同学。
(1)画出甲对乙的推力的示意图。 (2)你认为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二、新知讲解
人对撑竿施力的同时,
人对跳板施力的同时, 也受到了跳板对人的力。
二、新知讲解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典题剖析
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脚踢足球,脚是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B.用手向墙壁里按图钉,墙所受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手 C.磁铁具有磁力 D.推出手的铅球不受力
二、新知讲解
(一)力的概念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 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 的作用叫做力。物理学中力一般用F表示。
二、新知讲解
由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因此力不能脱 离物体而存在。
当讨论某一个力时,一定涉及两个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第3章 运动和力
第2节 力的存在(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人的自重向下拉弹性绳,弹性绳伸长
牵人引的车自牵重引向飞下机拉,弹飞性机绳由,静弹止性变绳为伸运长动
人压跳板,跳板发生牵形人引变的车自牵重引向飞下机拉,弹飞性机绳由,静弹止性变绳为伸运长动
3.2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下

力的存在枫桥镇中姚琳娜【教学目标】1、根据力的作用生活实例概括出力的意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根据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能从力的效果确认力的存在。
4、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认识力的相互作用。
5、利用力的相互性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步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他们对自然界的科学奥秘充满信心,好奇心强。
“力”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时时接触到,但对于力的相关的深层的知识,却知之不多。
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的学习力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认识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矿泉水瓶、气球、吸管、橡皮筋、弹簧【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猜一自然现象(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风为什么能使小树“招手”、禾苗“弯腰”,花儿“点头”呢?(学生根据常识可得出这是由于力的作用。
)二、力是什么1、提问:力到底是什么呢?观察图片:磁铁吸引铁钉人推轮椅压路机压路面提问:磁铁、人、压路机是什么?铁钉、轮椅、路面是什么?吸引、推、压是什么?得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通过三个事例的分析,学生能更好地概括出力的定义)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说明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并指出这两个物体分别是什么物体,两个物体的作用是什么?3、思考: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一定。
像重力、磁力等属于非接触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1、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2、【活动1】提供的器材:橡皮圈、弹簧、橡皮泥,刻度尺提问:如果给你一下的器材,你会怎样验证你的猜想?3、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提问:矿泉水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运动员射箭,提问:射箭时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用头顶球:提问:足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大量事实表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力的存在》最新精品教学案例分析

力的存在教案【理论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常用“力”这个词语的缘故,但要深刻理解物理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教材分析】考虑到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因此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材目标】认知目标:1.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个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相互性。
并能用力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经历或者是所展示的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确认力的存在”的各种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2.“力能使物体发生微小形变”和“气球实验”体验探究,小组讨论,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
【教学原理】启发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矿泉水瓶子、蹄形磁铁、铁片、弹簧、橡皮筋、篮球、温度计、玻璃瓶、玻璃管、橡皮塞、吸管、气球、绵绳、条形磁铁、小磁针。
【案例描述】幻灯片出现“力”这个字。
师:“这个字大家熟悉吗?”生:“熟悉。
”师:“当然熟悉,因为我们经常用它谴词造句,那么就请同学说出几个含有“力”的词语。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

第三节科学初一下浙教版2.3力的存在教案1[第二课时]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执教者:余志诚[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看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明白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每个学习小组分配如下器材:弹簧1只,钩码2只,弹簧测力计1只,长方形木板1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弹力的形成缘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形变产生弹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同学们,从你们的口号中我听出你们的热情,盼望你们能把这份热情保持到下课,有信心吗?〔学生回答:有〕我没有听到?〔学生回答:有〕游戏:出示拉力器,让一位学生用力拉,其他学生观看弹簧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弹簧受到力形变了〕这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那么,弹簧发生形变时,弹簧对手是否会产生力的作用呢?〔让拉力器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学们想不想也感受一下?〔学生回答:想〕引出活动。
【二】讲授新课〔一〕.弹性和弹力Ⅰ.活动1①每4人为一组,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
②填写实验记录。
③小组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发明弹簧有些什么特点?④汇报:每一组请一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
Ⅱ.依照学生汇报的实验记录和讨论结果进行总结:①物体受到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指导学生在书上划出定义,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弹性?〕②定义: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弹力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举例:压力、拉力、支持力等〔二〕.力的测量Ⅰ.小游戏引入:让两位学生拉拉力器,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引出力是有大小的,那么是否能够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力的大小呢?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力的测量至55页阅读〕Ⅲ.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介绍一些常见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牛,托起一本科学书本的力大约2牛,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猜想:哪种情况能达到图中的效果? ①黄球不动,红球压向黄球 ②红球不动,黄球压向红球 ③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穿着旱冰鞋站在水平
力能使物体发生地形变;面上用力推墙,会
采用放大的措施,将微小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
发生什么现象? 你能列举更多的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事例吗?
人推气球,使气球由静止到运动
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
②红球不动,黄球压向红球
下列事实中,属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是
力力能能改 改变变穿物物体体的的着形运状动旱状态 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同时会感到墙也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红球不动,黄球压向红球
观察力能产生哪些效果,并对这些效果进行分类
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采用放大的措施,将微小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 看得见的形变。
用双手挤压如图的玻璃瓶,观察中间细 玻璃管的液体如何变化?
结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反之,物体发生形变就 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脸变形 球变形
球对脸有力的作用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脸对球有力的作用
3.2力的存在
第一课时
力是什么?
人 拉 弓弦 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
其他几幅图中人对其他物体有什么作用呢? 请按照范例回答上述问题
力力是是物人体对物对体物的体作的用作?用
你能列举更多的说明力是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的事例吗?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思考:只有一个物体,会存在力的作用吗? 人推气球,使气球由静止到运动
C.运动员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前行 C.运动员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前行 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均发生改变的是 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吗? 墙对手也会施加一个向后的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3.2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3张PPT

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在推他,他自己也会后退。 力是什么?你感受到过力的存在吗?
把手上,另一端系在椅子的
力是什么?你感受到过力的存在吗?
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试猜测:
1、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分析穿旱冰鞋用力推墙的受力过程。 鱿鱼还能够通过改变漏斗状喷口喷水的方向来改变运动的方向。
足球
运动变为静止
飞 机 起 飞 运动由慢变为快
飞 机 着 陆 运动由快变为慢
排球被挡回
速度大小 的改变
运动方向 的改变
状 态 的 改 变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穿着旱冰鞋站在水平
地面上用力推墙,会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它紧缩口袋状的身体通过喷口将水向前喷出时,对水会产生一个向前的作用力。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划
打
浆
鸡
蛋
蹬起跑器
火箭升空
1、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当汽车撞到柱子上, 汽车给柱子一个力,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反过来柱子作为 施力物体也会给汽车 一个反作用力。由于 柱子和汽车的牢固程 度不同,所以反而汽 车受损比较严重。
2、地空导弹的向前推力来自哪里?
下列所示各图中,在力的作用下,它们的运动分别发生了 什么变化?这些现象表明力还能产生什么效果?
运 动 员 将 标 枪 投 出
静止 运动
运动
飞 来 的 足 球 被 守 门 员 接 由慢到快
扣过来的排球被挡了回去 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标枪
静止变为运动
七年级科学下册 3.2《力的存在》(第1课时)课件 浙教版

D、气球充气后变K大12课件
26
1.射箭运动员将弓拉弯,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形__状___;
汽车在发电机牵引力的作用下缓慢开出车站,这说明
力能改变物体的_运__动___状__态____;
2.下列不能说明力能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实例是(A )
A.用力压气球,气球压扁了。 B.用力踢足球,球由静止变机后,轮船会渐停下来
奥运会上,运动 员将标枪投出
标枪在运动员 力的作用下, 运动情况有什 么变化?
K12课件
6
足球比赛中,门将扑住飞来的足球
足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
K12课件
7
排球比赛中,中 国队将日本队的 扣球拦了回去。
排球的运动有 什么变化
K12课件
8
标枪:速度—改变
足球:速度—改变 排球:方向—改变
运动状态改变
3、通过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K12课件
14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发生力的作用时总有施力 物体和受力物体
2、施力(受力)物体在施力 (受力)的同时也是受力(施 力)物体
K12课件
15
导弹内的燃料燃烧 时,会向尾部喷射 出燃气,这时导弹 对燃气有一个向后 的作用力。根据力 的相互性可知,燃 气也会对导弹有一 个向前的作用力。
K12课件
27
3.汽车在下列运动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C ) A 从静止开始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B 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行驶 C 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D 在公路上转弯
K12课件
28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在括号中打“√”。 ⑴马拉车时,马只施力不受力,车只受力不施力
⑵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同步教案

力的存在第1课时教学设计大量事实表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通常用字母F来表示。
2、对力的概念的理解(1)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
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3、产生力的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思考讨论1、物体之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的作用?请举出例子。
物体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间的吸引或排斥;由于地球引力作用使苹果落地。
2、你能说出下面这些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施力物体:推土机、杠铃、手拿的磁铁;受力物体:土、运动员、悬挂的磁铁。
学生默记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记忆产生力的条件:学生思考讨论观察图示回答问题学生练习理解每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以及力不可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锻炼学生理解记忆能力理解力产生条件知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理解力的概念变的现象是()A、车进站,慢慢停下来B、车座下的弹簧被压缩C、铅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D、石块从山坡上滚下,越滚越快答案:B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手对桌子有一个向下的压力F1同时桌子对手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F2出示图片:站在滑板上推墙某同学站在滑板上用力推墙,结果人离墙运动起来,这表明什么?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推墙的时,墙对人也有推力作用。
活动出示图片:观察两只气球形状的变化用红色的气球压绿色的气球,两球的形状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色的气球和绿色的气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针对练习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试猜测:下面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动手实验并完成填空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B. 在桌子上静止的茶杯C. 正在减速的汽车D. 在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答案】C5. 小智同学到公园划船游玩,使船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B. 湖水C. 船D. 岸【答案】B拓展提高1、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 发动汽车使它从静止变为运动B 汽车急刹车从运动变为静止C 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落D 石块在空中越落越快【答案】C2、你留意过以下事实吗?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个人只要一个人去推对方,两人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的嘴松开并放手,球内的气体喷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归纳上述现象共同遵循的科学概念或规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课本图中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
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备注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七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七、布置作业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