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合集下载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部署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部署
应 不 足 的矛 盾 , 成 煤 在 积 压 、 用 于 出 口 的 同 时 又 不 得 不 安全 既有 积 极 的影 响 , 有 不 利 的制 约 因素 。这 里 主 要 分 析 形 或 也 进 口大 量 石 油 的 局 面 。因 此 , 油 短 缺 是 中 国 能源 安 全主 要 国 际环 境 对 中 国石 油 安 全 的制 约 。 石
l 国 外文 献 关 于 对 外 贸 易 结 构 整 体 变 化 的研 究 主要 是 各 国判 断 对 外 贸 易 长 期 发 展趋 势 、 定 对 外 贸 易 发 展 战 略 和 、 制 基 于 某 一 个 国家 或 区 域 之 上 ,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 际 分 工 政 策 具 有 明 显 的现 实 意 义 。 从 国 新 格 局 的 视 角 来 研 究 一 国 的 对 外 贸 易 结 构 变 化 的研 究 还 不
济 的 增 长 的研 究 。 对 外 贸 易 的 结构 性 问题 已经 成 为 各 国关 注 的热 点 , 关 有 于 对 外 贸 易 结 构 的研 究 , 论 从理 论 上 还 是 实 证 上 都 取 得 了 无 长 足 的 进 步 , 但 是在 研 究上 还 存 在 不 完 善 不 全 面 的地 方 , 还 需 要 对 对 外 贸 易 结 构 问题 进 行 更 深 入 的分 析 和 研 究 , 将 对 这
意义 上说 是 一 种 石 油对 外 战 略 或石 油 国际 战 略 。 三 、 际环 境 对 中国石 油 安 全 的 制 约 国
石 油 作 为 不 可 再 生 的 先 导 资 源 和 重 要 的 战 略 物 资 , 会 将
煤、 以气代煤的过程 中, 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 油气 供 成 为 2 世 纪 国 际 争夺 与 控 制 的 焦 点 。 国 际环 境 对 中 国石 油 而 l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供应中断的风 险。 目前 , 国石 油对外 依存 度超 过 5 % , 我 0 但 重演。中国的进 口石油运 输安全 。 当然 也难 逃厄运 。由于 中 在 主要进 口源只有 4个 : 中东 占 3 % ; 9 非洲 占 2 % ; 6 前苏联地 区 印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未达 成一致 意见 。 印度洋 上也 同样 存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产石 油供 不应 求。 .
国产石油供不应求 的主要原 因是我 国的石油储量 与产 量
有限 。尽管近年 来油气 产量 也 有一 定 的增长 , 增长 缓慢 。 但
长期以来 , 国东部 主力油 田经过多年的开采 , 我 已进入开发 中
欧 洲
O5 .
O 2 .5
致对能源特别是石油 的需 求不断增 加 , 国内的石油产 量 已不 进 口源头也不易 。虽然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 “ 但 多元 化” 施收 措 能满足正常的生产 、 生活需要 , 因此对进 口海外石油的依赖度 效有限。20 06年中哈输油管道 落成 , 而里海 的地缘 位置决定 逐年递增 。如 2O 年 。 国进 口石油 182 亿 吨 , 0 07 我 .38 2 8年净 了它必然是欧、 、 三方的角斗场 , 0 美 俄 中国暂时 还没有 足够 的 进 口206 亿 吨, 0 年进 口 208 . 7 0 2 9 O .3 亿吨 , 1 年前 8 2 0 0 个月 。 实力介入其中 , 更不能充 当主角。 对进 口石油的依赖 度上升为 5 .% , 39 已经超过 了国际上公认
的动荡威胁着进 口石 油 的供 应稳定 。长 期 以来 , 中东一直存 屿 。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 15 年首次 提出 。 91 意在标榜 美
在着严重 的地缘政 治争夺 。非 洲与 中东 一样 , 同样存 在着大 国完成 了对 东亚 的围堵威慑 , 在冷战中 占据 了优势 。当前 , 美 量的内部矛盾 。因此 , 我国从 中东 和非洲进 口的 6 %以上 的 国冷战思想犹存 , 5 扩张意识 依 旧, 然会 用两 个 “ 仍 岛链 ” 中 对

浅谈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通过对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现状的介绍,指出了中国石油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从而进一步保障中国石油安全这一战略问题。

关键词: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应对策略不同类型的国家,石油安全有着不同的含义。

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是指能够获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对于石油出口国而言,是指石油的需求有保障[1]。

中国是属于石油进口国,文中提到的石油安全,就是在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保障能力。

本文对中国石油安全形势现中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研究目的由于石油资源的稀缺性、支撑现代工业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再生性,石油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商品,而是政治商品,也是战略物资[2]。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油安全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课题。

面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幻莫测的形势,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探讨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

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全局的战略性问题[2]。

2、中国石油安全存在问题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石油安全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自1993 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每年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大。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石油安全方面还将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1)石油供需求矛盾加剧,对外依存度高,石油进口过分依赖中东石油资源。

(2)石油供给来源渠道和运输存在隐患,通道风险,“马六甲困局”事关运输安危[1]。

原油进口通道单一,目前中国90%以上进口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其他不可抗拒的风险,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3)我国缺乏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3]。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却还没有石油定价的发言权。

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我国还只是石油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部署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部署

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战略部署【摘要】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却使中国石油安全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国际环境。

为此,必须广泛参与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实施维护石油安全的对外战略,以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

【关键词】中国石油安全;石油短缺;国际战略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

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短缺是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煤一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在能源结构中,煤、天然气和水电的供求基本平衡,但煤在能源供求总量中的份额却有所下降,从而导致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

因此,洁净煤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在以油代煤、以气代煤的过程中,出现和加剧煤的供应过剩,而油气供应不足的矛盾,形成煤在积压、或用于出口的同时又不得不进口大量石油的局面。

因此,石油短缺是中国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国内石油供应不足是中国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应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

有人说,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问题的出路在“海外”,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似乎有些危言耸听。

但它却道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石油对外战略或石油国际战略。

三、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先导资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

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

这里主要分析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制约。

1、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中国石油安全的三个层次及政策侧重点分析

中国石油安全的三个层次及政策侧重点分析
元 , 世 界 贸易 总额 的 72 % 。 占 .6 ②
19 9 6年 成 为 原 油 净 进 口 国 ,0 3年 石 油 进 口数 量 20
超 过 日本 , 为 仅 次 于 美 国 的 世 界 第 二 大 石 油 进 成 口 国 。 石 油 进 口量 从 1 9 9 5年 的 1 0 7 9万 吨 , 加 到 增 21 0 0年 的 2 3 ; 3 9 1 1万 吨 , 均 增 幅 1 . 8 , 0 0 年 06 % 20 年 进 口量 增 幅 甚 至 达 到 了 9 . 1 。我 国 原 油 生 19 % 产 量 、 口量 及 表 观 消 费 量 的 变 化 趋 势 如 图 2所 进
油安全 的三个层 次是 逐层递 进 的 : 一 层 次是 整 个 石 油 安全 体 系 的根 基 和 战 略 主 第
动性 的根本 力 量来源 ; 二层 次 , 第 即市 场 化 的价 格 形 成 机 制 , 上启 下 ; 三层 次 , 承 第
源 于 石油走 向金 融化 是 能源大 国、 融 大 国的必 然趋 势 。确 保 第 一层 次 石油 安全 , 金 财政 政策 更为 显性 , 战略石 油储备 、 收政 策调 节 等 ; 保 第 二层 次 石 油安全 , 如 税 确 则 主要依 靠 综合 性 的市场 化方 向 的体 制 改革 , 保 第 三层 次石 油 安全 , 融政策 更 为 确 金 显性 , 如建 立 石油金 融 交易所 和拓展 石 油金 融交 易 品种 和风 险监 管等 。 关 键词 : 石油 安全 ; 三个 层次 ; 政策 重点 中图分 类号 : 14 5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编 号 :0 5— 1 1 2 1 ) 7— 0 0—1 F 2 . A 2 9 3 5 (0 2 0 0 5 2
锯衔 碍宪考 21 年第7 总第22 期 考 02 期( 43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其路径选择平安体系中必不行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之国民经济的运行和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不断高涨,随之而来的石油供需冲突和石油平安问题也不断凸现。

石油平安问题的由来能源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家经济进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平安是国家经济平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和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石油作为一次性能源在当今世界的能源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经济的进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油平安问题主要源自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个自然属性:一是高度依靠性。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不行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靠性;二是自然的稀缺性。

石油最基本的特性是稀缺性,是一种不行再生的资源,经济增长和石油消耗存在肯定的比例关系,伴随经济增长,世界石油的地质隐藏总量不断削减,供需冲突日益突出;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

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石油供需冲突更为尖锐。

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地区,其中中东和北非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是政治、民族和宗教冲突错综简单的地区。

这使得能源平安不再单纯是能源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平安、国家利益和国家对外战略等多层次的国家战略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应和能源地缘政治的国际战略问题。

我国石油平安的现状分析多年来,中国石油在稳定东部,进展西部的方针指引下,石油勘探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从中长期来看,远远满意不了国家经济高速进展的要求。

据统计,2000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916.12万吨,其中,原油消费量和汽油消费量达到1562.81万吨,超过煤炭的消费量1139.94万吨。

20世纪90年月,中国石油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为7.0%;而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只有1.5%的水平。

这种供求冲突估计将会连续扩大。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近年来,中国对石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但是,石油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给国家安全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如何保障石油安全,研究应对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一、目前的石油供需情况目前,中国石油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3%,用油总量已经超过了8.5亿吨,排名全球第一。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持续提高。

而石油产量和储备的限制将会制约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制定石油安全的基本策略。

二、石油安全的重要性石油安全是指通过国家政策、行业规范、技术手段等方式,保障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及其价值的稳定性,确保本国能源供需平衡,并防范一旦出现石油安全事故给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

石油是国家大宗能源资源之一,其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石油安全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波动极大,原油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另外,石油勘探、开发、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也给我国的石油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同时,石油的稀缺性、重要性以及石油资源的垄断性也是制约我国石油安全的因素。

四、应对策略1.完善石油市场体系,提高石油储备能力我国应继续立足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完善石油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石油市场交易规则,增加储备油产业化,促进国内石油市场逐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同时,加强石油储备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石油储备的量和质。

2.提高对石油勘探技术的研发及投入为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加强对石油勘探技术的研发,建立完善的石油勘探技术体系,推进石油勘探技术的升级,降低石油勘探成本,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

3.加强石油输送和储存的安全管理加强石油输送和储存的安全管理,提升石油管道、储罐设施的运行安全水平,健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操作人员培训和管理,确保石油输送和储存工作安全稳定。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当今世界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已经成为大国间经济、政治、外交斗争与合作的焦点之一。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发展中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因此目前研究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一、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1、石油消费快速增加,石油储量不足。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2003年与2001年相比石油消费净增总量超过4200万吨,年递增8.7%。

2004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更是达到了34.8%。

2010年中国的石油总需求规模将达到3.5亿-3.8亿吨,而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1.4%-52.6%。

我国陆地石油探明储量较少,2002年世界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427亿吨,而中国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为33亿吨仅占2.3%。

而按照IEA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我国2010年对石油的需求量将占到全球的7.5%。

尽管我国的领海石油勘探拥有很大潜力,但与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领海主权问题会影响领海石油的勘探开发。

2005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到东海位于中国正在建设的“春晓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南侧水域的三个矿区开采石油的事件就严重影响了中国开发东海石油的进程。

2、粗放式增长,放大了中国的石油供需矛盾。

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7%,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GDP 的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是正相关,且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

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石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

目前,我国每百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1倍,是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因此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石油供需矛盾的放大。

3、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分析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分析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分析介绍中国石油安全是指中国国内石油资源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石油贸易的安全及相关设施的安全。

中国石油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安全进行战略分析,包括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挑战能源需求增长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

这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和供应不稳定的情况下。

供应不稳定中国石油生产能力有限,大部分石油依赖进口。

国际能源市场的波动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都会对中国石油供应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对中国石油安全构成挑战。

合规风险由于中国石油行业的规模庞大,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风险。

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会导致石油生产中断甚至停滞,对中国石油安全造成威胁。

应对策略为了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至关重要。

多元化能源供应中国应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建设战略石油储备建立和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提高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时提供稳定的供应,保障国内需求不受外界影响。

强化监管和安全管理加强对石油企业的监管,健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石油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和安全监测手段,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合规风险。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积极发展国际石油市场,拓宽中国石油供应渠道。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供应不稳定和地缘政治风险。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石油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石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通过科技进步,可以降低石油生产成本,提高国内石油供应的可持续性。

结论中国石油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面临着供需不平衡、供应不稳定和合规风险等挑战。

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隐患及安全战略

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隐患及安全战略

中国未来石油安全隐患及安全战略摘要】我国石油安全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一是依靠进口度增大,这几年来石油供应风险逐渐变大,我国石油资源存量的有限,这与逐渐增多的对石油的需求之间呈现出现了严重矛盾。

为了化解供需之间的矛盾,我国不得不加大石油进口量,所以对其他国家石油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如今石油供应已经在高风险的阶段。

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浮动,直接与中国石油的安全供应挂钩。

石油供应安全隐患已经能够阻碍到中国经济发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首要问题。

在1990年代末,中国开始计划其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

中国也做了很多稳定现有的石油资源和渠道,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

中东的局势很复杂,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波斯湾的政治瓶颈将继续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4]杨富强,能源基金会的副主席,相信中国未来的石油进口的比例应调整到45%在中东,15%在俄罗斯,中亚地区10%,20%在非洲,5%在南美和5%其他地区[5]。

2006年5月25日,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石油进入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中国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近年来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大成就之一。

其次,我们应该战斗和配合的主要“强大的国家”,尤其是美国,以稳定地区局势和增加石油进口的安全系数。

中国的石油战略发展,它需要考虑全球供应。

20、徐晓杰指出,从地理上讲,油气供应中心的数量,即从马格里布到波斯湾、里海以东、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成了巨大的油气资源和供应带,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70%以上,石油占60%以上,是世界石油的心脏。

20 .中部东部,中国,日本,印度南部,以及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新月”的石油需求区域,即亚太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区域。

西部的中心地带,在欧洲,是需求的“新月”。

南中国海是东中国海需求的“核心”,与东中国海的核心直接相连,是东中国海与亚太地区油气的大陆桥。

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而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都知道,中东和非洲一直是世界上的热点,和政治民族、地区和宗教长矛非常突出。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复杂环境及其战略选择的开题报告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复杂环境及其战略选择的开题报告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复杂环境及其战略选择的开题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步增加,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其中石油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的生命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环境挑战,如能源资源短缺、国际油价波动、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这将导致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为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石油安全面临的复杂环境1. 能源资源短缺和油气产量下滑。

随着全球石油储量逐渐减少,石油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加之我国石油资源的局限性,石油的供给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国际油价波动。

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能源市场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使得我国石油进口成本不稳定,从而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3.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石油消费比例相对较低,其中由于煤炭的污染性和资源稀缺性,煤炭消费和生产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和产能不足的现状。

因此,我国需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缓解能源消费方面的压力。

4. 能源安全风险因素。

能源安全的风险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包括能源环境风险、能源投资风险、能源价格风险、能源技术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构成了重要的威胁。

5. 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石油行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我国石油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保护政策趋严等问题,更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1. 以提高油气产量为关键。

鉴于我国自主供给能力不足的现状,在当前的石油战略中,提高油气产量是解决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最根本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加快创新技术的应用,实现石油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以强化我国的石油安全能力。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3篇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3篇

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应对策略第一篇: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概述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能源结构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然而,由于石油资源的不断枯竭和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也面临着诸多石油安全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石油生产不断增加,但石油储量有限,国内对石油的依赖度依然很高。

另一方面,由于石油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能源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石油价格波动较大,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

此外,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战争、恐怖主义等因素仍然可能打击全球石油市场,这也对中国的石油安全构成了威胁。

针对这些石油安全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例如,加强国内储备和市场监管,增加进口渠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原油加工出口国之一,石油市场也逐步趋于成熟和规范。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石油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不断的,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也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应对。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政策和技术支持,提高石油安全意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篇:中国的石油储备安全策略石油储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石油商品不断波动和产量不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石油储备的稳定和充足,可以确保国家在石油危机时期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因此,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石油储备安全策略。

首先,加强石油储备管理,完善储备体系。

中国政府将石油储备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中央石油储备主要集中在海岸储备油库和地下库等区域,具有应急储备和补贴市场供应的双重作用。

而地方石油储备则由各地政府负责管理,配合中央储备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

其次,提升石油储备能力和水平。

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量的石油储备设施,如南京大型储油基地、北方储油基地等,可以为国家提供强大的石油储备能力和应对能力。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二 、 国石 油 安 全 问题 的 主 要 表 现 我
学 角度来 看主要 由两个 部分 构成 : 第一 是石 油供 给 的稳 定性 。即满 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石油 供应保 障 的稳定程 度 ; 第二 是石 油使用 的安全 性 。即石油 的消 费
和使用对人类 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构成威 胁。但从
首先 , 我国石油安 全 问题 的直接 表现来 自于石 油进
口 的不 断增 加 和进 口依存 度 的 快速 升高 。有专 家认 量
为, 从各 国经验看 , 油对外 依存 度达 到 5 %是一条 “ 石 0 安 全警戒线 ” 。当石 油进 口依 存度 超 过 6 % 时 , 0 石油 供应
的不安全 性 加大 。据 2 0 09年 中 国能源 蓝 皮 书预 测 , 到 22 0 0年 , 中国的石油对外 依存度将上升至 6 . %。 45 其次 , 我国石油可开采储量来看 , 国人 均石油资 从 我
国际 国内形 势来 看 , 国关 注的石 油安 全问题 主要 是石 各 油供给 的安 全 , 即石油供给和石油需求之 间的一种 平衡 , 也 即石油 的经济 安全 。 目前 , 世界 上绝 大多问题 首先 就表 现为
经济安全 。石油经 济安 全主要 是市场 问题 , 即石油 的供
的三个天然属 性 : 一是天 然的稀 缺性——价 格 的不可 逆
与易操 控 ; 二是 高度依 赖性——离不 开且 难 以替代 ; 三是 分布的不均衡性——引发争夺与控制 。正 由于石油 的这 三个 天然属性 ,0世 纪 7 2 0年代 , 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 就 美 曾指 出 :谁控 制了石油 , “ 谁就控制 了所有 国家 ; 谁控制 了
粮食 , 谁就控制 了所有 的人 ” 。 石油安全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石油安 全从经济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2011年第4期总第202期黑龙江对外经贸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No.4,2011Serial No.202[产业经济]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蔡德林(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23)[摘 要]石油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

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其特殊性,既存在经济安全,也存在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是表象,政治安全是实质。

这是我国在国际上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近些年来美国战略部署的调整及我国周边的形势的恶化,反映了我国政治安全的严峻。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内石油资源及储备不足,未来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进一步提高。

保障石油来源地和运输线路的安全应当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点选择。

[关键词]石油安全;石油进口;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4-0053-03 作者简介:蔡德林(1957-),男,吉林抚余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

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2008年石油进口的依存度突破50%,2010年底这一数据将突破55%。

石油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石油安全战略成为政府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石油安全战略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但在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分析和战略表述上,以及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尚不够明确,战略方向的选择也缺乏重点。

只有认清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逻辑起点。

一、石油安全的基本含义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源自于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个天然属性:一是天然的稀缺性———价格的不可逆与易操控;二是高度依赖性———离不开且难以替代;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引发争夺与控制。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

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崔新健「作者简介」崔新健(1962-),男,山东沂源人,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

天津300071原载《财经研究》2004年第5期「内容提要」石油安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实证分析显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放大了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显现。

比较分析表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可归纳为“应急的石油储备”和“多元化的石油来源”两个核心,以及“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关键点。

政府应更加重视和支持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关键词」石油安全/战略/抉择security of oil/strategy/choice「英文标题」An Analysis on the Strategy Choice of China …s Oil SecurityCUI Xin-jian(Center for Oversea Company Studies,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Chin a 300071)「英文摘要」Oil security is significant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of C hina.Empiric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incessant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inChina has amplifi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oil,a nd thatthe dependence rout on oil has been formed,which will be difficul t to change,thus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oil security is increasingly rev ealed.The securitystrategy of oil in China can be concluded as the two nu cleus of“emergent oil reserve”and “diverse sources of oil”and one key p oint as “improving the inter nationalcompetitiveness of petroleum enterpri ses ”。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

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石油工业的进展历经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立、炼油化工及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肯定成果。

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平安形势不容乐观。

油气进展的战略应连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省、建立储备”的方针,依据资源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

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石油的进展现状(一)简要回顾与进展现状石油工业的进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究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月):以1959年发觉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进展阶段(20世纪60~70年月):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靠,实现自给,还相继发觉并建成了成功、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从今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进展阶段(20世纪80年月):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

这十年间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力量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月至今):90年月学校国提出了稳定东部、进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胜利实现高产稳产,特殊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制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二)存在问题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

特殊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方案今后将逐年递减。

石油安全归纳总结和计划

石油安全归纳总结和计划

石油安全归纳总结和计划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供应来源之一,对于各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石油安全问题却时刻牵动着各国的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石油安全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针对未来的计划。

一、石油安全的重要性石油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化工工业等领域。

石油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对于保障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二、国际石油市场形势1.供需形势当前,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地缘政治的动荡、恐怖主义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石油供应和价格造成重大影响。

2.主要石油生产国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主要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伊朗等。

这些国家的政策和产量调整对石油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3.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作为石油产量最大的组织,OPEC的决策对于石油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该组织在控制全球石油供应和稳定价格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1.地缘政治风险许多石油生产国位于政治不稳定的地区,如中东地区。

地缘政治的动荡、冲突和战争都可能对石油供应造成重大影响。

2.能源转型与碳排放随着全球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逐渐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趋势正在形成。

这将对石油需求和市场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3.恐怖主义活动恐怖主义活动可能会针对石油生产和输送设施,破坏石油供应链,从而对石油安全造成威胁。

四、石油安全的改进与计划1.多元化能源供应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同时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可以提高能源安全性。

2.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石油市场信息和风险评估,共同应对石油安全挑战。

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和国际能源论坛等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各国应加强对石油生产、运输和储存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石油安全的保障能力。

我国应对石油各方面问题的策略

我国应对石油各方面问题的策略

我国应对石油各方面问题的策略1.中国应对国际高油价的策略分析[1]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石油已经超过煤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

从目前探明的石油储备来看,石油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西北非、俄罗斯及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石油产值及技术主要控制在三大跨国石油公司(BP公司、美孚公司、大陆石油公司)手里。

由此可见,石油工业具有特殊性、重要性以及高度的垄断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和依赖度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煤、铜和钢铁第一消费大国,石油、电力第二消费大国。

其中石油的40%依靠进口,国际油价的涨落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1.1 油价的走势情况2006年伊始,受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价格争端的影响,1月3日一开市,国际油价就大幅上涨,当天原油价格收于63.14美桶,较2005年12月30日上涨超过2美桶,拉开了2006年油价走势的大幕。

1月份,在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南部石油产区局势动荡的影响下,国际油价持续走高,1月30日原油价格达到35美元/桶。

进入2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连续回落,2月15日原油价格跌至57,55美元/桶。

此后国际原油价格开始上涨,7月中旬达到历史最高点78.4美元/桶。

然而在9—10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又上演了一幕极为罕见的“高空跳水”。

10月4日,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4日盘中一头跌破58美桶大关一度接近57.55美桶的2006年最低点,累计跌幅达两成多。

从历史上看,国际油价经历了几个大的阶段:1973年一197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国际原油价格从3.1美桶上涨至12.6美桶;1978年从13美元/桶迅速攀升至34美元/桶;1999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了一个较长的上升周期,尤其是2004—2005年国际油价持续飙升,直到今年创历史新高—78.4美元/桶。

因此纵观国际原油价格,其基本走势处在长期上升的通道。

长期以来,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石油产量、石油需求及为控制石油而进行的政治争夺因素。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
蔡德林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石油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其特殊性,既存在经济安全,也存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是表象,政治安全是实质.这是我国在国际上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近些年来美国战略部署的调整及我国周边的形势的恶化,反映了我国政治安全的严峻.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内石油资源及储备不足,未来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进一步提高.保障石油来源地和运输线路的安全应当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点选择.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蔡德林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22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模式选择 [J], 邹祖烨;刘东
2.国际石油市场形势与我国石油安全问题 [J], 王新刚
3.石油的国际供求、定价机制与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J], 曹龙骐;郑建明;徐莎
4.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选择 [J], 王荣璟;吴丹;宋斌
5.浅析我国石油产业面临石油安全问题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J], 周姣;范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政策选择石油,通常被人们称为“工业血液”“黑色黄金”,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产品,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塑胶等各个行业。

正因为其如此重要,从它被大规模开采,应用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相夺的目标。

由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的分配不均等特点,是的对这一资源的争夺变得日趋白热化,获得和控制足够的石油资源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会继续增加,石油供应不足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最突出的问题。

保证石油安全是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能源是许多战争的焦点,尤其是石油,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被誉为“黑金子”.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增长,1993年中国成为成品油的净进口国,1996年又变成原油的净进口国。

统计显示,1996年至2003年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已从2000多万吨增加到9112.63万吨,200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原油1.1062亿吨。

从中国石油消费情况来看,81%的石油应用于石油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材料及制成品行业上。

进一步反映出原油及其制成品在中国化工等基础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这些油料的充分保证,这些行业将不可能有高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也将受到重大影响。

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2000年石油的消费比重为25%,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40%左右,但石油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也远远大于煤炭对经济贡献率的递增速度。

随着对原油及其制品这些重要工业原料消费需求的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由于中国缺乏必要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对原油突发性供应中断和油价大幅度波动的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未来随着进口原油数量的增加和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进口石油资源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和供应是否具有合理的价格,是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二、中国的石油安全据有关机构预测,中国将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作者:蔡德林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4期[摘要]石油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

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的石油安全有其特殊性,既存在经济安全,也存在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是表象,政治安全是实质。

这是我国在国际上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决定的。

近些年来美国战略部署的调整及我国周边的形势的恶化,反映了我国政治安全的严峻。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内石油资源及储备不足,未来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会进一步提高。

保障石油来源地和运输线路的安全应当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点选择。

[关键词]石油安全;石油进口;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中图分类号] F4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53-03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2008年石油进口的依存度突破50%,2010年底这一数据将突破55%。

石油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石油安全战略成为政府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石油安全战略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但在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分析和战略表述上,以及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尚不够明确,战略方向的选择也缺乏重点。

只有认清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我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逻辑起点。

一、石油安全的基本含义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源自于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个天然属性:一是天然的稀缺性——价格的不可逆与易操控;二是高度依赖性——离不开且难以替代;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引发争夺与控制。

正由于石油的这三个天然属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指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石油安全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

石油安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石油供给的稳定性。

即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石油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第二是石油使用的安全性。

即石油的消费和使用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构成威胁。

但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各国关注的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是石油供给的安全,即石油供给和石油需求之间的一种平衡,也即石油的经济安全。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石油不能自给,他们所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首先就表现为经济安全。

石油经济安全主要是市场问题,即石油的供求关系、石油价格及运输价格的稳定性及操纵等。

从国际上看,石油安全不仅是市场、贸易和价格等方面的经济问题,也是一种超乎市场领域之外,涉及到一系列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方面的问题。

国际上的绝大多数争端、冲突,甚至战争都直接或间接与石油有关。

因此,石油安全问题不仅指经济安全,对于一部分国家来说,更体现为政治安全,这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石油的政治安全所涉及的问题远比石油的经济安全复杂。

石油政治安全已经超出了市场的范围,其核心已经不是价格和利益问题,而是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中,把石油作为控制手段,所进行的政治与经济控制。

石油政治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国际石油的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

由于石油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国际石油运输的航线由于自然原因缺乏可选择性,因此极易被国际上的大国所控制。

石油经济安全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和经济风险,而石油的政治安全则可以在经济风险基础上表现为供应的中断,目的是控制与封锁,并迫使其就范。

由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石油安全问题,因此各国都纷纷制定了本国的石油安全战略。

但由于不同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不同,所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也各不相同。

有的国家主要表现为经济安全,有的国家在经济安全基础上还存在政治安全。

因此,在石油安全战略问题上应当明确本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以确定战略的方向和重点。

二、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首先,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直接表现来自于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进口依存度的快速升高。

有专家认为,从各国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是一条“安全警戒线”。

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

据2009年中国能源蓝皮书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其次,从我国石油可开采储量来看,我国人均石油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7.1%,已探明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1.7%,储采比(可开采时间)只有14.8年(世界储采比为40.6年)。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石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0.43亿吨。

并且26.2%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海上,陆上石油资源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不利于开采。

第三,国内石油供应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目前石油消费量和原油产量分别占世界的8.92%和4.70%。

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相比,国内资源严重不足。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都在人均GDP3000~10000美元之间经历了人均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汽车工业时代已经开始。

由此不难做出判断,中国的能源消费进一步增长已不可避免。

通过对美、日等14个国家近30年来人均GDP与石油消费的关联分析,各个国家的石油消费变化情况主要受本国工业化程度,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当一个国家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经济发展的成熟期以后,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势头才能逐渐减缓,这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按照我国的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世纪中叶完成工业化基本实现现代化。

因此,石油消费额预计要到2040年以后才可能进入平稳增长或稳定阶段。

第四,石油储备不足。

国际石油储备主要有两类:政府拥有的石油战略储备和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

战略储备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具有特殊作用,可以及时解决与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

尤其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的功能。

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为保障石油稳定供应,防止石油供应中断,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主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并开始建立石油储备。

有资料显示,在已经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美、日、德、法等发达国家,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他们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1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家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

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中,我国的政府石油储备长期空白。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

而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约为21天,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确定先建设镇海、舟山、黄岛、大连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目前,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四个基地已全部建成。

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是90天的消费量。

第五,地缘政治格局下的潜在威胁。

当今国际地缘政治集中表现为在美国霸权主义对全球资源的争夺和对海上贸易通道的控制。

美国在其海军史学家马汉提出的“海权思想”指导下,已在当今国际地缘政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基本上控制了国际“海权”,并在苏联解体后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国际经济对石油资源依赖程度的加深,石油的产地及储藏地成为地缘政治的焦点。

中东、中亚战乱不断,集中体现了大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和控制。

近年来我国周边海域纷争不断,东海油田之争、钓鱼岛事件、南海诸岛争端、美国插手与周边国家在我国周边海域频繁军演等,都与石油有着内在联系。

对我国石油的供应与运输构成直接威胁。

我国作为后发大国,在地缘政治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我国周边国家及海域的控制与围困,石油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是不言而喻的。

蔡德林: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及战略重点选择三、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在当今世界,除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石油安全问题。

石油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以及在国际上的关系及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在石油安全问题上的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

把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作为“安全警戒线”这一提法过于机械,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

在国际上并未证明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就会出现危险。

如日本的对外依存度超过97%,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韩国等都超过90%,印度达到70%,美国也达到60%。

可以说,世界上的大国及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在“安全警戒线”之上。

然而,绝大多数国家对石油安全问题并没有表现得那么紧张。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国家虽然对外依存度很高,但进口总量并不大;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数次石油危机后,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应对机制和措施;三是多数欧洲国家及日本和韩国等虽然在经济上与美国是竞争关系,但在军事上却是同盟关系,政治安全问题不突出。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不断被提升,其直接原因就是石油进口的对外依存度快速提高并超过“安全警戒线”。

但如果仅从数字上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来看,我国的对外依存度并不算“高”。

但在国内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相关的却是后备资源的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成为我国主流的国情观。

对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与能源供应保障的关系缺乏充分认识,国际数次石油危机均发生在我国计划经济年代,面对大量的石油进口和国际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显得没有应对经验和充分的心里准备与物质储备。

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国内储量、消费量等可以量化的指标都属于经济安全因素,是可以预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预防的。

相反,石油的政治安全则无法量化,也无法预期,更难以预防。

例如在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中普遍提到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46.1%从中东进口,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性过大,造成我国石油供应的风险。

再如能源运输安全面临诸多潜在威胁,“马六甲困境”及国内运输企业的承运比例过低。

这些风险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远大于经济风险。

如果从国际政治格局来看,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实质是政治安全,不是经济安全。

试想,如果石油的供应和运输不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没有大国的操控,单纯的价格上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但如果石油的供应被中断或运输线路被切断则是致命的。

我国石油安全的政治风险是由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从政治领域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敌视、围困社会主义。

苏联的解体与东欧的剧变,助长了美国的政治霸权,使我国处于美国势力的战略包围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