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高中必修3《从军行(之四)》彭成发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从军行(之四)》全套教案
参军行(之四)课题名称参军行(之四)( 1 课时)教师姓名学生年级知识与技术: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粗心。
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联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中所包含的爱国感情,并遇到感染。
教课难点教课方法1、抓住重点字词,联合画面指引学生理解诗意。
教课重点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觉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激情。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活动评论重点一、情境导入。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血影,刚才同学们看了硝烟洋溢的古战场。
能谈谈你们的感觉吗?生 1:我领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管全部的精神。
生 2:我感觉战争是残忍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平定,他们情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教课过程下了它们的印记,描绘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绚丽的明珠。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此中的一首《参军行》。
(板书课题)二、解诗题,知诗人。
1、《参军行》就是参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种诗大多描绘边境军事生活。
《参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当今一共有七首小诗,今日我们学习的是此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以前,我们先认识一下诗人王昌龄。
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谈谈你从中认识到什么?王昌龄(约公元698-756年),唐朝有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善于写七言绝句,后代誉为“七绝圣手” 。
他从前曾遨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专心理描绘显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心里世界。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安史之乱时被杀戮。
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合评论,解说一些写作背景。
)今日学的《参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固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好多年,他与战士们亲如手足,因此他写出很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仔细听朗诵,而后小声跟着读。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3 第4单元 从军行(之四)
二、作者
王昌龄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 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 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王昌龄、高适、 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著名边塞诗诗人
三、意象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玉门关、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 ——特定的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总结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 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 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 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 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课堂分析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朗诵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意节奏
思考: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
戍守边关的将士
2、诗中最能体现其情感 的一句是 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 不破楼兰终不还
情感:誓死破敌,报 国卫边的豪情壮志
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品味 景物特点及蕴含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诵读、并背诵边塞诗并领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力,激发诵 读经典的兴趣。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
比较阅读
凉 州 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024版《从军行》课件ppt完整版
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形象,理解诗人对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
2024/1/30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从军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
角色扮演:体验唐代边塞生活
学生分组扮演唐代边塞军民, 通过服饰、道具、表演等形式 再现唐代边塞生活场景。
拓展文化视野
边塞诗所描写的边地生活和自然 风光,可以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 识。
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 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 借鉴,促进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
展。 18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2024/1/30
19
分组讨论:《从军行》中的家国情怀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 惑登进士第
代表作品:《出塞》、《从军 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2024/1/30
5
唐代边塞诗派简介
边塞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对后世的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 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晚唐时期
边塞诗多抒发诗人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思,风格沉郁顿挫。
2024/1/30
17
边塞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中所表现
2024/1/30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边塞诗, 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产。
详细讲解《从军行》的诗歌内容,包括描写 手法、意象运用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 壮志豪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从军行课件(之四)
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3、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1)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 (2)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生活; (3)或反映战争的情景。
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4、边塞诗的思想情感 (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4)宣泄对统治者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对战争的厌恶; (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6)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
•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用典、衬托(反衬)
讨论总结鉴赏边塞诗的技巧
• 1.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 • 4.欣赏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鉴赏练习
• 从军行 (其五)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走近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 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 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 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 子”之称。
第四单元 · 第14课
从军行(之四)
导入课文
边塞诗
标题和题材各是什么?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其四)》ppt课件04
归纳
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归纳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
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
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
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
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5/12/2019
友情提供
归纳
()意象宏阔: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导读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 月》,曲调名,其词内容都是 写征戍之苦、夫妻离别之情。 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指无法消除思 亲之愁。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比较阅读一
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该课岑件由【参语文公等社】 交厚。代表作
5/12/2019
友情提供
词语点拨
.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 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 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 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 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 山。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5/12/2019
友情提供
5/12/2019
(ǎ)
着将 暖散 开忽 飞北
。军 锦 。如 雪风
角 衾入
(ī)
弓珠
不 得
薄。 帘湿
控罗
,幕
都,
护狐
铁裘
衣
一 。卷 夜地 春白 风草 来折 , 千, 树胡 万天 树八
(é)
(ú)
冷 难
不
梨 花
月 即
5/12/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思考和讨论 )
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 么关系呢?
粤教高中必修3《从军行(之四)》梁燕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1《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及反思 |授课人:惠州市龙门中学梁燕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预习案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金版学案》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长云:大片的阴云。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五、新课导入:以一段边塞战争的作战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边塞战争诗的知识点。
六、微课展示:边塞诗的概念、代表人物及表现主题。
七、初步感知朗读,学生齐读,再播放录音范读。
|2 |八、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1、关于作者: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粤教版高中必修三《从军行》课件
• 2、“黄沙百战穿金甲”,展现了一种怎样 的生活?
•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 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 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 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巨。
五、悟情感
•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誓言。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 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 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参军行(其四)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 2、品味诗人笔下的誓死杀敌的精神 3、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 的艺术特色
一、知人论世
•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 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 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 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 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 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
•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怨风景单调。
2024年度课件《从军行七首(其四)》PPT课件
2024/3/24
22
2024/3/24
06
CATALOGUE
课
挑选优秀学生代表进 行朗诵表演,展现诗 歌的韵律和意境。
鼓励学生通过朗诵表 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受。
2024/3/24
指导学生注意朗诵时 的语音、语调、停顿 和重音等技巧。
24
分组讨论:从军行中战士形象塑造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2024/3/24
11
边塞情怀与家国意识体现
2024/3/24
边塞景象的描绘
诗歌通过对边塞荒凉、艰苦环境的描 绘,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家国意识的体现
诗歌中透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将士 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不 惜牺牲个人利益,坚守边关。
12
战士形象塑造及其精神内涵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 字少伯,唐朝著名诗人,尤擅七 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对外战 争频繁,他多次出塞,对边塞生 活有深刻体验,这些经历为他的 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5
《从军行七首》整体介绍
诗歌内容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组以边塞战争 为题材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和边地风光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 一首《从军行》进行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战士形象的 塑造,包括外貌、动作、心理等
方面。
让学生探讨战士形象所体现的精 神内涵和价值观。
2024/3/24
25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总结《从军行七首(其四)》的 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 色。
从军行(之四)-粤教版必修3教案
从军行(之四)-粤教版必修3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参考的教材为《粤教版必修3》,其中第一册包括8个单元,本单元为第二单元,名为“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这个主题很明显的表达了“老”和“新”的对比,其中也涉及到传统文化和公共文化的问题。
这个单元可以用于教育学生如何分析文化冲突,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自我认识,认识社会,成为现代公民的必要一步。
这个单元包括两篇材料,第一篇是《从军行(之一)》,本篇教案所参考的是第四篇,即《从军行(之四)》。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如下:•学生能够理解整个故事并捕捉到其中的主题•学生能够分析主人公的前途和命运,并解释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纪委机构的职责和作用,以及还可以用于现代的反腐败战争。
•学生可以自如地运用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深入交流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解释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放给学生第四篇《从军行(之四)》的文章。
教师问学生这篇文章是否通俗易懂,并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作大致描述。
2. 理解故事(2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有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完成:1.主要角色是谁?2.他为什么要离开家去从军?3.他加入队伍的后果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前,先讨论问题并提供一些关键词。
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3. 分析主题(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这个角色是一位英雄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在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之后,教师给出一些建议,通过询问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4. 深入讨论(20分钟)教师组成小组,每个小组包括3-4名学生。
学生需要选择四个问题完成:1.他们对主人公的命运和前途有什么看法?2.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他们会做出类似选择吗?3.所述的反腐败教育中,纪委机构应承担什么职责?4.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5. 总结课程(5分钟)教师将向学生总结课程中涉及的主题和概念,并再次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14【教学课件】《从军行》(之四)
(2)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生活;
(3)或反映战争的情景。
粤教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3
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4、边塞诗的思想情感
(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4)宣泄对统治者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对战争的厌恶; (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粤教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3
走近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 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 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 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 子”之称。
(6)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 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粤教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3
文题背景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 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 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 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 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 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
粤教出版社 高一年级 | 必修3
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1、边塞诗的产生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 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 ,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 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 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粤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4 唐诗五首-从军行 一等奖
《从军行(之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3.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4.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关于玉门关,引用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加以说明)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环境之荒凉,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
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
志,是歌赞。
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
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荒凉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戍边之漫长,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
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