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文化圈共48页文档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5文化的空间扩散(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5文化的空间扩散(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选修1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文化景观 3.5文化的空间扩散(备课资料) 人教大纲版选修1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的地域移动,所以很早以来就引起地理学家的关注。

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的老师瓦格那从生物学观点提倡研究地域移动理论,对拉采尔研究人类移动和传播问题有很大影响。

拉采尔的弟子富劳宾尼奥斯从西非与美拉尼西亚的文化传播对比研究中提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三种形态,即基本形态、接触形态和混合形态。

如果保持原来的文化,没有从外部传来其他文化谓基本形态;如有外来文化传入则为接触形态;将传入外来文化吸收并与原来的文化混合起来者则为混合形态。

扩散和吸收是改变原有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

乔丹(美国地理学家)等在《文化地理学》中,将扩散传播分成两大类:第一,扩展扩散。

即新文化通过人群,如滚雪球式,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

第二,迁移扩散。

指某种思想和文化靠人和人群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区,所造成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扩散。

如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欧洲移民传入的。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几个亚类:第一,等级扩散。

指思想和文化从一个重要人物传到另一个重要人物;或者跨跃其他人或者农村,从一个重要城市传到另一个重要城市。

如某新式服装首先由香港传入我国大陆,由广州传至上海或北京,跨越大量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第二,传染扩散。

指某种思想和文化,不论等级和地区,接触即可传播,如同传染病的传播。

第三,刺激扩散。

指某种具体东西被拒绝,而一般思想被接受的扩散传播,如迪斯科舞最初传入我国被拒绝,而其音乐活动有益健康的思想被接受。

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交通。

古代大山大洋为交通障碍,不利于文化传播、海峡、岛屿、海流、风向等也制约着传播道路,而海岸线、河谷线、湖岸线等,则易成为传播的路径。

二、文化扩散方式1.符号通过符号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文字、乐谱、绘画、服饰、路标、交通指示灯等等,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符号;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用文字记载了中国千年来大量的文化信息;一曲乐谱反映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交叉路口的红灯指示人们禁止通过,而绿灯则告诉行人放心通行。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教大纲版选修1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教大纲版选修1

●备课资料一、中国的民居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并列,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昔日这两地的人都以会做生意而出名。

山西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祁县和平遥两个地方。

而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

中国民居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种外实内静的神韵。

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

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杂声,使宅内保持着安宁恬静的气氛。

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向里倾斜。

这样单坡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性。

山西、陕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这样可以防风。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黟县西递村民宅是徽派建筑的典型。

从远处望去,西递村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蒲城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

它的特点就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州民居的最显著特征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人天井,俗称“四水归堂”,据说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二、“中华民族”族称考田晓岫在详细考察和分析后认为,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

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

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人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

舜名“重华”。

【教学课件】第三章文化与环境- 世界文化地理篇上册第三章

【教学课件】第三章文化与环境- 世界文化地理篇上册第三章

整理课件
8
人類
環境
文化形態
環各 境種 舞活 台動
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不可見
可見
地名
建築物
宗教信仰
道路
價值觀
農田 整理课件
9
☆文化多元論 (cultural pluralism theory)
整理课件
10
☆文化多元論 (cultural pluralism theory)
「人的文化行為」是 「多樣性的」,最後, 導致世界各地的「人」 各具文化特性,這可 說是「多元的文化 人」。在多民族的地 區,不同的文化並存 著,形成文化多元的 空間分布型態。
第三章 文化與環境
主題綱要
1.文化的發生、生活方式、文化景觀、文化多元 論。 2.文化的內涵赫胥黎模式。 3.文化的核心語言與宗教。
第一節 文化的發生
自然
Nature
文化
Culture
易經的「人文化成」, 原義為「以人力改造而 成」,人們周遭的環境 在人力改造之後,就成 為所謂的「人文環境」。
整理课件
3
☆文化發生過程Ⅰ
文化就是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的產品。 故「文化」是人類對環境的認知與回應, 「環境」則提供文化形塑的舞臺,兩者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整理课件
4
☆文化發生過程Ⅱ
人不斷地「識覺」(Perception)外在環境,
也不斷增加「經驗」(Experience),再把
經驗整理和歸納成「概念」(Concept),然
整理课件
25
◎儒家學說
而儒家學說不是宗教,西方雖把中國 列為佛教區,但中國人祭孔崇儒、拜 祖先、媽祖、觀音等,實際是「儒、 釋、道」的綜合信仰。

(完整word版)世界地理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整理

(完整word版)世界地理文化圈+中国地域文化整理

地理文化圈整理【世界文化圈】1.西欧文化圈包括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造就了(乳畜)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刀叉,不同风格的(西方古典)建筑,展示了浓郁的西方文化风情。

2.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东欧地区,信奉(东正)教,文化深受(俄罗斯)的影响。

东正教堂、俄罗斯精湛的(芭蕾舞)艺术,构成了靓丽的文化风景。

3.东亚文化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汉字)的影响。

(季风)气候造就了本地区的(稻米)生产文化,居民普遍使用筷子;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朝鲜的(高腰长裙)和(蒙古袍)组成了东亚特有的服饰文化。

4.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是古文明中心之一,受(古印度)文明影响,语言数据印欧语系,民族、语言、宗教都比较复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混杂;印度(泰姬陵)等各式宗教建筑,(纱丽)服饰等,展现了独特的南亚风情。

5.东南亚文化圈,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文化受(中国)、(印度)、及(欧美)影响,丰富多样。

主要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而(菲律宾)是亚洲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

(吴哥窟)、(婆罗浮屠)等各种宗教建筑以及多姿多彩的宗教节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6.伊斯兰文化圈: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阿拉伯)民族占主导,传统服饰是宽松的(阿拉伯)长袍,可预防日晒和风沙。

(清真寺)(建筑)和朝(麦加)方向虔诚祈祷的穆斯林,是这里随处可见的风景。

7.非洲文化圈,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种族以(黑)色人种为主,民族、宗教复杂。

多信奉(原始)宗教,原始的(图腾)崇拜。

8.拉丁美洲文化圈,包括(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信奉(天主)教。

高中地理文化圈

高中地理文化圈

高中地理文化圈在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人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这些关系在地理学中被归纳为“文化圈”。

文化圈是一个涵盖了人类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地理概念,它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理解文化圈的概念。

文化圈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

这个概念强调了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文化圈的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文化圈通常包括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方面。

文化方面,包括了人类的文化传承、习俗、宗教信仰等;经济方面,包括了人类的生计活动、生产方式、贸易等;社会方面,包括了人类的社交关系、社会组织、人口结构等;环境方面,包括了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

然后,我们来分析文化圈的形成和演变。

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人类迁徙、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文化圈的形态和特征。

同时,文化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我们来看一下文化圈的研究意义。

文化圈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文化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结构,从而更好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通过研究文化圈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高中地理文化圈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学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通过对文化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结构,从而更好地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通过研究文化圈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高中地理文化圈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满足人们旅游的需求,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高中地理选修3文化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文化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文化地理知识点总结
- 文化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类文化特征、文化景观等相关内容。

-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地理环境、历史、经济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 文化地理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地图分析、统计数据分析等。

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
-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 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 文化适应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和思维模式。

文化景观与人文地理
-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痕迹和建筑物。

- 文化景观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变迁。

- 文化景观包括建筑、农田、城市、村庄等各种人造环境。

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
- 文化传统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 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 文化创新是指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出现的新的思维方式、行
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文化交流与全球化
-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思想、价值观和俗等的
互相传递和交流。

- 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 全球化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加速,使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
紧密。

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
-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 文化认同的差异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文化摩擦。

- 文化冲突可以通过对话、理解和尊重来得到解决。

以上是高中地理选修3文化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文化景观与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文化景观与环境

文化景观与环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事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形成的影响,理解文化景观能反映和指示自然环境,但有局限性。

理解文化景观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反映。

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懂得在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应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教学难点: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环境影响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文化景观又往往能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方面。

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

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而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因而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很密切。

(一)自然环境对农业文化景观影响更为明显因为农业文化景观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密切。

如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利用化景观?它们属于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答:如云南傣家竹楼、园林建筑等,属于物质文化。

(二)文化景观能反映自然环境,但有一定局限性1.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究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原貌,认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及作用程度。

(如同地层和化石记录地球历史一样,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例如——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灾频率分布(教材52页图3.14)分析明清时期虫神庙的分布,可描绘出当时蝗灾多发地区的分布图,借助人们所掌握的蝗虫生存、繁殖所需环境的知识,就可以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

问题:蝗灾多与哪种自然灾害有关联?(答案:旱灾)2.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局限性例如:仅仅依靠虫神庙的分布范围,并不能确定蝗灾的确切分布范围。

在中国古代,有些地区尽管有蝗灾频繁发生,但是民间有一些治蝗、灭蝗的方法,对虫神的盲目崇拜现象较少,因此就没有虫神庙。

也就是说,像虫神庙这样的文化景观只能指示某种自然环境特征的一个方面,而且指示的是建立此文化景观时的自然状况。

【高中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文化地理

【高中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文化地理

【高中地理】2021年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文化地理【编者按】高中三年级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工具、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景观的构成是人类文化在地球表面的印记(人类创造固定在地球表面)。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文化事物、文化现象(通常是点状的)和文化体系(通常是脸状的)最初形成的地方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文化概念与文化事物的关系-文化情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文化扩散类型:扩散(感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远距离)六、旅游活动与环境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游客(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媒体)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旅游活动的作用是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和了解旅游资源及其特性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以情观景。

全面了解园林中常用的造景手法有主配、水平、框架造景和借用造景。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正常秩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价值、市场距离、交通可达性、区域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文化景观的构成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文化景观的构成1

文化景观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文化的概念,文化景观及其构成;明确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特点与关系。

教学重点: 文化景观的构成教学难点:文化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讲述法、举例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学过程:一、文化的概念1、学生阅读教材45页图3.1几位同学对文化概念的讨论,简要说明三位同学的观点。

同学甲:把文化与知识等同,甚至把文化等同于课本知识。

同学乙:文化除了课本知识外,还包括其他的内容,如街头雕塑、电视节目等。

同学丙:文化是指精神上的东西,即指社会意识形态。

2、文化的概念广义上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狭义上的文化——仅仅指社会意识形态。

(同学丙的观点)以上三位同学所说的都属于狭义上文化内容,广义上的文化还包括人类创造出的物质财富。

所以以上三位同学对文化的理解都不全面。

本单元提到的文化概念是指广义文化。

3阅读比较(教材45页图3.5及图3.3),说明它们反映的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它们反映的文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何不同?答: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宗教信仰与造像水平,属于是精神文化;而云南西双版纳傣家竹楼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也记录了建筑技术水平,属于物质文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文化景观的构成(一)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就是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二)文化景观如教材47页图3.6都属于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区别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不是所有可以看见的文化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作为文化景观。

如街头流动的艺术表演属于文化现象,由于它没有固定在地表上,就不属于文化景观。

课堂提问:阅读教材(图3.2 ~图3.5)找出哪些不是文化景观?为什么?请再举1至2例加以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