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知识积累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导言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虽然含义不具体,但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起承转合之间的虚词1.之“之”在文言文中多用作指示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对象、表达某种特定关系或引出后文的内容。
例如:-顾炎武聪明过人,读书之道非常高明。
-实践是理论之基础,理论是实践之指导。
2.乎“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疑问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加强语气。
它常用于表达对事实的疑问、追问或表示感叹。
例如:-君子有何言乎?-人世间何事乎无常?3.而“而”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具有并列、递进、转折等意义。
它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或表示转折、变化的关系。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虽远,而不难也。
-心存善念而行善,则必获福报。
4.于“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表示位置、时间、目的、状态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事情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目的或状态。
例如:-亲自登山于白石,请师父指导。
-务使人民于物质文明的同时,享受精神文明的提升。
5.以“以”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或连词,表示手段、方式、目的、条件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的手段、方式或目的,或用于表示某种条件。
例如:-以礼待人,以德报德。
-以国家的繁荣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
扩充句意之间的虚词1.乃“乃”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它常用于表示下文的原因、结果,或补充某一事实。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乃人生之敌。
-不劳而获乃不义之事。
2.其“其”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指代上文或下文的内容,并与其他成分构成从句。
例如:-此书极具价值,其思想深邃。
-今天天气晴朗,其美不胜收。
3.也“也”在文言文中多用作副词,表示语气的肯定、加强或表示推论。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
记忆口诀如下:
于: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与: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何: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其: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若: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因: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为: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以: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则: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且: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乃: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之: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乎: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者: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也:感判肯停疑。
第1页共1页。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常考文言虚词实词(最全汇总)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介词]把;用;拿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輮以为轮(《劝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小学文言文需要掌握的86个虚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最浅显常用的43个虚词:1、则:便,那么,就,是,就是2、者:个,的人3、之:的,它,他4、欲:想要5、皆:都6、甚:很7、其:它,他8、以:用,依据9、至:到10、而:连词11、何:什么,为什么12、于:在13、乃:于是,这才14、偶:碰巧15、遂:就16、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表示疑问语气,呢17、及:到,至18、矣:了19、为:成为;是;被20、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呢,吗21、亦:也22、焉:语气词,无意义23、将:将要,将会24、盍:何不25、颇:很26、即:立即;就是27、尚未:还没有28、惟:只有29、故:所以30、哉:啊,表示感叹语气31、徒:只,仅仅32、所:表示被动33、殊:很,非常34、固:本来35、复:又36、适:刚巧37、尝:曾经38、自:从39、此:这里40、若干:多少41、昔:过去,从前42、愈:更加43、毋:别,不要次浅显常用的43个虚词1、所:代词,表示“……的人”“……的事”2、因:于是3、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样4、遽:急忙;就5、何如:怎么样6、盖:大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7、耳:语气词,啊8、未若:不如9、故:原来;原因,缘故10、谓:叫做;告诉;说,用于评论人或事(此之谓也)11、且:将要12、非:不是13、徒:空;白白地14、何以:怎么15、咸:都;全16、莫:不要,不能17、但:只,仅仅18、亦:也,也是19、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语气助词,呢20、及:到,至;比得上21、乍:忽然22、犹:还,仍然23、于:比;在24、何为:为什么25、若:如果,假如;如;这个26、是:这,这个27、为:做28、夫:发语词29、呜呼:叹词30、固:本来;通“故”,所以31、弗:不32、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其中的33、孰:谁34、以:以为,认为;用35、此:这36、至:最,极37、安:怎么38、几何:多少39、辄:总是40、俱:一起41、倘:假如42、庶几:副词,表示可能或期待43、尔:而已。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
六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1.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例: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大全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大全一、虚词的定义与作用虚词是指在句中不表示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连接、修饰、补充或表达情感等作用的词语。
虚词不具备明确的实际含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和逻辑作用,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感叹词等。
二、介词介词是一种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于句子中的语法成分,表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部分的关系。
介词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方式等概念。
介词在句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常常决定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
1. 关于时间的介词:at(在……之前)、in(在……之内)、on(在……之上)、before(在……之前)、after (在……之后)、since(自从……以来)、for(以……之久)、during(在……期间)、until(直到……为止)、from(从……起)、to(……至)等。
2. 关于地点的介词:in(在……之内)、on(在……之上)、at(在……之处)、under(在……之下)、over (在……之上)、between(在……之间)、among(在……之中)、beside(在……之旁)、near(在……附近)、next to(在……附近)、opposite to(在……对面)等。
3. 其他介词:of(……的)、from(从……起)、to(……至)、for(为了)、with(带有)、without(没有)、by(通过)、about (关于)、before(在……之前)、but(除了)、except (除……之外)、like(像……一样)、as(作为)、because of(由于)、due to(由于)、owing to(由于)等。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者多个词、短语、句子等成分的一种词类,起着连接、衔接、对比、递进、转折等作用。
连词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语法和逻辑作用,帮助句子结构的衔接和段落内容的连贯。
文言文虚词大全
文言文虚词大全
1.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它由“所”后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方式、工具等。
例如:
•所为:所做的事情
•所欲:想要的东西
•所见:看到的景象
•所得:得到的成果
2.处所
处所指的是人或物所在的地方、场所。
文言文中常用表示处所的词语有“在”、“于”等。
例如:
•人在何方?
•他在北京。
•鱼在水中游。
3.为……所
“为……所”是文言文中表示被动语态的结构,其中“为”表示动作行为,“所”后接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被动者。
例如:
•为人所欺。
•为人所笑。
•为人所害。
4.所以
“所以”在文言文中表示原因、理由,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
•问:你为什么喜欢他?答: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所以我爱他。
•问:你为什么这样做?答:因为我喜欢这样,所以我做了。
5.所谓
“所谓”表示所说的、所提及的意思,常常用来引出下文对某事物的说明或论述。
例如:
•所谓爱情,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深深的情感。
•所谓人生,就是不断地追求幸福和快乐。
6.所在
“所在”表示位置、场所,有时也表示存在的状态。
例如:
•你知道他的所在吗?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所在。
•他不在家,在办公室里。
7.为
“为”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介词或动词,表示替、给、为了等意思。
例如:•为人民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代 词
1、代人、代事、 代物。代人多是 第三人称。
他 ( 们 )、 她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们)、它(们)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代第一人称 的。
我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 近指。
这(这件事)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结构助词:宾 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
何陋之.有?(《爱莲说》)
4、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 用。
无义,译时应省 去。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动词
到、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去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1、第三人称代 词。可代人、代 事物,用在名词 之前,作领属性
定语。
他的、它的(包 括复数)
(《岳阳楼记》)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 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则》)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在动宾结构中,“之”在前则为动词,如“吾
欲之南海”,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从虚词与实词的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
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关键还在
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加以比较分
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用虚词
常用 虚词
用法
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词或作用
例
句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而
连 词
转折关系
但是、可是、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或不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所、则、焉、何、乎。
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和概括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固把握文言
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的词性。如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第 次课 教师:
课
题
教学目标
文言文虚词积累 熟悉文言文虚词的一般用法。
重点、难点 考点及考试要求
“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内容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材要求熟悉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 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动作发生的 处所、时间。
在、从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于
介 词
表示动作的对 象。
向、对、同、给、 到等
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 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在被动句中, 介绍行为主动者
被
受制于.人
用在形容词之 后,表示比较
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ຫໍສະໝຸດ 放在句首或句副 词
中,表示测度、 反诘、婉商、期 望等语气,常和 放在句末的语气
大概、难道、还 是、可要等,或 省去
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 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
助词配合。
2/8
连 词
通常放在句首, 或表假设;或表 选择。
如果、还是
助 词
1、结构助词:定 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1/8
语(名词)之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 性。
不译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三人称代
词。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
代 词
词之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 (整个主谓短
他、它 (不能加“的”)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
语,在句中作主
语或宾语修饰
其
语)。
3、活用为第一人 称。可用作定语
我的、我(自己)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幼
表原因
由于、因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可译为又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或小主语。
时记趣》)
4、指示代词:表 那、那个、那些、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远指。
那里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
5、指示代词
这种
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后面 其中的 多为数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