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一)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臵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精心整理文言文18个虚词

中考18虚词整理1、之(1)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3)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1)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2)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3)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4)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1)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③从。

例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舜发于畎亩之中④对,向。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欲有求于我也、万钟于我何加焉告之于帝⑤比。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_20个虚词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_20个虚词

代词


代词,"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连词
(2)副词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 以下要发表议论
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 面…… 河水清且涟猗。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动词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及其所之既倦,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 多种关系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
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3)动词,如,如同
(4)复音虚词
连词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 翻译
(1)代词
(2)副词 (3)连词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 翻译
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在名词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相当于“他、她、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 “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重点虚词归纳整理

重点虚词归纳整理之“之”作为虚词,,一般是作为代词或助词,另外,“之”在文言文中有时也作为动词使用。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一)代人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友人惭,下车引之4、父异焉,借旁近与之,5、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6、登轼而望之7、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8、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二)代物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4、传一乡秀才观之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或以钱币丐之。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8、名之者谁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0、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三)代事1、不能称前时之闻2、邑人奇之3、余闻之也久4、肉食者谋之,5、子墨子闻之,起于6、吾既已言之王矣。

7、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8、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9、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11、欲报之于陛下也。

二、助词。

可作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

(一)结构助词,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有的可不翻译1、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也可认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于厅事之东北角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5、局促一室之内6、若脱笼之鹄7、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8、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1、荆之地,方五千里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5、山之僧智仙也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1.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虚词积累(一)

文言虚词积累(一)
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渔者载而升诸陆 ②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③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⑤立而观之,遂没
④渔者黯然而退
答案:①表承接;②表转折;③表转折;④表修饰;⑤表承接
五、“若”子的用法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如:吾儿,久不见若影…… (《项脊轩志》你)
①则足以拒秦 ②赐余以嘉名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阿房宫赋》 《离骚》 《岳阳楼记》
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⑤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项脊轩志》
《氓》
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核舟记》
《小石潭记》
⑧屠惧,投以骨 《狼》 答案:作介词②④⑤⑥⑧;作连词①③⑦
找一找:在自己学过的文言文中,收集文言虚词“以” 不同用法的句子各两个,然后展示。(可小组合作)
垣墙诸庭,以当南日(表目的)
㈢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
练一练:指出下面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比去,以手阖门
(“用”,介词) (“来”,顺承连词)
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 ③挟飞仙以遨游
(“来”,顺承连词)
④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⑤以尔车来,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 ③哀吾生之须臾 ④马之千里者
(他,代词,代“秦人”) (往、到,动词) (无义,结构助词,取独) (无义,结构助词,表定语后置) (无义,音节助词) (的,结构助词) (它,代词,指代“象笏”)
⑤顷之,持一象笏至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他日,汝当用之 ⑧何陋之有 ⑨儿之成,则可待乎
请小组展示
归纳文言虚词“以”字的用法: ㈠介词。译为:拿、用、凭着、凭、靠、 把、于、在、从、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文言文虚词复习整理(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已用)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①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诚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

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1>怎么、怎么样。

常见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常见18个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整理过的文言虚词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 (1)

中考六个虚词意义与用法------为、之、以、而、于、者一、为㈠动词wéi⒈“做” 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 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二、之㈠动词“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⒈“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jianghu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三、以㈠介词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 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㈡连词⒈表目的“来” 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㈢动词“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四、而㈠表并列“和、又、并且” 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 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五、于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②所欲有甚于生者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六、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⑦往来而不绝者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七、其1.“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19个。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一)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二)而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三)之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⑾始指异之。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而(一)连词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可译为“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可译为“怎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过秦论》乎(一)用作助词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反问相当于“吗”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商量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表感叹或祈使,可译为“啊”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一)用作副词1.表顺承可译为“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出乎意料可译为“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表限制可译为“只”“仅”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儿》2.用作指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至于”“如果”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3.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相当于“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而且,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3.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一)动词,像,好像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为(一)动词1.“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词表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也(一)句末词1.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词,表陈述或解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肯定,感叹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过秦论》4.表疑问或反诘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祈使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三)词1句末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词,表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以(一)介词1.表工具: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二)连词1.表并列“而”“又”“而且”“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目的可译“而”“用来”“以致”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修饰可译为“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表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3.率领(五)名词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与(一)介词1.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3.对付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1.表承接“就”“便”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条件,“假使”“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并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转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选择译为“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三)名词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件事情”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5.引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副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疑问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的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

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吾尝终日而思矣6.吾尝跂而望矣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2.蟹六跪而二螯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2.輮以为轮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圣心备焉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5.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十二、以1.輮以为轮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3.学不可以已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善假于物也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十八、之1.锲而舍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水为之而寒于水6.輮使之然也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跂.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声非加疾.也5.而闻者彰.6.非利足..也7.故不积跬步.. 8.驽马十驾.9.蟹六跪.而二螯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一)虚词1.人非生而知之者2.惑而不从师3.吾从而师之4.犹且从师而问焉5.而耻学于师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小学而大遗9.则群聚而笑之10.如是而已二、何(无)三、乎1.生乎吾前2.生乎吾后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7.其皆出于此乎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3.其出人也远矣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其皆出于此乎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0.吾未见其明也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2.其可怪也欤13.其贤不及孔子14.余嘉其能行古道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之所存也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圣人之所以为圣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2.愚人之所以为愚十、焉1.则耻师焉2.或师焉或不焉3.犹且从师而问焉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5.吾师道也6.师之所存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9.其出人也远矣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1.于其身也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4.其可怪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1.圣人之所以为圣2.作《师说》以贻之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其皆出于此乎3.于其身也4.不拘于时5.学于余6.而耻学于师7.师不必贤于弟子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2.问之,则曰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则群聚而笑之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古之学者必有师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曰师曰弟子云者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古之圣人4.今之众人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6.择师而教之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0.士大夫之族11.则群聚而笑之12.问之,则曰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5.郯子之徒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作《师说》以贻之18.古之学者必有师19.人非生而知之者20.吾从而师之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2.彼童子之书(二)实词1、惑.矣2、于其身.3、士大夫之族.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劝学》答案(一)虚词一、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并列或递进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或递进5.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6.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连词,表修饰或承接表转折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连词,表修饰表转折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连词,表转折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2.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13.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或转折)锲而不舍(表假设)二、何(无)三、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于,对四、乃(无)五、其其曲中规代词,它的六、且(无)七、若(无)八、所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字结构九、为1.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凝结2.輮以为轮动词,制作成十、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3.圣心备焉兼词,由此十一、也1.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陈述语气词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表陈述语气词4.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非利足也均表陈述语气词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均表陈述语气词5.用心一也用心躁也表判断语气词?十二、以1.輮以为轮介词,把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复音虚词,无以3.学不可以已复音虚词,可以十三、因(无)十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十五、与(无)十六、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连词,就;连词,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那么十七、者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表判断语气词或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代词,……的人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十八、之1.锲而舍之代词,它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它5.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它6.輮使之然也代词,它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无义(二)实词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2.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看见的范围广)4.声非加疾.也(洪亮)5.而闻者彰.(清楚)6.非利足..也(脚走得快)7.故不积跬步..(半步) 8.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9.蟹六跪.而二螯(脚)课内文言虚词实词整理·《师说》答案(一)虚词一、而2.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或假设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或承接4.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递进或承接5.而耻学于师连词,表转折6.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8.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9.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10.如是而已复音虚词,与“已”连用,表陈述二、何(无)三、乎2.生乎吾前介词,在 2.生乎吾后介词,在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比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比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语气词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语气词7.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词四、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却五、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他指代“生乎吾前”者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3.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他5.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8.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他或那10.吾未见其明也代词,他们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他们12.其可怪也欤!代,这或:副,表感叹语气13.其贤不及孔子代词,他的14.余嘉其能行古道代词,他1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指代疑难问题六、且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尚且七、若彼与彼年相若也动词,像八、所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2.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字结构4.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的原因九、为1.圣人之所以为圣动词,成为2.愚人之所以为愚动词,成为十、焉1.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2.或师焉或不焉均表句末语气词3.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老师十一、也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判断语气词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其闻道也故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语气词,表停顿5.吾师道也表陈述语气词6.师之所存也表判断语气词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8.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9.其出人也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0.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1.于其身也表句中停顿1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语气词1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陈述语气词14.其可怪也欤复音虚词,也欤15.吾未见其明也表陈述语气词十二、以1.圣人之所以为圣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2.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复音虚词,所以,用来方法十三、因(无)十四、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或在2.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不拘于时介词,被5.学于余介词,向6.而耻学于师介词,向7.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十五、与(无)十六、则1.则耻师焉连词,却2.问之,则曰连词,就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就4.则群聚而笑之连词,就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连词,就十七、者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停顿2.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人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停顿4.曰师曰弟子云者……的人十八、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取独?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取独;助词,取独3.古之圣人助词,的4.今之众人助词,的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所以”,固定结构?6.择师而教之代词,他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他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前标志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0.士大夫之族代词,这11.则群聚而笑之代词,他们12.问之,则曰代词,他们1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独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15.郯子之徒代词,这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它1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18.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19.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它20.吾从而师之代词,他2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取独22.彼童子之书助词,的(二)实词1、惑.矣糊涂2、于其身.自己3、士大夫之族.类4、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词 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动词 以为,认为,作为。“以为”连用。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论毅力》)
【若】
动词,像,好像。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他们估价自己也像斥鴳一样) (《逍遥游》) 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它俯瞰下方大地,也不 过是像人仰望天空罢)(《逍遥游》)
用作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静女其姝 (《诗经〃静女》)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诗经〃氓》)
【而】
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且适南冥也 (《逍遥游》) 2 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与妻书》) 二、表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三、表手段 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

(三)动词,到……去。 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逍遥游》)
【其】
用作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制稍异于前 (《项脊轩志》) 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阿房宫赋》) 2 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 “他”“它”(包括复数)。 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赤壁赋》)
3 指示代词,放在名词前,可译为 “这”“这个”“这些” “那”“那 个”“那些”“那里”。 其声呜呜然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赤壁赋》)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用作副词


1 加强期望语气 汝其勿悲(《与妻书》) 2 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 概”“可能”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3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真无马耶(《马说》)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赤壁赋》)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2、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知不可乎骤得 (《赤壁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苍苍。(《赤壁赋》)



三、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 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等。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 杳不知其所之也 (《阿房宫赋》) 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其所止 苟非吾之所有 (《赤壁赋》)
【焉】

一、代词 哪里,怎么 且焉臵土石(《愚公移山》)

二、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也可不译 。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 赋》) 3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 …… 的样子 ”“……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2 指示代词,这,这样。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与妻书》)
(二)助词
1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诗经〃氓》)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2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纵一苇之所如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3 放在倒臵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 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铭》)
5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
6 表示因果关系。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 7 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 脊轩志》) 通“能” 而征一国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一)
高考要求掌握的虚词18个

之、其、而、以、若、 乎、且、所、焉、与、 乃、者、为、也、因、 于、则、何
【之】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 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先妣抚之甚厚(她)(《项脊轩志》)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你) (《与妻书》)
3、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的翻译 (1)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2)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 4、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
【且】
用作连词 1、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一面…… 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蒹葭》) 2、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逍遥游》) 3 让步关பைடு நூலகம்。尚且,还。 彼且恶乎待哉?(他们还有待于什么呢?) (《逍遥游》)
3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 着”“来”,可不译。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 (《赤壁赋》)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4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离 骚》)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天下之 人,不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阿房宫赋》)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 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连词 1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 2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 “来”“用来”“以致”等。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 赋》)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 乘骐骥以驰骋兮 (《离骚》) 3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汝不必以无侣悲(《与妻书》)
4 放在倒臵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臵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5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 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 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以】
介词 1 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娘以指叩门扉曰 (《项脊轩志》) 2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逍遥游》) 3 表示所处臵的对象。译为:把。 以五百岁为春 (《逍遥游》) 纫秋兰以为佩 (《离骚》) 秋以为期 (《诗经〃氓》) 夜以继日
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 时则译为“你的” 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用作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 南飞》) 2 至,至于。 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 本性) (《逍遥游》)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 阳楼记》)
三、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臵杯焉则胶 (《逍遥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