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整理积累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虚词完整

文言文中的虚词完整

文言文中的虚词完整在文言文的广袤天地里,虚词就如同繁星点缀着夜空,虽看似细微,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不像实词那样有着明确的词义,却能在语句中发挥着独特的语法功能和表达作用,为文言文增添了丰富的韵味和表现力。

首先,我们来谈谈“之”这个虚词。

“之”的用法可谓繁多,它可以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如“缓兵之计”;可以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像“执策而临之”中的“之”,指的就是千里马;还能作动词,意为“到……去”,例如“辍耕之垄上”。

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字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

“而”字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和“多髯”两者并列;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像“温故而知新”,有先后相继之意;还能表示转折关系,比如“学而不思则罔”,“而”字在此处就将“学”和“思”的关系进行了转折。

此外,“而”字有时还用作状语,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再来说说“以”。

“以”作介词时,常见的用法有“用”“凭借”“按照”等,像“以刀劈狼首”中的“以”就是“用”的意思。

它还可以作连词,表目的,如“属予作文以记之”;表因果,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含义变化多样,理解时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判断。

“于”字同样有着丰富的用法。

它可以表示“在”,比如“战于长勺”;可以表示“到”,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还能表示“对”“对于”,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外,“于”字有时还用于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其”字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可指代第三人称,如“恐前后受其敌”中的“其”指的是狼;也可以作指示代词,意为“那”“那个”,像“其人视端容寂”。

“其”还可以用作语气助词,加强揣测、反问等语气,比如“其真无马邪”。

除了以上这些虚词,还有诸如“焉”“乎”“也”“者”等,它们各自在文言文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文言文词语积累

文言文词语积累

文言文词语积累一、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能单独成句,但可以辅助实词表达意思,帮助构成句子。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1.1 副词: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等。

常见的文言文副词有“已”、“既”、“方”、“曾”等。

1.2 介词: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方向、对象、时间等关系。

常见的文言文介词有“于”、“以”、“自”、“从”等。

1.3 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文言文连词有“而”、“则”、“且”、“然”等。

二、实词实词是文言文中表达意思的主要部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变化。

2.1 名词:表示人、物、事等概念的词。

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通称名词和专有名词。

通称名词用于泛指一类人或物,如“人”、“虎”、“山”等;专有名词用于指具体的人或物,如“秦始皇”、“长城”、“泰山”等。

2.2 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包括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如“杀人”、“饮酒”、“写字”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行走”、“游泳”、“死亡”等。

2.3 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包括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

静态形容词用于描述人或物的性质,如“高”、“美”、“快”等;动态形容词用于描述动作或行为的状态,如“迅速”、“容易”、“艰难”等。

三、助词助词是辅助虚词的词,不能单独成句,但可以表示语气、时态、结构等。

常见的文言文助词有“之”、“者”、“所”、“矣”、“乎”等。

四、动词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比较复杂,有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和变化。

例如,“使”可以表示命令、请求、派遣等意思;“为”可以表示做、成为、担任等意思;“行”可以表示行走、出发、施行等意思。

五、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有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和特点。

例如,“人”可以表示人类、人性、人品等意思;“山”可以表示山丘、山脉、山峰等意思;“水”可以表示江河、海水、泉水等意思。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_20个虚词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_20个虚词

代词


代词,"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连词
(2)副词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 以下要发表议论
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 面…… 河水清且涟猗。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动词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及其所之既倦,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 多种关系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
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
(3)动词,如,如同
(4)复音虚词
连词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 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 翻译
(1)代词
(2)副词 (3)连词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 翻译
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在名词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相当于“他、她、它(们)”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 “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18个文言虚词用法积累表(用于背诵)

18个文言虚词用法积累表(用于背诵)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表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却、可是,相当于“然而”)2.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或译成“地”)3.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假如”)4.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相当于“又”、“和”,可不译)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用于前后连接的两个动作之间)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因果,“因而”)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并且”)8.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1.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什么”,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2.豫州今欲何至?(疑问代词,“那里”,用法同上)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多么”“怎么”)5.其如土石何?(把什么怎么样)6. 吾欲之南海,何如?(怎么样)(用在句首动词前,表反问,“为什么”“怎么”)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呢”“吗”)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同上)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测度,“吧”)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介词,于)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表条件)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副词,“竟然”表出乎意料)3.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却”)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连词,“于是”,”就”).翁。

(代词,”你的”)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她的、它的)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主语,他、她、它)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活用第二人称代词,你).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活用第一人称,我,自己)5.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指示代词,其中的)6.则齐国其庶几乎(副词,表揣测,“大概“)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命令,“一定“)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9.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五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五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五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五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如下:一、实词: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卑:非天质之卑(低下)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被:被于来世(通“披”,披着)鄙:鄙人不知忌讳(鄙陋、鄙俗)毕:群响毕绝(完全,全部)薄:薄暮冥冥(迫近,逼近)裁:手裁举(通“才”,刚刚)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曾经)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乘: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诚: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除: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辞:蒙故业,因遗策,不敢辞(推托,拒绝)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排列)箪: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用箪盛,用箪抬)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得:既窈窕以寻壑(得到,获得)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越过,度过)固:江山险固、易守难攻(坚固)观:古文观止(欣赏,观赏)患:无冻馁之患(忧患)或: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有时)即:即书诗四句(写,提笔写)既:既醉而退(已经)疾:疾风知劲草(猛烈)及:及鲁肃过寻阳(等到)加:而山不加增(更加,愈发)将:若属皆且为所虏(将领,大将)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具:尚衡不能具其对(详细;详尽)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恢弘志士之气:(意思是使志士之气重新振作起来。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激发、勉励。

)不宜妄自菲薄:(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适宜。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堵塞人们忠贞进谏的道路。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以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办法。

)察纳雅言:(认识和采纳正确的言论。

)深追先帝遗诏:(深深追念先帝的遗训。

)有司:有关部门。

举贤以自佐:(选拔贤人用来辅佐自己。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桓、灵二帝的作为没有一次不叹息痛心遗憾的。

)亲小人:(亲近小人。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及基础知识

2019年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及基础知识

2019年初中⽂⾔⽂实词虚词积累及基础知识 教书育⼈楷模,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让⾃⼰不断成长。

让我们⼀起到店铺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家编辑的中考复习备考⽂章,仅供考⽣参考,欢迎⼤家阅读! 2019中考⽂⾔⽂基础知识(三) 形容词活⽤ (⼀)作名词 1、温故⽽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 2、近塞上之⼈(近,靠近)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平险(险,险阻的⼭)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 7、攘除奸凶(奸⾂贼党) 8、野芳发⽽幽⾹(⾹花) 9、⼼乐之(以之为乐) (⼆)作状语 1、胡⼈⼤举⼊塞(⼤,⼤举,⼤规模) 2、见渔⼈,乃⼤惊(⼤,⾮常,⼤吃) 3、与蒙论议,⼤惊⽈(⾮常) (三)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 2、明⽉别枝惊鹊(惊,惊动) 3、京中有善⼝技者(善,擅长) 4、⽗异焉(异,对……感到惊异) 5、⾢⼈奇之(奇,以……为奇) 6、⽽⽇中时远也(远,距离远) 7、不远千⾥(远,以……为远) 8、⾷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凄、寒) 11、聚室⽽谋(聚,使聚,召集) 12、笑⽽⽌之(⽌,使⽌,阻⽌,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底) 15、毕⼒平险(毕,⽤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0、欲穷其林(穷尽,⾛到头) 21、⼀览众⼭⼩(⼩,意动,以……为⼩) 22、此教我先威众⽿(威服,动词) 23、亲贤⾂,远⼩⼈(亲,亲近;远,远离) 24、⾹远益清(远播) 2019年初中⽂⾔⽂实词虚词积累 ⼀、那些年,我们与⽂⾔⽂⼀起⾛过的弯路 1.在⽂⾔⽂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因为学习思路、⽅法等⽅⾯的问题,付出了太多的精⼒,花费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2、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一般 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 这是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译文: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 3、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 什么""什么原因"。 •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 啊。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 么”“怎么”。 • 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 译文:杀一个老兵,为什么要披戴盔甲呢?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用于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 记》) 2、副词,表反问。相当于“安”,译为“哪里”“怎 么”“什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课前积累——其——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 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 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大雪纷飞无边无、夜缒而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4、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6、有志与力,而有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 •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补充:通“尔”,你, 你的。例: 而母立于兹。)

文言虚词积累整理

文言虚词积累整理

2021/5/27
16
3.用作连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肩( )
(2)芙蕖则不然 (

(3)非死则徙耳(

(4)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
则行矣。( )
(5)学而不思则罔。( )
(6)《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7)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8)孔子,千古之则。( )
2021/5/27
32
(9)“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
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
2021/5/27
9
巩固练习
一、“而”的意义和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地”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连词,表转折,“却”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连词,表并列
4.如优孟摇头而歌
连词,表修饰
5.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顺承,“然后”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如果”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1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4、202惟1/5/2俟7 夫观人风者得焉。
23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⑵哪里,怎么。例: 且焉置土石?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割鸡焉用牛刀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则牛羊何择焉?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虚词故事之文言虚词积累记忆(检测学生翻译)

虚词故事之文言虚词积累记忆(检测学生翻译)

文言虚词积累记忆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思也。

众应之。

既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其行,乃巾帼英杰而。

2.何:“徐公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也?其所据何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

嗟乎,情之误,何其大也!然何人能忘情耶?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3.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

”嗟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而王胡为乎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好乐者也。

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4.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大为感佩,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不得已而谢。

原其言,炒作乃尔,无乃自高耳。

5.其: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

”狼曰:“其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修远矣,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6.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亡,必矣。

且夫志士且如河水清且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

纵有“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7.若:“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人之思,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龙之一爪也。

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文虚词梳理

文言文虚词梳理

文言文虚词梳理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多样,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意和文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一番梳理。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之”这个虚词。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繁多。

它可以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例如在“渔人甚异之”中,“之”指代的是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之”还可以作动词,有“到……去”的意思,像“吾欲之南海”里的“之”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之”也能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关系,比如“水陆草木之花”;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宾语前置的标志,比如“何陋之有”;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像“怅恨久之”。

接下来是“而”。

“而”作连词时的用法很丰富。

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意思是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是苏东坡,这里的“而”连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

“而”也能表示递进关系,像“敏而好学”,“而”前后的内容在程度或范围上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它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而”前后的情况形成了对比和转折。

“而”也能表示承接关系,“温故而知新”中,先温习旧知识然后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有先后顺序。

此外,“而”有时还表修饰关系,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状态。

“以”也是常见的虚词之一。

它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按照、因为等意思。

比如“以君之力”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以残年余力”里的“以”是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是因为。

“以”还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有“来、用来”的意思,像“属予作文以记之”;表结果,“以致”,例如“以塞忠谏之路也”。

再说说“于”。

“于”作介词时,用法多样。

可以表示在、到、从等地点和时间方面的概念,像“战于长勺”中的“于”是在;“达于汉阴”里的“于”是到。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总结是一个相对庞大的任务,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数量众多,而且每个词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可能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总结,仅供参考。

实词:
1.名词:指具体的、有形的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物”、“山”、“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词,例如“走”、“坐”、“吃”、“笑”等。

3.形容词:描述事物性质、状态的词,例如“大”、“小”、“美”、“丑”等。

4.数词:表示数量的词,例如“一”、“二”、“三”等。

5.量词:表示数量的单位的词,例如“个”、“只”、“斤”等。

虚词:
1.代词:代替名词的词,例如“之”、“其”、“他”等。

2.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关系的词,例如“于”、“在”、“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句子与句子的词,例如“和”、“与”、“如果”等。

4.助词: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气、语调的词,例如“了”、“着”、“过”等。

5.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词,例如“啊”、“呢”、“吧”等。

以上只是对高中语文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简单总结,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复杂多变,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建议多阅读文言文作品,积累词汇和语感。

八个文言虚词用法

八个文言虚词用法

八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而”字的用法1、连词。

(1)表并列,不译。

例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黑质而白章(2)表承接,译为“然后,接着,才,就”例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句:余闻而欲悲(4)表转折,译为“但、却”例句:濯清涟而不妖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5)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句:面山而居吾恂恂而起。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表因果,“因而”例句:淡而无味(菜盐少无味道,亦指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2、代词,“你、你的”例句:余知而无罪也。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动词,“像、如同”例句: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中。

(溺死的人有上千,士兵惊呼的声音如同房屋倒塌的声音一样)4、固定格式(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二、“乃”字常见用法1、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句:朕心朕德,惟乃知。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指示代词,“这样,如此”例句:子无乃称。

(你不要这样说了)3、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或认为乃表示判断),“是”“就是”“原来是”例句:此乃勇士头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4、副词(1)“才、这才、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例句:吾为王做剑,三年乃成乃取一葫芦置于地(2)“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3)“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例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5、固定格式(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2)乃尔:译为“这样”三、“之”字的用法1、动词到、去后面一般接表地点的词。

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积累

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积累

初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积累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文言文虚词是中考高考的“宠儿”每次考试总能见到它的身影,所以在初一的时候一定积累多一点文言文虚词。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三)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1.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认识常用的文言虚词与助词

认识常用的文言虚词与助词

认识常用的文言虚词与助词文言虚词和助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成分和调节句子结构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这些虚词和助词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言文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与助词。

一、文言虚词1. 乃:表示“就是”、“于是”,在句中常用作连词。

例如:“时而用兵,乃大者胜”。

2. 而:表示递进关系,用于连接并列的成分。

例如:“蓝天白云,花草低吟而舞”。

3.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人心何在,天地可问”。

4. 其: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

例如:“其言谨慎,深得老师赞赏”。

5.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原因。

例如:“以智慧解决问题”、“以天下为己任”。

6. 如:表示比喻或举例。

例如:“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7. 曰: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水曰:无心者不成其事”。

二、文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例如:“才子之家”。

2. 乎:表示疑问或感叹。

例如:“天地之间,何其广乎”。

3. 者:表示处于某种状态或身份的人。

例如:“学者之道,求实务实”。

4. 也:表示肯定的语气。

例如:“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人事如梦也”。

5. 与:表示主动或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或“与”。

例如:“师者,传道授业与人”。

6. 乃:表示判断或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例如:“人无完人,乃能够进步”。

7.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原因。

例如:“以文会友,以诗抒怀”。

以上所列举的文言虚词与助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与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并能准确翻译和运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你对文言虚词与助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给你一个例子,你可以参考一下。

例:古人常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中,“不思”与“则罔”中的“则”就是文言虚词,起到连接前后两个句子的作用;“不学”与“则殆”中的“则”同样也是文言虚词,起到连接句子并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

七上文言文虚词积累

七上文言文虚词积累
《世说新语》二则ຫໍສະໝຸດ 而:1、俄而雪骤 2、相委而去
俄而 :不久,一会儿 而: 表顺承,就,然后。
之:1、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下车引之
人名 之: 代词,指元方
乃:1、去后乃至 乃悟前狼假寐
2、屠乃奔倚其下
乃: 才 乃,才。 乃:就
《论语十二章》
而:1、学而时习之
表顺承,就,然后。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就,然后
盖以诱敌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来。
《狼》 而: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 如故。
而顷刻两毙。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狼》 其:1、恐前后受其敌 其,代词,代狼。
屠自后断其骨。 其,代词,代狼。
2、屠乃奔倚其下 其,代词,代柴草堆。
3、其一犬坐于前 其,其中。 4、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其,代词,代屠 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顺承,就,
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但是,可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转折,却,
但是,可是。
《论语十二章》
而: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有闻而传之者 之,代词,代这件事。
国人道之
之,代词,代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
之,代词,代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之,代词,代这件事。
3、求闻之若此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寓言四则》
于:
1、闻之于宋君 于:介词,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做助词 1、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用
法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320、10.12 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例句 故克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之二虫又知乎 古之学者必先有师
孤之有孔明 怅恨久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不问罪之有无
2010.12
意思 他们,代词 我,代词
在句中 位置
句末
与前后词关系 动词后面
意思及用法
表并列
在句中的位 置(句首、 句中、句末)
与前后词的 关系
句中
放在两个并 列关系的动 词短语或者 分句之间
面山而居/聚室 而谋
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
放在状语和
句中 动词之间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我们的研究成果
“而”的例句
乃投水而死
而乐亦无穷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 焉
意思及用法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 费掉。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实战练习
东郭敞多愿①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②。 其徒请赒③焉,不与。曰:“吾将以(之) 求封④也。”其徒怒而去之宋。
【注释】①选自《商君书•徕民》。②金:指黄铜。 秦以二十两(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③赒 :读zhōu。周济,救济。④求封:求取封爵。当时 用钱可以买到官爵。
在句中的位 置(句首、 句中、句末)
与前后词的关 系
表因果
句中 句首
放在因果关系 的动词短语或 者分句之间, 引出结果
放在表示目的关系
表目的 句首 的动词短语或者分 句前面
表递进 句中 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已
放在两个递进关 系的动词短语或
者分句之间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我们的研究成果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作业
建立文言系统复习笔记本,整理本次 活动所研究的内容,为三年后的高考 打好坚实的基础。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
介词(按照)
句中 句中
2010.12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2010.12
例句
劳其筋骨
其家逼之 不知其千里 也
汝其勿悲
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
意思及用法
在句中的位 置(句首、 句中、句末)
与前后词的 关系
他的,作பைடு நூலகம்语
句中
前面动词, 后面名词。
她的,作定语
句中 后面名词。
它,在句中间作主 语。
句中 后面跟动词
副词,表期望的语 气
句中
前面名词, 后面动词
副词,表其祈使语 气
句中
前面名词, 后面动词。
2010.12
例句
其声呜呜然 北名有鱼, 其名为鲲 方其破荆州 其致一也 静女其姝
公问其故
意思及用法
在句中的位 置(句首、 句中、句末)
与前后词的 关系
它的,作定语,代词 句首 后面形容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 汝当用之!”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 人莫之许也。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它,指象笏
他,前置的宾语(陈寿 《隆中对》) 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辨析“之”和“其”作代词时的区别
其制稍异于前
它的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它,指小船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之、其、而、以)
2010.12
广州市南海中学 涂永乐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2010.12
“以”的例句 因以为号焉
意思及用法
在句中的位置
与前后词的 关系
介词(把)
句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实词(依靠)
句中
以望复关 奚以知其然也
连词(为了,表 目的)
介词(依据,凭)
句首 句中
全石以为底 介词(用)
句末 动词后面
这,代词 的,助词
句首 句中
取消句子的独立 句中 性,不译
衬音
句末
动词,到
句中
名词前面,作 定语 定语后面 中心与前面 主谓之间
形容词后
主谓间
不翻译
句中
前置宾语和 动词间
辨析“之”和“其”作代词时的区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先妣抚之甚厚
代前文“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扶之 他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他,指曹操 他们的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这样
那 我,自己(《游褒禅山 记》) 其中的(《石钟山记》)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实战练习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 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 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 马①?而捐②五百金!”
“而”的例句
意思及用法
在句中的位 置(句首、 句中、句末)
与前后词的 关系
句首 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你的
放在名词前 面,作定语
音节助词 句中 既而尽奔腾分合
玉阵之势 既而风定天青
既而,固 定搭配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2010.12
用法和意思归纳
一、作代词 (1)他(们)、它(们),常用在动词后面 (2)有时活用为“我” (3)放在名词前
它的,作定语。
句首 后面名词。
他,指曹操,作主语。 句中 他们的,前作定语。 句首
形容词词头,不译。 句中
这样的,在名次前作 定语。
句中
后面跟动词 后面名词。 前面名词, 后面形容词。
后面名词。
2010.12
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

2010.12
“而”的例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 中道崩殂 而君逆寡人者也
我们的研究成果
意思及用法
在句中的位 置(句首、 句中、句末)
与前后词的 关系
表转折
句中 句首
放在两个转 折关系的动 词短语或者 分句之间
死而后已
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句中
放在两个承 接关系的动 词短语或者 分句之间
文言学习的好习惯:多读 多记 勤积累 勤思考
我们的研究成果
“而”的例句
得之心而喻之酒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