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高中衔接补课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补课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补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
2. 掌握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回顾初中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对高中数学衔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步:复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20分钟)
1. 复习初中数学中的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包括方程、不等式、几何图形等;
2. 强化重难点知识点,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和困惑。

第三步:介绍高中数学的拓展内容(20分钟)
1. 介绍高中数学中的新知识点,包括函数、导数、积分等;
2. 分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步:练习与讨论(30分钟)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进行讨论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背后的思想和方法。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学生成绩。

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数学教案

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数学教案

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数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初中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包括初中数学知识的复习与延伸,高中数学知识的引入。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高中数学知识的初步引入与理解。

教学难点: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学生需要跨越知识的边界,理清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学生准备好课本、笔记本和笔等学习用具。

教学步骤:1.复习初中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回顾和巩固初中数学知识,如方程、函数、几何等内容。

2.引入高中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高中数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3.进行知识衔接。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和衔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加深理解。

4.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与解决一些涉及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与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现场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和指导。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扩展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关拓展资料或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数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结束语: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清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阶段。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积极探索,勇攀高峰!谢谢大家的认真听讲,下节课见!。

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
学 习 的 时 间 相 对 比初 中 就 少 很多 ,所 以高一学生 总是感
觉还没 等把 学 的弄 会,老师 就又讲新 知识 了,知识 点学 不透 ,学习时间不够用 。 另外学生 自学 能力 的差 异。初 中学 生 自学 能力低 , 但 高 中的知识 面广 ,知识要全部 等教师训练 完那是不 可能的,高考中 的习题类 型只能通 过较少 的、较典 型的一两道例题讲 解去 融会 贯 通这一类 型习题 ,如果不 自学 、不靠 大量 的阅读理解 ,将会使 学生失去一类 型习题 的 解 法。另外 ,科学在 不断的发展 ,考试 在不 断 的改革 ,高考也 随着全面 的改革不 断的深 人 ,数 学题型 的开发在不断 的多样 化 ,近年 来 提出 了应用 型题 、探索型题 和开放型题 , 只有靠学生 的 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 能适
【 关键 词 】 学 习方 法;主动 学习;发 散
思 维
古语 云 : “ 授人 以鱼 ,只供一饭 ;授人 以渔 ,则 终身受用无 穷。”从 此可 以看 出, 学习知识 最好 的手 段就是 掌 握学 习方法。有很 多同学在 初 中的成绩都非 常好 ,以很 好的成 绩考人 了高 中,但一 进入高中成绩滑坡的非常快 , 就这一问题我做 了一些调查 ,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 初 中数 学与高 中数 学的差异 ( 1 )知 识 差 异 。初 中 数 学 知 识 少 、浅 、难 度 不 大、知识 面窄。高 中数 学知 舌 识广泛 ,将对 初 中的数 学知
应 现 在 的 高考 。
还 有就是在思维 习惯上 的差 异。初 中学 生 由于学 习数学知识 的范围小 , 知识层次低 , 知识 面窄 ,对实际 问题 的思维受到 了局 限 , 就几何来 说 ,我们都接触 的是 现实生活 中三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解分解因式 导学案(学生版) 导学案(学生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解分解因式  导学案(学生版) 导学案(学生版)
6、 分解因式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计算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1、 ()2、 ()
3、 ()4、
【学习笔记】
()
◆公式法
例3分解因式:(1) (2)
解:(1) =
(2) =
课堂练习
一、 , , 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上“√”,错误的打上“×”)
解:(1) = =
(2) = = = 。
或 =
1、多项式 中各项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笔记】
答案:
1.2分解因式
1.B 2.(1)(x+2)(x+4)(2) (3)
(4) 。
习题1.21.(1) (2)
(3) (4)
2.(1) ; (2) ;
(3) ;(4) 。
3.等边三角形4.
(9) __________________。(10) _________________。
2、
3、若 则 , 。
二、选择题:(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在多项式(1) (2) (3) (4) ,(5) 中,有相同因式的是()
A、只有(1)(2)B、只有(3)(4)
C、只有(3)(5)D、(1)和(2);(3)和(4);(3)和(5)
2、分解因式 得()
A、 B、
C、 D、
3、 分解因式得()

初高中知识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知识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知识衔接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2. 掌握数学知识的渐进性和深入性;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重点: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2. 渐进式学习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高中数学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2. 如何利用初中数学知识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步: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对几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点;2. 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渐进性和深入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步:实例练习(2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衔接性的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 学生自主练习,并彼此交流讨论。

第四步: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

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同时,要注重渐进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初高中衔接班教案

数学初高中衔接班教案

数学初高中衔接班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学习
2. 加强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如代数、几何、函数等
2. 引入高中数学的知识,如排列组合、概率、微积分等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知识
- 通过讲解、练习和考试等方式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2. 引入高中知识
- 介绍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3. 综合训练
- 定期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初高中知识,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4. 课外拓展
-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进行相关研究,扩展数学视野
教学评估:
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每学期末进行综合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不定期进行课堂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1. 教材:《数学初中教材》、《数学高中教材》
2. 参考书籍:《数学衔接教程》、《数学基础训练》等
3. 网络资源:数学学习平台、在线教学资源等
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初高中衔接数学怎么写教案

初高中衔接数学怎么写教案

初高中衔接数学怎么写教案
教案主题:初高中数学衔接
教学目标: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
2. 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
2. 引入高中数学概念,如函数、极限、导数等;
3. 进行数学实际问题的应用训练。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理解;
2. 引入高中数学概念,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3. 进行数学实际问题的训练,通过实例训练、作业布置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1. 定期进行知识点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3. 通过期中期末综合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
1.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为下次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3. 与同事之间进行教学交流,共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教案范本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进行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从初中数学的知识基础出发,逐步过渡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为顺利适应高中数学课程做好准备。

2.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1. 复习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包括代数、几何、函数等方面的内容。

2. 引入和探讨高中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如集合与映射、函数的基本性质、解析几何等。

3. 练习高中数学的典型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夯实基础。

2. 导入高中数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概念和方法。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高难度数学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解题方法。

4. 布置课外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内容。

5.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1. 《新课标数学》教材及配套辅导书。

2. 数学练习册和习题集。

3. 电子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

评价方式:
1. 经常性的小测验和作业评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模拟考试,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3. 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况。

教学心得:
通过组织系统的初高中衔接班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并且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高中课程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课程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课程衔接数学教案
主题:初高中数学课程衔接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关系;
2. 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中的延续和拓展;
3. 能够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4.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内容:
1.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
2. 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3. 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渐进性和深入性。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简单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讲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关系,指导学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中的延续和拓展;
3.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4. 深化:引导学生思考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渐进性和深入性,帮助他们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初高中数学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1. 教师在引入阶段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练习环节要设计多样性的题型,让学生全面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和延续;
3. 在深化环节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注:此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浙教版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

浙教版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知识,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熟练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和区别。

2. 数列与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逻辑与集合的基础知识。

4. 几何学习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数列、函数、逻辑与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高中数学中的解题方法、思维模式和技巧。

3. 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应用到高中数学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示例、实例进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初中数学知识,引出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

2. 学习:介绍数列、函数、逻辑、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 引入:讲解高中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总结方法。

六、教学反馈:1. 学生进行作业检查,及时纠正错误。

2. 学生进行课后习题训练,巩固和拓展知识。

3. 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本、教辅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资源。

3. 互联网资源和相关学习平台。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学习态度、表现情况。

2. 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3. 教学效果评价。

以上是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案范本,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数学
教学内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为高中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基本数学概念的巩固和延伸
教学难点: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初中数学知识(1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初中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内容。

2. 通过简单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20分钟)
1. 介绍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学习中的应用。

三、数学概念的延伸和拓展(20分钟)
1. 给学生讲解一些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函数、导数、积分等。

2.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巩固新学的数学概念。

四、练习与拓展(20分钟)
1. 出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运用初中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

初中高中衔接课数学教案

初中高中衔接课数学教案

初中高中衔接课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延伸。

2. 掌握基本的高中数学概念和方法。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延伸联系。

3. 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 通过讨论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讲解
1. 介绍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函数、导数、积分等。

2. 分析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延伸,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三、练习
1. 给学生提供一些高中数学的练习题,让他们尝试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总结
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初中高中数学的衔接和延伸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他们持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并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初中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延伸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逻辑。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勇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数学高一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一
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理解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和基础知识的巩固。

教学难点: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一、引入(5分钟)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初中数学中哪些知识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如何进行衔接。

二、解决问题(15分钟)
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主要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 举例说明高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拓展应用(20分钟)
1. 要怎样巩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
2. 为什么高中数学的学习如此重要?
四、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安排:板书、讲解、示范、练习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互动答疑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关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和联系;
2. 掌握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
3.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
2.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
2. 如何灵活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1.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
2. 线性方程组在初中与高中的应用;
3. 平面向量在初中与高中的应用;
4.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导入初中数学知识,引出高中数学衔接;
2. 理论讲解:讲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差异,以及线性方程组、平面向量、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3.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演练,帮助学生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提高拓展: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能够逐步理解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并能够将初中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高中数学问题中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帮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环境和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规划高中数学学习,做好过渡准备。

教学内容:
1. 初高中数学的不同之处:课程设置、内容难度、学习方法等。

2. 高中数学的特点:理论性强、抽象性高、整体性强等。

3. 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记忆、应用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通过对比初中和高中数学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有何不同,并总结出高中数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4. 知识巩固:布置学生带来初中数学习题,让他们总结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特点。

第二课时
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初高中数学差异的理解。

2. 练习:分析几道高中数学试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引导他们使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3. 总结:让学生总结出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做适当点评和引导。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通过对比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高中衔接班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熟练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绝对值函数等常见函数的性质。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函数的数学模型。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详细讲解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常见的函数类型,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三、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函数练习,巩固基本概念和方法。

四、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激发学生对函数
的兴趣。

五、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配合示例演算。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练习。

3. 学生提问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 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练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
1. 带学生实地调查并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2.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数学相关书籍或文章,拓展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资料:
1. 教科书相关章节内容。

2. 练习题、案例和解析。

3. 数学工具书籍和网站资源。

注:本教案范本仅作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

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

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的延续和拓展;
2.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2.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

教学难点:
1.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2.高中数学学习的挑战和提升。

教学内容:
1.初中数学知识回顾:代数、几何、函数、立体几何等;
2.高中数学学习介绍: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
3.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思维导图、公式推导、问题解决等。

教学过程:
1.初中数学知识回顾:对代数、几何、函数、立体几何等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强化基础知识;
2.高中数学学习介绍:介绍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思维导图、公式推导、问题解决等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成就感。

8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8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5.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3和1。
(★★★)6.方程2 +2x-1=0的两根为x1和x2,求|x1-x2|的值。
(★★★)7、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两根为α、β,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 (2)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掌握了那些?
还有哪些疑问?
【课后巩固】
1.若关于x 的方程mx2+(2m+1)x+m=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2、方程 的两根之积为5,求 的值。
(★)3.已知关于 的方程 +k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A)-3(B)3(C)-2(D)2
(★★)4.已知方程 -3 -1=0的两根为 和 ,求( -3)( -3)的值。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灵活运用。
【自主学习·梳理基础】
1、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判别式:
2、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实根为 、 ,则有:
, 。
(2)以两个 实数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3.若 是方程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4.以两个数 ,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1】:(★)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探究2】:(★★)若 是方程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x1-x2|=(2) =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4)
2020届高一数学《初高中衔接》导学案NO8编写黄述艳审核审批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法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法探究

初中到高中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近些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我校每一届高一新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明显增多,对高中数学产生排斥心理的学生更是数量庞大,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于其他的普通高中,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如此排斥的原因在哪?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效率?如何能实现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数学的完美过渡?从实践中我们梳理出学生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数学学科学习方面受阻的三大难题:(1)初、高中教材知识点衔接上有脱节现象。

(2)初中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中的多样化教学。

(3)学习方法过渡衔接不顺畅,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究一种能将初高中数学知识无缝对接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已获得些许成绩。

一、初步形成讲解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配套教学过程1.教师课前精心备课,把握知识衔接的关键点。

教师要深入挖掘初高中数学教材中重要的衔接关键点,并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下,调整授课内容。

2.教师课堂上细心教学,知识与方法“两手抓”。

课前,教师首先要复习初中知识,再有针对性地选择与高中知识相关联的题型作为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所讲内容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在授课时还要注意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3.课堂全面检测,掌握和理解不能少。

教师要有计划地设置课堂检测习题,既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还要检测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可设置相似题型考查,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加强分析逻辑形成效果。

4.作业分层布置,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

作业内容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及实用性,好的作业布置策略,能让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效果及时反馈,不要让问题积压。

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让学生带着问题上下一节课。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讲解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时必须严格遵循以上的配套教学过程,对每一节课从备课到授课,再到检测反馈都必须有时效性的详案及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是
例 2 已知方程 5x2 kx 6 0 的一个根是 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 k 的值.
x2+ px
例 3 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2+2(m-2)x+ m2+ 4= 0 有两个实数根, 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 和比两个根的积大 21,求 m 的值.
例 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 4,积为- 12,求这两个数.
例 5 若 x1 和 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
( 1)求 | x1- x2|的值;
( 2)求 1 x12
1 x22 的值;
( 3) x13+ x23.
2x2+5x- 3=0 的两根.
若 x 1 和 x 2 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 c= 0( a≠0),则 | x1- x 2|=
(其中 Δ= b2- 4ac).
解下列方程( 1) x2 2 x 3 0 (2) x2 2 x 1 0 (3) x2 2 x 3 0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c= 0( a≠0),有 ( 1) 当 Δ> 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x1,2 =
b2 4ac

2a
( 2)当 Δ= 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
x1= x2=- ;
7.计算 992 99 =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上 “√,”错误的打上 “×”)
1、 2a 2b 4 ab2 2 ab a b …………………………………………………………
2、 am bm m m a b ……………………………………………………………
3
2
2
3、 3x 6x 15 x 3x x 2x 5 ……………………………………………
x a x b 其中 a 、 b 为整数,则 m 的值为(

10 , b 2
A、 3或 9 B、 3 C、 9
三、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6 2p q 2 11 q 2 p 3
D、 3或 9
2、 a 3 5 a 2b 6ab 2
3、 2 y2 4 y 6
4、 b 4 2b 2 8
2.提取公因式法 例 4 分解因式:
如果 ax2+ bx+ c= 0( a≠0)的两根分别是
x 1, x 2,那么 x 1+ x 2=
b
, x1·x 2=
c . 这一关系
a
a
也被称为 韦达定理 .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px+ q= 0,若 x1, x2 是其两根,由韦达定
理可知
x1+ x2=- p, x1·x2= q,
|a |
例 6 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x+ a- 4= 0 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
a的
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 1)方程 x2
2 3kx 3k 2
0 的根的情况是
()
(A )有一个实数根
(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例 7 把下列关于 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 1) x2 2 x 1 ;
( 2) x2 4 xy 4 y2 .
课堂练习 1.选择题:
多项式
2
2x
xy
2
15y 的一个因式为
(A) 2x 5y
(B) x 3y
2.分解因式: ( 1) x2+ 6x+8;
( C) x 3 y
( 2) 8a3- b3;

) 2 16m2 4m (
(3 ) (a 2b c) 2 a 2 4b2 c2 (
);
); ).
2.选择题:
( 1)若 x 2
1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
k 等于
2


( A ) m2
(B) 1 m2 4
( 2)不论
a , b 为何实数,
2
a
2
b
(C) 1 m2 3
2a 4b 8 的值
(D) 1 m2 16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 ( x
1)( x
2
1)( x
2
x 1)( x
x 1) .
例 2 已知 a b c 4 , ab bc ac 4 ,求 a2 b2 c2 的值.
课堂练习
1.填空:
1 2 12 1 1 (1) a b ( b a) (
94
23
( 2) (4 m

A 、只有( 1)( 2)
B、只有( 3)( 4)
C、只有( 3)(5)
D、( 1)和( 2);( 3)和( 4);( 3)和( 5)
2、分解因式 a 2 8ab 33b 2 得(

A 、 a 11 a 3
B 、 a 11b a 3b
C、 a 11b a 3b
D 、 a 11b a 3b
3、 a b 2 8 a b 20 分解因式得(
()
4、 x2 y 2
x2 y2
x y x y ………………………………………… ( )
5、 a2 b c 2 a b c a b c ………………………………………………
()
五、把下列各式分解
2
2
1、 9 m n m n
21 2、 3x
3
3、 4
x2
2
4x 2
4、 x 4 2x2 1
4.分组分解法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 1) x2 5x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x2 5x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x2 2 2x 3 ;
( 3) 3x2 4xy y2 ;
(4) ( x2 2x) 2 7( x2 2x) 12 .
3. ABC 三边 a , b , c 满足 a2 b2 c2 ab bc ca ,试判定 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 x2+ x- (a2- a).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根的判别式 课前预习
例 6 ( 1) x2 xy 3y 3x
( 2) 2x2 xy y2 4x 5 y 6.
课堂练习: 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多项式(
( 2) a2 4ab 4b2 6a 12b 9
1) x 2
y2 a 2 b2 2 ax 2by
5.关于 x 的二次三项式 ax2+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 x 的方程 ax2 bx c 0(a 0) 的两个实数根是 x1 、x2 ,则二次三项式 ax 2 bx c( a 0) 就可分解为 a( x x1 )( x x2 ) .
(1) a2 b 5
a5 b
(2) x3 9 3x2 3x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多项式 6 x2 y
2 xy 2
4xyz 中各项的公因式是 _______________ 。
2、 m x y n y x x y ? __________________ 。 3、 m x y 2 n y x 2 x y 2 ? ____________________。
( 6) x2 11x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 6 x2 7 x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 4m2 12m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 5 7 x 6 x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 12 x2 xy 6 y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上 “√,”错误的打上 “×”)
2
1、 4 x2 0.01 2 x
0.1 2 2 x 0.1 2 x 0.1 ………………………… ( )
9
3
3
3
2、 9a 2 8b 2 3a 2 4b 2 3a 4b 3a 4b ………………………………… ( )
3、 25a2 16b 5a 4b 5a 4b …………………………………………………

A 、 a b 10 a b 2
B、 a b 5 a b 4
C、 a b 2 a b
2
4、若多项式 x 3x
A 、 a 10 , b 2 5、若 x2 mx 10
10
D、 a b 4 a b 5
a 可分解为 x 5 x b ,则 a 、 b 的值是(

B、 a 10 , b 2 C、 a 10 , b 2 D 、 a
( 3) x 2 ( 4) x 2 ( 5) x 2
5x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x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1 x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 x 5y
( 3) x2- 2x-1;
( 4) 4( x y 1) y( y 2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