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
高校学生评教研究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及其后果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 i nj n eerhs iH ge d ct n e og agR sace l ihr uao l i O E i
N . 2 1 o 9, 0 2 S r lN 。 2l ei o 2 a
高校学生评教研究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及其后果
估 指 标 体 系 的 设 计 模 式 : 选 指 标 与 自选 指 标 相 结 必
外 经 验 和 理 论 的 肯 定 ,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自信 ” 种 并 这 国 外 经 验 和 理 论 可 以 为 本 国 所 “ 鉴 ”。 与 鲁 迅 对 借
“ 来 主 义 ”的 推 崇 不 同 , 本 文 中 , 更 多 意 味 着 拿 在 它
间 、 式 和 内容 、 序 、 用 权 限 等 四 个 维 度 介 绍 了 形 程 使
斯坦 福大 学 的学生 评 教政 策 , 总结 了其 评 教 的三 并
个特 点 , : 教 方式 上 突 出调 查 的标 准 化 和 普 适 即 评
性 、 价 指标 上侧重 对学 生学 习效果 的考 察 、 教过 评 评 程 彰显人 文关 怀 , 为对 我 国大 学学 生 评 教 工 作具 认 有 三点 “ 鉴 ” 义 , : 持 个 性 与共 性 相 统一 , 借 意 即 坚 丰
间 所 隐 藏 的 “ 值 取 向 ” 行 批 判 性 思 考 , 尝 试 提 价 进 并 出 改 进 今 后 高 校 学 生 评 教 研 究 的建 议 。
一
、
价值取 向之一 : 拿来 主义
富学 生 评 教 的 方 式 ; 强 学 生 评 教 的 理 论 研 究 , 建 加 构 多 样 化 的 评 教 指 标 体 系 ; 立 以人 为 本 的 评 教 理 念 , 树 培 育 和 谐 的评 估 文 化 … 。 《 国 大 学 学 生 评 教 工 作 及 其 启 示 — — 以 伊 利 美 诺 伊 大 学 香 槟 分 校 为 例 》 绍 了伊 利 诺 伊 大 学 香 槟 介
研究取向名词解释
研究取向名词解释
研究取向是指在研究领域中,研究者采用的一种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和导向。
它反映了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关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研究取向通常与特定领域的研究方法、理论或学科相关联。
不同的研究取向可能强调不同的理论、方法和研究问题,因此在研究中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一些常见的研究取向包括:
1. 实证主义(Empiricism):实证主义研究取向强调通过收集和分析可观察到的数据来验证和测试假设。
它注重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通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2. 解释学(Hermeneutics):解释学研究取向关注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经验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它通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
3. 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构建主义研究取向认为人类行为和现实是通过社会和个体建构的。
它关注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建构过程,通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4.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批判理论研究取向关注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不平等和社会变革。
它通过批判和反思来揭示社会问题和结构的根源,并追求社会正义和变革。
这些研究取向只是众多取向中的一部分,每个取向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
适合的研究取向来指导他们的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
生活质量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生活状况的一种评价和分析。
它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评估,还包括了对健康、教育、环境、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体或群体的生活状况,从而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改善生活质量的参考依据。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人们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比如健康、幸福、自由等。
因此,生活质量评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对生活质量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改进的方向,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生活质量评估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评估,比如收入、住房、饮食等;也可以包括对健康状况的评估,比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还可以包括对社会关系的评估,比如家庭关系、社交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个体或群体的生活状况,为改进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依据。
生活质量评估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研究,更是一种实践行动。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通过生活质量评估来改进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通过评估结果来制定相关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评估结果来开展相关活动,改善社会环境;个人可以通过评估结果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总之,生活质量评估对于改进个体和社会的生活条件非常重要。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生活状况,找出改进的方向,为个体和社会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希望生活质量评估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为改善生活质量贡献更多的力量。
社会医学 08第八章 生命质量评价(王健)
普适性量表用于比较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和不同人群的生命 质量差异;特异性量表用于测量特定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
4. 量表的特性
信度和效度是评价测量工具质量的基本指标。信度是指测量结果 反映出系统中的偶然误差引起的变异程度。效度是指量表测定它所 要测定的特质或功能以及测定的程度。
量表的量分 方法
建立研究工 作组
确定条目的 形式及答案
选项
预实验与修 改
测定概念的 定义及分解
提出量表条 目形成条目
池
量表性能评 价
第五节 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
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 疾病负担的评估
应 卫生服务方案的选择 用 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
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 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
应用领域: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及 卫生管理学等领域;
织,并以成员身份参与活动; (2)社会接触,指人际交往和社区参与,如亲友交往和参
加集体活动等; (3)亲密关系,指个人关系网中最具亲密感和信任感的关
系,如夫妻关系
2.社会资源
指个人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联系,包括网络的数量与质量。
四、自评健康与幸福感
1.健康自评和生活评价
指个人对其健康状态、生活状况的自我判断,是生命质量的 综合性指标。
这个故事将人的欲望和生命的追求折射得淋漓尽致。
它告诉我们,生命其实在追求两点:一是活得长,二是活得好。如果 把“活得长”称为数量,把“活得好”称为质量,生命其实就是在追求 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生命不是追求目的,而是追求过程。
第一节 概述
生命质量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生命质量的相关概念
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
一、起源与发展
状态E=∑wk·Yk=6Y5K .2十
什么是生活质量
什么是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它不仅仅是物质上
的享受,更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
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和评价,它关乎一个人的整体幸福和满足感。
生活质量与物质条件并不完全挂钩。
虽然物质条件可以提供舒适和便利,但它
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
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包括对工作的满意度、家庭关系的和睦、社交圈子的温暖、健康状况的良好等等。
生活质量还与个人的心态和态度息息相关。
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可以让人
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反,消极的心态和抱怨的态度会让人陷入负面情绪中,影响生活质量。
另外,生活质量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
的生活习惯可以让人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这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
总的来说,生活质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感受和评价。
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享受,更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
要提高生活质量,除了改善物质条件,还需要调整心态和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一、本文概述1、介绍“嵌入性”概念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嵌入性”是一个在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社会行动和经济活动如何嵌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之中。
这个概念最初由经济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在20世纪中期提出,用以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波兰尼认为,经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制度和文化结构中的。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社会科学中,“嵌入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塑造和影响的。
例如,商业实践、市场行为以及企业的战略决策,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嵌入性”视角也强调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以及它们所共享的规范和信任,都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嵌入性”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并非没有争议。
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形成了所谓的“两种取向”及其分歧。
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嵌入性”的程度、范围和机制上。
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活动是深深地嵌入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中的,几乎无法脱离它们而独立存在。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尽管经济活动确实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社会背景而独立发展。
这些分歧反映了社会科学中对于“嵌入性”概念的复杂理解和多元视角。
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以更好地研究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2、阐述“嵌入性”的两种主要取向: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嵌入性"的两种主要取向分别为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它们在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论路径。
结构嵌入性强调个体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和结构对其行为的影响。
这种取向认为,个体或组织的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在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7.每种类型的特点各是什么?
安全型依恋:这些婴儿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在分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哭,也可能不哭
如果他们哭,那是因为母亲不在场,他们更喜欢母亲而不是陌生人。
母亲一回来,他们就会主动寻求接触,哭啼也马上停止。
回避型依恋:这些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母亲没有什么反应。
36.后习俗道德水平:。道德发展达到这一水平的时间大约是在青少年早期,或成人初期,一些人也可能永远达不到。处于这一水平的人超越了他们所处社会的特定规则来思考普遍的道德原则,其道德原则比特定社会所使用的更加宽泛。
37.放任型教养方式:是低“要求-控制”与高“接受-响应”的结合。这种父母会纵容孩子。他们一般很少提要求来让孩子变得成熟一些,而是让孩子随意表现自己的情绪与冲动,也很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控制。
17.外化问题:外化问题主要是那些对他人有伤害和破坏性的行为
18.内化问题:内化问题主要是自责型的情绪所带来的困扰。
19.弗林效应:弗林效应(Flynn effect)指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采择:想象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22.社会时钟:社会关于主要生活事件发生的恰当时机的标准或期望。
但是它们却通过一条链式影响联系在一起,
即早期发展阶段的关系质量会影响之后一个阶段的关系质量。
5.简述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他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即“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完善对失望”。
到这一时期末,他们会使用心理表征。
(2)前运算:儿童学会如何使用符号(比如词汇和数字)来反映外部世界的各个方面,
提升生活质量
提升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
生活质量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提升。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如何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健康、情感、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等方面,探讨提升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健康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基础。
健康的身体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
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和规律作息来达到。
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规律的作息可以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自己心理的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升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其次,情感的满足对于提升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拥有健康、和谐的情感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可以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
我们可以通过多陪伴家人、与朋友保持联系、主动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满足情感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可以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来加深人际关系,使彼此的关系更加稳固和融洽。
此外,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往往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长时间的工作、频繁的加班和紧张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
合理规划时间,合理分配任务,合理安排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发展兴趣爱好,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
最后,个人发展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核心。
持续学习和个人成长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课程、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质的研究方法陈向明
诠释的/辩证的
法 假设进行证实;主 判的多元论;对假设进
论 要采用量的研究方 行证伪;可以使用质的
法
研究方法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气质或性格的研究者,就会 喜好什么样的方法论及研究法,这中间的关系非 理智的感性成分居多。
William James曾将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具 有严苛精神或硬心肠(tough-mindedness)者 与具有宽柔精神或软心肠(tendermindedness)者。前一类人则是理性主义的、 唯智主义的、观念论的、乐观主义的、有宗教信 仰的、自由意志论的、一元论的,及武断主义的, 后一类人是经验主义的、感觉主义的、无宗教信 仰的、宿命论的、多元论的,及怀疑主义的。
质的研究与理论建构
YL:作为质的研究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教 师是因人而异的,能否通过对一个教师的研 究就从中总结出了研究型教师的条件呢 ?
质的研究的质量
WY:这是自己首次阅读到的采用质的研究 方法写就的论文,这是全新的体验,是一种 混杂着兴奋与怀疑的复杂感觉,兴奋之处在 于“研究原来可以这样进行,论文原来可以 这样写作”,而怀疑之处在于“研究真的可 以如此进行吗 ”。
强调: 研究方法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在“做中学”
头脑风暴
什么是“质的研究”?
奇文共欣赏
YXD:硕士论文开题,质性研究的题目不少,但是 仔细观察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就 是访谈法,研究的过程就是通过访谈的几个案例的 展示,然后进行总结。质的研究是与量的研究相对 的一类研究,他所包含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访谈, 因此我认为,在对质的研究方法的认识过于狭隘或 者说是走入了误区,把访谈等同于质的研究。我觉 得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成人教育包括众多的实践活动,从公司的培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概述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观的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至今,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并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将快乐视为人生的目的。
这一观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并在近代得到了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如休谟、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等人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论幸福观则主张幸福来自于精神上的完善或道德上的提升。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最高贵的部分是灵魂和精神,只有满足了这部分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完善论幸福观的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康德和黑格尔等。
这两种幸福观不仅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关注个体对其生活质量和自身情绪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对这两种幸福观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并为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阐述《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段落内容时,我们可以这样写: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而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
这两种幸福观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成为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自上世纪中期兴起的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强调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完善论幸福观则认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善,强调道德上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
这两种幸福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
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定义质化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 也译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质化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
如果说量化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质化研究解决的就是“为什么”的问题。
定性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领域(如人类学、人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学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运用一种特殊的技术既可以了解事物的一般现象,又能获得定量研究方法所无法得到的信息,如人们的想法、动机和感受等深层次内容。
定性资料分析运用的是归纳法,即通过整理分析资料得出假说或理论;定量资料分析运用的是演绎法,即事先定好一个理论或假说,然后收集资料以验证这一理论或假说是否成立。
量化研究(Study on measurement,Quantitative research),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量化,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量化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通过分析无序信息探寻某个主题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这些信息包括会谈记录脚本和录音、电子邮件、注释、反馈表、照片以及视频等。
与量化研究不同,它并不仅仅依靠统计数据或数字来得出结论。
它也有像“扎根理论”、“人种学”等正式的研究方法。
二、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质化研究是在一群小规模、精心挑选的样本个体上的市场研究,该研究不要求具有统计意义,但是凭借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
主要方法有:小组座谈会(Focus Group)、一对一深度访谈、观察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与反向头脑风暴法2、两者的特点质性研究特点主要是:1)在自然情境(田野)中搜集资料2)以文字、图画、视听器材、访问逐字稿﹑照相﹑录音﹑笔记记录资料3)重视过程与结果4)将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分析5)注重现场参与者的观点6)以统整的观点进行研究7)研究者保持客观立场8)视研究对象为独特的个案量化研究:1)可在短时间内收集资料,有利于现存问题的分析2)严格控制研究情境3)以旁观者的角色了解研究对象三、两者的区别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相互促进。
2017年《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8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8.1 要点解析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1)“课程开发”研究“课程开发”研究将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作为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把课程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是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2)“课程理解”研究课程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课程开发的程序的论争,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研究取向被概括为“课程理解范式”。
(3)“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课程开发是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一种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理解是对课程现象、课程“文本”、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
②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总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课程理解的最终目的是对课程与课程事件赋予新的意义。
2.从研究方法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1)“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①含义量的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②量的研究的局限性。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具有虚假性甚至欺骗性,将研究者的价值参与排除在外,并不能反映研究的全部。
(2)“质的研究”的兴起质的研究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论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性)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3)“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质一量为基础,量是质的升华;质脱离量则丧失可靠性,二者不可偏废。
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生活质量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
生活质量评估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生活状况的综合评价,包括物质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因此,生活质量评估也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量。
首先,物质生活水平是评估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住房条件等都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
然而,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来衡量生活质量是不够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如健康状况、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等。
这些因素同样对生活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次,健康状况是评估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健康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心态能够使人更加快乐和满足。
因此,生活质量评估中应该包括对健康状况的全面考量。
此外,社会关系也是评估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够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而孤独和社交障碍则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生活质量评估应该考虑个体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状况。
总的来说,生活质量评估不仅仅应该关注物质生活水平,更应该关注个体的内心满足和幸福感。
只有全面考量个体的物质、健康、心理和社会状况,才能更准确地评估生活质量,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指导和政策支持。
让我们共同关注生活质量评估,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生活的质量
生活的质量
生活的质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它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方面指的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包括住房条件、经济收入、饮食健康等;精神方面则是指我们的心灵世界,包括情感交流、内心满足、心态平和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好的住房条件等。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灵成长、内心修养等方面,以提升生活的质量。
在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
不能只顾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也不能只顾精神追求而忽视物质生活。
只有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高质量的生活。
此外,生活的质量还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则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因此,我们也需要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以提升生活的质量。
总的来说,生活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还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紧密相关。
我们应该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注重精神生活的提升,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社会环境,以实现高质量的生活。
生活态度取向
生活态度取向
生活态度取向是指一个人对待生活中种种挑战和困难的态度和看法。
一个积极
的生活态度取向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
首先,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取向可以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
论是工作上的压力还是人际关系的矛盾,一个积极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被困难所压倒。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和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很容易被困难击倒,甚至失去前进的动力。
其次,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取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
当我们面对
挑战时,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么我们就会更加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克服困难的能力,甚至放弃前进的机会。
总之,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取向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让我们
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取向,从而让自己更加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质量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生活质量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它不仅仅是物
质上的富裕,更包括心灵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其健康、家庭、工作、社交关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
首先,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只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饮食、运动和休息,保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人们需要学会管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其次,家庭和社交关系也对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够给人
带来温暖和安全感,而良好的社交关系则能够满足人们对交流和情感的需求。
因此,人们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家庭和社交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另外,工作和学习也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能够给人
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断学习和进步则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
因此,人们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方向,努力工作和学习,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总之,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家庭和社
交关系、工作和学习等多个方面。
人们应该注重平衡这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才能够拥有一个幸福、满足的生活。
心理学研究中质化与量化两种取向的对立与整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 2019 / No. 5心理学研究中质化与量化两种取向的对立与整合麻彦坤[摘 要]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进入量化研究时代。
量化研究为心理学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与丰硕的成果。
然而,近几十年来,心理研究的质化取向日渐兴起,有关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讨论日益引起重视。
混合方法研究试图超越两者的纷争,克服单独使用某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整合两种研究取向,为复杂心理现象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对立;整合;混合方法1879年之前,心理学包含在哲学母体之中,思辨、内省等研究方法占据主导地位。
1879年冯特在德国创立了实验心理学,宣布了心理学与哲学母体的分离,拉开了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序幕,从此,心理学研究高度依赖实验及相关技术,使用量化数据检测理论,量化研究成为主流,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
以量化取向为主流的科学心理学,确立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推动了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制定了心理学发展的科学标准,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世纪60年代以后,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批评量化取向,倡导对人类进行自然的、以情景为基础的整体理解,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质化研究,激起了量化取向与质化取向哪个更适合心理学研究的思考与讨论,讨论涉及到两种取向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假设与相关的研究方法(Griffin & Phoenix, 1994)。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心理学的深入发展,针对量化研究取向的批评不绝于耳,既有来自以现象学、解释学为哲学基础的边缘心理学的批评,也有来自处于主流地位的科学心理学内部的反思,甚至一些推崇量化的研究者对于量化取向也作出了自我批评,如Michell(1999)对心理学中的测量概念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
其一,大多数量化研究者笃信心理品质适宜以量化的方式加以测量而不宜进行经验研究;其二,大多数量化研究者采纳了一种有缺陷的测量定义,认为测量就是按照特定的规则为研究对象分配数值。
生活质量概述剖析
生活质量概述剖析生活质量是指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状况的评价和认知,它包括了人们的健康、物质享受、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剖析生活质量呢?生活质量维度生活质量的维度涉及包括物质层面、健康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四大方面:物质层面物质层面是生活质量最基础的维度。
它考虑的是个人拥有哪些有形的财产或物品,包括收入、财产、住房、交通、衣食等。
在物质层面,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判断的主观因素较少,很多情况下是以一些物质指标来衡量生活水平的。
健康层面健康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自然成为了判断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们通常会通过身体健康、生命期望、医疗保健等方面来衡量生活质量。
一个拥有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去体验其他方面的生活。
反之,如果身体不健康或存在着病痛,就会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的感受。
心理层面心理层面的生活质量指的是人们的情感、态度、主观感受等因素。
这一层面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对自我的认知、情感的控制力等方面,常见的指标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个人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等。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是生活品质的一个动态维度,其包含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一个温馨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质感。
与此同时,强大的社会关系和覆盖全面的社会服务网络总体上提高了生活质量。
社区组织,警察局,消防局,法院,政府管理,等都是社会服务系统,它们是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们福利和权利的重要力量;同时,跟其他整体性指标比较,不同地区对于社会层面的侧重点也会产生较大不同。
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1.经济收入: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人们的物质享受取决于其经济收入水平。
2.缺乏自主权:人们在生活中缺乏自主权会使其对生活缺乏控制力,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3.人际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自身与他人的关系水平的影响,好的人际关系会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精编)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概念上的区别1、量化研究:运用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方法获得数量化的研究资料,并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2、质化研究: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方法,主要是个人的经验,对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控制预测取向与意义理解取向1、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从而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
2、质化研究:着眼于研究特殊的个体,旨在揭示个体独特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客观实在取向和主观唯心取向1、量化研究:(1)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于人类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2)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
(3)因此,量化研究的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彼此独立分离。
2、质化研究:以现象学、释义学、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社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事件、地点而变化,因此,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彼此影响,密切联系。
四:研究方法:经验证实取向与解释建构取向1、量化研究:(1)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借助于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具体方法上,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
健康生活质量
健康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健康则是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能为我们带来积极的生活体验,因此,保持健康生活质量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提升他们的健康生活质量。
饮食健康首先,饮食健康是一个关键的方面。
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和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确保我们的饮食多样化、均衡,并包含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建议适量摄入各类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同时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量。
合理运动其次,适当的运动对于保持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调节体重、增强肌肉和骨骼强度,并提高我们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通过加入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水平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是另一个对健康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
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于恢复身体和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和刺激性物质如咖啡因等,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力充沛和情绪稳定。
压力管理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因此,学会管理和减轻压力非常重要。
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管理压力,例如合理规划时间、通过运动和休闲活动释放压力、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等。
此外,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也是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
积极的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健康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尽量保持乐观的态度,具备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并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足感。
积极社交最后,积极社交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提供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缓解孤独感和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林南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1985年天津千户户卷调查资料分析[J].社会学研究,1987(6):74。
有必要指出的是,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认为,幸福感与人格等深层因素有关,可能比认知层面的满意度一样甚至还更稳定和持久。
参见邹琼,佐斌.人格、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整合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6):900-907。
尽管如此,在社会学视野下,以满意度来反映生活质量仍然是较恰当的选择(具体理由下文会涉及,此处不赘)。
一、生活质量研究与社会指标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最富裕的国家,美国民众的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就可以理性观察的生活条件和状态而言,当时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理应感到比较满意。
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失望乃至颓废的生活情绪在美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身上孕育和逐渐浮现出来,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响。
古瑞(Gurin)、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等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社会动向的理论意义,意识到物质繁荣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人们日常生活中幸福感的增加,从而掀起了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
1957年,密歇根大学的古瑞、威若夫(Veroff)、费尔德(Feled)等人对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与幸福感进行了抽样调查。
1958年,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个概念。
1965年,坎吹尔(HadleyCantril)发表了13个国家民众生活满意度的比较研究成果。
同一年,布拉德本(NormanBradburm)在一次全国民意调查中研究了美国民众的幸福感。
1976年,坎贝尔(AngusCampbell)、康维斯(PhilipE.Converse)、罗杰(WillardL.Rodgers)等人出版了《美国人生活的质量:感知、评价与满意度》一书。
这一时期,美国最主要的两家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调查中心和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也非常积极地投入到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中,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1]在这些研究中,生活质量通常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及其各个具体侧面的主观感受,如满意度、幸福感、生活充实感等。
起初,研究者们并没有注意满意度与幸福感的差别。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幸福感、充实感属于情感层面的感受,往往变动不居,是瞬间的情绪;满意度属于认知层面的感受,是相对比较稳定和持久的态度与意愿,因而用满意度来测量和反映生活质量是更为恰当的选择。
①西方学者对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趣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社会指标运动”密切相关。
1966年,雷蒙德・鲍尔(RaymondBauer)在《社会指标》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社会指标”概念,论述了各种观测和预测社会变迁的方法。
此后,大量有关社会指标的著作相继出版,联合国统计署等国际组织在其实际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社会指标研究与应用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2]“社会指标运动”源自运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陆汉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9)摘要: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起与工业化社会所存在的深层危机相关。
理性化发展观和人性化发展观构成了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取向。
人性化发展取向的生活质量研究旨在将生活世界从“理性化”的遮蔽下解放出来,是一种未受到重视但更有生命力的研究。
关键词:生活质量;理性化发展观;人性化发展观;主体性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672(2008)05-0008-04收稿日期:2008-05-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编号:03CSH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汉文(1971—),男,湖北云梦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用社会统计方法认识社会发展水平的传统,与统计发展史上的国势研究有密切关系。
这与生活质量研究源自社会学领域关注社会问题的传统是不一样的。
不过,促使两者兴起并迅速成为学术潮流的直接社会背景却是一样的,即在科技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及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现代社会,如何正确评价人类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如何看待人类的生活状态与环境。
[3]“社会指标运动”致力于探索观测和评价社会变迁的指标体系和具体方法,涉及两大类研究内容:其一是用来反映人类生活状况和环境的客观指标,如人口数量、识字率、人均GDP等;其二是用来反映人们对自身生活状况和环境的主观感受的主观指标,即生活质量,如住房满意度、医疗条件满意度等。
[1]因此,生活质量是社会指标研究的内容之一,如何通过加强生活质量研究以深化对社会指标体系的探索是社会指标理论与实践的一部分。
反过来,社会指标研究及其实际应用也为生活质量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
正是由于这些,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特别强调了将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研究结合起来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指标及生活质量研究开始在中国受到重视。
1983年,中国国家统计局首次提出了《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此后,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科委等政府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就社会指标体系的制定与实际应用做了大量工作。
学术界也就社会指标的理论、方法、构成及各种体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国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综合预警指标体系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4]随着社会指标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大,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1985年,林南等人在天津开展了千户居民生活质量调查,这是国内有影响的生活质量调查之肇始。
其后,各类生活质量的调查及相关的理论探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以后,政府有关部门投入大量经费资助了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课题。
二、生活质量的内涵与研究方向之争实际上,生活质量研究已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并已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研究成果,前文关于国内外生活质量研究兴起与发展的概况是非常简略的,或者说是有所取舍的。
不同学科的生活质量研究可以依据其学科渊源和理论资源大致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社会学视野(含经济—社会学视野)、另一种是心理学-医学视野。
社会学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的基本主题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过程(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心灵与现实关系的实践形态)中把握生活质量,心理学-医学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则侧重于从个体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把握生活质量,两者的问题背景及其所关涉的生活质量的理论内涵是根本不同的,因而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也有很大差异。
本研究所讨论的是社会学视野的生活质量研究,对心理学—医学视野的研究成果不做系统的关照与讨论。
①与生活质量研究在美国兴起时的情景不同,中国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指标研究(特别是社会指标研究)更关注如何客观地反映社会发展程度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门(如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社会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构成自不待说,就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提出的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那些社会指标体系,也基本上由客观指标构成。
关于生活质量,林南等人在80年代中后期曾延续美国的研究传统将其界定为“对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
[1]但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林南的观点实际上成为大多数国内学者批判的对象。
按照一些研究者的概括,国内对生活质量的理解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主观感受说”、“客观状态说”、“客观状态-主观感受结合说”)。
其中,“主观感受说”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少数人提出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一种观点。
“客观状态说”优于“主观感受说”,在中国学者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
“客观状态—主观感受结合说”比较符合中国实际,将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纳,成为主导性的观点。
[5]对“主观感受说”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批评认为,由于我国还比较落后,经济因素在生活质量中举足轻重,生活质量指标应主要放在客观指标上,而不能一味模仿发达国家将生活质量研究投向主观指标。
[6]与此类似的另一种说法则是,生活质量研究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阶段在我国应成为指①国内社会学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研究概况可参阅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1998(1):105-112;夏海勇.生活质量研究:检视与评价[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1):67-75;徐愫.生活质量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冯立天,戴星冀.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风笑天.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周长城.中国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导社会发展的政策性研究,而政策研究要以全国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国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因而不可能以主观指标为研究重点。
[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主观感受研究特别是幸福感问题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①生活质量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流的“理性化发展观”解释不了当代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新的发展研究应当更多地关注被“理性化发展观”所遮蔽的人的体验性与反思性,即关注人的生活质量本身。
因此,生活质量研究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倾向,[3]是彰显日常生活的主观性与体验性维度、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努力。
“主观感受说”的批评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主要从“理性化发展观”出发对生活世界加以一元化的理解。
“客观状态—主观感受结合说”既重视客观指标在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不否认主观指标的研究价值。
表明上看来,这是一种比较公允平实的研究思路。
但持这种观点者事实上是将主观指标的价值锚定在其对客观指标的补充上,实质上遵循的仍然是“理性化发展观”。
社会指标运动包括生活质量研究(具体表现为对生活感受和主观指标的探索)的内容,但不限于这些,而是同时包括关于评价社会发展的客观指标体系的探讨,遵循的是国势研究及社会监测的传统。
由于“理性化发展观”与认识论的强大惯性,也由于客观指标的探讨在操作层面有很多便利之处(如便于跨国比较),即使在生活质量研究发源地的美国,也有很多关于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研究成果满足于运用客观指标及数据描述与评价人们的生活水准与状态,未能超越“理性化发展观”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对于理解和把握人类生活状态的意义。
西方国家的这种局面也是生活质量与社会指标研究在中国兴起以后,其客观指标研究倍受重视而“主观感受说”长期受到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理性化发展观:延续还是超越?笔者以为,生活质量的研究取向归根结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理性化发展观”的自我修补(简称“修补论”),一种是“理性化发展观”的反思与超越(简称“超越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