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 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会
学
《弱势群体生活质量》
学院:政治学院
学号:20110510018
姓名:陈敏
班级:2011级1班
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以农民工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富有的人越来越富,贫穷的人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和富有的人的收入的差距
是越来越大,这就使原本就处于弱势群体的人,越来越边缘
化,越来越得不到尊重。
关键词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弱势群体农民工生活现状
一、关于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有别于生活水平的概念,生活水平回答的是为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的多与少,生活质量回答的是生活得“好不好”。
生活质量须以生活水平为基础,但其内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它更侧重于对人的精神文化等高级需求满足程度和环境状况的评价。
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风笑天在《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中,对生活质量的解释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主观感受方面来解释生活质量因而研究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反映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和评估生活质量;其次,生活质量为“生活条件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主要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解释生活质量;最后,将两者结合考虑,认为生活质量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
生活质量的问题,有物质生活的标准问题,还有什么使生活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同时,生活质量也是一个与社会条件相关的问题,其中影响广泛的问题有贫困问题和医疗问题,贫困问题涉及社会的不平等,而医疗问题则涉及资源的分配以及病人的能力恢复问题。
生活质量问题是一个全面性问题,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是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社会观念改变,尤其是许多陈旧的观念得不到改变,许多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就仍然得不到改善。
因此,生活质量的问题同时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一个如何使得任何一个国民的生活享有尊严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性、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
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问题不仅在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需要保障,而且在于他们生存的社会社会尊严得到尊重。
这表明,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史同等重要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是一个全面关注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要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不仅需要经济的改善与发展,同样需要关注社会不平等等社会公正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发展问题。
国内近三十年的生活质量的研究,也基本形成了与上述三种解释以及测量方法相对应的三大方向:其一是把生活质量的研究重点放在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客观指标方面,即进行“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
客观生活质量关注的主要是一个社会向其成员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的状况和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条件的指标,又可以作为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
其二是偏重于人们的主观生活感受方面,形成有关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大量研究,即是我们所说的“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
主观生活质量关注的主要是人们对生活条件和状况的主观感受。
其三是将客观的生活条件与人们的主观的评价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其主要依据是,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分别反映的是生活质量内涵的不同侧面,而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连、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的。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分为两类:客观条件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
客观条件指标包括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就业情况、居住条件、环境状况、教育程度、卫生设备和条件、社区团体种类和参与率、社会安全或社会保障等等。
通过对这些客观综合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权衡社会变迁程度。
主观感受指标主要测定人们由某些人口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心理状况等因素决定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对满意度的测定通常分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具体方面的满意度两种。
和谐社会提出了很多让人期望达到的东西。
比如生活质量问题就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
我私自认为生活质量指的是物质和
精神两方面,而精神尤其重要.固然现在有了绝大部分人不为物质生活而发愁,但是物质生活也是人们心中所永远也满足不了的.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超过精神生活的需求.看重的是物质而并非精神,其实不然,人活在世上应该以精神为重,精神生活好了,我想比物质生活还为重要。
我想和谐社会提出的这个也是符合大家的期望的。
二、弱势群体——农民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低于城市居民,这种差距反映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距离。
邢占军对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总体上高于农村居民,突出体现在主观幸福感总指数以及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进步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指数上。
从原因上分析,这种差距反映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差距。
城乡经济的差距,农村劳动力也进城务工增加自身的收入。
农民工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打工之前对城市生活已有一定印象、想象和期望,渴望体验、模仿城市生活和强调个人享受的想法更可能反映出他们在“家”、家乡、家庭和婚姻等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上的改变。
他们进城务工,赚钱改善家境也“开眼界”体验和农村生活不一样的模式。
年轻人通过打工也可以让他们得到更自由的生活,离开苦闷的农村生活,脱离家人的管束,抛开传统社会的制约,感觉自己的独立。
但是农民工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他们既要面对本地居民的歧视目光和冷淡的态度,也要习惯在一个陌生和缺乏安全感的地方,干着重复沉闷的工作。
他们既是“外来者”,也是“贡献者”。
他们面对这样的处境,成了“双重边缘人”,既不想做农民,也不能做城市人。
面对城市的“经济吸纳”和“制度拒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农民工却成为都市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态不断边缘化。
关于外来工的现代境遇:首先,外来工社会地位的现代境遇。
外来工在居住条件、物质生活、社会交往都处于弱势地位,是城市生活中的边缘人,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经济地位、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的差异,使得他们难以与城里人进行全面的社会互动。
外来工在异地生活和工作,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心理安慰主要还是以亲属、老乡、朋友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支持系统。
他们找工作、遇到危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也确实是这样的社会关系为主。
外来工的社会关系是和他们差不多境遇的人,这势必会阻碍他们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培育。
由于制度安排,外来工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不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市民待遇”,有的外来工甚至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怀。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文化的排斥往往诱发他们对城市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
其次,现代条件的境遇。
外来工主要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职业中处于城市中较低的层次。
他们生活方式单一、休闲娱乐时间少,今年来,外来工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从消费情况看,大部分外来工的精神文化类和享受和发展性消费贫乏,对温饱需求以外的
东西绝少涉及,消费方式单调而又高度同质。
外来工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消费方式均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协调发展,工资收入的低下,使得他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
最后,自身素质的现代境遇。
从流向看,大部分外来工来自农村,并且以青壮年为主,他们精力充沛,适合从事繁重、艰苦的体力活。
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成为他们迈向现代化的一道壁垒,外来工的整体素质与现代性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外来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外来工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原因,学术界有研究认为主要有市场、个人及制度三个方面的原因:市场性的边缘化是指部分农民工由于知识、劳动技能、年龄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下岗或失业的边缘人群;个体性边缘化是指由于疾病、好逸恶劳等个人原因而导致的社会经济地位边缘化;制度性边缘化是指国家或政府通过户籍、城市准入等制度安排将农民工变成城市主流社会的局外人,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医疗、社会参与、子女教育等基本待遇,导致生存状态的边缘化。
在这三方面因素中,又以集体排他的制度性因素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批评。
由于对边际成本的和边际收益感知差异的存在,城市居民认知的城市最佳规模要小于农民工所认知的,导致城市“政策门槛”的出现,限制了农民工公平分享城市公共利益,农民工生存状态不断被边缘化。
也有人从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待遇、文化生活状况、权益维护状况和子女教育等方面来考察他们的生存状况,指出了导致农民工生存现状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着重强调了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从进城农村劳动力从事的大多是城市人不愿意干的工作,这些岗位具有工作环境差,职业声望低,工资收入少的特点。
低技术行业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首要选择。
有调查研究显示:2003年分别有25.4%、47.7%的农民工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业,2005年这一数字为21.54%和54.07%。
这两个行业集中了75%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工工作在最艰苦的岗位上,但他们获得的收入待遇却与他们付出的劳动极不相称。
一方面,工资水平居低不升,童工不同酬现象明显,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行业中,大部分农民工月工资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工资,这意味着城镇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要高于平均值,如果考虑到城镇职工享受到的假期、其他非工资收入,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差距要远大于他们之间的工资差距。
另一方面,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普遍。
除了工资待遇上与城镇职工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外,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也令人担忧。
首先,居住环境差。
由于市区和边缘地带房屋租金以及消费水平的差异性,进城农民工大多愿意居住在放假较低、消费水平也较低的城市边缘地带,如城市居民私房、城郊结合部的新村、乡村自建房、城中村等,或者是居住在工厂,企业内部和建筑工地临时居住点,由此便造成了生活地域上的边缘性。
其次,文化生活贫乏。
尽管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不断拓宽,咖啡屋、酒吧、网吧、博物科
技馆、各种特色公园、风景名胜区、郊区特色游景点等休闲娱乐场所随处可见,但是农民工对此只能望而兴叹。
最后,对城市缺乏认同和归属感。
一般而言,群体成员都会对其群体有团结、忠诚、亲密及合作的态度,这是对群体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意识。
然而在城市已经存在了近二十年的农民工这一准市民群体,依然受到方方面面的歧视,被排斥在城市人群之外。
同时由于自身收入水平低,缺乏社会和经济地位,农民工普遍自信心和自尊心低,对流入地和单位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使得自己成为流离于城市之外的边缘群体,成为城市的过客。
导致农民工生存状态边缘化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农民工受限于意识、素质、技术、观念等自身因素而不得不从事的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报酬偏低的岗位;其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流向城市,造成进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过剩,使得农民工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等等。
在导致农民工生活状态边缘化的各种因素中,偏向城市的制度安排是最根本的原因。
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一种变相的世袭等级身份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把城乡居民分化为两个身份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赋予城乡居民不同的身份地位、待遇、权利和义务,并使这些身份、地位、权利的差别长期固定,甚至延至后代,形成具有世袭等级色彩的身份制度。
社会分层结构导致的弱势地位,农民工在社会分层中处于社会的底层,经济生活又处于城市的下层,由此导致了其子女的社会弱势群体地位,当现阶段义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抑制了他们接受教育的公平权利时,由于他们没有形成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利意识,使其成为受教育的边缘群体。
总之,进城农村劳动力的生存呈现出严重的边缘化特征,这种边缘化可能导致农民工产生心理偏差,不仅会影响农民工的积极性,影响城市企业的发展,还可能对城市社会的管理和治安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三、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做着最辛苦的工作,住着最简陋便宜的房子,拿着最低的工资。
他们会经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吵,不是因为小气,而是他们本来的利益就已经非常少。
他们要计算着过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迫于个人生活或家庭生活的需要,不得不省吃俭用,用微薄的薪水养活大家人。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享受精神消费,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
对他们而言所谓的生活质量,就是吃饱喝足,有钱赚,哪怕很少,只要够用就行了。
就比如说重庆的“棒棒军”,他们每天的工资能有多少呢?用劳力去挣钱,还会经常被顾客骂,他们的生活满意度能有多少呢?他们生活在重庆的某些角落,每天出没在火车站、建材市场、菜市场等大量需要劳动力的地方,他们经常遭到市民的歧视,被城市居民所看不起,他
们是生活在重庆这个大城市中的边缘人。
他们的朋友大多是和自己干着同样工作的人,或者是和自己一样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人。
(主要参考文献)
1、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社
会学研究 2000年第四期
2、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社会
科学研究 2007.6
3、邢雁欣《生活质量: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4、陈世平,乐国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1
年
5、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社会 2006.1
6、郑松泰《“信息主导”背景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身份的认同》
7、林瀚,邓晰隆,叶子荣《感知差异: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一个
新视角》
8、唐土红,林楠《边缘化与城市化——外来工的现代境遇与现代
性进路》2006.1
9、任太增,刘新增《进城农村劳动力生存状态及原因分析》2007.10
10、徐拯《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化”困境及其对策探究》湖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