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蒙东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蒙东城市发展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ea50a2a0722192e4536f6c5.png)
市 的 中心 城市之 一 , 要 建成 国 内有 较 大影 响 力 的 国
[ 收稿 日期 ] 2 0 1 2—1 1 —1 4
统计数据对蒙东经济发展特点进行 了分析, 指出影
大, 城 乡居 民生 活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但 是 , 2 0 1 0年 之
前蒙东城市发展水平低于内蒙古城市发展的平均水 平, 人均 生产 总值 、 城镇居 民收入和 消费水 平均低 于
内蒙古平 均水 平 , 与 内蒙 古 西 部地 区发展 差 距 仍 然
、
蒙东城 市发展 的总体情况
内蒙 古 区内协 作 发 展 的对 口支 援 , 是 加快 蒙 东 发展 的重 要途 径 之 一 。为 了协 调 东 西 部 发展 , 内蒙 古 自治 区党 委 于 2 0 1 0年 8月 决 定 , 让 鄂 尔 多 斯 市 “ 对 口支 援 ” 兴安盟 , 帮助兴安盟实现 “ 跨越式 ” 发 展, 制定 了《 关 于 推 进 鄂 尔 多 斯 市 对 口支 援 兴 安 盟 工作 的实 施 方 案 》 , 确 定 了兴 安 盟 人 均 可 用 财 力 3
蒙 东城市 发展必 须要 立足 于 自己独特 的资源 优 势 和区 位优势 。蒙东 地 区的资源 优势 主要包 括土 地 资源、 水 资源 、 矿产 资 源 、 旅游 资 源 和 口岸资 源 等 优 势 。蒙 东地 区南部 与 京津 冀 经 济 区地 域 相 邻 、 经 济
联 系广 泛 , 具有 加强 合作 的潜力 , 东北 部与 东北三 省 相邻 , 与俄罗斯 、 蒙古 两 国接壤 , 有漫 长的边 境线 , 是 东 北经 济 区通 往俄 罗斯 、 蒙古及 欧洲 的通 道 , 对 于拓 宽 东北 经 济 区对 外 开 放 渠 道 起 到 重 要 的 作用 。 目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2dc6955be1e650e52ea99f6.png)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摘要]:通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回顾,结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视角与理论。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评价。
引言可持续发展思想虽然古而有之,但作为一种现代发展理论,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罗马俱乐部的思想和观点。
1972年,以D. L.米都斯为首的美国、法国、挪威等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地球极限论”。
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而避免这种灾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制增长。
因其问题的新颖性和结论的悲观性,使得它在全世界引起极大反响和广泛争论。
1.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回顾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发表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被普遍接受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0年联合国大会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地球可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己成为共识,但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理解不尽一致、强调的重点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据美国学者哈瑞斯1998年统计,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己达113种。
多数人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人们当前需要,但又不损害到下一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发展;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
2.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研究2.1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其中发展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b3d71459eef8c75fbfb3dc.png)
分 布 性 指考 虑 到 人 口、 地 理 空 问 等 分 布 特 点 ;, 泛 性 即 评 价 过 程 应 保 证 公平 合理 。 ( )生态城市的研 究 二 生态 城 市 的 思想 起 源 于 霍 华 德 ( 8 8 的 “ 园城 市 ” 19 ) 田 的 理 念 。P 盖 迪 斯 ( 9 4 ・ 10 )首 次将 生 态 学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应 用 于 城 市 研 究 。理 查 德 ・ 吉 斯 特 ( 9 4 使 生 态 城 市 建 设 的 雷 18 ) 理 念 进 一 步 具 体 化 ,提 出 了 以相 对 较 小 的 城 市 规 模 建 立 高 质 量 城 市 、就 近 出 行 、 小 规 模 地 集 中 化和 物种 多样 性 有 益 于健 康的四项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并针对 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 提 出生 态 城 市 的 改 造 措 施 。雅 尼 科 斯 特 ( 9 7 认 为 生 态 城 18 ) 市 是 “ 生 态 学 原 理 建 立 起 来 的一 种 社 会 、 经 济 、 自然 协 调 按 发 展 ,物 质 、 能 量 、 信 息 高 效 利 用 ,生 态 良性 循 环 的 人类 聚 居 地 , 即 高 效 、 和谐 的 人 类 栖 境 ” ,这 是 首 次提 出 的 生 态 城 市的完 整 概 念 。
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f4573c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6.png)
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以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规划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建议将为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与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与管理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2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城市规划与管理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以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经验,为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
1.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国内外城市规划与管理优化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案例分析等。
研究发现,国内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注重实证研究,为城市规划与管理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2.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与管理理论、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国外研究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实用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第三章城市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3.1城市规划管理现状分析本章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城市规划管理政策、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等方面。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74846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d.png)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教育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综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环境保护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
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当务之急,可以实行严格的车辆尾气排放标准,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建立更多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个人车辆的使用。
此外,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理,鼓励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都是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举措。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更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快速路等,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此外,加强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提供更快速、便利的互联网服务和智能化生活体验。
第三,城市规划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优化交通流线,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将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合理划定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此外,鼓励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强调人文和艺术元素的融入,增加城市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第四,教育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注重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建立文化设施和场馆。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
最后,参与居民的参与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也是提升城市品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和居民自治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和决策,加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同时,完善城市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效能,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和社会治安维护。
综上所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需要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教育文化等方面入手。
通过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优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强化居民参与和社会治理,我们可以实现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质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d33893a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2.png)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质量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城市建设的速度比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能力更快,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
因此,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建设宜居的城市。
一、规划与建设的良性互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建设则是规划的实施。
两者的良性互动非常重要,它们需要具有协同性和延续性。
城市规划需要完整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而城市建设的过程则需要参照规划进行。
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的建设符合规划思路,使城市的风貌更为和谐。
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产业结构的单一会导致城市经济的不平衡,也会影响城市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因此,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
在产业结构方面,要注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的发展,这类产业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城市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更是构成宜居城市重要的支撑系统。
公共服务涵盖了医疗、教育、交通、环保、文体休闲等领域。
唯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对舒适生活的需求。
例如,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使人们能够方便的通勤;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保证空气和水质的优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多丰富的文体休闲场所,这些都是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城市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治理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市民自治,让市民充分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
此外,城市治理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文明城市建设,增强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素质。
五、住房问题的解决住房是人们基本的生存要求。
当前,住房问题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一个难点。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c5972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5.png)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文献分析;研究综述19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工业革命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主义活动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快速兴起了以各类资源采掘和加工为目的资源型城镇或社区,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和地区。
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煤、铁等各种矿产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各种类型的资源型城镇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重建与腾飞,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更加突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来自其他资源产地的竞争,以及新型能源的出现,西方各经济大国的煤炭经济面临价格下降、产量锐减、市场缩小等一系列问题,一些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陆续开始转型过程,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地区。
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发展,并成为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但是目前国内研究领域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认识还缺乏全面的考察,表现为大量相关论述都源于对部分文献的重复引用,而缺乏进一步的探索。
此外,随着国外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有必要对其进行新的总结与归纳。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与目的,本文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1分阶段研究综述1.1第一阶段: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期)JonesStephen对加拿大落基山脉一带的矿业城市坎莫尔(Canmore)和旅游城市班夫(Banff)进行了对比分析,但还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阶段[6]。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RobinsonIra选择了基蒂马特(Kitimat)、德雷顿谷(DraytonValley)、埃利奥特湖(ElliotLake)和谢弗维尔(Schefferville)四个资源型城镇(社区),分别从自然地理、发展历程、行政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出这些新兴的资源型城镇与19世纪及20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开发兴起的公司城镇有所不同;并重点分析了这些城市中的规划建设经验和对未来的启示[7]。
大连城镇化发展水平调研报告-无删减范文
![大连城镇化发展水平调研报告-无删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a8cdb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a.png)
大连城镇化发展水平调研报告大连城镇化发展水平调研报告1. 引言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期为大连市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
本报告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目的,然后通过对大连市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了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大连市的人口统计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等;- 进行实地考察,对大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城镇化发展的认知和需求。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获得了大连市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 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和分析结果,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以下是一些主要观察结果:3.1 人口分布和流动大连市的总人口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地区。
城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而郊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同时,大连市也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现象,很多农村人口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
3.2 经济发展大连市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近年来,大连市的工业、金融、贸易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在推动大连市的城镇化进程。
3.3 基础设施建设大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
有较多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线路连接起了城市和周边地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此外,大连市的水、电、气等基本公共设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和管理。
3.4 城市规划大连市的城市规划较为科学和合理。
市区内有较多的公园、景区和绿地,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大连市市中心的商业区和办公区也得到了良好的规划和建设。
4.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大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4.1 城乡差距大连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2080e6aef8941ea76e0540.png)
宜居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宜居城市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念、内涵等三个方面阐述国外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从宜居城市的法制法规建设、奖励措施、评价指标、城市规划理念等四个方面分析国外宜居城市的实践特征;从宜居城市的评价、内涵、概念、模式等五个方面概述我国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政府履行职能探析我国宜居城市的实践。
通过整理分析,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宜居城市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Along with the high-speed urbanization process forward,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way to transform the growth of economic mode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aper states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abroad from the aspect of evaluation index,concept,connotation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o on.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foreig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legal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struction,incentive measures,the evaluation index,the concept of urbanplanning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so on. Meanwhil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the evaluation,connotation,concept,construction mode of livable city and so on,and explores and practice of analyses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the aspect of the functionsof gover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the paper outloo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vable city in the future.关键词:宜居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建设模式Key words:livable city;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methods;construction mode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7-0001-040 引言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出现城市自然资源日益贫乏、生态系统退化及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另一方面各国不断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1d366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2.png)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变得日益重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其重要性、挑战、策略和案例分析。
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践的综述,本报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以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质量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规划面临着诸多挑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挑战和策略,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
同时,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城市规划与建设高质量发展策略。
第二章城市规划与高质量发展2.1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功能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管理。
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2 高质量发展概念和要素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注重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并提供优良公共服务。
其要素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2.3 城市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3.1 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着用地、能源、水资源等方面的压力。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3.2 城乡差距和不平等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和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d503fc95f242336c1fb95e17.png)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评述柴新星,李枝敏(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是实现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当前高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引人关注。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化质量内涵的研究;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研究以及其他城镇化质量的相关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当前在城市化质量研究上取得的各方面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未来城镇化质量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城市现代化[DOI]10.13939/ki zsBe 2015.16.031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27%。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基本符合城市化发展的“S”曲线规律,城市化朝着合理化和健康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使得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因质量不高而广受诟病。
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前体制机制缺陷带来的政府方针、政策的误导,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用地扩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新衍生出的一系列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共同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质量问题的滋生。
2城镇化质量内涵研究城市化质量是个发展的、多维度的包容性概念。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城市化的质量内涵定义为:第一,城市化的动力表征,包括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可持续性;第二,城市化的公平表征,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总和;第三,城市化的质量表征,包括城市对于物质支配水平、生产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享受水平的综合度量。
张春梅等认为城镇化质量内涵丰富,具体包括城镇的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四个方面。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2c9b8cec3a87c24028c42e.png)
[ 关键 词] 城 市发展质量 ; 市人居 生活质 量; 城 城市竞争 力; 城市综合 实力 [ 中图分 类号 ] 20 F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39 (0 9 0 0 7 0 [ 10 4 2 20 )3— 0 9— 5 收稿 日期 ] 20 0 8—1 一 1 l 0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等城市实体系统的发展状况, 也包 Ognao ui f i s s et的定义——在身处的 r itnQatoLe s s n) a zi ly fA e m
括综合竞争力、 人居生活质量、 政府能力 、 可持续发展潜力等 文化与价值体系背景下, 结合其目 期望、 标、 标准以及关注
量多达 7 座, 5 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 的阶段。然而在城市 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断 深化而发展 ; 城市发展质量具有相对
特别是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中出现了一些诸如环境恶化、 性, 主要是由于 各种利益主体( 利益相关者) 对城市发展有着 不同的理解、 期望和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可能会因此而存在 交通拥堵、 城市犯罪等问题, 引起了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
一
济效益外, 还要考察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质的内容 , 并且除了 经济领域数量与质量的内容外, 还包括经济活动结果对其他
、
城市发展质量的涵研究
城市发展质量是个发展中的、 多维的包容性概念, 虽有 领域的作用或影 响, 即与经济效益相并列的社会效益。所
明确的直观含义, 内涵极为丰富而不易把握 , 但 这使得该概 以, 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应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念长期以来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定义。 目 , 前 国内学术界对 的内容。 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分为两种 : 一是对其的综合完整把 握; 二是从某个角度出发给出自己的理解 , 如城市经济发展 质量、 城市环境质量 、 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等。 白先春等(0420) 20 、 5 认为, 0 城市是一个 由多种要素组 成的复合体, 其发展质量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分析界 定, 它包括城市人口、 经济、 生活、 环境、 基础设施及整个系统 城市环境质量也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于“ 什么是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质量” 众说纷纭。一般认为,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 的高度人工化 的生存环境, 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 的总和, 包括社会坏境和自 然环境两部分。段仲远(95指 19) 出, 城市环境质量是由自然、 经济、 社会环境质量组成 , 是城 城市人居生活质量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 国内关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的界定主要引 自两种典型的定
城市发展 成就综述
![城市发展 成就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9e664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7.png)
城市发展的成就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述。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方面:
1. 经济发展:城市作为经济中心,促进了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
城市的商业、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2.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改善,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环境保护与改善:一些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包括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保护、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4. 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城市发展也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文化与创新:一些城市在文化产业和创新科技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 多元化和包容性:一些城市在促进多元文化、包容性和社会公正方面取得了成就,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机会。
7. 可持续发展:部分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努力,包括节能减排、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城市发展的成就是一个综合性的话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城市的成功发展既要考虑经济增长,也要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公正,同时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
不同城市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就各有侧重点和特色,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
![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ad84e6260066f5335a812160.png)
质 量 的现 状 ,评价 城 市化 人 口的 衣食
住 行 ,安 居 乐 业 为 目标 ; 是 推 进 城 二
个跨 学科 综合 性 、复 杂性和 现 实
性 的 难 题 。全 面 了 解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内 涵 ,研 究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调 控
市化 系统发展的 动 力强度 ” .即经济 发展 水平质 量 : 三是 体现 城市化 发展 的内在机理 结构 分 工的 协 调性 . 即社 会 、经济 、政治领域 的协 调发展 : 四是 城市化 发展 在不 同阶段体 现 出的 发展 的 公平性 即城 乡差距是 否随 着城 市化 的发展 而加 剧 ,不 能 以牺 牲
内涵.但至今尚未形成对 质量 的共识,缺乏对城市化发展质量影响机理及演变规律的系统
探讨。方法方面尝试建立多种测度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及方法模型 ,但未形成通用范式。 实践方面形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过快 过慢”两种对立的观点 .但 尚未达成共识 ,但
仍未将 提质 摆在首要位置 且缺少有效的调控策略 。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应注重城市化
农 村 为 代 价 加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另 外 国
机理及 演 变规律 ,尤其是 准确 把握 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与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的 互 动 发 展 关 系 对 城 市 化 发 展 质 量 进 行
尽可 能准 确 的综合 测度 .需要 累积有 关城 市化 、城 市化质 量及城 市 化质量 相 关研 究方 面的基本 理论 知识 和最新 研 究进 展 为 进一步 研究 奠定理 论与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274b7dea551810a6f5248640.png)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综述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183617e87101f69e31956b.png)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研究综述【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规划范畴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从大拆大建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再到以人为本,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发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问题得到解决,更是起到了促进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积极应影响。
另外,考虑到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并历史悠远,经验丰富。
为了节省资源,少走弯路,我国很有必要在分析、对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经验启示综述一、城市更新内容概述(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目前,城市化与知识化、科技化、国际化等同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进行城市更新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场的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个方面,然而,一切工作始于对概念的全面理解。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为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实现更新带动市场经济、更新推动城市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城市”与“更新”。
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切活动产生和进行的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样连续的、与时俱进的有机体,这种与时俱进与人体机能相似,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支持。
而这种所谓的城市新陈代谢就是更新。
“更新”具有获得新生的意义,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结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有未雨绸之意。
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指城市结构以及功能的折旧,它们当下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
其中,有形的折旧可以更换设备,但是无形的功能性折旧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制、行政体制支持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经济投入,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控更新过程,时刻调整不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用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将城市从零星推向整体的浩大工程”(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基于上述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内容方面将分为有形更新与无形更新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学刊
Lan zhou
XUe
No.3
2009
kan
General.No.1 86
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徐春华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导致的诸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
进行论述,并介绍了欧洲、新西兰及国内共四个较为典型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欧洲及新西兰两地城市 发展水平较高,其评价内容多侧重于人居环境质量、社会公 平、城市健康与安全归属感、市民参与和归属感等社会发展 方面;国内评价体系将城市看作一个社会大系统来考察城市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情况和三者之问的协调性和城乡之间 的协调性,将城市可持续评价分解成城市系统的协调性和系 统发展水平两部分考察。在指标选取方面,前者侧重于城市 居民的精神享受、生活质量、社区宜居、社会公平,主观指标 与客观指标并重,限制性指标较多;后者则偏于城市经济发 展的绩效和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环境的宜居性,客观指标多 于主观指标,回顾性、预期性指标居多。 3.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国内比较综合的关于城市现 代化指标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舳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发 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城市年鉴>(2000)提出,城市经济社 会主要指标体系应由经济发展和效益、生活质量、基础设施 及环保、社会秩序与稳定等5子系统构成。中国城市发展研 究会会长朱铁臻教授(2002)在其著作《城市现代化研究> 中,从时代特征出发,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化、智能化、 数字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研究的代表性 著作。杨青(2005)根据国际标准和中国城市的现状定出 2010年的目标值,以此来衡量和检测城市的现代化实现程 度。徐衡(2006)以我国到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作为评价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依据,测算我国城市现代 化综合指数。耿建敏(2007)在参照国际城市现代化标准的 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 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综合指数法的综合评 价模型。 上述学者对城市现代化的表述和指标设置不尽相同,但 大致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本身的提 升过程.也就是城市质量的提高过程;其二,城市现代化的完 成标志着城市本身从根本上不同于前现代化时的社会形态。 笔者认为,城市现代化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城市发 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城市发展质量 不断提高的过程。制定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避免城市 发展的盲目性,协调影响城市发展因素之闻的关系,促进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 4.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研究是目前国内最热 的与城市发展质量相关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其评价模型及其 指标体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借用 波特(Porter)的。钻石模型”或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IMD)的 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其用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上;二是从 企业、产业竞争力的角度间接地分析城市竞争力。即把城市 竞争力作为影响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微观经济环境因素进 行分析。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的定义——在身处的
文化与价值体系背景下,结合其目标、期望、标准以及关注
万方数据
点,个人对其所处生活状态的感知。二是荷兰国家公共卫生 与环境保护协会(The
and Environmental Dut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80
万方数据
国内几种典型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有郝 寿义等人(1998)的南开大学模型、宁越敏等入(2001)的城市 竞争力模型、上海社科院(2001)的“集散功能体系”、北京国 际城市发展研究院(2005)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系统”、 社科院财贸所倪鹏飞的“弓弦”模型及其自2003年来每年发 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此外,世界银行(2007)也对 中国120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从政府治理、投资环境和和谐 社会三方面进行了排名,选出了中国6个。金牌城市”和13 个。银牌城市”。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城市竞争 力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大都偏重于城市经 济实力和制度环境的评价,而对城市社会发展则涉及不够。 5.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城市综合实力研究为国家统计 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和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城市发展质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规模与数量不 断壮大,截至200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45%,大城市数 量多达75座,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在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中出现了一些诸如环境恶化、 交通拥堵、城市犯罪等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 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质”的提 高——城市经济发展的节约性与可持续性、环境的友好性、 社会和谐性的增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青睐与
重视。
抽象概念;城市发展质量的时效性指的是在时间维度上,城 市发展质量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概念,其内涵随着评价主体对 城市发展认识的不惭深化而发展;城市发展质量具有相对 性,主要是由于各种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发展有着 不同的理解、期望和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可能会因此而存在 较大差异。 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且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 表述。韩士元(2005)是国内唯一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给出 明确定义的学者。他认为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是城市各类生 产要素的配置关系及它们共同作用的一切结果的总和。城 市经济发展质量同平常所说的经济效益相比,内涵要宽泛得 多。经济发展质量除了要考察一定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经 济效益外,还要考察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质的内容,并且除了 经济领域数量与质量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活动结果对其他 领域的作用或影响,即与经济效益相并列的社会效益。所 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应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 的内容。 城市环境质量也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于“什么是城市环境和城市环境质量”众说纷纭。一般认为,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 的生存环境,是与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 的总和,包括社会坏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段仲远(1995)指 出,城市环境质量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组成,是城 市居民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环境质量。 城市人居生活质量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概念。 国内关于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的界定主要引自两种典型的定 义:一是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价小组(The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但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 的理论体系。归结起来,关于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大致可以 分为三类:一是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二是城市发展质 量的评价研究;三是提高大城市发展质量的途径研究。 一、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 城市发展质量是个发展中的、多维的包容性概念,虽有 明确的直观含义,但内涵极为丰富而不易把握,这使得该概 念长期以来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定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 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研究分为两种:一是对其的综合完整把 握;二是从某个角度出发给出自己的理解,如城市经济发展 质量、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人居生活质量等。 白先春等(2004、2005)认为,城市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 成的复合体,其发展质量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分析界 定,它包括城市人口、经济、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及整个系统 的质量和城市质量系统内部发展的协调性。陈强等(2006、 2007)认为,城市发展质量可以揭示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它具有包容性、时效性、相对性等特点。所谓包容性指的是 城市发展质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经济、社会、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城市实体系统的发展状况,也包 括综合竞争力、人居生活质量、政府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
城市问题频繁发生,引起各级政府官员的深刻反思和广大城市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城市发展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 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城市发展质量的内涵、城市发展质量的评价和提高大城市发展质量的途径三个方面对城市发展质量 研究进行梳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发展质量;城市人居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城市综合实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9)03—0079—05[收稿日期】2008一ll一0l
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此实 践基础上,根据WHO关于健康城市的精神,从经济社会学的 视角构建了上海即长三角社会发展与健康城市的理论框架。 笔者认为,无论是城市和谐还是健康城市都是对未来城 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和理想生活状态的展望,城市的“和谐健 康”是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谐健康”并 不是僵硬的规则,而是具有一定倾向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 说,和谐城市、健康城市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在这一 点上与城市发展质量有共通之处。 (二)侧重于其桌方面的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或学术组织对城市发展质量 评价进行着持续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试图构建一套 系统完整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方法。1960年, 日本城市学家稻永幸男提出城市度测量法,选取规模、区位、 经济活动、就业以及人口增长等5项指标来评价城市发展质 量。国内系统研究城市发展质量的学者为数甚少,白先春等 (2004)运用LOWA算子构建以城市发展质量指数为目标 层,人口质量、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经济质量等4个指数为 准则层,共计26个指标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 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0--2002年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 综合分析。他们提出了测算城市质量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 的一般计量模型,并根据此模型及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的 结论,分别研究了13个城市在近3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 质量系统发展的协调性。 但正如上文所述,城市发展质量是一个发展中的包容性 概念,定义其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而许多学者均根据自己的 学科背景从某个角度去进行阐释,试图建立某一视角上较为 完整的指标体系。学者大都根据城市发展的多元利益主体对 城市发展存在不同诉求,不同主体对城市发展质量评价的理 解侧重点不同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归纳出其中一些主要视角,并逐一 论述这些视角所对应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1.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有学者认为在城市化进 程中,不仅需要城市“量”的增加,更需要城市“质”的提升, 其发展的核心便是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从城市经 济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发展进行评价。韩士元(2005)认为,城 市经济发展质量除了考察一定的数量关系外.还要考察经济 活动所包含的质的内容。并且除了经济领域数量与质量的 内容外,还包括经济活动结果对其他领域的作用或影响,即 与经济效益相并列的社会效益。他运用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指数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考察,选取人均GDP、城市经营率、 环境质量指数等lO个指数指标,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算出 总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在韩士元的研究中,他特别强调城 市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提高城市经 济发展质量才能使城市发展有质的提升,但是其指标的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