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世界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8edc870168884868762d6fb.png)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出现“百家争鸣”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由君主专制到思想专制。
(亚洲文化国)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士族政治黑暗、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开发——佛教盛行,建筑、绘画、石窟4、隋唐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全面繁荣5、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外传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世界历史总纲•世界大事和分期,希腊罗马对应记;奴隶民主与法律,思想源于人主义;•宗教神学愚弄时,全部断送中世纪;航路新开近代期,文艺复兴新世纪;•近代科学哥白尼,启蒙思想创新机;立宪共和是政体,英国始建美独立;•三次革命强科技,蒸汽电气与信息;自由垄断两经济,二九全球现危机;•斯福新政挽消极,推波助澜凯恩斯;战后制度展新意,全球区域有良机;•本质揭开马克思,巴黎十月现代史;国际格局有两极,苏东巨变成多极;•和平发展两主题,世界历史最好记。
世界历史具体分期•一、奴隶社会: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律;人文主义起源。
•二、封建社会:(475——1500)宗教神学统治人们的思想,封建割据。
•三、近代社会:•(1500—1900)或(1640—1917),•一是从全球化考虑;二是传统观点,资阶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四、现代社会:•(1900—至今)或(1917—至今)一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二是传统观点,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世界史特点及知识体系•1、上古史——奴隶社会:•小国寡民的奴隶制民主政治、罗马法律的不断成熟、思想上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主要是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和必修三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解释:小国寡民的奴隶民主政治决定希腊出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而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反映当时的政治现状。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86e2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9.png)
历史选修1知识点总结《历史选修1》是中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以下是《历史选修1》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的起源1. 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人类出现至文明兴起之前的一段时间,主要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
2. 早期文明的形成早期文明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农业社会和城市社会的阶段,主要包括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的文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和分裂1.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阶段,其特点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奴隶主是社会的主要统治阶级。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也开始兴起,并且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 古代世界的大一统在古代,出现了一些大一统的帝国,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印度的摩西多王朝等。
这些帝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统治也往往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
这些帝国的形成,表明了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了大一统的趋势。
3. 古代世界的分裂古代世界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分裂,如中东地区的希腊城邦、古代罗马和波斯等,以及印度次大陆地区的王国和诸侯国等。
这些分裂体现了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
同时,在帝国的边缘地区,也经常出现了各种局部政权和独立国家。
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和分裂1. 大一统的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一统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如夏、商、周等朝代。
这些大一统帝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英语作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英语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5c1b0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d.png)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英语作文英文回答: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cultures is a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that has unfolded throughout history. This encounter has shaped civilizations, influenced societies, and left an enduring legacy on the world.Cultural Exchange and Adaptation:As civilizations expanded and interacted, cultural exchange occurred through trade, travel, and diplomatic missions. Western explorers brought European technologies, ideas, and artistic styles to the East, while Eastern countries introduced their philosophies, religions, and customs to the West. This exchange led to cultural adaptations as societies absorbed and modified foreign influences.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One significant area of cultural fusion was in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Wester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ique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East, contributing to advancements in fields such as shipbuilding, printing, and weaponry. In turn, Eastern concepts, such as the use of gunpowder and the compass, influenced Western innovations.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Interactions:The collision of cultures also stimulated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exchanges. Western philosophers engaged with Eastern spiritual traditions, while Eastern scholars were exposed to Western rationalism. This interaction enriched both cultures, leading to new perspectives and artistic forms. For example, 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Ukiyo-e prints into Europe influenced impressionist painters like Vincent van Gogh.Social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Cultural fusion had profound impact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Western ideas of individualism and human rights influenced Eastern societies, leading to social reforms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return, Eastern philosophies, such a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provided alternative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society and governance.Economic Interdependence: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ultures also fostered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rade between East and West flourished, connecting different regions and creating new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This economic exchang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ed networks and the creation of wealth.Conflicts and Challenges:However, the collision of cultures was not without its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Cultural differences sometimes led to misunderstandings, prejudices, and even violentconfrontations. The process of fusion was often complex and uneven, with some aspects of one culture being more readily accepted than others.Contemporary Manifestations:The legacy of cultural collision and fusion continuesto shape the world today. Globalization has accelerated the exchange of ideas, cultures, and technologies, leading to new forms of cultural hybridity. This ongoing process is visible in everything from music and fashion to food and religion.中文回答: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课前读背14-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课前读背14-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b1b88dfc8d376eeaeaa3155.png)
对比分析 1. 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中国内阁制有什么不 同?
英国 职权 掌握最高行政权 中国 咨询权,无决策权
君主权力 君主“统而不治” 君主专制,大权在 握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君主专制的产物 的产物
7.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 政党。( ) 8.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的目的和唐朝实行三省 六部制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9.完成世界上首次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 10.新航路的开辟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 11.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掠夺了大量财富,转 化为资本,促进了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2.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课前读背:
14-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 期的资本主义(14--18世纪)
一、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14世纪——18世纪政治、经济、 的历史知识,归纳阶段特征。 2.重点落实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美国共和 制的确立、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等相关知识。
二、学法指导
2.对学:小对子相互检查抽背(5分钟)
学习检测
1.“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和不彻 底的表现。( ) 2.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 制,从此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3.今天的英国国王既是英联邦的首脑也是英国政 府首脑。( )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 ) 5.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 6.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责任内阁制有本质区别 。( )
3.群学:(5分钟,学科长记录答案)
(1)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分 别是什么? (2)美国1787年体现了哪些原则?用史实说 明。 (3)如何用多种史观解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4.展示:群学的内容
2023年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3年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2b6e2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5.png)
2023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检测卷历史(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在辛苦的付出后,你一定期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收获。
这个时刻到来了,请认真仔细肠对待每一道习题吧!这份练习题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冷静、智慧和收获,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第Ⅰ卷(挑选题,共50分)一、挑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觉,在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觉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
这说明他们()A.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2.《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说:“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元勋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
”材料反应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3.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存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食粮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被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
这些措施()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增进了民族交融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5.写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是小史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的笔记,由此判定他学习的朝代是()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6.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他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的是()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大小和卓叛乱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东北地区遭到沙俄的入侵7.对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成绩,描写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B.《农政全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红楼梦》深入反应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D.“国粹”京剧兴起于唐朝中后期8.“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入侵权势,终究以失败告终。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3篇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f752a4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0.png)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3篇两种文明在互补及依赖中相互渗透,完成了物质形态、精神文化及血缘的融会合和,文明的碰撞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明的冲撞与交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历史知识点归纳:文明的冲撞与交融1.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方式: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1)暴力冲撞: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2)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访华。
2.希波战争:公元前(1)时间:前492-前449年;(2)双方:希腊城邦雅典、斯巴达与波斯;(3)战役: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海战。
4.亚历山大东征的(1)经过: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城邦_马其顿_;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_,于公元前334年_率军东征,历经10年,灭亡包括_埃及_、_巴比伦_在内的庞大的_波斯帝国__,一直打到_印度河__流域,建立庞大的_亚历山大帝国___。
(2)影响:①使东西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②希腊文化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使当时自然科学飞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产生这一时代。
5.任何评价暴力:(1)积极: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2)消极: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6.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7.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国家)人,在中国元朝时来华,元世祖忽必烈很喜欢他,马可波罗著有《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纪>)。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匈奴是秦汉时期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活跃于欧亚大陆草原,创造和传承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明。
匈奴在发展自身游牧经济的同时,还与汉族及周边其他各民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相互的交流、碰撞和影响中,匈奴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改变,不断地发展与变迁。
匈奴的活动对中国北方古代一些民族以及汉族乃至古代欧洲各族历史的发展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匈奴与中原王朝和欧亚大陆草原西部诸民族数百年的频繁接触,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4d6e33c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40.png)
中外文化交流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
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
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
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
足见,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西洋文化的东传,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
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4 新航路的开辟 含解析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4 新航路的开辟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dfeffb14791711cd7917bf.png)
新航路的开辟★★★★○○○○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全球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1.原因(1)经济根源:15世纪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社会根源: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白银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15世纪改行金本位制后,黄金成为商品贸易的唯一支付手段,需求量急增,一股狂热的拜金主义热潮在欧洲迅速兴起.《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
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
(3)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士耳其帝国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他们对过往货物征收重税,进行海盗式掠夺活动,导致东方运往西方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猛涨,引起商业危机。
(4)宗教因素: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其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这也是其精神动力。
(5)思想根源:人文思潮的影响。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激发了人们的开拓进取、敢于冒险、征服自然和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特别有利于探寻新航路和从事冒险事业. 2.条件(1)主观条件: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2)客观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以图说史—-新航路的开辟三、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四、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既破坏了中国主权,又给中国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https://img.taocdn.com/s3/m/f37639cece2f0066f533228f.png)
复习思路 眼中有世界 心中有全局
辽阔视野下的中国和西方之二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明朝 1368年 1644年
清朝 1912年2.12清帝退位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17世纪四十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 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 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而两位君主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 壤之别。在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 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代化,请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2、如何理解西方近代化是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近代化 3、根据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呈现出“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特点的原因
• 材料二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 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 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 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 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 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 上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周年反思》 • (1)材料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 解?
(4)综上所述,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答案 (1)“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差异”: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 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 奠定了基础。
(2)中国政治“专制化”加强:清朝设军机处,皇权专制得到强化;英国政治 “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确立 了君主立宪制。
初三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初三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745278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c.png)
初三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了解世界各个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我们认识人类历史、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三历史课程中关于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展开讨论,通过回顾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与交流,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一、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路径,通过这一贸易通道,东方的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中东、地中海地区展开了广泛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传入欧洲,中东的香料、宝石被带到了中国,东西方文明互相影响、交流与融合。
二、近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近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
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欧洲列强将自身的文明输出到世界各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然而,这种传播并非完全平等,更多地是以武力和压迫为手段,导致了许多非洲、亚洲国家文化的消失或衰退。
同时,西方文明也接纳了来自其他地区的启示,创造出了众多先进的思想、科学和艺术成果。
三、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便捷化使得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了解不同文化、习俗和历史,促进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同时,旅游业的繁荣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亲身体验不同文明的机会,加深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识与尊重。
四、历史认识世界文明的启示通过对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的认识,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文明交流与发展是多元化的,不同文明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文明的进步。
其次,交流与理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沟通与交流,才能增进不同文明间的认知与尊重。
最后,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明清时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及排斥
![明清时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及排斥](https://img.taocdn.com/s3/m/bf69e8f00c22590102029d99.png)
明清时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及排斥明清时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及排斥古老的中华文明,犹如一颗硕大的明珠曾激起无数人前来探宝,启迪了无数颗蒙昧的心灵。
它不但孕育了亚洲很多地区的古文明,而且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了大量的重要内容。
先秦文化堪比与希腊文化媲美,两汉文化也是可同罗马文化齐驱,而唐代文化在当时更举世无双,只有印度文化尚可望其项背。
可以说16世纪以前,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世界上一直有其优势地位,踞于世界前列,在公元3世纪到14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但是16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社会发展获得了强劲的加速度,先后迈进近代社会,18世纪工业革命促使其实现文明的转型,资本主义工业化飞速发展,而中华文明落伍于西方的态势逐渐形成。
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以为自身处于“世界的中央和文明的中心”,对自己的的落后毫无察觉。
数千年来中国人高视阔步,一直以文明人自居,而一旦发现世界尚有其他更为先进的文明存在,也是绝不肯相信及承认事实,而是对西方文化蔑视和排斥,以致辞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使中国人蒙昧无知中华文化在19世纪中叶即鸦片战争以前,曾三次与外部文化相接触。
第一次是中西亚之间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融会。
与中原的农耕文化相比,即使游牧民族军事上显示强大,但终因文化落后,而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第二次是汉唐时期与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的交融。
两种文化互有长短,其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包容性。
而与上两次中外文化碰撞交汇不同的是,在明末清初中国文化遇到了传教士输入的西学的挑战。
这次碰撞,使中国人蒙昧于外部世界的状态得到大曝光。
如明末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给中国人带来一张“万国全图”。
在地图上,中国只是偏远处远东一隅的世界诸国之一。
这一信息使中国人极为惊诧,中国人所作出的反应却是:“其说荒渺莫考”。
利玛窦为在中国取得立足之地,以打开传教局面,便把中国画在世界地图的中央,以投中国人所好,满足其“华夏中心”的特有心理。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39dbd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文明的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现象。
自古以来,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别代表了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以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并分析这种融合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文化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始于古代,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的交往从物质交换开始,逐渐扩展到思想信仰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仰方式,同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成为了西方文明憧憬的象征。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引入西方,这对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理念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与中世纪约束严格、等级分明的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文化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融合的过程中,双方不断吸收对方的精华,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文化之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近代中国的变革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方式受到了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冲击,这使得中国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电影、音乐、文学和时尚等多个领域上的碰撞与交流,使得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消费习惯逐渐统一。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电影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种融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影响于世界历史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激发了新的创意和发展机会。
这种碰撞促使人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科技和艺术成就。
其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内涵,打破了地域和国界限制。
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使得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14世纪——20世纪初)详细考点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14世纪——20世纪初)详细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821656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d.png)
第33题考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14世纪——20世纪初)经济上:全球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一、全球航路的开辟(14、15世纪)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2)社会根源:黄金热,《马可·波罗行记》的诱导。
(3)思想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人文主义思潮鼓励冒险精神(4)商业危机:陆路贸易被奥斯曼土耳其阻断,商路不畅导致商业危机(直接原因)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航海经验;②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③地理知识的丰富(2)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二、早期殖民扩张1.概况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英法崛起18世纪中后期英国(“日不落帝国”)2.早期殖民扩张影响(1)对非洲、美洲、亚洲的影响:①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③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
(2)对欧洲的影响: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①商业革命:商品种类、流通量——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商业帝国——崛起。
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新的经营方式(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出现;②价格革命:表现货币(黄金)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影响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三、总结:新航路开辟影响(多角度阐释)1.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推动全球物种大交换,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文明史观)2.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出现。
(整体史观)(世界史观)3.欧洲殖民掠夺之路:掠夺性贸易、种族灭绝政策、奴隶贸易导致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革命史观)4.欧洲社会转型之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人类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第五讲: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第五讲: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3ed5d68a5e9856a57126024.png)
第二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7-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现代化起步--
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
㈠核心内容: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代, 科学诞生。
㈡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
政治: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 17-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40-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制的确立(1775-1787 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 工 业资产阶级还未真正掌权,处于劣势,世 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2、以现代化主题,
西方的现代化历程
思想领域:首先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 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化,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 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 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行政权 部分立权,财政权)
内
阁
(国家象征 统而不治)
形式任命 君主
负 责
组多 阁数
任 命
下院
选 举
选
组成议会 (权力中心 行政监督权 立法权)
上院
(贵族世袭)
民
司 法独 立
(司法权)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虚 君
二、世界近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 阶段: 15、16世纪: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17、18世纪: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 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 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49b721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a.png)
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探讨历史背景、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来探索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一、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历史背景下,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始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兴盛,中东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加。
这些交流不仅限于商品贸易,还包括科技、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传播到了西方世界,同时西方的马匹、宝石和黄金也传入到了东方。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东西方的物质生活,更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了解和交流。
例如,东方的茶文化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西方的科学体系和政治制度也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东西方文明在思想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东方与西方在哲学、宗教和道德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传统和理念。
东方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而西方哲学则重视个体的自由和理性思考。
文化碰撞使东方和西方的思想观念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例如,东方的佛教和道教在西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西方的现代科学和民主制度也在东方取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三、艺术文化的碰撞与创新艺术文化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东方的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巴洛克音乐和话剧等发展相互影响,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碰撞与创新。
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中国绘画的写意和笔墨技巧,这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构图和细节描绘上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同时,中国的京剧也受到了西方话剧的影响,舞台构建和表演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些碰撞和融合为东西方的艺术文化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方式。
结语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6fb2d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3.png)
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小作文中西文明的碰撞话说,在遥远的大地上,有两股潮流,一东一西,它们像两条巨龙一样,在历史的天空中翻滚、交织。
一条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波澜壮阔,另一条则是西方文明的锐意进取。
这两个文明,就像一对欢喜冤家,总是不期而遇,又总是擦肩而过。
他们的故事,就是近代中西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
记得有一次,东方的小国派了一位使者去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
他带着满满的期待和好奇,来到了西方的大都市。
那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东方的古朴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位使者在街头漫步,看着人们忙碌的身影,心里不禁感慨万分。
他问路边的摊贩:“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我们东方没有的?”摊贩笑着回答:“有啊,那就是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位使者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繁华的市集,还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他明白了,要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就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知识。
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
几年后,他学成归来,带回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东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学习科技,这位使者还参观了许多西方的学校和博物馆。
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和珍贵的文物。
他感叹道:“原来,艺术和历史也是可以传承下去的。
”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将这些知识和经验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就这样,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对方的长处,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的岁月,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继续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中西之间文化的作文素材
![中西之间文化的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6a0c41c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08.png)
中西之间文化的作文素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碰撞与交融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礼义,到道家追求的自然和谐,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节日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的阖家团圆、张灯结彩,展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诗宋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传递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而西方文化则有着独特的魅力。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石,其民主、科学的精神影响深远。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动了艺术和思想的繁荣。
西方的油画、雕塑以其逼真的写实和强烈的表现力令人赞叹;古典音乐的恢弘气势和复杂结构,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当这两种文化相遇,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在饮食方面,西餐的精致与中餐的丰富多样相互借鉴。
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快餐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中国的火锅、烤鸭也逐渐走向世界的餐桌。
在艺术领域,西方的现代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相互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
然而,文化的碰撞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在价值观上,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有时会产生冲突。
但正是这种冲突,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
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精髓,让世界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又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西文化的和谐交融,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3c2f9f6941ea76e58fa044c.png)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一、工业文明的含义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
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在中西的交汇点
![在中西的交汇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ffc31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7.png)
VS
融合点
中西建筑艺术在某些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 可以弥补西方建筑的冷硬,而在西方建筑 中融入中国传统的元素,则可以增加建筑 的灵动感。
04
中西文学的交汇点
中西文学的主题与风格比较
主题
中西文学在主题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 著差异。例如,西方文学更倾向于描绘个 体与社会的冲突,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表 现家庭伦理和亲情。此外,西方文学经常 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中国文学则更 关注人与社会的互动。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和自由,尊重个体的权利和创造力,强调 理性和科学,重视竞争和变化。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形式 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西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双 方通过贸易、宗教传播、使节往来等方式进行交流。
风格
中西文学在风格上也存在明显差异。西方 文学通常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语言 上更注重细节和人物心理描写。而中国文 学则更强调整体的社会和谐和集体的力量 ,语言上更注重意境和象征性的表达。
中西文学的翻译与传播
翻译
中西文学的交流离不开翻译。翻译不仅需要 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考虑到目标读者 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在翻译过程中,有 时需要采用归化的策略,以使目标读者更容 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需要保持对原文的 尊重和准确性。
中国哲学强调君臣之道的儒家思想,而西方哲学则更注 重民主政治的理念。在政治领域,中西哲学也存在交汇 与冲突。
06
中西交汇点的未来趋势与 展望
中西文化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
深化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世界与中国(14-----18世纪)之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高考真题】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习目标】1.明确掌握十四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中国的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基本史实。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明清时期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和发展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世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导入复习】【概念解析】:文明的碰撞:西方文明的扩张,中西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排斥。
文明的交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一、知识结构(14、15世纪—18世纪中期)(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演进状况二、中西文明的碰撞材料一明清之际,在中国学界出现了一股西学风潮,它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清新气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保守人士的竭力反对,因为传教士们所宣扬的基督教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分歧,而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仅是传教士们传教的辅助活动,更基于传统的华夷之见,清初的保守派官员杨光先提出“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的高调,向西方传教士发难,后由于西方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进而扩大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歧异,1704年罗马教宗克勤门十一世发布上谕,明令中国信徒禁止祭祖祭孔,干涉中国内政,引起罗马教廷与满清王朝廷之间教权与皇权的对歧与冲突,到雍正皇帝时终于颁发了禁教令,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逐渐被禁止,由此开始了120年的禁教时期,经西洋传教士吹起的“西学之风”也渐趋衰落下去。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最终,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加之马戛尔尼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拒绝了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问题探究一】:1. 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的原因及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戛尔尼通商要求遭到拒绝的原因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3. 从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到马戛尔尼通商要求遭到拒绝说明了什么?三、中西文明的交融材料一 16世纪以后的中国演绎的是天朝上国的一段尾声,是千年不变的前奏,这一时期拉开的场景是:经济上,西班牙运往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满载着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中国大量外销贸易换来财富------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解决了流通中货币不足的问题。
-------许倬云 《历史大脉络》材料三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
徐光启等人也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康熙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
-----来自云南新课程改革网【问题探究二】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分析东西方的交流对中国的影响材料四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学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更是对儒学顶礼膜拜,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传教士们向西方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使发生“信仰危机”的欧洲人看到了一个理想国度的存在。
材料五。
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陶瓷、纺织品、家俱深人欧洲社会的艺术领域 ,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情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早在18世纪 ,茶会还成为了人们交往或招待友人的聚会 ,这也是饮茶传入英国后形成的新的社会生活形式。
2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分析东西方的交流对西方的影响材料六、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不仅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肇始者,而且以耶稣会士为媒介的这次中西文化的交流,已从欧洲人对中国器物文化层面的向慕,深入到思想和精神领域----,,最后升华到政治文化制度层面的互摄与仿效的程度。
材料七、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而且是平等的双向交流。
耶稣会士在把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尽管对中国影响不大 ,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
-----也把一批儒家典籍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欧洲,充当起中西文化双向传播的角色。
“中国热”在欧洲曾风靡很长的一段时期。
3.依据材料六、七归纳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什么特点三、反思及启示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材料二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谈谈你对明清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认识。
材料七、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不仅是在和平方式下进行的,而且是平等的双向交流。
耶稣会士在把西方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尽管对中国影响不大 ,但毕竟还是有一定影响。
-----也把一批儒家典籍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欧洲,充当起中西文化双向传播的角色。
“中国热”在欧洲曾风靡很长的一段时期。
3.依据材料六、七归纳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什么特点三、反思及启示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材料二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谈谈你对明清中西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认识。
高考真题观点: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古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
③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成果,尤其是其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
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
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用“全球史观”看待西方的崛起。
1.主要原因:基督教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和分歧;传统的华夷观影响;保守势力的反对;一些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国主权;宗教理念的差异;闭关政策的影响。
影响: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紧闭,使中国失去了向外部学习的机会。
2. 原因:思想: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
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影响: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说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小农经济下实行闭关锁国;中西文明之间在碰撞中的矛盾、冲突对中国影响:经济上:1、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称为主要流通货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高产农作物传入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明清时期人口的迅速增长;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3、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严重生态环境;科技文化:a、西方宗教的传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发展一定的变化;b、伴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发展,为中国科技注入的生机;对西方影响:思想文化上:儒学外传——被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用以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启蒙运动。
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也发生了一定影响;经济上:中国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运往西方,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
特点:1.媒介主要是传教士2.对西方影响较大,持续时间长:从器物文化层面到思想、精神、政治制度层面3.对中国影响不大,主要在科学技术领域4.平等的双向交流,互补性5.和平的方式认识:1.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承、丰富和发展,吸收先进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