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哲学原理-认识论
《生活与哲学》原理之“认识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①从主体看:A.客观因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B.主观因素—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原理:(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X围。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X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也恰恰印证着“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于是在这个暑期我开始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并时刻感受着自我认知的提升。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同时实践的发展又不断促进我们的认识与发展。
相较于从前自己的懵懂,全心投入的自己更学会了从实践中得到认识。
提及服务行业的辛苦与劳累,人们总是露出同情的颜色但又隐含着置身服务业外的侥幸。
其实不然。
无论是处于何种岗位,只要自己努力,踏实的去做,总能发现自己对事业的喜爱并更加认真的去完成它。
今天的我的工作是为客人点单。
开始时,我觉得不就是点单么,按照客人要求做了记录就行了。
然而上了菜客人尝了一口就皱了眉,这道菜偏咸了。
后来才想起点单时要问客人的口味。
而后经历了一天的工作,发现自己对店里的饮品也没什么了解,顾客问询时我只能支支吾吾。
一天下来,总是需要店主姐姐的提醒与帮助才能勉强完成任务。
我第一次这么深刻的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于学习外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书本里所学到的知识,更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超越他人!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同时,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
马哲的基本观点
马哲的基本观点马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其基本观点围绕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展开。
以下将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介绍马哲的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观点1. 唯物主义的本质:马哲认为,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基于物质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它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2. 物质决定意识:马哲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维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活动受制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哲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
4.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马哲坚持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 矛盾普遍存在:马哲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
二、辩证法观点1.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哲认为,辩证法是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它以辩证思维为基本方式,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具体、矛盾的认识。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哲指出,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3.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马哲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指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4.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马哲认为,质变和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
5. 发展的辩证法:马哲强调发展的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实现的。
三、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意义1. 指导实践:唯物辩证法观点能够指导实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观点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人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
3. 探索世界规律:唯物辩证法观点能够帮助人们深入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4.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观点能够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促进科学思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各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
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
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
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
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高中哲学认识论1
十六、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七、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基础——实践的特征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实践的特征及其对认识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类型,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积极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教学重点:1、实践的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列举法教学过程:一、实践的含义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理解:(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
(2)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3)实践是人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如吃饭、穿衣和纯认识的活动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活动。
这与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那些人们纯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这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3、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它设备。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
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这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哲学认识论原理与方法论小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 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 的和归宿。 •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 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 【方法论意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 成谬误。 •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 程来说,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 史的统一。 •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
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 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 【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 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
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 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 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 面前人人平等。
• (1)、实践是认识(理论)的基础,(实践决定 认识)
•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 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谈谈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论述题及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
【拆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工具、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拆解】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拆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认识论》默写提纲
世界观 真理的客观性
方法论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努力学习和发展科学 作用。(或认识对实践 理论,充分发挥真理、 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 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 合的原则 活动引入歧途
原理
2、真理 的பைடு நூலகம்性 (特点)
真理只有一个,真 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条件性 坚持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真理的具体性 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 的特点 认识具有无限性 新,在实践中认识 (追求 和发现真理,在实 认识具有上升性 真理的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过程) 理
认识论原理
归纳:认识论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 (或实践决定认识) 与认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识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辩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关系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
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源泉。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的内容和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形而上学上说,人是理论的对象;从历史上说,人是实践的主体。
”实践是认识的源头和动力,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会被盲目性所左右。
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
认识的发展,是实践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进而指导实践行动,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目的。
正如列宁所说:“呆在实际上,是无论怎样也无可置辩的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领导实际上,则是千差万别的事情了。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又是实践的指导和动力。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是认识的检验和发展。
实践是对认识的反馈,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结果,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认识又指导实践,通过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行动,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实践的具体过程中。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实践和认识,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伟人哲学名篇《实践论》的33句精华,您值得收藏
伟人哲学名篇《实践论》的33句精华,您值得收藏《实践论》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哲学名篇,它深刻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33句精华,供大家学习与收藏。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2.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但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5.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客观世界。
6.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
7.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8.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具体的。
9.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10.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
11.真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客观实际的过程。
12.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3.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4.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内容。
15.认识的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16.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17.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18.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其作用。
19.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
20.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推动实践的发展。
21.实践中的问题,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22.理论研究要紧密结合实际,为实践服务。
23.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
24.理论来自实践,又高于实践。
25.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26.理论要有预见性,但预见性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2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不是一次性的。
28.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但实践的标准是发展。
29.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
30.认识的深化,是一个不断突破旧框架、创造新理论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离不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反面:认识可以是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前,既能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
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推动的宿命性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认识世界。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发现规律、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我们看到,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
二、实践决定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实践是思维的直接前提,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相互作用,逐渐认识、理解并改造世界。
实践的历史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本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媒介和手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决定论观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才能够不断深化认识、推动社会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动力,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实现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
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实践的名词解释:马原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实践”的简称。
所谓实践,是指人们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改造的过程。
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手段。
马原视实践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实践的本质是不断地通过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并从中获取对世界的认识。
实践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可以是物质生产实践,例如农业、工业等各个生产领域;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例如法律、教育、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还可以是理论创新实践,例如科学研究、哲学思考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实践,都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改造,探索真理的主动行动,同时也是人们获取知识、丰富经验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意味着我们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才能对世界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渐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直观的认识逐渐提高到科学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我们在学习驾驶时,只有亲自上路实际驾驶才能真正学会驾驶技能,单纯的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实践不仅提供了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反思,使我们能够逐渐建立科学的认识体系,提高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度。
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这意味着通过实践验证来检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科学。
只有通过实践的实际验证,才能确定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真实可靠。
实践的检验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修正的关键环节。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果无法通过实践的测试,即无法得到实际效果,那么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正或者放弃。
实践的检验标准既体现了思维和实践的统一性,也保证了认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马原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实践注重实际行动和经验总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实践论》《矛盾论》导读、
《实践论》《矛盾论》导读、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一篇重要文章,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刻阐述。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强调理论必须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才能具有真理性和实践性。
毛泽东还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通过《实践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以及毛泽东对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深刻思考。
《矛盾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它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首先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进行了阐述,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他进一步阐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强调了事物内部矛盾的矛盾性和斗争性。
毛泽东还提出了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指出了矛盾发展的规律。
通过《矛盾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以及毛泽东对于矛盾规律的深刻思考。
这两篇文章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对于指导我们正确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指通过实际行动、实际操作来观察、验证和实现理论知识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直观的经验中获取新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可以帮助人们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实际经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和观点是否正确。
实践可以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正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同时,实践也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进一步推动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将知识与经验相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效果。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实践是人们获取和发展认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和经验。
实践不仅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的哲学定义
实践的哲学定义实践的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行动和实践活动的学科,在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践的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实践的哲学定义。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
人们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和交互,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动力实践的哲学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现状,创造出新的事物和价值。
三、实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实践的哲学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实践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意义的方式。
四、实践是伦理道德的基础实践的哲学认为,人类的伦理道德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活动中的个体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了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实践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实践的哲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五、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实践的哲学认为,实践活动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个体与社会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现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变革问题是实践的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六、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原则实践的哲学认为,知识与行动是统一的。
实践活动中的知识和理论必须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实践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实践的哲学关注的核心内容。
实践的哲学定义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哲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认为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的哲学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愚公移山和蜜蜂有什么区别?
3愚公移山能靠一个人完成吗?
4愚公移山现在和以前有区别吗?
•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 力终将二山移走。 思考: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实践的主体: (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 (铁铲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 (太行、王屋二山―自然 界)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子子孙 孙无穷尽也,移山的工具也需要他人提供; 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6、
2、医生治病。
3、经济发展计划。 4、农民种田。 5、“争论克隆人” 7、克隆羊“多利”问世。
有2、4、 6、 7
•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 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 二山移走。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孙子,重孙子。 思考:1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基本要素有哪些?
3、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 习。”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 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 后改为陶行知。说明
实践决定认识(来源)
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 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是新 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 行动指南。表明
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 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想一想
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 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什么力量推 动了他们的发展?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 知“农时”,力学的 发展是由于制作生 产 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 是记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 学的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巩固练习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 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 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 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 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主观 认识
主观认识和 认识的对象 都不能充当 标准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受主观认 实 识指导 践 改造客 观世界
联系主 观认识
联系客 观事物ຫໍສະໝຸດ 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 的活动, 联系主客 观的桥梁
是检验认 识正确与 否的唯一 标准
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 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么?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 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 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 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提高 (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
人的认识能力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 明” 多数人公 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本身无法证明
•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 全家使用锤子、铁铲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 力终将二山移走。
• 思考: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愚公移山:如何回答别人的劝告?
即使我的儿子死了,还有我的孙子,孙子死 了还有我的重孙……(数代人的努力)
—实践及其特点
预习提示
一、实践的概念是什么?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三、实践的特点有哪些?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如何理解实践的含义?
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 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 现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