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合集下载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关乎成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用量多少关乎成败有一种流传很久, 也流传很广的中医行话, 叫做: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就是中药用量多少。

现在传世的中医经典书籍多如牛毛, 就算是经典的医书《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书,大家看到的药方剂量基本是固定的, 用药有一定的范围, 其实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用药的剂量更是千变万化, 阴阳互变, 综错复杂的, 甚至, 已经成为了中医世家的传之秘。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同一种药物, 有时用量不同, 功能主治就不一样, 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 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 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 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盖其一, 从单味药言, 量变超出一定限度, 必然会引起质变, 故剂量不同, 功效有别。

如附子小量可温补脾肾, 中量能祛寒止痛, 大量则回阳救逆;红花小量可生血, 中量能活血, 大量则破血;大黄小量可健胃, 中量清湿热, 大量则泻下;黄芪小量无利尿效应, 中量能显著利尿, 大量则反使尿量减少;川芎小量能升高血压、大量反使血压下降等等。

处方遣药, 切莫一概认为量大则功胜, 而盲目追求大剂应用, 要因病、因人、因药制宜, 力求做到既对症, 又适中, 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 从组方配伍言, 一方中药有主次, 各药间又相互影响, 彼此制约, 故临证施治除, 依法准确选择方药外, 还要恰当处理好药物之间的量的关系。

须知, 适应不同病证的不同方剂, 其主药间或主次药间各具一定的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 倘此比例失调, 势必导致全方功效重心的改变。

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 才能调和营卫, 解肌发表;若倍用桂枝, 则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若倍用白芍, 就成了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

再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应是三比二;枳术丸中的白术与枳实的用量应是二比一;白虎汤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用量宜五倍于当归;麦门汤中的半夏用量应为麦冬的六分之一左右;一贯煎中的川楝子用量应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中药剂量标准

中药剂量标准

精心整理关于仲景方用药剂量的问题一.众说纷纭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

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为(今)六钱”。

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

清人徐灵胎说:“古一两,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章太炎又说:“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

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

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有了一个标准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分2至3 克+/-1方寸匕 则折合 寸匕上,等,60-80三. 1/10的 ”(等6克,芍、姜、甘、麻、杏各3克,枣4枚;桂二越一汤,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枣4枚、姜3克。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古一两,今一钱”的标准,对某些方也许差不多,但对以上这些方,就有疑窦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

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今人于急性热病,当用石膏者,远不止30克之量,张钖纯治“脑膜炎”用至每剂120克;蒲辅周治“乙脑”暑热型,虽9岁儿童亦用至60克。

因此,按汉1两约等于今1钱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于16两,则仲景白虎汤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药轻”了。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

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民间中医不传之秘:“三两三”验方、秘方,民间医的“镇宅之宝”——本文选自《赵进喜临证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进喜着)“三两三”原为掌握在铃医手中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中药秘方、验方,由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或三分的药物,共4味组成;也有“三两三钱三”,为三味三两药物,一味三钱药物,再加一味三分或三厘的药物,共5味组成,相传其中三分或三厘的药物,为汤方中的保密药,多由医师亲自加入汤内,虽然加的只是三分药,但疗效要高出许多。

因此在群众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病要好得快,需用三两三”。

可以说,具有很突出的配伍特色,临床疗效确切,收效迅捷。

近数十年以来,经过宋孝志、周平安、张炳厚、高齐民、房定亚等诸多中医名家化裁应用,其功效得到了理论升华,其适用范围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充,非常值得重视与总结。

宋孝志先生说,“三两三”是民间医秘传镇宅之宝,无创作者和书籍流传于世,19世纪30年代民间医生袁国华先生在湖南宜章执业,与宋老性情相投,交往年余,因其年已古稀,没有着作,也不带徒,因恐家中秘传良方失传,把三两三口传心授于宋老。

也有学者提出“三两三”出自名医宋向元先生。

其源流所述不一,但是可以肯定,“三两三”多为民间秘方,一般掌握在铃医手中,草药医掌握的更多,其方剂大多都属于“各承家技,秘而不传”。

1960年熊梦在《梦庐医话》载其父用“三两三”治愈其大腿后历经数载反复发作的浸淫疮,其父云此方可用于一切久治不愈之皮肤病,有卓着疗效,熊梦开业期中,曾用此治疗数例病程达10余年之久的荨麻疹患者,服用此方月余,收到根治效果,认为此方不仅适用于慢性皮肤病之血行不良,也可用于亚急性期的各类疮疡。

1962年宋孝志先生将其所继承的袁国华先生的“三两三”经验整理刊载于《广东中医》,传下4首“三两三”验方。

其后高齐民在继承总结宋孝志先生经验的基础上,据宋孝志先生口述又记录下4首未经临床广泛验证的“三两三”验方。

名医谈临证感悟--------方药量效心悟

名医谈临证感悟--------方药量效心悟
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胜,个体化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难以挽倾颓于一刻,必其功于一役。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医抢救有洋地黄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中医同样有“化”。清气有石膏化,凉营有生地化,厥脱有参附化,糖尿病酮症有黄连化,不全肠梗阻有大黄化。非化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击,重剂起沉疴,加快起效时间,并能增强患者信心。
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黄连消糖,30克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制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在病情,大小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文自虚领顶劲的空间发现新的中药剂量应用经验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我会更新到本帖,大家一起共勉,希望有新发现的爱友不要私藏,跟帖一起分享嘛,副作用比较大的中药大剂量使用时请适当加入反佐药或者反制药!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

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

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

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

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伤寒》方药剂量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伤寒》方药剂量及其影响因素论文

《伤寒论》的方药剂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关键词】伤寒论;剂量;影响因素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39-02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说,药量是药效的基础。

《伤寒论》所载方剂组方精良,配伍严谨,药专力宏,被后世尊称为“群方之祖”,其方药剂量的增减同样法度分明,足为后人学习。

1剂量折算东汉距今1800余年,年代久远,与现代度量差异较大,对于其剂量的折算存在一定争论。

1.1重量《伤寒论》中的重量常用单位为两,如何折算为现代剂量目前说法不一,影响较大的有2种。

一种认为《论》中1两为3克,另一种则认为1两约等于15.625克。

前者源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云“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此说与汪昂《汤头歌诀》看法相同。

因两位医家著作影响深远,并与《药典》、《中药大辞典》及多部教科书剂量范围吻合,故多数医者持此看法。

后者是以柯雪帆教授为代表的实物考据派,根据对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量器具进行考证、实测而得出的结论。

1.2容积及其他《论》中60%以上方剂的每服量为一升,目前多数人同意按一升等于200ml进行折算,并与临床实际较为吻合。

柯雪帆对以容量及个数为单位的药物实测后认为:以半升为单位,半夏约42克,五味子约38克,芒硝约62克,麦冬约45克,麻仁约50克,杏仁约56克等。

另有人考证得出1方寸匕容量约为5ml,而钱匕使用较少,争议也较大,目前尚无定论,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其用量较方寸匕小。

2影响因素《伤寒论》组方严谨,不仅药味精当,还表现在对药量的精确调整上,许多疾病仅通过对方中药量的微幅调整,便达到治疗不同病证的目的。

这种调整能力也是名医大家的标志之一,体现着医家的治疗水平。

《论》中影响药物剂量的因素有:2.1主治病证一些方剂药味完全相同,仅对个别药物调整用量,便使主治病证发生改变。

一类是方中君药发生变化,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味相同,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功能调和营卫,主治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若加桂二两则为桂枝加桂汤,桂枝量大发挥平冲降逆,温通心阳之效,主治上焦阳虚不能制下、寒气上逆之奔豚证;若加芍三两则为桂枝加芍药汤,芍药量大走里缓急止痛补益,主治邪陷太阴脾络不和之腹满时痛。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二)2009-02-25 22:20从李时珍一直错到中国药典2007-11-26 15:17 来源: 南风窗作者:陈长青在用药剂量与药方配伍方面长期鲜有作为的药典,与实践脱节、自身前后矛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尽管现在的《中华本草》收载中药8980味,但一个中医师在临床处方中常用到的药物,一般不会超过两三百味;而所治疗的范围,却几乎囊括内、外、妇、儿、皮肤等各科疾病。

为什么?其秘密一个就是中药的剂量不同,第+就是组方的配伍变化。

所谓古中医的复兴,题中应有之义就包括厘清金元以来,中医在用药上积累的问题,重新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中国药典》虽几经修订,其中的部分内容却因为与实践脱离,而被中医界视为掣肘,330多位全国中医名家最常用的12种药材的剂量,均高出药典规定数倍。

《本草纲目》的一语之失说到中医药,很多人自然会想到李时珍。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正是由于《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使其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时珍在书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中医院校的中药、方剂教科书也认为: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取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从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采取“公制”,即1公斤=2市斤=1000克。

为了处方和配药计算方便,又规定按照以下的近似值换算:1市两(16进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经过以上的演变,我们现在便把古代处方中的一两,统统当作一钱,也就是3克。

然而问题恰恰就出在李时珍这句被后世至今奉为圭臬的话。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被称为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的典范。

书中所载的113个处方,都是具有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世称为“经方”,其用药量绝大多数都是按两计算的。

可惜的是,由于《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200~210年),此后战乱频繁,该书流失民间800余年,其间各个朝代度量衡制迭经变化,使得这一极为宝贵的药物剂量经验未能流传下来。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

中药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

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小问题,其认为一般煮药锅具就不大,太多药也装不下没必要用太大剂量。

我亦认为药物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有个溶解饱和限度,但若运用仝小林先生观点亦可反驳。

原方原量,水量亦可增多,虽说药物溶解程度比例不变,但药量和煎煮水量变多,最后得到的药量亦可增多。

那么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人体对药物总有个吸收饱和限度问题,过大的剂量是否存在矫枉过正变成坏病的危险或存在浪费药物的问题。

但仲景常在煎服法提到分服,中病即止,而仝小林先生亦运用其实践病案加以说明。

如运用45g麻黄的麻黄汤分8次服用,汗出热退即止,这也能进行驳斥。

不过,这另一方面也说明确实浪费了一部分药材。

像赵绍琴前辈以前治疗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由于传变发展太快,往往一天内要在病家换几次处方,就算运用白虎汤加减,也是一般剂量的石膏但多剂频服,这样似乎护理更为细腻。

而蒲辅周、赵绍琴、朱进忠等前辈的医案,常常是“轻剂建奇功”,摘叶飞花亦可伤人。

蒲辅周前辈的一味茶叶苏醒重病老太的胃气,赵绍琴前辈平正清灵用药治疗高热昏迷,而朱进忠师傅李翰卿前辈运用每味药只有0.3~0.6g的真武汤治愈心衰重病老太。

在临床实践中,我亦曾遇到一例如李翰卿前辈所治的患者。

记得当时那位老太左心衰竭心功能III级,住院期间颜面四肢水肿,胸闷心累气紧症状突然加重,四肢冷舌红少苔。

西药用多巴胺等药物、监测尿量,但症状和查血指标改善不显。

我偷偷开了每味药1g 的真武汤2剂(医院规定颗粒剂每味药至少1g),服用之后患者水肿退去很多,症状和查血指标较前改善很大。

但可惜之前记录数据没有,难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够严谨。

本人亦有小剂二陈平胃散治愈脱发等案例,但小剂治病本人实践还是太少。

中医经方疗效不显 专家:中药用量该多大教学文案

中医经方疗效不显 专家:中药用量该多大教学文案

中医经方疗效不显专家:中药用量该多大老百姓信不信中医,主要看疗效。

疗效已经成为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疗效的恰恰是中医不传之秘——药量。

在日前召开的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开郁清热法在Ⅱ型糖尿病中的应用荣获二等奖,其关键在于抓住中医降糖这一难题,切入量效关系。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入围“973”计划,原因在于抓住了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疗效。

事实证明,只有加强中医基础研究,把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让中医药更有生命力。

——编者剂量为何影响疗效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

如果剂量过小,对急危重症,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一位28岁的东北女青年,患了重度胃瘫,吃啥吐啥,只能靠打点滴静脉补充营养,体重从最初的120斤降到了84斤,瘦得像个骷髅。

从县里到省里一直到北京,看了4年病,没一个医生能治好。

当她带着5个大塑料袋被家人背进医院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给她开出附子理中汤。

而她的大夫看着方子失望地摇摇头,不止一家医院的中医开过这个方了,患者按此方已经吃过好多次药,结果都一样,照样还是吐。

仝医生看出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先吃三服药试试。

当服到第二服药时,奇迹出现了,妻子的吐止住了。

患者满腹疑惑地来找仝医生询问,同样的方子别人开为啥不见效?原来,仝小林处方用的附子剂量是60克,而其他医生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孙晓波认为,现行中药的常用剂量首先是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但受传统思想影响及条件所限,大多数中药及其处方的量效关系未经过严谨的试验研究与大样本的验证,多以个人经验、个案经过归纳、整理、分析而收载于文献中,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局限性。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制约疗效的恰恰是中医不传之秘——药量。

仝小林认为,提高疗效,弄清楚中药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重剂起沉疴,方能挽狂澜于顷刻、扶临危于既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
中药用量是不传之秘
张炳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正确使用药物药量的依据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药量使用论述
我的经验 ❖临床相关用药剂量的典型有效病案
一、正确使用药物药量的依据
1、因气候、地理、性别、体质制宜 2、熟悉历代度量衡及药量度量衡的演变 3、根据药物的质量(产地、野生栽培、代
用品) 4、根据药物的毒性 附子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 论述我的经验
炙甘草汤及炙甘草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甘草
[功效]炙用补脾润肺,生用清热解毒,均能调和药性 [主治]
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均宜炙用; 外伤肿痛,和缓药的峻烈,多宜生用。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论 述我的经验
炙甘草汤及炙甘草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 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治心悸,脉结代; ❖ 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 ❖ 桂枝、生姜:行阳气调营卫; ❖ 地黄、麦冬、阿胶,麻仁:滋阴补血以药心阴; ❖ 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之结代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 论述我的经验
桂枝汤及桂枝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桂枝
[功用]解肌表风,温通经络,壮阳化饮,建立中气,行水活血。 [主治] ➢ 太阳引经药,与芍药配合,可治太阳中风:恶风、发热、有
汗、头痛等症。 ➢ 达四肢,可治中风的肢节酸痛。 ➢ 壮心阳,可治心下水饮。 ➢ 配芍药加饴糖,可用于中虚胃痛。 ➢ 配茯苓,治膀胱蓄水;桂枝配桃仁,治胞室蓄血。
从几张经方中君药的用量使用 论述我的经验
1、桂枝汤/桂枝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2、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麻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3、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4、白虎汤/生石膏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5、炙甘草汤/炙甘草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6、黄芪建中汤/黄芪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7、四逆汤/附子用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8、酸枣仁汤/炒枣仁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9、金匮肾气丸/地黄圃/地黄的剂量在临床的使用经验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黄芪)闲暇偶读,看到有的医书中谈到中医治病的奥秘所在,有人说,“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

不传之秘果真在药量吗?我以为这个说法值得商议。

咱们知道,中医医治疾病的关键之一在于辨证施治,要按照人体疾病的不同的表现,人体疾病发作的不同时间,人体的不同体质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在医治时,除用药适合之外,还需要按照疾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药量。

药量的多少也对医治的效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任何中药的量和种类的应用都得在疾病这个大体前提下才能进行应用。

如在伤寒论中,有些药物的量的多少乃至可以决定一个方剂的名称,这就是说若是方中的某一种药的量增多或减少的话,这个方剂的治疗作用就会有所不同了。

如在《伤寒论》中,以治疗表虚症为主的“桂枝汤”,如果将其中的芍药量加倍,再加一味饴糖以后,就变成补虚止痛的“小建中汤”了。

主治也由“桂枝汤”的“头痛,发汗,汗出,恶风”变成了“小建中汤”的“虚劳里急,悸,衄,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

可见量的转变,可以决定药方的主治情况。

在这里的药量的转变应用,是根据疾病的不同的症状来辨证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证候才能用什么样的药量,药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需要随疾病的不同表现转变。

药量是按照人体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来进行应用的。

若是一个大寒的人,就得将热性药物的用量加大,一个大虚的人就得用足够量的药来补虚,一个大热的人也得用寒凉的药得当才能祛除实热,一个虚实寒热错杂的人还得按照阴阳的大体原则来应用药物。

*,药量的应用也取决于每一个医生的胆略。

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机械模式来治病,也不能单*书本上说的药的量来衡量一个病人该用的量,因为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

应该凭病人的体质及疾病情况,需要多少量就用多少。

如果该用多时用得少,那么将会无济于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延误病情;该用轻量时反而滥用药物以示自己“医术独特”,这样乃至会适得其反。

因为药物是有副作用,而使病人的身体经受到不该有负作用或毒性。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针对“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之临床策略

针对“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之临床策略
中医药理研 究成果 的方 法 ,可 以较 快 掌握 中药剂 量 临床 应 用 的规律 。 【 关键 词】 中药剂量 ;临床 策略
中图 分类号 :R 2 8 2 .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1 - 0 6 0 0 - 0 2
[ 3 ] 韩 德 民滩 治性 鼻及鼻 窦 炎[ J ] . 中国医学文 摘耳 鼻 咽喉科学 , 2 0 1 0 ,
2 5 ( 2 ) : 5 9 — 6 2 .
[ 7 ] 窦红 霞, 高 玉兰. 防风的化 学成分 和 药理 作用研 究 进展 [ 中医 药 信息 , 2 0 0 9 , 2 6 ( 2 ) : 1 5 — 1 6 .
剂量 是指药物作 用于机体 能够产生特 定的生物效应 的量。理想 的
夏 长于降逆 止呕 , 剂量 比其他加 工产 品的小 。而后 处理药物 的毒性
剂量要求有最好 、最大的疗效 ,最小的不 良反应 。
理 、法 、方 、药贯 穿在 祖 国医学辨 证论 治 的全 过程 ,关于 理 、 法 、方 的书籍可谓 汗牛充栋 ,而药物 方面的论述集 中于药物功效 、炮
为例,有关研究表明,在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细辛根粉末中的挥发油
含量几乎 是细辛全草药煎 煮t 0 mi n 后 的3 倍 ;细辛根粉 末所含挥发油 中 的毒性成分 黄樟 醚含量分别是 全草煎煮 1 0 、2 0 、3 0 m i n 后的4 、1 2 、5 0
倍 提示临床应用 细辛根粉 末不可大剂量 ,大剂量宜用煎剂 。 2 相关 策略
针对上述原 因 ,采用 以下相关策略有 利于临床 较快 掌握 中药剂量 的应 用规 律 :①利用考 古学等相关学 科的学术成果 ,对 占今度量衡 折 算 形成清晰 的认 识。 目前学术界基 本上存在两种 观点 :一种 观点是认 为 东汉一斤约等于2 2 2 . 7 3 g ,一两 约等于 l 3 . 9 2 g ,这是 以吴承 洛为代表 的 。吴 氏其研究 成果为 《 中药大辞 典 《 中医名辞术语 解释 》等直 接引用 ;丘光明等在前人基础 上 ,从文献和 实物两方面对历 代度量衡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古老相传“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此话不无道理。

从单味药而言,量变超出一定限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故剂量不同,功效有别。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差异,药物剂量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疗效,甚至可以完全相反。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就趋向抑制,对血压的影响更神奇,15g以内可升高血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轻剂---2~5g用于升举阳气;中剂---10克左右疏肝解郁;重剂---20克以上透表泄热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30到60g,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g,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g,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g,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g,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g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 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提高中药调配质量的几个要素

提高中药调配质量的几个要素

提高中药调配质量的几个要素本文从中药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药物的炮制处理、药物质量等方面简述如何提高调配质量,其目的在于提高配方人员对调配质量的认识,中药调剂工作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技术性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调配工作,认真把好各个关键环节做到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以确保调配质量,从而保证临床疗效与安全用药。

现就中药调配中提高调配质量的几大要素进行浅析。

标签:中药调配饮片质量要素分析1.调配剂量的准确性中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的“量”与疗效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剂量的准确性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调剂中屡见不鲜的是主观估量“抓药”代称的现象,造成配方总量、单剂量不准确。

剂量影响疗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同一味药剂量不同作用亦异,以肉桂为例,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阴散寒止痛之功能。

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则破血;还有些药物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连、黄柏之类,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

1.2有些方剂中单味药剂量变化会使整个方剂主辅换位,药效属性发生变化。

如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证方剂名称都不相同。

1.3某些毒性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应严格掌握。

如马钱子等用量不足则疗效不显用量过大则极易中毒,故应慎选剂量以防中毒发生。

2.处方应付的正确性提高配方方质量,处方应付的正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也非常大,尤其是对药名脚注及附加术语的审定。

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写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或右下角处所加的简明要求。

调剂人员应明白医者对方药的要求,正确付方。

脚注的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服用法等。

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蜜制、醋制、炒制(炒碳、盐炒、麸炒)等。

处方中有脚注的必须按处方脚注的要求认真执行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处方中有些药虽未加脚注,仍应按《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的规定处理。

中医知识:阴阳转换大法-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中医知识:阴阳转换大法-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中医知识:阴阳转换大法-中医千古不传之秘“道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古代江南医门世家秘传伤寒论,传方不传量,可见药量差别与疗效干系匪浅,本文探究药量药性的本质,阐述阴阳转变规律方是中医不外传之谜,苦心孤诣,实乃中医佳作。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向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

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

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中药饮片剂量刍议

中药饮片剂量刍议

中药饮片剂量刍议摘要] 目的探讨医院医师中药处方常用剂量与经方、《药典》的差异。

方法随机抽查我院2014年的100张中药处方,与《伤寒论》经方用量、以及2010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用量规定进行对比。

结果经方和我院处方的中药剂量远远超过了2010版《中国药典》对饮片剂量的使用规定。

结论《药典》2010版对部分中药饮片剂量规定太小,不利于中医疗效的发挥,临床医师存在风险。

[关键词] 药典;饮片;剂量;风险中药饮片是中医方剂组成部分,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不同的剂量组成,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名家在组方用药时,往往突破规则和界限,剂量很大,超过了药典的规定数倍甚至几十倍,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更多的中医师,则墨守陈规,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是疗效寥寥,把极富特色的中医变成了慢郎中。

而药剂师在调配时,以《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在医师处方超过《药典》剂量时,都会打回让医师签字后才能调配,无形之中也制造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

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剂量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药物剂量是取得相应疗效的关键,并且合适的剂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1]。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是一种常见现象[2]。

对于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其中很多经典方剂,在今天看来,无疑也是超剂量用药。

据考证,张仲景方剂药物计量使用的是东汉国家的度量衡标准,其重量单位“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3];而《伤寒论》药物计量考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4];郝万山先生也赞同15.625g的观点,约等于15g;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 g(一两合15 .5 g),新莽时期每斤238 g(一两为14 .875 g),东汉每斤合220 g(一两为13 .75 g);不管是13.8还是15.6(约数)平均14g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组方不传之秘密(剂量)
中医方剂的比例非常奇妙,对六一散的药理研究,发现:除了六比一的比例外,其他的比例都效果不佳.
1、六一散处方简单,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l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

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

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关键是他的比例的解释是: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

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这不是河图洛书中的数理嘛!太神奇了,也太奇妙了!(意思是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是由水形成的,地其数是六)
2、在学习伤寒论中的,我也听说,麻黄汤中的比例是,麻黄::=3:2:1,,最佳的效果就是这个比例郝万山老师的课程中也提到:在治疗一个脾虚腹胀的病人时,他的处方为厚半甘参汤,,后来他的老师指点他该方中的生和厚朴的量各是半斤而郝只用两片生是没有效果的开经方不是做菜按照经典方剂的比例重新开方后一剂而痊愈了问题是古人是如何得出这样的剂量比例的呢?大量的实践经验还是数术的推算?或者是特异功能的感知呢?经方就是经方,,剂量比例的重要性是个不传之秘密啊组方思路的探索之一(证药对应)
在伤寒论中有六个方后附有加减:我仔细分析后发现,他们有个规律,,.
一、这可能是解开经典组方秘密的方法之一:一药对一证。

比如: 咳这个症状:有三个加减条文.
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真武汤)
咳者,去参\\枣,加五味子\干(小青龙汤)
咳者,加五味子\干(四逆散)
很明显,当医圣看到患者有咳嗽的症状时,立药的思路很单纯,就是五味子\干这对药.这个五味子是性酸,补肺的,干用来散寒.
类似的条文,比如:凡是有呕吐现象症状的,仲景都用生来止呕,难怪后世称生是呕家的圣药凡是有小便不利的,都用茯苓来利水.但也有些症状用药有变化:如腹中痛:①用附子(四逆散);②用芍药(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③用人参(理中丸) ,这个加减我现在无法破解。

前三方的规律是:治疗腹中痛的思路中,三个方子中都用芍药,两个用附子,两个用柴胡.也就是芍药是解痛的必用药,但和其他两味中药的组合更能起到作用.
现在我尝试用症状和方药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一个方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他的症状条文是: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严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我想只要看到小便不利,方中必定有茯苓.
胸满,烦是小柴胡汤的症状之一,严语是阳明热的表现,用承气汤中的大黄.
心惊用龙骨牡蛎和铅丹来处理,这可能是该方组成的思路吧. 中医有句行话:见是证,.我认为可以增加一句见是证用是药通过对伤寒论中六个方剂中加减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掌握最常见的几个药的特性,然后在以后经典方剂的组方分析时便有了一个很实在的分析思路.
万物起点是一,中药方剂的起点可能就是每个药物自己的特有功效和对症.
我准备等以后学习另一部经典的时候,把仲圣的其他加减方一起列表分析,以此做为方剂组方思路研究的起点.
组方的秘密之三(脏腑补泻)用经典来解释经典也是研究经典的一种方式。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就是从黄帝经的脏器法时论中得到的基本的性味补泻知识来解释方剂的组成规律。

但是有两个困扰我持续使用该方法的问题:
问题一:是黄帝经的脏腑补泻容和辅行诀的容有出入:相同部分是脏腑的补和关于肝的补泻是完全相同的。

问题二:辅行诀中对药物的性味定义和现在流行的对某些药物的判定不同:比如,大黄被判定为味咸,而通常的判定是苦寒。

定位不准确,对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组方思路是有极大的障碍的。

我曾经用这样的办法对厥阴病篇提到的方剂做了以上的研究:发现这样的分析颇有些道理。

而且很可能对揭开组方的秘密有极大的帮助!
举例:
当归四逆汤
桂枝(辛热)细辛(辛热)当归(辛温)大枣(甘温)甘草(甘平)通草(甘平)芍药(酸寒)
作为厥阴病的方剂,我们参考肝的补泻原则: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食甘以缓之。

方剂中,三补,一泻,三甘缓。

完全符合以肝作为中心的补泻组方思路。

当然,对本方剂的解读还要深入:条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本方针对的是肝血不足,肝气不足导致的手脚冷的症状。

重用大枣当归来生血养肝,用桂枝汤通阳复脉。

我准备以后针对泻心汤类再进行类似研究.
中药之秘在于量
中药不传之秘,在用量上。

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确定用量时,应注意以下10种不同情况:1、体质不同: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差,用量过大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宜酌情减量;体质壮实者,用量可稍大。

2、病情不同:轻病下药过重,药力太过,反伤正气;重病下药过轻,则药力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

3、性别不同:男性用药量可稍大一点;女性有月经、怀孕和哺乳等生理特点。

故用药量宜小。

4、年龄不同:一般情况下,10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量的2/3;5—10岁,可用成人量的1/2;2—5岁,可用成人量的1/3;1岁以的婴儿,可用成人量的1/4或更少;60
岁以上的老人药量应低于中青年的1/2---1/4。

5、药性不同:凡使用毒峻烈药,须从小量开始,再根据服药后患者的情况而增减;如病势已退,即停服,不愈则酌量增加。

6、配伍不同:在方剂组成中,有主药和辅药之分。

一般来说,主药用量重,辅药用量轻。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前方重用大黄主攻下,后方重用厚朴主利气。

单味药用于急救,如用大黄治疗中毒性菌痢,用独参汤救治血崩虚脱,用量均可加大。

7、药质不同:如花、叶之类质地轻及有效成分易煎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质量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如矿石、贝壳之类,用量宜重。

过于苦寒的药易伤脾胃,用量宜少;甘平之药用量可稍大。

8、剂型不同:同样的药物,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重;复方应用比单味用量要少;鲜药用量比干药用量应多一倍以
上。

9、地区不同:如用麻黄发汗,南方气候较热,人易出汗,用量宜小,一般用5克左右;而北方天气较冷,不易出汗,北方人体质又较结实,故一般可用至10克以上。

10、炮制不同:中药的生品、炮制品及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变化,用量亦应有所区别。

如鲜槟榔切片,槟榔碱含量高,用量可稍小,而干品水浸近一个月(每日换水)再切片,其槟榔碱含量降低,故用量宜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