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油气水的综合判断

3  油气水的综合判断
3  油气水的综合判断

第三章油气水的综合判断

主要内容

一、利用录井资料判别油、气、水层

二、利用测井资料解释油、气、水层

在油田地质研究工作中,从地质剖面上判断油气水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正确认识油气水层,才能保证不漏掉油气层,不误射水层,多快好省地勘探开发油气田。油气水层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油气田的勘探速度和开发效果。

综合判断:根据钻井地质录井、地球物理测井以及地层测试资料来综合分析对地层进行的判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从地层剖面中划分出渗透层(储层)。

B、确定渗透层的产液性质并估计其生产能力。

作为地下地质研究核心问题之一,对于不同剖面类型、不同岩性及不同的储集类型的储层,其油气水层特征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进行判断时,要充分利用以上三方面的资料,来综合分析。

第一节利用录井资料判断油气水层

录井资料是定性识别油气层最直观、最重要的第一性资料,也是测井解释的基础。

一、渗透层的录井证据

钻时曲线——低钻时为渗透层的显示

岩屑资料——直接的岩性识别,油气的荧光显示

岩心资料——具有一定的含油级别,滴水实验证据

气测资料——烃气显示证据

泥浆资料——泥浆性能的异常变化、池体积、槽面变化都可以指示油气水层。

二、油、气、水层的判断

(一)根据油砂的含油级别判断

饱含油、含油:油层

油浸、油斑:差油层、油水同层;

油迹、荧光:干层、水层。

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例外,如:

稠油:色深、含油显示较强,定级别时往往偏高;

气层、轻质油:色浅、含油显示弱,定级别时往往偏低。

因此,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还要结合其它一些资料。

(二)根据气测显示判断

半自动气测:主要是根据全烃和重烃两条曲线的幅度来判断。

油层:全烃、重烃两条曲线同时升高,曲线幅度差小;

气层:全烃高、重烃曲线很低,曲线幅度差大,(主要含较轻的烃类);

水层:全、重烃同时增高或全烃增高,重烃无异常,难以判断。

色谱气测:利用色谱气测解释图版或烃类气体比值图版来判断。

(三)根据泥浆录井资料判断

油层或油气层:槽面可见气泡或油花,岩屑、荧光均有明显显示。

气层:钻井液密度下降、粘度增加,槽内钻井液面上升,有气泡。

水层:无油花和气泡,钻井液性能发生变化。

(四)根据综合录井仪资料判断

油层:钻井液密度下降、粘度增加、温度升高、电阻率增加、流量增加、体积增加。

气层:钻井液密度下降、粘度增加、温度下降、电阻率增加、流量增加、体积增加。

水层:钻井液密度下降、粘度下降、温度升高、流量增加、体积增加。

第二节利用测井资料解释油气水层

用测井资料解释油气水层,针对不同的剖面类型,方法不同。

两种主要剖面类型:砂、泥岩剖面和碳酸盐岩剖面。

一、评价油气层的地质依据

油层两个重要特点:

①含油性

②不含可动水

(一)含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依据

将含油饱和度的大小作为油气水层划分的主要标准。(如某地区S0达到48%时就产油,则这时48%就作为该地区产层的产油界限)

油气水层的含油饱和度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经常随储层束缚水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某油层为 60%~70%时,产水或油水同出,而对其它另外一高达80%却依然产油而不产水,这主要与束缚水含量有关,所谓些油层有时S

W

“束缚水”就是指不能在孔隙中流动的水。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在进行油气水层判断时常出现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Sw=Swi+Swm (总含水饱和度=束缚水+可动水)

当Sw=Swi时: Swm=0 含油饱和度即使很低也能产纯油。

1、对低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

岩性: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特点:颗粒粒径小,比表面大,孔隙中粘土含量高,孔隙喉道窄小,微孔隙发育。

亲水、低渗透性。

SW高,但以束缚水形式存在,S0低。

因此,我们根据S0来判断时,就可能把油层定为水层或油水同层,出现对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低,导致错误。

2、对高渗透性砂岩油气层的含油性解释偏高

岩性:细砂岩以上;

特点:粒径大,比表面小,粘土含量少、孔隙分布均匀、孔径大、K高、水以可动水的形式存在。

如SW低,S0高,我们则判断为油层,但由于水是以可动水形式存在,此时仍然产水,可能为油水同层甚至水层,这样把油水同层或水层就定为了油层,导致判断油气层时出现解释偏高的现象。

所以说,油气层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含油饱和度界限,S0界限往往随着产层束缚水含量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岩性和泥质含量变化大的地层更是如此,因此,含油性只是判别油气层的重要依据,并非充分条件。

(二)不含可动水是评价油气层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动水”:可以在地层孔隙中流动的水,主要占据在较大的孔隙内。

在“石油地质学”中,一般将储集层的孔隙按流体的微观流动特征分为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半径>250μm,毛管力趋于零,流体可在其中自由流动。

2.毛细管孔隙:半径:250~0.1μm,外力>毛管力时,流体流动。

3.微毛细管孔隙:半径<0.1μm,流体在外力作用下也难以流动。

“不动水”:滞留于微毛细管孔隙内或被亲水岩石颗粒表面吸附,其相对渗透率极低,不能流动的水,主要指“束缚水”。

由于油、气、水对岩石润湿性的差异以及发生在孔隙内的毛细现象,决定了油、气、水在孔隙空间独特的分布形式和流动特点:

一般地,在油气层中,水主要分布在流体不易在其中流动的微小毛细管孔隙中或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而油气则主要占据在较大的孔道或孔隙内流体阻力较小的部分,这样油气流动而水不能流动。所以,在油气层中,由于水的状态主要是束缚水,即使其含水饱和度很高,由于不能流动,产层仍然只产油气而不产水。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上面第一个问题“含油性”中所讲的:为什么油气层含油饱和度界限是可以变化的,以及含水饱和度很高时仍然只产油气而不出水的原因。(“束缚水”的存在。)

所以,只含“不动水”,不含“可动水”是油气层普遍具有的特点。

(三)储集层产流体性质主要取决于油、气、水各相的相渗透率。

相渗透率:在多相共渗体系中,不同相的流体在地层内部的流动能力(实际上就是各相的有效渗透率)。

对于水平状地层,多相流体(油、气、水)并存时,根据多相流体渗流理论,可用多相共渗的分流量方程来确定地层产流体的性质。

为了更好地描述各相流体流动的过程,我们常常采用相对渗透率来表示相渗透率的大小。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用“Kr ”表示。

对于多相共渗体系,由分流方程,我们也可以求各相流体的相对产量(产率):即各相的产量与总产液量之比。

比如,对于油水共渗体系:

根据上面的分流量和相对产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储层的产液性质主要取决于各相的相渗透率,即油、气、水各自在储层内部的流动能力。

如,对于油、水共渗体系:Krw + Kro = 1

A 、Krw (Kw )→ 0,Kro → 1:水不能流动而油的流动能力达到最大。 由分流量公式和相对产量公式得:

Qw → 0,Fw (产水率)→ 0,Fo (产油率)→ 1:油层。

B 、Kro (Ko )→ 0,Krw → 1:油不能流动而水的流动能力达到最大。 由分流量公式和相对产量公式得:

Qo → 0,Fo (产水率)→ 0,Fw (产油率)→ 1:水层。

C 、若0<Krw (Kw )<1, 0<Kro (Ko )<1: 油、水在储层内部都具有一o o o g g g w w w K A P Q L K A P Q L K A P Q L μμμ??=-???????=-???????=-????

o ro w rw K K K K K K ?=????=-??111w w ro w w o rw o o w Q F K Q Q K F F μμ?==?+?+????=-?

定的流动能力,由分流量公式和相对产量公式得:

Qw >0,Qo>0,0< Fw <1, 0< Fo <1: 油水同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储层是产油、产水还是油水同出,最终取决于油、水各相在储层内部的相对流动能力,即各相的相渗透率。所以说,确定产层的相对渗透率是评价油气层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总的来说,含油性和不含可动水是油气层的两个重要特点,其中含油性是评价油气层的依据,分析产层的可动水则能把握油气层的变化和界限,而对于油气层的最终评价还是取决于对地层油、气、水相对渗透率的分析。

二、砂泥岩剖面中的油气水层的判断

砂泥岩剖面:是指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碎屑岩类和砂质泥岩、泥岩、页岩等粘土岩类组成的地层剖面。一般,碎屑岩可作为储层,而粘土岩可作为隔层和生油层。

(一)划分渗透层

砂泥岩剖面中的渗透层一般是指砂质岩类。

在划分时,一般利用自然电位曲线(SP)确定渗透层的位置,以微电极曲线(ML)划分渗透层界面,并参考其它曲线和录井资料,如:视电阻率曲线、井径曲线,油气显示、泥浆性能、钻时曲线等。

1、自然电位曲线:渗透层相对于泥岩基线而言具有较大的幅度异常。

负异常:地层水矿化度>泥浆滤液矿化度时;

正异常:地层水矿化度<泥浆滤液矿化度时;

无异常:地层水矿化度=泥浆滤液矿化度时。

一般,地层水矿化度>泥浆滤液矿化度,所以常常显示为负异常。

2、微电极曲线:

在自然电位判断出的砂岩中,

渗透层:在微电极曲线上的视电阻率一般较低,而且常常出现正幅度差;

致密砂岩:微电极曲线上的视电阻率较高,曲线呈锯齿状,无幅度差或有较小的正负不定的幅度差。

3、井径曲线:

渗透层:井径缩小;

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层:井径扩大。

(二)、油气水层的判断

根据测井曲线上油、气、水层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判断的。

油层:侵入特征为“减阻浸入”;

微电极曲线(虚线:微电位,实线:微梯度):微电位的视电阻率>微梯度的视电阻率,表现为正幅度差,高-中值;

自然电位:偏离泥岩基线,显示为负异常;

长、短电极视电阻率曲线(4M、0.45M):高值;

声波时差:中-高值,平台状。

气层:侵入特征为“减阻侵入”;

微电极、SP、视电阻率:与油层相同;

AC:周波跳跃或台阶状增大;

中子伽玛:幅度高于油层。

水层:明显的“增阻侵入”;

微电极:正幅度差,中-低值;

SP:负异常,幅度比油层大得多(对淡水层则显示为正异常);

长电极视电阻率(4M):低阻;

短电极视电阻率(0.45M):高阻;

AC:中-高值,平台状(与油层相似)。

增阻侵入:地层孔隙中原始流体的电阻率较低,泥浆滤液侵入后,侵入带的电阻率比原来地层的电阻率高(Ri>Rt),这种现象称为“增阻侵入”或“高侵”。该情况多出现在含高矿化度水的水层处。

减阻侵入:地层孔隙中原始流体的电阻率较高,泥浆滤液侵入后,侵入带的电阻率比原来地层的电阻率低(Ri<Rt),这种现象称为“减阻侵入”或“低侵”。该情况多出现在含油气的地层中。

三、碳酸盐岩剖面裂缝性油气层的识别

碳酸盐岩地层在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储层特点:

(1)岩性复杂,物性变化大,具有高的电阻率。

(2)储集空间复杂,储集类型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具有双重孔隙结构:

基质孔隙系统和裂缝系统。这两类孔隙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划分渗透层

1、地质录井特征:

(1)钻具放空,钻时下降:钻遇缝洞层时,钻时下降,若缝洞较大时,还出现钻具放空现象。

(2)钻井过程中普遍发生的井漏、井喷:井漏、井喷、且先漏后喷是碳酸盐岩裂缝性油气层的显著特点之一。

(3)取心资料:对岩心进行观察,判断缝洞的存在,划出渗透层。

(4)岩屑录井资料:根据岩屑中次生矿物含量。

地层中的缝洞不能通过岩屑看到,但缝洞中有冲填物。

“缝洞开启系数”表示地下有效缝洞发育的情况,系数越大,则地下有效缝洞越发育。

2、测井曲线上的反映: =100%?次生矿物含量缝洞发育系数岩屑总含量=100%?次生矿物中自形晶含量缝洞开启系数次生矿物总含量

以华北古潜山裂缝-溶洞型储层和四川的裂缝性储层为例。

A、华北:裂缝-溶洞型储层,采用潜山测井系列:

岩性-孔隙度测井:自然伽玛、岩性-密度、中子、声波

聚焦电阻率测井:双侧向-微球型聚焦

裂缝测井:裂缝识别、地层倾角、井壁超声电视

其它测井:井径、井温、声幅、声波变密度

采用潜山测井系列,根据渗透层在这些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就可以将它划出来。

测井特征:

1)自然伽玛:低值(含铀层为高值)

2)电阻率:低值或中等值

3)中子测井:低中子伽玛、高中子孔隙度

4)声波时差:高于或近似于骨架时差。仅探测水平缝

纵波:出现“周波跳跃”

声幅:明显衰减

变密度:波列显示突变,模糊带、锯齿带

5)密度测井:低体积密度

6)井径:平直时密度校正曲线不为零值

7)裂缝识别:重叠曲线有明显差异

8)声波电视:黑斑(带)显示

9)双井径:大于或近于钻头直径

10)自然电位:泥浆漏失形成过滤电势,可能在裂缝发育段产生异常

11)岩性密度:地层:Pe=1.81~5.08

重晶石: Pe=24.7

在含重晶石的泥浆侵入裂缝后,成为很好的指示器

12)双侧向:水平裂缝:深侧向下降,浅侧向影响小,相成负异常

垂直裂缝:深侧影响小,浅侧向下降,相成正异常

13)井径:裂缝段垮塌,形成明显扩径

14)井温:泥浆漏失,出现低温异常

15)倾角测井:极板接触不好,出现低阻异常

B、四川二叠渗透层:

四川二叠系阳新统产气层;厚层及块状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和溶蚀洞穴。下面几种岩层在测井曲线上的表现:

由以上这张表可以看出:渗透层在测井曲线上的显示为“三低一高”,即自然伽玛低、中子伽玛低、电阻率低、声波时差高。

反映了“一纯”、二“多”、三“连通”的特点:

一纯:低自然伽玛反映含泥少,岩性纯,说明缝洞发育。

二多:低中子伽玛、高时差反映地层含H量多,说明缝洞发育,φ高。

三连通:低电阻率反映地层连通性好。

(二)识别油、气、水层

1. 缝洞油、水层的识别

①、双孔隙度法:

——利用岩石总孔隙度与含水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来划分油、水层的一种方法。

总孔隙度(又称中子孔隙度,φN):由中子伽玛求出;

含水孔隙度(φW):由深侧向电阻率曲线求出(阿尔奇公式)。

评价准则:a、φN ≈φW时:水层;

b、φN >φW时:孔隙油层;

c、φN <φW时:缝洞层;此时应仔细分析,方可作出判断。

②、深浅侧向电阻率重叠比较法:

满足条件:Rmf >Rw(泥浆滤液电阻率>地层水电阻率)时,用此法。

a、R深>R浅,中高阻:孔隙油层;

b、R浅>R深,低阻:水层;

c、R深≈R浅,高阻:致密层;

d、R深≈R浅,低阻:泥质层和缝洞层。

③、正态分布法

——建立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一种测井分析方法,并采用概率纸的形式进行直观显示。

由于地层的原因、测井手段和方法本身的原因,常使计算的地层水电阻率(Rwa)≠地层水真电阻率(Rw),而是围绕Rw上下波动。

任丘油田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其水层的视地层水电阻率的平方根(Rwa1/2)具有正态分布的特点,在正态概率纸上Rwa1/2与累计频率呈线性关系,而油层则偏离这条直线或形成斜率较大的另一条直线。

④、油水界面的确定方法:(以底水油藏为例)

开发前:油藏有一个统一的油水界面;

开发后:底水逐渐上升,油水界面也随之上升,由于缝洞系统和微裂缝-微孔隙系统底水向上推进速度不同:缝洞系统的底水向上推进速度要比微裂缝-微孔隙快,引起了地层中油水演变过程的不均衡,形成了两个界面:纯油界面和纯水界面。其间为油水过渡带。

A、纯油界面(缝洞油水界面)以上:

ΦN >Φw ,Φw <4%,R深>R浅、中高阻。

B、纯水界面(微裂缝-微孔隙油水界面)以下:

ΦN ≈Φw ,R浅>R深,低阻。

C、油水过渡带内:

油水混杂,电性特征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或两者均有出现。

2、裂缝性气、水层的概略区分

主要根据以下这些特点来区分气、水层:

对于四川二叠系裂缝性气层,气、水层很难区分,因此,我们在识别时,还应尽量收集地质录井、测井以及地面露头等各方面的资料,然后综合分析,作出评价。

地面油气水测试计量作业规程

地面油气水测试计量作业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塔里木油田油气井测试地面计量流程的安装、调试、施工操作、资料录取等方面的步骤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塔里木油田探井试油过程中地面流程现场施工作业。 2 施工准备 2.1 基地准备 2.1.1 备齐足够量的油管,油管短节,接头及地锚。 2.1.2 备好三向分离器,加热炉,油嘴管汇等主要设备的配件,专用工具和各种仪表。2.1.3 备好油气样瓶和样桶。 2.1.4 精密仪器,仪表从设备上拆下,单独装箱,妥善运输。 2.1.5 各种承高压件(如弯管,活动弯头,数据头,连接短节和接头),必须在基地试压合格后,方能现场使用,且在每口井试油结束后应探伤检查一次。 2.1.6 各种仪器仪表(包括各种压力表,温度计,气比重计等)应校验合格,送现场使用。 2.1.7 准备扬程50米以上防爆泵,30米的低压软管,用于转原油,污水。 2.1.8 在每一口井试油施工结束后,都应检查加热炉及分离器内壁腐蚀情况,如遇有腐蚀性液体或气体,应一层检查一次。 2.2 现场准备 2.2.1 向配合的施工单位交底,同甲方一起检查污水池和作业场地及放喷、防火、防毒等安全措施。 2.2.2 污水池体积要求300—400立方米。 2.2.3 连接地面流程设备。 2.2. 3.1 分离器距井口距离大于30米,距环保罐距离大于30米,距间接火加热炉10—15米,间接火加热炉距井口距离大于30米,距环保罐距离大于30米。 2.2. 3.2 气管线出口点火处距井口、环保罐、分离器距离大于80米。 2.2. 3.3 防止逆风测气,气管线应平直,不得有急弯,弯度大于120度,出口处应清除障碍物,点火处应远离高压电线、植被、树林密集区等危险地方,且气管线点火口应装消声器。 2.2. 3.4 环保罐摆放位置要方便以后原油回收。 2.2. 3.5 所有连接管线要求有地锚或水泥基墩固定,间距10—15米一个。 2.2. 3.6 连接压缩空气气源,连接电源,用于照明和给输油泵提供电源,电源开关要求防爆。 2.2. 3.7 为间接火加热炉准备柴油及锅炉水。 2.2.4 设备检查 2.2.4.1 管线连接后用压风机或清水扫线。 2.2.4.2 检查油嘴管汇,闸门是否灵活,油嘴是否齐全,可调油嘴和固定油嘴有无损坏,可调油嘴可否调零。 2.2.4.3 检查三相分离器的压缩空气气源压力大于0.55MPa;检查内部浮子的扭矩传杆动作是否灵活;打开压缩空气阀门(禁止使用氧气)给油、气、水控制器供气,将液位控制输入

一种提高卧式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污水处理能力的方法

一种提高卧式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污水处理能力的方法 【摘要】文昌13-1/2油田总产液量超过三相分离器原设计处理能力,处理后原油含水率超标,同时打调整井、换大泵提液等增产措施受到限制。为解决这一瓶颈,充分利用油田现有生产设施,对FPSO油气水三相分离器进行了排水改造,使三相分离器生产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原油处理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满足了油田提液增产要求。 【关键词】三相分离器生产水处理能力原油处理提液增产 1 引言 文昌13-1/2油田由文昌13-1井口平台、文昌13-2井口平台和南海奋进号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组成,单井全部采用潜油电泵方式生产,FPSO作为原油处理、储存、外输中心。来自井口平台的井液经海底管线到达FPSO后进入三个卧式三相分离器(现场称为一级分离器)进行油、气、水三相分离,经过处理后的原油含水率不超过0.5%,生产水含油量不超过1000ppm,气中90%以上的大于10μm的液体颗粒被除去,处理后的原油进入FPSO货油舱储存。分离器设计最大处理能力为:油8975m3/d,水10415 m3/d,气172440 Sm3/d。 2 存在的问题 按照设计处理要求,一级分离器油出口原油含水不超过0.5%,但随着含水率上升及换大泵提液,产液量和产水量逐年增加,从2008年开始,一级分离器的处理结果就达不到设计要求,处理后原油含水超过10%,大大增加了后期处理工作量,对原油外输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严重制约了油田提液增产、调整井作业等增产措施的实施。根据油藏预测,到2013年底,油田总产液量将达到21000 m3/d,产水量将达到18000 m3/d,水处理量已大大超过原设计处理量,生产水处理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该油田稳产的瓶颈。 3 工艺系统优化改造 3.1 一级分离器水收集室立管改造 一级分离器为对称分离室结构,内部安装有增强油水分离效果的波纹板、防波板、气体除雾内件和冲砂管汇,液流均匀进入两端分离室,油水分离后,原油从分离室上部流过溢流板进入油收集室,分离室底部的水通过分离室底部8〞导管,再流经一个高1650mm的立管后溢流到分离器中央的水收集室,然后排入生产水舱。正常情况下,水收集室立管的高度基本确定了分离室中油水界面的高度,这种设计避免了对油水界面的直接控制。 当一级分离器水处理量超过设计处理量时,分离室至水收集室的排水管不能及时排走分离器底部的生产污水,导致分离室油水界面升高,当高过溢流板时,

油气水三相的流动型态的研究进展

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研究进展 韩蕊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的研究,远落后于气液两相、油水两相流动规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油气水三相流动规律仍未统一认识,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油气水三相流动中的流型划分的研究。 [关键词] 油气水;三相流;流型;水平管;垂直管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Oil-Gas-WaterThree Phase FlowPattern Hanrui Abstract:Currently,the study of oil-gas-water three phase flow pattern get far behind the study of two phase flow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is not aunitive cognition of the flow regulation about three phase. In this article the division method of flow patter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oil-gas-water;three phase flow;flow pattern;horizontal tube;vertical tube 一、引言 油气水多相流中,由于存在着互不相溶的油水两相,与气液两相流相比,油水两相间的动量传递较强,升力影响较弱,表面自由能较小,使界面波较短、分散相尺寸较小,油水的相互作用和分散程度对流动型态影响很大,因此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比两相流复杂得多。以下分别从水平管与垂直管中油气水三相流流型来说明三相流流型的研究进展。 二、水平管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研究 1、国外学者对水平管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研究 Acikgoz&Lahey最早进行油气水三相流型的实验研究[1],在其1992年发表的文章中阐述了他们对流型的划分。根据“油基”(油为连续相)和“水基”(水为连续相)的不同,提出了10种流型,并且作出了流型图。这十种流型分别为:油基

三相分离器资料

高效三相分离器 1.型号释疑 JM-WS3.0×8.0-0.8 设计压力MPa 设备筒体长度m 设备筒体内径m W:卧式容器 S:三相分离器 骏马集团 2.三相分离器分离原理及结构特点 刚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我们称为原油,它是复杂的油水乳化混合物,还含有部分气体和少量泥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气和二氧化碳。为了分别得到有利用价值的高纯度的天然气和石油,我们研制出了原油用高效三相分离器,来满足原油开发开采者的需要。 所谓的三相,就是气相、液相、固相。三相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原油中所含各物质的密度不同、粘度不同以及颗粒大小等的区别来进行分离的。来自井口的原料油首先经过井口阀门、管线到一个加药装置,加药装置可连续可控制的来给原油加破乳剂。这是用来降低原料油中水、油、泥沙之间的粘连混合程度以及分化乳化混合物的颗粒,有利于三相分离器更好的进行分离。我们可根据原油的参数(粘度和温度)来看是否需要在加破乳剂之前设置水套加热炉。水套加热炉就是对原油加热,来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原油的运输速度。 加了破乳剂的原料油首先进入三相分离器的一级分离装置,进口是在一级分离装置中部,沿切线方向旋转式进入。通过旋风分离,根据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将原油所含的各物质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的排列为气、油、水、泥沙。为了延长分离器的使用寿命,我们在一级分离装置的入口处沿筒壁方向增加一块垫板,这样泥沙在冲涮筒壁时,只磨损到这块垫板。等于说是把一级分离装置能接触到的高

速流体的那段筒体壁厚进行了加强。 经过旋风分离,大部分气体涌向一级分离装置的上部,在分离装置的上部我们设有一个伞状板,伞状板由三根扁钢呈120°角分布支承。下部靠一个焊接在筒体内壁上的支承圈支撑。气体冲击到伞状板之后,经过伞状板和一级分离器筒体之间的空隙到达分离器的顶部出气口,由出气口进入二级分离装置。我们设置这个伞状板的原因,就是因初步分离的气体中,含有部分雾状的小颗粒,颗粒中有水和原油以及细微的泥沙,经碰撞到伞状板上之后,由于粘度的原因,大部分都附着在伞状板的内壁上,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沿伞状板的内壁边缘滴落。但还是有少部液体被气流带走,进入二级分离器装置再进行精细过滤的分离。 再谈一级分离装置中的除了气体之外的其它物质,由于旋风分离利用离心力和重力的合力原理,绝大部分液相和固相物质从分离器的底部流入三相分离器的主体分离装置,我们在一级分离装置的底部出液口处设有一个防涡流挡板,呈“十”字状,这是由于流体经过旋转,在分离装置的底部易形成涡流,若不设置挡板,就会有较多一部分气体随之涌入主体分离装置,这样会使主体分离装置中流体引起较大波动,也影响到流体中各物质的分离效果。 我们根据许多科研人员的试验结果:油在水中上升的速度,远远快于水在油中下降的速度。这就是由于油的粘度大于水的粘度的原因。这一发现使我们利用这个原理将一级分离装置底部的流体出口的接管延长至主分离装置的底部区域。从底部进入主分离装置,这样流体会慢慢的涌出,而不是直接喷洒进入,这样大大减小了流体在主分离装置中的波动,慢慢上升的流体中,油上升的速度快于水下降的速度。流体中的油就会迅速的浮上水面,为了减小这些流体在主分离装置中的振动和波浪,我们在延长管的底部附近一圈焊接一块有许多小孔的方形折边向下的挡板。这样能有效地降低流体的流速和动能。而且还能够将流体中的乳状团块细化。我们也考虑到流体直接冲击主分离装置的底部,会使底部钢板受到冲涮侵蚀,寿命会大大降低,我们在主分离装置的来液底部,也设置了一块碗状垫板。这样的形状同时使来液绝大部分都可以反弹到孔板上进行团块细化分离。 当液量达到一定高度,我们在主分离装置的中部上半部设置了一段填料装置。它的结构就是规整填料,术语称TP板,又称聚结板、消泡器、斜板填料。该板每片都呈波纹形状,就象一把挂在主分离装置内部的梳子,用于油田油水处理系

油气液三相计量的发展20160427

编号 数字化三相计量 中原油田分公司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2016年4月

数字化三相计量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推动发展数字化油田建设。数字化三相计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油田单井、计量站、联合站等基本生产单元的有效控制,在油田“战寒冬、求生存、谋发展”的时期,降低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效率,实现油田的低成本开发,达到了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从而推动中原油田又快又好发展的发展。 一、油气液三相计量 石油开采过程中,从油井采出的液体为含水原油和伴生气,通常把油、气、液三种流体的混合称为三相流。长期以来油田的三相流计量主要是抽样计量,即把一天中某一时间段的抽样数据折算成一天的数据,并上报汇总。此方法手段落后,数据正误难以查考,加上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基本误差都在10%以上,存在着计量不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人工劳动强度大等弊端,给地质分析造成偏差,不利于油田的开发生产,很难满足油田生产和管理的需要。 我国在三相流计量方面的技术发展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为“863计划”的组成部分,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有许多三相流实验室和实验装置,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和样机面世,国内如兰州海默、兰州科庆、西安开尔、宁波威瑞泰、上海一诺;国外有法国的斯伦贝谢(Schlumberger)公司、挪威的罗克塞尔(ROXAR)公司、美国的Agar。 二、三相计量装置在数字化油田建设下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已经进入了二次创业时期,剩余油气藏普遍存在于复杂的生储盖地质环境中,具有埋藏更深、更隐蔽、更难开采的特点,数字化油田将改变传统的油田生产经营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数字化作业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的工作方式。数字化油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油田单井、管线、站场等基本生产单元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一次性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处理实时化、自动化,油气生产施工现场操作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满足油田日常生产运行、生产管理、生产监控、设备管理、成果展示的需求,达到过程受控、强化安全、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使油田整体效益、管理水平及管理层次和油田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油气水分离工艺设计

第二节油气水分离工艺设计 四、分离器的类型 1. 分离器的分类 油(气)田上常用的分离器, 按其外形分主要有立式和卧式两种; 按功能分有气液两相分离器和油、气、水三相分离器等;按操作压力可分为负压(<0.1MPa)、低压(<1.5MPa)、中压(1.5~6.0MPa)和高压(>6.0MPa)分离器等。 下面对分离器的型式和内部结构作简单介绍。 2. 立式分离器 图2-3-16为立式分离器的简单结构示意图。 图2-3-16 立式分离器的简单结构示意图 立式分离器一般用于处理高气液比的油气混合物,如用作气体洗涤器、分液罐等, 以便除去大量气体中所含少量液体。 立式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混合物由侧面进入分离器, 经入口分流器使油气得到初步分离, 液体向下沉降至分离器的集液部分, 析出所携带的气泡后经液控阀流入管线;经入口分流后的气体向上流向气体出口, 气体所携带的较重油滴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至集液部分; 较小的液滴经出口捕雾器碰撞聚集后进一步脱除, 然后气体流出分离器。 3. 卧式分离器 卧式分离器多用于液气比较高的情况,像原油分离器、缓冲罐等。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如图2-3-17所示。 图2-3-17 一般三相分离器的简单结构示意图 1—三相流体入口;2—挡板;3—气相整流件;4—填料或防浪板;5—捕雾器; 6—气出口;7—下液管;8—溢流堰板;9—防涡器;10—水出口;11—油出口 流体进入分离器,经过入口分流器后气、液的流向和流速突然改变, 使气液得以初步分离。

气体水平地通过液面上方的重力沉降部分, 被气流携带的液滴在此部分靠重力沉降至气液界面, 未沉降至液面的粒径更小的液滴在出口捕雾器碰撞聚集成大液滴, 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至 集液部分。 经过初步分离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分离器的集液部分, 集液部分需要有一定的空间, 使液体流出前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对于两相分离器, 足够的停留时间可以使原油中气泡升至液面并进入气相;对于三相分离器, 足够的停留时间除使油中气泡析出至气相外, 还可以使油中水滴沉降至水层, 水层的油滴升至油层, 然后再通过控制阀流出分离器。油气界面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2~3/4)D之间。 为了提高脱水效果,容器内部一般加设填料。填料的形式有斜板、波纹板,或填料和斜板合一等。油水混合液流过这些填料时,可使水滴吸附其表面,在液体的剪力作用下破坏水滴表面张力,使水滴易于聚结;同时,顺着填料下沉,缩短沉降时间。 有的分离器气相也设置填料。由于气相主要是分出液体,填料可能与油水分离段的填料不同。填料段一般设置1~2段,如果太多,不经济,且占去较大的分离空间。 根据填料和波纹板的功用,它们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具有良好的润湿性,混合物流经其表面时,水滴(或油滴)易于吸附; b. 能长期使用,不易破碎,并不与油、水发生化学变化; c. 来源广,价格低廉。 对于用于浮式生产储油设施上的分离器,由于波动原因必须考虑增加内部防浪设施稳定界(液)面。比较简单的办法是采用防浪板,如图2-3-17所示,有时填料兼作防浪板。防浪板的多少根据分离器分离段的长度来定。 3. 高效三相分离器 高效三相分离器一般为卧式分离器,图2-3-18是典型的高效三相分离器。 高效三相分离器是通过合理的内部结构设计,利用机械、热和化学等技术,使原油达到高效分离的容器,与同尺寸的普通分离器相比,处理量大,脱水效果好。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一般用于处理高密度、高粘度的原油。 高效三相分离器在设计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1)设计预脱气室。气液分离仅靠重力,需要的空间较大,也就增大了分离器的尺寸。高效分离器设置气体预分离室(如图2-3-18所示),可以预分离出大部分气体,减少了沉降分离室的气液分离空间,同时保证了液面的稳定。 (2)高操作液面。由于沉降分离室的气液分离空间减少,高效三相分离器操作液面就可设计相对较高,一般在3/4D左右,与同尺寸的普通分离器相比,就增大了处理量。 (3)原油“水洗”预分离。高效分离器中预脱气后的原油直接进入油水预分离室的水层,水洗除去其中的杂质,同时利用油在水中上浮快、破坏油包水滴稳定性的原理“水洗”原油,提高油水分离速度。

认识三种“水”——组成、性质及用途介绍

认识三种“水”——组成、性质及用途介绍 本文的三种水,是指最普通的水、重水和双氧水。下面就它们的组成、性质及用途分别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最普通的水(H2O)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江河湖海等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大气中含有许多水蒸汽;土壤和岩层、动植物体中也含有大量水。动物体中水分约占70%,而新鲜植物体的80~90%都是水,对于生物体来说,水和空气都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除能供给生物体的生理需要外,清洁、烹调、取暖及工农业上都需要大量的水。 1、水的组成和结构。水是氢、氧元素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18,化学式H2O。纯水是无色无臭的液体,深层的天然水呈蓝绿色,饮用时有令人愉快的甘味,这是由于它溶解了氧气和某些盐类(这就是矿泉水)。 2、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比热:水的比热为4.18kJ/ kg﹒K,是液态和固态物质中最大的(因为水中存在缔合分子)。工业生产上把水作为传热的介质,就是利用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 水的密度:水在277K时密度最大,为1克/立方厘米。在273K时(水的冰点)水的密度(0.9999克/立方厘米)大于冰的密度(0.9168克/立方厘米)。冬天冰浮于水面上,使下面水层不易冷却,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3、水的用途。现在水最重要的应用前景是作为氢能源的原料,其特点是:水在地球上的储存最丰富,且不受限制;氢气燃烧热很大,是同质量石油的三倍;氢气燃烧的生成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 二、重水(D2O) 由氘(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氢原子)组成的水叫重水(化学式为D2O),普通水中重水约占0.02%。重水的化学性质和普通水是相同的,但物理性质差别较大(这里不再叙述)。 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为“减速剂”,用于减少中子的速度,使之能符合发生裂变过程的需要。重水和氘在研究化学和生理变化中是一种宝贵的示踪材料。工厂中每生产1吨重水,必须加工45000吨水,循环使用150000吨H2S。 三、双氧水(H2O2) 双氧水又叫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由于在双氧水中氧的化合价为-1,因此H2O2既有强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氧化和还原的产物是O2和

1、水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专题复习:水和氢 1、水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2、水的污染源: ①工业生产中的三废: 、 、 ;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使用。 防治污染的方法: 。 3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氢气是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 的气体, (2)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反应。 ①可燃性: H 2 + O 2 = a 纯净的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能 燃烧,发出 色或 现象 色火焰,放大量热,有水生成。 b 氢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气体点燃会发生 现象。 ②跟氧化铜的反应:H 2 + CuO = 现象:黑色氯化铜逐渐变成 色,且管壁有水珠生成。 在高温条件下,氢气也能与Fe 2O 3、Fe 3O 4、WO 3等金属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请写 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H 2 + Fe 2O 3= H 2 + Fe 3O 4= H 2 + WO 3= (3)用途:① ② ③ ④ 4 (1)实验室制法 点燃 △ △ △ △ 组成:水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其化学式为 。 物理性质: 色、 气味、 味道的液休,凝固点 ℃,沸点 ℃,4℃时密度最 ,为1g/cm 3,冰的密度比水 。 ①通电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某些酸性氧化物反应,举例 ③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举例 ④与某些盐形成结晶水合物,举例 性质 化学性质

反应原理:采用金属(如Zn、Fe、Mg、Al等)与稀酸或稀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得,其中最适宜的药品是Zn或Fe跟稀盐酸或稀硫酸。 Zn + HCl Zn + H2SO4 Fe + HCl Fe + H2SO4 操作步骤:①②③④⑤ 收集方法:①② 验纯方法:。 注意事项:①②③ (2)工业制法 工业上常采用电解水法、天然气催化分解法和水煤气转换法获得H2。电解水制 得的H2纯度可达99.5%~99.8%。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为。 研究探讨: 1、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 2、CO、CH4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气体为什么可能会发生爆炸现象?混有空气或氧气杂质的氢气点燃时,一定能发生爆炸吗? 为什么? 2、有人认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未直接点燃氢气,因此不需要检验氢气纯度。这 种说法正确吗? 3、检验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氢气的纯度时,听到爆鸣声,为什么要用拇指堵住该试管口一会儿再收集检验,或另换一支试管再收集检验?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能否使用稀硝酸和浓硫酸? 能否使用浓盐酸?能否使用Na、K、Ca 5、如何用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中含有氢元素? 精题训练: 一、三思而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1、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BaCl2溶液的最佳方法是: ( )A.讨论B.实验C.调查D.上网 2、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科学的是( ) A.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B.给菜刀涂菜油,防止生锈 C.用燃放鞭炮的方法防御“非典”D.用食盐水选种子 3、南宁市良东污水处理厂是一座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兴建的现代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它是改善南宁市水资源的一项绿色环保工程.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关系到人类生存.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是控制“污染源头”。你认为引起水污染的直接原因是( ) ①工业废水的任意拌放②滥用农药化肥③水中有动植物生长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任意

第二讲 水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讲 水的组成和性质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压强为101kPa 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31g cm -?,(其他温度时水的密度小于31g cm -?,但在计算时,一般取值为31g cm -?,这一数值应熟记)。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 知能解读:(二)水的化学性质 1.水在通电情况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2222H O 2H +O ↑↑通电 2.水还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如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水能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等。 知能解读:(三)探究水的组成的实验 1.电解水的实验 (1)实验装置:水电解器和直流电源(或自制装置:水槽、试管、直流电源、电极等组成)。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或试管里)汇集了一 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3)检验气体: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或点燃时有爆鸣声),产生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可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注意:①电解水实验的仪器是水电解器,接通的是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②实验中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向水中加入了少量的硫酸钠或氢氧化钠。 (4)实验结论 ①水在接通直流电后,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的事实,也说明了化学反应在微观上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为2H O 。 2.氢气在氧气里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也能够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知能解读:(四)水的用途 世界上消耗淡水最多的是农业生产,农业上消耗的淡水量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80%。水在工业上常用于洗涤、溶解、加热和冷却,并可以作为许多化工生产的原料。水是动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饮用、洗涤等。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常用水溶解物质配制溶液、洗涤化学仪器、排水法收集气体、冷却或水浴加热、用水作反应物等。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探究水的组成 方法指导:解此类习题应特别注意“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的实验结论,以及熟记氢气、氧气的性质。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一)电解水实验中,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为什么? 剖析: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稍大;②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与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思维误区:(二)对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混淆 剖析:只要记住“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即电解水时,在正极上得到的是氧气,负极上得到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即可。 中考考点链接 中考考点:(一)水的组成与构成 中考考点解读:水的组成以及对水的认识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主要是对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 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中考考点(二)电解水的实验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及练习题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 【基础知识精讲】 一、水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压强为101KPa 时,凝固点为0℃,沸点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 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冰比水轻. 二、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气体的验证 (1)正、负电极上有气泡放出. (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证明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 (3)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 2.表达式:水??→?通电 氢气+氧气 H 2O ??→?通电H 2+O 2 3.此实验证明 (1)从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上,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3)分类:水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化合物中的氧化物.

【重点难点解析】 一、注意水的物理性质的前提条件 无色无味液体——通常状况下 凝固点0℃,沸点100℃——压强为101千帕 密度为1g/cm3——4℃ 正是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它才浮在水面;也正是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相同质量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二、电解水的实验 1.电解水的实验的仪器为水电解器,通直流电而不是交流电. 2.被电解的不是纯水,而是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3.电解水的实质:当水分子分解时,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即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破坏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再重新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此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4.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氧元素、氢元素组成的,至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是根据更精确的实验测定的,即纯净物的化学式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

油气水分离

第二节 油气水分离工艺设计 一、概述 海上油(气)田开发中井流必须经过处理,即进行油、气、水等分离、处理和稳定,才能满足储存、输送或外销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设置了一系列生产设备将井流混合物分成单一相态,其中分离器是一主要设备, 其它还包括换热器、泵、脱水器、稳定装置等设备(其他章节介绍)。附录1中图1和图2就是典型的分离系统流程图[3]。 井流混合物是典型的多组分系统。油气的两相分离是在一定的操作温度和压力下,使混合物达到平衡,尽量使油中的气析出、气中的油凝析, 然后再将其分离出来。 油、气、水三相分离, 除将油气进行分离外,还要将其中的游离水分离出来。 油、气、水分离一般是依靠其密度差, 进行沉降分离, 分离器的主要分离部分就是应用这个原理。液滴的沉降速度和连续相的物性对分离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面就基本分离方法、影响因素、分离器的类型及设计计算、系统流程和参数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介绍,并附以计算实例。 二、基本分离方法 流体组分的物理差别主要表现在密度、颗粒大小和粘度三个方面,这些差别也会受到流速、温度等的影响。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油、气、水分离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 1. 重力分离 重力分离是利用流体组分的密度差,较重的液滴从较轻的流体连续相中沉降分离出来。 对于连续相是层流状态的沉降速度可以按斯托克斯定律计算: μ ρρ18)(2L w g do W -= 公式2-3-2 式中: W --油滴或水滴沉降速度, m/s ; d o --油滴或水滴直径, m ; ρw , ρL--重、轻组分密度, kg/m 3; μ--连续相的粘度, Pa ?s 。 2. 离心分离 当一个两相流改变运动方向时,密度大的更趋于保持直线运动方向,结果就和容器壁碰撞,使其与密度小的流体分开。 气体分液罐的入口一般根据此原理设计,使气体切线进入,离心分离;离心油水分离机也是据此原理设计。 如果离心分离的流态是层流,也可用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其离心分离速度。式中的重力加速度g 用离心力产生的加速度a 代替。因此,增加进口流速,离心力产生的加速度加大,分离效果就提高。 3. 碰撞和聚结分离 流体如果在正常流道内碰到障碍物,其夹带的液滴就会碰撞附着在障碍物上,被分离出来,然后再与其它颗粒聚结从连续相中分离出来,这个过程即是碰撞和聚结分离。 气体分液罐出口的捕雾网、分离器中设置填料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考虑的。其中分离器中的填料还根据其放在气、液相位置的不同而选用亲油型或亲水型的材料来提高碰撞和聚结分离的效果。

水的组成与性质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一.选择题 1.(2015?兰州)对下列有水生成的四个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类型,判断不正确的是()①2H2+O22H2O ②H2CO3=H2O+CO2↑ ③H2+CuO Cu+H2O ④SO2+2NaOH=Na2SO3+H2O. A.①是化合反应B.②是分解反应 C.③是置换反应D.④是复分解反应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 为“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 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①2H +O22H2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 2 选项说法正确. B、②H2CO3=H2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 法正确. C、③H2+CuO Cu+H2O,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 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SO2+2NaOH=Na2SO3+H2O,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 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15?河南)工业制镁的方法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海水中加入石灰乳,过滤;在氢氧化镁中加入盐酸,结晶;电解熔融氯化镁.该方法中的化学反应不包括() A .化合反应B . 置換反应C . 分解反应D . 复分解反应 考 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 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 析: 根据各步反应结合物质的性质判断所发生的反应,以此判断反应类型. 解答:解: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化合;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得到含结晶水的晶体,发生复分解反应; ④将得到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得到无水氯化镁,涉及分解反应; ⑤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金属镁,为分解反应. 没有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镁的冶炼,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可不写化学方程式就能判断出. 3.(2015?绵阳)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 Zn置换H2是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置换反应,则所有置换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B . 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H2O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C .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还能溶解溶质,则一定温下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D CH4充分燃烧生成的H2O和CO2,则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

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a

第二章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 本章要点:水质概况、天然水的组成、天然水的性质等 第一节水质概况 一、水资源和利用 地球上水的总量是固定的,约13.86亿km3,但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0.3%。虽然淡水资源有限,但如果时空分布得当,并保持恰当水质,还是可以满足全球目前和将来的淡水需要。遗憾的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匀,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水的短缺和污染不仅影响了生物生存,而且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和危害,同时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主要的缺水类型有: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由于缺水,危害了农作物生长、并影响着工业生产、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态、国家安全。 二、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所覆盖,所以地球素有"水的行星"之称。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地、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水的总量约为13.86亿km3(表2-1~2-2),其中海水占96.5%,淡水为0.35亿km3,占总水量的2.35%。由于开发困难或技术、经济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海水、深层地下淡水、冰雪固态淡水、盐湖水等很少被直接利用。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淡水储量为400多万km3,仅占淡水的11%,总水量的0.3%。 表2-1自然环境中的水量分布

我国地表水径流总量约2.8万亿m3,地下水资源约8000亿m3,冰川年平均融水量约500亿m3,近海海水约500万km3。我国目前可供利用的水资源量每年约有11000亿m3,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资源约2700m3,居世界第88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每亩土地占有地表水1755m3,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总的说来,我国淡水资源并不丰富,处于缺水状态,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非常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耕地面积只占全国33%的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70%。我国许多地方缺水或严重缺水,水污染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剧增,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和西方国家一样,也面临水质下降,水源不足的威胁。因此,控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水的性质

水的性质 一: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水通电或高温时会分解:2H 2O===电解或高温==2H 2↑+O 2↑ 阴极气体:H 2(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水的电解 阳极气体:O 2(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更旺) 实验现象:正极负极都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收集两级的气体移近火焰, 正极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的气体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实验结论: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2H 2O=通电=2H 2 + O 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⑶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 再分。 二、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反常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冬天水中的生物能安全生存,这是因为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 4、水的分散性 ①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③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水,除水外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等。 注: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

5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 (1)概念: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扩散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和分子(或水和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2)物质溶解过程中的两种变化: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3)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a.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如:NH 4NO 3 溶解于水。 b.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摄,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浓硫酸溶解于水。 c.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溶液温度几乎不变,如:NaCl 溶解于水。 三、水的化学性质 1、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空气吹入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H 2O+CO 2 ==H 2 CO 3 2、水能与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反应后,取上层清液,分别滴石蕊:_________滴酚酞:_________通入二氧化碳:________ H 2O + CaO== Ca(OH) 2 +CO 2 == 22例题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胀裂,主要是由于( ) A、铁热胀冷缩 B、铁冷胀缩热 C、水热胀冷缩 D、水冷胀热缩 2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 B水在0℃会结冰 C水能溶解所有物质 D水能与一些氧化物反应 3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会使酚酞变红的是( ) A、CO 2 B、CaO C、Ca(OH) 2 D、 H 2 CO 3 4下列物质中,能用来检验汽油中是否渗水的是( ) A、CuSO 45H 2 O B、 CuO C、CuSO 4 D、 Cu(OH) 2 5下图用双氧水制取干燥纯净的氧气。

三相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三相分离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1.三相分离器的工艺流程 所有来油经游离水三项分离器分离再添加破乳剂进入换热器加热升温至70~75℃然后进入高效三相分离器进行分离,分离器压力控制在0.15~0.20Mpa,油液面控制在80~100cm、水液面控制在100~120cm,除油器进出口压差控制在0.2Mpa,处理合格后的原油含水率控制在2%左右经稳定塔闪蒸稳定后进入原油储罐,待含水小于0.8%后外输至管道。 2.三相分离器工作原理 各采油队来液由分离器进液管进入进液舱,容积增大,流速降低,缓冲降压,气体随压力的降低自然逸出上浮,在进液舱油、气、水靠比重差进行初步分离。分离后的水从底部通道进入沉降室。经过分离的液体经过波纹板时,由于接触面积增加,不锈钢波纹板又具有亲水憎油的特性,再进行油、气、水的分离。随后进入沉降室,靠油水比重差进行分离;通过加热使液体温度增加,增加油水分子碰撞机会,加大了油水比重差;小油滴和小水滴碰撞机会多聚结为大油滴和大水滴,加速油水分离速度;油上浮、水下沉实现油、水进一步分离;油、气和水通过出口管线排出。 2.1重力沉降分离 分离器正常工作时,液面要求控制在1/2~2/3之间。在分离器的下部分是油水分离区。经过一定的沉降时间,利用油和水的比重差实现分离。 2.2 离心分离 油井生产出来的油气混合物在井口剩余压力的作用下,从油气分离器进液管喷到碟形板上使液体和气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向上,而液体(混合)比重大向下沉降在斜板上,向下流动时,还有一部分气体向气出口方向流去,当气体流到削泡器处,需改变气体的流动方向,气体比重小,在气体中还有一部分大于100微米的液珠与消泡器碰撞掉下沉降到液面上,同时液面上的油泡碰撞在削泡器,使气体向上流动,完成了离心的初步气液分离 2.3碰撞分离 当离心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分离器上面除雾器,气体被迫绕流,由于油雾的密度大,在气体流速加快时,雾状液体惯性力增大,不能完全的随气流改变方向,而除雾器网状厚度300mm截面孔隙只有0.3mm小孔道,雾滴随气流提高速度,获得惯性能量,气体在除雾器中不断的改变方向,反复改变速度,就连续造成雾

水的结构

c n u第一章 地球上水的性质与分布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一、水的结构1.气态水的结构z以单水分子(H2O)、双水分子([H2O]2)和三水分子([H2O]3)存在。 z水分子具有极性结构。z单水分子(H2O)的键角是104o311,O-H键的键长是0.96?。2.固态水的结构(冰)z水分子通过氢键与另外四个水分子连结,具有较为完整的正四面体结构形态。z键角增为109o281,键长增为1.01?,故其密度较低。3.液态水的结构液态水的结构较复杂,目前广泛接受的是“闪动簇团”模型。把液态水看成以氢键结合的水分子的闪动簇团,在略为“自由”的水中游泳的一种液态体系,这些簇团的尺寸较小,且处于不断转化成“闪动”的状态,因而整个液体是均匀的,稳定流动的。液态水的结构既包含有水分子的缔合体(簇团),又包含着水分子的微粒,此二者在液态温度0—100℃的条件下共居共存,且处于连续的转化“闪动”中。 二、水的三态1.水的状态图2.水的三态与水温表1-1 不同水温下水分子聚合体的分布冰水分子式0℃0℃4℃ 38℃ 98℃H2O 0 19 20 29 36 [H2O]241 58 59 50 51 [H2O]359 23 21 21 13 特点:z随水温升高,水分子聚合体减少,单水分子增多,大于100℃呈气态时,水主要以单水分子组成。z随水温降低,水分子聚合体增多,单水分子减少,在0℃结冰时,单水分子为0,[H2O]3增多,使体积膨胀10%。z水温在3.98℃(一个大气压)时,结合紧密的[H2O]2最多,此时水的密度最大,1克/厘米3。

三、水的热学性质 1.热容量 2.潜热 z水是所有固体和液体中热容量较大的物质之一; z水的三态转化要吸收或放出热量; z冰的融解和水的蒸发,其潜热都较其它液体大,这与水分子的结构有 关。 四、水温 (一)海水的水温 1.海水的热量收支 z太阳辐射是海水最重要的热量来源c n u z海面蒸发、海面辐射是海水最重要的热量消耗 z每年热量的收支平衡,海水年均温度几乎相同,但不同季节、不同海区 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 表1-2 海水的热量收支 收入支出 来自太阳和天空的短波辐射海面辐射放出的热量 来自大气的长波辐射 地壳内热通过海底传给海水的热量 化学、生物和放射性物质放出的热量 海面水气凝结时放出的热量海面蒸发时所消耗的热量 海水垂直交换中所得的热量海水垂直交换中消耗的热量 洋流带来的热量洋流带走的热量 海水运动产生的热量 2.海水温度的分布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总趋势 z低纬度海区水温高,高纬度海区水温低,呈带状等温线。 z海水温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z寒暖流交汇处,表面水温水平梯度大。 z同纬度海水,北半球表层海水温度大于南半球。 (2)海水水温的垂直变化 z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海洋各有不同特点。 z在海水表层扰动层与深层冷水平流层存在温度跃层,即水温垂直梯度 递减率大。 z从海面向海底总体呈不均匀递减,寒带区略有增加。 3.海水温度的时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