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细胞葡萄糖6 ppt课件
蚕豆病ppt课件
.
9
蚕豆病有哪些实验室发现?
蚕豆病的症状出现后,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 白迅速而明显地下降,最低者可达3g/dl 以下,红 细胞计数降至100万以下/μl。早期很多细胞发生收 缩、变形,有一些细胞的边缘似有缺少血红蛋白 的空隙,而其余部分因血红蛋白浓缩而染色较深 。在起病12小时内,红细胞用甲紫作活细胞染色 ,可见到Heinz小体,最多可达80%,但以后就减 少,到36~48小时便不再见到,除非脾切除者。 起病2天后,上述变形红细胞已不见,可有少数球 形细胞出现。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有时外 周血液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常增多 ,并出现左移现象。
.
13
4.慎用的药物 扑热息痛、非拉西丁、阿斯匹林、氨基比林、安 替比林、安坦、维生素 C、维生素K、氯霉素、链 霉素、异烟肼、磺胺嘧啶、磺胺胍、磺胺异恶唑 、氯喹、秋水仙碱、苯海拉明、左旋多巴、苯妥 英钠、普鲁卡因酰胺、乙胺嘧啶、奎尼丁、奎宁 、SM、TMP、优降糖等
.
10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自溶血亦增多。血清黄疸指数多在 10~30之间,间接胆红素增高。尿潜血试验可以阳性。有 闭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者,血清尿素氮增高,血浆CO2结 合力降低,血钾增高。
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或揭示磷酸己糖(HMP) 旁路缺陷的各种试验的结果,与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的结 果相同。G6PD活性大多明显降低
.5ຫໍສະໝຸດ 毒理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传缺陷者在食用青 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 蚕豆病。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焦 点但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遇蚕豆中某种因子, 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所致。
.
6
遗传特征
蚕豆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9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大多发生于每年蚕豆成熟季节,一般在食蚕豆 或其制品后数小时至数天后发生急性溶血。乳母 吃蚕豆,婴儿吸吮其乳汁亦可发病。该病轻者仅 有轻度溶血,不伴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重者可 在短期内出现溶血危象,表现为迅速贫血伴有黄 疸及血红蛋白尿。由于红细胞大量溶解时其分解 产物对机体的作用,常出现畏寒、发热、恶心、 呕吐、腹痛、腰痛等。血红蛋白尿的出现提示溶 血严重或溶血仍在继续,尿色可呈酱油色、浓茶 色或血色。极重型者病情迅速发展,严重贫血、 黄疸,明显血尿,甚至可见神志不清、休克、急 性肾功能衰竭等。
《G6PD缺乏症》课件
详细描述
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存在地域性差异,主要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高发。该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种 族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地区或种族的发病率较高,如 地中海地区、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的某些人群中 ,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而在一些 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相 对较低,约为2%-5%。
生活管理
生活管理对于G6PD缺乏症的预防和 缓解非常重要,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 规律、适当的运动和心理调适等。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特别是 在季节交替时。
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 愉悦和放松。
04
G6PD缺乏症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对于G6PD缺乏症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以降低溶血风 险。
止痛药等。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 行,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
用。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是G6PD缺乏症的重 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合理的 饮食调整可以减轻症状和预防 发作。
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 B族维生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食 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 类等。
避免食用含有氧化物质的食物 ,如豆腥、荞麦、马齿苋、菠 菜、空心菜等。
推广和应用。
感谢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G6PD酶是红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够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由于G6PD酶活性缺乏,红细胞 抵抗氧化应激能力下降,当患者接触某些氧化应激物质时,红细胞易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 内的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中,引发溶血性贫血。
流行病学
总结词
G6PD缺乏症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特别是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高发,发病率约为2%-15%。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其他名称蚕豆病英文名称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进食新鲜蚕豆禁用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
发病原因诱因有:①蚕豆;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
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
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
G6PD 缺乏症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在治疗G6PD缺乏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挑战,如药物的副作用、治疗抵抗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 综合运用基础科学、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的手段,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可能性。
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进展
新药研发
针对G6PD缺乏症,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 药物,旨在通过调节相关代谢途径或提供替 代酶功能来减轻症状。一些潜在的药物靶点 和候选药物已经在实验室研究中展现出一定 的疗效。
临床试验进展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乏症的药物进入 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需要 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剂量反应关系。随 着临床试验的推进,我们有望在未来几年内 看到新的治疗选择获批用于临床。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疾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对G6PD缺乏症的遗传基础有了一定了解,但关于其发病机制和不同临床表现的详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 研究。深入了解疾病机制将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关键信息。
个体化治疗策略
由于G6PD缺乏症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开发个体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如何根据患者 的具体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制定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06 研究和展望
基因突变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G6PD基因突变研究
通过对G6PD基因突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种与G6PD缺乏症相关的 特定基因突变。这些突变的发现为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差异提供了重要线索。
基因治疗研究
近年来,基因治疗在遗传性疾病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针对G6PD缺乏症,研究人员正 在探索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来修复或替换缺陷基因,从而恢复G6PD 的正常功能。虽然目前基因治疗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为治愈G6PD缺乏症提供了新的
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专家讲座
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专家讲座
第8页
临床表现
㈡蚕豆病
常见于小于10岁小儿, 男孩多见, 常在蚕豆 成熟季节流行, 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 丝)均可致病, 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 发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后24-48小 时内发病, 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 其临床 表现与伯氨喹琳型药品性溶血相同。
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专家讲座
第7页
临床表现
依据诱发溶血不一样,可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㈠伯氨喹琳型药品性溶血性贫血
是因为服用一些含有氧化特征药品而引发急性溶血。这类 药品包含:抗疟药(伯氨喹琳、奎宁等),镇痛退热药 (安替比林、非那西汀),硝基呋喃类(呋喃西林、呋喃 唑酮),磺胺类药,砜类药(噻唑砜等),萘,苯胺,维 生素K3.K4,奎尼丁、丙磺舒、川连、腊梅花等。常于服 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头晕、厌食、恶心、 呕吐、乏力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 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功效衰竭、溶血 呈自限性是本病特点,轻症溶血连续1-2天或1周左右,临 床症状逐步改进而自愈。
红细胞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专家讲座
第2页
遗传学
本病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基因位 于Xq28,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杂合子含有不一样 表现度, 男性杂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均发病;女性杂 合子亦可发病, 取决于其缺乏G-6-PD红细胞数量 在细胞群中所占百分比, 在临床上有不一样表现度, 故称之为不完全显性。按照WHO标准化生化方法 研究, 迄今已发觉400各种G-6-PD变异型, 其中有 20各种能发生溶血, 其余则酶活力正常, 且无临床 症状。正常白种人和黄种人G-6-PD为B型, 正常黑 种人约30%为A+型。我国人中已发觉变异型达40 种以上, 如香港型、广州型、台湾客家型等。
红细胞葡萄糖G-6-PD
临床表现
三、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1、少见,散发,均为男性; 2、无诱因时出现慢性溶血,婴儿期发病; 3、贫血、黄疸、脾大; 4、血管外溶血,无血红蛋白尿
实验室检查
*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有3个: 1、肯定溶血证据 2、确定主要溶血部位 3、寻找溶血原因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步骤
(肯定溶血证据)
诊断
* 自幼表现为慢性溶血,除外其他引起 慢性溶血的原因,结合可靠的实验室 检查,可以诊断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 溶血性贫血。
鉴别诊断
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应注意 1、失血性贫血 2、缺铁性贫血的恢复早期 3、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恢复早期
治疗
* 祛除触发溶血的诱因 * 一般治疗 * 输血 *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
发病机理
* G-6-PD是磷酸戊糖旁路代谢过程中必需 的脱氢酶。反应过程中的H﹢使辅酶 Ⅱ(NADP)还原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 。 * 红细胞摄取的葡萄糖10%通过这条途径获 取NADPH,使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转换 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
GSH的主要作用
1、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红细胞内含-SH 基的血红蛋白或酶蛋白,以及红细胞膜蛋白的 完整性;维持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避免过氧 化氢对-SH基物质的氧化。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缺乏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概述
* 又称为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 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 * 各地区、各民族间发病率差异很大,高发区
为中西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 * 我国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方
G6PD 缺乏症疾病演示课件
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
红细胞易损性增加
NADPH 减少导致谷胱甘肽还原 酶活性降低,使得红细胞对氧化 应激的抵抗力减弱,红细胞易破
裂。
临床表现多样性
G6PD 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 异而异,轻者可能无症状,重者可 能出现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等 。
诱发因素
感染、药物使用(如磺胺类药物、 抗疟药等)、食用蚕豆等某些食物 可能成为 G6PD 缺乏症的诱发因素 。
脾大
长期溶血可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
黄疸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胆红素生成增加,患者可出现黄疸 ,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肝大、胆石症、下肢溃疡等症状。
02
病因和发病机制
G6PD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类型
G6PD 缺乏症主要由 G6PD 基因 突变引起,这些突变包括点突变 、缺失、插入等。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 G6PD 活性测定
通过荧光斑点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方法,直接检 测红细胞内 G6PD 酶活性,是确诊 G6PD 缺乏症的金标准。
基因突变筛查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 G6PD 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有助于 明确诊断和分型。
临床表现分析
溶血性贫血
药物或感染诱发溶血
用药注意
G6PD缺乏症患者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
06
预防与遗传咨询
避免近亲结婚
降低风险
近亲结婚会增加遗传疾病的风险,包括G6PD缺乏症。避免近亲结婚可以显著降低患病 风险。
遗传咨询
对于有近亲结婚意愿的家庭,应接受遗传咨询,了解相关风险,并考虑进行基因检测。
产前基因诊断
医学检验·检查项目: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_课件模板
a)6.75~9.93u/g;(Hb,Glock 法,37°C) b)10.01~14.10u/g; (Hb,ZinKham法,37°C) c)荧光斑点法: 有荧光点。
医学检验·各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
相关检查: 变性球蛋白(Heinz)小体染色试验、变性 球蛋白(Heinz)小体生成试验。
医学检验·各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
临床意义: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性测定, 临床用于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葡萄 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药物反应(如 伯氨喹、磺胺毗啶、乙酰苯胺等)、蚕豆 病、感染等患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的活性降低。
医学检验·各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
医学检验·各论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
氢酶活性 内容课件模>>>
别名: 红细胞葡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医学检验·各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
简介: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指的是测定红细胞能量代谢的酶——葡萄 糖-6-磷酸脱氢酶的活性。
红细胞的代谢需要多种酶的参与,任 何一种酶缺陷均可引起溶血。所谓酶缺陷 多数属于遗传性缺陷,异常基因导致酶分 子结构异常,形成无正常功能的酶。酶缺 陷症种类较多,主要是葡萄糖-6-磷
医学检验·各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
简介: 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会导致红细胞代谢障碍, 并使其寿命缩短而被破坏。
医学检验·各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蚕豆病
❖ 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5岁以下儿童多见。 ❖ 2、家族史或过去史 ❖ 3、大多发生在蚕豆成熟季节,但蚕豆病的发病尚与其他原因有关,
故也可发生在其他时间。 ❖ 4、发病轻重与进食蚕豆量无关 ❖ 5、进食蚕豆及蚕豆制品后数小时或数天后(1-2天)发生急性溶血,
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 ❖ 6、急性血管内溶血: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表现为畏寒、发热、
恶心、呕吐、腹痛、腰痛、酱油色或茶色及血尿、贫血、黄疸、神志 不清、休克、肾功衰等。 ❖ 6、血常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下降、周围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及 破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加等。骨髓检测:粒细胞及红细胞系均增 生。 ❖ 7、G-6-PD活性降低、Heinz小体阳性、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阳性 等。
❖ 急性溶血期:G6PD活性正常但又怀疑可用1)全血高速离心后取低层红细胞 测G6PD活性,若活性低于正常对照,可确诊。2)低渗处理红细胞,处理后 测血液的G6PD活性,如明显降低,亦可诊断G6PD缺乏.3)待溶血后2-3月 复出G6PD 活性,能较准确反映患儿G6PD活性。
临床诊断:
(一)新生儿G-6-PD缺乏症 ❖ 1、有可疑或阳性G-6-PD缺陷病的家族史。 ❖ 2、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出生后血清胆红素明显
红细胞葡萄糖6 ppt课件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最常见性伴 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病。
❖ 其本病在全球分布很广,全世界约4亿以上的人群有 G6PD。
❖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及地中海贫血等流行区出现,故 常与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 症和先天性鱼鳞癣等共存。
❖ 我国长江以南,尤其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等为高 发区。
(三)伯氨喹琳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 是由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溶
血。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琳、奎宁等), 镇痛退热药(安替比林、非那西汀),硝基呋喃类 (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砜类药(噻 唑砜等),萘,苯胺,维生素K3、K4,奎尼丁、丙 磺舒、川连等。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 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继 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 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呈自限性是 本病的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 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诱发溶血的机制
❖ G-6-PD是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脱 氢酶,它使6-磷酸葡萄糖释出H+,从而使辅酶Ⅱ(NADP) 还原成还原型辅酶Ⅱ (NADPH )。 NADPH是红细胞内 抗氧化的重要物质,它能使红细胞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还原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维持过氧化 氢酶(Cat)的活性。 G-6-PD缺乏时, NADPH生成不足, GSH和Cat减少,因此,机体受到氧化性物质侵害时,氧 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导 致Hb变性、沉淀,形成不溶的变性珠蛋白小体沉积于红 细胞膜上,改变了红细胞膜的电荷、形态及变形性;过多 的发H生2变O2化亦。作上用述于作含用-S最H的终膜造蛋成白红和细酶胞蛋膜白的,氧膜化脂损质伤成和分溶也血。
G6PD 缺乏新生儿的溶血机制:
❖ 1、G6PD 缺乏使红细胞受过氧化损伤
❖ 2、新生儿红细胞具有氧化易感性
❖ 1)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缩短。
❖ 2)新生儿红细胞耗氧量大,平均红细胞血 红蛋白量高,易自动氧化,产生过多的过 氧化氢。
❖ 3)新生儿的CAT、GSH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较低,维生素E相对缺乏,使其对 过氧化氢的解毒能力明显减弱.
❖ 实验室诊断标准:1一项筛选试验示活性严重缺乏 2.一项G6PD活性定量测 定其活性比正常平均值降低40%以上。 3.两项筛选试验示G6PD活性均为中 间值4.一项筛选试验示中间缺乏值,伴有明确家族史5. 一项筛选试验示中间 值,伴有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40%的红细胞有Heinz小体,且每个红细 胞含有>5个Heinz小体并排除血红蛋白病)符合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确诊 红细胞G6pD缺乏。
❖ ㈣感染诱发的溶血
细菌、病毒感染如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均可诱发 G-6-PD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之内 突然发生溶血,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 著。
❖ ㈤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不同程度的慢性自发性血管内/血管外溶血,感 染、药物可加重溶血,可合并胆石。临床分为三 型1.重型:新生儿期起病,黄疸、贫血、肝脾大; 2.中间型:儿童或青少年,感染诱发急性溶血后 呈慢性轻度溶血,无肝脾大;3轻型:青年期,无 明显贫血,感染及药物诱发轻度贫血和黄疸。
❖ 4)新生儿红细胞丙二醛( M DA)含量明显增高, 易于氧化。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及铁、铜、硒 等元素缺乏均可使氧化易感性增加。
感染
❖ 感染是一种氧化性刺激,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及巨 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可释放出蛋白酶而影响红细 胞膜。另外,红细胞表面有C3b 受体,使微生物 及抗体在红细胞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吸引更多 的中性粒细胞趋向红细胞周围,释放活性氧破坏 红细胞而溶血。
蚕豆病发病机制
蚕豆富含蚕豆苷和伴蚕豆苷,在β-糖苷酶 作用下分别生成蚕豆嘧啶和异脲脒,两者 均具有氧化剂性质,可造成红细胞膜的脂 质过氧化损伤而致溶血。但也可能有其他 因素参与蚕豆病的发病,例如与遗传有关 的对蚕豆的“易感性”,或者机体对蚕豆 “毒物”的代谢异常。
G6PD诊断
实验室诊断:实验两类:一是筛选试验,国内常用的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荧光斑点试验和硝基四唑氮蓝纸片法; 二m法、国际 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Glock与Mclean及chapman-Dem法和硝基四唑氮蓝 定量法。30-40%的红细胞为缺陷者。 多重SNaPshot 技术, G6PD 基因25 个突变位点[2]进 行基因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