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句解读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朋:通凤,古文凤,象形。
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
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
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
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第一章正解
《论语》第一章正解《论语》第一章正解《论语》开卷第一章记载了孔子的三句话,其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究竟何所指?多数注解者则倾向于把它解为三层含义:孔子说,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时常加以温习,不是也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求学,不是也很快乐吗?当政者不知道我,我并不生气,不是也不失君子风度吗?这样作解,不仅割裂了本章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准确理解其本意。
 此章与孔子的教学活动有关,它的主线是快乐学习,“说(悦)”“乐”“不愠”都是快乐,其主旨在于引导弟子潜心于德业兼修。
仔细审视《论语》全书,所记述孔子的教学实践与《礼记·学记》中所述及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目的等,无一处不相契合,所以,在研读此章时,尤其要注意参照《礼记·学记》。
 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者们的歧义主要集中在对“时习”两字的理解上,而“时”字在《礼记·学记》中恰恰有解释,其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朱熹的理解是:“禁于未发,谓豫为之防。
当其可,为适当其可告之时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36)《学记》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师者在施教时要把握时机,弟子不端的念头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
当弟子适合接受教育的时候施教,这才是合乎时宜。
这个时机一旦错过,再怎么补救也难以有所成就了。
这个“时”字与本章的“时”应是同义:时宜、适宜。
在孔子看来,“时”与“权”统属于“义”,而“义者,宜也”(《礼记·中庸》)。
《论语·宪问》记载,卫国的公明贾对孔子说,公叔文子能够“时然后言”“义然后取”,孔子深表怀疑,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
 “时”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十次,并没有一次作“时常”“经常”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现代的启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现代的启示作者:于雅妮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4期于雅妮内容摘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也是孔子治学思想的经典阐述。
本文通过解读此句,试图挖掘其折射出的儒家教育思想,以期对高校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论语》高校思政“学而时习之” 孔子儒家一.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据《说文解字注》,指觉悟,这种觉悟不是佛家所讲的刹那顿悟,而是在认知外物时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与追求获得的知识、认知、体验或观点。
同时,结合孔子其他论述,“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技能,亦在于完善其自身的为人处世、道德修养。
“时”本指四季四时,因为古人从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中最能直观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后来慢慢引申到更为广阔的时间概念,无论是一年、还是一月、一日、一刻,都包含在其中。
“习”,本义为鸟扑腾扑腾地多次练习飞翔,后引申为普遍意义上的练习、习熟。
如果说“学”更多是指向学识认知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开拓,“习”则偏向于将所知所学付诸实践,付诸日常生活与伦理。
《论语》中多处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关于言行一致、注重行动、谨言慎行的论述。
儒家直面现世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对于实践与实际行动的重视。
“时习”,即时时刻刻、时常练习、温习、实践。
“说”,《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说释也。
说释即悦怿。
“悦怿”,即喜悦。
相比从音乐义演化到受外物外界影响而产生哀乐的“乐”,“悦”的喜悦义来自开解。
结合语境可知,“学而时习之”的喜悦,在于经过自身不断努力与探索后的茅塞顿开,在于将思想、知识等方面的困惑不解之处的一一开解。
二.思想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如何在多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学而”一句作为《论语》首句,探讨其中反应的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工作的启示如下:1.重视学习儒家的核心在于礼与仁,但《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篇首却以学习为主,足可见学习作为儒家的处世态度与方法,地位着实重要。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先讲时,时就是经常的意思。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懂得经常去学习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只学不习,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文化,只是学来了知识;习是温习、实践、应用、体悟、证悟、求证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并且在生活当中去求证、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这个时候不亦说乎,我们内心才会生出喜悦。
如果我们只是学习,并没有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并没有去实践和求证,这就是学而不习,无法生成自己的智慧。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去学习唱歌,如果只是学自己并没有反复地练习从中找到乐趣,喜悦从何而来?比如说我们学习画画,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了画画的方法,最多算掌握了理论知识,如果我们不能从画画当中找到乐趣,我们的喜悦从何而来?我们生活当中学习任何一个文化学习任何一个技能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学习后在生活当中去应用,这个时候我们去求证,原来真的是这样的。
我学的画画的知识只有把它画出来才是美妙的。
我学会了开车,原来我自己亲自开车上路的时候,我体验到了驾驶的乐趣,这个时候内心才是喜悦的,才有成就感。
我们学习圣贤的文化,更是如此,我们讲的《论语》更偏重于如何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应用,所以学还要习。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里的修行也是学习的习,就是你要不停地应用实践,自己体悟到了真理,这个时候内心自然就会升起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古代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
我们先讲现在的例子,在生活当中来了一个远方的朋友,我们不一定是很快乐很高兴的,反而可能不高兴。
什么样的朋友来到我们会特别高兴呢?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了以后我们会特别的高兴。
比如说我们是一个爱写字的人,可能来其他的朋友我们不一定快乐,如果是一个同样爱好书法朋友来到以后,我们会特别的快乐,可以交流探讨分享。
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论语》第一章中的第一句,这里的“习”不应该仅仅解读为“温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将“习”解读为“鸟数飞也”,这大概符合孔子的原意。
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他教授弟子不局限于书本,他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逊色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不仅涵盖了《诗经》《尚书》《易经》等理论性课程,同时也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实践性课程。
它们大致涉及今天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部分内容。
对于这些内容,很有必要实践,只有将自己所学不断实习,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从哲学角度讲,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的故事。
师襄是鲁国的乐师,孔子从他那里学了一首曲子,练习了十日。
师襄认为可以换下一首曲子了,可孔子不满足“习其曲”,还要得到演奏技巧、气质神韵,甚至要联想创作者的人品,直到推测出此曲为周文王的作品才肯停歇。
由此使得师襄“避席再拜”,以表自己的钦佩之情。
这个故事生动刻画了孔子对于“学而时习之”的践行形象。
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能够做到反复揣摩,深入体会,精益求精,则会获得油然而生的快乐。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种学习的快乐,我们只需要行动起来即可。
[史林漫谈]中华“人文初祖”,《史记》记载的第一人—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少典(注:华夏族人,上古有熊部落首领,他是第一个出现于史籍的男性,乃华胥氏之孙、伏羲与女娲之子、黄帝之父)与附宝(注:有娇氏部族的女子,有熊国国君少典的妻子,黄帝公孙轩辕的母亲)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注:上古时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也有人称因其发明了轩冕,故称其为轩辕);后因在姬水边成长,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因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有熊(注:今河南新郑),亦称有熊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注: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论语感悟:慎终追远
一、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论语集注》注释
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三、感悟
首先说一下这句话的白话翻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民风醇厚了。” 这句话说明了曾子对于丧祭之礼的高度重视。在儒家观念里,对于鬼神的存在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虽然怀疑鬼神的存在,儒家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儒家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按照我的理解,“慎终追远”的丧祭之礼有如下作用: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在我生活的小县城,人们依旧十分重视每年定期对逝去先辈的祭祀活动,也就是俗话说的“上坟”,并且尽量会带着孩子去。二是对于团队而言,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对于前辈的追忆和感怀,抚慰在世者,凝聚人心。例如历史上大战之后对于战死英灵的祭祀,某人去世后其生前的团队为其开追悼会、追思会等等。三是对于国家而言,领导者高度重视丧祭礼仪,在古代,有增强“君权天授”观念的作用。在古代和现代,领导者重视丧祭之礼,能够有力的倡导孝道、不忘历史的社会风气,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古代皇帝要定期祭天祭地;我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定期献花;每年的二战胜利日各国首脑一般要跑去给战死者祭奠、日本人建立靖国神社定期祭祀,我们搞的祭黄帝陵、祭孔子等等,都表现了“慎终追远”这一丧祭之礼的重要作用,说到底,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对待生者。
论语感悟慎终追远
论语感悟:慎终追远感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二、《论语集注》注释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
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三、感悟首先说一下这句话的白话翻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民风醇厚了。
”这句话说明了曾子对于丧祭之礼的高度重视。
在儒家观念里,对于鬼神的存在是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虽然怀疑鬼神的存在,儒家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儒家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按照我的理解,“慎终追远”的丧祭之礼有如下作用: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在我生活的小县城,人们依旧十分重视每年定期对逝去先辈的祭祀活动,也就是俗话说的“上坟”,并且尽量会带着孩子去。
二是对于团队而言,丧祭之礼可以寄托对于前辈的追忆和感怀,抚慰在世者,凝聚人心。
例如历史上大战之后对于战死英灵的祭祀,某人去世后其生前的团队为其开追悼会、追思会等等。
三是对于国家而言,领导者高度重视丧祭礼仪,在古代,有增强“君权天授”观念的作用。
在古代和现代,领导者重视丧祭之礼,能够有力的倡导孝道、不忘历史的社会风气,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比如古代皇帝要定期祭天祭地;我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定期献花;每年的二战胜利日各国首脑一般要跑去给战死者祭奠、日本人建立靖国神社定期祭祀,我们搞的祭黄帝陵、祭孔子等等,都表现了“慎终追远”这一丧祭之礼的重要作用,说到底,唯有不忘逝者,方能更好的对待生者。
在这里需要谈一下另一种对“慎终追远”的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
曾子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作学问如果想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动机,也就是远因。
深度解析论语第一句话
深度解析论语第一句话
《论语》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哲学文献,被认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论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基础,以言语录的形式叙述孔子所做的一系列言论。
本文将深度解析《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学而》章的开头,以学为主题,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学”是指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为“大同之道”的重要基础。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必要的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人格、思想和实践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学习还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身的使命。
其次,“时习之”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和效果。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增加学习的乐趣。
“时习之”更加强调了学习的重复性和频率,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不亦说乎?”表达了对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和满足感。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和愉悦的过程,只有逐渐地通过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种快乐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孔子在这句话中倡导了一种具有综合性、方法性和享受性的学习理念。
这种学习理念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重要启示,更是时代变迁中保持人类本质价值的基石。
论语第八章
论语第八章《论语》第八章是关于学习和修养的一章,主要内容如下: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子思认为学习之乐在于不断地学习和反复练习,同时也强调了迎接朋友和宽容别人的重要性。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中,子思强调了孝顺和尊敬上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好的人应当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并且不会做违背原则、反抗上级的事情。
同时,他也强调了重视根本道义,只有根本道义稳固,人才能真正成长。
3.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恶可得而知也?斯其至于斯也,已而已而者,尽矣。
”子思认为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应当尊重并学习他们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已经传承到我们这里,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不断学习和研究。
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威望和修养。
子思认为君子如果不注重威望和重视学习,就无法产生威慑力和稳定性。
同时,他也强调了诚实和忠诚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的朋友应当比自己更优秀。
5.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孝道。
子思认为孝顺父母不仅要表现在言语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去践行,才能称为真正的孝子。
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孝顺和尊敬上级的做人原则。
它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乐趣,对待朋友的开放和宽容,以及重视根本道义和传承古人智慧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强调了威望和修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孝顺父母和尊敬上级的重要性。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
《论语》十大名言名句大全《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论语》中的十大名言名句,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论语》。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乐趣和满足。
第二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它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仁者慈悲为怀,不会用虚伪的言辞和表情来欺骗他人。
第三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它强调了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力。
只有真正热爱并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四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它强调了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作为子女,应该在家中孝顺父母,在外面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第五句:巧言不如直言,穷山恶水也不能溺——子路。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它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有时候,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比使用花言巧语更能让人信任和尊重。
第六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它强调了智慧、仁德和勇敢的重要性。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不迷惑,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不忧虑,有勇气的人才能做到不畏惧。
第七句:言必信,行必果。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它强调了信用和果断的重要性。
只有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八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它强调了学习他人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就能不断提高自己。
第九句: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它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重视。
只有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新的问题。
论语第一章翻译
论语第一章翻译
第一章: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
在这一章中,孔子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为人处世的准则。
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
他认为,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热情和兴趣,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只有这样,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乐趣。
接着,孔子谈到了朋友之间的交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乐趣。
朋友可以互相交
流经验、分享快乐,这样的交往是一种充满欢乐和快乐的体验。
最后,孔子谈到了如何处理他人对自己的不了解和不认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认为,一个君子不会因为他人对自己的不了解或不认同而生气或愤怒。
相反,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始终保持自己的稳定和从容。
通过这一章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和他对待人际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快乐,而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为外界的困扰所动摇。
这一章为《论语》的后续章节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论语《学而》篇解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
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
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词,有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
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
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
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两个字,第一个字:知,了解;人不知,人们不了解;第二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论语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深刻见解。
“学”,意味着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
它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知的过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还是在社会中通过与人交流、阅读书籍等方式增长见识,都是“学”的体现。
然而,仅仅“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时习之”。
“习”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实践、温习和巩固。
当我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我们学习了数学的定理和公式,通过做练习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掌握其用法;我们学习了做人的道理,通过在与人相处中践行,才能体会其真谛。
“不亦说乎”则强调了学习和实践所带来的快乐。
这种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享受或外在的赞誉,而是源自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当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难题,收获了成功,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和乐趣。
“学而时习之”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学的心,不断充实自己,并且将所学付诸实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学习带来的无尽快乐。
同时,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有时候,我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完成任务而学习,没有真正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今后,我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将“学而时习之”作为自己的学习准则,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运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它将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名人对论语12章第一章的评价
名人对论语12章第一章的评价
作为一位名人,对于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我不禁感叹其深刻的智慧和卓越的思想。
论语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对于学习的重视和持续努力的必要性。
这句话中的“学而时习之”表明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巩固的过程。
当我们学到知识后,如果不加以实践和巩固,那么这些知识就很容易被遗忘。
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
这句话中的“不亦说乎?”也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或者获得了新的知识,这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自己不断进步的肯定和鼓励。
作为名人,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努力的价值。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个人成长中,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保持竞争力和持续进步。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始终秉持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念。
我不仅在专业领域不断学习和研究,还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第一章第一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指引,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并通过不断的复习和巩固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乐趣和成就感,通过学习和努力,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学而时习之注释评析
论语学而时习之注释评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一句名言。
然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和阐释,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视角。
“学”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它不仅仅是指获取知识、技能,更包含着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智慧的领悟。
从狭义上讲,“学”可以是读书识字、学习礼仪制度;从广义上看,“学”是对世间万物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孔子所倡导的“学”,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既包括书本知识,也涵盖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的经验积累。
“时习之”的“时”,并非单纯指按时、定时,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它可以理解为适时、时常、在恰当的时候。
也就是说,学习到的东西,要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温习、实践和运用。
“习”字,通常被解释为温习、练习,但它的含义远不止于此。
“习”还包含着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只有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
“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表示喜悦、快乐。
为什么学而时习之会让人感到快乐呢?这是因为当我们通过学习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就是“悦”。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学而时习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一时的学习成果,而不进行持续的温习和实践,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将以往所学的知识反复运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通过课后的作业和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就是“时习之”的一种体现。
当我们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或者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帮助他人时,我们会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再比如,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要掌握语法和词汇,还要通过与他人交流、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等方式来不断练习。
论语十二章解析
论语十二章解析论语十二章主要讨论了君子的修身之道。
其中第一句话是:“子曰:‘修己以敬’”。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修身的重要性,必须以敬为准则。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修身是指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的过程。
君子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接下来的一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有宽容和包容的心态。
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因此生气或愤怒。
君子应该保持平和、宽容的态度,以待人接物。
第三句话是:“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应该为大众着想,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君子应该发扬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句话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不断学习和教导他人。
君子应该具有持续学习的精神,不管是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上都要不断进步。
同时,君子也应该热心于教育他人,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和智慧。
第五句话是:“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话是从《诗经》中引用的,强调了君子的修身之道就像是切割、磨砺和打磨一样。
君子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磨砺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使自己更加出色和完美。
第六句话是:“如可与言,则说之;不可与言,则止。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慎言慎行。
君子应该根据情况判断,如果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就应该坦诚地表达;如果不能说出,就应该保持沉默。
这样可以避免冲突和争议,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七句话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素斯言。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行事,不说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君子应该保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言,做到言行一致。
第八句话是:“事父母几谏。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尊敬父母,并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劝谏。
君子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但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够为父母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第九句话是:“敬亲而爱人。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尊敬亲人和爱护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单句解读
• 《论语》第一句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 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 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 “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 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 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 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 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 很快吗?”
你有这样的,想要成己达人的学问,这个学问 促使你不断完善自己,而完善自己到了最终阶段, 就是要治国平天下。希望天下苍生都能够平安,每 人安居乐业;希望所有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是公平 的,是正义的,人民老百姓的生活是幸福的,是有 秩的,大家安安稳稳的。 一个君子,应该以这样的天下为他终极的目标, 而你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这个“时”,有这样恰当 的时机能够实践这样的抱负,实践这样的学问出来, 这样子是不是“不亦说乎”啊?那简直是太快乐了, 因为这就是你的目标,你达成这样的目标,难道不 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