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持续升温,两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与合作。
其中,美国的教育体系对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美国学校教育如何影响中国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教育体系与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中国学生受益于美国学校教育?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接受美国教育。
通过学习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环境。
同时,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国的学生也有着很好的补充和拓展作用。
美国学校教育对中国教育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吸收和记忆知识。
在中国学生的教育中,强调教育的功能性,即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和升学成为优秀的学生或职业人士。
而在美国教育中,强调的是自我实现和发展的概念。
2.人文关怀在美国学校教育中,讲求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一大特点。
学校注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包括提供心理咨询、饮食营养、健康教育等服务。
而在中国学生的教育中,恰恰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不被重视。
3.培养创造和创新能力美国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学科交叉能力,从而扩展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创造性和创新性较难被提倡和培养。
除了对中国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学校教育体系与中国的教育体系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差异:1.学制美国学校教育的学制较为灵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切换,还可以选择加入课外活动,例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等。
而中国学生的学制较为死板,无法自主选择课程和学校。
最新-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及对我国启示 精品
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及对我国启示人才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而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社会需要,必须以为社会服务为目的。
教育管理是高校地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受教育者的成才进程。
国外学者对教育管理不断深入探索,提出了多种管理模式。
因此,借鉴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引导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教育;国外教育管理模式;启示我国高校的数量逐年递增,学生群体的范围也逐渐扩展,也就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高校教育管理是指对学校中多种组成要素进行管理,进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符、要与世界主流教育相接轨。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一、国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1、信息化模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管理当中应该使用信息技术和设备,以此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国外的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
国外高校将教育管理中的教育信息充分利用,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国外高校拥有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能够熟练应用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学生能都够在信息化课堂内得到全面的发展。
2、文化模式文化模式强调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师生文化意识的树立。
国外高校重视内部的文化建设,引导全体师生人员树立共同思想意识。
高校培育学生与社会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让其思想观念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发展。
校领导在文化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领全校进行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文化发展负责,营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模式的建立并不简单,不能只是在学校表面发生变化,学校的内部结构也要不断优化,让学校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文化气息。
3、以人为本模式以人为本模式的关键在于尊重受教育者的意见,给予其足够的参与机会。
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精选教育文档
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来源于欧美国家,故欧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分析、借鉴与学习,在教育评价方面也是如此。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相关的借鉴。
一、欧美高等教育评价的特点(一)评价机构的多元化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评价机构有三类:第一类是由政府建立并拨款的独立的官方机构,如法国的全国评价委员会(CNE),丹麦的高等教育技师保证和评价中心,以及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等;第二类是由高等学校建立的民间团体,如荷兰的大学合作协会(VSNU),英国的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CVCP)等:第三类是教育研究机构,如西班牙的全国教育质量与评价研究所。
[1]可见,欧洲高等教育评价机构的组成并不单一,既有政府机构,又有民间组织;既有行政权力的领导,还有科研力量的参与;既能进行他评,也能开展自评。
无论是院校还是公众,都有诉求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故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和公正。
美国高等教育评估运行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鉴定(评估)机构为中介性的“半官方”组织。
[2]事实上,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通常由教育顾客(消费者)、大学以及中介组织组成。
这些中介组织负责调解、监督、评估教育服务,它们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学校代言人,更不是在政府与学校的一个行政管理层次,而是以独立、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参与高等院校管理的社会组织。
在美国,中介组织直接对大学实施评估是一种最传统的模式,此类评估通常为:制定评估目标――设计评估程序和方法――收集数据――测量绩效。
运用该模式进行评估的组织主要包括州高等教育管理与协调委员会(State Higher Education Governing and Coordinating Board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World Report)、运用传统认证方法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Accrediting Agencies)以及马尔克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计划。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在当今世界,教育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它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还是塑造国家形象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教育理念方面,西方国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对中国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追求创新的理念西方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创新,这是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这为其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新的教育改革中,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
二、多元化的发展西方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比于以前的中国教育模式,这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
中国的学生普遍接受整体式的教育,这种方式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中国教育应该采取类似于西方教育的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三、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西方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西方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同时需要考虑并了解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通常注重考核成绩,但忽视了这一方面的教育。
因此,中国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它作为教育的一个重点。
四、重视实践经验西方教育中的一项基本特点就是强调实践经验。
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都采取了“学以致用”的方式,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在中国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还比较落后。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所学内容,这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西方的教育理念具有许多值得中国教育借鉴的地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加,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在日益增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改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西方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于中国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等。
而中国传统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功利性成长,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中国教育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发掘学生的潜力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估和反馈,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强项和优势,从而真正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而传统中国教育则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往往使学生受到限制,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三、注重实践教育
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
中国教育同样需要注重实践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主。
四、开放多元
西方教育实行开放多元的办学理念,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术水平、师资力量为主要目标,推行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与此相对,中国教育则过于注重标准化教学,过度关注学生的科目成绩和应试能力,忽略了课程创新和课外活动的多样性,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西方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实践教育、开放多元。
通过借鉴和融合西方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体制可以实现升级和改进,为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大众化背景下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启示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也日益清晰。
在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教育质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在美国,高等教育的体系非常灵活,存在着多样性和竞争性: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研究型大学等多种类型。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通过不同的学校和课程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而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是比较固化的,普遍存在于部门、专业和学校的分割,四年或以上的本科教育是全国统一考试的结果,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稀缺和选拔体系僵化的问题。
启示: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发展个人才能和潜力。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考虑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选择更符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学校和专业,以更好地促进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教育质量的差异在美国,学生们通常受到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的监视,学生评价系统、教练评价系统、领导评价系统等都在严格执行。
学生对教师和学术课程的评价,也是学术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而在中国,存在一些缺乏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包括与教育质量水平不良的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机制等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投入方面的问题。
启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保障。
为了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育管理和审批、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评估体系、建立与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和高水平人才的合作平台等机制,同时在各个领域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理念的差异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这被看作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而在中国,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和卷面成绩,一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注重应试教育,而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
的 “相 互作 用 大 学 ” “合 作 大 学 ”与 “都 市大 学 ”等 新 兴大 学 就 是 最 好 的 例 证 。21世 纪 初 ,美 国 颁 布 了 《美 国 教 育2002— 2007年 战略 规 划 》,特别 强 调 高等 教 育对 国家 全球 性 经 济 、政 治 及军 事竞 争 的重 要作 用 。近 年来 ,美 国政 府愈 发 重视 大学 智 库建 设 ,鼓 励大 学 聚集 采 自不 同专 业 背景 的顶 级 专 家 ,组建 为 美 国政 府提 供 政策 咨询 服务 的 强大 智 囊 。可 以说 ,社会 本位 高 等 教 育价 值 观 引领 了美 国 高等 教育 的发 展 ,也 引 领 了美 国社 会 的发 展 。难 能可 贵 的是 ,它 没 有 因此而 否 定人 本位 高等 教育 价 值观 与 知识 本位 高 等教 育 价值 观 。事 实证 明 ,美 国 高等 教育 在 今天 的 斐然 成绩 与 其多 元 的高 等教 育价 值 观是 密 不 可分 的 。这 一 点 对于 我 国 高等 教育 发展 有 重要 的启 发 意义 ,三者 在 不 同类 型 、处于 不 同发 展层 次 的大 学 的地 位不 是 完 全等 同 的 ,但对 于 我 国 研究 型大 学来 说 ,三 者之 间 同等 重要 ,不 可偏 废 。
(六 )在支持方式上 ,十分注 重教育公平 美 国每个 州 ,至 少有 一 个州 立 大学 系 统 。比如 加 州不 但 有 举 世 闻名 的加 州 大学 系 统 (1 O所 UC),还有 一 套加 州 州立 大 学 系统 (23所 USC),以 及 全美 国 在 效 仿 的社 区 大 学 系统 。美 国 联 邦 政府 也有 若 干所 大 学 ,主要 是 军事 学 院 ,向 为 国效 力的 军 人 、退伍 军人 、打 算 参军 的 人和 他 们 的家 属服 务 。近 年来 ,美 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维持大学学费的合理水平 ,实施免费社区 学 院计 划 等 ,这 些 都保 证 了弱势 群 体 的受 教育权 。 (七 )在质 量保 障上 ,采取认证的 办法 美 国 是世 界上 第 一个 将认 证 制度 引 入 高等 教育 评估 领 域 的 国 家 ,已有 百 余年 历 史 。高等 教 育认 证 分 为院校 认 证和 专 业认 证。前者由取得资格的地区性或全国性认证机构承担 ,后者由 商 科 、工科 、律 师 等委 员会 组织 。 地 区性 认 证机 构 按照 地域 划 分 为中 部 、西 部 、南部 等 六大 地 区联 盟 ,对 学校 的 教学 、科 研 等综 合 实 力做 出认 证 ,确 定学 校具备发放高等学位证书的资格 ,以及为政府投放财政援助提 供依 据 ,并 对 高校 进 行分 类定 位和 排 名 。全 国性 认 证机 构 为美 国 中学 后教 育 鉴定 委 员会 ,下 设 高等 院校 鉴 定协 会 、高 等 院校 专业 鉴 定 协会 等协 会 。官 方管 理评 价 的最 高 机构 是联 邦 教 育部 资格与机构评价办公室。全美任何一个教育评价机构只有得到 上述 组 织 的承认 ,其评 价 结果 才 能取 得 社会 认 可 ,任何 一 所新 建 高校 只有 通过 这 些机 构 的鉴 定 ,才 有 自治 管理 权 力并 得 到联 邦政 府 及社 会 团体 的资 助 。我 国应 借 鉴美 国经验 ,将 高 等 教育 评价 的普 遍规 律 与 我 国高 等教 育 的发 展现 状有 机 结合 起 来 ,建 立适 合 国情 、具 有 特色 的 以自 我评 价 为基 础 、第 三 方评 价 为核 心的 多元 化高 等 教育 评价 体 系。 (八 )在教育教学上 ,注重学 生的选择性 美 国高等 教 育 注重 培 养 具有 实际 工 作 能力 、富 有创 造 性且 社会适 应能 力强的人 。招生 录取方 面 ,采取多 方面综 合 考察 、审 核、选 拔录 取。进入 大学 后 ,可 以自由选 课 ,在此 基础上 ,后面 再选 专业 ,先通 再专 。课 程范 围开设 、教材 使用也 比较 灵活 ,可
欧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的 内部 因素 。相对 来 讲 , 国模 式主 要 体现 为 内部 美 高 等 教育 管 理 模 式 ; 欧洲 模 式 则更 多 地 体现 为 外 而
和 办 学效 果 的指 标 、 学术 质 量基 准 、 量 评估 框 架 、 质 可对 全 国高校 进 行 比较 的排 名 系统 。基 于 比较 性评 估 是其 质量保 障体 系构 建 的指导 思想 。 3 .关 注 点 正在 由投 入 性或 产 出性 指标 向学 生 学 习过 程性 指 标 过渡 、 融合 。如 英 国 的高 等教 育 质 量 保 障 署在 取 消 直接 的院校 教学 质 量评 估 后 , 布 公
一
、
( ) 部 教育质 量保 障体 系 的特 点 与趋势 一 外
1 .评价 主 体 。国家 教 育 行政 部 门或 中介评 价
机 构是组 织 实施外 部教 育评 价 的主体 。欧洲高 等 教 育 质 量保 障 协 会 (N A ) 欧洲 高 等 教育 保 障 体 系 EQ 是 的执 行机 构 , 负责 制 定建 立 统 一 的欧 洲 高等 教 育 质 量 保 障标 准 。 19 年 开始 执行 的博洛 尼 亚 进程 , 99 其 目标就 是推 进 欧洲高 等教 育一 体化 。美 国联 邦教 育 部 (E )美 国高等教 育认 证协 会 (H A 是美 国外 部 FD 、 C E) 教育 质 量评 价 体 系 的主 体 。无 论 何种 模 式 , 要 政 只 府 作 为 外 部评 价 主体 , 其主 要 关注 的是 比较性 指 标
第 l 卷第 4 8 期 2 1 年 7月 02
工 会 论 坛
T a eUn o s’ r u e rd in T b n i
Vo . 8No4 11 .
J 1 01 u. 2 2
国外环境保护经验对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国外环境保护经验对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借鉴与启示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国家积极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共同致力于维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制度。
一、国外环境保护制度的政策和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和政策。
例如,欧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战略》提出了许多可行的环保措施,包括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整合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以及建立补偿措施等。
美国的环保法规也是比较成熟的,其中包括《清洁水法案》和《清洁空气法案》等,这些法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保证了经济的发展。
另外,多个国家也采取了市场化的环保政策,通过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调节企业的环保行为。
例如,德国推出了“绿色税收改革”,通过提高能源和资源的税费,促使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技术和产品。
瑞典则在1991年实行了碳排放税,从而强制企业降低碳排放,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
二、借鉴与启示国外的环保经验对于我国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以下是几点具体分析:1. 建立全面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在建立环保制度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较多,但在落实和执行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吸收国际经验,完善相应的环保法规,防范和惩处违法行为,加强环境监管,促使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环保水平。
2. 引入经济手段调节环境行为在环保工作中,单纯的行政手段难以发挥出最佳效果,引入经济手段成为趋势。
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经验,采取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调节企业环保行为,促进清洁能源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3. 加强环保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监管机构,成立环保部门,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以及有效健全与主管有关部门的制约机制,由监管机构制定相关的法规和监管标准,推行公开透明的数据库,管理和监督日常环境工作,助力于提升环保制度的效果。
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 】 我 国的环境教育跟 不上现实需求, 更远远 落后于发达 国家。本文对 国外环境教 育进行 了剖析, 总结 出国外环境教育主 要有社会各部门合作性 强、 环境教育体制完善和环境教育法制化等特点。在此基础上, 提 出了我 国应建立全方位 的社会环境教育 体 系、 构建完善的学校环境教 育体 系、 组建 系统的农村环境教育体 系等建议。 【 关键词 】 环境问题 环境教 育 教育体 系
环保不只是教 育的事 , 更是全社会、 全体公 民的事。而我 国 目前的环境教 育体 系十分薄弱,且我 国的环境 问题也越来越严 重。如 2 0 1 0 年2 月环保部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本情况及 面。 不仅只依靠环境部 门和教育部 门孤 军奋战 , 而是施入全社会 成果发布会公布的那样 , 发达国家是在人均 G DP 8 0 0 0美元的时 的力量开展大范围的紧密的合作。例如 , 美国的环境教育中有三 候 污染达到峰值.但 中国有 可能在人均 3 0 0 0美元的时候就会 出 股 力量不 容忽视 , 即政府 、 企 业和 非 营利 性组 织 。 现峰值i 5 1 。 经济发展在蚕食环境的前提 下逐年呈现疲软的态势, 而 这三种强大的力量分别追求着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 良好 的环 境条 件 则会 为 经济发 展 增加 一 定的 张力 。 因此 。 在我国
i n g t o t he a na l ys i s o f f o r e i g n e nv i r on m e nt a l e du c a t i o ns ,t he ma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ic t s c a n be s umm a r i z e d a s c l os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o f s oc i l a s e c t o r s ,
美国、欧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I
维普资讯
000 l 。薯 黪誊一
采取 “ 走出去 , 请进来 ”的方法 。走出 进速度和规模 正在 不断加大 但是在 和新水平迈 进的重要法规 ,是对 我国
当高等教育 国际化这 一国际教育 国际性活动。据统计 ,19 年全世 界 通过感受不同的文化, 7 9 开阔视野, 提高 思潮 自上个世纪 下半叶悄然彤成 并被 有 10 万学生在外 国留学 。 3 世界一流大 国际经验 ;同时借 助对另外 一后,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 际化开始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 我本人 有幸赴美国等发达国家进修学习, 研 究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成
【 图分 类 号 :G 1 中 5 1
【 文献标识码 :^
O 2
学分转换制》 为学生的跨国学习提供 学的人数为 3 万人。近来, , 5 有关机构 了较多的便利。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 对北京5 所名校进行的调查表明, 有出 不仅给本国带采了一笔很大的收入, 严 重不平 , 出远大于进 。 这只是 问题 而且为本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廉 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 留学生
【 文章鳊号 :10 ̄ 46(06 2 8- 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去学习, 国意 向的学生超过 7 %。留学生 出进 9 1 1 20 )0— 4 0 0
【 收稿 日期 :2 0 -0-2 06 3 1
【 作者 简介:娄玉英 ( 92 ,女 ( 1 7 -) 汉 价的 “ 雇员” 打工族” 为推动其本 去回严 重不平衡 , 、“ , 去远大于回 , 尽管近 族) ,辽 宁黑山人 ,沈阳工程 学院外事 国经济 、科技 的发展做 出了重大 贡献 几年回国的人数呈上升势头。
教育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 际化轨道 。 功经验 。 大量事实表明 , 开展学生 、 教 应面对经济 全球化和教育 国际化的现 ( )教师的国际交流 二 师的国际交流 、开展 国际间 的合 作研 实 , 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 出国留学 , 充 教师的国际交流主要表现为学者 究几乎成为这些 发达国家的共 同发展 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 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知识、科研 战略。 才服磊 一方面 要制订相应的 政策 , 改 课题 、 项目开发等方面超越国界 、 跨越 ( 一)学生的国际交流 学科 的交互联 系。教师交流的方式即 善办学条件 , 扩大招收外 国留学生 , 让
环境科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
环境科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环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不同国家在环境科学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和经验,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汲取有益的启示,以改进和完善本国的环境科学教育体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环境科学教育。
美国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教育起步较早,其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和完善。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融入了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在高等教育阶段,美国拥有众多顶尖的环境科学专业院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
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美国的环境科学教育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环境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美国相比,欧洲国家在环境科学教育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环境科学教育强调实践和应用。
职业教育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环境相关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同时,德国的高校在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在教育过程中,德国还非常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和学术研讨会,拓宽视野。
再把目光转向亚洲,日本在环境科学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高度的重视。
在教育中,日本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本国的环境特点和实际问题,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的环境修复与保护。
此外,日本的企业也积极参与环境科学教育,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中国的环境科学教育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在高校中的设置逐渐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2)
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2)从美国的教育反思中国教育改革(3000)摘要: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教育已经走过了日新月异的六十余载春秋,特别是在新课改下的今天中国教育改革更是为每一名教育者和求学者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这个时间流逝与变迁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不仅随着经验的积累、时间的变迁以及教训的汲取发生了诸多变革与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也是十分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
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对于教育改革格而言更是从本质上彰显出了更更多的问题,而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构建的今天,舶来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教育影响下的冲击,更是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参照与反思。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反思对诸多的国人而言,欧美、特别是美国的教育被视为最为先进的教育典范,在这种思想下,甚至还有一些人错误的认为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都是由于没有对美国教育理念进行照本宣科的传承。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美国教育对于世人的思考主要在于提出了“世上不存在百害而无一利”的改革,纵观美国教育改革他们虽然拥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但这种不突出竞争的教学理念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也无法满足这个日益创新的人才竞争机制。
1在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下回看中国教育改革,也曾在应试教育中辗转徘徊、也曾在素质教育下日益完善,可以说在多年的变迁与进步中中国教育改革不仅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兼顾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学生未来对于知识需求的更多可能。
下面就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站在美国教育的环境下对中国教育改革展开反思,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点建议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从业者带来一定参考与帮助。
一、价值观下美国创造性教育对中国快乐教育的影响美国由于自身是移民过度,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创造性教育”理念,从历史上看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对西方启蒙主义中的平等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其本质更加贴近于杜威教育理念。
2除此以外,美国的商业传统观点对于创造性教育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教育大国,其高等教育体系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经验和模式。
通过比较中美高等教育差异,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文化差异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上。
在美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强调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
美国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
而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学校更多地强调学术研究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做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更加多元化和灵活,有着丰富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课程,并且可以跨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
而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相对较为传统和固定,学生的专业课程比较死板,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兴趣和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专业发展机会。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美国高校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更加传统和讲授式,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创新思维培养。
美国高校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实践和社会活动。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美国高校具有较为完善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制,有着丰富的国际学术资源和合作项目。
美国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
美国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近年来,美国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这一教育模式的引领者,堪称全球教育领域的标杆。
美国教育模式不仅为美国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而且为整个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究了美国教育模式的特点,并对其对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一. 美国教育模式的特点1、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美国教育模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一直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首要考虑。
在美国,学生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各种兴趣班,课程内容也非常灵活,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加以发挥。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诸多优势,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容易把握学习重点。
2、强调实践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美国的教育模式中,学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因此美国的教育系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在课程设计时,注重提供大量的实践和探究机会,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
3、鼓励辩论和批判性思维在美国,教育系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论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
4、注重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美国的教育模式还注重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外部世界,开拓眼界。
美国教育体系的国际化,让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同龄人,并结识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导师和教授。
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环境。
二. 美国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借鉴意义1、逐步实现个性化教育在中国,教育模式仍比较集中、统一,存在很多弊端。
中国跟欧美实践教育
一、引言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
中国与欧美在教育领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模式,本文将从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国与欧美的教育实践进行对比,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二、教育理念对比1. 中国教育理念中国教育强调“尊师重道、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实际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欧美教育理念欧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欧美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教育体制对比1. 中国教育体制中国教育体制实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级教育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就近入学,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
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实行“211工程”、“985工程”等,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 欧美教育体制欧美教育体制实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四级教育体系,与我国类似。
但欧美教育体制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公平,实行“就近入学”和“流动入学”相结合的政策。
在高等教育阶段,欧美国家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四、教学方法对比1. 中国教学方法中国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传授。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作业等形式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课、做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
2. 欧美教学方法欧美教学方法以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根据各国教育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教育实践在相互借鉴、交流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的教育实践出发,探讨其特点、优缺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教育实践1. 特点美国教育体系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美国学校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由政府资助,私立学校由民间组织或宗教团体创办。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优点(1)教育公平:美国实行“就近入学”政策,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2)创新教育: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机会。
(3)教育资源丰富: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前来深造。
3. 缺点(1)教育投入不足:美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相对较低,一些地区教育条件较差。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差异,美国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二、日本教育实践1. 特点日本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勤奋刻苦的品质。
日本学校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由政府资助,私立学校由民间组织或宗教团体创办。
日本教育强调学生的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2. 优点(1)教育质量高:日本教育质量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学生成绩普遍较好。
(2)重视基础教育:日本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
(3)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日本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3. 缺点(1)应试教育:日本教育存在一定的应试倾向,学生负担较重。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日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教育条件较差。
三、我国教育实践1. 特点我国教育体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
美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美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启示一、环境教育在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严峻的环境问题推动美国公众在国内掀起了由环保主义者引领、社会各界参与,保存主义与保护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等环境思潮不断博弈的环保运动。
由最早的自然教育、户外教育、土地伦理教育等发展起来环境教育,不断受到公众、商业组织、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最终通过立法确定了环境教育的功能和地位。
美国在1970年制定了全球第一部环境教育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将环境教育法制化的国家,并正式在国际上开始引领环境教育的发展。
1. 起源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工业化发展的美国成为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后无限制的污染排放让美国饱受污染带来危害之痛,因排放污染物、使用化学品及杀虫剂等伴生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出现。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荒野及野生动植物的消失这些直观的现象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而易见,并促使人们的意识发展转变。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开始到人类与环境休戚与共,1962年美国著名的环境先驱蕾切尔•卡逊写作的《寂静的春天》揭开了美国开始反思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教训的序幕。
1970 年,美国通过了《环境教育法》,根据该法案第一款,成立了环境教育办公室,负责为高等院校、地方教育机构及其他公立或私立机构提供资助,支持他们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之后许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环境教育组织相继成立,例如北美环境教育协会(NAAEE)。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教育在美国开始兴起。
1970年美国国家环保局成立,推动《清洁空气法》、《清洁大气法》等一系列环境法制的出台。
2. 发展1970年《环境教育法》由尼克松总统签署生效后,法案对环境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在健康和教育部下设环境教育办公室,开发环境教育教材,推动公众对环境质量及生态平衡的认识,同时支持中小学开发环境教育大纲;资助学校教师、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工商界人士的培训;指导户外生态研究中心的设计;资助社区举办提高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文章在总结欧美高校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对策:建立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方合作的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
[关键词]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经验与启示对于环境教育的起源,至今学术界仍说法不一,但无可争议的是环境教育伴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和模式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
这直接导致了在环境教育实现形式上的差异,不管是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或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成为促进我国环境教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民环境素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的有效举措。
目前笔者借助于在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做环境管理博士后项目的机会,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了欧美国家各高校在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实际做法及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1.环境教育的萌芽阶段。
1962年,雷切尔·卡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目标提出质疑,开启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新纪元。
尽管这本书备受争议,还受到了与之利害相关的生产部门的抨击,但它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也启蒙了人类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也进入了萌芽阶段。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所签署的《斯德哥尔摩宣言》首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问题,既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并明确界定了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以培养人们环境意识及其相关问题为目标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环境知识、态度、动机、承诺,以及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阻止新环境问题出现的各种技术方法。
自此,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环境教育也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民范围内广泛普及。
2.环境教育的全面普及阶段。
随着以“可持续发展”为使命的各种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各个国家围绕着“环境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这些立法的颁布不仅在制度上为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为环境教育的广泛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美国为例,有1964年的《荒野法》、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案》和《空气清洁法案》,1966年的《人类保护法》、1970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等。
这些法案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进而掀起了一系列环境运动。
其中,宣讲会成为校园环境运动的主要形式。
1970年4月22日,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在高校招募了大量的自愿者,举行了主题为“地球日”的宣讲会,吸引了1500所高校、近2000万人参加。
尽管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但真正使环境教育走上制度化轨道的是来自于美国科学教师协会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非常悲观地指出由于环境教育项目的匮乏,美国未来的国民教育将失去意义。
这份研究报告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高度重视,并于1970年10月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案》,明确规定国民教育体系中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
1971年成立了国家环境教育协会,后更名为北美环境教育协会,环境教育杂志也如期出版,与此同时,环境教育协调员遍布各州教育系统,出版社也开始发行环境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教材。
自此,美国的环境教育全方位展开。
3.环境教育的整合与优化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环境运动和相关立法的颁布,为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
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等在环境教育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数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在内的边缘学科,成为欧美各大高校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整合和优化。
二、欧美高校环境教育的经验1.政府、民间机构和高校“三位一体”的组织模式。
首先是政府主导。
欧美各国政府在立法和制度设计上十分重视环境教育。
美国1970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案》;瑞典早在20世纪初期颁布的《1919国家学校计划》中就提及自然和动物保护的要求,1985年的《教育法》又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环境负责,并树立全球环境观。
”其次是民间机构的积极推动。
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团体,成为政府的重要补充。
1971年加拿大发起成立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并在很多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致力于反对捕鲸、反对核试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WWFN)等,以“绿色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生态保护”作为行动目标,在推进民间乃至官方的环境教育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执行。
高校作为宣传和传播环境知识和意识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环境教育课程,不仅将其作为通识课程加以普及,而且非常重视学生环境技能的培养,有数据显示,78%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环境研究项目,65%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社区环境服务项目。
可见,这种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推动和高校贯彻执行的“三位一体”环境教育组织模式,有效地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
2.科学系统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环境教育在欧美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配合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此,笔者以欧洲波罗的海大学联盟为例。
波罗的海大学联盟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构成,其中基础课程以通识教育为主,包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科学”两门课程;专业课程涉及学科较广,有“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农业”“水资源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和产品设计”等很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课;社会实践包括航海计划、贫困调研等项目;科学研究围绕着环境问题展开,并转化为课程内容与学生分享,目前研究成果包括环境管理系列丛书、年度研究报告等。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该课程体系中还设有“教师培训和提升计划”,旨在为任课教师提供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和信息,以保证师资素质满足教学需要。
3.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新颖多样的学习形式。
欧美高校的环境教育的学习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服务型学习、远程学习和户外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1)服务型学习是一种包括计划、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的实验学习形式。
这种学习方式首先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的机会和项目,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最后组织交流会,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并对所学技能和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2)远程学习的鼻祖是英国的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它从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和各种环保组织招募教师,通过远程教学软件,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
(3)户外学习形式是目前欧美高校普遍应用的教学方式。
例如波罗的海大学联盟开设了航海课程,学员在自助航海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每一个停靠站的生态环境问题,经过调查思考,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完成该课程的考核。
西班牙的户外教学形式不仅应用到高等教育中,在其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阶段也应用甚广。
三、中国环境教育的出路与对策与欧美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提出在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同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委员会成立,环境教育在高等院校中逐渐展开。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政府与民众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单一、地区失衡等。
因此,我们急需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环境教育的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的环境教育。
1.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协助、高校执行的“立体化”环境教育组织模式。
环境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见,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而不能仅仅将其寄托于高校。
高校只是实施的平台和场所,政府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协作是环境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并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加大对环境教育的投入;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环境运动、激发人们环境意识和普及环境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协助作用;高校作为环境教育的执行平台,应在环境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传授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环境教育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加以实现。
2.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
尽管环境教育是一个国际化问题,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国情决定了环境教育的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重点是普及环境知识和技能,而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却是培养全民环境意识和道德,并传授环境知识和技能。
所以,环境教育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际经验,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科学地设计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体系,从而保证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3.实施和完善环境教育师资的培训制度。
由于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仍未建立起高素质环境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从事环境教育的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和正式的环境知识和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教育的质量。
与此同时,当今的环境教育已经发展为跨学科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讲授环境教育的知识,而且还能为社会环境和伦理环境的建设提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因此,实施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制度,提高环境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阿拉坦其其格.美国高校环境保护教育有新招[J].教育与职业,2010(8).[2]付建明,蒋洁蕾.二战后瑞典环境教育的架构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3]廖晓平,孙欢.环境教育的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4]Alec M.Bodzin,Beth Shiner Klein,Starlin Weaver.The Inclus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acher education[M].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0.[5]Hall S.Peace and freedom:The civil rights and antiwar movements of the 1960s[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5.[6]Rome A.Give Earth a chance: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and the sixties[J].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2003(2).[7]Soren Breiting,Per Wickenberg.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 and Denmark[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