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基本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一,内容

1种族的限制

中国古代婚姻的标准就是“门当户对”。西周时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与庶族之间禁止通婚,南朝士族王源嫁女庶族富阳满氏,被弹劾为“惟利就是求”,并拟“禁锢终身”。

2古代婚姻限制

士族制度在隋唐时逐渐消失,“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从封建社会早期的“门当户对”制度演变而来了“良贱不婚”。“良贱不婚”就是指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某类人的身份或就是职业会受到歧视,户籍上被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身家清白的良人就是不能与“贱籍”人通婚的,否则会受到刑事处罚。古代婚姻制度中的“门当户对”、“良贱不婚”都就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纵然就是“秦淮八艳”的董小宛貌美如仙,也只能做妾。

3古代婚姻娶妻的决提制度

古代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必须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为妻,所以叫做“娶妻”。纳妾的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在家庭中,只有妻子与丈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如丈夫先亡,妻子便要守节。妻子早亡,丈夫在精神上守节。丧妻之后,男子再娶妻,称作“继室”或“续弦”。第一任妻子称作“原配”。墓穴之中的棺木,祠堂之中的牌位,正位只能就是丈夫与原配妻子,继室只能居于偏位。

4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由来

“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民间俗语说的就是,男女之间要修千年的缘分,今生才有幸为夫妻。古人缔结婚姻的程序自西周以来,都沿用“六礼”,首先就是“纳采”,就就是媒妁之言,男方托媒人找到合适的女方求婚。第二步就是“问名”,媒人会问女方的生辰,以及女方生母的姓氏,以确定女方就是嫡出或庶出。第三步就是“纳吉”,西周时期就是在家庙占卜定吉凶。如果相合吉利,就进“纳征”,男方下聘礼到女方家,婚约既告完成。“请期”,就是男方以占卜方式选出吉日,与女方家商定婚期。“亲迎”,就就是结婚的仪式,需男方到女方家亲自迎娶。经过“六礼”,婚姻才算正式成立。

5婚姻中最重要的东西

聘娶的六礼中,雁就是最重要的礼品。雁就是候鸟,比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坚贞不渝。雁也就是随阳之鸟,比喻妇人出嫁从夫。一对男女,她们的姻缘要经过生辰八字批合吉凶,经过几世的修缘后,在今生出生之时定下姻缘的,叫“姻缘天定”。

6古代七出的由来

“夫妻本就是同林鸟”,男女结为夫妻,就要白头偕老。在封建社会,离婚主要依照“七出”。出妻即男子强制休妻,就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离婚方式。我国古代的“礼”与“法”为男子休妻规定了七种理由,即“七出”。依据《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就是指儿媳不孝顺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欢心,即可成为出妻的理由。无子,即妻子不生儿子。淫,即指妻子与人通奸。妒忌,男子娶一个正妻外,还可以纳妾。如果女子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此为理由将她休掉。恶疾,指妻子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多言,指妻子多言多语,离间了夫家的亲属关系。窃盗,指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

7古代婚姻的3制度

古代婚姻制度规定了三种丈夫不得休妻的法定事由,这就就是所谓的“三不去”,即使妻子有“七出”的理由,丈夫也不得将妻子休弃。《大戴礼》记载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无所依附的,不能休;与丈夫一起为公婆服过三年丧的,不能休;结婚时夫家贫贱,曾与夫同甘共苦,后来富贵了,不能休。

8休妻的经过

与离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允许夫妻通过协议自愿离异的法律制度。与离大多就是协议休妻,这往往成为男方为掩盖“出妻”的真正原因,以避免“家丑外扬”。

义绝制度就是一种刑事案件附带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间,夫妻一方与她方的一定亲属间,或者双方的一定亲属间发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殴斗、相杀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夫妻关系必须解除。

局限性

合理性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因其包办婚姻的形式而被现代社会所诟病,但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婚姻制度作为其重要的制度支撑之一,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一项制度的合理与否,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一项制度的变迁就是与整个社会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制度就是在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中国的法律体p 系曾经历过一个近代化直至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的婚姻制度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因此笔者试图考察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合理性成分,结合现代婚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契合点,以期对现代婚姻制度有所启示。

一、时代合理性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受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影响与制约,就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文化就是农业文化,农业文化的特点就是定居文化,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整个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人口流动性小,交往面狭窄,信息流通不便,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家族的地位及声望,直接影响着其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生存的需要决定了家庭本位。而熟人社会,道德舆论的力量非常强大,因此非常重视道德的作用,可视为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以历史的角度而言,它兼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及适时性,亦源于其尽可能平衡了各方利益,故引致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与世人之认可。中国古代就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的,因此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封建集权的中央王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起一整套宗法伦理体系,所谓的法律不断的伦理化,融入儒家“礼”的思想内容,变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法律规范。法律无处不体现着伦理道德的要求,完全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地位。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世俗法就就是伦理法,统治者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实现儒家伦理的要求。特别就是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开始,儒法合流,宗法伦理深深融入了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就是受宗法伦理支配的。无论从婚姻的目的还就是婚姻的成立及离婚制度等方面瞧,都体现了宗法伦理特色。首先,从婚姻的目的来瞧,《礼记·昏义》上明确指出:“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嗣”。即认为婚姻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合二姓之好”,在于“宗族的延续与祖先的祭祀”,完全就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其次,从婚姻的缔结来瞧:婚姻缔结的原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实也并非只就是满足男性享乐的需要,同样也就是为了保证家族延续与维持正常家庭关系的需要。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这种制度要求男子可以有很多个女子,但就是妻子只能有一个,妾的地位不能跟妻等同。如果一个男子,有妻再娶或以妾为妻,就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比如唐律规定,要受到徒刑一年的处罚。嫡妻所生,就是为“嫡系”,其她妾媵所出,就是为“庶出”。嫡(正)妻及其子女,与妾滕及其子女,在家庭中有着明显不同的地位。倘若嫡庶无别,嫡长子继承宗祧与权位的原则就无法维持,势必导致整个宗法的紊乱。最后,从婚姻的解除来瞧:古代婚姻解除权完全掌握在男方及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