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
体重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5 41 R4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8 5 ( 0 0 - 0 7 0 1 7 — 3 12 1 6 0 8 — 2 2)
表 3 体 质量 与脂肪肝检出率之间的关 系
B 是一项 反映体重的重要指 标 , M- 1 目前国内外均应用该项 指标来进行肥胖的判定 。它的计算方法是 : 体重( g, K) 身高 2 1 。 ( 2 n) 由于体重 存在着 明显的种族和地域差 异 ,我 国根据具体 国情 及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 了我 国的肥胖标准 ( 中 国成人超重 《 和肥胖 症预防控制指南 } 04 ,即 B I2 K / ̄ 20 ) MI 4 g 为超重 , > m ≥ 2K/2 8 gm 为肥胖 。根据肥胖 的定义 , 对我院 2 0 年 1  ̄ 0 0 08 月 2 1 年 7月进行 体检 的 85例 中老年高血 压患者 进行研 究发现 , 2 肥胖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着很 强的相关 性 , 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料 与 方 法 资 11 .一般资料 : 选取我院在 2 0 0 8年 1 2 1 月~ 0 0年 7月进行体检 的 8 5例 中老年高血压患 者 , 中男性有 5 5例 , 2 其 2 女性有 3 0 0 例, 年龄在 3 ~ 8岁之间 , 57 平均年龄 (4 1 ) 。 6 ̄. 岁 2 1 . 2方法 : 所有 患者 的体 重、 对 血脂 高低 、 是否 患有脂肪肝做 出 记录。并且 分析和了解 超重和肥胖者 占高血 压总人数 的比例 以及不是肥胖者 占总调查人数 的比例 , 通过两者之 间的对 比, 分析肥胖者与高血压之间是否存 在一 定的线性关 系。 1 高血压的标 准: - 3 经台式血压计由专业 的护士或者 医生测量 ,
5种肥胖指标对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高血压的预测效果比较
•论5种肥胖指标对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高血压的预测效果比较郭东辉、香利强',李冰冰21.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2;2.河南大学慢性病风险评价研究所,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肥胖指标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血压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基于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数据,对体质指数(BMI)、腰围(W C)、腰围身高比(W H tR)、腰臀比(W H R)和人体肥胖指数(BAI)共5种肥胖指标进行标准化转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CW值,比较各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0C)下面积C4W:),判断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进而综合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
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后,W C和W H tR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强于其他肥胖指标。
W H tR对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预测能力均强于其他肥胖指标,其/I{/C及95%C7分别为0.694 (0.659〜0.728)和 0.763(0.732~0.794),其截断值分别为0.51和0.50;女性中各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zti/C均大于男性,各肥胖指标对女性高血压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对男女进行年龄分层后,在男性中除W H R外各肥胖指标对于青年组(18 ~44岁)高血压的预测价值优于中年组(45 ~59岁)和老年组(60~80岁);在女性中各肥胖指标对于高血压的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依次为青年组> 中年组 >老年组。
结论在综合考虑性别和年龄后,中心型肥胖指标中的W HtR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优于W C、BMI、W HR和BAI。
【关键词】肥胖指标;高血压;预测;代谢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039(2021)04-0411-05Prediction effect of five obesity indicators for hypertension in differentgender and ageGUO Dong-hui1, XIANG Li-qiang l, LI Bing-bing21. People5 Hospital o f S henzhen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518102, C hina;2.1nstitute o f Chronic Disease Risks Assessment, School o f N ursing and H ealth, Henan University【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different obesity indicators for hypertension in different gender and age. Methods The study wa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in 2018 in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After standardized transformation of five obesity indicators, including body mass index (BMI) , waist circumference (W C), waist height ratio (W H tR), waist-to-hip ratio (W H R) and body obesity index (BAI)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besity indicators and hypertension was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OR values obtained from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each obesity indicator for hypertension was estimated by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 O C). Furthermore, the ability of each obesity indicatorin predicting hypertension wascomprehen- sively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adjusting for confounding factors, WC and WHtR wer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both genders than other obesity indicators.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WHtR for hypertension in male and female were stronger than other obesity indicators, the AUC and 95% Cl were 0.694 (0.659-0.728) and 0.763 (0.732-0.794) ,the cut-off values were 0.51 and 0.50, respectively. Female had higher AUC of hypertension than m en, and each obesity indicator had higher predictive value for female hypertension. After stratified by age in both genders,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obesity indicators except WHR in the young male group (18-44years ol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aged groupDOI : 10.12183/j .scjpm.2021.0411基金项目:深圳市龙华区科技创新资金项目(2017055)作者简介:郭东辉(1968—),男,大学本科,主管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健康管理通{_作者:李冰冰,E-mail:*********************(45-59 years old) and the elderly group (60-80 years old). In femal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obesity indicators for hypertension decreased with age, followed by young group > middle-aged group >elderly group. Conclusion After considering both gender and ag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WHtR in central obesity index for hypertension is better than WC, BMI, WHR and BAI.【Keywords】Obesity indicator; Hypertension; Prediction; Metabolic syndrome肥胖是当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心血管 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内科常见指南、共识
1、心血管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ACC/AHA/HFSA指南:心力衰竭的管理2017)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4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201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ACC/AHA高血压指南2017取代JNC8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0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专家指导意见2013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2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管理临床指导建议2010亚洲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诊治专家共识201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临床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应用中的专家指导建议201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2009α/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单片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16(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建议书2014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建议2015中国血压测量指南2011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2012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4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降压治疗保护血管功能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2013限盐管理控制高血压中国专家指导意见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ACC/AHA指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201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4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脂管理共识201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检测心肌肌钙蛋白的专家共识2017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2016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ACC/AHA胆固醇指南)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余风险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甘油三酯增高的血脂异常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1高甘油三酯血症及其心血管风险管理专家共识2017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ASCVD患者逆转斑块他汀治疗专家共识2015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专家建议2015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13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2015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建议2006)糖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1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4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专家共识201475岁及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康复中国家共识2017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13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6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13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西尼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02、神经、精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AHA/ASA卒中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脑出血后脑水肿管理专家共识2017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2014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3脑卒中患者膳食指导2017中国脑卒中血糖管理指导规范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脂管理指导规范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1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15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6自发性大容积脑出血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4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2016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2015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2014中枢神经系统瘤样脱髓鞘病变诊治指南2017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多系统萎缩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2017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中国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30153、内分泌、代谢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ADA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2017)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2014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2015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2016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中国糖尿病血酮监测专家共识2014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7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2013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201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16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2017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15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2016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2014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2013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13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201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4预混胰岛素临床应用共识2013格列喹酮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7基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共识2014DPP-4抑制剂超药物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13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14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2017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7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20174、肾脏、泌尿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KDIGO临床实践指南2012)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2014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20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2012慢性肾脏病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17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肾脏疾病高尿酸血症诊治的实践指南2017α/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治疗中的实践指南2013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应用的专家共识2006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肿瘤、结石等)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5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专家共识2016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诊治专家共识2016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专家意见20175、呼吸、重症/急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201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祛痰/抗氧化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6(雾化治疗专家共识2014;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2014;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6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2012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专家共识201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戒烟治疗专家共识2012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2012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4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16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临床专家共识20166、消化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2015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5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7(美国胃肠病协会ACG指南)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2017)老年人质子泵抑制剂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15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2017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15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16)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2015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性感染专家共识意见2017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5恩替卡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2015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2014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胰腺术后外科常见并发症诊治及预防的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7、风湿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风湿免疫疾病超药品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20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4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理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围产期管理建议2015中国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诊治共识20158、血液、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易栓症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2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血液制剂的专家共识2017(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20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2017;紧急抢救时ABO 血型不相同血小板输注专家共识2017)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长春碱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7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流式细胞学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7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诊疗建议2012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5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肺部结节分类、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中国肿瘤热疗临床应用指南2017中国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2012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规范20179、皮肤性病、眼耳鼻喉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阿维A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17;寻常性银屑病的常用外用药物治疗共识2012)白癜风诊疗共识2014(白癜风外科治疗共识2012)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手癣和足癣的诊疗指南2012;体股癣诊疗指南2008;头癣诊疗指南2008)中国雄激素性秃发诊疗指南2014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2013多汗症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国黄褐斑治疗专家共识2015寻常型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2016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2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2017色素障碍性和感染性皮肤病的伍德灯诊断专家共识2017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5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皮肤镜诊断专家共识2016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2017中国皮肤清洁指南2016护肤品皮肤科应用指南2015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生殖器疱疹临床诊疗指南2009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14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颅压力梯度专家共识和建议2017上睑下垂诊治专家共识2017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耳鸣专家共识及解读2012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10、妇产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4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共识2016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6(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2016)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6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2016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绝经期管理与激素补充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12(黄体支持与孕激素补充共识2015)复方口服避孕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2016高龄女性不孕诊治指南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激素补充治疗专家共识2016)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孕激素维持早期妊娠及防治流产的中国专家共识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15围受孕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指南(2017)妊娠期TORCH筛查指南2013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2017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妊娠人群早期甲状腺功能筛查获荐2012妊娠期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妊娠期女性抗癫痫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5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201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2014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6双胎妊娠临床处理指南2015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2014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备孕妇女膳食指南2016;孕期妇女膳食指南2016)--。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肥胖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疾病特征-内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肥胖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常常并发或伴随多种疾病。
本文就肥胖常见伴发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相关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和肥胖相关肿瘤、相关死因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具体描述,以便广大医务人员早期正确识别肥胖疾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
关键词:肥胖; 伴随疾病; 临床特征;Abstract:Obesity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worldwide, and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co-morbidities. The comm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orbidities of obesity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obstructive sleepapnea/hypopnea syndrom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obesity-associated neoplasia. The aim is that obesity-related diseases should be recognized at an early stage by medical professionals, so that they can be diagnosed and treated early in their progression.Keyword:obesity; co-morbidit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肥胖是目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一、背景近二十年来,我国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呈流行态势。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显示【1】,从1993年至2009年的17年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18.6%增长至37.4%,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
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潜在危险因素。
减重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膳食和体育运动)调整、内科药物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联合运动干预仍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础治疗。
近年来,国际上对肥胖/超重的营养管理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2-3】。
然而,以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的肥胖/超重管理必须与特定的地域性饮食习惯及社会文化相适应。
为更好地发挥医学营养治疗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结合国内外发表的诸多证据和专家的集体智慧,特制定本共识,以便使医学减重更加科学、规范和易于实施。
二、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的形成在制定本共识的过程中,首先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的《WHO指南编写手册》【4】和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协作网【5】发表的临床指南编写的方法学原则(表1),结合中国现况,建立制定本共识的方法学,将2009年更新后的AGREEⅡ协作网推出的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标准作为质控标准【5】。
2015年9月,成立了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以下简称“共识”)撰写证据方法学小组,负责起草方法学工作方案,并协助编委会进行证据评价的相关工作。
证据级别与推荐意见分级标准的制定见表2。
注:RCT(随机对照试验);A、B、C、D:(推荐意见优先级别从高到低)三、共识编写委员会组织机构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的67位专家组成了本共识编写委员会。
解读,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解读:2016 中国超重/ 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转载)当前超重/ 肥胖的患病率呈现线性增长态势,超重/ 肥胖的危害早已深入人心。
治病必求其本,因此营养治疗对于超重/ 肥胖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内67 位营养专家组成了共识编写委员会,结合国内外发表的诸多证据和专家的集体智慧结晶,首次形成了2016 中国超重/ 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三种膳食,减重推荐1. 限制能量平衡膳食(CRD):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递减(减少30%~50%);或在目标摄入量基础上每日减少500kcal 左右;或每日供能1000~1500kcal。
推荐意见:(1)蛋白质充足供给(1.2~1.5 g/kg,或15%~20%);使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酪蛋白;(2)脂肪供能比例20%~30%;适当增加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或补充鱼油制剂;(3)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40%~55%;增加蔬菜、水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25~30 g/d;严格限制简单糖(单糖、双糖)食物或饮料的摄入;(4)适当补充维生素D 和钙等微量营养素;(5)营养代餐模式的CRD 更有助于减重。
2. 高蛋白膳食模式:蛋白供能>20%(或>1.5 g/kg)。
推荐意见:(1)对于单纯肥胖以及合并高甘油三脂血症者、高胆固醇症者采用高蛋白膳食模式较正常蛋白膳食模式更有利于减轻体重以及改善血脂情况,并有利于控制减重后体重复重。
(2)合并慢性肾病患者应慎重选择高蛋白饮食。
3. 轻断食膳食模式:也称间歇性断食5:2 模式,即1 周内5d 正常进食,其他2d(非连续)则摄取平常的1/4 能量(女性约500 kcal/d,男性约600 kcal/d)的饮食模式。
推荐意见:(1)在体重控制的同时,或可通过代谢和炎症反应的改善,间接增加体重控制获益;(2)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获益。
两个结合,减重增效1. 运动治疗推荐意见:(1)推荐采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抗运动的模式预防与治疗超重/ 肥胖;(2)与单纯饮食或运动相比,饮食结合运动的减重效果更加显著;(3)针对儿童肥胖,采用饮食结合运动短期和长期干预均能达到减重和代谢改善的效果;(4)针对孕期体重管理,饮食或结合运动干预是有效的干预模式。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解读
1.52bn
1.65bn
1.77bn
Adults with obesity (BMI ≥30 kg/m2)
0.81bn
1.01bn
1.25bn
1.53b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as a proportion of all adults globally
学习笔记 PPT
肥胖症概述
肥胖症长期管理总体原则和诊疗路径
长期体重管理中的生活方式干预
长期体重管理中的减重药物治疗
肥胖常见合并症用药
特殊人群的治疗
一、肥胖症概述
随着全球肥胖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新型减重药物正在不断问世。特别是新一代肠促胰素类减重药,以其明显的减重疗效、代谢的全面获益及良好的安全特性,为肥胖症患者的体重管理带来新的希望。然而,对于这些迅速发展的新型减重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仍缺乏相应的规范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且,基于肥胖症的慢性、复发性特征,长期体重管理尤为重要,而我国尚未建立肥胖症长期体重管理的规范。
长期体重管理中的减重药物治疗
早期的良好减重效果有助于增加患者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效果。在使用减重药物的同时,生活方式干预仍然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减重药物使用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得体重下降及合并症改善,而且有助于增强个体对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坚持,使患者行为习惯更容易改变。
减重药物使用的意义
FDA标准
新时期减肥药
1
2
3
(二) 减重药分类介绍——脂肪酶抑制剂
患者教育
包括膳食指导,如尽量减少摄人脂肪含最高的食物,定期补充复合维生素。同时需了解患者有无正在服用前面所述药物,以免影响其他疾病的疗效。
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6
2015年ACR最新痛风诊断量化赋分建议
临床 表现
标准
受累关节部位和数目
分类
得分
踝关节/足中段(单关节或寡关节) 1
第一跖趾关节(单关节或寡关节) 2
特异性症状数目(个)
1个
1
(红肿、明显疼痛、活动受限)
2个
2
3个
(二)生活方式干预
1.提倡低嘌呤均衡饮食,限制每日总热量摄入。
富含嘌呤的蔬菜(莴笋、菠菜、蘑菇、菜花等)、豆类 及豆制品与HUA及痛风发作无明显相关性。
鼓励患者多食用新鲜蔬菜,适量食用豆类及豆制品 (肾功能不全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食用)。
2.大量饮水可缩短痛风发作的持续时间,减轻症状。心 肾功能正常者需维持适当的体内水分,多饮水,维持每日 尿量2000~3000 ml。 可饮用牛奶及乳制品(尤其是脱脂奶和低热量酸奶), 避免饮用可乐、橙汁、苹果汁等含果糖饮料或含糖软饮料。 咖啡与HUA及痛风的关系尚无定论。
3
典型发作次数
单次典型发作
1
(符合2-3条为典型发作;1、疼痛达峰时间
<24小时;2、症状缓解时间<14天; 3、间 多次典型发作
2
歇期)
痛风石
有
4
实验 血尿酸水平
360~479μmol/L
2
室指 标
(未使用降尿酸药物;急性发作4周后;任意 时间的最高值)
480~599μmol/L
3
≥600μmol/L
2.痛风石:未经治疗的患者首发症状20年后约70%可出 现痛风石,常出现于第一跖趾、耳廓、前臂伸面、指关 节、肘关节等部位。痛风石可小如芝麻,大如鸡蛋或更 大,受挤压后可破溃或形成瘘管,有白色豆腐渣样排出 物。
肥胖相关性疾病流行人群之探讨
统 的高 血 压认 知教 育 , 养 大 学 生 的 自我 保 健 意 识 , 有 意 培 并
的教育和保健也就为控制高 血压 的发病率打下 了坚实 的基 础 。控制高血压病的基本措施 , 当是针对整个人 群的一级 应 预防 。超重 、 嗜酒 、 吸烟 , 运动不足 , 食盐过多 , 精神 紧张是高 血压病人 的危险因素 , 已经证实 , 培养保健意识 , 故 养成 良好 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 的根本。调查显示 , 大学 生对 高血 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偏低 , 部分人对高血压 的相关 知识 及其
脾 B超 。糖尿病诊断采用 19 99年 WHO专家委员会报告标
准( 括 O T 试 验 异 常 者 ) 高 血 压 诊 断 采 用 19 包 GT ; 9 9年
病, 肥胖 已是 一个 全球 性 问题 。国 民体 质 监测 资 料表 明: 20 0 0年较 19 , 95年 肥胖患病率 上升 了 1 6 . . ~1 7倍[ 而 且 ,
维普资讯
医 学理 论 与实践 2 0 0 8年第 2 卷 第 9 1 期
JMe er& Pa 12 。 . ,e 0 8 dTho rcVo. 1No 9 Sp2 0
1O 1 9
防 治 不能 忽 视 。越 来 越 多 的有 关人 士 意 识 到 , 强 中 青 年 人 加
收 稿 日期 2 0 —4 0 0 80 —2
( 辑 编
思潮 )
在, 大学生高血压患病 率呈上 升趋势 。为此 , 高校应开展 系
肥 胖 相关 性 疾 病 流行 人群 之 探讨
张德利 天津医科大学教学 医院静海县 医院内四科, 天津静海县 3 10 060 摘妻 目的 : 研究职业 、 饮食 、 生活习惯等环境 因素与超重 、 胖以及高脂血症 、 肥 高血压 、 脂肪肝 、 尿病等疾病 的相 糖 关性, 及导致超重 、 肥胖的可控 因素 , 为健康教育 、 早期预防、 早期诊疗 提供依据。方法 : 分析乡镇 以上级别在职公职 人员、 中教师 96 0份体检结论 , 高 6 根据体重 、 围进行分组 比较 , 腹 数字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根据体检结论将样本 分为 3 , 组 正常体重 ( w) : 3 ; N 组 424例 超重( Ow) : 9 例 ; 组 41 6 肥胖( ) : 2 0 。研究结果显示上述 4种疾病 Ob组 1 3 例
2016+AACEACE指南:肥胖患者综合医疗管理(中文翻译版)
AACE/ACE 指南美国内分泌学家协会与美国内分泌学会肥胖患者综合医疗管理W. Timothy Garvey, MD, F ACE; Jeffrey I. Mechanick, MD, F ACP, F ACE, F ACN, ECNU; Elise M. Brett, MD, F ACE, CNSC, ECNU; Alan J. Garber, MD, PhD, F ACE; Daniel L. Hurley, MD, F ACE; Ania M. Jastreboff, MD, PhD; Karl Nadolsky, DO; Rachel Pessah-Pollack, MD; Raymond Plodkowski, MD; and Reviewers of the AACE/ACE Obesi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2016年5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联合美国内分泌学院(ACE)共同发布了肥胖患者综合医疗管理指南,建议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肥胖患者的筛查,诊断,评估,治疗选择,治疗目标以及个体化护理,旨在为肥胖患者的管理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基于循证证据的指导。
B. 推荐由此得来的问题:通过循证推荐的归纳评价,肥胖病人的医疗核心推荐是什么?•R1.A. 治疗肥胖的主要结果和治疗目标应该是通过减重来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而并非为了减重本身(D级)。
•R1.B.关于患者超重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和现有负担的评估是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应被纳入临床决策和减重治疗计划当中(D级)。
肥胖和慢性病的三级预防和治疗Q1.三阶段的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可以应用于肥胖吗?(表5)•R2.肥胖治疗的形式和强度应该基于疾病防治的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段;慢性病的三级模式与病理生理学和肥胖自然病程相结合,为预防的每个阶段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框架(C级;最好证据等级4级,因与病程高度相关而提高推荐等级)。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
长庆油田职工医院内二科 Zxk 2016
目录
1
背景及概念
2
肥胖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3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4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诊断及其风险评估
5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综合干预
背景
2003年 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发表了一系列有 关肥胖的评估、防治及其与心血管病关系的声明与指南。
中国24万成人横断面调查资料汇总分析显示,超重(BMI≥24 kg/m2)者发 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增 加2~3倍;肥胖(BMI≥28 kg/m2)者90%以上患者有高血压及糖脂代谢紊 乱或危险因素聚集;腹型肥胖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 倍以上。
概念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 obesity-induced hypertension obesity associated hypertension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重要特征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肥 胖密切相关,控制体重能有效降低血压。高血压与 肥胖的关系可以是血压升高继发于肥胖,也可以是 血压升高先于肥胖,目前临床上并未予以明确区分 ,统称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诊断及其风险评估
BMI和腰围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肥胖诊断指标。 BMI表示全身肥胖程度,腰围主要反映腹型肥胖或
中心型肥胖的程度。 BMI ≥28 kg/m2和(或)腰围≥90/85 cm(男/女)。
诊断及其风险评估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在腰椎4~ 5水平定量分析内脏脂肪分布,是目前测量脂肪分 布及含量的“金标准”,一般以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判断为内脏脂肪型肥胖。
老年女性高血压
老年女性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及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国家认为65岁为分界点。
年龄是女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据统计老年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男性,这可能与老年女性雌激素下降、被动吸烟、高盐饮食和肥胖等相关。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女性而言,高血压相对于其他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所起的作用比男性更大[1,2],因此老年女性血压的管理与控制日益得到关注。
?3~4 mmHg(P<0.05)。
被动吸烟对女性健康造成的经济负担远超过男性,因此控烟政策的实施对减少烟草暴露和女性健康均有着积极的影响。
2、高盐饮食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发病最常见的环境因素,多项研究表明高盐摄入与高血压相关[8],并且绝经后高血压女性人群中盐敏感性增加[9]。
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在盐敏感性高血压调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雌激素可以调节NO 和AngⅡ的表达与活性,若缺乏雌激素可促进NO和AngⅡ的失衡,从而导致老年女性更易患高血压及相关的心血管和肾脏疾病[10]。
3、睡眠障碍老年女性高血压与睡眠障碍相关,其主要机制可能为睡眠时间过短会影响内分泌及代谢功能,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11]。
Fang等[12]研究表明,6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睡眠时间<6 h相比于睡眠时间>8 h更易患高血压(P<0.05),而在老年男性中未观察到此现象。
4、超重和肥胖依据《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成年人肥胖的定义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若腰围≥90cm/85 cm(男/女)可判定为腹型肥胖,而超重定义为BMI 24~27.9kg/m2。
一项纳入13 739名研究对象的中国前瞻性队列研究[13]结果表明,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随BMI的增加而升高(P<0.001),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化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相似。
真武汤合五苓散辅治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阳虚水停证临床观察
《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指出,在我国2.9亿心血管患者中,高血压高达2.45亿,并且成人平均高血压发病率高达25.2%[1],高血压及其带来的心脑血管等并发症,而肥胖(Obesity)作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显著增加死亡率[2]。
研究显示,约有九成肥胖患者(BMI≥28kg/m ²)合并高血压,在BMI≥24kg/m ²患者中发现高血压风险是正常的3~4倍[3]。
因此,防止高血压合并肥胖是重中之重。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治疗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阳虚水停证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80例,均为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心病科收治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阳虚水停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
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40±6.52)岁;病程(4.90±1.45)年;合并冠心病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血脂异常40例;高血压I级32例,II级8例;平均体重指数(29.79±0.92),平均腰围(87.50±4.42)。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05±7.09)岁;病程(5.18±1.45)年;合并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血脂异常39例;高血压I级29例,II级11例;平均体重指数(29.88±1.26),平均腰围(88.43±5.28)。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6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4]。
①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在未服用任何降压药情况下,且在安静及非同日连续3次及以上测得诊室血压SBP≥140mm Hg和/或DBP≥90mmHg;或已测血压小于140/90 mmHg,但既往已有高血压,近期有生活方式干预或服用降压药物;②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在无明显的内分泌紊乱及代谢障碍疾病引起的肥胖的基础上,BMI≥28㎏/㎡为肥胖和(或)腰围大于等于90/85cm(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