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接下来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一、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2、明确目标1)能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学会“做”中学。
3、预期效果相信大家在自己观察和小组的讨论中能完成今天的目标。
二、民主导学1、任务呈现: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
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谈话:我们拿保鲜袋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看谁的发现最多;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开始!停!谁能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2)、刚才我们听了一些声音,也制造了一些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对物体施加外力就能产生声音呢?下面我们共同探究,请看实验记录表,第一部分是我的预测,把你们刚才预测的内容填上去。
第二部分是我的试验,请按照要求做试验并填写表格。
第三部分是我的结论,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五-六年级科学必做试验
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课题名称:7.声音的产生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必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去掉盒盖的空纸盒、橡皮筋、小鼓、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烧杯、水、气球等。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把橡皮筋紧绷在去掉盒盖的空纸盒上,用手随意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3.在小鼓鼓面上放一部分塑料小球,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4.安装好音叉,用槌敲击音叉,观察现象;敲击音叉后用手去握住音叉,感受一下;再次敲击音叉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5.将气球吹满气,突然松手,观察现象;再把气球吹满气,松手时,用手捏住气球口的一半,感受一下。
6.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1.拨动空盒上的皮筋,发出声音,皮筋在抖动。
2.鼓槌敲鼓,发出声音,鼓面振动,塑料小球上下跳动。
3.敲击音叉后发出声音,音叉在振动用手握住音叉,有发麻的感觉;音叉接触水面,有水珠溅起。
4.吹满气的气球,松手时有声音,气球口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
说明:1.橡皮筋要绷紧。
2.严禁将音叉碰击在水槽上,防止打碎水槽。
实验答疑:怎样全面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们能用典型材料发出声音,看到它在振动。
一般可用三种形态来分析。
固体:音叉被敲响后,音叉发音,手感在振动;手敲鼓和锣会感到振动。
液体:用烧杯来回倒水时有声音,水面在振动;往水中投东西或搅动,水也发出声音,同时水面在振动。
气体:用吹满气的小球,松手是有声音,这时看到气球口振动;嘴吹小瓶,会听到声音,也能看瓶内小塑料泡沫在振动。
探究金属的特点课题名称:17.金属实验名称:探究金属的特点(必做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铜铁铝等金属、锤子、放大镜、小刀、镊子、火柴、酒精灯、电池盒、电池、导线、灯座、小灯泡、小开关、杯子、热水、木条、粗铁丝、粗铜丝、陶瓷。
实验步骤:1. 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小学科学《声音的高与低》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声音的高与低》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频率下产生的声音,并能认识到声音的高与低。
实验材料:1.铃铛2.铁片3.打击乐器(鼓、小锣等)4.钢琴实验步骤:1.首先,我们拿起铃铛,轻轻摇晃,观察铃铛发出的声音,并用手指捏住铃铛上的部分,再次摇晃,注意观察声音的变化。
2.接下来,我们拿起铁片,用手指敲打铁片,观察声音的变化,然后再用拳头敲打铁片,继续观察声音的变化。
3.然后,我们用手掌拍打一下鼓或小锣,记录下声音的特点,然后用指尖轻轻敲打鼓或小锣,观察声音的变化。
4.最后,我们用手指轻轻按下钢琴的键盘,记录下声音的特点,然后用整个手掌按下钢琴的键盘,继续观察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果:1.铃铛:当我们轻轻摇动铃铛时,听到的声音比较高,而当我们用手指捏住铃铛上的部分时,声音变得更低。
2.铁片:用手指敲打铁片时,声音相对较高,而用拳头敲打铁片时,声音更低。
3.打击乐器:用手掌拍打鼓或小锣时,声音较响亮,高低音都有;而用指尖轻轻敲打时,声音相对较低。
4.钢琴:用手指轻轻按下钢琴的键盘时,声音较高,而用整个手掌按下钢琴的键盘时,声音变得更低。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铃铛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手指捏住铃铛的部分来调节,而拖低声音后,铃铛发出的声音变得更低。
2.铁片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敲打的力度来调节,力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
3.打击乐器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敲打的方式来调节,用手掌打击发出的声音较高,而用指尖轻敲发出的声音较低。
4.钢琴的声音高低可以通过按下键盘的方式来调节,用手指轻轻按下发出的声音较高,而用整个手掌按下发出的声音较低。
总结: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操作,了解到不同物体在不同频率下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差异。
声音的高低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属性,如铃铛和铁片的大小、形状等,或者改变敲打或按压的力度来调节。
这说明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高则发出的声音较高,低则发出的声音较低。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敲击鼓面看到豆子上下跳动,鼓不发生,豆子不跳动
(3)吹瓶子发生时,瓶中的细盐会四处跳动,撞击瓶壁;声音停止,细盐不再撞击瓶壁。
实验分析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发生
实验内容
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使用细盐、音钹等物体
实验步骤
(1)将钢尺一端用一只手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弹拨钢尺的另一端
(2)在鼓面上放些豆子,然后用鼓槌敲击鼓面
(3)在空塑料瓶中放入一些细盐,然后用嘴向瓶口吹气。
实验记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时间
信息技术支持
课件演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老师: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同学:小鸟叫声,同学们的歌声,公共汽车的喇叭声,瀑布的流水声,大鹅的叫声。
老师:很好!同学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
同学:想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允许有各种回答,教师要引导到声音的产生上来)
老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有很多,说明同学们善于思考、对学习新知识有极大的热情。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出示课件)
3.观察发声物体并做好记录。使用课件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分组做不同的实验,扩大了课堂容量。
分组实验:
(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或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3分钟
2分钟
链接图片中各种声音
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1.分组活动:出示音叉、鼓、钢尺、水,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下面请同学们想办法制造声音,制造声音的时候需要注意:(课件出示注意事项)利用课件的展示,让各小组对照实验器材,有明确而直观的实验操作方法。
2.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水花花纹,水花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将豆子放到鼓面上,观察敲打鼓面时鼓面上的豆子发生了什么情况,鼓面怎样?
观察:发声的小鼓和不发声的小鼓的鼓面的不同?
交流反馈:小鼓发出声音时,豆子跳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3)
(一)、激情导课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要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
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2.谈话:下面我们再增加点难度,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
3.提问: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以及大家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这儿老师有三点建议:①看谁的发现最多;②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③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三)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声音的产生记录单
弹拨尺、敲打鼓、敲音钹实验现象记录单通过实验发现:1、一手在桌子边缘用力按住钢尺一端,另一只手用力弹拨钢尺,钢尺产生(),发出声音;再次用力弹拨钢尺,立刻用手握住钢尺,钢尺停止(),声音()。
2、鼓面上放些绿豆,敲击鼓面,发现绿豆在跳动,说明鼓面产生(),发出声音;再次敲击鼓面,立刻用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声音()。
3、敲击铜锣前,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没有(),也没有听到铜锣的();敲击铜锣时,立刻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在晃动,说明铜锣产生(),发出();将敲响的铜锣立刻紧贴在身上,铜锣停止(),声音()。
从以上活动中我们找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弹拨尺、敲打鼓、敲音钹实验现象记录单通过实验发现:1、一手在桌子边缘用力按住钢尺一端,另一只手用力弹拨钢尺,钢尺产生(),发出声音;再次用力弹拨钢尺,立刻用手握住钢尺,钢尺停止(),声音()。
2、鼓面上放些绿豆,敲击鼓面,发现绿豆在跳动,说明鼓面产生(),发出声音;再次敲击鼓面,立刻用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声音()。
3、敲击铜锣前,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没有(),也没有听到铜锣的();敲击铜锣时,立刻将乒乓球紧贴在铜锣面上,看到乒乓球在晃动,说明铜锣产生(),发出();将敲响的铜锣立刻紧贴在身上,铜锣停止(),声音()。
从以上活动中我们找出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声音的产生》学习卡一、填空我能行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2、声音可以传递(),不同的()传递不同的信息。
3、要使声音消失,必须使物体停止()。
二、我会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认为的。
()《声音的产生》学习卡一、填空我能行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
声音的产生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声音的产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音乐、声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声音的产生”主题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物理教研组组织,全体物理教师参与。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提高教师对声音产生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三、活动内容1. 理论讲解:首先,由物理教研组长对声音的产生原理进行讲解,包括声波的形成、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接着,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电话、收音机、乐器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应用。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探究声波的形成:使用不同频率的音叉,观察其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声波。
(2)探究声波的传播:将音叉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声音在容器中的传播情况。
(3)探究声波的反射:在实验室内设置一个回声装置,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4)探究声波的折射:使用两个不同介质(如空气和水)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介质界面处的折射现象。
3. 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音产生的规律。
4.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过程1. 理论讲解阶段,教师详细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声音产生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验探究阶段,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3. 交流讨论阶段,各小组积极发言,分享实验成果,教师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的规律。
4. 总结反思阶段,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细致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声音产生的基本规律。
科学实验探索声音的共鸣
科学实验探索声音的共鸣声音的共鸣现象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声音共鸣的原理以及背后隐藏的奥秘。
本文将以科学实验的形式,解析声音的共鸣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
实验一:瓶中的共鸣材料:玻璃瓶、水、调羹步骤:1. 准备一个空的玻璃瓶,口径适中。
2. 将瓶子倒置,把调羹敲击在瓶口附近的位置,产生声音。
3. 慢慢加入适量的水,注意每次只加一点点水,然后敲击瓶口。
4. 当水的高度适当时,你可能会听到一种异常响亮的声音。
实验二:调整水位材料:玻璃杯、水、调羹步骤:1. 准备一个玻璃杯,并倒入适量的水。
2. 用调羹敲击玻璃杯的边缘,产生声音。
3. 尝试调整水的高度,重复敲击玻璃杯的边缘。
4. 当水位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你可能会发现声音变得更加清脆而明亮。
解析: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观察到声音共鸣现象,即声音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得到增强和放大。
这是由于共鸣发生时,震动体的频率与空气柱或其他介质的固有频率相吻合,使得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受到增强。
在实验一中,当我们加入适量的水,玻璃瓶内的空气柱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当空气柱的长度等于声波的半波长时,声波会得到共鸣增强,产生明亮的声音。
这是因为当声波的频率与空气柱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声波在空气柱内的反射和干涉会产生共鸣效应,使声音被放大。
而实验二则探究了不同水位对声音共鸣的影响。
当水位改变时,空气柱的长度也会随之改变,导致固有频率的变化。
当水位调整到特定位置时,声音的共鸣效应达到最大化,声音变得更加清晰而响亮。
这进一步验证了共鸣原理对声音放大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声音共鸣是一种由声波与固有频率匹配的介质共鸣而产生的现象。
声音的频率与空气柱或其他介质的固有频率相吻合时,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会得到增强和放大,使声音变得更加明亮和强烈。
这种共鸣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玻璃瓶和玻璃杯中,也可以在其他具有共鸣条件的实验器材中观察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实录
《声音的产生》教学对话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生:这些声音真好听。
生:听了这些声音我的心情很舒畅。
生:我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
生:谢谢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听的声音。
生:人活着真好,能听到这么好听的声音。
生:本来刚上课时,我还有点紧张,现在听完这些声音,我就不紧张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生:我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生:我想知道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想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些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生:我想知道有些声音为什么很刺耳?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生:我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生:我觉着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我认为应该先解决噪音。
生:我也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为什么很好听。
生:我也觉着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序号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橡皮筋在发声时
2
钢尺
把钢尺放在桌子边缘,用手压紧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钢尺。
钢尺在发声时
3
音叉、敲击棒、烧杯、水
将音叉敲响后,先用手触摸音叉再放到水中。
音叉在发声时
4
小鼓、豆子、敲击棒
将豆子放在鼓面上,敲击鼓面。
小鼓在发声时
问题一:做完实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答:
问题二:人讲话时发声,哪里在振动?
答:
问题三:吹响的哨子,摇晃水瓶什么在振动?
答:
问题四:你知道如何让声音停止吗?
答:
声音的传播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二、实验目的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
3.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器材1. 音叉2. 水3. 水槽4. 土电话5. 木棒6. 细线7. 纸杯8. 玻璃杯9. 耳塞10. 记录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音叉置于水槽中,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
2. 用手轻轻敲击音叉,观察水面的波动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3. 将土电话的两个纸杯分别放置在两个地方,用一根细线连接纸杯,将纸杯开口朝内。
4. 在一个纸杯中敲击音叉,观察另一个纸杯中是否有声音传出,记录观察结果。
5. 将音叉置于木棒上,用手指轻轻敲击木棒,观察木棒是否有声音传出,记录观察结果。
6. 将音叉置于玻璃杯中,用手指轻轻敲击玻璃杯,观察玻璃杯是否有声音传出,记录观察结果。
7. 在实验过程中,佩戴耳塞,观察是否有声音传入耳中,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现象1. 在实验过程中,水槽中的水面出现波动,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2. 土电话的两个纸杯中均有声音传出,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3. 木棒和玻璃杯均有声音传出,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4. 在实验过程中,佩戴耳塞时,没有声音传入耳中,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比在空气中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最差的是气体。
3. 这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所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固体稍远,相互作用力较弱,所以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慢;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远,相互作用力最弱,所以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七、实验结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实录
《声音的产生》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了解。
教学准备:学生:塑料袋、橡皮筋、钢尺、队鼓、“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研究记录单。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材料教师也有一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觉声音,提出问题1、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陈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咱们来个听力大比拼,一会儿老师会播放一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听,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声音?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说,比比看谁的反应快。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小河流水声、二胡声、鸟叫声、雷声、掌声等)2、师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
3.学生自由发言。
4、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5、能告诉大家听了这段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吗?6.小结: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声音无处不在,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
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那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应该最先解决是哪一个?(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