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1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1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
2.能使用古代计数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计数方法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2.学生能够使用古代计数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计算。
三、教学内容1.学习中国古代计数法。
2.了解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3.了解古代算盘及使用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和热身(10分钟)1.教师介绍古代计数的历史背景,提出疑问:“古代人用什么方式计数和计算?”2.让学生围绕疑问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
3.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古代计数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计算。
2.讲授新知(40分钟)1.介绍中国古代计数法和纪年法,带学生一起数“一、十、百、千、万”。
2.教师介绍干支纪年法,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如何用干支纪年法来表示一个年份。
3.介绍古代算盘及使用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盘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3.练习和巩固(40分钟)1.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算盘,体验计算和计数的过程。
2.设置正确和错误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用古代计数方法进行计算。
3.利用竞技形式,让学生进行数数和计算的比赛,加强对古代计数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4.总结和检查(10分钟)1.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自己使用算盘进行简单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计数法和纪年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够使用古代计数方法进行简单的数数和计算。
在教学中,小组讨论和竞技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使用古代计数方法进行更加复杂的计算和应用,加强学生对于古代计数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2)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执教:洋口中心小学黄凤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出11~20各数,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十进制。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数的起源以及数的符号化历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体验学有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十位”、“个位”,了解十进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读写各数。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含义,初步建立数位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20根、计数器、尺子、橡皮筋2根老师: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一)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3分钟)谈话:1、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呀?(0—10)2、你还能说出10后面的一些数吗?(11—20)3、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小结: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入地认识11—20各数,看看这些数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还不知道的。
(板书认识11—20各数)(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认知基础,从实际出发,通过谈话说出10后面的一些数,既让学生感觉到今天学习的内容并不陌生,又引起探究新知奥秘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30分钟)1、摆一摆,数一数(1)师简介古人计数的方法。
(板书古人计数)师:平时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特别方便。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数字宝宝来到我们中国只有几百年的时间,被我们国家广泛使用起来才一百来年,而早在一百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人类活动了,想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计数的吗?(板书:古人计数)师:我们的祖先开始计数的时候也和小朋友一样用手指头帮忙,可很快他们就发现数量多时手指就不够用了,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地取材,用石子、树枝、绳子等物体来帮忙计数,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牧羊人是怎样来计羊的只数的?(2)演示课件:牧羊人是怎样来记录羊的只数的?(3)用小棒计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 》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通过认识算筹和算盘,感受古代计数工具的简便和智慧。
内容较为简单,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古代计数方式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通过图片和故事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但同时,他们对于古代的计数方式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物展示,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知道算筹和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受古代计数工具的简便和智慧。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数方式,知道算筹和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
2.难点:让学生感受古代计数工具的简便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
通过图片、故事、实物和游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故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算筹和算盘,用于展示和操作。
3.准备相关的游戏和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解算筹和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古代计数方式有所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算筹和算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发现古代计数工具的简便和智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尝试使用算筹和算盘进行计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纠正他们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感受古代计数工具的简便和智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71页至第72页,即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11到20各数的读写方法,理解数的组成,以及能够运用这些数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描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11到20各数,理解这些数的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数数、物品计数等方式,运用11到20各数进行简单的计数和描述。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进行计数和描述。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11到20各数,理解数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计数棒、小卡片、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课件展示古人计数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11到20各数的读写和组成。
2. 讲解与示范:教师利用计数棒和小卡片,现场演示11到20各数的读写和组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
3.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计数练习,用计数棒和小卡片表示11到20各数,巩固对数的认识。
4.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11到20各数进行回答,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20各数的认识11:1个十和1个一12:1个十和2个一13:1个十和3个一……19:1个十和9个一20:2个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计数棒或小卡片表示11到20各数。
(2)请用文字描述11到20各数的组成。
(3)请举例说明如何用11到20各数进行计数和描述。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计数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背后的智慧。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生动地展示了古代计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古代的计数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古代计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
2.让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理解和掌握古代计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计数的方法。
2.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理解和掌握古代计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观察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看、做中,理解和掌握古代计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事例,用于讲解古代计数的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古代计数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计数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事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
3.操练(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计数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巩固所学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代计数方法,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古代计数的方法对我们的现代生活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古代计数的方法和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的内容。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词,方便学生回顾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计数的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 ︳北师大版(秋 )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秋 )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
2.能用古人计数法数数,并用汉字填写数表
3.能从古人计数中体会数的规律和数码的规律
4.能将古人计数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引入
1.教师介绍古代人类如何进行计数。
2.提供一张古代计数表,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主体
1.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
–介绍古代计数的方法:线索计数法、结绳记数法、排木牌计数法等。
–以线索计数法为例进行教学。
2.学习线索计数法
–示范使用线索计数法,让学生一同模仿。
–引导学生感受数码随线索增加而增加,数字间的间隔规律。
3.习题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练习,包括用古人计数法数数,用汉字填写数表等。
4.温故知新
–用古人计数法让学生数1-100,让学生根据练习题检查自己的答案。
总结反思
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古人计数法并进行讨论。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古人计数法应用到现代生活中,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拓展练习
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计数法,并展示给同学。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人计数法的文章,阐述他们的学习体会和应用建议。
教学反馈
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并进行总结,以便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古人计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古人计数∣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古人计数∣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七章节第一节,古人计数。
我们将探讨古人是如何计数的,以及他们使用的计数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人的计数方法和智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工具。
2. 能够运用古人的计数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工具。
难点:如何运用古人的计数方法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计数工具模型、卡片。
学具:计数工具模型、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会进行现场演示,使用计数工具模型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的步骤和逻辑。
4. 练习:然后,我会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计数方法进行计算,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5. 讨论:在学生练习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发现和问题。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计算的步骤和逻辑。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古人的计数方法和计算过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古人计数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计数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并得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足,我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了解更多关于古人计数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就是我对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古人计数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和智慧。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

比10多1,是11
预设:
10+1=11,10+2=12,10加几就等于十几。
没有,因为前面已经数过了。
学生动手操作
预设:
是相等的。
预设: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说。
预设:1捆有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个位上的10个珠子也表示10个一。
预设:1捆小棒表示1个十,十位上的一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
预设:我在十位拨1个珠子,表示1个十,在个位也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合起来是11。
这两个数字都一样,但是它们的位置不一样,所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谁能列算式表示这些小棒一共有多少吗?(10+1=11)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1个十和1个一,是11。10+1=11
现在请你们把所有小棒和计数器收起来放进抽屉里,比一比谁最快收好!
活动三想一想,拨一拨
小朋友们,你们都很厉害,10和11这两个数宝宝都没有难倒你们,现在老师这里有个更难的数,你们敢不敢挑战?!请认真看大屏幕!
预设:
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
预设:
在个位再拨一个珠子
预设:把散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
预设:把个位的10个珠子退回去,在十位上再拨一个珠子来代替。
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的操作,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的重要性,并认识“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0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0的写法,加深对10的组成的理解。
2.认识数位。
现在我们知道小棒可以计数,但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随时随地都数小棒来计数,所以得找到更简单、更方便的方法来计数。为了找到这个方法,老师带来了一个新朋友,看,这是什么?这是实物计数器,为了方便计数,老师把它简单的画在了屏幕上,现在让它来做个自我介绍吧!(播放语音课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7.1 古人计数 -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7.1 古人计数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人的记数方式和计数工具。
2.能够使用古人的记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数。
3.发现古人的计数方式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人记数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2.掌握古人计数工具的使用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古人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数。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古人的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包括:1.古人计数方式的特点和规律。
2.古人的计数工具:竹签算盘、珠算盘、筹算盘等。
3.使用古人的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数。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通过PPT展现古代计数工具和运算公式。
2.让学生观察、比较、推断,引导学生找出古代计数方式的规律。
3.演示古代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4.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算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正式上课前,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来引起学生对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的兴趣。
2. 讲解古人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通过PPT讲解古人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包括竹签算盘、珠算盘、筹算盘等,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 观察、比较、推断让学生观察古代计数工具的构造和原理,比较不同计数工具的异同,引导学生推断古代计数方式的规律。
4. 演示运算公式和计算过程通过示范古代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掌握使用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
5. 练习和探究让学生自主练习使用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算,并探究古代计数方式的规律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掌握使用古代计数方式和计数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趣味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

2.19-20的过度可以直接在计数器上完成。
3.最后学生谈完收获后,教师应该总结全课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4.还应再加强对学生的评价,以此调动学生情绪,增强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热情。
1.做书上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2.做书上75页练一练的第二题。
3.出示拓展题“用2颗珠子,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什么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
学生一边看课件的图片演示一边听老师讲解。
学生看动画摆小棒。
学生回答
学生跟随课件一根一根数小棒
学生捆小棒(数出10根捆成一捆)
学生摆小棒并回答问题,体会数的组成
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表示10。
学生练习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表示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谈收获
课后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古人计数
11-20各数的认识
1个十,1个一,是11。
10 + 1 = 11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把经验作为上课的起点。引入了数学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整节课突出了小棒、计数器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技能。上完本节课后,教学目标己经达成,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然而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②1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③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7.出示计数器,“你能在计数器上把10表示出来吗?”教师介绍计数器。(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7.1《古人计数》(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7.1《古人计数》(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古人计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起源,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古人如何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计数。
在7.1《古人计数》这一课中,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人是如何计数的,以及这种计数方式与现代数学的联系。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古人计数》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包括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算盘计数等,以及这些计数方式与现代数学的关联。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古人是如何计数的,理解各种计数方式的原理,以及能够将这些原理应用到现代数学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原理,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计数方式与现代数学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石子、结绳、算盘等,以及相关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手指进行计数,体会计数的过程和方法。
2. 讲解古人计数方法:我通过展示石子、结绳、算盘等教具,讲解古人是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计数的。
3.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古人计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列出了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它们与现代数学的联系。
6.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它们与现代数学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原理。
2. 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古人计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请学生思考古人计数与现代数学的关系,并写一段话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人计数的方法和原理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一)》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包括算盘的起源、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古代的计数工具。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和智慧,同时也能够掌握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启蒙阶段,对于古代的计数方法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算盘这样的传统工具可能比较好奇,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算盘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算盘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工具。
2.让学生掌握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算盘的起源和发展,算盘的基本使用方法。
2.难点:算盘的灵活运用,古代计数方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算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算盘。
2.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用于讲解和演示。
3.准备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用于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古代计数工具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是怎么计数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算盘。
2.呈现(10分钟)讲解算盘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算盘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算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算盘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操作,巩固他们对算盘的认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有趣的算盘谜语和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算盘的认识。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 》教学设计(10)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10)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通过认识古代的计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介绍古代的计数方法,如算筹计数、石子计数等,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的计数方法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计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认识算筹、石子等古代计数工具。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数学产生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计数方法,认识算筹、石子等计数工具。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算筹计数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古代计数方法。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计数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算筹、石子等古代计数工具的图片或实物。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石子或其他可以用来计数的物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商店买卖商品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数。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算筹、石子等古代计数工具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 (3)

追问,说得真好,计数器上右边的第一位就是个位,它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它表示几个十。个位、十位都是数位。
师巡视并指点:我把这一颗珠子放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
真棒!你们也是这样拨的吗?
(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拨的,但是老师发现有两个同学是这样拨的、、、、)
哦,赶快在计数器上把这1只羊也表示出来
个位上有10个珠子就表示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10(手指板书),所以就用这1个十代替这10个一,这就是数学上的“満十进一”。说一遍:满十进一。
三、结合练习,能表示11-20各数并正确计算得数是11-20的加法算式。
1、做一做。
师:同学们真能干,会用小棒表示这些数,还能列算式,并且还能在计数器上拨出它们。那你能在这些计数器上用圆圈代替珠子在这上面画出这两个数吗?
生:10个一
生:1个十
生:相等
生:、、、
生:计数器
生:珠子,个位、十位、、、、
生:我把这一颗珠子放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
生:没有,还有1只没有表示出来。
生: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的是1个一,合起来就是11
10+1=11
生:12
生:一捆是1个十,又有2根是2,所以是12
生:10+3=13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会认、读、写11-20各数。
2、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能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1-20各数。
3、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会认、读、写11-20各数。
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能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1-20各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_(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_(3)一. 教材分析《7.1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计数方法,为以后学习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
他们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他们对古代的计数方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故事等形象的方式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计数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计数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计数方法与生活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代计数的方法。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古代计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故事、动画等素材,用于创设情境。
2.教具:计数棒、石子等,用于实践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古代计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计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计数方法。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计数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计数的故事,如“结绳记数”、“算盘计数”等,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古代计数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古代计数的方法。
如使用计数棒、石子等进行计数,加深学生对古代计数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古代计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 (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执教:川大附小西区王怀宇【教学主题】北师版一年级上第七单元P74-75古人计数(除试一试)。
【教材内容】 1. 11-20各数的认识、读法、写法。
2. 认识计数器。
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10个一是1个十。
3. 11-20各数的意义。
4. 感受生活积累的意义,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值计数法的价值。
5. 10加几不进位加法。
(1、5为暗线)【教材分析】之前,学习10以内的数,加减法及应用。
北师版这节课是关于数位概念的第一次出现,也是第一次出现十进制数位的概念。
从实物到小棒模型再到抽象出用数来计数,突出了意义和作用,为之后认识更大的数和计算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
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
从教材文本来看,其主题图为“古人计数”故事,提出一个计数的数学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解决计数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古人计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感受其中的价值。
从一一对应到一个一个数或几个几个数,再到十个十个数是学生关于数认识的一次飞跃,感受数的简洁和丰富;接着教材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用小棒代表羊摆一摆\数一数;将10根小棒捆一捆\认一认,逐步由数实物半抽象为数小棒、操作计数器等,借助这些数学模型建立10个一就是一个十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之上认识11-20各数,根据小棒图和计数器写数,体会数位概念。
最后,19加1满十进一,再次体会十进制数位概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数的认识是随着数的不断扩充而逐渐加深的,由此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数的发展过程。
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十分有意义。
学生在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主要采用逐一计数,强调“一一对应”。
到认识20以内的数时,要数的物品超过了10,引导学生发现计数的变化,10个一就是1个十,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数的活动经验,可以提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 ︳北师大版(秋 )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人计数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数学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人计数的方法:介绍并解释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等古代计数方法。
2. 古今计数方法的对比:比较古代计数方法和现代计数方法,让学生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
3. 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石子、绳子等工具进行计数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古人计数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计数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数器、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石子、绳子、计数卡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计数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等古代计数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让学生分组,使用石子、绳子等工具进行计数实践,亲身体验古代计数的方法。
4. 总结: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总结古代计数的方法和特点,与现代计数方法进行对比。
板书设计1. 古人计数2. 提纲:- 古人计数的方法- 古今计数方法的对比- 实际操作3. 关键词: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古今对比、实际操作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石子或绳子进行计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分享。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用古代计数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数一数家里的水果、玩具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古人计数的基本方法,是否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方法: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改进措施:对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地方,需要寻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1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1 古人计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包括算盘和算筹的使用,以及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的组成,以及不同的计数方法如何表示同一个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古人的计数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数的认识和计数方法的理解还处于基础阶段。
他们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图片和故事来学习。
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有限,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算盘和算筹的计数方法,知道它们的使用原理和优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掌握不同的计数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算盘和算筹的计数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的计数方法如何表示同一个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掌握不同的计数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算盘、算筹、教学图片、教学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个算盘,一组算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商贩买卖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算盘和算筹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算盘和算筹的计数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使用原理和优点。
同时,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尝试用算盘和算筹进行计数,感受不同的计数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练,每组选择一种计数方法,用算盘或算筹表示给定的数。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计数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古人计数︳北师大版(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秋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 | 北师大版(秋季)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主题是“古人计数”。
我们将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数数的方法,学习数的顺序和20以内的数的读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正确地数数。
2. 学生能够认识20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3. 通过学习古人计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的顺序,20以内的数的读写。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正确地数数,认识20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小棒,圆点卡片。
2. 学具:学生自己的数字卡片,小棒,圆点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数数的方法。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古人计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
2. 学习数的顺序:教师出示数字卡片,从小到大依次出示,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数数。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或圆点卡片进行辅助。
3. 学习20以内的数的读写:教师出示20以内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或圆点卡片进行辅助。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出一些关于数的顺序和20以内的数的读写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的顺序,一部分是20以内的数的读写。
数的顺序:1 2 3 4 5 6 7 8 9 1020以内的数的读写:一(一一得一)二(二二得四)三(三三得九)四(四四得十六)五(五五得二十五)六(六六得三十六)七(七七得四十九)八(八八得六十四)九(九九得八十一)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数字卡片,小棒或圆点卡片,练习数的顺序。
2. 请学生用数字卡片,小棒或圆点卡片,练习20以内的数的读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可以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和20以内的数的读写。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2014秋)

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都会数数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了,好了,同学们数的真棒!那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刚学数数的时候,是借助什么来数的吗?对,我们这十个手指头可是我们小时候学数数的法宝,我们一起用手指数一数,伸出你的小手,数数(1,2,3,4,5,6,7,8,9,10)啊,数10个数手指刚够用,如果我们遇到比10多的数,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进入第七单元,再次畅游加与减的世界,通过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进而认识比10大的数。
(板书课题: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教师指大屏幕,古人计数,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通过古人计数这个小故事,走出10以内数的世界,来一起认识11-20各数。
二、探究新知(摆一摆、数一数)请同学们看情境图,谁来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羊)还有什么?(人)这个人在干什么呢?师:同学们请仔细看大屏幕,羊圈里出来一只羊他就摆一个小石子,出来一只羊他在摆一个小石子,现在你知道他要干什么了吗?(数羊)怎么数的?生答:就这样一只羊就代表一个小石子,几个石子就代表几只羊。
当所有的羊都出来以后,牧羊人只要数一数石块的个数就行了,因为地上的石子数就是羊的只数。
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你还记得吗,我们在学习10以内数的时候都已经尝试过。
那你有兴趣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帮牧羊人数羊吗?你用什么工具来与羊的只数一一对应上?(学生要举起小棒,并说出来)。
师:小棒、三角片都是不错的计数工具。
老师要放羊了,你准备好了吗听好老师的话,看!小羊们要出来了,现在出来一只羊了。
你该做什么?(老师在大屏幕上,羊的下面出示一根小棒),接着来,又出来一只羊,怎么办?对,再摆一根小棒(同样教师出示)……(可以快一点放羊,此处时间不可浪费太多)。
孩子们,老师的羊放完了,你们的小棒摆完了吗?现在小棒的数量代表什么?,(生:羊的只数)师:我们一起数一数吧,1、2、3….10、师手势要求大家安静,引发学生思考,比10多1是多少?生回答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4
《古人计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20以内的数的意义,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直观表示10~20的数,初步了解十进制的计数方法与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方法的主要特征,能说出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具准备
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准备20根小棒,2根橡皮筋,1个计数器。
三、过程预设
观察教科书第74页的情境图。
坐在羊圈旁的牧羊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解读情境图。
(如下图。
)
牧羊人用石子表示羊,他摆出3个石子,恰好表示跑出羊圈的3只羊。
原来牧羊人在摆石子数羊。
活动1:每个学生都用小棒代表羊,摆一摆、数一数,牧羊人一共有多少只羊?要做到不多数也不少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请学生说一说:
(1)一共有多少只?(教师板书:十一。
)
(2)羊的只数与学过的数10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比10
多1。
)(3)用什么数字表示羊的只数?(教师板书:11。
)
2 / 4
讲解:数词“十一”是羊的只数的语音形式,数字“11”是羊的只数的书写形式,11是比10多1的数,像10是紧跟在9后面的数一样,11是紧跟在10后面的数。
古人是怎么发明书写比10大的数的方法的?
活动2:经历从直观到抽象表示羊的只数的数学化过程。
(1)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数出10小棒,用橡皮筋把它们捆成1捆。
并讨论:1捆小棒与1根小棒有什么区别。
讲解:1捆小棒与1根小棒的粗细不同,形态不同。
用1捆小棒表示1个“十”,1根小棒表示1个“一”,一眼就能看明白。
而“1捆小棒”就是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
接着,教师介绍并演示: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计数单位“十”?并要求学生跟着操作。
在计数器的个位上先拨出9颗珠子,表示9,再添1颗珠子。
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10个一”,是10;在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十”;十位上的1颗珠子可以取代个位上的10颗珠子。
所以,10可以简单地用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
数10与计数单位“十”在意义上的区别:数10是9的后继数(即紧跟在9后面的数,简称9的后继数),而计数单位“十”表示“10个一”。
(2)请学生分别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数“11”。
想一想,说一说:用小棒表示11(1捆加1根)和用计数器表示11(个位与十位上分别拨1个珠子)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用到两种计数单位:“十”与“一”;都有1个十,1个一,是11。
不同点:用小棒表示11时,是用形态不同的1捆和1根小棒来区别“十”与“一”;不论它们放置的位置如何,都表示11。
用计数器表示11时,只用形态相同的2颗珠子,是通过珠子的不同位置来区别“十”与“一”的。
3 / 4
讲解:用小棒表示数的方法是十进制的计数方法,用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方法。
“10个一是1个十”是十进制计数方法的主要特征;珠子或数字处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位值制计数方法的主要特征。
活动3:初步了解十进制的“满十进1”的计数法则与位值制的计数方法。
(1)请学生分别用小棒、计数器和数字三种方法表示19。
通过交流,明确:①摆1捆小棒加9根小棒,即“1个十,9个1,是19”。
②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1颗珠子,个位上拨9颗珠子,是19。
③把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抽象化,就是数的书写形式——数字19。
(2)请学生继续用上述三种方法表示比“19多1”的数。
通过展示交流,理解20是19的后继数。
①以小棒表示的19为基础,再添人1根小棒;把分散的10根小棒捆成1捆;说明“比19多l”的数是“2个十,是20”。
②以计数器表示的19为基础,在个位上再加1颗珠子,个位上的10颗珠子表示10个“一”,相当于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的1个十。
所以,可以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子,取代个位上的10颗珠子。
这时,十位上有2颗珠子,个位上没有珠子,即“2个十,是20”。
告诉学生,当较小的计数单位(“个”)累计到10个时,就用1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十”)取而代之,是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法则,这个法则可以简称为“满十进1”。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75页第1,2题;第76页第5,6,8题。
(可以直接写在书上。
)第2题的要求是在计数器的档上画出珠子,直观表示给出的数。
第8题要在看懂淘气和笑笑怎么分析18这个数的基础上,换一个数(如15)再分析它。
4 / 4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小组讨论第1题看图写数:哪些图是十进制计数方法?哪些是十进位值制计数方法?(除计数器表示数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方法外,其余都只是十进制的计数方法)五、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给自己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教师可小结:今天我们对数的认识,从10以内拓展到20以内,认识的数多了10个,但表示数的符号还是10个,没有增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数值,所以,用较少的数字符号可以表示很多的数,位值制的智慧与优越性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