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前向通道设计_基础知识
《机电一体化》教学大纲

《机电一体化》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50学时(3学时/周)学分:3适用专业:高职教育类机电专业考核要求:1. 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
2. 掌握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部件的选择与设计的方法和依据,认识现代常用的传动机构、导向与支承结构、机械执行机构。
3. 了解机电一体化中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及接口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思路;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的影响;掌握微型计算机应用领域、选用要点及注意事项;掌握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单片机芯片的选择要点。
4. 了解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与微机的接口技术,认识传感器前级信号的放大与隔离的常用方法;掌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意义和常用的信号的变换方法。
5. 掌握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特性以及选择方法;掌握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结构特点以及选择方法。
掌握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区别。
6. 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设计步骤。
一、课程目的和任务让学生通过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涉及的相关技术,对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弄明白学习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掌握机电设备的发展方向,弄懂机电一体化基本涵义及各部的作用与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机电一体化概念及其本要素的名称、作用、要求。
难点:接口的理解,尤其是接口功能中转换功能的理解【教学内容】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4、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例。
【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再举例加以说明。
东华大学853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编号:853 科目名称:单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一、考试总体要求《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单片机则是现代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广的嵌入式电脑芯片。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MCS-51单片机组成原理、功能、存储器的空间结构;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及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CS-51单片机的定时、中断、串行口以及扩展技术;控制流程、应用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人机通道配置与接口技术;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配置与接口技术;相互通道配置与接口技术;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要求考生了解和掌握MCS-51单片机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能够系统地掌握MCS-51单片机的指令和汇编语言的程序编制,熟练掌握MCS-51单片机系统的扩展技术和接口技术及控制系统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需要掌握的内容如下,考试内容比例分配应该是基础知识20%,MCS-51单片机原理、编程、中断、定时器及扩展50%,接口技术、应用系统设计及编程30%。
1、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1)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及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2)二进制数编码和带符号数的原码、反码及补码的表示3)利用补码性质进行运算4)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5)微型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基础知识2、MCS-51系列单片机的结构1)MCS-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组成2)MCS-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及其用途3)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4)I/O口端口的结构和操作3、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指令格式及寻址方式2)寻址空间和五类指令系统3)汇编语言中的伪指令4)掌握三种程序结构的编写: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及查表指令的应用4、中断系统及定时器/计数器1)中断的基本概念2)中断源与中断请求3)中断允许控制和优先级控制4)中断响应与中断处理5)定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6)定时器的控制7)定时器的工作模式及其应用5、单片机系统扩展技术1)程序存储器扩展2)数据存储器扩展3)外部输入输出接口扩展4)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A6、人机通道配置与接口技术1)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人机通道2)键盘及其接口技术3)显示器接口技术7、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配置与接口技术1)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2)A/D转换与A/D转换接口3)后向通道中常用器件及电路4)D/A转换与D/A转换接口8、相互通道配置与接口技术1)单片机应用系统中的相互通道2)串行通信基础3)MCS-51串行口及应用9、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件第2章

C = 2W lbn 其中,W为信道的带宽(以Hz为单位),n为一个脉冲信 号代表的有效状态数。
奈氏准则描述的是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 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如考虑信道噪声问题, 可用香农(Shannon)定律来表述,它描述了有限带宽、有随 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 功率比之间的关系。信道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为C:
模拟数据反映的是连续消息,如话音和图像等。话音 的声压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数字数据反映的是离散消息, 就是用一系列符号代表的消息,而每个符号只可以取有限 个值。数字数据在传送时,一段时间内传送一个符号,因 此在瞬间内数据是离散的。因此,用来反映取值上离散的 文字或符号的数据是数字数据。
信号(Signal)是数据的电编码或电磁编码。它分为两种: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电信号, 它用电信号模拟原有消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传输信息的通路称为“信道”。 信道一般都是用来表示向某一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在 计算机网络中,有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之分。根据传输介 质是否有形,物理信道可以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如 果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数据信号的类型来分,物理信道又可 以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模拟信道传输的是模拟信号, 而数字信道直接传输二进制数字脉冲信号。
图2-5 异步方式字符结构
(2) 同步方式。如图2-6所示。发送前,发送端和接收端 应先约定同步字符的个数及每个同步字符的代码,以便实 现接收与发送的同步。
图2-6 同步传输
4.数据传输类型 1) 基带传输 由计算机或数字终端产生的信号是一连串的脉冲信号,它 包含有直流、低频和高频等组成分量。
模拟信道的容量指信道传输信号的可接收频率范围, 其带宽为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的差值。如话音 电路接收的语音频率为300~3400 Hz,则其带宽为3400 300 = 3100 Hz(一般话音电路带宽取4 kHz)。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随着大规模集成芯片和可编程逻辑芯片的发展,使硬
件原理设计的难度得以降低,但它依然是DSP系统集成 中关键的一步。原理图设计的成功与否是DSP系统能否
正常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16/39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 DSP系统硬件设计
第四步:PCB设计
PCB图的设计要求DSP系统的设计人员既要熟悉系
流之间留有一定余量,因为峰值电流会更大,余量至少
是20%。 现有的电源模块分AC/DC型和DC/DC型。DSP设计中常用 DC/DC型。 DC/DC型中又分开关型和线性低压降型(LDO)。开关型效
率高,但体积大、纹波大。线性LDO型体积小巧,但效率
低,其效率相当于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之比,例如5V转 1.8V的效率仅32%,只适用于电流较小的场合。
的电流消耗。 以AD6P21060/ADSP 21062为例,其进行FFT运算时,需 要的电源电流最大,这一峰值电流约是700 mA,但这是 在最“坏”情况下,真正的电流消耗比这小很多。
19/39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5.2 电路设计— 电源设计
因此在设计电源时,必须考虑在电源电流和实际需用电
出现问题时,一般采用修改软件的方法,如果软件修改
无法解决问题,则必须调整硬件,这时问题就严重了。
18/39
第五章
DSP系统设计
5.2 电路设计— 电源设计
DSP使用的电源是数字电源,这些电源必须满足一定要 求,一般要求纹波不超过10%;还应准确估算出DSP及
其外围器件的功耗。DSP数据手册给出了各种情况下DSP
电路设计时有必要采用多层印刷板,一般建议其中 一层是地层。优点:减少干扰;布线时省去了大量 器件管脚接地的工作量。注意:现在DSP等元件广泛 采用表贴封装,在器件布线时,将尽可能多的网络
机械电子学第4章 前向通道 信号及滤波

一、模拟式信号
实 验: 同 步 调 治 与 解 调 实 验
前向通道中的信号放大器
上述调制方法,将信号x(t) 直接与载波z(t)相乘.这种 调幅波具有极性变化,解调 时必须再乘与z(t)相位相同 的z’(t) 方能复原出原信号, 故称同步解调.
前向通道中的信号放大器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信号放大器的输入信号
DIN:串行信号输入端 SCLK:串行数据输入端
CS :片选信号
DOUT :串行数据输出端,用于级联
AGND:模拟地
REFIN:基准电压输入
OUT:DAC模拟电压输出端 Vdd: 电源输入(4.5~5.5V)
先 进 传 感 器 芯 片 举 例
前向通道内容与结构特点
DS18B20外形和封装如图:
先
进
噪声系数 F=(S/N)f / (S/N)o=
输入信噪比 输出信噪比
3)最小噪声系数和最佳电源电阻
前向通道中的信号放大器 信号放大器的噪声 三、信号放大器的噪声设计
信号放大器的组成
前置级:放大传感器的微弱信号,并推动主放级要求高的输出信噪化 放大器 主放级:得到一定的放大倍数和驱动功率级
功放级:给负载提供必要的功率,负载与输出阻抗匹配,防止信号失真
运算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基础
§9.3 运算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基础
二、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及其补偿
运算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基础
§9.3 运算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基础
二、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及其补偿
运算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基础
§9.3 运算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基础
二、运算放大器的误差及其补偿
实际的运算放大器与理想放大器有区别,见书表3-1. 实际放大 器中前置级的差动放大器并不一定完全对称,所以必须在输入端加 某一电流后才能使输出为零,这个电流电压叫失调电压。
CDMA基础知识

37
3、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目的: 保持设定的话音质量,误帧率,同时获得最大频谱 效率手段: 设定和控制反向 Eb/No 以控制误帧数量 尽量减低手机发射功率(反向),降低干扰 尽量减低基站发射功率(前向),降低干扰
提供方法使运营者可以平衡系统容量与话音质量的 需要
Received Waveform
TDMA
30 Khz
-80 db -90 db -110 db -120 db
12 dB Loss!
30 Khz
-80 db -90 db -110 db -120 db
Outgoing Waveform
12 dB Fade
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
Received Waveform
OSS
CDMA
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
20
CDMA的关键技术
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
21
关键技术
1、CDMA码
2、RAKE接收技术
克服多径衰落
3、功率控制
前向与反向功率控制
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
22
4、语音编码技术
采用码激励线形预测编码技术(Q-CELP)
5、扩频
DS-PN直接序列扩频
6、切换
软切换、更软切换与硬切换
导频 同步 寻呼 接入
(downlink) (downlink) (downlink) (uplink)
业务
信令 Signaling
Rate 1 Rate 1/2 Rate 1/4 Rate 1/8
Blank and Burst (downlink) Dim and Burst (downlink) Power Control (downlink)
城市过街通道工程施工规范

城市过街通道工程施工规范一、总则1.1 为了规范城市过街通道工程的施工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控制等目标的实现,提高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根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过街通道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1.3 工程建设的项目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安全监督等各方应严格执行本规范。
二、施工准备2.1 项目管理2.1.1 项目法人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1.2 项目法人应组织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等,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
2.2 施工前准备2.2.1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
2.2.2 施工单位应组织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确保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
2.2.3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施工现场的秩序和环境卫生。
2.2.4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提前办理好施工许可、临时占地、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
三、施工过程3.1 施工放样3.1.1 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放样,确保工程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3.1.2 施工单位应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和警示标志,确保施工安全。
3.2 土建施工3.2.1 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有序进行土建施工。
3.2.2 施工单位应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
3.2.3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质量问题。
3.3 安装施工3.3.1 施工单位应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有序进行安装施工。
3.3.2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安装工艺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安装质量和安全。
3.3.3 施工单位应加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质量问题。
第1篇 前向通道

y0 =
y 0t =
max
y h × Dt
y t 2 - y t1 y h × Dt
´ 100%
(1-1-4)
温漂∶ (1-1-5)
´ 100%
阀值、分辨力 死区
输入从零开始逐渐增加而值传感器响应的最小输入值称为阀值。输入从任
意值开始逐渐增加而使传感器输出变化动最小增量为分辨力。 在传感器的量程范围内一区间的输入不能使传感器的输出响应称为死区。一般以最 大输入区间ΔXmax 与最大输入量(满量程输入值) 比值的百分数表征死区。
yh
´ 100%
重复性
定义为多次重复测量时,对应同一输入量其输出量不同程度。为全量程中最大重复
差值与满量程输出值之比的百分数。
xR =
漂移
(Dy R )max
yh
´ 100%
在同一输入量下随时间的推移或环境温度的变化而特性发生变化表述为传感器零位
'' ' y0 - y0
随间时化的大小和零伍随温度变化的大小。 零漂∶
K = lim (
DY dY )= DX dX
(1-1-1)
传感器的灵敏度反映了传感器对微弱信号的响应力,是传感器精度指标的重要参数之一。 线性度 定义为测出的输出与输入校准曲线与某一规定(理论)直线的偏离程度亦称“非线 性误差” 或“线性性能” 。它用传感器正反行程平均校准曲线与理论直线之间最大偏差量的绝 对值和被输出测量范围之比,并用百分比表示。
泵车研究所
第一篇 前向通道
2009.05.05
李常
在这一篇中 ,我们对组成系统的前向通道进行研究。所谓前向通道,就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属 于信号流前级的部分 ,它包括信号的感知、放大、调理、频谱变换等多个内容。通过这一篇对模 拟电路信号处理应用应该有清晰的认识,研究从理论上计算电路参数。
《前向通道后向通道》课件

前向通道的优势和应用
优势
前向通道具有高速传输、稳定可靠、安全性好等优势。
应用
前向通道广泛应用于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领域。
后向通道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后向通道是指信息从接收方到发送方的反向传输路径。
2 特点
后向通道具有双向、交互性强的特点,能够实现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
后向通道的优势和应用
1 优势
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的应用 将越来越广泛,为信息传输提供更多选择。
《前向通道后向通道》 PPT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介绍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的概念、特点、优势和应用。我们将 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给出结论和展望。
概述
本节将概述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前向通道的定义和特点
1 定义
前向通道是指信息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单向传输路径。
2 特点
前向通道具有高效、实时、稳定的特点,能够快速传递信息。
后向通道具有实时互动、反馈及时、便于沟通等优势。
2 应用
后前向通道与后向通道的比较
前向通道 单向传输 信息发送方到接收方 高效、实时、稳定
后向通道 双向传输 信息接收方到发送方 实时互动、反馈及时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各具特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合适的通道。
基础处理工程施工规范

基础处理工程施工规范第一章总则1.1 为规范基础处理工程施工行为,保障施工质量,确保工程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基础处理工程施工,包括但不限于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灌浆桩、地基处理等。
1.3 进行基础处理工程施工时,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确保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安全。
第二章施工前准备2.1 施工前,应对基础处理工程的设计文件进行认真的审查,确保施工方案符合设计要求。
2.2 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进行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及地下管线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2.3 施工前,应对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符合施工需要。
2.4 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专业人员的技术交底。
2.5 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第三章施工工艺3.1 基础处理工程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要求进行,严格控制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
3.2 具体施工工艺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桩基处理等,应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
3.3 基坑开挖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控制开挖尺寸和倾斜度,保证基坑的稳定性。
3.4 地基处理时,应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振动加固、搅拌桩等,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5 桩基处理时,应选择合适的桩基类型,如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等,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3.6 施工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基础处理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第四章施工验收4.1 基础处理工程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施工验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2 施工验收应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进行,由监理单位进行监督和验收。
4.3 施工验收应对基础处理工程的尺寸、平整度、强度等进行检测,确保施工质量。
4.4 施工验收通过后,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出具合格证书,并在质量档案中进行归档。
第五章施工安全5.1 基础处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施工安全规定,确保施工安全。
2.1、前向通道设计_基础知识

单端输出:只有1个输出端,输出信号为输出端电压与信 号地之间的电压差。
差动输出:有两个输出端,输出信号为两个输出端之间的 电压差。两个输出端对信号地都有电压。 标准信号:0~5V、0~10V、4~20mA。 四线制:两根线接电源,两根线接信号。不受线路电阻和 接触电阻的影响,信号最准确。 三线制:两根线接电源,一根线为信号的单端输出端。注 意三根线要等长,并注意减少接触电阻,可基本消除线路 电阻和接触电阻的影响。 二线制:电源线与信号线合并,靠电流输出信号。测量结 果中包含了线路电阻。
随机误差:由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一般无法排除并难以
校正。随机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都在随时发生变化,并符合 正态分布规律。随机差:指由于观测者误读或传感要素故障而引起的歧
异误差。含有粗大误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根据统计检验 方法的准则可以判断是否为坏值,坏值应当剔除。
2.4 粗大误差的剔除
含有粗大误差的坏值应该在进行其他统计处理之前予以剔除。 但剔除前应首先进行统计检验。 简单检验方法:先将可疑值除外,用其余数据的平均值X 及平 均残差 vi n ,计算可疑值与 X 的残差v,如果 v 4 ,则此 可疑值剔除。 格罗布斯检验方法:先算出包括可疑值在内的这组数据的平 均值 X 及其标准残差
(X
i
X )2
n 1
;算出可疑值的残差v与σ
的比值v/σ;根据格罗布斯准则,查表可得n次测量下置信水 平为α 时的界限系数 n ( ),如果v/σ> n ( ,则此可疑值剔除。 )
测量次数为5次,置信水平为5%时的界限系数为1.67。
2.5 最小二乘法及其应用
第2章前向通道设计

B R T
电子系统设计
光断续器(光电断路器)
光断续器是将近红外发光二极管与光敏三极管相对放置并封装 起来的器件;
主要有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封装形式。
透射式:发光二极管窗口与光敏三极管 的窗口正好相对,常用来检测物体的有无、 物体的移动和转速等。
反射式:发射孔和接收孔位于同一侧, 常用于生产流水线的产品计数、智能电动 小车循迹或躲避障碍物的传感器。
B R T
电子系统设计
稳定时间ts
在恒定输入条件下,传感器输 出上下波动进入稳态值规定百 分比以内(如±1%)所经历的最 小时间。
过冲量δ
在恒定输入条件下,传感器输 出超过稳态值的最大值。过冲 只在二阶以上系统且阻尼较小 时才会发生。
频带宽度BW
在同一幅值不同频率信号输入 条件下,传感器输出幅值下降 到额定值的1/√2的频率定义 为上限频率fH和下限频率fL,两 者之差定义为带宽BW。
B R T
电子系统设计
光敏电阻实例
型号 最大电压 最大功耗
VMAX
150V
PMAX
100mW
光谱峰值 λ
亮电阻
暗电阻
响应时间
RL
10~20kΩ
RD
1MΩ
tr
tf
GL5528
540nm
20mS 30mS
光敏电阻应用
照相机自动测光、光电控制、光控灯、 光控音乐IC、工业控制、电子玩具等。
B R T
温度是最常遇到的物理量,因此测温传感器使用非常广泛而 且种类繁多。
分类(按测温原理)
体积热膨胀:如水银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等; 热电阻:如铂、铜、镍等金属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等; 热电偶:如铜—康铜热电偶; PN结温度传感器:如热敏半导体二极管; 集成温度传感器:如LM35、AD590,DS1820等。
前向通道

若是需将检测到的电信号读入到控制器,如DSP或单片机等,必须将互感器检测到的二次信号经信号调理,滤波,A/D转换等电路输入至控制器,这就是所谓的前向通道,也称为传感器接口。
基本上所有的传感器,检测器件都需要前向通道电路。
1,电压互感器互感器是一种测量用的变压器。
测量电压线路的电压时,如果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不仅对工作人员很不安全,而且仪表的绝缘也需要大大加强,这样会给仪表制造带来困难。
故需用一定电压比的电压互感器将高电压变换成低电压,然后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连接电压表测量电压。
电压表的读数是按电压比放大的数值,很接近高电压的实际值,一般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均为100V。
如果电压表与电压互感器是配套的,则电压表指示的数值已按电压比放大,可直接读取。
电压互感器使用时二次侧不能短路。
下图即为电压互感器前向通道电路。
图1 电压互感器前向通道2,电流互感器测量高压线路里的电流,或测量大电流时,同测量高电压一样,也不宜将仪表直接接入电路,而用一台有一定电压比的升压变压器,即电流互感器,将高压线路隔开,或将大电流变小,再用电流表进行测量或通过前向通道送入控制器。
和使用电压互感器一样,电流表读数按额定变流比放大,得出被测电流的实际值,或者电流表指示数值就是电流的实际值,电流互感器一次额定电流的范围可谓5~25000A,二次电流均为5A或1A。
电流互感器前向通道如图2所示。
电流互感器使用时,二次侧绝对不能开路,要接入仪表,拆除仪表时必须先将二次侧短路,否则它将处于空载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被测线路中的大电流全部变成电流互感器的空载电流,会使铁心中的磁密大为提高,从而使二次绕组感应出十分高的电动势,可使绝缘击穿,危及工作人员安全。
使用互感器必须考虑误差问题。
因为电压互感器内部总存在励磁阻抗和漏阻抗这些参数,以致相量U1和-U2的有效值之比只能近似于电压比,两者之间的相位差也不会等于零,造成了电压比误差和相位误差。
前者导致电压测量误差,前者与后者一起会产生功率等物理量的测量误差。
前向通道后向通道

2、双极性输出电路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7
7. 前向和后向通道接口技术
三、DAC0832接口设计及应用程序举例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8
7. 前向和后向通道接口技术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9
7. 前向和后向通道接口技术
7.3 A/D转换器
一、基本概念
7.3.1 A/D转换器工作原理
(1)逐次逼近型ADC 逐次逼近型ADC由比较器、D/A转换器、比较寄存器SAR、时钟发生器以及控制逻 辑电路组成,将采样输入信号与已知电压不断进行比较,然后转换成二进制数。 (2)并行比较型ADC 并行比较型ADC是现今速度最快的模/数转换器,通常称为“闪烁式”ADC。它由电 阻分压器、比较器、缓冲器及编码器四部分组成。 (3)积分型ADC 积分型ADC又称为双斜率或多斜率ADC基本原理是通过两次积分将输入的模拟电压 转换成与其平均值成正比的时间间隔。在此时间间隔内利用计数器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 从而实现A/D转换。 (4)压频变换型ADC 压频变换型ADC是先将输入模拟信号的电压转换成频率与其成正比的脉冲信号,然 后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对此脉冲信号进行计数,计数结果即为正比于输入模拟电压信号 的数字量。 (5)∑-△型ADC ∑-△型ADC是根据前一量值与后一量值的差值即所谓的增量的大小来进行量化编码。
7.5
驱动电路
一、I/O口驱动电路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开关量都是通过单片机的I/O口或扩展I/O口输出的。这些I/O口 的驱动能力有限,一般不足以驱动功率开关(如继电器等),因此经常需要增加I/O口的 驱动能力。常用的集电极开路反向驱动器7406或同向驱动器7407。 二、功率晶体管驱动电路 当晶体管用作开关元件时,要保证使其工作在开关状态。晶体管导通时,驱动电流 必须足够大并使其饱和。晶体管关断时要可靠截止。
§1.4--前向通道及接口

28
(2) 集成传感器。 • 集成传感器是将敏感元件、测量电路、信号调节电路 做成一体,成为新型集成传感器。 • 例如将应变片、应变电桥、线性化处理、电桥放大等 做成一体,构成压力传感器。 • 采用集成传感器可以减轻前向通道中的信号调节任务, 简化通道结构。
信号拾取方式 前向通道中,首先要将外界非电参量,如压力、温度、速 度、位移等物理量转换成电量。信号拾取这一环节可以通 过敏感元件、传感器或测量仪表来实现。 • 通过敏感元件拾取被测信号
– 如果被测环境较特殊,而无现成的传感器可选用,只能选择 合适的敏感元件。 – 敏感元件能将被测的物理量变换成电流、电压或R.L.c参 量的变化。对于R.L.c参量型敏感元件,要设计相应的电 路,使这类参量变换成电流或电压量。 – 对于非传感器或测试技术专业人员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方法。
– 源隔离。通过DC/DC变换器实现。DC/DC变换器的输入回路与 输出回路是隔离的,这样切断了系统的主电源与前向通道电源间的 干扰渠道。 – 模拟通道隔离。通过隔离放大器实现。信号调节电路中采用隔离放 大器作为小信号放大用,可以防止现场干扰源通过传感器电源进入 前向通道。 – 数字通道隔离。通过光电耦合器实现。光电耦合一般放在前向通道 的数字通道中,紧靠计算机的输入。
4
前向通道的特点
前向通道总要靠近信号拾取对象。因为前向通道要完成对象的 状态、量值的检测。 • 在一些分布式系统,或多机系统中,为了减少传输损耗、防 止干扰,常常不惜将前向通道与计算机系统分开,将前向通 道部分放置到对象现场中。例如气象监测系统中,把风速、 风向传感、变换、电平转换部分等前向通道通过传输电缆放 置在气象监测点上。 前向通道的环境无主观选择余地。 • 由于前向通道中的信号检测总是针对着被测对象的,被测对 象的现场环境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前向通道的方案设计。 • 例如,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前向通道环境条件为远距离、 粉尘、潮湿、维修不便,因此前向通道常采用频率参量传感 器、串行传输方式; • 对人体心电监测仪这一类有一定实时性要求的智能仪表系统 中,为了满足快速性,常采用快速A/D采集。 • 对于具有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前向通道从传感器选择、信 号传输到电源供应、信号放大等都必须考虑到抗干扰措施。
硬件面试知识

硬件面试知识1. 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硬件面试知识的概述。
通过了解一些常见的硬件面试问题和答案,可以帮助应聘者更好地准备面试,并增加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2. 硬件基础知识2.1 计算机硬件组成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卡和主板等。
其中,CPU是计算机的核心,负责执行程序指令;内存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硬盘用于永久存储数据;显卡用于图像处理;主板则是各硬件组件的连接中枢。
2.2 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子电路的运作。
电子电路中的开关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通断来实现逻辑门(例如与门、或门等)的功能。
计算机通过运行程序来操作这些逻辑门,从而实现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操作。
2.3 传统硬件 vs. 嵌入式系统传统计算机硬件是指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等通用计算机系统。
而嵌入式系统则是指嵌入到其他设备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例如智能手机、汽车控制系统等。
嵌入式系统通常具有更小、更低功耗和更高可靠性的特点。
3. 硬件面试常见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硬件面试问题,以及一些参考答案:3.1 什么是时序图?时序图是一种展示硬件组件之间交互的图形表示方法。
它显示了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及信号之间的依赖关系。
时序图通常用于设计和分析数字电路。
3.2 什么是时钟频率?时钟频率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计算机内部时钟发出的脉冲数量。
时钟频率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越快。
3.3 请解释硬件中的前向通路和冒险。
在计算机硬件中,前向通路是一种处理数据冒险(数据依赖)的方法。
它通过将计算得到的结果直接传递给下一个指令,避免了数据冒险的延迟。
而冒险则是指在流水线中出现的数据依赖问题,导致指令执行的顺序发生变化。
3.4 什么是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一种计算机内存管理技术,可以将物理内存和磁盘空间组合起来,实现更大的可用内存空间。
虚拟内存将内存分成固定大小的页面,并将其映射到磁盘上的页面文件。
当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可以将不常用的页面换出到磁盘上,从而释放内存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端输出:只有1个输出端,输出信号为输出端电压与信 号地之间的电压差。
差动输出:有两个输出端,输出信号为两个输出端之间的 电压差。两个输出端对信号地都有电压。 标准信号:0~5V、0~10V、4~20mA。 四线制:两根线接电源,两根线接信号。不受线路电阻和 接触电阻的影响,信号最准确。 三线制:两根线接电源,一根线为信号的单端输出端。注 意三根线要等长,并注意减少接触电阻,可基本消除线路 电阻和接触电阻的影响。 二线制:电源线与信号线合并,靠电流输出信号。测量结 果中包含了线路电阻。
第2节 误差分析
2.1 误差分类
2.2 误差统计规律 2.3 置信度 2.4 粗大误差的剔除 2.5 最小二乘法及其应用
2.1 误差分类
系统误差:指测量器件或方法引起的有规律的误差。如仪 器零点误差等。系统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基本不变。在掌 握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后,可通过仪器校正予以排除。
2.4 粗大误差的剔除
含有粗大误差的坏值应该在进行其他统计处理之前予以剔除。 但剔除前应首先进行统计检验。 简单检验方法:先将可疑值除外,用其余数据的平均值X 及平 均残差 vi n ,计算可疑值与 X 的残差v,如果 v 4 ,则此 可疑值剔除。 格罗布斯检验方法:先算出包括可疑值在内的这组数据的平 均值 X 及其标准残差
2.2 差统计规律
1 n ( M i A0 ) 2 n i 1
2
测量值(随机变量):M、Mi ~ N (A0 ,σ2) 真值: A0 方差:σ2 标准误差:σ 平均值:A~ N (A0 , 误差:x=M-A0 残差:vi=Mi-A、Σvi=0 残差平方和:S=Σvi2 σ2/n)、E[A]= A0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约定真值)×100%
引用误差:(绝对误差/量程) ×100% 最大引用误差(FFS): (最大绝对误差/量程) ×100%
※ FFS能够更好的说明仪表测量的精确程度,是仪表基本误 差的主要形式,是仪表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1. 基本概念
精确度:测量的精确程度。通常用允许的最大引用误差FFS去 掉%后的数字表示。由此产生了仪表的不同等级:0.1级、0.2 级、0.5级、1.0级等。 滞环:仪表内部的某些元件具有储能效应(如弹性变形、磁 滞现象),使得仪表检验所得的实际上升曲线和实际下降曲 线不重合,从而使得仪表的特性曲线形成环状,称为滞环。 死区:仪表内部的某些元件(如传动间隙)具有死区效应, 使得仪表输入在小到一定范围后不足以引起输出的任何变化, 这一范围称为死区。死区也会使得上升和下降曲线不重合。 回差:仪表实际上升特性曲线与实际下降特性曲线之间的最 大差值称为回差,也称变差。
分辨率:传感器输出能响应和分辨的被测变量的最小变化 量,又称灵敏限。分辨率是灵敏度的一种反映,灵敏度高, 分辨率同样高。
1. 基本概念
示值:仪表指示装置所显示的被测值,即测量值。 约定真值:用适当精度的仪表测出的或用特定方法确定的、 大家公认的、比较准确的测量值称为约定真值。 绝对误差(简称误差):示值-约定真值
随机误差:由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一般无法排除并难以
校正。随机误差的大小和符号都在随时发生变化,并符合 正态分布规律。随机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来减小。
粗大误差:指由于观测者误读或传感要素故障而引起的歧
异误差。含有粗大误差的测量值称为坏值,根据统计检验 方法的准则可以判断是否为坏值,坏值应当剔除。
1. 基本概念
重复性:在同一工作条件下,同方向连续多次对同一输入 值进行测量所得的多个输出值之间相互一致的程度称为重 复性。重复性不包括滞环和死区。 再现性:在同一工作条件下,不分方向的连续多次对同一 输入值进行测量所得的多个输出值之间相互一致的程度称 为再现性。再现性包含滞环和死区。
1. 基本概念
1 n ( M i A0 ) 2 n i 1
1 n A Mi n i 1
A0 lim A
n
2 n A n
2 A
S 2 E n 1
2.3 置信度
为判断测量值是否正常,不仅要知道测量值(随机变量)的 取值范围,还要知道它在该范围内取值的概率。
置信区间:随机变量取值的范围。常用正态分布的标准误 差σ的倍数来表示,即±zσ ,其中z为置信系数。 置信概率:随机变量在置信区间±zσ 内取值的概率。 置信水平:随机变量在置信区间以外取值的概率。
置信系数越大,置信区间越宽,置信概率越大,随机误差的 容许范围也越大,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越低。 实际测量中,一般取置信区间δ =±2σ ,此时置信概率为 95%,置信水平为5%。
原理:设某被测参数的重复测量值为M1、 M2 、…、Mn,该 2 2 参数的最佳估计值m应该满足:S v ( M i m ) =最小
使残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称之为最小二乘法原则。
可得:当 m M i 时,S最小。即一组测量值的最佳估计值 n 就是其算术平均值。
最小二乘法在曲线拟合中的作用:设变量y和x之间有某种函 数关系,现有一组实验数据:(x1,y1)、 (x2,y2)、…、(xn ,yn), j 则设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y a j x ,然后根据拟合曲线与 j 0 数据点( x相同时, y值)的残差平方和为最小的原则进行 回归分析,求取各系数的最佳值。
(X
i
X )2
n 1
;算出可疑值的残差v与σ
的比值v/σ;根据格罗布斯准则,查表可得n次测量下置信水 平为α 时的界限系数 n ( ),如果v/σ> n ( ,则此可疑值剔除。 )
测量次数为5次,置信水平为5%时的界限系数为1.67。
2.5 最小二乘法及其应用
最小二乘法是根据测试实验数据求最佳值并估计误差的重要 方法。
第二章 前向通道设计
第一节 基础知识 1、基本概念
2、误差分析
第1节 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测量范围:传感器按规定的精度进行测量的被测变量的范 围。测量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称为测量上限和测量 下限,其代数差即为量程。
灵敏度:传感器对被测参数变化的灵敏程度。常以在被测
参数改变时,经过足够时间传感器输出信号达到稳定状态 后,传感器输出变化量Δ Y与引起此变化的输入变化量Δ U 之比表示。灵敏度= ΔY/ ΔU。(放大倍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