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第10章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关联理论ppt课件

Bill is a fine friend.
Bill is a fine friend indeed.
语言的交际过程应该是个推理过程而不是编码——解 码的过程。
1.1 认知理论
所以,Se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的研究应着眼于 根据信号所进行的推理运算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每个个体的主体认知结构由逻辑、词汇 和百科知识组成,形成了主体认知环境。由于各主体 的知识结构不同,推理的结果也必然不一样。
(1)She cannot bear children.她不能生育/容忍孩子。
(2)A:Can Mary type? 玛丽会打字么?
B: She used to be an office secretury.她做过办
公室秘书。
(3)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2.1 推理:语言交际的核心
六. 关联理论与翻译
Ernst 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 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书中格特 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理论基础: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翻译过程的研究对象是 人的大脑机制。
格特认为:可以说,过去几百年间就翻译发表的种种观点 是一大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的说法而已。有三个原因:
关联理论师承Grice,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 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 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交际得以实现,是交际者提供了 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 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理论基础及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概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已经司空见惯,语言之间的翻译在所难免。
翻译过程中要想最大程度上理解源语言要表达的含义,实现语言之间的最佳转换,翻译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可依,而关联理论就是知道使翻译达到效果的理论依据。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认知和交际取决于关联。
翻译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
2 关联理论翻译观的发展关联理论翻译观是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
关联理论是于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1986 年,关联理论是法国语言学家斯珀伯(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逊(W ilson)共同出版了他们的语用学着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书中提出了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出现之后, 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德国学者Gutt于1991 年出版了他的专着《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最先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当中。
Gut(t1991)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最早是由沈家煊引入中国的,他于1988 年在讯递与认知的相关性中介绍了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一章交际和第三章关联性的内容。
这篇文章把关联理论带入我国语言学界。
我国的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始于1994 年林克难对于Gutt的《关联与翻译》做的书评。
1997 年何自然出版了《语用学与外语学习》,对关联和关联翻译理论都做了一些研究。
2005 年,赵彦春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着作《翻译学归结论》,这是我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
国外内广大学者致力于用关联理论解释各个领域的翻译,但对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语用学概论

4. 评价动词 (verbs of judging): criticize, charge, accuse, blame
B. 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 如: another, only, even, either, again
C. 短语或分句,如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短语或分句、非真实条件句、非限定 性从句、分裂句、疑问句 D. 汉语的触发语大致相同,如:又,也,再
A. “利益中心”语用原则
说话人(利益最小化)
——
听话人(利益最大化)
B. FTA现象
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但也不能违背“礼貌原则”,使“利益中心”偏向 听话人。使交际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但某些言语行为本身存在潜在的威胁,若 不可避免要使用FTA时,说话人需要努力降低其威胁力度,以让“利益中心偏向 听话人,最大程度地向对方表示礼貌。要降低FTA威胁或伤害面子的力度,说话
A:你把设成桌面啦?! B:不后悔!
第四章
礼貌的 语用研究
4.1 礼貌的界定
1. 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 敬重(通过语法表现出来的)
3. 语体 4. 一种语用现象 重点: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而是 “语言形式+话语的语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互为益补的关系,体现在: 1. 言语交际中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违反合作原则,就是出自礼貌的需要。E.g.: Mr. X i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2.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使用反语,让听话人推导出他的语用含意。反语的使用也是出自于恪 守礼貌原则并认为,“如果你必须触犯别人,骑马要做到避免同礼貌原则相悖。
关联理论视域下汉英口译中的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视域下汉英口译中的最佳关联唐超凡引言:口译的目的是为了在特定背景和特定条件下所要完成的特定的交际活动,这项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因此译员不仅要接收源语信息,还要准确地向译语听话人传达说话人的意图,同时兼顾听话人和讲话人的身份,要求要瞬时处理两种语言的转换,因此帮助译员提高对信息的理解和表达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初,D.Sperber 和 D. 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对于言语的理解以及对于信息的处理都需要依靠语境,而构建话语的最佳过程就是寻找关联性的过程。
因此关联性不仅取决于语境的效果,还取决于在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这一过程与口译过程相似,因此可以从关联理论出发研究口译,为译员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新的思路选择最佳关联。
一、关联理论的概述语言学家Dan Sperber 和 Deirdre Wilson (1986)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提出“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切交流活动中都存在着与语义假设的最大关联,即译员在传递信息时,会结合当时的语境和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让听话人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目的和立场。
Gutt(1991)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为翻译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他将关联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联翻译理论”。
翻译过程包含两个明示—推理的阶段:即翻译的理解阶段和翻译的表达阶段。
二、口译的特点和交际过程(一)口译的特点“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语言交际工具” (梅德明,2000)。
口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目的性-专业性强在一些商务正式场合,比如领导人出访、中外记者招待会、商务谈判等场合,语言形式比较固定,词义相对较窄,所涉及的内容和专业密切相关,这些场合对译员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基本的是信息表达要清楚,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还要注意措辞的严谨性和分寸感。
关联理论之我见

关联理论之我见格赖斯认为要理解说话人在话语中有意的暗示,即含义,人们靠的不是语言解码(linguistic decoding),而是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
(何自然,2007:9)其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内容指的是人们在说话时总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
正常的话语交际就是基于这种“合作”而进行的。
格赖斯的努力是对语用学乃至语言学的一大贡献,但人类的言语交际之复杂并不是固定的原则准则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
格赖斯的理论体系也仍然有很多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这个理论留给学界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后格赖斯语用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认为格赖斯语用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关联的问题。
合作原则中的第三条准则就是关系原则。
但是格赖斯对关系准则下的解释只是:Be relevant(要有关联)。
很显然,斯波伯和威尔逊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解释,他们于1986年联名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提出了关联理论。
关联论者以人类的认知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交际活动归属为有一定意图的人类认知活动。
说话人的意图要被听话人所认识必须基于听话人和说话人之间共同的认知环境。
认知环境的因素很多,双方想要达成一致的认知环境就需要一个有关联性的认知过程。
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明示推理的概念。
说话人向听话人“明示”自己的意图,而听话人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信息进行“推理”,从而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
斯波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关联的直觉,换句话说,双方并没有遵循什么原则,也没有刻意合作。
人们在交际中的关联取向不仅表现于人们在会话时的关联直觉,也表现于人们有能力分辨关联与否及关联大小的信息。
也就是说,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总是关联的,并且听话人也会从关联的角度推理话语。
既然关联论认为人们说话总是关联的,那么去推导这种关联就成为关联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何自然的语用学研究

何自然的语用学研究科研故事| 漫话语用学和我(何自然)2015-06-07何自然本期为大家请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教授。
何先生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长期领航中国语用学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语用学研讨会,创办了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培养了一大批语用学研究者。
何先生善于从外语教学实践中挖掘语用学理论,他的“语用学的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上的意义”、“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等论文引领了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
何先生锐意进取,率先把语用学与翻译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学、“语用”与“认知”结合起来,进行跨界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他所撰写的“汉英翻译中语用对比研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等论文, 在外语界和汉语界影响深远。
2003年,何先生又把语言模因论引进中国语用学领域, 极大促进了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语言的人都很注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我学语言,为了提高语言使用技巧和语言理解能力,除了加强语言实践、不断积累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经验之外,我还掌握一些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
其实,我真正想学的是后来才出现的语用学,按许国璋先生的说法,是语言本体诸相中语用分相涉及的内容。
我记得少年时代习惯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强记。
为了不让我们成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语文老师总是提醒我们熟背之外还需深刻理解文意,强调要学会同一说法的不同表达方式。
每学一词、一语都要习惯追求这些词语的各种同义表达。
这样的好处是,当老师要求复述或写作时,我们除了能够熟练地引用范文的现成词语之外,还能够运用其他的一些表达方式。
结果,老师满意,学生也满意;做学生的因此而得到较高的分数,自然乐此不疲。
多少年来,只要是学习语文,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我总喜欢追求一个意思多种表达。
直到我当上了外语教师,我还把这个我认为颇为成功的学习语言的经验介绍给我的学生。
话语关联理论

话语关联理论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关联障碍的形成缘由;修辞关联的生成方式对话语关联理论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在话语交际中,明示性信息在关联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示性信息缺乏、不足或偏误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不能形成有效映现、产生关联障碍致使关联推理失败,它的形成有诸多类型、因素、在一些具有修辞效果的言语现象中,话语双方并未一味追求最佳关联,而是对最佳关联进行背离、偏离,产生了极佳的修辞效果。
本文称此种关联为修辞关联。
修辞关联是一种积极关联,究其关联方式、昨天在大街上,一位漂亮姑娘素不相识,却主动和我说话。
一位朋友问:“老弟可真走运!她说什么了?”“她说……”“说呀!别不好意思,你我又不是外人,我还可以当参谋呢!”“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角!”,等。
具体材料详见:论文关键词:话语修辞关联论文摘要: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意违反最佳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最佳修辞效果关联”的一面;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
“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
关联理论

Example 2
设想房里有一股明显的煤气味,当事人 就很可能构建以下假设:
• (1)有煤气漏了。 • (2)房子里漏煤气了。
不大可能构建以下假设,尽管它也已经 变得显明:
• (3)煤气公司没有罢工。
最佳关联性
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 那它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语用推理
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交际得以实现,正是交 际者提供了有关自己意图的行为依据(如话语), 以及接收者能根据这种行为推导出交际意图。 推理是按一定思维规律集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于一 体的过程。在长期的语言和思维过程中,这个过 程已基本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式, RT 认为,正是 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有可能得 到统一的解释。
认知理论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便是这样 的一个过程:由负责接受语言刺激信号的 单元接收外界语言信号,然后把它们传输 到中心系统,由中心系统进行运算和破译。 由此看来,语言的交际过程理应是个推理 过程,而不是编码→解码过程。
Example
本人近日收到的一条短信:
师兄你好。我是邓老师的学生廖小琴。邓 老师下周五下午两点要跟三个年级的学生见个 面,你有空吗?
• 《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出版的最初 目的就是“ 给认知科学打下统一的理 论基础”(封底的文字说明)。 • 作者希望通过书中所提出的理论和方 法,“ 找出我们所需要的所有有关语 言交际的理论”。
• 认知语用学
• 最早评介该理论的是沈家煊的《讯递和认知 的相关性》(《外语教学研究》,1988年第 3期)
附录:多义的广告语 参考文献:
• Sperber, D.& D. Wilson.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 Blackwell. • 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1986/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1 • Blakemore,D.1987.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Oxford: Blackwell. • Fodor, J. A. 1983. The Modularity of Mind.Cambridge: MIT Press. • Grice, P. 1975. Logic and Coversation.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 Wilks.Y.1986. Beliefs and inference. in Myers et al. • Zipf,G.K. 1949. Human Behaviou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Human Effort. Cambridge: Addison-Wesley.
语用交际学概述及其应用

ywjsxxk@一、语用学概述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语用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例如《语用学》(1980年,胡壮麟著)一书就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学科进行了详细阐述。
1988年,我国有了第一本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何兆熊著),它的出现有力推动了我国语用学的发展。
语言应用是交际者在某种场合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采取的语言表达活动以及理解语言的活动,又被称为语用。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其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意义,主要是对特定环境中特定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进行研究。
语用学因其本身具有的价值性和目的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质的研究。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在现代社会中,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这门语言的构成、发音、词汇和语法还远远不够。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这一思想在何兆熊先生的《语用学概要》中有所显示,文中对其解释大致是:对于语用学的定义,普遍有两个基本的概念,分别是意义和语境。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语用学的崛起是对语义研究发展延伸的必然趋势,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探究。
这里所说的意义探究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意义研究,而是在特定语境中对具体意义的研究。
因此,语用学中的语境意义研究非常重要。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了在具体环境下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往往会通过在核心词前加上定语,或加重语气、多次重复来进行强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些往往都是人们在不经意间实现的,但却都蕴含着语用学的原理。
研究语用学,是为了将这些无意识的行为理论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因此,语用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语境和意义。
综合语言的语境和意义来说,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表达出说话人的实际692017.02意图,减少错误和误会的发生,达到简洁、高效和精准的效果。
而这些实际上的应用,都离不开语用学理论的支持。
关联理论

是更明白一系列的假想。
2. a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to make the informative intention mutually manifest to audience and communicator that the communicator has t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 使听话人和交际者相互明白交际者有该信
第四,关联理论使得话语的解释结果从理论到 实践都成为必然。“必然”是人说的,因而是 个相对的概念,现在必然的东西,今后会成为 偶然,此处是必然的东西,到了彼处就成为偶 然。例如,学生在食堂把碗递给工友时,无须 说话便可以打到饭菜,可是,在去教室的路上, 甲学生把碗递给乙学生时,他不会打到饭和菜, 因为时间和地点变了,同样的言和行,却收不 到同样的效果。因而,绝对必然是不存在的, 是强加于交际者的要求,是企图把交际者理想 化的做法。有人认为,关联理论太笼统,我们 说,这不能怪关联理论,因为语言本身就存在 许多含糊不清,何况交际中需要含糊的场合也 是客观存在的。关联理论正是顺应了语言表达 实际的需要,其解释可以是准确的,也可以是 含糊的,但是不论如何,对听话人来说,他觉 得自己的理解总是明了准确的。
关联理论首先是一种认知理论,它不是为语用 学所专有;其次,关联理论是在语言哲学历史 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有坚实基础的。它批判了旧语用学和符号学的 不足,继承和发扬了其精华,这是关联理论的 历史基础;此外,关联理论还承袭了当代科学 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学科的交际研究使得 涉及多学科的交际活动能够通过多学科、多视 角,而不是单一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得以解释。 从而,关联理论的解释更加可信。
Ostensive-inferential
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1.关联理论的形成莫里斯(Morris)把语用学看成是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关系的学科,格赖斯(Grice)、奥斯汀(Austin)等人认为符号信息和交际意图有关系,是由推理支撑的超符号关系。
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逐渐把语言超符号关系的研究引入了认知的轨道,于1986年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的专著,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995年,他们又推出了第二版。
它是近几年来在西方语用学界有较大影响的认知语用理论。
2.关联理论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认知原则):认为人们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第二个原则(交际原则):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
认知作为一个心理术语,涉及人对信息的选择、接收、处理、理解和储存的能力和过程,关联则涉及到一个省力问题,就语言交际而言,处理最关联的信息是一个自动倾向,语用者总是能够或自然地在所得信息和此间支出的努力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从而获得最佳信息效应。
她们提出的关联理论就是基于这种生物心理性质的“经济原则”,把关联定义为认知关联(人的认知倾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关联)和交际关联(交际行为所传递的是最佳关联的假设)。
3.关联理论的观点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符号的运作或语言交际,从认知角度出发,把语境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于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
并将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消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越小;反之亦然。
关联理论对话语案例的浅析

关联理论对话语案例的浅析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必须依靠推理思维规律来进行的认知- 推理的互明过程。
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一系列假设构成的认知语境。
本文分析了怎样利用关联理论通过语境推理更好地理解话语。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境推理1. 关联理论20世纪80—90年代,在批评和发展Grice会话合作原则基础上, Sperber & Wilson (S&W, 1986/1995)提出了任何语言交际中以关联为基础, 认知以关联为取向, 以演绎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以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为理论背景, 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 在语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
其观点在语言习得与语言使用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对第二语言的理解与使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1关联理论基础关联理论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原则作为基础。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 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能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Sperber & Wilson, 2000)。
关联性是个相对概念, 有程度问题: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理解话时付出的努力越小, 关联性越强;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大。
也就是说, 关联性的程度强弱取决于处理话语时所获得的语境效果与所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并付出努力, 以求得语境效果, 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
这就涉及到关联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点———关联原则。
1. 关联的认知原则( Sperber & Wilson, 2000: 260- 266) ,即关联的第一原则: 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
也就是说交际者常常把与自己的交际意图有最大关联的话语作为对方的真实回答。
2. 关联的交际原则, 即关联的第二原则: 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摘要:本文追溯了语用学的发展过程,概括了语用学的两大流派和主要的研究面,并对现有的语用学定义进行分类,阐明语用学的研究宗旨。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语用学的学科基础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语用学领域内各个分支的不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语言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1.1 语用学的由来及其界定1.1.1 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
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Morris, 1971)。
但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从确立到今天至多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
正如Leech(1983)所说那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废纸篓” (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
Lyons(1968)说过,像结构语言学那样用特别抽象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与用较为实际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两者之间并无对立之处。
他这里说的“结构语言学”泛指当时抽象的语言系统研究;而“较为实际的方法”,则指语言的实际用法研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语用学。
当时Lyons曾说过不值得特别强调语言学是“科学”;人们热衷于研究语言实际用法的倾向确实存在;这个倾向与探讨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并不对立,因为那些抽象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人们如何实际使用语言。
这就是说,语言学应从整体上(包括语用学在内)看作是一门学科;研究语言的抽象形式和语言的实际使用只不过是属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整体内的分相研究。
刘润清《新编语言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第1章导言 (6)1.1复习笔记 (6)1.2课后习题详解 (10)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3)第2章语音 (23)2.1复习笔记 (23)2.2课后习题详解 (28)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0)第3章形态学 (39)3.1复习笔记 (39)3.2课后习题详解 (4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44)第4章句法 (52)4.1复习笔记 (52)4.2课后习题详解 (55)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58)第5章语义学 (67)5.1复习笔记 (67)5.2课后习题详解 (72)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76)第6章语用学 (87)6.1复习笔记 (87)6.2课后习题详解 (91)6.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93)第7章语篇分析 (101)7.1复习笔记 (101)7.2课后习题详解 (104)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06)第8章社会语言学 (110)8.1复习笔记 (110)8.2课后习题详解 (112)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15)第9章心理语言学 (123)9.1复习笔记 (123)9.2课后习题详解 (125)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27)第10章认知语言学 (131)10.1复习笔记 (131)10.2课后习题详解 (134)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36)第11章语言习得 (138)11.1复习笔记 (138)11.2课后习题详解 (142)11.3考研真题及真题详解 (144)12.1复习笔记 (153)12.2课后习题详解 (156)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58)第1章导言1.1复习笔记本章要点:1. The definition and main branches of linguistics study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的范围2. The definition and the origins of language语言的定义与起源3. The design fea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语言的特征和功能4. Some major concepts in linguistics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本章考点:1. 有关语言学的常考考点(1) 语言学的定义,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法学研究的区别。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
乙:我好久都没踢了。
• (5)甲:下午踢球去吗
•
乙:晚上还在考试。
• (6)甲:下午踢球去吗
•
乙:哎,昨天把腿拉伤了。
• 语用学研究内容1:
• 交际主体传递的信息往往不限于话语本身 的字面意义,而是其一定语境条件下的交 际信息。(P3+1)
• (7)小王:中午在哪吃
•
小张:老地方。
• (8)老师:现在几点了
• (1) Open the door • (2) Can you open the door • (3) I want you to open the door . • (4) 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 (5) Would you please possibly open the door • (6)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fter they enter
• (15) • 肖某:这件事情很复杂,涉及几个大老虎
,就看上面怎么处理了。 • 王某:Including the general manager 。 • 肖某:是呀,肯定不会不了了之的。
• 语用学研究内容4: • 语码混用和语码转换。
二、语义学和语用学
• (一) 语言与话语
• 我明天有考试。
小结:
• 一、语用学现象 • 二、语义学和语用学 • 三、什么是语境 • 四、语用学定义
• 预习: • 第二章 指示语及其指示信息
后面附件PPT常用图标,方便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140 BUSINESS & FINANCE ICONS
生活
图标元素
生活
图标元素
医疗
•
新编语用学概论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指在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所指对象或所指信息的词语或结构。
语言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的普遍性特征。语言哲学关心什么是意义、词语如何获得意义。
目录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语用学的起源
1.1引言
10.2语言顺应 论
10.3关联理论
思考题
1
11.1什么是模 因
2
11.2模因对语 言使用的影响
3
11.3语言模因 的复制与传播
4 11.4语言模因
复制和传播的 方式
5
11.5语言模因 对修辞的影响
11.6语言模因的修 辞效应
11.7研究语言模因 的意义
11.8小结 思考题
I.汉—英术语 对照表(按汉 字拼音字母顺 序排列)
思考题
1
4.1引言
2
4.2礼貌的界 定
3
4.3礼貌是一 种语用现象
4
4.4莱可夫的 礼貌观
5
4.5布朗和列 文森的面子观
4.7面子威胁行为 与调控策略
4.6利奇的礼貌观
思考题
5.2前提、含意、 蕴涵与断言
5.1引言
5.3前提的语义分 析
5.4前提的语用 特征
思考题
6.1引言
6.2言语行为的语用 特征
II.英—汉术 语对照表(按 英文字母顺序 排列)
作者介绍
这是《新编语用学概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1.3语用学的定义
1.4语用学和语义学 1.5语用学的发展
1.6语用学的研究范 围
英语语用学 关联论

语用学的目的:
弄清楚话语理解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如何
与语境假设相互作用的
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1986/1995)(《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1. 关联论的基本思想
A. 话语的明示、语境和暗含: (1)A:我的面包哪去了?
2)顺应论Adaptation
B:你看狗儿那个得意的样子。
关联论是认知语用学
为什么交际双方各自的谈话意图会被对方
识别?为什么交际双方配合得如此自然, 既能产生话语,又能识别对方的话语?
第一、交际双方说话都是为了让对方明白,所以
要求“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第二、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双方之所以能配合 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主要靠“关联性”。 这就是说,要找到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 联optimal relevance,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 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达 到交际成功。 第三、语境受关联原则支配,因而是可变的。
A. 收窄字面意义: 我们以‘bird’(鸟)一词的理解为例来说明 收窄这个概念: (10) At Christmas, the bird was delicious. (11) The birds circled above the waves, searching for fish. (12) A bird, high in the sky, invisible, sang its sweet song. (10)的bird具体为fowl, (11)的bird具体为seabird, (12)的bird则具体为song-bi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 课堂训练1: • 举例说明“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和“明
示与推理”。
• A:你看小李的裙子如何? • B:料子挺好的。
14
二、关联性、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
• 无题 • 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
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 a.小王有女朋友在深圳。 • b.小王深圳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没时间找女朋友 • c.小王深圳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没必要找女朋友
18
• A:你觉得冷吗? • B:不冷。 • A:我觉得冷。 • B:那就关掉吧。
• 甲:几点了? • 乙:十点半了。
19
• 结论: •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
能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 最佳关联就是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推理
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31
• 老王把买来的“夫妻肺片” 放在桌上,饭 也没来得及吃,就去办公室了。
• (最佳关联) • 教授:先生们,女士们,我不得不告诉大
家,大楼着火啦!
• (最大关联) • 小丑:先生们,女士们,我不得不告诉大
出来了。
25
• 三者关系: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 • (a)在同等条件下,话语的语境效果越大
,其关联性就越强; • (b)在同等条件下,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
付出的推理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 (P316)
26
三、关联原则
• 第一原则——认知原则: • 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 • 第二原则——交际原则: • 每一个话语或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它
第十章 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1
• 案例: • 近试上张籍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酬朱庆馀 • 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
2
一、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 (一)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 1、信息意图 • “交际者生成一定的刺激(如话语),目
本身具有最佳关联。(P317)
27
• 最大关联: • 就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
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P318) • (1)你生病了。 • (2)你患了轻微流感。 • (3)你患了轻微流感,2008年奥运会在北
京举行。
28
• Al :小城市就这点不好.想买个名牌登山 帐篷也买不着。
11
• 甲:晚上看电影去吗? • 乙:要送女儿去弹钢琴。
• 甲的推理: • a.乙要送女儿去弹钢琴。 • b.如果晚上乙要送女儿去弹钢琴,他就不
会去看电影。 • c.晚上乙不去看电影。
12
• 甲:走,踢球去。 • 乙:我明天要考试。
• 甲的推理: • a.乙明天要考试 • b.如果乙明天考试,他今天就要准备复习
8
• (二)明示—推理模式 • 1、说话人的明示行为 • 清楚地表示自己有明白地表示某事或某信
息的意图。(P305)
9
• 甲:走,踢球去。 • 乙:我明天要考试。 • 甲:晚上看电影去吗? • 乙:要送女儿去弹钢琴。
10
• 2、听话人的推理 • 推理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
息去获取说话人所隐含的意图。(P306) • 语境假设→隐含前提→交际意图
5
• 2、交际意图 • 让听话人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信息意图
的意图。(P303) •
6
• A:大连女子骑警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 B:天气真不错,去公园散散步。 • 老师:现在几点了? • 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7
• 甲:桌上的苹果到哪去了? • 乙:刚才我饿了。 • 甲:桌上的苹果到哪去了? • 乙:孩子们刚在屋里玩。
• A2 :小城市就这点不好,我想买个名牌登 山帐篷,到处找都买不着,你有什么建议 ?
29
• 最佳关联: • 就是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
,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P318)
• (1)你生病了。 • (2)你患了轻微流感。 • (3)你患了轻微流感,2008年奥运会在北
京举行。
30
• 二者区别(P318): • 最大关联就是听话人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
的就是让听话人明白或更加明白一系列的 设想”。(P303)
3
• A:大连女子骑警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 B:天气真不错,去公园散散步。 • 老师:现在几点了? • 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4
• 甲:桌上的苹果到哪去了? • 乙:刚才我饿了。 • 甲:桌上的苹果到哪去了? • 乙:孩子们系列语境假设(命题
)之间的关系。”
16
• 甲:想来点咖啡吗? • 乙:咖啡让人清醒。
• a1.乙想睡觉。 b1.乙不想喝咖啡。 • a2.乙不想睡觉。 b2 .乙想喝咖啡。 • a3.乙想让自己头脑保持清醒。b3 .乙想喝咖啡。
17
• 甲:小王好像还没有女朋友。 • 乙:他经常往深圳跑。
家,大楼着火啦!
• (两者都没有)
32
• A:我真不知道怎么买名牌登山帐篷? • B1:有淘宝啊! • B2:有淘宝网啊!
B3:现在淘宝网上什么买不着啊? B4:淘宝网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别说名牌登山帐 篷,全套登山装备都可以买到! B5:淘宝网上什么都可以买到,别说名牌登山帐 篷,全套登山装备都可以买到!不仅是货比三家 ,你可以货比很多家。有了淘宝网,全国商家, 甚至海外商家任你选。足不出户,送货上门。
22
• 小王英语考试不及格。 • 要是小王英语考试及格,那太阳就从西边
出来了。
23
• 推理努力: • A :今天马刺对灰熊的比赛怎么样? • B1:实力悬殊太大,马刺积分榜第一啊。 • B2:没有悬念,马刺以93:86大胜灰熊。
24
• 小王英语考试不及格。 • 要是小王英语考试及格,那太阳就从西边
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 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到 找出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这个语境中具 有话语效果。
20
• (二)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
•
语境效果
• 关联性= ————
•
推理努力
21
• 语境效果: • 话语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
• A :今天马刺对灰熊的比赛怎么样? • B1:实力悬殊太大,马刺积分榜第一啊。 • B2:没有悬念,马刺以93:86大胜灰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