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图书报告
语用与英语学习书评
![语用与英语学习书评](https://img.taocdn.com/s3/m/5a67ef0df61fb7360a4c659c.png)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各界对英语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进一步扩大。
在这一过程中,外语作为媒介手段和信息转换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越来越被外界,社会各界所重视。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外语水平,适应社会形发展的需要,目前外语教学基本得到了普及,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各行业也为提高外语水平不断做出努力和贡献。
显然,英语已经自然地成为了我们的一种同行的国际交流语言。
在这一形势下,一股“外语热”风油然而生,各级各类的培训班层出不穷。
但是即便如此,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她们的知识不够全面,语言应用能力缺乏。
因此,为了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全面学习和掌握英语运用能力,国内语言学家何自然教授编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XX外语教育,1997年9月)一书,为我们一一解答了很多问题,这是外语教学的一大进步。
何自然教授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及论著多部。
如《语用学概论》(1988)、《现代英语语法教程》(译著,199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语用学探索》(2000),Notes on Pragmatics (《语用学讲稿》)(2002)等都为语言学的发展做了无法比拟的贡献。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选材新颖,形式多样丰富,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本书共分9章,前面是戴炜栋的总序,目录以及何自然教授的前言,书后附有英汉,汉英的索引。
中间是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学基础、指示语、语用推理、言语行为、推理和关联、语用和社会、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语用学与学语用。
在书的整个布局和内容上面,作者引进了很多语言学最近的研究和课题,这对语言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纲领,是一大进步的趋势和杰出的贡献。
语用课题研究报告
![语用课题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0b0d9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7.png)
语用课题研究报告语用课题研究报告摘要本篇报告对语用学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问题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 绪论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语言使用背后的意义和交流中的效果。
它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意图、影响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
而语用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不同语境中的语言交际现象,即人们在特定场景下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理解。
在具体的语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探讨:语用词汇的使用。
语用词汇是指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殊指称功能的词汇,常常用于情感表达、演讲和说服等目的中。
它们可以有效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态度。
2. 相关理论综述在研究语用词汇的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一些相关的语用学理论。
2.1. 会话合作原则会话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由美国语言学家格里斯下庞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根据会话合作原则,交流双方在对话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下四个原则:•言外之意原则:说话时有意义地表达隐藏的信息;•表达明确原则:用准确和清晰的方式表达信息;•排除歧义原则:尽量避免产生歧义;•言简意赅原则:用简洁的方式表达想要传达的信息。
这些原则对于理解语用词汇的使用方式和目的非常重要。
2.2. 社会语用学社会语用学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语言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社会语用学认为,语言使用背后的意义和效果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在研究语用词汇的使用时,社会语用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行为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3. 语用词汇的使用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我们分析了语用词汇的使用方式和影响因素。
3.1. 语用词汇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使用场景,语用词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感情的词汇:例如“开心”、“难过”等;•动态调整情感的词汇:例如“鼓励”、“冷静”等;•态度表达的词汇:例如“喜欢”、“反对”等;•演讲和说服中使用的词汇:例如“事实”、“证据”等。
语用学对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开发、解读的启示
![语用学对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开发、解读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e907577852458fb770b567b.png)
语用学对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开发、解读的启示——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读后感蒋秋香近日来阅读王建华著的《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时得到一个启发:用语用学的观点来观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理论背景,拓宽了语文教师的视野和思路,语文教学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语用学把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篇章、作品等称为话语的构成单位,从形式看,这些单位形成了一种层级性。
那么我们若把文本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话语单位,其内部就包括了其他的话语单位,它们的关系就很复杂,它们既呈现了静态言语的方式,同时又是动态言语的过程。
可见,文本是语用观下的文章,文本是语用的产物。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与文本“接触”,那么是从什么意义上来“接触”文本,或者说,是“接触”文本的什么呢?回答就是语用。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与文本“接触”,就是要通过“接触”文本而实现“接触”自身的“语用化”。
换一句话说,学生与文本“接触”,是把文本当作语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接触”的,于是这种“接触”就纳入到语用的过程之中,成为语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语用学的核心是什么呢?语用学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环境(简称语境)。
语境贯穿着语用活动的全过程,是语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它包括了语言环境和语言外部环境,即“包括作品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以及说话和写作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语体语境等”(筱筠:《语境漫谈》,载《语文建设》1990年第6期)。
因此我们语文教学特别要关注语境的功能。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把语境在语用过程的功能归类为以下两点:(一)自身所形成的句内语境自足凭借文字,人们的阅读可以反复进行,可以前后照应,上下关联,这种文字就构成了作品话语内部的上下文语境。
如《神的一滴》,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浑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读一读,“恶魔、震耳欲聋、肮脏、浑浊、吞噬”通过这些贬义色彩词语的运用,马上让你意识到句子表达的一种态度,这是在前面“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的赞美上的突然转折,意在抨击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e0df525bb68a98270fefa24.png)
《语用学》读书笔记法1401 赵涵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
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
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
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
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
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
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
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
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语用学莱文逊读书笔记
![语用学莱文逊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44ee405cc22bcd127ff0c2b.png)
《语用学》读书笔记法1401 赵涵莱文逊(Levinson)所着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
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着。
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
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
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
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
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
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着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
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完整版)语用学读书报告
![(完整版)语用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a145eca26925c52cc5bfb5.png)
《语用学概论》读书报告书名:《语用学概论》作者:何自然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出版时间:1988.4, 1991.10重印一、关于作者何自然先生何自然:男,1937年3月出生,汉族,广东中山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语用学会会长。
195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留校任教;1973年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83-1984年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攻读语言学,师从著名学者S. Davis教授,专攻语用学。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语言学博士生导师,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杜伦大学从事认知语用学研究,1998年应聘赴香港理工大学作有关社会语用学的合作研究。
何自然教授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其他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论著及合著十多部。
如《语用学概论》(1988,2002)、《现代英语语法教程》(译著,199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语用学探索》(2000),Notes on Pragmatics (《语用学讲稿》)(2002),《当代语用学》(2004),《英语语用语法》(2004),《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2007),《英语语用学》(译著,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2009),等。
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何自然教授的论著在各学科论文中被引用次数多年来都排在全国前列,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最近入选2008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二、内容概要何自然先生的这本《语用学概论》在中国这个领域可谓是开拓之作。
全书一共7章,全面系统的介绍讨论了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什么是语用学的问题,牵涉出了语用学在语言学中占怎样的地位和同语义学之间的区别等其它问题。
语用学英语叫pragmatics,意为语言实用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1)语言形式意义以外的意义;(2)怎样理解这种言外之意;(3)怎样准确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完整版)读书报告
![(完整版)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0d6fab87c24028905fc31f.png)
Notes On Pragmatics 读书报告1. 全书简介:Notes On Pragmatics,中文名《语用学讲稿》,作者何自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03年1月1日。
全书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为语用学历史回顾,第一章分为七个小节,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主要讲语用学研究方向,例如研究语言的应用性、理解性等等。
第三节讲语用学的发展,这一节里又分为三个点,第一点概述宏观语用学与微观语用学,讨论了宏观语用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重大价值以及可涉及的方面,为我们开辟了理论发展的巨大空间并提供了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第二点和第三点都描述了微观语用学,其中第二点着重叙写微观语用学中的动态语用学。
第四节主要叙述跨文化语用学,作者指出,文化不同、语言不同、语境也会不同,言语行为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文化,不同文化所提供的语用预设常会造成理解失误。
这一节有细分为四个点,分别是:言语行为、社会文化语用学、对比语用研究以及语用学中的语际语言。
第五节详细介绍了语际语用学;第六节关于社交语用学的概述;第七节介绍了认知语用学。
第二章的题目是“什么是语用学?”,作者根据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展开论证。
在第三章到第十二章里,作者还具体讲讲解了:指示语;会话含义;语言礼貌;施为句;语用含糊;社会文化语用学研究;翻译中的多元文化与语用学等等。
由于作者在此书中阐述的观点较多,笔者从其中抽取了较为感兴趣的话题,结合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对语用含糊、语言礼貌、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和语际语用,五个方面写了一点心得体会。
2. 读后感:2.1 社会语用学简单地说,社会语用学就是指专门研究社会个体如何在社会语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语用学分支。
它大致体现为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作为语用学始终要研究的个体,他们一生下来就有或是后天习得社会的、或社会认为是得体的语用知识规则;第二是社会制度化(如家庭、学校、职业等)对个体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制约。
该定义表明:第一,作为社会的个体可以能动地使用语言,包括使用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意图。
《雷雨》修辞翻译的语用学研究中期报告
![《雷雨》修辞翻译的语用学研究中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1c335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2.png)
《雷雨》修辞翻译的语用学研究中期报告本期报告将介绍《雷雨》修辞翻译的语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前一期报告中,我们着重分析了原文与译文中的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
本期报告将以《雷雨》中几个核心场景的修辞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语用学研究方法,探讨在语用层面上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选取了《雷雨》中第一幕的开头几页进行分析。
原文中的台词“你们要是不看戏,我就跳了”是青年夏琳对众人说的。
这里用到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幽默,讽刺了大家唯恐天下不乱的想法。
而在英文翻译中,这里的幽默显得有些被冲淡了,可能是因为译者不能完全理解中国式幽默的内涵,或者是因为翻译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翻译。
因此英文翻译中的幽默有所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换一种幽默的表现方式,或者尝试直接翻译中文中的幽默表达。
其次,在《雷雨》中的第二幕中,出现了一段非常充满诗意的台词:“又是一年桃花红,胭脂泪,不如带笑弃明月。
”这句话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通过对自然与人类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激情。
这样的语言和意境在英文中难以完全表达。
因此,译者需要运用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使英文翻译更具有诗意和情感。
最后,在《雷雨》中第四幕中的一幕非常精彩,是王雷与婉君相爱的场景。
这个场景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和隐喻,需要译者通过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使英文原文更接近汉语原文。
例如,“你的心一定还很聪明,我有好多事情想对它说。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英文原文与汉语原文的意趣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同时也不能丢失原文的暗示和隐喻。
总之,《雷雨》修辞翻译的语用学研究需要关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语用差异,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修辞手法来创造语言的魅力和美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语用学研究,探索其他核心场景的修辞翻译。
语用学书籍
![语用学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28d41b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b.png)
语用学书籍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则和交际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背景下的使用方式和效果。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行为、语用意义、语用规则、语用推理等方面,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目的。
《语用学导论》是一本经典的语用学著作,作者通过详细介绍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语用学的本质和研究内容。
本书首先介绍了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传统语法研究到语言功能研究再到语用学的出现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语用学发展的脉络。
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如语用意义、言外之意、会话合作原则等,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作用。
在介绍语用学的理论框架时,本书重点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承诺理论和会话分析等,这些理论为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和实验研究等,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语用学的研究和实践。
《语用学导论》的内容丰富且系统,既包括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也涵盖了语用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等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作为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参考书。
本书的语言简明易懂,结构清晰,通过合理的段落和标题安排,使得读者能够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
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例子和练习,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在每章末尾提供了相关阅读推荐,方便读者深入学习和拓展。
除了《语用学导论》,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语用学著作值得推荐。
《语用学导论》的作者约翰·奥斯汀和保罗·格鲁斯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如《言语行为论》和《承诺与解释》。
另外,朱德熙的《语用学与语言教学》和黄宏年的《语用学概论》也是非常好的语用学教材。
这些著作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结合了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境和实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用学的知识。
语用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语用学读书报告
![(完整版)语用学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9a145eca26925c52cc5bfb5.png)
《语用学概论》读书报告书名:《语用学概论》作者:何自然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出版时间:1988.4, 1991.10重印一、关于作者何自然先生何自然:男,1937年3月出生,汉族,广东中山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语用学会会长。
195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留校任教;1973年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83-1984年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攻读语言学,师从著名学者S. Davis教授,专攻语用学。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语言学博士生导师,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杜伦大学从事认知语用学研究,1998年应聘赴香港理工大学作有关社会语用学的合作研究。
何自然教授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其他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论著及合著十多部。
如《语用学概论》(1988,2002)、《现代英语语法教程》(译著,199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语用学探索》(2000),Notes on Pragmatics (《语用学讲稿》)(2002),《当代语用学》(2004),《英语语用语法》(2004),《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2007),《英语语用学》(译著,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2009),等。
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何自然教授的论著在各学科论文中被引用次数多年来都排在全国前列,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最近入选2008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二、内容概要何自然先生的这本《语用学概论》在中国这个领域可谓是开拓之作。
全书一共7章,全面系统的介绍讨论了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什么是语用学的问题,牵涉出了语用学在语言学中占怎样的地位和同语义学之间的区别等其它问题。
语用学英语叫pragmatics,意为语言实用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1)语言形式意义以外的意义;(2)怎样理解这种言外之意;(3)怎样准确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语用学开题报告
![语用学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09175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3.png)
语用学开题报告1. 引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交际行为以及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
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包括语言交际的目的、语境对语言理解与使用的影响、言语行为的意图等。
本报告将探讨语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2. 语用学的基本概念2.1 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旨在探索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它关注的是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语言单位的语用解释以及参与交际行为的语言参与者之间的语言互动。
2.2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言语行为: 研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的动作和意图。
•语言单位: 研究词汇、句子和篇章等语言单位的语用解释。
•交际行为: 研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互动方式和合作原则。
3.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3.1 社会言语学方法社会言语学是一种研究社会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的方法。
它强调语用学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通过实地调研、采访和观察等方法收集语料,从而深入了解语言使用的情境因素。
3.2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语用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并收集数据,研究者可以控制变量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一些普遍规律和结论。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语言单位的语用解释、语言互动中的合作原则等问题。
3.3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大规模语料库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语言学方法。
通过分析真实语料库中的语言使用情境和上下文,研究者可以探讨不同语言单位的语用解释、言语行为的意图等问题。
4. 语用学的相关理论4.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出了言语行为的分类系统以及与语言使用者意图和效果之间的关系。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二者在实际交际中常常相互交织。
4.2 合作原则理论合作原则理论是美国语用学家格里斯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互动关系。
合作原则理论认为,交际参与者必须在交流过程中遵守互信、合作、合理和合情的基本原则。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https://img.taocdn.com/s3/m/5618dec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0b.png)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导言维索尔伦(J.R. Searle)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种语用学理论,即“行为意向论”(Intentionality Theory),并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
本文将就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并对其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维索尔伦的行为意向论什么是行为意向论?行为意向论是维索尔伦在语用学领域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旨在解释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行为意向。
维索尔伦认为,所有的语言行为都具有某种意向,即说话人有意图通过语言行为达成某种目的。
例如,当我们说“请给我一杯水”时,我们的行为意向是要求对方给予我们一杯水。
语言行为的分类维索尔伦将语言行为分为三个层次:表示行为、声明行为和指令行为。
1.表示行为:表示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或态度。
例如,当我们说“我很高兴”时,我们的行为意图是表达自己的高兴情绪。
2.声明行为:声明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语言来陈述事实或提供信息。
例如,当我们说“今天是星期一”时,我们的行为意图是陈述一个事实。
3.指令行为:指令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语言来给予命令或指导他人的行为。
例如,当我们说“请帮我关上门”时,我们的行为意图是要求对方执行一个动作。
语用副作用语用副作用是维索尔伦在行为意向论中引入的概念,指的是说话人在使用语言时,除了达成特定的目的外,还可能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结果。
1.启发性启发性是语用副作用中的一种情况,指的是说话人通过某种语言行为激发听话者进行思考、行动或产生某种反应。
例如,当我们说“明天天气很好,我们去郊游吧!”时,我们的行为意图是邀请对方一起去郊游,但同时也激发了对方对明天天气的思考和决策。
2.外延性外延性是语用副作用中的另一种情况,指的是说话人通过某种语言行为扩展或改变谈话话题。
例如,当我们说“昨晚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时,我们的行为意图是分享我们对电影的观点,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个关于电影的讨论。
新编语用学概论读后感
![新编语用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af551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1.png)
新编语用学概论读后感
《新编语用学概论》是继2001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用学概论》(修订本)之后的又一次改版本。
这应当算是本书的第三个版本了。
在此版本中作者对全书作了较大的调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编本与前两个版本的体例没有变化,全书共11章,比2001年修订本增加了章节,并对有关章节的标题和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
例如除关联论之外,还增加了顺应论、模因论等与理解语言、使用语言和诠释语言有关的内容。
随着思维、文化因素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语用学在近一二十年发展很快,在宏观的语用学、跨学科的语用学、哲学的语用学和语言学的语用学等学科领域里都出现了很多新的课题,本书也相应做了一些内容上的更新。
世界著名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说过,把语言学分为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等是不利于语言学作为一门统一学科发展的。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再次强调这个新编本的读者对象:本书为大专院校语言学专业(包括中文系及外语院系语言学专业)和其他文、史、哲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编写,也适用于中学汉语和外语教师、翻译界人士以及一般语言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https://img.taocdn.com/s3/m/a09aab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3.png)
维索尔伦的语用学书维索尔伦(J.L. Austin)是英国一位语言哲学家,其对语用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语用学成为了后世研究语言问题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所著书籍《言语行为论》被誉为语言哲学、语用学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维索尔伦对语言的研究是从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角度入手的。
他认为,人在使用语言时,不仅仅是在传达信息,还会涉及到语境、社会文化等复杂的因素,因此语言的意义和效用不能通过语义理解单纯得出,而是需要从言外之意的角度去解析。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承诺”这个词。
从语义上看,“承诺”是指当事人告知履行某项事情,并作出书面或口头的保证。
但是,一位说了承诺的人若是事后违约,这个承诺显然就被视为“空头支票”。
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把承诺从语义理解的角度提升到语用理解的角度,即观察与其相关的社会语境,如文化、习俗、职业等等都会影响人们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即这个词的“言外之意”。
从语用学上看,维素尔伦的最重要贡献是他引入了“言论行为”的概念。
言论行为指的是发话时,所通过的一些动作或者目的。
比如说,请求、批评、赞扬等等,都可以视作一种特定的言论行为。
言论行为通常不止是一个表述事实的过程,而是会对另外一个人或者另一个事物产生某种效果。
所以,我们在理解某个句子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其言论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文本。
除了言语行为论的理论之外,维素尔伦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对语言的分类。
根据他的观点,语言行为可以分为“陈述”和“执行”两种。
陈述就是说出来的话只是用来表述一个与当前环境有关的事实,执行则是用言语来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比如说,医生在进行手术前对病人说“你需要服用这种药物”,这个话就是执行性的语言行为,因为它要求病人服用药物。
在维索尔伦的语用学理论中,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语境等因素才能理解其终极目的。
他认为,我们不能将语言仅仅视作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应该把它看作一种具有实效的社交手段。
探究语言与语用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效用,了解语言使用的成因和规律,进而更好地实现语言沟通的目的。
索振羽版语用学教程教读后感1000字
![索振羽版语用学教程教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8716505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0.png)
索振羽版语用学教程教读后感1000字语用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西方学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因而,此前很多的语用学著作都是由外语学界的学者编写,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何自然编写的《语用学概论》。
本书的作者索振羽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所编写的这本小书算的上是语用学在汉语学界进行本土化编撰和教学的一次尝试。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本书第二章的“语境”。
这一章在依据汉语运用实际的基础上,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进行修正、补充,提出“得体原则”,并为语用学提出一个新的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所谓“开卷有益”,翻开这本小册子,我们能够从中发现无限的惊喜。
全书共有七个章节,除去“绪论”这一章从整体宏观上介绍了语用学的起源、定义和发展,其他章节分别从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和会话结构等六个方面,结合着汉语运用的实际,用相对浅显的语言进一步深化了语用学的系统学习。
诚如索振羽先生在“编著者的话”中所说:“《语用学教程》除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系汉语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之外,还可以作为外国语言文字系、哲学系、社会学系、心理学系等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所有对提高自身言语交际能力感兴趣的人们的有益的参考书”。
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惊喜正源于编者深切地认识到语用学与言语交际的密切联系,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交叉和连缘的特性。
这本小书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读者的需要,书中的语言妙趣横生,读来兴味盎然,真正将语言进行应用,并将其用“活”了。
这种“活”也体现于本书的指导思想,即“‘述’‘作’结合”。
尽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却认为,作为一本合格的教材,如果只“述”不“作”,就会缺乏创新,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光“作”不“述”,也会缺乏最基本的理论根基。
给论文语用学方向的同学---做参考文献用
![给论文语用学方向的同学---做参考文献用](https://img.taocdn.com/s3/m/3299950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6.png)
给论文语用学方向的同学---做参考文献用给论文语用学方向的同学---做参考文献用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说明:以下是纯语用学和语义学著作,2/3为必读之物(约等于57本/篇)1.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2. Brown, G. & G.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5. 钱冠连. 1997b. 汉语文化语用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40. 钱冠连. 2002. 语言全息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41. 钱冠连. 2005. 语言: 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46. 束定芳. 2000a. 现代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7. 束定芳. 2000b.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8. 束定芳. 2001. 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9. 索振宇. 2000. 语用学教程[M] . 北京大学出版社.52. 王寅. 2001.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6. 伍铁平. 1999[2000]. 模糊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7. 熊学亮. 1999.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67. 张乔. 1998a[2004]. 模糊语义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8. 赵彦春. 2004. 语言学的哲学批判[M]. 重庆: 重庆出版社.70. 赵艳芳. 2001. 认知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自然、冉永平. 2001.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用学方向可读之物(说明:格式等方面有不完善处请谅解。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读书报告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ab084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4.png)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读书报告导言本读书报告主要针对《语言学常识十五讲》一书进行综合的解读和总结。
通过对该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拓宽自己对语言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1.1 语言学的起源•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概述1.2 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历史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1.3 语言学的意义与作用•语言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语言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1 语言的定义与特点•语言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2.2 语言的组成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2.3 语言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语言运用的概念及其分类2.4 语言交际的相关概念•话语•信息•场景•背景知识三、语言的演化与变异3.1 语言变异的原因与表现形式•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3.2 语言演化的主要模式•语言变异的原因与机制•语言变异的影响因素•语言演化的历史演变3.3 语言变异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语言变异•文化语言变异3.4 语言变异的影响与意义•语言变异对人类文化的影响•语言变异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四、语言与认知4.1 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对思维的塑造作用4.2 语言对认知的影响•语言对认知的启发作用•语言对认知的限制作用4.3 语言与非语言信息处理的关系•语言与视觉信息处理的关系•语言与听觉信息处理的关系4.4 语言的学习与记忆•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语言记忆的认知特点五、语言的多样性与一体性5.1 语言的多样性及其原因•语言的地理分布•语言的历史起源5.2 语言的一体性及其特点•语言的共性特点与规律•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5.3 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挑战与策略•语音理解的挑战与策略•语义理解的挑战与策略•语用理解的挑战与策略六、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前景6.1 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语言学的实证研究6.2 语言学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机器翻译的发展趋势•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的应用前景•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方向结语通过对《语言学常识十五讲》一书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 (Presupposition)
对“前提”或“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 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语言学家把它作为 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其后,语用学的兴起又 给这个概念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各家 学者的介入有助于加深对前提这一概念的理解, 但同时也使对它的研究复杂化,从哲学家到语 用学家,各人对它的界定和理解不尽相同。
语义前提 语言学家对前提的兴趣是从他们对语义关系的研究开始的, 他们把前提看作是两个语义命题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语义 学家发现诸种语义关系中“蕴涵”(entailment)是十分 关键的一种 蕴涵的定义:如果在任何使A真实的情况,B也都真实,那 么A语义上蕴涵B e.g (1)That person is a bachelor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语用学引论
Presented by Luo Lingyu
梅伊的语用学研究包括微观语用学(前6章)、 宏观语用学、元语用学 梅伊所指的微观语用学是围绕着对语言符号在 言谈交际中的指称和意义中的“意图”的理解 而展开的语用学课题的讨论,例如语境、含意、 言语行为、指称和指示语等,另外还包括了会 话结构的分析,这大体上是从话语运用的层次 来研究
《琐事》152个字的“舞台提示”中描写到厨房只有寥 寥44字:
The kitchen is the now abandoned farmhouse of JOHN WRIGHT, a gloomy kitchen and left without having been put in order - unwashed pans under the sink,a loaf of bread outside the bread box, a dish-towel on the table-other signs of incompleted work.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signs to interpreter (Charles Morries,1938)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Pragmatics is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seen in relation to its users(Mey,1993)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研究的语言科学
There was a concert last night.
所以可见,语用学中的预设是一种“言外之意”, 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 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 话语的意思之中,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 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 息 Inferences(推论,推断) about what is assumed to be true in the utterance rather than directly asserted to be true.
“构建语境”这一概念体现并说明了语境的动态 性。Mey认为“应该把语境理解为不断变化着的 环境, 它使交际参与者相互作用并理解彼此的言 语”。国内已有学者注意到交际语境变动不拘的 特征,提出了“语境动态说”
共同场景 Mey 使用这个术语是为了“探讨语用交际(即会 话)作为社会行为的背景问题”。“共同场景” 和“构建语境”这两个概念都与交际发生的语 境有关,只是前者更加突出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
语用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构成 PA 理论的核 心概念主要有四个 ---构建语境、共同场景、 交际自由和交际制约。
Mey 没有直接给出“构建语境”的定义,他认 为构建语境是 PA 中“不可分割的构成性成 分”(integrated,constitutive element)
构建语境 构建语境可能是获得必要知识、激发认同感的心 理准备过程 ( 比如贿赂巡警一例中巡警对所谓收 取贿赂的“行规”的了解),也可能是使某事物在 情景中出现的物质准备过程 ( 比如征兵一例中入 伍费的出现), 这一过程是在现有语境的基础上, 通过交际者对某些语境要素的操控 , 以某种心理 和 / 或物质条件的具备为媒介 , 催化出使 PA 的实 施成为可能的新语境。
预设的功能 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 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说话 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 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 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语用预设与苏珊·格拉斯佩尔名剧《琐事》的语篇艺术 唐红芳老师 外国文学研究 2008年第2期
e.g. John is married
John is not married John exists
语用前提
语用前提的理解是把语用前提看作是交际双方所 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 Jackenoff 说 “我们将把‘句子的前提’用以表达说话人认为 他和听话人所共有的句子的知识” e.g. The concert last nignt was marvellous.
哲学界对前提的兴趣来自哲学家对所指 (re的争论,如何把自然语言中的所指词语转 换为逻辑语言,这是逻辑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近代哲学家中,首先对这一问题认真进行研究的 是被誉为现代逻辑学家奠基者的德国哲学家Frege (1848-1952),他认为,人们在通过一句句子作 出声言时,必然存在显而易见的前提,即在声言 K这个专有名词必 中所用的专用名词必有所指
元语用学要反思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对象、目 标、任务、方法、理论框架、观点等。
语用学研究的范围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大的方面(Yule):
(1)语用学对说话人意义的研究 (2)语用学对语境意义的研究 (3)语用学对如何在字面表达之外传递更多的意义 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交际者相对距离的表达研究
有人认为前提指的是真实值的必要条件;有 人把前提看作是施行言语行为的恰当条件; 有人把前提解释为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也 有人把它看作是使话语具有意义所必须满足 的条件
下面,我们从发展的角度,大致按照时间顺序 分别对哲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对前提提 出的各种理解进行简单的归纳,当然,我们最 关心的是语用学范畴里对前提的研究 前提的哲学渊源
语用学研究的不是句子本身的意义(sentencemeaning),而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 义”( meaning in use),“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 (meaning in context),归根结底是“说话人的意 义” ( speaker meaning ), 也可简称为“话语意 义”(unterance-meaing)。(何自然,1997:122)这就 是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对象
E.g. (1) Kepler died in missery (3) 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1)(3)都以(2)为前提 (2) Kepler existed 指某一客观存在 的实体,(1)和(3) 在内容上都不包 括(2)且是相互 矛盾的,但无疑 都是以(2)为前 提的
Chapter 10 Pragmatics Across Culture
Chapter 11 Social Aspects of Pragmatics
Chapter 7
Metapragmatics
在科学研究中,“元××学”指的是对“×× 学”进行反思、分析、研究之“学” “元语用学”,通俗的说就是对语用学研究的 研究
(2)That person is a man
1) 如果A真实,B也真实 2)如果A不真实,B可能真实,可能不真实
句子A要蕴 涵句子B必 须满足的 两个条件
蕴涵(entailment)
涵蕴性(关系)—陈述S1蕴涵一个陈述S2—— S1S2
S1
S2
和蕴涵关系一样,前提关系也是一种对一句句子 的命题所作的推理,如果 A 、 B 两句要构成前提关 系,必须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如果A真实,B也真实 (2)如果A不真实,B仍然真实
Chapter 8 Pragmatic Acts
语用行为理论是J .Mey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宏观 语用学理论,体现了欧洲大陆语用学研究的鲜明 特色。本章围绕语用行为定义,语用行为理论包 含的重要概念,语用行为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的 异同这三个问题,对语用行为理论展开讨论
语用行为的定义: Mey 将语用行为定义为语境 化的适应性交际活动,认为言语行为以及一切 使自己适应的语境适应自己的交际性活动,都 可以概括为语用行为 使用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 ,在进行交际时是“社 会在通过适当条件、规约、文化、社会结构等 方式发挥作用”
宏观语用学讨论的是社会—文化层面对语言运 用者言语运用的宏观调控中所体现的语用问题; 宏观语用学从语言使用者和社会角度研究语用, 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或机构语境 (institutional context,如警察局、保险机构、 移民局等政府部门和其他各种机构)
宏观语用学把语言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及 文化状况联系起来,关心的是社会因素和意识 形态对人类言语行为的限制,如处于强势地位 的社会群体如何利用语言手段控制和操纵弱势 群体
这里,作者在第一时间向读者呈现的只是一个阴沉而凌 乱的厨房:水槽里还没洗的煎锅、没来得及放入面包篮 的面包和胡乱丢在桌上的洗碗布等。事实上,随着剧情 的展开,读者逐步了解到一系列对剧情至关重要的厨房 设施和用具,包括那些直接引导两位妇女“破案”的针 线篓、百纳被方块、鸟笼、精致的储物盒等。而所有 这一切都是作者通过人物对白预设其存在的。这不仅 使舞台提示篇幅上得到精炼,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一个暗 藏悬念的虚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