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_何自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一、概述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国,语用学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就可见对语言运用、语境理解、交际策略等语用学核心问题的探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用学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则是在近几十年里逐渐兴起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语言学界开始广泛接触并引进国际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语用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交际中的语境理解、言外之意、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
在我国,语用学研究者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语用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还广泛渗透到教育、广告、法律、外交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语用学研究,如何推动语用学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等。
未来的语用学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理论探索,拓展应用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语言交际和社会发展。
1. 语用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语用学是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它关注的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学则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而是通过语境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要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语用学的知识。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的多个方面,包括指示、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第章ppt课件
小结:
一、礼貌原则 • 1.得体准则 • 2.慷慨准则 • 3.赞誉准则 • 4.谦逊准则 • 5.一致准则 • 6.同情准则
43
• 二、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 • 1.违反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 • 2.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 • 3.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 4.违反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
• 斯大林:你这次远道来,不能空手回去, 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 毛泽东:恐怕是要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 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38
• 红娘这样对莺莺说道: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 一件好笑的的勾当。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 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 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 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子时建生,并不曾 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 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 ”
44
• 预习: • 三、礼貌原则的特征 • 四、面子威胁行为与调控策略
45
46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47
15
• 甲:今天真倒霉。 • 乙1:我说的是吧,自找的。 • 乙2:过去就算了,别再想啦。
• 感谢你啦,今天做的菜一般! • 感谢你啦,今天做的菜真好吃!
16
• 家长:我家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 • 班主任: • a.表现很好,没话说! • b.表现还不错! • c.表现一般吧。
17
•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 (a)尽量少赞誉自己; • (b)尽量多贬低自己。P102
39
• 课堂作业: • 指出下列句子符合礼貌原则那条准则? • 把我的行李带走! • 不知是否方便把我的行李带走。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_何自然
Guangzhou, China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Vol.24, No.1 January 2001: 85-95Researches on CodeswitchingHE Zi-ran & YU Guo-dongCodeswitching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many disciplines: sociology,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so on. And these disciplines take diversifie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discuss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focuses.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rich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has been accumulated.The present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because of it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falls into three types: the first type maintai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deswitching and code mixing; the second type does not mainta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third type does not take a stance as to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After the elaborat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codeswitching,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e different categorizations of types of codeswitching: Poplack’s inter-sentential, intra-sentential and tag switching, Auer’s discourse-related and participant-related alternation, Muysken’s alternation, insertion and congruent lexicalization and so on. The distinctions among codeswitching, code mixing, diglossia, borrowing and nonce borrowing are discussed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n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are generalized and introduced, namely, the sociolinguistic, grammatical, psychological, and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Examples for each approach are presented,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identified with the purpose to present an objective picture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s hold that the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odeswitching has led the social elements in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of codeswitching and society; the grammatical approach succeeds in provoking our understanding that codeswitching is a highly systematic and structured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it cannot occur at any place within a sentence; the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tries to discuss the bilingual mind in the process of codeswitching, but it has not yet achieved any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 has introduced the dynamics of codeswitching through analyzing the sequencing of conversation. All those four approaches have contributed to our perception of codeswitching, but no one is strong and comprehensive enough to cover the complexity and subtlety of the specific linguistic phenomenon. We suggest a new approach should be exploited so as to cover the linguistic, social, cultural, and cognitive elements.Keywords: Codeswitching, types of codeswitching,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grammatical approach, psycholinguistic approach,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approachCorrespondence: HE Zi-ran: Research Center for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Guangdong U of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R. ChinaYU Guo-dong: PhD Program’98,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GuangdongU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P.R. China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1期(总第91期):85-95 中国・广州语码转换研究述评何自然于国栋本文首先讨论语码转换的定义问题,然后总结现有文献中几个典型的语码转换类型的分类方法以及这些分类的角度。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语用学研究和发展综述6页word文档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语用学研究和发展综述0 引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研究者们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语用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本文对近十年来语用学主要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集中介绍,以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语用学主要理论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做好进一步的研究。
1 语用学主要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及发展状况1.1 语言顺应论研究国内介绍和引进语言顺应论的先行者当属钱冠连教授,他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上发表了《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一文,探讨并整理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和整体理论框架。
国内一些研究者专注于介绍和评述顺应论,另有一些研究者将顺应论和关联论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还有的研究者试图将顺应论和关联论加以整合以克服两者的缺点。
杨平在《外国语》(2001)上发表了《关联―顺应模式》一文,首次提出把顺应论和关联论联系起来进行整合研究,成为国内对顺应论和关联论进行整合研究的第一人,他在综合上述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顺应”模式。
近十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介绍、评论到应用的过程,实际应用多于理论探讨,理论创新多为顺应论和关联论的整合性研究。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术语统一问题,有些术语需要统一,如“语言适应论”与“语言顺应论”;需要进一步探讨怎样用顺应论来指导英语听、说、读、写和译的各项技能的培养,及教师怎样以顺应论为指导进行教学程序的设计;国内研究者应该加强顺应论在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需要进一步用顺应论来解释汉语的语法和修辞等现象,同时用汉语作语料来验证顺应论。
1.2 语言模因论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有很多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自《现代外语》2003 年第二期发表我国第一篇试图将模因论(memetics)与语言语用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何自然、何雪林,2003)以来,短短几年间,模因(meme)的语言语用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注意。
何自然的语用学研究
何自然的语用学研究科研故事| 漫话语用学和我(何自然)2015-06-07何自然本期为大家请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何自然教授。
何先生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长期领航中国语用学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届语用学研讨会,创办了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培养了一大批语用学研究者。
何先生善于从外语教学实践中挖掘语用学理论,他的“语用学的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上的意义”、“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等论文引领了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
何先生锐意进取,率先把语用学与翻译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学、“语用”与“认知”结合起来,进行跨界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他所撰写的“汉英翻译中语用对比研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等论文, 在外语界和汉语界影响深远。
2003年,何先生又把语言模因论引进中国语用学领域, 极大促进了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语言的人都很注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我学语言,为了提高语言使用技巧和语言理解能力,除了加强语言实践、不断积累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经验之外,我还掌握一些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
其实,我真正想学的是后来才出现的语用学,按许国璋先生的说法,是语言本体诸相中语用分相涉及的内容。
我记得少年时代习惯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强记。
为了不让我们成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语文老师总是提醒我们熟背之外还需深刻理解文意,强调要学会同一说法的不同表达方式。
每学一词、一语都要习惯追求这些词语的各种同义表达。
这样的好处是,当老师要求复述或写作时,我们除了能够熟练地引用范文的现成词语之外,还能够运用其他的一些表达方式。
结果,老师满意,学生也满意;做学生的因此而得到较高的分数,自然乐此不疲。
多少年来,只要是学习语文,无论是汉语还是外语,我总喜欢追求一个意思多种表达。
直到我当上了外语教师,我还把这个我认为颇为成功的学习语言的经验介绍给我的学生。
中国近二十年语用学发展研究综述
学派的特征、类型,解释了语用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 们的关系。通过分析说者和听者的观点视角,可以发现这类 1982 年,倪波在专著中对国外语用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 选择收到关系和地位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视点的选择,当说
理。在《语用学》一书中,沈家煊对列文森的观点和结论进 者的地位低于听者的时候,一般选择第一人称,而说者地位
随后顾曰国又在段开诚的研究成果上分析了语言行为的分 [ 3 ] 段 开 诚 . 舍 尔 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 J ] .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类,还指出了取效行为的不足。总之,间接言语行为和与各 究,1988,(4):29-33.
种语言行为所对应的语用策略一直都是言语行为研究的重 [4]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
总体来讲,学者们关注的是对话分析理论和对话含义, 会话含义、语言行为、关联理论和指示。然而,国内的语用
即微观层面的用语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 学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很多学者也渐渐开始着手研究宏观用语学为指导,提出 参考文献:
现象,而这是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
研究,,1989.
186
了自己对用语学理论的看法和观点,而以沈家煊为代表的学 [1]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
者则对用语学和语义学的界限进行了研究。
言学,2001.
一、言语行为
[2]程雨民.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J].国外语言
1988 年,段开诚对舍尔的语言行为理论进行了研究, 学,1983,(1):19-25.
简介:
客观的点评了《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威尔森等著)一书。
国外语用学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我国外语领域学 何自然则对关联理论和格莱斯语用学的区别进行了研究,他
当代语用学 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
当代语用学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当代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规则、原则和策略。
语用学家何自然在2004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当代语用学的观点和理论,为该领域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在何自然的研究中,他强调了语用学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语言使用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研究必须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何自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情境理论的语用学研究方法。
情境理论强调了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背景对交际行为的影响,包括言语行为的目的、参与者的角色和关系、情感因素等。
何自然认为,只有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的情境,才能揭示语言使用的真实含义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用学现象。
此外,何自然对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语篇分析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指出,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人际关系、尊重和社交规范等方面,对言语交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语篇分析方面,何自然通过对实际交际事件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语言使用中的逻辑结构、语义关系和语法规律,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的来说,何自然在当代语用学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观点和方法为语用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于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继续深入挖掘语用学的理论和实践,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当代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和含义。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则,而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
在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过程中,何自然(2004)的研究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自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强调了语用行为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密切关联。
语用学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以《泰山尼姑》为例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20.4语用学视角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以《泰山尼姑》为例曹坤李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语用学和翻译研究两者因共同的研究对象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接合面。
不论是作为宏观理论指导,还是微观语言语用分析,语用学为翻译学提供了多个有益的视角。
本文介绍了何自然的语用翻译理论,并以该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泰山尼姑》中的翻译技巧,探究林语堂在译文中如何实现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语用翻译;等效;《泰山尼姑》引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它既研究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进行解码和推理的过程。
翻译研究则是研究译者理解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索翻译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张新红、何自然(2001)认为,语用学理论正应用到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人际交往、跨文化交际、语际语言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注意。
对翻译研究而言也不例外,语用学不仅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微观的语用学分析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
同时,也可以把翻译活动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1.语用翻译理论翻译与语用学的结合研究始于西方。
1990年,哈蒂姆与梅森(Hatim&Mason)在《话语与翻译》(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2001)一书中提到语用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最早把语用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
第一位系统地从事语用翻译研究的是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Gut t),格特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翻译理论,形成了以分相理论为基础的语用学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第1章..
一、语用学现象
•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 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 (2)丈夫:看一下有没足球比赛。 • 妻子:喂,今天是星期天。 • (3)丈夫: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 妻子: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 (4)甲:下午踢球去吗? • 乙:我好久都没踢了。 • (5)甲:下午踢球去吗? • 乙:晚上还在考试。 • (6)甲:下午踢球去吗? • 乙:哎,昨天把腿拉伤了。
• 你不戴眼镜的时候真漂亮。 • (预设:我戴眼镜的时候一定很丑了) • 甲:我买的这裙子样式不错吧? • 乙:颜色不错。
• • • •
语用学: “意会大于言传”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课堂讨论:该打不该不打
•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彩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 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 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 打。 •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 •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 !Hehe!he,hehehehe!’‛——(鲁迅《立论》)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 语用学研究内容1: • 交际主体传递的信息往往不限于话语本身 的字面意义,而是其一定语境条件下的交 际信息。(P3+1)
当代语用学 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
当代语用学何自然参考文献格式2004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当代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规律以及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和效果。
语用学研究了语言使用的情境和语言的含义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人们在语境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揭示了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
语用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而当代语用学是对传统语用学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强调语言使用的现代特点和实践。
何自然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当代语用学探索记》中对当代语用学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何自然从语用学的起源、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当代语用学的视角。
在文章中,何自然首先介绍了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他指出,语用学源于对语言使用规律和语境因素的关注,而在20世纪初期,奥斯特华尔德等学者提出了蕴涵理论和对话理论等经典理论,开创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式。
随后,格莱斯等学者提出了言外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语用学的发展中,何自然强调了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如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何自然在文章中还介绍了当代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方法。
他指出,当代语用学主要研究包括意义理论、会话分析、言语行为、语用逻辑、语篇分析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语篇分析是语用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而在理论方法方面,何自然强调了语用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通过语料库、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来验证和完善语用学理论。
何自然在文章中还探讨了当代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他指出,语用学在教育、翻译、广告、法律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解决实际交际中的问题和困难。
而未来,何自然认为当代语用学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实证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语用学学派。
(完整版)语用学读书报告
《语用学概论》读书报告书名:《语用学概论》作者:何自然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出版时间:1988.4, 1991.10重印一、关于作者何自然先生何自然:男,1937年3月出生,汉族,广东中山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语用学会会长。
1959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留校任教;1973年调往广州外国语学院(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83-1984年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攻读语言学,师从著名学者S. Davis教授,专攻语用学。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为语言学博士生导师,199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杜伦大学从事认知语用学研究,1998年应聘赴香港理工大学作有关社会语用学的合作研究。
何自然教授自1978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其他有关英语语法及语用学的译著、论著及合著十多部。
如《语用学概论》(1988,2002)、《现代英语语法教程》(译著,1990)、《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语用学探索》(2000),Notes on Pragmatics (《语用学讲稿》)(2002),《当代语用学》(2004),《英语语用语法》(2004),《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2007),《英语语用学》(译著,2009),《新编语用学概论》(2009),等。
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何自然教授的论著在各学科论文中被引用次数多年来都排在全国前列,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最近入选2008年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
二、内容概要何自然先生的这本《语用学概论》在中国这个领域可谓是开拓之作。
全书一共7章,全面系统的介绍讨论了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什么是语用学的问题,牵涉出了语用学在语言学中占怎样的地位和同语义学之间的区别等其它问题。
语用学英语叫pragmatics,意为语言实用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1)语言形式意义以外的意义;(2)怎样理解这种言外之意;(3)怎样准确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第6章-1资料
• “院子里有条狼狗。”
• 我现在特此告诉你院子里有条狼狗。 • 我现在特此提醒你院子里有条狼狗。 • 我现在特此警告你院子里有条狼狗。
• 3、言语行为 • 行为是通过言语实施。P143 • 关键词:
• 打赌、保证、道歉、宣判、警告、劝告、 请求、祝愿、邀请,等等。
• 我保证下周还你书。 • I promise to give you ten dollars .
• 警察:“住手!” • 指挥员:“冲啊!”。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领导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 (1)显性施为句 • 直接表明言语行为,采用陈述句的形式。 • P149
• 我提醒你院子里有狗。 • 我宣布放假两周。 • 我命名这艘船为伊丽莎白女王号。
• 特点: • ①包含一个言说动词。 • “命令、许诺、打赌、警告”等 • ②具有现在时、现场性的特点。 • “现在”和“特此” • ③具有主语为“我”和宾语为“你”。 • ④施为句是陈述句,采取主动语态
• 爷爷:“小毛,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劝告”行 为)
• 奶奶:“小毛,我建议你马上去睡觉,否则明天又起不来 了。”(“建议”行为)
• 外公:“小毛,我警告你,再不去睡觉我就去找你们老 师。”(“警告”行为)
• 外婆:“小毛,我求你快去睡觉吧,不然又要生病了。” (“请求”行为)
• 爸爸:“小毛,我命令你必须马上去睡觉!(“命令”行 为)
• 4、话语的语力 • 话语行使言语行为的能力。
• 夜已深了,小毛还在网络游戏中战斗。
• 爷爷:“小毛,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小毛 置之不理。
• 奶奶:“小毛,我建议你马上去睡觉,否则明天 又起不来了。”小毛假装没有听到。
• 外公:“小毛,我警告你,再不去睡觉我就去找 你们老师。”小毛默不作声。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综述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综述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语用学研究,我国就一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卓有成果。
21世纪,我国语用学研究国内学者在认知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形式语用学,语类的语用分析,汉语语用学,语用翻译研究,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重点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对语用研究取得的成果做了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中国、新世纪引言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
钱冠连(1990)、何自然(1994)和沈家煊(1996)对国内语用学的发展情况做过综述。
本文重点评述新世纪以来10多年来国内的语用学在认知、词汇、形式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1. 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作为当今语用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卓有成效。
在2001年第七界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何自然教授作了《语用含意推理》的大会发言,探讨了Clark(1977)和Clark and Haviland(1977)提出的语用含意推理理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博士对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发展概况和趋势作了阐释,指出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而交际理论又是一种认知理论。
认知语用学不应该被看成是一门独立的语用学分支,而应该是一种研究视角或对语用现象的认知综观。
可以看出在新世纪开始时,认知语用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那个时期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语境信息的心理处理和推理结论的形成、语用推理或语用照应的认知制约因素等等。
语用学要走向深入,必须同认知结合起来。
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认知语用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徐章宏的《关联理论与隐喻标记语》一文援用关联理论从五个方面对隐喻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语言的描写性使用/解释性区分,事实性/非事实性区分,概念/程序区分,明示/暗示区分,强制性/选择性区分。
语言中的模因 何自然
语言科学ISSN1671—9484CN32—1687/G2005年11月第4卷第6期(总第19期)54—64语言中的模因*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提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
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
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自然语言中的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本文认为,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
前者称为模因的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的表现型。
文章接着分析了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最后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语言模因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关键词模因论与模因基因型表现型模因与翻译模因与文化模因与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84(2005)06一0054—111模因论与模因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该术语是由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Richard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中首次提到。
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
meme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摘要:本文追溯了语用学的发展过程,概括了语用学的两大流派和主要的研究面,并对现有的语用学定义进行分类,阐明语用学的研究宗旨。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语用学的学科基础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语用学领域内各个分支的不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语言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1.1 语用学的由来及其界定1.1.1 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
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Morris, 1971)。
但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从确立到今天至多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
正如Leech(1983)所说那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废纸篓” (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
Lyons(1968)说过,像结构语言学那样用特别抽象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与用较为实际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两者之间并无对立之处。
他这里说的“结构语言学”泛指当时抽象的语言系统研究;而“较为实际的方法”,则指语言的实际用法研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语用学。
当时Lyons曾说过不值得特别强调语言学是“科学”;人们热衷于研究语言实际用法的倾向确实存在;这个倾向与探讨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并不对立,因为那些抽象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人们如何实际使用语言。
这就是说,语言学应从整体上(包括语用学在内)看作是一门学科;研究语言的抽象形式和语言的实际使用只不过是属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整体内的分相研究。
语用学文献综述
语用学文献综述摘要: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对语用学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就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作简要介绍.关键字: 语用学发展综述一引言语用学自20世纪70,80年代由西方学者们建立起来之后,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它却受到了各科学者极大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外语界和汉语界共同研究的热点。
二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语用学的源起:在回顾语用学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语用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 纵向替代和横向组合关系这三对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在他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影响下,相继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重要学派.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们重视研究语言能力研究, 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直到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 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起语义方面的研究, 一些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语义研究的加强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语用学一直作为"废纸篓" 接纳语义学无法解决或者没有提及的内容.早在1938年,美国哲学家Morris 就已经提出将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句法学, 语义学和语用学. 也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概念. 但是Morris在这里提到的语用学实际上有区别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语用学. 或者可以说, Morris 所研究的是符号语用学, 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属于语言语用学.虽然Morris的理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但在这之后的40年时间里, 其发展在语言学领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语用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55年,美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 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 这是语用学上的第一个重要理论的出现. 他认为"任何言语都是在实施行为, 至于话语具体实施什么样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语境而确定."(杨文秀:2003). 他进一步将每一个言语行为划分为是在实施三个行为,即locutiongary action(言内行为), illocutionary action (言外行为) and perlocutionary action(言后行为). 言外行为是我们表达和研究的重点.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老师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行为理论", 即说话人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言语行为, 而且可以通过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可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了人类言语中普遍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 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四个准则: 量的准则, 质的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至此,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1977年, <<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 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Pragmatics(由语言学家莱文森著)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协会(IPrA)成立. 这三件大事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相对独立地分科得到学术界地承认.3 语用学的繁荣发展90年代以来,语用学以惊人地速度发展着,除了大批学术论文外, 一批语用研究的专著相继问世.如:Grundy, Doing Pragmatics( 2000 )Kasper, G. & Blum-Kulka.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1993)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 1993)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 1995.)V 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1999.)George Yule. Pragmatics.(1996)etc.这几本专著的侧重点各自不同,而且每本著作里都有作者自己对语用学独到地见解,这对语用学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大的条件.三语用学的基础知识莱文森(Levinson)认为,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英美学派,他们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枝,与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 有人称其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研究大多是脱离语境进行的. 现在这种观点多被称为微观语用学. 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以May, V erschueren 为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将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 认为语用学没有具体的基本研究内容, 认为凡是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都可以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V 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 中,系统的阐述的这种综观论. 人们一般称其为宏观语用学,其研究分枝主要有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以及认知语用学等. 分相论一直被语用学界接受为普遍的看法.但是语用学的研究也并不是被这两种流派二分天下的, 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从强调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出发,提出了"规范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的概念.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建立在理想化语境下的研究,是不会成功的.2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 一般把指别(deixis),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预设(presuppotion),言语行为理论(sppech act theory),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以及微观上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等作为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四语用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语用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才开始被引入到我国,到现在也不过20几年时间, 但它在我国的传播却十分迅速. 一般认为我国学者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引进国外理论,二是与汉语结合进行相关的语用学研究.最早在国内介绍语用学相关理论地是北京大学地胡壮麟教授. 它在<<国外语言学>>上发表的题为<<语用学>> (1980), 是最早也是最全面细致的介绍国外相关理论的学术文章.此后,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始出版,发表有关语言学的论文, 如:钱冠连, 语用学在中国: 起步与展望,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方法论刍议, (1999);何自然, 我国近年莱的语用学研究, (2004);黄次栋. 语用学与语用错误, (1984);此外, 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一些语用学方面的教科书并翻译了一些外国学术著作, 作为语言学专业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快速, 直接有效的途径, 如: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 (2000)姜望琪, Pragmat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000)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1999)钱冠连等,语用学诠释, (2003) 等这些著作或是创作都为语用学理论何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快速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为我国学者创造自己的理论而积蓄力量. 但直到目前, 我国学者所进行的基本上是对西方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修正和补充如钱冠连(1986,1989)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会话准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徐盛衡对“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这种语用推导机制修正和补充,进而提出自己的会话含意理论框架; 顾曰国(1990) 结合汉语对对“礼貌原则”的探讨,并对“礼貌原则”和“面子”概念作出了重要修正. 这些研究成果是我国学者在语用学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创造方面仍然急需加强.五结束语语用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其内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受到学者的关注。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第5章
• 3.利用预设进行技巧的交谈 • 一对男女青年在舞会上刚认识。 • 男1:明晚我们在什么地方见面? • 男2:明晚我们见一次面好吗? • 女:明晚——也在这里。 • ‚老爷爷,我没有孩子,只有两大人,请 把房子租给我吧!‛
小结:
• • • • • • • 一、前提 二、前提触发语 三、前提的语用特征 (一)前提的合适性 (二)前提的共知性 (三)前提的隐蔽性 (四)前提的动态性 • 四、前提应用 • 1.利用预设理解言外 之意 • 2.利用预设进行有力 的反驳 • 3.利用预设进行技巧 的交谈
• 2.利用预设进行有力的反驳
• 甲:张三的哥哥昨天又买了一张桌子。 • 乙:你一定是弄错了,张三根本就没有哥哥。 • 甲:张三的哥哥昨天又买了一张桌子。 • 乙:你一定是弄错了,张三的哥哥昨天黄昏才从 国外回来定居,他怎能又买桌子呢?
• 电视剧《 大宅门》 片断: • 韩荣发去暗查隐姓埋名多年的白颖园。 • 韩荣发:‚我是北京‘隆盛’药行的伙计,来陕西看药材, 有些事儿还得请您指教。‛ • 颖园(警惕地试探): ‚不敢!‘隆盛’的钱掌柜还好 吧?‛ • 韩荣发一愣:‚钱掌柜?‛忙随机应变地:‚啊一好,挺 好的。‛ • 颖园(警惕地试探): ‚他儿子都有三十多岁了吧?" • 韩荣发:‚可不是,三十二!‛ • 颖园号脉的手立即离开了:‚您什么病都没有!您不是来 看病的!‛ • 韩荣发:‚不看病我干什么?‛ • 颖园:‚‘隆盛’掌柜的不姓钱,他也没有儿子,只有个 闺女!‛
一、前提
• 前提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或至少 是听到某一话语之后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 的信息。P122 • 前提往往包含在语句的意义之中,一般无 须表现在语句的字面上。
• 小王的妹妹来看小王了。 • 祝愿大家都像今天一样快乐! • 在还没出名的时候,他就很努力地工作。 • 这是你女朋友李小姐让我送给你的领带。
语用学概略 何自然
语用学概略摘要:本文追溯了语用学的发展过程,概括了语用学的两大流派和主要的研究面,并对现有的语用学定义进行分类,阐明语用学的研究宗旨。
此外,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语用学的学科基础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语用学领域内各个分支的不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一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语言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认知语用学1.1 语用学的由来及其界定1.1.1 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语用学研究始于语言哲学。
早在1938年,Morris就认为符号学(semiotics)由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即句法学)、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三个部分组成。
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Morris, 1971)。
但是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从确立到今天至多不过二、三十年的历史。
正如Leech(1983)所说那样,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废纸篓” (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
Lyons(1968)说过,像结构语言学那样用特别抽象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与用较为实际的方法来研究语言,两者之间并无对立之处。
他这里说的“结构语言学”泛指当时抽象的语言系统研究;而“较为实际的方法”,则指语言的实际用法研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就是语用学。
当时Lyons曾说过不值得特别强调语言学是“科学”;人们热衷于研究语言实际用法的倾向确实存在;这个倾向与探讨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并不对立,因为那些抽象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人们如何实际使用语言。
这就是说,语言学应从整体上(包括语用学在内)看作是一门学科;研究语言的抽象形式和语言的实际使用只不过是属于语言学这门学科整体内的分相研究。
语用、模因与翻译——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语用、模因与翻译——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莫爱屏;蒋清凤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4(35)5
【摘要】本文是对国内外著名学者何自然教授的访谈.何教授致力于中国外语教育50余年,并在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翻译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他认为大学未来的主
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精通外语,并能在本专业基础上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人才.他
指出,作为跨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语用学应注重“引进”与“创造”并重,即可以走“借窝下蛋”或“自筑窝自下蛋”的道路.这一观点为外语治学,以及语用与模因论、翻译等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6页(P3-8)
【作者】莫爱屏;蒋清凤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广东外语艺术
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关于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对话——罗斯玛丽·阿罗约教授访谈录 [J], 张艳;朱晓玲
2.翻译与韩国文学的世界化——韩国文学翻译院理事朴宰雨教授访谈录 [J], 朴宰
雨;史凯;;
3.民歌翻译:民族典籍与文化研究的源头\r——王宏印教授民歌翻译研究访谈录 [J], 梁高燕;王宏印
4.语用学应以宽广的认知、社会和文化视角来考察语言和语言使用——著名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教授访谈录 [J], 朱磊;郑新民
5.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J], 吴亚欣;何自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