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必考文言文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在修辞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采用了排比句式 和对仗句式。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 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 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为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 动词的容量。排比句式和对仗句式,既使文章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 可当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有力地增强了论辩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
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 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 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 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 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 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 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 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 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 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在 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先提出论据,紧接着进行深入分析、引申、推论,最后推 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先列举六位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而终于大 有作为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证明逆境能够造就人才,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 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 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因而说服力很强。

中考必考古文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必考古文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学者,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字音、字形: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入则无法家拂(bì)士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翻译: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2.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畅3.人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弼四、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而大声发于水上发出2.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人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五、找出句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举用;今义:送出,交付。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向上抬。

3.征.于色古义:征验;今义:出兵讨伐或走远路。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2.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3.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活用作动词,犯过失4.行.拂乱其所为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行动”5.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6.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或用作名词,国外七、指出下列句子为何种句式,并指出关键词或省略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傅说于版筑之间举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状语后置,胶鬲于鱼盐之中举4.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管夷吾于士举5.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孙叔敖于海举6.百里奚举于市状语后置,百里奚于市举八、解释文中带点字及划线词语,并翻译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又称虞舜。

)发(起,指被任用。

)畎(田间小沟。

)畎亩(田地。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士(狱官。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复习)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起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委于重任。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让他资财贫困缺乏,使他的事业受到阻挠干扰,通过种种行为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来自外部的祸患,那么这个国家会很快就灭亡了。

这样之后,人们就知道,忧患可以使个人和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能使个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注: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意思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士兵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句中意为:②劳.其筋骨句中意为:③饿.其体肤句中意为:④空乏.其身句中意为:⑤行拂乱.其所为句中意为:(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①动,句中意为:②忍,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句中意为:(4)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句中意为: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2)百里奚举于市.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任:(4)曾益..其所不能曾益:(5)人恒.过,然后能恒: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7)征.于色.征:色:(8)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拂士:(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10)国恒亡.亡:5.一词多义(1)喻①而后喻.②引喻.失义(《出师表》)(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拂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③参差披拂.(《小石潭记》)(4)劳①劳.其筋骨②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③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④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5)过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③岂他人之过.哉④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⑤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言虚词1.而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衡于虑三、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章主旨: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决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作者认为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段落分析:第一段:举例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从客观条件(外部环境),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这些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炼的。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在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前都曾经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旅途。

他们的事迹众所周知,所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六个人的事例为下文论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作用是——列举的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增强了气势。

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首先采用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四书”指 :<< >><< >><< >> 和《孟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⑥衡.于虑()⑦而后喻.()⑧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C.必先 / 苦其心志D.行 / 拂乱 /其所为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C.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原文内容填空(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重点语段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9.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情操与志趣(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朕既在九重①,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②,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③,自然灵长。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九重:君门九重,意思是深宫之内。

②清晏:清和平静。

③历数:帝王相承继的次第,就像岁月气节的先后一样。

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有兴.有衰()(2)不知时政得.失()(3)便不存意.()(4)皆为居安.忘危()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 皆为.敝其耳目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 忠正者.不言同予者.何人C. 莫以.天下无事投以.骨D.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而.形貌昳丽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迁移强化练(1)兴①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②若无兴.德之言__________③兴.复汉室__________④百废具兴.__________⑤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________(2)得①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④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___(3)意①意.暇甚__________②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③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④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4)安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②衣食所安._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1)为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2)者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②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3)以①可以.一战__________②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实词迁移虚词迁移4. 语段在治国方面分别强调了什么内容?(2分)(4)而①而.乐亦无穷也__________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__________翻译迁移(1)货恶其弃于地也弃:__________(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

生于忧患,生于安乐。

原文填空。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的(客观点击)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2孟子强调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从个人谈到国家,针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故的高度概括的句子是如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王4、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句)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本文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6、经历磨练的目的是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7、正面论证磨练人意志的益处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9、第三段的内容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苦其心志10、本文侧重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11、由个人推论到治国,得出的结论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者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内容解析1、本文讲述了哪两个问题?(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个人作为,治国方面。

)2、本文的论证顺序是什么?从个人谈到国家,有特殊上升到一般。

3、本文所举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是出身卑微的人,在大有作为之前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练。

4、第1、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摆事实。

举了六个人物,列举名贤,意在引出下文所要议论的问题,同时增强语言气势。

为下文议论提供论据,论证人才在社会中受到磨练的必要性,用事实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说服力强5、第3、4段说明了什么精神?论述了什么内容?人要有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在生活上,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艰难痛苦的磨练。

论证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6、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用艰苦环境造就。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作者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第9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第9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2006年实验区/2012年备考卷]
【结构导图】
【主旨情感】 本文通过举例、归纳(第1段先举例子后得出结论)、
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通过 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 就的。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 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拓展阅读】
请结合《〈孟子〉三章》,举例谈谈你对孟子散文说理特点的认识。
【答】①善用比喻、类比手法以增强说服力。如《富贵不能淫》 中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明了公孙衍、张仪 之流顺从、迎合君王意志,毫无原则的实质。②善用排比、对举、反 问、双重否定等句式增强语气和雄辩力量。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等使用对举句 式,句式整齐,正反对比,说理全面,从内容和语气上都气势磅礴; 如“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运用反问句式反驳景春的观点,语气强烈, 流露出对公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
(7)行拂乱其所为
饿:
使……经受饥饿之苦(使动用法) —————————————————
空乏:—使—…—…—财—资—缺—乏————
拂: —————违—背—————
乱:———扰—乱———————
(8)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受—到—震—撼—(—使—动—用—法—)————
4.[教材思考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 理解。
5.[教参整体把握改编]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6.[教材思考探究]《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 非凡。请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举出一例做具体分析。
1.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飘拂Fra bibliotek人恒过.

中考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背诵检验

中考重点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背诵检验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写人面部表情的变:,。

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艰苦磨练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句子是,。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分析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

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乱国外患者。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考点复习(天津市专用)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复习考点复习一:词语解释第一类:最易考词语,常以错误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记牢正确解释)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 困于心,衡.于虑第二类:次易考词语,常以正确选项出现。

(复习要求:熟悉正确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5.行拂.乱其所为第三类:通假字。

(复习要求:熟记所通的字及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第四类:古今异义词(复习要求:熟记古义,了解今义)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五类: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人恒过.(原意:错误,过错,在句中意思)2、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原意:痛苦,在句中意思②劳.其筋骨原意:劳累,在句中意思:③饿其体肤原意:饥饿,在句中意思④所以动心忍性“动”原意:震撼,在句中意思;“忍”原意:坚忍,在句中意思:3、动词作状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原意:进入,在句中意思;原意:出去,在句中意思:考点复习二:特殊句式(本文典型特殊句式:倒装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

顺序应为:(紧邻下面五句相同)2、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顺序应为: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顺序应为:考点复习三:课文理解与考题比较复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第一组:(2014天津中考真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9-11题。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过:(2)困于心,衡.于虑衡:(3)发于声,而后喻.喻: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发于.声,而后喻。

A.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B.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女忘会稽之耻邪?18.✬【甲】文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①的道理,其中心论点是②;【乙】文的故事可以用成语③“”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案】15.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明白,了解;16.B 17.①所以上天将下重要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

②你忘了在会稽山所受的耻辱吗?18.示例:在艰苦磨炼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阅读梳理
角度 三 语言风格
5.(教材“思考探究”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排比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角度 二 论证思路
3.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①首先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②据此事实,归纳总结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段结论。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⑪恒过:常常犯错误。⑫衡:同“横”,梗塞、不顺。⑬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⑭征:征验、表现。⑮发:显露、流露。⑯喻: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续表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入⑰则无法家 ⑱拂(bì)士⑲,出⑳则无敌国㉑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⑰入:指在国内。⑱法家:守法度的大臣。⑲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⑳出:指在国外。㉑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2-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比较点:举例论证◇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甲】【乙】两文画波浪线语句都列举了典型事例, 各有什么作用?(6分) 【甲】文画波浪线句列举舜、傅说、胶鬲等人事例是为 了引出本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时作为论 据证明论点。(3分)【乙】文画波浪线句,文种列举汤、 文王、晋重耳等人的事例,是为了鼓励勾践树立信心, 效仿他们,在困境中奋起,成就霸业。(3分)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5-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译文】 【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 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 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名叫寝之丘的地方, 这地方贫瘠,而且名声很不好。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奉鬼神 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 王果然把肥沃的土地封赏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楚 王把寝之丘封给自己,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 慧,在于明白不把世人所认为的利益作为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 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士,狱官。

(6)市:集市。

(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0)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

(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

(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

(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

(6)则:如果。

(7)然:这样。

一、翻译下列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任用。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起用。

3、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委于重任。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让他资财贫困缺乏,使他的事业受到阻挠干扰。

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种种行为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7、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部的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会很快就灭亡了。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之后,人们就知道,忧患可以使个人和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只能使个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二、知识迁移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个人和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只能使个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谈人才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治理国家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个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从内外两个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就针对此问题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国不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磨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得到的启发。

答案: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3分)答:不同意。

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三、简答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那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阐明一个什么道理?他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答:第一段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才,能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就必须经受磨练的道理。

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答: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作者从个人成才、国家治理两方面论证。

3、课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这历史上六位名人有什么共同点?答:①运用事实论证,证明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事实依据。

②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成就大事。

3、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答;①正面事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就复国大业。

屈原遭流放,始《离骚》问世。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不朽的《红楼梦》。

②反面事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4、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吗?答:我赞同这一观点。

它不仅为过去,也为现在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

5、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①逆境造就人才,一个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难的考验,激发斗志,增长才干,奋发有为;②一个人不能贪图享受,不能不思进取,要有忧患意识,要能居安思危,与时俱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否则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无立足之地。

6、你能列举孟子的名言吗?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⑦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关于“顺境成就人才”还是“逆境成就人才”的辩论。

答:①环境与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

客观上讲,“顺境”更有利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

而“逆境”不利于人才的造就。

②但是,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是外因,都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决定因素。

有的人身处“顺境”,具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不思进取,虚度年华,最后一事无成;而有的人虽身处“逆境”,但能磨炼意志、发愤图强,却终能获得成功。

③由此可见,顺境和逆境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外部环境,是外因,能否成才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个人不管环境如何,只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毅力,终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8、如何理解“多难兴邦”?答: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的磨砺之时。

挫折灾难面前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众志成城,能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9、如何理解“人恒过,然后能改”?答:①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是错误变成正确的先导,从而激发进取的意志,有所作为。

②但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如闯红灯酒后驾车造成车祸,给自己给他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和灾难。

③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三思而后行,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不断的完善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