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要点综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困境造就人才和安乐毁灭国家两方面证明论点。
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是:都经过艰苦的磨炼,最后都成就了伟业;说明的道理:困境造就人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3、一个人要成才,在客观方面要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主观上要经受精神意志上的磨炼;(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强调中心论点。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如: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经过十年的磨炼,越国战胜了吴国。
而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进取,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6、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的。
(论证思路)首先连举六个伟人的事例,说明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接着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然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提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
原因:①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这句话则是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若删去,则不能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这句话之前的内容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
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
8.孟子语言的特点,大量运用排比,如“舜发于畎亩之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突出了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富有感染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摘要:一、引言1.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2.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二、忧患意识的来源1.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2.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三、忧患意识的作用1.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2.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1.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2.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3.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五、结论1.总结忧患意识的重要性2.呼吁大家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正文:一、引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它传达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忧患意识的价值,并努力培养这种意识。
二、忧患意识的来源忧患意识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保持警惕,才能不断进步。
孟子曾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强调了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等,都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以应对各种挑战。
三、忧患意识的作用忧患意识具有激发潜能、促进个人成长的作用。
当人们具备忧患意识时,他们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提高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忧患意识也能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社会发展。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国家,会积极寻求改革和发展,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首先,要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
其次,树立目标,保持进取心。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最后,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断成长,提高自己。
五、结论总之,忧患意识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积极培养忧患意识,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点复习
比较阅读(二)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 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 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 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 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选自刘元卿《猱》)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 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3.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 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 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 家常常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比较阅读(一)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 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 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 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 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 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译句: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 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好下场。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卒章显志。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梳理巩固背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畎亩之中。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起来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5.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3)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5)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
(6)必先苦其心志 心志:意志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
才干。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
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三、问题探究
本文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成大业的例 子,说明了忧患可以激人奋发向上,从而阐明“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观点。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整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有哪些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
畎,田间小沟。
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管夷吾举于士: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人恒过:常。
//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有法度的世臣。
//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常。
生于忧患:生存发展。
二、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
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词义与古义相比变弱)四、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5、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五、中心意思: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和民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提醒我们在忧患中成长,避免陷入安乐的困境。
首先,生于忧患的必要性。
忧患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不断进步。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揭示了生于忧患的奥秘。
只有经历过忧患,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其次,死于安乐的原因。
安乐使人懈怠,忘记忧患。
一旦人们沉浸在安乐之中,便很难自拔。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亡,往往是因为内部腐朽,外部无患。
安乐使人们失去警惕,无法应对外部威胁。
那么,如何克服安乐死的困境呢?我们要保持忧患意识,不断自强。
孟子曰:“吾丧我马,亦可矣;吾丧我国,亦可矣;吾丧我身而国家不兴,吾将何面目见先王之地!”这句话表达了保持忧患意识的决心。
只有时刻警惕,才能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最后,总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要在忧患中成长,不断自强,以确保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同时,我们要警惕安乐的陷阱,以免走向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复习梳理人教版九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1、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儒家学说继孔子之后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二、词语积累1、一般实词发:起,被任用。
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任:责任、使命士:狱官。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喻:明白,了解恒:常。
过:犯过失入:指在国内。
出:指外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相当、匹敌。
2、通假字①衡:同“横”梗塞,不顺。
②拂:通“弼”读bì,辅佐。
③曾:通“增”增加3、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使……惊动。
忍:使……性格坚强起来。
三、思想内容文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强调艰苦奋斗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
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文章结构⑴第一部分(①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六个历史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① (排比)六个历史事例:人名事例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经务农耕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曾经为人筑墙)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曾经贩卖鱼盐)管夷吾举于士(曾经作为罪臣囚于狱中)孙叔敖举于海(曾经隐居海边)百里奚举于市(曾经流落市井)② (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⑵第二部分(③)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正:(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反:(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原创版)目录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义2.生于忧患的表现3.死于安乐的表现4.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需要在忧患中锻炼自己,而太过安逸的生活则可能导致一个人的衰败。
这里,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看生于忧患的表现。
在忧患中,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能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例如,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往往会团结一致,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也会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
而个人在生活逆境中,也会变得更加坚强,更有毅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后,我们再来看死于安乐的表现。
在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从而导致衰败。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衰亡都与此有关。
如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朝政腐败,导致国家迅速衰落。
同样,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过于安逸,不求创新,也必将被淘汰。
对于个人来说,过于安逸的生活容易导致懈怠,不再有前进的动力,从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么,如何在忧患中成长,避免死于安乐呢?首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认识到忧患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动力。
其次,我们要在忧患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忧患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安逸带来的陷阱,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进取。
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主题告诫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忧患中锻炼自己,不断成长,而避免沉溺于安逸。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章主旨: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中心命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告诫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决不能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就会遭到失败和灭亡。
作者认为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二、段落分析:第一段:举例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从客观条件(外部环境),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这些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了成绩的人物,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磨炼的。
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卑微,在登上历史舞台,承担大任前都曾经饱经忧患,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人生旅途。
他们的事迹众所周知,所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六个人的事例为下文论点提供了事实依据。
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作用是——列举的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用了六个“于”、五个“举”字,来概括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增强了气势。
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内容理解: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词语积累: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④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⑤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⑥而后喻喻:明白,了解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⑤劳其筋骨劳:使……劳累⑥饿其体肤饿:使……饥饿⑦空乏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⑨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介词,从②困于心,衡于虑介词,在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表原因⑤必先苦其心志其:代词,他的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连词,如果⑦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然:代词,这样v1.0 可编辑可修改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理解内容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二、语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三、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四、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你谤。
5、窥镜而自视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重点字词解释: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
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
//偶然进谏。
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七、课文内容理解: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曾能增,增加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如果)(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6)空乏..其身(使他受到贫困之苦)(7)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8)管夷吾举于士.(狱官)(9)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0)苦.其心志(使。
痛苦)(11)人恒过.(犯错误)3、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6、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梳理共24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你的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 梳理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6.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
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通假字⒈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解释:增加⒉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⒊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解释:辅弼,辅佐四、古今异义⒈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⒊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打比方⒋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⒍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⒎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⒐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词性活用⒈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⒉劳其筋骨劳:使……劳累⒊饿其体肤饿:使……饥饿⒋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⒌行拂乱其所为乱:使……颠倒错乱⒍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使动用法)⒎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⒏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⒐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⒑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动词作名词)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国外(动词作名词)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六、阅读理解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⑵傅说(工匠)⑶胶鬲(商贩)⑷管夷吾(囚犯)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内容理解:第一部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
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第二部分():论述人处困境才奋发、国无忧患必灭亡的道理,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历困难、挫折才能有所作为。
第二层:(入则无法家拂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从发面有个人推论出治理国家只有经历内忧外患才能强大,并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词语积累:1、实词积累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被任用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指被选拔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担子,责任④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⑤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⑥而后喻喻:明白,了解2、词类活用①人恒过过:犯错,犯过失(名词用作动词)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形容词使动用法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衰亡④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⑤劳其筋骨劳:使……劳累⑥饿其体肤饿:使……饥饿⑦空乏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⑨所以动以忍性动:使……惊动忍:使……坚韧(动词使动用法)3、常考虚词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介词,从②困于心,衡于虑介词,在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表原因⑤必先苦其心志其:代词,他的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则:连词,如果⑦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然:代词,这样4、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三、理解内容1、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参考: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一、文学常识《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二、语音、停顿1、说yuè鬲gé拂bì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三、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四、古今异义词1、举于版筑之间筑: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2、举于士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3、百里奚举于市:市今义,城市古义,市场,做买卖的地方五、词类活用1、苦其心志苦,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劳累3、饿使......饥饿4、空乏使.... 穷困缺乏5、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6、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六、一词多义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拂士(同“弼”,辅佐,辅弼)七、重点词语1、故天将降大任大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意愿)。
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思虑堵塞。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征:征验。
而后喻:明白,了解。
八、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有灭亡的危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九、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
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9)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中考试题集锦一、(山东淄博市)(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二、2004年泰安市[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三、贵阳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分)①故②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分)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四、2006年河南省(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五、攀枝花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A、以属予作文以记之B、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于曹操比于袁绍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