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五部分 古诗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五部分 古诗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

_介__词__,__从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到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在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表__比__较__,__比___ _介__词__,__在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表__比__较__,__比___ _介__词__,__在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在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在___________
动:_使__…__…__受__到__震__撼_____
忍:_使__…__…__坚__忍__起__来_____
返回目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
过:犯__错__误______________
(4)动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指__在__国__内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返回目录
课内比较阅读
课后练,提能力
(2022成都)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陋室铭》全文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21.于我如浮云 22.寄身于草野
返回目录
_连__词__,__表__示__承__接__,__提__起__相__关__的__另__一__件__事__ _介__词__,__对__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介__词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政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政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政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五)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10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着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敞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敞:通“蔽”。

⑤九重:深宫之内。

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饿其体肤饿: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3)犹割股以咦腹股: ▲ (4)若耽嗜滋昧嗜: ▲2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划2处,2分)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3.翻译下面句子。

(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24. [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

[甲]文强调润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其次是'___▲ '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姓名学号成绩一、2006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着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22. 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 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四、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 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3分五、2004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①故.:②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六、2004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七、2004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八、2004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入则无法家拂.士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和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一鼓作.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答: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2分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答:九、2003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3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十、2003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15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池.非不深也②委.而去之③故君子有.不战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4分十一、2003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十二、2004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①②④B. ①③⑤C.②③④ D. 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十四、2005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18.①所以②这种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六、11.C 12.B 13.B 14.C 15.D七、5.①同“弼”;辅佐②边境 6.①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②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八、5.①zēng ②bì 6.A B 7.人恒过;然后能改..8.生于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九、12.①通“横”;梗塞;不顺;②明白;了解;③发扬光大..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忠志之士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十、20.①池:护城河..②委:放弃..③有:或;要么..21.B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3.①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②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2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十一、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13.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十二、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19.3分D 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十三、1.儒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增加”或“增”..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十四、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君子 6.得道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精选6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牙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群书治要》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人恒过______________(2)而后作______________..(3)鲍叔终善遇之______________(4)及小白立______________..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停两处)(2分)九合诸侯壹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桓公以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告讲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解析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22·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天下》)【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行/拂乱其所为C.曾益/其所不能D.必无受/利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言和而色.夷B.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C.孙叔敖之知.五十而知.天命D.请.寝之丘战则请.从3.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A.以.其境过清B.咨臣以.当世之事C.可以.一战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对两段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阐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乙文叙述了孙叔敖之子听从其父劝告,接受肥沃封地一事。

C.甲文以议论为主,辅以记叙;乙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忧患意识”的主题。

5.请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答案】1.A2.C3.B4.B5.(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一、通假字1.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入则无法家拂(bì)士“拂”同“弼”,辅佐。

二、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饿:使……受饥饿。

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空乏:使……身处贫困之中。

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乱:使……扰乱。

使动用法)6.动心忍性(动:使……震撼;忍:使……坚忍。

使动用法)7.人恒过(过:犯错误。

名词用作动词)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

动词用作状语)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动词用作状语)10.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使……生存发展。

使动用法)11.而死于安乐也(死:使……萎靡死亡。

使动用法)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敌对的。

名词作形容词)三、一词多义1.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3)征于色(介词,在)(4)生于忧患(介词,在)2.发:(1)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2)发于声(动词,显露、流露)3.拂:(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2)拂士(同“弼”,辅佐)四、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起用今义:送出,发生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今义:往上托,推举3.征于色,发于声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4.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今义:进入(动词)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今义:出去(动词)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五、重点句子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习题分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意思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士兵3.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必先苦.其心志句中意为:②劳.其筋骨句中意为:③饿.其体肤句中意为:④空乏.其身句中意为:⑤行拂乱.其所为句中意为:(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①动,句中意为:②忍,句中意为:(3)名词作动词人恒过.原意为:错误,句中意为:(4)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句中意为: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句中意为4.其他重点实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2)百里奚举于市.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任:(4)曾益..其所不能曾益:(5)人恒.过,然后能恒: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7)征.于色.征:色:(8)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拂士:(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10)国恒亡.亡:5.一词多义(1)喻①而后喻.②引喻.失义(《出师表》)(2)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③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3)拂①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③参差披拂.(《小石潭记》)(4)劳①劳.其筋骨②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③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④上自劳.军(《周亚夫军细柳》)(5)过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③岂他人之过.哉④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⑤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文言虚词1.而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衡于虑三、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首先采用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四书”指 :<< >><< >><< >> 和《孟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⑥衡.于虑()⑦而后喻.()⑧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C.必先 / 苦其心志D.行 / 拂乱 /其所为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C.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原文内容填空(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重点语段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分)①管夷吾举.于士举:_________________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______________③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2.下边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5.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

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6.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2分)()A.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霜叶红于二月花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集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题汇编已整理,无重复12.【2013年·浙江省绍兴市】(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答案】15.(4分)(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2)使……痛苦(3)通“增”,增加(4)脸色(表情、神情、神色)16.(4分)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4分)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09顺义区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劳.其筋骨④曾.益其所不能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①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第①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②段: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对比阅读集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对比阅读集锦

一、[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同“弼”,辅佐边境6、翻译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于未然共同特点:卒章显志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三、【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最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浙江衢州2008(一)(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4分,每小题1分)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

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士:士卒 B饿.其体肤饿:使……饥饿C.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D.因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B.曾益其.所不能其.真不知马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不知而.不愠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B.孟子的说理散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C.孟子认为,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土,外部没有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就一定会灭亡。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C.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强”,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错误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舜发于.畎亩之中B.人恒过,然.后能改烨然.若神人C.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人则.无法家拂士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首段连用六个事例,对比鲜明,排比的句式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首段阐明了承担重大使命的人都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道理。

D.第二段由个人说到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发现B.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C.所以动心忍性.性:性格D.征.于色,发于声征:征验、表现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楚王问其故.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言和而.色夷D.人则.无法家拂士得之则.生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中考文言文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题目]
阅读文言课文(节选),完成1、2题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选出对语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 )
A.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意思是:于是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人们。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意思是:在国内,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意思是: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2. 归纳选文第①段中作者的基本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解]
第1题。

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辨误。

答案: B
第2题。

考查对第①段所阐明的基本观点的归纳。

答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
艰难,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俛|遽自放纵,病复作,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翻译: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 )
(3)病虽愈()(4〉四夷俱服( )
答案: (1)狱官。

(2)通“横”,梗塞,堵塞,不顺,(3)即使。

(4)臣服,服从。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答案:(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
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答案: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
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2—25题。

(1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豉(chǐ)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翻译: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的话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芾其心志苦: (2)困于心零于虑而后作。

衡:(3)至于鄙鄙: (4)卒得反国卒:答案:(1)使……痛苦(2)通“横”,梗塞、不顺(3)边境 (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 2.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答案:(I)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3.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答案:“谄谀者众”;(1分)无“法家拂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