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
二、自学指导
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教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方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个成语叫做“居安思危”,意思是在平安稳定的时候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灾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也是阐释这一道理。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2.背景简介
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另外,他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扬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发扬儒家
学说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所以,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四、闯关
第一关朗诵
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an )亩
傅说(yue )
胶鬲( ge )
孙叔敖( ao )
拂乱( fu )
曾益(zeng)
拂士( bi )
舜 (shun)
百里奚( xi )
2、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
(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
(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
创新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
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
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注释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科: 语文
班级: 九(
)
日期: 201X-12-15
教者:
课时数: 2
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孟子二章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作者简介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三、揭题解题
1(揭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解题: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四、研读分析:
(一)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拂乱
曾益
拂士
舜
百里奚
(二)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
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 全班齐读。
(三)理解文意
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出示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教案
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教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
1、关于孟子的常识。
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
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2、突破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的条理,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字词及文章大意。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于是,他就诏告天下,说孟子的这段话“非臣子所宜言”,罢免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到了晚年,他的阅历多了,当他读到《孟子》《告子》中的一段话时,大有所悟,于是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圣庙之位。是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力量?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一起寻找答案。
今今天的45分钟,我们可一刻也不能够浪费,我们要完成以下的
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有信心完成吗?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完成目标一)。
时不我待,让我们进入目标一。那位同学来读一下?
1、作者简介
2、《孟子》简介
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完成目标二)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第23课《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开课一
等奖创新教案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4.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艰难困苦出英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文诵读】
播放音频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ɡ)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疏通文意】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译文: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
召,百里奚从集市被赎出而用。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着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着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体会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明白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个伟人,我们称其为"亚圣",有谁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呢?他和他的弟子共同写就了一本著作——《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王道"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这与后来的主张"性恶论"的荀子的观点截然相反。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出自孟子之手的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来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板书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语: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如下问题。
思考:本文具体讲了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通过列举6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而这6个人又都有相同点,即都是出身低微,但最终经历过磨难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伟业,从而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始终忧愁患害,则他可以借此得以生存;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安逸享乐,那么他将因此灭亡。
孟子的思想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思想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顾名思义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在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所顾虑的状态下,不断地努力奋斗,达到更高的目标和境界。而当他或者她在人生的拐点之处达到某个目标的时候,就会安于现状,不再为提高自己而继续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安于现状成为了一种惰性,并到最后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生活状态,但在孟子看来,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状态。
从孟子的角度来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格言所含有的深层意义实际上是倡导着人们不断地前进、永远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因为生命本身就有着矛盾和冲突,假如一位人类处于极度安逸的状态,那么多半是因为周遭的环境过于简单,而且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往往很难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会。仅有的一些机会,也不一定适合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这实际上也就限定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潜力。因此,当一个人追求更高的目标时,他或她必须时刻热爱挑战、热爱成长,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艰苦和挑战充满的人生旅途中,这样他或她才能够真正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成功。
但同时,孟子也提醒人们,不能够一味地追求高大的目标,因为如果目标过于高远,反而会让人产生挫败感和绝望感,并且这种心态往往会延续下去,最终成为一种惯性行为,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挫败的循环中。因此,即使在追求更高目
标的过程中,人们也需要效仿孟子的思想,在自己内心中坚定地保持转化目标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和改善自己的生命体验。
二、孟子思想中的“仁”,“义”和“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
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
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
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
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
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
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
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
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
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读
3、齐读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疏通第一段前六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2. 内容把握:
⑴: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说明;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写作特色;
3、情感目标: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勇于同逆境做斗争。
(三)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难点: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
关键: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讨论其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里的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
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及其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课文,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借此读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疏通疑难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4)品味其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在读中积累文言知识、感知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文章内涵
(2)在讨论、质疑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精髓,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2、学生读
【
3、齐读
三、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疏通第一段前六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2. 内容把握:
⑴: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⑵: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
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⑶: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3、疏通第一段后几个句子大意、理解重点字词:
4. 内容把握
⑴: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⑵: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二)学习第二段:
1、疏通文段大意,掌握重点词语:
2. 内容把握
【
⑴: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⑶: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3、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四、知识梳理:
梳理作者论证思路
|
五、拓展延伸:
课文第一段举了六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呢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
思目标。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准确而流畅地熟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意并掌握文言文常考字词要点,最后,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根据老师们的点评,本节课的目标定的过大过多,以至于无侧重点,从而不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导致了整堂课,学生每个目标都有所涉及,但却不精通的结果。
思教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我主要以朗读促理解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进而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我侧重于让学生多开口朗读,带感情朗读,通过分组读、男女生读的方式,让男生读,女生翻译,或者调换角色,有效的帮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让学生自主从书中注释和自身文学知识的积累去尝试翻译,而是教师过多的说,因此学生表达的较少。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毫无体现。同时,因为这种教师一味填鸭的方式,我都没有抓住文中重点难解的字词的解释。也无法从学生难理解或者不懂的字词中找到他们的不足。这是古文翻译教授的重大失误。
%
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根据中考考点知识,古文注重字、词翻译,而对内容理解方面偏重较小,因此,我设计的是让学生理解大意之后,简单的疏通一下文意。第一段重点讲解排比句引用的名人事例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结论,强调此小节的含义,得出成才必须经过磨练的结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衔接处理上,由于未注重内容的编排特点,因此,我直接突兀的引入下一段的论证,并在进行人的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分析后,未进行过渡,就直接到讲到国家层面。第二段本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我对于内容处理上的疏漏,只根据之前学过的关于论证的知识点去总结课文去了,而没有考虑如何衔接的问题。这一点,在老师们的评课中,我深深反思,自己在备课方面的不足,在研究教辅资料方面的不细致,也暴露自己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的问题。
在课堂检测环节,我设计了重点字词的当堂检测,让学生去说字词的意思。其中,处理学生不会的字词的时候,由于担心时间的不够,我只简单的重复翻译句子就说出答案,没有注意字词翻译的学习方法的教授。此外,对于词类活用知识点,未抓到常考考点,漏了“入”、“出”等词的动词作状语的用法。